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回复: 6

[综合讨论] 《张子正蒙注•天道篇》义理我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 04: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船山的“开场白”:前二篇具明天道,此篇因天道以推圣德,而见圣人之学,惟求合于所自来之天而无所损益;其言虽若高远,而原生之所自,则非此抑无以为人。周子曰:“贤希圣,圣希天”。希圣者,亦希其希天者也。大本不立而欲以学圣,非异端则曲学而已。学者不可以为若登天而别求企及之道。
义理我解于船山的“开场白”,“前二篇具明天道”,太和清通,循物理事则的诚者天道,也是事物运程元亨利贞的诚者天道。参两,神参的理一为参(三),導人参两两为偶的阴阳太和,“阴阳与道为体”,易简理得的阴阳天道;“道建阴阳以居”,健顺五常的刚柔地道;也是仁义人道融入,“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仁礼本体的实函斯活,仁则活之理、体与用的“赅而存焉”,“以因象数而见理之一原”的天地理数。“此篇因天道以推圣德”,象数天理的天地理数。“而见圣人之学”的“致知在格物”,形下器道的“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便有仁礼的知识体系: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的文明同道。形上神導便有明诚(实明)的学问道。導向至真至善的天人诚信道,尊德性的学问道,“致广大而尽精微”;導向实明的天人诚道,有道问学的学问道,“极高明而道中庸”。導向仁礼知识体系的两大学问道,“圣人之学”。“惟求合于所自来之天而无所损益”,象数天理的事物循序渐进;“其言虽若高远,而原生之所自”,象生数的“因已然以观自然”,数成象的“期必然而符自然”,人文化成天下的有为自然,“观自然”与“符自然”的“人也,天也,物也,皆自然之化也”。“而原生之所自,则非此抑无以为人”。始奏人的活力释放,顺乎物则的终奏物。非法家的妄为自然,道家的无为自然。“周子曰:‘贤希圣,圣希天’”。贤者希圣,“因天道以推圣德”的“大而化之”,“亦希其希天者也”。民为本重民生的共由理道为大本,“大本不立而欲以学圣?诸子偏蔽的异端,儒道佛文理,纯粹天道自然观的曲学,“合乎天而不因乎物”,非性与天道的精于物物;存天理,去人欲,非仁义行于非行仁义的庶物人伦道;天命之谓理,非“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天命之谓性。“学者不可以为若登天”,忘记共由理道的理欲辩证,“原生之所自”的人性自然,以及心性实然的性情相需,“命日降而性日生”的性命学。“而别求企及之道”,所谓“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与人事当然。诚之者人之道的真实无妄,“固执而诚身”的“不以私意自蔽”,“择善而明善”的“不以私欲自累”,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效应天理本然真实无妄的天人诚道。“天地无心以自化,圣人有心而无为”。以传承孔孟之道为志,却成曲学。孔孟实明学,异化为宋明理学的浮明学。
天言教者,天之曲成万物,各正性命,非以自成其德也。圣言德者,圣人动无非善,非为立教而设,只以自成其德,然而学者之所学在此也。圣者,极乎善之谓。夫何言哉,知天知圣者于此学之,自不待言而至,非圣人之有秘密,求之于言语道断间也。夫何言哉,旧本“夫、作“天”,今正之。
天以太虚为体,而太和之絪緼充满焉,故无物之之以为性命。仁以无欲为体,而视听言动之节文生焉,故无事不体之以为心理之安。天者仁之全体,仁者天之心,一也。
