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8|回复: 0

[原创] 老子对“自伐者无功”和“不自伐”的注解更精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20 11: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子对“自伐者无功”和“不自伐”的注解更精妙

——总嘚吧功劳,就没有了功劳

前文提到,传世本第22章和第24章的中间段内容都在讲“去疵”,而第20章的部分内容则是生动形象的注解,为人们修身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操作指南。

“去疵”,去除人们思想上和工作作风中的瑕疵也。“去疵”要从娃娃抓起。现在出现了不少“为老不尊”的现象,不管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都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传统道德教育缺失产出的恶果的体现。

进入正题。我们先回顾唐宋文人对“自伐者”和“不自伐”的注释,再看看老子的注释,比较一下,看看谁解释得更精彩。


唐宋文人对“不自伐”和“自伐”的解释

《王弼老子注》的缺点是遗漏太多,干脆找不到其对这两句话的注解。或许是王弼觉得不值得一注?

《河上公章句》分别对“自伐者无功”和“不自伐故有功”作注曰:

“所谓辄自伐取其功美,即失有功于人也。”

“伐,取也。圣人德化流行,不自取其美,故有功于天下。”

历代文人都对《河上公章句》的注解看不上眼。其实《河上公章句》对这两句话的注解还是出彩的。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中分别注曰:

“专固伐取,物所不予,故无功。”

“人能不自伐,则其功归己矣。”

二人都做出了中规中矩的解释,但都没有老子自己解释得生动。


老子是怎么注解“不自伐”和“自伐者无功”的?

对于“自伐者无功”,老子注曰:“24吹者不立,39故至数與无與。”

翻译成白话文:“自夸的人建立不了功勋。所以导致自己数摆自己的壮举,反而就没有了壮举。”

对于“不自伐”,老子注曰:“众人皆有余,我独遗。”

其中的“遗”义为“匮”,乏也,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家的功劳都绰绰有余,只有我很欠缺。”

当领导对下属这样说:“成绩都是你们辛苦得来的,我没多少贡献”, 下属定会觉得自己幸运地遇到了一位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好领导。

如果领导不只是口头上这样说,而且是发自内心地这么认为、这样实践的呢?那就是大德了。结果是,领导不居功,群众会发自内心地给领导记大功。

这个道理用在人际交往上也是成立的。你对人有恩,人家会记在心里,会找机会报答你的。可是如果你总对人家念叨你的恩,就招人厌烦、适得其反了。


文人们对老子注解的注解

他们自然是分不清哪些是主题,哪些是注解的。

对于“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河上公章句》注曰:“众人余财以为夺,余智以为诈;我独如遗弃似于不足也。”

王弼注曰:“众人无不有怀有志,盈溢胸心,故曰,皆有余也。我独廓然,无为无欲,若遗失之也。”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注曰:“众人耽嗜尘务,矜夸巧智,自为有余,以示光大。”“常若不足,有所遗忘。”

这些解释就差强人意了,懵懵懂懂。

传世本中的“與”多误作“誉”或“车”等,却不知“與”通“举”。

“河上公”注曰:“致,就也。言人就车数之为辐、为轮、为毂、为衡、为轝,无有名为车者,故成为车,以喻侯王不以尊号自名,故能成其贵。”什么呀。

王弼注曰:“贵乃以贱为本,高乃以下为基,故致数舆乃无舆也。”还是在串讲,不踏实。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注曰:“数舆则无舆,轮辕为舆本,数贵则无贵,贱下为贵本。辕为舆本,当存辕以定舆,贱为贵本,当守贱以安贵。将戒侯王,以贱为本,故政此数舆之谈也。”

相比之下,宋徽宗的解释还比较接近。《宋徽宗御注道德真经》注曰:“自高以胜物,自贵以贱物,强而不知守以柔,白而不知守以黑,以求誉于世,而致数誉,则过情之誉暴集,无实之毁随至,所以无誉。”

注家们对《老子》的注解,与老子自己的注解相比,无论在深刻程度上,还是在实践价值上,都是相形见绌的。《老子真经》从来不是僵化刻板的教条,而是生动形象的说理,是能沁人心脾、让人学以致用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