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3|回复: 1

[各地风情] 隆尧泽畔抬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2 22: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隆尧泽畔抬阁
来源:民俗活动

  泽畔抬阁是邢台市隆尧县东良乡泽畔村的一项民俗活动。
  据传泽畔抬阁系明永乐元年(公元1404年)秋八月,山西洪洞县马姓兄弟移民至泽畔落户后将晋故里一带民间社火移植而来。源于元朝末年的扛神活动,后逐渐演变为抬由活人化妆的神,后变为四人抬,再演变为现在的八人抬阁,逐渐成为一项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至今已流行500余年,被人誉为泽畔抬阁。
lztg0f.jpg
  名词解释
  同“擡阁”。旧时民间迎神赛会中的一种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四方形小阁里有两三个人扮饰戏曲故事中的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抬阁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抬阁的种类繁多,各地抬阁的艺术形式各有特色 ,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申请
  河北省隆尧县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隆尧县泽畔抬阁)”2008年成功。

  表演形式
  泽畔抬阁来源于民间神火活动,其艺术特色非常鲜明。一是泽畔抬阁的最大、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神秘莫测。演员表演时一演员长时间在另一演员手掌之上作舞,或一演员肩扛一棵秫秸而另一演员则站在秫秸上长时间表演,新奇奥妙,使人叹为观止。二是造型别致,气魄宏伟。演员被众人抬起在半空中表演,配上鲜艳的服装,造型别致有如仙女下凡。再加上排鼓、别杠开路,武术、秧歌、太平车、旱船、拉碌碡等断后,队伍庞大,气势雄伟。三是演员在表演时不念不唱,仅有头部、双臂的简单动作。扮相和造型多来自民间传说和戏剧。四是抬阁集中了戏剧、舞蹈、杂技、美术、音乐等多个艺术形式。
  泽畔抬阁主要形式为两个八人抬阁表演,抬阁床一般长1.5米,宽1米,高1米,其形式古朴奇特,是一种农民自演自娱的艺术形式。在节目表演时,一演员站立或坐在抬阁床上,另一演员好似站在其身下演员之手上或肩上作长时间表演,形式惊险独特,表演诙谐幽默。泽畔抬阁演员的选择极为严格,多在农历腊月由班头选12虚岁以下的少年男女上抬阁,一般一抬阁男女各一。被选上的演员,将全家庆贺,村人羡慕。抬阁上演员的扮相和造型有吕洞宾戏牡丹仙子、赵匡胤千里送京娘、三打白骨精、西游记人物、关公保皇嫂、白蛇与许仙、哪咤智斗三太子、岳飞与秦桧等不同内容,大都以戏剧和民间传说为主,同时也视不同年代穿插一些具有时代内容的题材。这些故事和传说也随着抬阁的表演被当地的人们一代一代口传了下来

  伴奏乐器
  泽畔抬阁表演的音乐伴奏是对子鼓,都是打击乐器,采用四二节奏的进行速度,马锣为领奏。泽畔抬阁表演的服装、头饰等则根据内容选用相应的戏装。按照古老惯例,逢龙虎年才能表演。平时抬阁道具均由专人看管,制作工艺保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 22: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20-7-2 22:30 编辑

隆尧秧歌戏
  隆尧秧歌戏是一种河北省的戏曲剧种。鼎盛时期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南部和石家庄的部分县、市以及邻近冀南地区的山两省和顺、山东省的聊城、夏津等地。现仅有40多名民间艺人组班3个,活动于其发祥地隆尧县和邢台市的巨鹿、任县、宁晋以及石家庄市的赵县等。
  隆尧秧歌戏最初的班底源于隆尧县开河村。据原在隆尧县文化馆工作的唐景胜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考证,远在清嘉庆年间,隆尧县开河村的艺人张老来曾组班到山西演唱秧歌戏。他的徒弟张大四为迄今能回忆起的隆尧秧歌戏最早的鼻祖之一。
  据隆尧秧歌戏健在的老艺人讲述,清嘉庆年间,秧歌戏建立了小科班——同乐会,并在附近的任县、广宗、平乡、南和等县演出。然而,“同乐会”坚持不久,便连遭挫折。在光绪元年,秧歌戏因只用唢呐和铜器,不用弦乐,被斥为“非戏”,责令艺人三代不准登大雅之堂,不准参加科举考试,将隆尧秧歌戏艺人逼入绝境。老秧歌戏艺人王不当迫于生计,约在1841年与一位到威县讨饭的山东民间艺人齐大牙在威县章台村(一说梨元屯)创建了第一个四股弦戏班,许多秧歌戏艺人随其改唱四股弦谋生。至今隆尧秧歌戏老艺人称四股弦为秧歌戏分支,皆因四股弦的先师绝大部分为唱隆尧秧歌戏出身。
  时光荏苒,与大多数流传于民间的非遗命运一样,隆尧秧歌戏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隆尧县文化馆获得隆尧秧歌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ygxti0.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