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81|回复: 1

[原创] 认识《道得经》,认识老子哲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26 03: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x_tWqIxLqq 于 2020-4-26 03:36 编辑

认识《道得经》,认识老子哲学
彼岸人家
目录:
1、《道得经》基本思想、观点和基本原理
(1)、有无相生的运动是因果关系
(2)、无为之治
(3)、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
2、“道”的普遍性
3、老子哲学与西方哲学与当代哲学的关系
——
     首先,我之所以称《道得经》——在我的研究中发现: “道”本身就有“德”的内涵。如果用《道德经》显然这不符老子的思想。“得”是得到、认识的意思。《道得经》就是对“道”要有认识。这才是老子想要表达的本意(见正文稿)。
——
    《道得经》的诞生,冲破了宗教的彤云。人类第一次建立起了人本论的独立思想。这是人类哲学上的一次革命。只可惜在读了《道得经》的解读本后,让人发觉,我们今天对老子思想缺乏精准而深度的概括和总结,以及在世界哲学发展史中的准确定位。这难免会暗淡不少《道得经》应有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1、《道得经》基本思想、观点和基本原理
    老子思想的出发点:在自然存在的奥秘中探寻人和谐相处之道。
老子以牙齿掉了舌头还在的关系、揭示了生活中“强”与“弱”的关系。水在滋养万物生长,总是与事无争地往低处流。自然界中的表现,与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表现,完全是一个相反的现象。因此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和谐。而人与人之间因为私欲充满了相互间的矛盾、对立和斗争。因而老子得出:人类要能像大自然一个样充满生机和谐和长久,人类的生存之道,就要向大自然取经。如《道得经》第七章,天之所以能长久,是其不自生。第八章,“水善利万而不争”。第七十八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等等
      凡是取得真经者,老子便称其为圣人。何为圣人,就是以自然因果法则进行思考和行为的人。
《道得经》的写作完成,在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阐述中,老子完成了自己哲学思想的架构。
在此,我们怎样能简洁又准确地认识《道得经》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从而真正读懂《道得经》,真正读懂老子哲学?分两步,一是认识“有无相生”的运动关系;二是认识“无为之治”的本质内涵。认识了这两个问题,我们认识《道得经》的大门就打开了。认识了《道得经》,我们认识老子之“道”的大门就打开了。