心所不容已而礼容已矣,故复礼斯为仁矣。礼者,复吾心之动而求安,以与事物相顺者也。
无一事之不有体,则无一物之可与天违也。
此章合天与仁而言,其全体切近人心,朱子谓其从赤心流出,允矣。而显仁于体,俾学者有所持循,尤求仁者之实务,非凭虚以言存养,而与异端相似之比。张子之学,以礼为鹄,此章其枢要也。
百物之生,情动气兴,天命即授以成其形性,盖浑沦流动,有可受斯应之。
浑然一仁,道无不足,时可为则如其理而为之。
观之象曰“神道设教”,非假鬼神以诬民也,不言而诚尽于己,与天之行四时者顺理而自然感动,天下服矣。天以化为德,圣人以德为化,惟太和在中,充实诚笃而为。
四时不忒,万物各肖其类之谓信。
圣人神道设教而天下服。
天惟健顺之理,充实于太虚而气无妄动;无妄动,故寒暑化育无不给足,而何有于爽忒。
圣人得理之全,无所偏则无所用其私,刑赏皆如其理而随应之,故天下自服。
此章申明上章诚此通彼之理而著其所以然之实,盖人惟托于义理之迹而无实,则据所托以为己私而思以诎天下。圣人喜怒恩威,至虚而灵,备万物生杀之理,至足而无所缺陷,何私之有?天之诚,圣人之无私,一也。御六气,用阴阳,非人之所能测矣,此神之大用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 04: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言教者,益质载道解仁礼矛盾。各正性命的仁统同,“循理而应乎事物”的天人诚道,“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仁心统同各正性命的仁礼矛盾:“天之所齐,不待齐也”。性命分殊的礼义明分,明于庶物察人伦,仁义行的天人诚信道,“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礼义明分性命分殊的礼仁矛盾:“天之所弗齐,不可齐也”。对立统一的仁礼矛盾,若没有精于道者,焉能有精于物物?“天之曲成万物”的精于道者,“各正性命”,必要礼义明分,天命之谓性。生民立命“可使”,理道定所定位定性的理一分殊,理在气中的气质之谓性,生民立心的“不可使”,“自成其德也”。“圣言德者,圣人动无非善,非为立教而设,只以自成其德”。一是人事言天的礼义实务,消解仁礼矛盾的“天之所齐,不待齐也”,人事机制的机会平等,如荀子所说:“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人事机制的机会平等,乃易简理得实务的人事刚柔;二是礼义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礼义忠恕的欲立欲达,乃健顺五常的心性质文。循物理事则的刚柔文质,“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文质,也是圣德言教的益质载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道定所,生民“自成其德”的刚柔文质。“然而学者之所学在此也”。“贤希圣,圣希天”。“圣者,极乎善之谓”。“夫何言哉,知天知圣者于此学之”的礼义实务,“自成其德”的刚柔文质,“自不待言而至”的性之灵与天之则,“非圣人之有秘密,求之于言语道断间也”。圣神实效:“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圣神導成然一定理道的“圣希天”,天字不出头。“夫何言哉,旧本‘夫’作‘天’,今正之”。
“天以太虚为体”,天地人的太虚絪緼为道体,阴阳和合清通,“而太和之絪緼充满焉”。道体精于物物元亨阶段的刚柔文质,“故无物之以为性命”。“仁以无欲为体”,何有精于物物的功贞情?“而视听言动之节文生焉”的善性文史,“故无事不体之以为心理之安”,自然无为的虚无幻化与道德固化。“天者仁之全体,仁者天之心”,圣神導的仁恕天下,理道定所于仁礼忠恕通行的文化大环境。圣神導的人事言天,相乘之几的贞一之理,也是仁礼忠恕的实践理性,性命、理气的理一也。
