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回复: 19

[综合讨论] 《张子正蒙注•诚明篇》义理我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25 07: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20-7-25 07:57 编辑

前篇统人物而言,原天所降之命也。此篇专就人而发,性之蕴于人所受而切言之也。《中庸》曰:“天命之谓性”,为人言而物在其中,则谓统人物而言之可也。又曰:“率性之谓道”,则专乎人而不兼乎物矣。物不可谓无性,而不可谓有道,道者人物之辨,所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也。故孟子曰:“人无有不善”,专乎人而言之,善而后谓之道;泛言性,则犬之性,牛之性,其不相类久矣。尽物之性者,尽物之理而已。虎狼噬人以饲其子,而谓尽父子之道,亦率虎狼之性为得其道而可哉?禽兽,无道者也。草水,无性者也;唯命,则天无心无择之良能,因材而笃、物得与人而共者也。张子推本神化,统动植于人而谓万物之一源,切指人性,而谓尽性者不以天能为能,同归殊途,两尽其义,乃此篇之要旨。其视程子以率性之道为人物之偕焉者,得失自晓然易见;而抉性之藏,该之以诚明,为良知之实,则近世窃释氏之沈,以无善无恶为良知者,其妄亦不待辨而自辟。学者欲知性以存养,所宜服膺也。


“前篇统人物而言,原天所降之命也”。天命之性的物物内涵,物之天便有物之性的“统人物而言”,天地人参的精于物物,神化动植。“此篇专就人而发”,神化诚明,“性之蕴于人所受而切言之也”。“性之蕴于人所受”,民所共由的生之本与类之本,物之性与天之性一体的“性之蕴”: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合一的性命学,体用相函;心统性情的心性学,性情相需;也是心性学基础部分的质(生之本)文(类之本)心性学,道原并建的刚柔(人事)质文(心性)。《中庸》曰:“天命之谓性”,“为人言而物在其中”,人参的物之性;天命条件下的气质之谓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则谓统人物而言之可也”。“又曰:‘率性之谓道’,则专乎人而不兼乎物矣”。“专乎人”,物之性的天人诚道,天之性的天人诚信道,落具为人能弘道的功贞情,酬勤天道的体以致用,“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率性的逻辑连接天命与修道,人能弘道的三要素。“物不可谓无性,而不可谓有道,道者人物之辨,所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也”,异者:义与知的生之本与类之本,“止于至善”。“故孟子曰:‘人无有不善’,专乎人而言之,善而后谓之道”善道,即理之道,事物元亨运程的利贞收获,彼此的相连逻辑不容断开:继善富有与成性盛德。“泛言性,则犬之性,牛之性,其不相类久矣”,人类精于驯养的动物。“尽物之性者,尽物之理而已”的“统人物而言”,诚之者人之道的循物理事则。“虎狼噬人以饲其子,而谓尽父子之道,亦率虎狼之性为得其道而可哉”?显然,虎狼绝对不同于人,有共由理道。“禽兽,无道者也”,大自然的野生动物,人驯养的动物。“草水,无性者也”,人耕耘的植物。精于物物的动植物,“唯命,则天无心无择之良能”,物择天竞的自然生态。经人开发而精于物物,“因材而笃”,物之性深得物之理而循物理,“物得与人而共者也”。“张子推本神化”,神化而人参于动植,“统动植于人而谓万物之一源,切指人性”,情内物外的物之性,“而谓尽性者不以天能为能,同归殊途,两尽其义”:诚道的精于物物;明德诚信的精于道物。诚道至实,明德至真。明德昭实德,实德彰明德的刚柔质文。论理诚明本体与诚明心性,“乃此篇之要旨”。“其视程子以率性之道为人物之偕焉者”,所谓“天地无心而自化,圣人有心而无为”,“得失自晓然易见”。“而抉性之藏”,藏于气质的气质之性其都,“该之以诚明,为良知之实”。“则近世窃释氏之沈”,沉浮寂空,“以无善无恶为良知者”,专言人而“合于天”,“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言天地之性;“非统人物而言”的“不因乎物”,“变易以告人”的人事当然言良知(存天理)良能(去人欲);“其妄亦不待辨而自辟”。民所共由理道的生之本与类之本,专言人,“乃此篇之要旨”:诚明。“学者欲知性以存养,所宜服膺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6 07: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仁义,天德也。性中固有之而自知之,无不善之谓良。
行所不逮,身所不体,心所不喻,偶然闻一师之言,见一物之机,遂自以为妙悟,小知之所以贼道也。
理,天也;意欲,人也。理不行于意欲之中,意欲有时而逾乎理,天人异用也。
因理而体其所以然,知以天也;事物至而以所闻所见者证之,知以人也。通学识之知于德性之所喻而体用一源,则其明自诚而明也。
通事物之理,闻见之知与所性合符,达所性之德与天合德,则物无小大,一性中皆备之理。性虽在人而小,道虽在天而大,以人知天,体天于人,则天在我而无小大之别矣。
义之所在即安之为命,唯贞其常理而已。
天德本合,徇其迹者或相妨也。圣人与时偕行,至仁非柔,大智非察,兼体仁智而无仁智之名。如舜好问好察,智也;隐恶扬善,仁也,合于一矣。
静动异而神之不息者无间,圣能存神,则动而不离乎静之存,静而皆备其动之理,敦诚不息,则化不可测。
太和所谓道,阴阳*具而无倚也。
诚者,神之实体,气之实用,在天为道,命于人为性,知其合之谓明,体其合之谓诚。¨
气化有序而亘古不,息惟其实有此理也。
实知之,实行之,必欲得其心所不忍不安,终身之慕,终食之无违,信之笃也。
有不诚,则乍勇于为而必息矣;至诚则自不容已,而欲致其诚者,惟在于操存勿使间断,已百已千,勉强之熟而自无不诚矣。
此章直指立诚之功,特为深切著明,尤学者之所宜加勉。
天道然也,生之必成之,四时序而百物成。
人为之伪,意起而为之,意尽而止,其始无本,其终必忒。物,谓事也;事不成之谓无物。
存养以尽性,学思以穷理。
性以健顺为体,本太虚和同而化之理也,繇是而仁义立焉。随形质而发其灵明之知,则彼此不相知而各为一体,如源之分流矣;恃灵明之知发于耳目者为己私智,以求胜于物,逐流而忘源矣。
能安其所处为立、各效其材以有用为成。
己私成,则虽有至教,不能移矣。
此章统万物于一源,溯其始而言之,固合人物而言;而曰立,曰成,则专乎人之辞尔。知之必有详略,爱之必有区别,理一分殊,亦存乎其中矣。亲疏贵贱之不同。所谓顺理也;虽周知博爱而必顺其理,盖自天命以来,秩序分焉。知其一源,则必知其分流。故穷理尽性,交相为功,异于墨、释之教,漫灭天理之节文而谓会万物于一己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6 07: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仁义”,仁心自持的合宜事,符合礼义言行规范的克己复礼为仁,仁礼忠恕的理性自觉,“天德也”。心性实然的欲立欲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性中固有之而自知之,无不善之谓良”,良知与良能。