(1)、有无相生的运动是因果关系
    对“有无相生”我们历来的理解有以下三种:
    其一、有即是无,无即是有。就是直接等量代换。就是说:你明明看到一棵树,你却说这棵树根本不存在,它只是一个假像。这样来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等于是把老子的思想转换为一种神秘,这或许是道教形成的原因。
    其二、今天我们已普遍认识到老子思想与宗教无关,对“有无相生”的理解因此以客观得多。但仅仅只是把其作为一种机械反应,仅仅是把其理解为事物的存在和消亡,和“有无相互依存”。如《老子*庄子》第二章中对“有无相生”的注解:“有”“无”在此指事物的存在和消亡,不同于第一章之意。生:指依存,存在。
    其三、也有人把“无”理解成“道”,“道”理解成某种“规律”。是什么规律呢?是一种隐藏着的说不清楚也道不明白的规律。这样一来又造成这样一个结果:我们用一个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来证明一个我们直观能理解的东西,于是我们本来直观能理解的东西不得不变得玄之又玄,反而不理解了。见《老子*庄子》第一章中,对“有”“无”和“道”的注解。
    显然,从这三种解释中,我们对“有无相生”的理解是懂非懂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研究《道得经》的人一般都会得出这样的回答:因为老子说了: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处于禅悟状态,这才是“道”的本涵。这正是两千多年来,我们对“道”的领悟,直到今天。
这是对“有无相生”历来出现的三种理解方式。这三种理解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点:忽视“有无”之间相互转换的关系是什么。忽视“有无”之间相互转换的关系,也就造成我们不能鲜明准确认识老子的思想。造成我们对老子之“道”处于是懂非懂的禅悟状态,总是走不出最后的迷雾。
那么“有无相生”相互转换的关系是什么呢?就是因果关系。
     “有无相生”是一个自然现象。它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事物本身存在的因果关系中实现的。比如,破茧成蝶现象,鸡生蛋,蛋孵鸡现象,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现象,潮涨潮落现象等等,这些自然现象都是在因果关系中实现的运动转换。固而形成因果律。上面提到有人把“道”理解成某种规律,如果非得要说是一种规律的话,那只能是因果律。但因果律不等于规律见(4)小节。
     大自然中没有超脱因果关系而存在和运动的事物。这是对客观世界运动的总定义。唯一能超出这个定义的只有宗教。从《道得经》中可以得知老子不信仰宗教。不信仰宗教的老子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果关系是这样描述的:
    在三十五章老子对因果关系这样描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意思是:因果关系“淡然没有滋味,看它不能见其形,听它不能闻其事,用起来却无穷无尽。”(摘自《老子*庄子》)
试想想,老子这段描述如果不是因果关系,还能是什么呢?除了因果关系有这样强大之外,确实还有一个存在能与之相比的东西,就只有神灵。可是我们对神灵只有无限的敬畏之心,又怎敢取而“用之”,更是如何用?除此之外,老子对因果关系的描述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讲述。
当然了,有人读到这里可能会想:大自然的因因果果,管它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四季轮回……这和一个普通人(非相关的科研人员)有什么关系,认识与不认识因果关系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自然界的因果关系确实让已经生活习惯的人们来说感觉不到什么奇特之处,就如同对空气的呼吸而无视空气的存在一样。但是在人类集体中、人与人的相处关系中,人就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制造者,麻烦的制造者。怎样来解决好人们之间的矛盾纠分问题?这是智慧。智慧是怎样来解决问题的?就是在矛盾双方的因果关系中找原因。因此,因果关系其实时时刻刻都与我们同在,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创造要么称心如意的,要么背离意愿麻烦缠身的因果关系。
例如,有人因为脾气暴躁,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就把人打成重伤。结果不但没有把问题解决,反而制出更大的麻烦。这样,矛盾从“无”到“有”就形成了。矛盾产生了,经过赔偿和道欠解决处理,双方都认可这个解决方案后。矛盾又从“有”到“无”的转变。这便是现实版的“有无相生”。因此,因果关系无处不在,正如老子所说“道”无所不在。那么说大点的,天体的“有无相生”是怎样形成的?社会矛盾的“有无相生”是怎样运动的?等等,这些问题,就要相关专业人士来给予解答。
老子当年自然透切地明白因果关系的重要性,在治国、平天下问题上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才能,此处就例举一篇。
《道得经》三十七章(摘自《老子*庄子》)。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译文:道永远顺应自然不妄为,而能够无所不为,侯王如果能坚守它,万物就会自行生长变化。自然变化有私欲产生时,我就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有生私欲,不起而趋于宁静,天下自然就会达到安定。
我们以因果关系的法则来对此篇的解读如下:
    因果法则(道),它有着严谨的因果律自然不妄为,在其因果律范围内又能无所不为。如果侯王坚守因果之道理,万事万物就会处于自然生长之状态,让其自然生长。对其放松了警械产生了私欲时,就找到产生私欲的原因镇服它。只要侯王坚守事出有因的原则,并追根究底的处理问题。就不会有生私欲,不起而趋于宁静,天下自然就会达到安定。

本节最后:
    我们把“有无相生”相互转换的关系确定为因果关系后。我们对《道得经》的解读自然就冲破了最后一层是懂非懂的迷雾。之所以认识“有无相生”的原理,能准确而具体的通解《道得经》呢?原因是,“有无相生”的这个原理,即因果关系,正是老子所说的“道”。

(2)、无为之治
    世间,不存在绝对孤立的事物,任何事物的一经存在,它与周边都会产生相生相克的因果关系。因此所谓的“无为”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老子确偏偏要说“无为之治”,是什么原因呢?