“心所不容已”,存在决定思维,见诸理论殊途,诸子争鸣有理蔽分明,彰显主流学派的儒学经典。“而礼容已矣”,实务理一,中庸质文的仁学体系,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也是礼义质正仁心,质实仁义,建构礼义行为规范为循物理事则的实践实证基础理论。仁内礼外的心性内外对流,“故复礼斯为仁矣”。理论殊途的“心所不容已”,却是愈辨愈分明于是非理蔽;“而礼容已矣”,实务理一,礼义规范为实践实证基础理论。故此,“礼者,复吾心之动而求安”,“大文昭之”的“明有礼乐”;“以与事物相顺者也”,循物理事则的礼仁实务,道体继善的刚柔文质。
“无一事之不有体”,事物运行的仁礼本体,刚柔文质的实函斯活‘“性情以动静异几,始终以循环异时。体用以德业异迹”。“则无一物之可与天违也”,神化理论的循物理事则:性之灵与天之则。
“此章合天与仁而言”的天下仁恕,“其全体切近人心”的“理有屈伸以顺乎天”,民之天有天地心,“其全体切近人心”,天理人欲的天地心。“朱子谓其从赤心流出”,个性分殊,“允矣”。“而显仁于体”的道体理一,该合理一于天理人欲,“其全体切近人心”。“俾学者有所持循”的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尤求仁者之实务”,循物理事则的礼义实务。“非凭虚以言存养”的理论浮明,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与人事当然,“而与异端相似之比”,道家的人无为道无不为,道法自然的有无相生;佛门视事物运程为生驻异灭,实相为空境的人生幻化,儒道佛互补的治世道德,乱世道佛。惟张子之学,“养蒙以圣功之正也”,“以礼为鹄”,“性性为能存神”而“知圣人之存神尽性”,“物物为能过化”而尽神化之功。“此章其枢要也”,礼义实务之诚明:中正与至当。
百物生发的动力源,“情动”,情内物外的性情相需,“性情以动静异几”;“气兴”,理气相函的体用中庸,“体用以德业异迹”,“天命即授以成其形性”,以人心统性言形性,形,人事刚柔的天命之性其原;性,心性质文的气质之性其都。“盖浑沦流动”的道心统性,“有可受斯应之”,形受所应,人事刚柔的天命之性其显;性受所应,心性质文的气质之性其藏。“天命即授以成其形性”,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
“浑然一仁”的仁心统同,道无不足的“礼义明分”,“时可为则如其理而为之”,大心诚明的中正与至当。
观之象曰“神道设教”,大心明诚,“非假鬼神以诬民也”,不言而诚明尽于己之明诚,明明德之明诚效应,乃明德之诚明,明德的人道诚信,与诚者天道之实德。“与天之行四时者顺理而自然感动”的诚之者人之道,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的人文化成,天下服矣。“天以化为德”,天人继善大业富有的诚道实德,“圣人以德为化”,成之者性日新盛德的诚信明德。“惟太和在中”,彰显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的人文化成,“充实”于物物过化;“诚笃”于性性存神,人能弘道的有为自然。
天不言而四时循环无差错,“品汇之成各有条理”的天地万物已然条理,循物理事则而“合五行之秀以成乎人之秉彝”,“五常百行之理无不可知,无不可能”,循物理事则的易简健顺,物物道“各肖其类”的诚之者人之道,诚意正心谓信。
圣人神道设教的大心明诚,明明德而天下服。
“天惟健顺之理”,易简理得各正性命的礼义规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健顺五常,“气以理生化乎质”。“充实于太虚而气无妄动”的中庸质文;“无妄动”于太和清通的顺乎物则,“故寒暑化育无不给足”,何会违反物物规律出差错?