“行所不逮”,失言行自持;“身所不体”,失养性修身;“心所不喻”,缺良知之至实至真失明事理。“偶然闻一师之言”,是实明至真,还是浮明偏蔽,似是而非,似懂非懂,非良知良能。“见一物之机”,遇事逢缘;“遂自以为妙悟,小知之所以贼道也”。
“理(化),天也”;偏蔽的私意,质野的私欲,“意欲,人也”。“理不行于意欲之中”,理成势者的“理有屈伸以顺乎天”;“意欲有时而逾乎理”,势成可否的理有顺逆,“天人异用也”。
“因理而体其所以然”,知几神理,“知以天也”;“事物至而以所闻所见者证之”,主客的矛盾理一,因果事实的实践实证,“知以人也”。“通学识之知于德性之所喻”,体用一源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则其明(诚)”,存神以存诚御气:“自诚而明也”。
“通事物之理”,闻见之知与所性的仁礼天德合符,达所性之德(仁心)与天(礼体)合德,“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诚明。“则物无小大,一性中皆备之理”,“理化,天也”;“性虽在人而小”,“事物,人也”;“道虽在天而大”,大业富有与日新盛德。“以人知天”,“于事物知之也”;“体天于人”,大其心,“心者,性之灵,天之则”,见于理一分殊的事事物物之“理具矣”。理一与万殊, “则天在我而无小大之别矣”。
“义之所在”,人事定位定性的礼义规范,“即安之为命”,服膺天命之性;“唯贞其常”,礼惟贞常于循物理两大事则的气质之性:易简理得,人事定位理则之天命;健顺五常,人事定性理则之气质。
“天德本合”的仁礼体用,“徇其迹者或相妨也”,“刚柔相接而险阻生”。“圣人与时偕行”,至仁刚正,“非柔”;大智神(理)明(诚),非察;“兼体仁智”,仁智同用的存神以存诚御气,相乘之几有贞一之理,“无仁智之名”。“如舜好问好察”,“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智也”;“隐恶扬善”而张扬正义,“仁也”。仁智同体,“合于一矣”。
“静动异而神之不息者无间。圣能存神,则动而不离乎静之存”,学思主静,“虚壹而静谓大清明矣”。“静而皆备其动之理”,明诚神理阴阳不测,精义入神的神参明钦,“敦诚不息,则化不可测”的象数天理。
“太和所谓道”,阴阳*具而刚柔迭用,乾坤气化的立心立命,“无倚也”。
“诚者,神(化)之实体,气(理气)之实用,在天为道”,天人诚道的人事刚柔;命于人为性,天人诚信道的心性质文;“知其合之谓明”,明明德于诚信明德;“体其合之谓诚”,明明德于诚道实德。逻辑链条:形上導的明明德,導向形下器道的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神化的《动物篇》与《诚明篇》。¨
乾坤的“气化有序”,“易简立本”的阴阳天道,“易简之善配至德”的刚柔地道,“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的仁义人道。“亘古不息”的“容光而不穷于所受”,“惟其实有此理也”,理性实学。理性的历史逻辑演变循序,从天地人参的孔子仁礼忠恕;荀子精于道者的物欲观;到天地神参的张载“性性为能存神”,“一故神”;船山仁恕天下的人道理欲观。实学的历史逻辑演变循序:从形下器道的孔子性与天道;荀子精于物者的物物道;到张载“物物为能过化”的“二故化”;船山人、天、物自然之化的道体论。
“实知之”,人事职能的知与能,“易与天地准”的乾易知,与效法乾道变化的坤简能。“实行之”,人事职责的健与顺,乾刚正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坤柔顺,柔得尊位动也刚。“必欲”,志动上进的欲立欲达,“得其心所不忍不安”的仁礼忠恕,“终身之慕”的仁礼天德,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终食之无违”,诚意正心而修身,“信之笃”的天人诚信道。
“有不诚”,初有“勇于为”想法,其行“必息矣”;“至诚”,诚心修养自然而然成平常心,习惯性,“不容已”。“而欲致其诚者,惟在于操存勿使间断,已百已千”,人生境界的实践历练。心统性情,“勉强之熟而自无不诚矣”。
“此章直指立诚之功”,明德之诚明,“特为深切著明”。深者,“极高明而道中庸”;切者,“致广大而尽精微”;著者,诚道实德;明者,诚信明德。“尤学者之所宜加勉”,“克己复礼为仁”的仁礼忠恕;以礼义质正仁心,质实仁义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实践实证的礼义规范理论。
“天道然也”的“理化,天也”,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诚的所以然而应然,至实;明之能然,至真,太极理道之诚明。“生之必成之”的循物理事则,“四时序而百物成”的天道元亨利贞,清通太和。
“人为之伪”,“事物,人也”的一定理道,作为自然有情伪相感。“意起而为之”的春生夏长,事物的元亨运程;“意尽而止”的秋收冬藏,利贞收获的事物元亨利贞全程。若“其始无本,其终必忒”的人祸天灾,生驻异灭。“物,谓事也”,应物之事。事物,即物物事。刚柔(人事)文质(心性)应对事物的“道原并建”,大中的“诚明本体”,人、天、物均一之化的诚明道体。“事不成之谓无物”,无“天道然也”的理化天,无“人为之伪”的一定理道:缺失人事刚柔的诚明本体,缺失中庸质文的诚明心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6 07: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存养”,生之本的明庶物基础,格物致知于诚道的循物理事则;类之本的察人伦,诚意正心于诚信至真的仁义五常,生之本与类之本的“存养以尽性”。“尽性”两义:诚明本体,至诚大义的循物理事则;诚明心性,至明大义的诚信明德。“学思”,“学愈博而思愈远”的继往学问道,“所思所辨者皆其所学问之事”;“思愈困而学必勤”的开来学问道,“所学问道乃以决其思辨之疑”。“学思以穷理”,穷理于格物致知的继往学问道,穷理于“致知在格物”的开来学问道,依然是本体与心性之诚明,所以然之应然与能然。
“性以健顺为体”,所以然而应然的乾刚健与坤柔顺,能然的理道定所,定位定性的健顺五常。“本太虚和同而化之理也”,象数天理。象生数的“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便有数成象的性命学:“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繇是而仁义立焉”的健顺五常。“随形质而发其灵明之知”,性灵天则的乾易知,“则彼此不相知”的坤简能,“各为一体”的通志成务,“如源之分流”的共由理道。“恃灵明之知发于耳目者为己私智”,非主施的天曰神,乃主受的人曰鬼。以君子位行于小人利的人事错位,“以求胜于物,逐流而忘源矣”。
“能安其所处”,天命之谓性;“为立”,生民的立心立命,“气以理生化乎质”的实践心性。“各效其材以有用”,人事结构的易简理得,体用中庸的“用以备体,体以致用”。“为成”,体用相函的天人继善,富有大业的诚明本体;成就性情相需的成之者性,日新盛德的诚明心性。
“己私成”,文史的私意浮明,质野的私欲自累。“则虽有至教,不能移矣”的理道定所。私意浮明的道德固化,无为人生的与世浮沉,实相空境的人生幻化,“蔽于天”的“自然人”。私欲自累的流俗质野,私己实惠与利益抱团。靠接动物源,人性异变远离。