A、无为
    “无为”其本身有两重含义,即,“无为”和“有为”
无为——指的是不违背因果律的行为。不是什么也不做的意思,不然后面的“之治”就很难理解。那么在《道得经》中,老子都说了哪些行为是违背因果关系的呢?
如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指统治者应少收赋税。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指统治者强行妄为。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指因为统治者奉养奢厚,民不得不冒死犯上。
六十五章: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意指用巧智治国,国之灾难。
第五章:
多言数穷——意指政令繁。
七十二章: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意指不要逼迫和压榨人民的居所和生活。
五十七章,在这里就不引了。
等等,总的来说,政令繁多、苛捐杂税、豪横逞强、奸诈治国……这些都是违背因果关系的行为,必为治国理政种下不利的祸根,因而不能为。
“无为”就是不要主观强加的违背因果律的行为。以可解读为“无我之为”。那么“我”到哪儿去了呢?“我”取向于自然因果运动之法则。
如《道得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不偏爱,而听凭它们自长自消。圣人不偏爱,而听凭他们自己发展。天地之间,大概像是风箱吧?空虚却不会竭尽,鼓动起来风吹不息。政令繁多却导致败亡,不如持守无为清静。(摘自《老子*庄子》)。
其中,刍狗,用草扎成的狗,祭神用的。完后要么甩掉或是烧掉,不是恨它。人们对它无所谓亲不亲,仁不仁(摘自《老子*庄子》)。
——
     老子把大自然生机和谐这一自然现象的原因,归结于天地对万物不带有世俗观念的亲不亲,仁不仁,也不是恨它。天地对万物只是遵循自然的因果法则。自然界才会如此生生不息。圣人(老子用的是反话)指侯王,对百姓应当像天地对万物一样,遵循因果法则。“天地之间”老子暗指侯王与百姓之间。就像风箱一样。“虚而不屈”,百姓看上去散漫无组织性,但是却不会屈服。“动而愈出”你越是用力拉动风箱,产生的风力越大。暗指你对百姓的“智巧”(六十五章)越多、政令繁多,压力越大,人民反 抗的力量就越强大,因而导致败亡。“不如守中”,就是遵循因果的自然法则。
      此章,更像是老子当时的进谏帖。所以用了暗喻,反话。但是从学术的角度说,
    《道得经》的宗旨和佛家道家(虽然道家渊源于《道得经》,但那是对《道得经》误读的结果,因此在学术研究上,是有本质区别的)是相通的。《道得经》要人们修心达到的境界,正如我们从影视剧中看到的得道高曾、那种智慧深不可测却清心寡欲的形象。区别是,佛家道家的精神支柱是神灵,《道得经》崇尚的是大自然生机勃勃的奥秘——因果法则。真正的得道高曾其实和《道得经》的思想是统一的。如梁武帝对达摩对话:

梁武帝:我一直致力于建寺造塔写经渡曾等佛门的基本设施,做了这么多好事有多少功德?
达摩:不紧不慢的说:没有功德。
梁武帝:为什么没有功德?
达摩:因为这些都是表面的东西,不是现实的功德。
梁武帝:什么是佛学的真谛?
达摩:没有绝对真理,佛在心里,心即是佛。