圣人得理之全,天之则与性之灵,无所偏蔽于天之则,道问学学问道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无所用其私”于性之灵,尊德性学问道的“致广大而尽精微”,“刑赏皆如其理而随应之”,故天下服而民心顺。
此章申明上章的诚此通彼之理情,“情交尽性以至于命”,彰显诚之者人之道的诚真,与人道明德至信成其所以然的诚道实德。“盖人惟托于义理之迹而无实,则据所托以为己私而思以诎天下”。闇乎大理而蔽于一曲,私意自蔽的浮明学。圣人存心尽性的喜怒恩威,仁智神明的虚壹性灵,备万物生杀之理的天之则,神理的一心之健,理气的一念之诚,“至足而无所缺陷”的神诚至善,神则仁恕礼乐而天下为公,诚则仁礼忠恕的中庸质文,“何私之有”?“天之诚”的大公至善,“圣人之无私”的通经守正,无私蔽大患成理一之道,理成势者而屈伸物欲顺乎天,势成理者的礼法合治益礼乐,益质载道的中庸质文心性人。“御六气”而遵循农历四时的气象变化规律,“用阴阳”于天地人和,掌控道体的太和清通。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存在音容天,人物之元有精微,鬼神之绍有危微。精微与危微,阴阳不测之几,“非人之所能测矣”;“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穷神致化,“阴阳不测之谓神”与“精义入神”,“此神之大用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 04: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合天、地、人、道、体的“参伍之变”,即民所共由理道的音容天,也是道器层次矛盾体的中奏以天。“理化,天也;事物,人也”,一定理道的理势天。“天自有其至常”,礼易常变的“礼惟贞常”;顺乎物则的礼易常变,存在音容天的人心经济动态,有阴阳不测之几,潜藏的客观实在。“人以私意度之则不可测”,心性感知的理在气中。“神,非变化无恒也”,神智基础的“大而化之”,适全人伦庶物理道的天道诚至实,人道信至真。至实至真的形下器道文化深蕴,“大而化之”的“诚”精蕴,也是形上導效应,“大而化之”的“神”精蕴。形上理势天的神智识,導向存在音容天的诚知识,中奏天文化环境的理道定所,一定理道的神诚文化效应:“大而化之”,天人诚道至实至真的“参伍之变”。“天自不可以”凭感性情识,按私意计度。据理道为理解的天行有常,理势必然适全的理势自然,即象生数的“因已然而观自然”,数成象的“期必然以符自然”,人、天、物道体均一自然的“大而化之”,至实至真的“诚”精蕴。
“形有定”的体用德业,“运之无方”则有性情动静的人之道,始终循环的天之道。“运之者得其所以然之理而尽其能然之用”。“其所以然之理”,至实的“诚”精蕴,“惟诚则体其所以然”;“尽其能然之用”,至真的“诚”精蕴,“惟无私则尽其能然”。“所以然者不可以言显”,事物循序渐进的象数天理;“能然者言所不能尽”,贞一之理与相乘之几的理一分殊。“言者,但言其有形之器而已”,“天下惟器”的形下器道,体用德业异迹有成毁不测。故言教有穷,心性外的穷物理事则;“而至德之感通”,心性内的尽性明德,感通事物的“知天事天以至于命”,至实至真“诚”精蕴的“大而化之”,“万物皆受其裁成”。
“化之有灾祥”,器有成毁;“物之有善恶灵蠢”,精于物物的诚之者人之道,仁礼忠恕至善,争名夺利至恶,礼法合治于名利之善恶;乾坤合道的健顺易简分,定性为刚健与柔顺,定位为易知与简能,“命日降而性日生”的“气以理生化乎质”,性命分殊见“灵蠢”分。“圣人忧之”故“穷神”,“天不以为忧”而“致化”。穷神致化的“诚”精蕴,至实至真的理势必然。中奏以天理道定所的“在天者无不诚”,理在气中之礼义规范实证,“则无不可成其至教也”。治乱世循环的理道定所定位定性,治世通行的道德文史,乱世通行的道佛文史与杨墨质野。