“此章统万物于一源”,诚之者人之者循物理事则于诚者天道,诚意正心而笃信人道。“溯其始而言之”,群居生活的合群明分,“固合人物而言”,仁心统同与礼义明分。明庶物的生之本,从群居合群到仁心统同,船山的“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察人伦的类之本,从群居明分到礼义明分,船山的“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而曰立”,从仁礼忠恕的生民立心立命,到仁恕天下的理道定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曰成”,从《易传》天人继善的成之者性,到“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继善成性。“则专乎人之辞尔”,实学(诚道实德)理性(诚信明德)的人文化成天下,儒学民本的共由理道。“知之必有详略”,详尽的“文理繁,情用省”,形下器道的仁礼知识体系,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的文明同道;精略有形上圣神道,存神以存诚御气的两大学问道。存诚的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御气的尊德性,“致广大而尽精微”。“爱之必有区别”,道器层次的礼义规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理一分殊”,理一,各正性命的天道酬勤;分殊,性命分殊的须有安排。人事的易简理得,发展物质经济的诚道至理;須有安排,公平合理的社会原则。应对仁礼理一的事物矛盾,“亦存乎其中”,“统万物于一源”的仁与礼。“亲疏”,亲者严而疏者宽,亲疏无间:“贵贱”,关乎定位职能与定性职责,持正于人事机制的机会平等,别贵贱。“所谓顺理也”,亲亲贤贤的人事级位结构;“虽周知博爱而必顺其理”,仁礼忠恕欲立欲达的名与利。“盖自天命以来,秩序分焉”的立心立命。“知其一源”的仁心统同,“则必知其分流”的礼义明分。故穷理知天,尽性事天,“交相为功”的反身以诚,诚明本体与诚明心性。“异于墨、释之教”,墨教失诚明,以交相利为目标,兼相爱为工具,乱世心性的流俗质野。释教视诚明的至实为空境,至真为幻化,借道因果轮回报应论,成就乱世的佛门香火盛。墨教质野,释教文史,都是“漫灭天理之节文而谓会万物于一己也”。正儒教:诚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7 07: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能者,健顺五常之体”;人谋者,察识扩充之用。
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而非孤守其恻隐、羞恶、恭敬、自然之觉,必扩而充之以尽其致,一如天之阴阳有实,而必于阖辟动止神运以成化,则道弘而性之量尽矣,盖尽心为尽性之实功也。
天地有其理,诚也;圣人尽其心,诚之者也。
非己之私得。
理明义正而道不缺,气正神清而全归于天,故君子之生,明道焉尔,行道焉尔,为天效动,死则宁焉,丧者,丧其耳目口体,而神无损也。
无则不可为体矣。人有立人之体,百姓日月而不知尔,虽无形迹而非无实;使其无也,则生理以何为体而得存邪?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用也;用者必有体而后有用,以此体为仁义之性。
天所命人而为性者,即以其一阴一阳之道成之。即一非二曰通,此外无杂曰极。人生莫不有性,皆天道也,故仁义礼智与元亨利贞无二道也。
禀气有昏明,则知能有偏全,而一曲之诚即天之诚,故“乍见孺子”之仁,“无受尔汝”之义,必发于情,莫能终蔽也。
命以吉凶寿夭言,以人情度之,则有厚于性而薄于命者,而富贵、贫贱、夷狄、患难,皆理之所察。予之以性,即予之以顺受之道,命不齐,性无不可尽也。
性存而道义出,穷通夭寿,何至戕其生理?
任其质而不通其变,惟学有未至,故其端发见而不充,吉凶杂至失其素。
人各有形,形以内为吾气之区宇,形以外吾之气不至焉故可立内外之外之名。性命乎神,天地万物函之于虚灵而皆备,仁可以无不达,义可以无不行,气域于形,吉凶祸福止乎其身尔。然则命者私也,性者公也,性本无蔽,而命之戕性,惟不知其通极于性也。

“天能者,健顺五常之体”,刚柔地道地曰示;“人谋者”,关乎仁礼知识体系的“察识扩充之用”,存神以存诚御气的两大学问道,尊德性与道问学。继往学问道的格物致知,开来学问道的“致知在格物”。
“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明庶物,察人伦。“而非孤守其恻隐、羞恶、恭敬、自然之觉”。诚信明德,“必扩而充之以尽其致”,“容光不穷于所受”的诚道实德。日新盛德的成性质变,推动富有大业的继善量变,质量互变的成性继善之继善成性,理势必然适全的理势自然。“一如天之阴阳有实”,道建阴阳的刚柔迭用,乾坤清通。“而必于阖辟动止”的中庸体用,“神运以成化”的实函斯活,“则道弘”的大业富有,“而性之量尽矣”的盛德日新,“盖尽心为尽性之实功也”,“形气存乎神理”的存神以存诚御气。
“天地有其理”,形下器道的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诚也”;“圣人尽其心”,大心的“性性存神”,性性,诚之者人之道的心统性情“尽其心”。知天事天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非己之私得”的私欲自累,理欲辩证的民所共由理道。诚道至实与诚信至真,至实至真实明生的理性实学,非私意自蔽的浮明学。
“理明”,神理明诚;“义正”,入神精义;穷神致化而“道不缺”。“气正神清而全归于天”,“天治者,神以依”。“故君子之生”,诚信明德的“明道焉尔”,诚道实德的“行道焉尔”。“为天效动”,“死则宁焉”的心性无憾。“丧者,丧其耳目口体”之天灾局部,“而神无损”的健顺五常:诚明本体与诚明心性。
“无则不可为体矣”,有无相生的道法自然,既无诚明心性的质文心性学,心统性情的心性学。也无诚明本体的体用中庸学,性命学。“人有立人之体”的易简健顺,“百姓日月”而应然,“不知”其所以然,“虽无形迹”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而非无实”,“小人喻于利”,物物的日用伦常。“使其无也”的纯粹天道自然观,无论是老子的有无相生,“不知人”的三无为,“蔽于天”的道无不为,佛门的实相空境,还是宋明理学天理浑然的变易以告人,“合乎天而不因乎物”的遏欲抑情。所言生驻异灭的天道循环,断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天道元亨利贞,断了元亨利贞与仁义礼智的天人合道,“则生理以何为体而得存邪”?“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用也”,民所共由的日用伦常道;“用者必有体”之纲伦,“而后有用”的物物道。《易传》的三道三才,“以此体为仁义之性”,“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
“天所命人而为性者”,“以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即以其一阴一阳之道成之”,阴阳天道的易简定位,刚柔地道的健顺定性,乾坤气化的清通太和。“即一非二曰通,此外无杂曰极”,分析人事险阻及吉凶运程,情伪相感利害生的因果事实,关乎客体基础,人事易简定位,还是人事错位;刚柔主体的健顺定性,还是刚柔杂居;中庸质文的功贞情,还是文史的制欲情罪,质野的欲滥情淫。理道定所的理在气中,“人生莫不有性,皆天道也”。天道的“体用以德业异迹”,便有“以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的“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致知在格物”的天道,“故仁义礼智与元亨利贞无二道也”。