又如:六祖示法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得道的高曾讲经,并不是讲迷信中轮回的道理,而是超脱世俗观念的一种清静。老子思想,正是主张以这种超脱世俗观念的清静、执柄自然的因果法则来修心、治国、平天下。
     在对个人的修为上,佛家道家和老子的主张虽各有门径,但殊途同归。但和佛家道家相比,老子遵循自然的因果法则是客观的,道家佛家遵循的是神灵,是虚无的。佛家道家只注重个人清修,老子是要修身、修国、修天下。因此老子是一个积极的客观主义者。而佛家,仿佛只是看破红尘人们的避难所。
或许正是这样,民间有“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说法。说明自古人们一直是真正理解《道得经》真谛的,那些开山立派的只是小隐,仅仅只是一个形式罢了。能做到“无为”者,无论你身在何处,便是中隐者。能做到“无为之治”者才是真正的大隐者。
     在现实中有没有大隐者?有,我们的许多革命老前辈,和从毛泽东到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界领*导*人,按老子的标准来说,他们就是当之无愧的大隐者。唯有美中不足的是,我们地方的一些父母官,仅是一些小隐者。
重复一下:
     那么老子认为当时侯王与百姓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是什么呢?如果理解不透这个问题,我们对老子思想、因果关系的领悟依然是懂非懂。
要能理解当时侯王与百姓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什么,从当时百姓对侯王的要求是什么说起。当时百姓对侯王的要求是很简单的。就是上面所提到的:不要政令繁多、苛捐杂税、豪横逞强、奸诈治国……就是说:只要侯王对百姓能做到这些,就是顺应因果法则的表现。反之,百姓就会“侮之”。“侮之”见十七章,即轻慢、羞辱的意思,甚至是推翻其统治。中国五千年历史演进的这一进程中,多少王朝被覆灭,不正是老子提出来的这些原因所致吗?
因此,“无为”就是不违背、不背离因果法则之为。所以“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六十二章。意思是,因果法则主宰万物,是善人所珍爱,不善人所要保住的。


B、有为
    有为——为“上善若水”之道,为天地长久之道,为百谷王者之江海之道,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之道,其政闷闷,其民淳淳之道……依次为第八章、第七章、六十六章、五十七章和五十八章。就是说:有为,为自然因果运动之法则。借自然和谐运转之奥妙,取安邦兴国之良方。
这便是“无为之治”之本意。

      如此简单的道理,但是在老子当时却很困惑。如七十章老子感叹到: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译文:我说的话很容易了解,也很容易实行。但是天下却没有人能了解,没有人能实行。
      我说话是有宗旨的,做事是有根据的。正由于人们不了解这个道理,因此也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越少,效法我的也就更难能可贵了。因此,对人只能身披破袄而怀揣宝玉。(摘自《老子*庄子》)
      那些把“道”解读为一种“禅悟”状态的人,那些把“道”解读为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规律”的人,为何不多读读此章,和第二十章呢?此两章是老子不为天下人所识而内心的吟咏。如果说,他对“道”都不能理解透切,又何苦自作感伤、自寻烦恼、自寻没趣呢!


(3)、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

     首先,我为何注重老子哲学家的地位?原于我对哲学家界定如此:思想要客观性和具有实践性;其次,要具有鲜明的思想、观点和原理;其三,思想、观点和原理具有一般性。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哲学家。如按这把尺子量下来,人类历史以来直到今天能称得上哲学家的,只有老子和马恩格斯。其它的只能是思想家。认识的目的,是为了对“哲学”进一步的规范认识,真正提高哲学的思考与研究水平,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尽可能早日提出科学的理论。
——
     在我们认识了“有无相生”的原理为因果循环。“无为”是遵循自然因果运动之法则、无我之为。“无我”,就是不带自我情感的人。当然了,有人可能会说,一个不赋予情感只是做善事的人是多么的乏味呵!——这正是修心的一种境界。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
      基本思想——以舍得到的才是真正的得到,反之以强夺的方式得到的反而是一种失去。其原理是:有无相生,贫富相移,祸福相倚,得失相迎。
      基本观点——诚善舍德要注意理解“诚善舍德”是不具有情感的,它只是老子在自然界中发现的自然法则。这是真正能读懂《道得经》之关健所在。正如三十八章中老子说:“上德不德”——这句话可以这样来解读:有道(上德)的人不认为自己很有修为、很有美德、很有情操。为什么老子要这样认为呢?因为这些是属于世俗观念的东西,有道(上德)的人不图这些。因此,“诚善舍德”在老子的思想中,它仅仅只是一种行为,一种超脱世俗观念的行为。用我们今天的一句话,能深度透析老子这一思想,就是法不容情。这是《道得经》修身养性、洞破世事的节点所在。
     我为何得出“诚善舍德”为老子的基本观点而不是其它?我是这样得出来的:“上德不德”视为德,三十八章。“天长地久”视为舍,第七章。“上善若水”视为善,第八章。“不尚贤,使民不争”视为诚,第三章。
      基本原理——因果循环。世界万事万物在运动或是发展过程中本身存在的因果关系及因果律。这是老子基本观点为诚善舍德的根本原因。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经形成,就不是静止的,而是不停地处于变化的、发展的、运动的。这个变化、发展、运动不是直线性的,而是循环运动的,前后左右、高低上下、贫富贵贱、得失祸褔……是相互转变的。
      这是老子哲学的“三基”表现。也是老子之“道”所富含的基本内容。就是说:何为“道”,正是这“三基”内容。
“道”:以基本观点,诚善舍德为道的灵魂,因果循环为道的运动形式。
      这下,明白我为什么称《道得经》而不是《道德经》的原因了吧。