“圣人虽与民同其忧患,而不役心于治教政刑以求胜之”,理势的人为顺自然,非理势的人为定自然。“唯反身而诚”,“神”精蕴基础为“诚”精蕴的自然而然:理道定所的仁恕天下,定位定性的文化大环境是仁礼忠恕的中庸质文,至真的“诚”精蕴,“身正而天下平”的自然而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理道定所的“自成其德”。圣神“无心应之”的“不亲不治不答”。“彼迫于治物者”的理势定自然,“皆心以应物而物不感”。“见圣人之舞干而苗格,因垒而崇降”,如诸葛亮七擒七纵,文理的德化人心,非劳役身心;乱而伐之动干戈,恩信交结止干戈;人世间的仁礼忠恕,止于名利纷争。天道诚之至实,人道诚之至真,不测其所以然之理的“诚”精蕴,“则固不能知之”。
“见”如字,社会呈现出的事物现象。深层本质的事物矛盾,“诚有其理”的象数天理,“则自知之”。“如耳目口鼻之在面,暗中自知其处,不假闻见之知”。
“则自知之”,如何“运之者得其所以然之理而尽其能然之用”?“其所以然之理”的运之者神,“神者以诚有之太和感动万物”,“由形之必有理,知理之既有形也”;“尽其能然之用”的运之者神,“而因材各得物自变矣”,“由气之必有神,知神之固有气也”。“形气存乎神理”的“数数之,“类应之”,运之者神,“有言有教皆动也”。
至诚的“大而化之”,生生不息;神无间于物起心生的事变体易,尽诚的至真至实,合神有方,“纯于至善”的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而德盛化神”。“函之所透,不容已而透矣”,神化象数的“不疾而速”。“蕴之乃以絪緼之,流之乃以条理之,浑之乃以发挥之”,实函斯活的“不行而至”。“神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无不成矣”。“有为者以己闻见之知,倚于名法,设立政教”,实质妄为自然。道原并建的刚柔质文,刚柔人事机制客观存在不平等的人为成因,该要思考易简理得机平等人事机制的天道诚;质文的人事心性,存有名利欲望而导致不平等的人为成因,思考名利成因的是非善恶,建立仁礼忠恕文化环境的人道信。礼义明分显然诚信道的诚之者人之道,若不能顺理循道于礼义明分,礼之杀的“文理省,情用繁”,“于事愈繁”;不诚无物而器毁,“于道愈缺”,“终身役役而能成”?仁心统同与礼义明分的理一分殊,“恶足以知其妙哉”!
承上章而概括的“诚”精蕴,“神非变幻不测之谓”。因音容天存有“阴阳不测之几”,方有“阴阳不测之谓神”而“精义入神”。“实得其鼓动万物之理”的穷神致化。“不贰”于“诚”精蕴的“神”精蕴,“非固执其闻见之知”,而是“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的“致知在格物”,也是“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的继往开来学。“终始尽诚于己也”的“神”精蕴,仁智同体的智内神外,“此至诚存神”,“物物为能过化”的诚道实德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 04: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富有,非积闻见之知也,通天地万物之理而用其神化,则广大不御矣。日新,非数变其道之谓,体神之诚,终始不间,则极乎悠久无疆矣。释《易•系传》,而示学者勿侈博以为广大,勿逐物以为日新。
心思依耳目以知者,人为之私也;心思寓于神化者,天德也。
天无特立之体,即其神化以为体;民之视听明威,皆天之神也。故民心之大同者,理在是,天即在是而吉凶应之。若民私心之恩怨,则祁寒暑雨之怨咨,徇耳目之利害以与天相忤,理所不在,君子勿恤。故流放窜殛,不避其怨而逢其欲,己私不可徇,民之利亦不可徇也。
存谓识其理于心而不忘也。变者,阴阳顺逆事物得失之数。尽知其必有之变而存之于心,则物化无恒,而皆豫知其情状而裁之。存四时之温凉生杀,则节(制)宣(导)之裁审矣;存百刻之风雨晦明(冥),(俯仰百变)则作息之裁定矣。化虽异而不惊,裁因时而不逆,天道且惟其所裁,而况人事乎!