“禀气有昏明,则知能有偏全”,性命分殊而各正性命不齐的曲成万物,“而一曲之诚即天之诚”,“故‘乍见孺子’之仁”,有恻隐之心;“‘无受尔汝’之义”,有羞恶之心。“必发于情,莫能终蔽也”,仁心大用而止于至善。
“命以吉凶寿夭言,以人情度之,则有厚于性而薄于命者”,“厚于性”,恻隐、羞恶之心有余;“薄于命”,力不能及。“而富贵、贫贱、夷狄、患难”,命之所成,“皆理之所察”,心力能及否?“予之以性,即予之以顺受之道”,安身立命。性命分殊的“命不齐”,立命尽性,“性无不可尽也”。
“性存而道义出,穷通夭寿”,总在天!“何至戕其生理”?“士庶之穷通生死,治乱循环之数亦大”。
“任其质而不通其变”,非中庸质文。非“守其常以为明”的心性文史,就是“逐万物之变”的心性质野。“惟学有未至”,故诚明的义理逻辑不解,“故其端发见而不充”,何以辨正富有日新的继善成性?过于追求大业富有而轻弃日新盛德,流俗质野;过于追求日新盛德而轻弃富有大业,文史浮明。“吉凶杂”的相因之微,失去义利之辨的流俗质野与文史浮明;“失其素”,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
“人各有形”,心性质文的各正性命;“形以内为吾气之区宇”,“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理在气中。“形以外吾之气不至焉,故可立内外之名”:“命日降而性日生”的性内命外。“性命乎神”,“审微而定命之谓神”,理道定所的定位(易简)定性(健顺),“天地万物函之于虚灵而皆备”,诚者天道的循物理事则。“仁可以无不达”的仁智同用;“义可以无不行”的精义入神;“气域于形,吉凶祸福止乎其身”,安身立命。“然则命者私也”,天命降临的人事言天,不同人便有不同命。“性者公也”,各正性命的天道酬勤,“循理而应乎事物”。“性本无蔽”,奈文史浮明,事物定理而定命定性;流俗质野,践踏性命。“而命之戕性,惟不知其通极于性也”,不知性灵天则的继善成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8 06: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知人,知人道也;知天,知天性也;知性之合于天德,乃知人性之善,明者可诚而昏皆可明;性尽,则无所遇而不可尽吾性之道。繇是而知命之通极于性,与天之命我,吉凶无心而无非顺正者同其化矣。
知性者,知天道之成乎性;知天者,即性而知天之神理。知性知天,则性与天道通极于一,健顺相资,屈伸相感,阴阳鬼神之性情,皆吾所有事而吾职分之所当修者矣。
未生则此理在太虚为天之体性,已生则此理聚于形中为人之性,死则此理气仍返于太虚,形有凝释,气不损益,理亦不杂,此所谓通极于道也。
此亦以水喻性。形之受性,犹水之受光。水以受光为性,人以通理为性,有小大,昏明者,气禀尔;而曲者可致,浊者可澄,其性本能受也,在学以明善而复初尔。此所谓气有昏明不足以蔽之。
体天之神化,存诚尽性,则可备万物于我。有我者,以心从小体,而执功利声色为己得,则迷而丧之尔。孟子言良知良能,而张子重言良能,盖天地以神化运行为德,非但恃其空晶之体;圣人以尽伦成物为道,抑非但恃其虚灵之悟。故知虽良而能不逮,犹之乎弗知。近世王氏之学,舍能而孤言知,宜其疾入于异端也。
反天理,则与天同其神化;徇人欲,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天以其阴阳五行之气生人,理即寓焉而凝之为性。故有声色臭味以厚其生,有仁义礼智以正其德,莫非理之所宜。声色臭味,顺其道与仁义礼智不相悖害,合两者而互为体也。
厚生之用有盈有诎,吉凶生死因之,此时位之不齐,人各因所遇之气而受之,百年之内,七尺之形,所受者止此,有则而不能过。
极总之要者,知声色臭味之则与仁义礼智之体合一于当然之理,当然而然,则正德非以伤生,而厚生者期于正德。心与理一。而知吾时位之所值,道即在是。穷通寿夭,皆乐天而安土矣。若不能合一于理,而吉凶相感。则怨尤之所以生也。
性无所不可尽,故舜之于父子,文王之于君臣,极乎仁义而无不可尽。唯其于理无不穷,故吉凶生死,道皆行焉,所遇者变而诚不变,吾之则无往而非天则,非若命之有则,唯所受而不能越也。

“知人,知人道也”,诚信明德;“知天,知天性也”,知诚信明德根基的诚道实德,不能自亏天性的“致知在格物”;“知性之合于天德”的仁礼体用,“乃知人性之善”,体用中庸的社会质文,理成势者的“势有轻重以应乎人”。理道定所的中庸质文,仁礼忠恕的文化大环境,“明者可诚而昏皆可明”。“性尽”所及,“则无所遇而不可尽吾性之道”。期待继善成性的人文化成,仁恕天下理道定所的仁礼忠恕,神化的诚明本体与诚明心性。“繇是而知命之通极于性,与天之命我,吉凶无心而无非顺正者同其化矣”。
“知性者,知天道之成乎性”,“致知在格物”的“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知天者,即性而知天之神理”,神理明诚。“知性知天,则性与天道通极于一”,神化诚明与神化动植的天人合道。“健顺相资”的定位定性,“屈伸相感”的尽伦成物,大质体之的“阴阳鬼神之性情”,礼乐天下的大文昭之。“皆吾所有事而吾职分之所当修者矣”,“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
“未生则此理在太虚为天之体性”,非先天设定,乃古今不易,礼易常变的格物致知。“已生则此理聚于形中为人之性”,“致知在格物”,天道之天性。“死则此理气仍返于太虚”,气可消失,理却长泰。“形有凝释”的形理,形有数而数有理;“气不损益”,受命与造命的文化传续,便有俟命的文明不息;通经正经接着讲的古今义理会通,“理亦不杂”;无极而太极的“容光而不穷于所受”,“此所谓通极于道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8 06: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亦以水喻性。形之受性,犹水之受光”。“水以受光为性”,观水流之状。“人以通理为性,有小大,昏明者的心性状态,“气禀尔”。水流,“曲者可致,浊者可澄”,人性气禀如同,“曲成万物而不遗”,“浊者可澄”的治世清明,继善成性。以水喻性,理道定所的“本能受也”,理在气中的实践心性。“在学以明善而复初尔”,定品质;“率性之谓道”,必以日新盛德之质变,推动大业富有的量变,质量互变的成性继善,“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此所谓气有昏明不足以蔽之”。
“体天之神化,存诚尽性”。存诚的诚之者人之道,循物理事则于诚者天道,诚意正心于诚信人道。“尽性”,“情交尽性以至于命”,不能自亏天性,自逸才命,自薄情性,“则可备万物于我”,张扬个性的理性实学。“有我者”,入私门,“以心从小体,而执功利声色为己得,则迷而丧之尔”。“孟子言良知良能,而张子重言良能,盖天地以神化运行为德”,神化动植之诚道实德,神化诚明明德,“非但恃其空晶之体”。“圣人以尽伦成物为道”,“报之以实而实明生”。“抑非但恃其虚灵之悟”,“报之以浮而浮明生”。“故知虽良而能不逮,犹之乎弗知”。近世阳明之学,“舍能而孤言知”,视理欲贞一为对立二的良知良能,致良知的存天理,致良能的去人欲。无人欲天理废,焉得良知?焉有良能?“宜其疾入于异端也”。