2、“道”的普遍性
    道,总分为人之道,和自然之道。
    由于人类是地球的主导者,人之道无穷无尽。上面1小节对道的讲述,正是对人之道的一般道理的讲述。如果要对人之道做一个详细的例举,那就太多了。如,相处之道、交友之道、执政之道、处事之道、男道、妇道等等,等等。但是只要你掌握了“道”的一般道理,如上面的“三基”,那么你就能从容面对一切问题而有条不絮。
这便是我一直主张研究理论要认识其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原因。人间事物是繁纷复杂的,如果你想一 一应对,根本不可能。但是万变不离其中,只要你领悟了其本质的道理,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不仅能把其哲学思想领悟贯通,更是能把其灵活运用于实践——这本身是哲学家的意愿,对于学哲学的人也要懂得学哲学的要义。
      除了人之道,自然之道就更是无法枚举。老子和庄子都说过,道无处不在。如你看到的花草树木、星月苍窘、桥梁大厦、飞禽走兽,等等,都存在着无限多的道。当然他们本身不是道,是他们本身存在着很多的道。举个实例:如你的手机。为什么是你?为什么是这个颜色?为什么是这个款式?为什么能与远方的人通话……这就是因果关系的一般表现。
      一句话:存在的都是有原因的,这就是道。


3、老子哲学与西方哲学与当代哲学的关系
     老子哲学总的提出了世界存在的因果关系,即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西方哲学则着重推理具体事物运动与变迁的因果律。
因果律——规律的总概念。以可称为规律的总定义。因为任何具体的规律学研究,都是研究其因果律的变化。
因此,老子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为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关系。
      这样一来,研究中西方哲学人们面对的问题就解开了。就是西方哲学有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但是老子哲学,没有这个逻辑推理过程。其原因是:老子哲学只是提出了世界存在的因果关系这个属概念。之后所有对哲学的思考与研究,都是对具体事项进行因果律的探索和认识。属种的关系又怎能同等而曰。
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了世界存在的因果关系,因此成为人类哲学界的鼻祖也就理所当然。
这便是老子哲学与西方哲学,与当代哲学的关系。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研究该门科学的因果律,哲学当然也不离外。无论再过万万年,科学就是对具体事物因果律的探索与研究,这是永不会被改动的主题。就宗教都存在着因果关系,是不是已经绝了呢?


本文最后:
      老子以自然生态的因果关系,来引导人们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便是《道得经》的特点。也是《道得经》与宗教根本区别所在。老子不信神,但他极切信仰自然。自然之道,让他参悟到人生存之道。这是老子的高明和伟大之处。直到今天,老子对世人的教化,依然还充满了生命力。只要自然不灭,老子的思想就存在。这便是我们的历史上,不只是在中国,在世界都将是人类最为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但让人感到意味深长的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读懂老子!我写下此文,不知道为进一步认识老子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7 20: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正:
基本思想——诚善舍得
基本观点——因果关系,以称因果法则
基本原理——因果循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