通者,化虽变而吉凶相倚,喜怒相因,得失相互,可会通于一也。推其情之所必至,势之所必反,行于此者可通于彼而不滞于一隅之识,则夏之葛可通于冬之裘,昼之作可通于夜之息,要归于得其和平,而变皆常矣。故或仕或止,或语或嘿,或刑或赏,皆协一而不相悖害。惟豫有以知其相通之理而存之,故行于此而不碍于彼;当其变必存其通,当其通必存其变,推行之大用,合于一心之所存,此之谓神。
文王之德“不显亦临,不闻亦式”,能常存此于心,则天载之神,化育亭毒于声臭之外者,无不明矣。
德性者,非耳目口体之性,乃仁义礼智之根心而具足者也。常存之于心,而静不忘,动不迷,不倚见闻言论而德皆实矣。
众人之聪明明威,皆天之所降神也。故既存圣人藏密之神,抑必存众人昭著之神。天载者,所以推行于物性,而物性莫非天载也。天之神理,无乎不察,于圣人得其微,于众人得其显,无往而不用其体验也。
老氏以谷神为众妙之门,然就其心量之所及而空之,以待物而应,则天下之理不多矣,犹谷之应声不能远。
圣人通天载而达物性,不立一私意而无一物之滞者,惟其万物之理皆得而知四达也。盖神运于虚,而老氏以虚为神,暂止其躁动窒塞之情,亦能以机应物而物或应;惟其虚拟圣人之天载而遗乎物性,则与太虚之絪緼一实者相离,而天下之不能通必矣。

富有,非积闻见的感性而知也,知富有的事实因果之所以然,乃“通天地万物之理而用其神化”。需求生活富裕的民心所向,“广大不御矣”。日新之盛德,非礼易的人事之数,“其道之谓,体神之诚”,诚道之天人继善的成之者性,成然日新文明进化的中庸质文。“性情以动静异几”,而“终始不间”的循环异时,方有实践实证因果事实的“体用以德业异迹”。始奏人心性文化文明的“致知在格物”,“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富有日新,无极而太极境界的“则极乎悠久无疆”。“释《易•系传》”,宋明理学谬解张载之正蒙注释,以纯粹天道自然观谬解张载的神化意蕴。“合乎天而不因乎物”的人事当然,“勿侈博以为广大”,误道“广大不御”为去人欲;“勿逐物以为日新”,误道“极乎悠久无疆”为存天理。
“心思依耳目以知者”,人为私意逆理道自然;“心思寓于神化者”,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天德也”。
人文自然的性与天道,“天无特立之体,即其神化以为体”,实践实证为“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质文。民之视听所明确的权威,乃神理明诚的古今义理会通,神参明钦的经世治用,“皆天之神也”。“故民心之大同者”,礼乐天下的继善成性,“理在是,天即在是”,有实践实证因果事实的“吉凶应之”。“若民私心之恩怨”,如难过于冬严寒,夏暑湿热,对天发出的“怨咨”,实实在在有民生利益的精微之几。若置之不理,“徇耳目之利害以与天相忤,理所不在”,君子勿怜恤。“报之以浮而浮明生”的“礼之杀”:“文理省,情用繁”。“故流放窜殛”之类的犯罪质野行为,“不避其怨而逢其欲”的滥欲淫邪,能不究其所以然?“己私不可徇”,该“徇天理”;“民之利亦不可徇”。该徇义之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 04: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存,谓识其理于心而不忘也”。人道义理古今不易而不断深化完善。“变者,阴阳顺逆事物得失”,形气之象数。形(形理)则器有成毁,气(理气)则心性质文有正负向。正向的中庸质文,负向是过于此而不及彼的文史与质野。“尽知其必有之变而存之于心”,“运之者得其所以然之理而尽其能然之用”,“则物化无恒”,有贞一之理;“而皆豫知其情状而裁之”,有相乘之几。“存四时之温凉生杀”,日用饮食则有“节(制)宣(导)之裁审矣”;“存百刻之风雨晦明”,安居乐业的理道环境,“则作息之裁定矣”。“化虽异而不惊,裁因时而不逆”。天道变化,“惟其所裁”,而况人事浮沉与世道晦明。