“体天之神化,存诚尽性”,治世清明的中庸质文,理欲辩证通行,“反天理,则与天同其神化”;乱世质野的“徇人欲”,“则其违‘天理’,靠接‘禽兽不远矣’”。
“天以其阴阳五行之气生人”,物之天便有理在气中的物之性,“理即寓焉而凝之为性”。“故有声色臭味以厚其生”,“厚其生”之乐,须有礼规范节制,守其本份屈物欲,循道礼乐的性灵天则。礼之天则,大质体之;乐有性灵,大文昭之。“有仁义礼智以正其德,莫非理之所宜”,“理有屈伸以顺乎天”的尽伦成物。“声色臭味,顺其道与仁义礼智不相悖害”,发展物质经济与增长物欲需求的文明同步,美好生活的继善成性,“合两者而互为体也”,体以致用的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
“厚生之用有盈(伸)有诎(屈),事物运程的“吉凶生死因之”。“此时位之不齐”,有人事的险阻与吉凶;“人各因所遇之气而受之”,情伪相感而利害生。“百年之内”,天也;“七尺之形”,人也,“所受者止此”的天人之际,有事则与理则之逢遇。非逢遇,“有则而不能过”。
“极总之要者”,“尽伦成物”。“知声色臭味之则与仁义礼智之体合一于当然之理”,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当然而然”,“则正德非以伤生,而厚生者期于正德”。“心与理一”的性灵天则,天下礼乐。“而知吾时位之所值”,礼乐的本份规范(刚柔健顺)与心性(中庸质文),“道即在是”。“穷通寿夭,皆乐天而安土矣”。不合礼乐的刚柔质文,道原并建的理道不一,“不能合一于理,而吉凶相感”,非“乐天而安土”,“则怨尤之所以生也”。
“性无所不可尽,故舜之于父子,文王之于君臣,极乎仁义而无不可尽”。何故?无极而太极的文明不息“无不可尽”。“唯其于理无不穷”,上下而探索,古今要正经。“故吉凶生死,道皆行焉,所遇者变而诚不变”,古今正经而诚不变。存神以存诚,诚之者人之道的至实至真。“吾之则无往而非天则,非若命之有则”。性命天则:“命日降而性日生”,继善的命日降,成性的性日生,理势自然。成性的性日生,日新盛德,推动大业富有,继善的命日降。质量互变的成性继善,适全继善成性的理势必然而自然,性内命外的心性对流,成性继善与继善成性,质量互变的性命限定,“唯所受而不能越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9 08: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类灵顽之不齐,气运否泰之相乘。天之神化广大,不能择其善者而已其不善者;故君子或穷,小人或泰各,因其时而受之。然其所受之中,自有使人各得其正之理,则生理之良能自感于伦物而必动,性贯乎所受不齐之中而皆可尽,此君子之所有事于性,无事于命。
君子有事于性,无事于命,而圣人尽性以至于命,则于命不能无事焉。天广大而无忧,圣人尽人道,不可同其无忧,故顽嚚必格,知其不可而必为。是以受人之天下而不为泰,匹夫行天子之事而不恤罪我,相天之不足,以与万物合其吉凶,又存乎尽性之极功,而合两所以协一也。
太虚之气,无同无异,妙合而为一,人之所受即此气也。故其为体,湛定而合一,湛则物无可挠,一则无不可受。学者苟能凝然静存,则湛一之气象自见,非可以闻见测知也。
物而交于物,则有同有异而攻取生矣。
气之与神合者,固湛一也,因形而发,则有攻取,以其皆为生气自然之有,故皆谓之性。生以食为重,故言饮食臭味以该声色货利。
性有之,不容绝也。知德者知悟所得于天之不专系于此,是如其量以安其气而攻其息。
心者,湛一之气所含。湛一之气,统气体而合于一,故大;耳目口体成形而分有司,故小。是以鼻不知味,口不闻香,非所取则攻之;而一体之间,性情相隔,爱恶相违,况外物乎。小体,末也;大体,本也。
天理之自然,为太和之气所体物不遗者为性;凝之于人而函于形中,因形发用以起知能者为心。性者天道,心者人道,天道隐而人道显;显,故充恻隐之心而仁尽,推羞恶之心而义尽。弘道者,资心以效其能也。性则与天同其无为,不知制其心也;故心放而不存,不可以咎性之不善。
牛之穿而耕,马之络而乘,蚕之缫而丝,木之伐而薪,小人之劳力养君子,效死以报君国,岂其性然哉?其命然而。至于命,则知命以乐天,取于人物者有节不淫,而生杀皆敦乎仁,立命以相天治。夫人物者,裁成有道,而茂对咸若其化,人物之命皆自我而顺正矣。
上智下愚,有昏明而无得丧;禽兽于人,有偏全而无违离;知其皆性诸道,故取诸人以为善,圣不弃愚;观于物以得理,人不弃物。知其皆命诸天则秩叙审而亲疏,上下各得其理,节宣时而生育,肃杀各如其量。圣人所以体物不遗,与鬼神合其吉凶,能至人物之命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9 08: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类灵顽之不齐”,“天之所不可齐”的礼义明分,便有“天之不可齐”的仁心统同。仁礼矛盾的客观实在,“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人事尊卑,义奠于位;进退存亡,义殊乎时;是非善恶,义判于几;立纲陈常,义辨于事”。相因也微的精微四义,“气运否泰之相乘”。“天之神化广大,不能择其善者而已其不善者”,荀子王制的礼法合治,礼治至善者,法治不善至者;船山的“天治者,神以依”的礼法合治。“故君子或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小人或泰,各因其时而受之”。穷通寿夭总在天。“然其所受之中,自有使人各得其正之理”,理势必然而自然的生之本和类之本。“则生理之良能自感于伦物而必动,性贯乎所受不齐之中而皆可尽”。理在气中,“气以理生化乎质”的立心立命。“此君子之所有事于性”,立心尽性的健顺五常,“无事于命”,非追逐名与利。
“君子有事于性,无事于命”,“而圣人尽性以至于命”,“受命于天”,承接先天的文化大环境,造命于民而改善现实的文化大环境,俟命于继善成性的文化大环境。受命→造命→俟命,“性情以动静异几,始终以循环异时,体用以德业异迹”,圣神導千秋大业的功过评说,“则于命不能无事焉”。“天广大而无忧,圣人尽人道,不可同其无忧”,神化诚明,端正礼义的规范秩序。“故顽嚚必格”,法治惩处其无法饶恕的人与事,“知其不可而必为”。“是以受人之天下而不为泰”,“为万世开太平”,非名实相符的圣人所为。若让“匹夫行天子之事而不恤罪我”,千秋之过的“相天之不足”。“以与万物合其吉凶”,神理明诚于诚道实德的诚明本体,诚信明德的诚明心性,存神以存诚;“又存乎尽性之极功”,神参明钦御气;“形气存乎神理”的存神以存诚御气,“而合两所以协一也”。
“太虚之气,无同无异,妙合而为一”,诚明本体;人之所受即此气也,诚明心性。“故其为体,湛定而合一”,道建阴阳的纯阳纯阴,刚柔迭用的乾坤清通,“湛则物无可挠”,精于物物;“一则无不可受”,精于道物的“致知在格物”。“学者苟能凝然静存”,凝神专注的虚壹而静,“则湛一之气象自见”的“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非可以闻见测知”,“因已然而观自然”的象生数。
“物而交于物”,精于物物。“则有同”,仁心统同的各正性命;“有异”,礼义明分的性命分殊。仁礼本体的天道酬勤,尽伦成物,“而攻取生矣”。
“气之与神合者”,“知神之固有气”,神气的存诚御气,“固湛一也”。“因形而发”的易简理得,诚明本体的中庸体用;“则有攻取”的健顺五常,诚明心性的中庸质文。“以其皆为生气自然之有”,理一的性命理气,“故皆谓之性”的实践理性。“生以食为重,故言饮食臭味以该声色货利”,屈伸物欲的生活美好。
“性有之,不容绝也”的生之本与类之本。“知德者知悟所得于天之不专系于此”,成性继善的质量互变,是如继善富有“其量”,以安其日新盛德之“气”,“而攻其息”,“消息之用存乎其间”。
“心者,湛一之气所含”,神導大心的性灵天则,理论理性。“湛一之气,统气体而合于一”,性命、理气“合于一”的实践理性,仁心统同的各正性命,“故大”。“耳目口体成形而分有司”,如同性命分殊,“故小”。“是以鼻不知味,口不闻香”,非易简理得的人事错位;“非所取则攻之”,非健顺五常的刚柔杂居。而一体之间,“性情相隔”,非“性以发情,情以充性”,功贞情的情淫情罪;“爱恶相违”,非“是非善恶,义判于几”,乃是非不分的文史浮明,唯利是图的心性质野。非诚明心性,“况外物乎”,非物物的诚明本体。“小体”的性命分殊,“末也”,却影响着“大体”的礼义明分;“大体”的礼义明分,又是仁心统同各正性命的天道酬勤,仁礼本体的的文化价值观:人文化成天下的“致知在格物”,本也。
“天理之自然,为太和之气所体物不遗者”,继善成性;“凝之于人而函于形中”,体用中庸的心性质文;“因形发用以起知能者”,人事易简定位,乾易知与坤简能的生民立命,便有生民立心的健顺五常,“起知能者为心”。“性者天道”,物物的诚明本体;“心者人道”,性性的诚明心体。“天道隐”,因事物的元亨运程,利贞未见而“隐”,“而人道显”,推动元亨利贞天道天德的仁义礼智人道天德,无时不在,无处不显。“显,故充恻隐之心而仁尽,推羞恶之心而义尽”。“弘道者,资心以效其能也”,性与天道的精于物物。“性则与天同其无为”,“天地无心而自化”的道无不为,“圣人有心而无为”的天理浑然,“不知制其心也”。“故心放而不存”的乱世道佛,“不可以咎性之不善”,乱世通行的杨墨质野。
“牛之穿而耕,马之络而乘,蚕之缫而丝,木之伐而薪”,物物的常理和通理,“小人之劳力养君子,效死以报君国”,尽伦道物之常理和通理。天命之谓性,“岂其性然哉?其命然而”。“至于命”,情交以尽性的尽伦成物;“则知命以乐天”的安身立命;“取于人物者有节不淫”的理欲辩证;“而生杀皆敦乎仁”仁恕天下理道定所的仁礼忠恕;“立命以相天治”,“天治者,神以依”的“理有屈伸以顺乎天,势有轻重以应乎人”。“夫人物者”、顺天应人;“裁成有道”,顺应人情物理数者;“而茂对咸若其化”,富有大业的日新盛德;“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人物之命皆自我而顺正矣”。
“上智下愚,有昏明而无得丧”,“无得丧”,“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禽兽于人,有偏全而无违离”,偏私欲全物欲,无违离人性自然的物欲需求。“知其皆性诸道”的智愚清浊,“故取诸人以为善”的一面,解其偏蔽。“圣不弃愚”,愚可“易从则有功”。“观于物以得理,人不弃物”,精于物物而屈伸物欲。惩制兽性转变为人性,“大质体之”的天人继善,满足物欲需求增长;“大文昭之”的成之者性。日新盛德的文化文明。“知其皆命诸天则秩叙审而亲疏,上下各得其理,节宣时而生育,肃杀各如其量”,礼乐天下的“大文昭之”;“圣人所以体物不遗,与鬼神合其吉凶,能至人物之命也”,精于物物的“大质体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31 07: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能体物,则人物皆以我为体,不能离我以为道,必依我之绥以为来,动以为和,九族睦,百姓昭,黎民变,鸟兽草木咸若,物无有能遗我者也。
己无不诚,则循物无违而与同化,以人治人,以物治物,各顺其受命之正,虽不能知者皆可使繇,万物之命自我立矣。所以然者,我与人物莫不性诸道。命诸天,无异理也。
知觉运动,生则盛,死则无能焉。性者,天理流行,气聚则凝于人,气散则合于太虚,昼夜异而天之运行不息,无所谓生灭也。如告子之说,则性随形而生灭,是性因形发,形不自性成矣。曰性善者,专言人也,故曰“人无有不善”。犬牛之性,天道广大之变化也,人以为性,则无所不为矣。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理气一源而各有所合于天,无非善也。而就一物言之,则不善者多矣,唯人则全具健顺五常之理。善者,人之独也。
攻取之气,逐物而往,恒不知反。善反者,应物之感,不为物引以去,而敛之以体其湛一,则天理著矣。此操存舍亡之几也。
食色乃滋生,天地之化也,如其受命之则而已。恃其攻取之能,而求盈则,湛一之本,迷而不复。ˇ天有生杀之时,有否泰之运,而人以人道受命,则穷通祸福,皆足以成仁取义,无不正也。
尽其道而生死皆顺也,是以舜受尧之天下,若固有之;孔子畏于匡,厄于陈,蔡而无忧。
故必尽性而后可至于命。
气质者,气成质而质还生气也。气成质,则气凝滞而局于形,取资于物以滋其质;质生气,则同异攻取各从其类,故耳目鼻口之气与声色臭味相取,亦自然而不可拂违,此有形而始然,非太和絪緼之气,健顺之常所固有也。旧说以气质之性为昏明强柔不齐之品,与程子之说合。今按张子昏明强柔得气之偏者,系之才而不系于性,故下章详言之。而此言气质之性,盖孟子所谓口耳目鼻之于声色臭味者尔。盖性者,生之理也。均是人也,则此与生俱有之理,未尝或异;故仁义礼知之理,下愚所不能灭,而声色臭味之欲,上智所不能废,俱可谓之为性。而或受于形而上,或受于形而下,在天以其至仁滋人之生,成人之善,初无二理。但形而上者为形之所自生,则动以清而事近乎天。形而后有者资形起用,则静以浊而事近乎地。形而上者,亘生死,通昼夜而常伸,事近乎神;形而后有者,困于形而固将竭,事近乎鬼;则一屈一伸之际,理与欲皆自然而非繇人为。故告子谓食色为性,亦不可谓为非性,而特不知有天命之良能尔。若夫才之不齐,则均是人而差等万殊,非合两而为天下所大总之性,性则统乎人而无异之谓。

“能体物”,存神以存诚御气。“则人物皆以我为体”,诚明本体;“不能离我以为道”,诚明心性的“率性之谓道”;“必依我”,“神以依”于天治者,保持民心安平(中庸质文)“以为来”。“动以为和”,“易与天地准”的探赜索隐,极深通志与研几成务,“九族睦,百姓昭,黎民变”的“协和万邦”,“鸟兽草木咸若”的“物物为能过化”,“物无有能遗我者也”,精于物者的物物道。
“己无不诚”,“则循物无违”,循物理事则的诚者天道,“而与同化”,诚意正心的诚信人道,“以人治人”的礼法合治,有性之灵;“以物治物”的物物道,有天之则。“各顺其受命之正”,“循理而应乎事物”的易简理得,各正性命。“虽不能知者皆可使繇”,“天不可齐”的礼义明分,注定有“天不待齐”的仁心统同,“曲成万物而不遗”。“万物之命自我立矣”,各正性命的物物道。“所以然者”而应然,“我与人物莫不性诸道”,道器层次礼义规范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命诸天”之能然,性命分殊成就各正性命的健顺五常,“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的“理有屈伸以顺乎天”。“无异理也”,民所共由的道之理。