“通者,化虽变而吉凶相倚,喜怒相因,得失相互,可会通于一也”。“推其情之所必至”的“情交尽性以至于命”;“势之所必反”,势成理者必反的理成势者,“行于此者可通于彼而不滞于一隅之识”,穷则变通的理势之必然。正如时光流转,“夏之葛可通于冬之裘,昼之作可通于夜之息”。乱极而治,“要归于得其和平,而变皆常矣”。故仕途“或仕或止”,发声“或语或嘿”,逢遇“或刑或赏”,“皆协一”的平常心,自然应然,“不相悖害”。“惟豫(安平)有以知其相通之理而存之,故行于此而不碍于彼”;大文昭之的日新盛德,不碍大质体之的富有大业;思究德业变通,“当其变必存其通,当其通必存其变”,推行是“仁心之大用因乎礼之体”。“合于一心之所存”,“形气存乎神理”,“此之谓神”。
“文王之德,不显亦临”,民心所向,仁也;“不闻亦式”,民俗的言行规范,礼也。仁礼忠恕,“能常存此于心,则天载之神”,心性化育明天理,止人欲横流的名利纷争,“亭毒于声臭之外者”。明辨理欲义利,“无不明矣”。
“德性者,非耳目口体之性,乃仁义礼智之根心而具足者也”。明其理“常存之于心”,“而静不忘”,思人伦的共由理道;“动不迷”,功贞情的屈伸物欲以顺乎天。至真至实,“不倚见闻言论而德皆实矣”。
“众人之聪明明威”于神参明钦,“皆天之所降神也”。“故既存圣人藏密之神”,“阴阳不测之谓神”,“抑必存众人昭著之神”,“阴阳不测之几”的“天曰神、地曰示”。“天载者”,圣人之神,与“地曰示”的“天曰神”,道器层次的神,其实一也。“大质体之”的“幽有鬼神”,“所以推行于物性”,各正性命的物之天,便有性命分殊的物性,“而物性莫非天载也”,天命之谓性。“天之神理,无乎不察”的精微与危微,“于圣人得其微”,道体的精微四义,利害因果的相因之微;“于众人得其显”,大文昭之的明有礼乐。性之灵的心性活力释放,天之则的顺乎物则,“无往而不用其体验也”。
“老氏以谷神为众妙之门”,虚无变幻的大道不灭为玄妙之门。道无不为而人无为,“然就其心量之所及而空之”。“以待物而应”的人无为,道法自然的有无相生,非“易与天地准”的仰观俯察,知幽明道而不知有无,非孔儒人文自然的性与天道。道法自然人无为,“蔽于天”,不知有循物理事则的诚者天道;不知人,何须有诚意正心的天人诚信道?何须有穷理尽性的心性学?何须论理心性能动的性情相需,何须论理心性应用的体用相函,何须论理“循理而应乎事物”的性命学。“蔽于天而不知人”,知“天下之理不多矣”,“犹谷之应声不能远”。
圣人通天载物物,各正性命而达人之物性,理一分殊的“循理而应乎事物”。“不立一私意而无一物之滞者”,惟其万物有循物理事则的人文化成,皆通东南西北而知四达也。“盖神运于虚”,有聚散絪緼太和清通之神化。“而老氏以虚为神”,道无不为,太虚永恒变化无穷;人无为,“暂止其躁动窒塞之情”,亦能以机应物的有无相生,“而物或应”的相生而有,不应为无则返回太虚。知气有聚散之精妙,便知有幽明道。“以虚为神”而不知性与天道,“惟其虚拟圣人之天载而遗乎物性,则与太虚之絪緼一实者相离”,遗弃人文自然的物物道与物欲观,“而天下之不能通必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09: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仁义、礼乐、刑赏、进退之理无倚,而皆备于虚静之中,感之者各得所欲而无不给,与天之絪緼不息,物感之而各成者,同其肆应不劳,人所不能测也。
形而上者,道也。形之所从生与其利用,皆有理焉,仁义中正之化裁所生也。仁义中正,可心喻而为之名者也。得恻隐之意,则可自名为仁,得羞恶之意,则可自名为义,因而征之于事为,以爱人制事,而仁义之象著矣。
若夫神也者,含仁义中正之理而不倚于迹,为道之所从生,不能以一德名之。而成乎德者亦不著其象,不得已而谓之曰诚。诚以言其实有尔“非有一象可名之为诚也。
存之于心者得之尔。
孩提爱亲,长而敬兄,天高地下,迪吉逆凶,皆人以为自然者也。自然者,絪緼之体,健顺之诚,为其然之所自,识之者鲜矣。
存神以存诚,知天地之道唯此尔,故可一言而尽。
“正”,易作“贞”。宋避庙讳作“正”。贞者,正而恒也。自诚而明,非目之倚,日月为明,还为所眩也。观者,尽于己而示物也。天地,以气化之变言。治乱吉凶,天地无常数,而至诚有常理,不为所变也。
   