“知觉运动,生则盛”,所以然之能然,“死则无能焉”,有应然失能然。“性者,天理流行”的存诚御气,“形气存乎神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天道元亨利贞,“气聚则凝于人”,能然的继善成性;“气散则合于太虚”,“应然的成性继善”。“昼夜异而天之运行不息,无所谓生灭也”。知幽明的天道循环,焉能是有无生灭?“如告子之说,则性随形而生灭,是性因形发,形不自性成矣”,失物物心性的良知良能。“曰性善者”,“专言人也”的物物心性,天人继善。“故曰‘人无有不善’”。神化动物的“犬牛之性”,顺化的物物需要,“天道广大之变化也”。“人以为性”,物物继善,“以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则无所不为矣”。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易简理得的健顺五常,“理气一源而各有所合于天”。天人继善,成之者性的“无非善也”。“而就一物言之,则不善者多矣”。虽道不如意事多矣,然继善成性的理势必然而自然,“唯人则全具健顺五常之理”。“善者,人之独也”,荀子所言的礼三本:至诚的生之本,至真的类之本,至神的治之本,存神以存诚御气的礼三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31 07: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攻取之气,逐物而往”,“乘乎气”而“恒不知反”,“物必不屈于欲”。“善反者,应物之感”,情内物外的功贞情。“不为物引以去”,“不逐万物之变”;“而敛之以体其湛一”,“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则天理著矣”,“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此操存舍亡之几也”。
“食色乃滋生,天地之化也”,有天理人欲辨。“如其受命之则而已”,礼乐理欲。“恃其攻取之能,而求盈则”,因名逐利,贪天之功为己有。不知“湛一之本,迷而不复”。“天有生杀之时”,天道循环,元亨利贞物物化生的存神以存诚,还是生驻异灭的人祸天灾,“有否泰之运”。“而人以人道受命”,仁义礼智的人道天德,应对穷通祸福的天灾人祸,“皆足以成仁取义”于元亨利贞的天道天德。天人合德,“无不正也”。
“尽其道而生死皆顺也”,天道元亨利贞的继善成性与成性继善。“是以舜受尧之天下,若固有之”,王权禅让;“孔子畏于匡,厄于陈,蔡而无忧”,有其德内圣,无位于外王。
“故必尽性而后可至于命”。“尽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诚明本体的诚明心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易简理得的健顺五常之质文心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精于物者而物物”的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神参的理论理性,導人参实践理性的清通太和,天道元亨利贞的继善成性与成性继善。“至于命”的情交尽性,神理明诚御气,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象数天理。
“气质者,气成质而质还生气也”,气质之谓性。“气成质,则气凝滞而局于形,取资于物以滋其质”,“气以理生化乎质”;“质生气,则同异攻取各从其类”,人事就是天命为客观条件的气质之性,性命、理气一物两体的实践心性。“故耳目鼻口之气与声色臭味相取,亦自然而不可拂违”,生理的人性自然。“此有形而始然”的物欲需求,“非太和絪緼之气,健顺之常所固有也”的诚明心性。“旧说以气质之性为昏明强柔不齐之品,与程子之说合”,乃气质之品的自然人(心)性。人性与心性之间,犹如一张薄纸相隔的彼此存在:人性自然与心性实然。心性实然是人性自然,人性自然的表现方式,心性实然。“今按张子昏明强柔得气之偏者,系之才而不系于性”。才,是命才,受天命条件与自身条件限定的成才范围;也是情才,情物往来的性情相需,情以充性,“气体移则才化”,连接实践应用的性命学,连接实践能动的心统性情学。“故下章详言之”。“而此言气质之性,盖孟子所谓口耳目鼻之于声色臭味者尔”。“盖性者,生之理也”,人性自然;“均是人也”,心性实然。“则此与生俱有之理,未尝或异”,物质经济发展与物欲需求增长的文明同步。“故仁义礼知之理,下愚所不能灭”,“存天理”;“而声色臭味之欲,上智所不能废”,“达人欲”。“天理行于人欲之中”,“俱可谓之为性”。“而或受于形而上”,“君子喻于义”的文质彬彬;“或受于形而下”,“小人喻于利”,中庸体用的心性质文。“在天以其至仁滋人之生”,有事物本质的义利矛盾。“成人之善,初无二理”,有贞一之理,便有相乘之几,是非善恶的义判于几。“但形而上者为形之所自生,则动以清而事近乎天”。存神以存诚御气的“太和之谓道”; “形而后有者资形起用,则静以浊而事近乎地”,易简理得的健顺五常,刚柔地道地曰示。“形而上者,亘生死,通昼夜而常伸”,知幽明道的伸天理达人欲,“事近乎神”;“形而后有者,困于形而固将竭”,名利玩弄的鬼域伎俩,“事近乎鬼”;“则一屈一伸之际”的天理人欲辨。“理与欲皆自然而非繇人为”,出自物欲需求的人性自然,“故告子谓食色为性”。人性与心性,有一物两体的理欲矛盾体。人性自然与道德理性之间,心性学基础部分:生之本与类之本合成的质文心性学。心性学应用部分,有理气实践的性命学,“亦不可谓为非性,而特不知有天命之良能尔”。天命之性限定的礼义规范,职业立命与齐家立命。心性能动部分的性情相需,“情以充性”,情才。“若夫才之不齐”的易简健顺,“气体易则才化”,“则均是人而差等万殊”。“天之所弗齐”的礼义明分,“非合两而为天下所大总之性”;“天不可齐”的仁心统同,“性则统乎人而无异之谓”。应对“天之所弗齐”的礼义明分,探究人事机制的机会平等;应对“天不可齐”的仁心统同,仁礼忠恕欲立欲达,“性则统乎人而无异之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 09: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地之性,太和絪緼之神,健顺合而无倚者也。“即此气质之性,如其受命之则而不过,勿放其心以徇小体之攻取, “而仁义之良能自不可掩”。利欲熏心,盖仁义礼智之丧于己者,类为声色臭味之所夺,不则其安佚而惰于成能者也。“制之有节”,非从道而奚从乎!天地之性原存而未去,气质之性亦初不相悖害,屈伸之间,理欲分驰,君子察此而已。
弗性不据为己性而安之也。
此章与孟子之言相为发明,而深切显著,乃张子探本穷归之要旨,与程子之言自别,读者审之。
昏明、强柔、敏钝、静躁,因气之刚柔、缓急而分,于是而智愚,贤不肖若自性成,故荀悦、韩愈有三品之说,其实才也,非性也。性者,气顺理而生人,自未有形而有形,成乎其人,则固无恶而一于善,阴阳健顺之德本善也。才者,成形于一时升降之气,则耳目口体不能如一,而聪明干力因之而有通塞,精粗之别,乃动静、阖辟偶然之机所成也。性借才以成用,才有不善,遂累其性,而不知者遂咎性之恶,此古今言性者,皆不知才性各有从来,而以才为性尔。商臣之蜂目豺声,才也;象之傲而见舜则忸怩,性也;舜能养象,楚頵不能养商臣尔。居移气,养移体,气体易则才化,若性则不待移者也。才之美者未必可以作圣,才之偏者不迷其性,虽不速合于圣,而固舜之徒矣。程子谓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为二,其所谓气质之性,才也,非性也。张子以耳目口体必资物而安者为气质之性,合于孟子;而别刚柔缓急之殊质者为才,性之为性乃独立而不为人所乱。盖命之天之谓性,成于人之谓才;静而无为之谓性,动而有为之谓才。性不易见而才则著,是以言性者但言其才而性隐,张子辨性之功大矣哉!