“仁义、礼乐、刑赏、进退之理无倚”,倚者“道也”,人文协理自然,即事物运行实践实证的“理化,天也”。“而皆备于虚静之中”,虚是“思愈困而学必勤”,学问道与思辨道的学思辨证;静是专注静心,荀子的“虚壹而静谓大清明”。“感之者各得所欲而无不给”的物欲需求增长,“与天之絪緼不息”的物质经济发展,“物感之而各成者”的文明同步。“同其肆应不劳”,漠视而践踏礼义明分的公平原则,“文理省,情用繁”的幽有鬼神,“人所不能测也”。
形而上者,神導之器道也。“形之所从生”,至实的诚者天道;“与其利用”,至真至善为实明的诚之者人之道。“皆有理焉”的天人诚信道,“仁义中正之化裁所生也”。仁义中正,心思明白其范畴意涵的义理逻辑。“得恻隐之意,则可自名为仁,得羞恶之意,则可自名为义”,实践实证于作事有为,以共由理道的民生利益应物御事,“而仁义之象”的“体用相函”,实函斯活彰化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09: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夫神也者,含仁义中正之理而不倚于迹,为道之所从生”,“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文质。“不能以一德名之”,存仁礼本体的至实至真。至实,“易简立本”的阴阳天道;至真,“易简之善配至德”的刚柔地道。至实至真为实明的诚之者人之道。“而成乎德者”,因诚信明德成就诚道实德的自然而然,“不著其象”而象显,“不得已而”的归根结底“谓之曰诚”。诚乃实明,“诚以言其实有尔”,实明的数成象,“期必然以符自然”,自然而然有数生象而象显,象数天理,出自诚道实明,“非有一象可名之为诚也”。
“存之于心者得之尔。不为所变也”,诚道实明的象数天理。
“孩提爱亲,长而敬兄,天高地下”的人伦至理“类之本”,古今人文文化的传承创新,迪(導)吉逆(避)凶,皆人以为性善必然适全的自然者也。“自然者”的参伍变通,“絪緼之体”的清通太和;“健顺之诚”的实明通达,“为其然之所自”,运之者的自成其德,尽其能然之用而彰显其所以然之理。尽其能然之用的自成其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道定所;彰显其所以然之理,“性性为能存神”效应,乃“物物为能过化”的“致知在格物”,“识之者鲜矣”。
“存神以存诚”,形上導的“神”精蕴,“圣而不可知知之神”,“大而化之之谓圣”。“大而化之”的神无方,无极而太极的神有方。神有方的事变体易,形下器道的“诚”精蕴。道器层次理一的“神”精蕴与“诚”精蕴,“存神以存诚”,会通古今通义的经世治用。“知天地之道唯此尔,故可一言而尽”。
“正”,易作“贞”,固也。“宋避庙讳作‘正’。贞者,正而恒也”。天道元亨利贞,元亨乃清通太和,利,乃诚道实德之富有,天人继善;贞,乃诚信明德之日新,成之者性。日新成性的再续文化文明,神理明诚的自明而诚,元亨利的天人继善,继善而成性,“自诚而明”,有实践实证的因果事实。“非目之倚”乃时空流转的“日月为明”,“还为所眩也”,明则耀目。观者,尽于己的生活美好,“而示物也”的物欲需求增长。“天地,以气化之变言”,美好生活的清通太和。“治乱吉凶,天地无常数”的理势言天,“而至诚有常理”,诚者天道至实的循物理事则;诚之者人之道至真实明的“致知在格物”,古今义理会通的常理。正因为诚之者人之道至真实明的“致知在格物”, 循物理事则至实的诚者天道,有古今义理会通的常理,致诚意正心的诚之者人之道,天人诚信道的人道义理古今不易,不断深化完善。古今不易的天道义理与人道义理,“不为所变也”。

存神以存诚的天道事物运行,道器层次的“神”精蕴与“诚”精蕴。“理化,天也;事物,人也。无以知天,于事物知之矣”。“于事物知之”的一定理道,天道运行的“理化,天也”,神導的性之灵与天之则。神導器诚,归根结底是诚之者人之道至真实明的“物物为能过化”,神化的逻辑义理。《天道篇》的文贴续后:《张子正蒙注•神化篇》义理我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