天与性一也,天无体,即其资始而成人之性者为体,参和,太极、阴、阳,三而一也。气本参和,虽因形而发,有偏而不善,而养之以反其本,则即此一曲之才,尽其性而与天合矣。养之,则性现而才可用;不养,则性隐而惟以才为性,性终不能复也。养之之道,沉潜柔友刚克,高明强弗友柔克,教者,所以裁成而矫其偏。若学者之自养,则惟尽其才于仁义中正,以求其熟而扩充之,非待有所矫而后可正。故教能止恶,而诚明不倚于教,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合于天也。

“天地之性”,物物之天,便有物物之性。“太和絪緼之神”,存诚御气物物,“健顺合而无倚者也”。“即此气质之性,如其受命之则而不过”,诚者天道的循物理事则。“勿放其心以徇小体之攻取”,非攻取物物,谋私心的名与利,“而仁义之良能自不可掩”。丧志业失良能,“盖仁义礼智之丧于己者,类为声色臭味之所夺,不则其安佚而惰于成能者也”。“制之有节”的去人欲存天理,不从天道,役使人道!“天地之性原存而未去,气质之性亦初不相悖害”,从道德明理?实则浮明!“屈伸之间,理欲分驰”,何来天道天德的至诚至实?何有人道天德的至真至明?“报之以实以实明生,报之以浮以浮明生”。实明与浮明的天理人欲辨,君子察此而已。
“弗性不据为己性而安之也”。物物的天地之性,有物物的气质之性而安身之地。“天所性者通极于道, “通极于道”的“天之所性”,继善成性,“气之昏明不足以蔽之”;“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也”。“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不据为己性而安之也。”
“此章与孟子之言相为发明”,孟子言:“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深切显著”。性关联着命,命有限定义而成为性有的客观条件,所谓“命日降而性日生”,“以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乃张子探本穷归之要旨”:性命关联,神化诚明的健顺五常,“与程子之言自别”,程子倡性即理,事物定理的定命定性。“五者之欲,皆性也。然有分,不能皆如其愿,则是命也”。要旨不同,性命的范畴意涵理异。“读者审之”。
“昏明、强柔、敏钝、静躁”,因气之定性的刚柔相济,事物的缓急适宜而分,“于是而智愚,贤不肖若自性成”,理在气中的习以性成。“故荀悦、韩愈有三品之说”,即上(智)、中(智愚之间、)下(愚)三品,“其实才也,非性也”,有才性之辨。“性者,气顺理而生人,自未有形而有形,成乎其人”,生之本与类之本的至诚至真,“成乎其人”。“则固无恶而一于善,阴阳健顺之德本善也”,“善性必然,适全自然”。“才者,成形于一时升降之气”,人事的易简定位,“则耳目口体不能如一”,乾易知与坤简能的知能定位,有易简理得与人事错位之辨,“人事尊卑,义奠于位”。因知能定位的人事理则,“而聪明干力因之而有通塞,精粗之别”,“乃动静、阖辟偶然之机所成”的因果事实。“性借才以成用,才有不善,遂累其性”。人事错位,逻辑连接刚柔杂居,便有险阻吉凶的刚柔地道地曰示,“遂累其性”的质野与文史。“而不知者遂咎性之恶”,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此古今言性者,皆不知才性各有从来,而以才为性尔”。“商臣之蜂目豺声,才也;象之傲而见舜则忸怩,性也;舜能养象,楚頵不能养商臣尔”。“居移气”,“道建阴阳以居”的诚明心性,理气相函的“气以理生化乎质”;“养移体”,“阴阳与道为体”的诚明本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气体易则才化”,“以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若性则不待移者也”。“才之美者未必可以作圣”,贤德;“才之偏者不迷其性,虽不速合于圣”,贤能。贤德者与贤能者,“固舜之徒矣”。“程子谓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为二”,“所禀有厚薄清浊,然而性善可学而尽”。性内命外矛盾理一的天道酬勤,被曲解成尽性合于天地之性的性命为二,浑然天理的天地之性,人事当然的气质之性。未能至诚的气质之性,循道至诚的天地之性,“故不谓之命也”,乃“变易以告人”的性命二也,事物定理的定命与定性。“其所谓气质之性”,“才也,非性也”。“张子以耳目口体必资物而安者为气质之性,合于孟子”。“以耳目口体必资物”,元亨利贞的天道天德;“安者”,仁义礼智的人道天德。以人道天德合天道天德的天人合德,也是气质之性合于天地之性的性善天德,“盖命之天之谓性”,“性之为性乃独立而不为人所乱”。“而别刚柔缓急之殊质者为才”,即“成于人之谓才”。“静而无为之谓性”,“以性发情”,不能自亏天性;“动而有为之谓才”,不能自逸才命。自薄情性的“动而有为”。“性不易见”,性内情外,成之者性的日新盛德,“不易见”;“而才则著”,推动富有大业的天人继善,“才则著”;“是以言性者但言其才而性隐”,天人继善的不能自亏天性,自逸才命,不薄情性,“言其才”;成之者性“而性隐”,张子辨性之功大矣哉”!
“天与性一也”,天无体,“即其资始而成人之性者为体”,“成人之性”的诚明心性,有诚明本体。“参和”,神参導人参的能参太和;“太极”,一定之理道的道建“阴阳”。参和太极与阴阳的“三而一也”。“气本参和,虽因形而发,有偏而不善”的险阻吉凶,“而养之以反其本”的性灵天则,“则即此一曲之才”,性命分殊的各正性命,“曲成万物而不遗”,“尽其性而与天合矣”的天道酬勤。养性,物性与天性合成个性的诚意正心,倡扬个性的理性实学,“则性现而才可用”;“不养,则性隐而惟以才为性,性终不能复也”。“养之之道”的人治人,“沉潜柔友刚克,高明强弗友柔克”,刚柔迭用与刚柔相克。“教者,所以裁成而矫其偏”,刚柔定性的健顺五常。“若学者之自养,则惟尽其才于仁义中正”,以求其历练仁熟而扩充之,仁礼知识体系的乾易知,“非待有所矫而后可正”。“故教能止恶”,明善恶之几;“而诚明不倚于教”,明是非之几,诚的至实至真。“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合于天也”:心性诚明(人)合于的本体诚明(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 09: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成,犹定也,谓一以性为体而达其用也。善端见而继之不息,则终始一于善而性定矣。盖才虽或偏,而性之善者不能尽掩,有时而自见,惟不能分别善者以归性,偏者以归才,则善恶混之说所以疑性之杂而迷其真。继善者,因性之不容掩者察识而扩充之,从性而纯善之体现矣,何善恶混之有乎?
恶尽去,谓知性之本无恶,而不以才之偏而未丧者诬其性也。善恶相形而著,无恶以相形,则善之名不立,故《易》言:“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分言之而不曰性善,反才之偏而恰合于人,以其可欲而谓之善矣。善者,因事而见,非可以尽太和之妙也。抑考孟子言天之降才不殊,而张子以才为有偏,似与孟子异矣。盖陷溺深,则习气重而并屈其才,陷溺未深而不知存养则才伸而屈其性。故孟子又言“为不善非才之罪”,则为善亦非才之功可见。是才者性之役,全者不足以为善,偏者不足以为害,故困勉之成功,均于安生。学者当专于尽性,勿恃才之有余,勿诿才之不足也。
继善而得其性之所固有曰德。此言气者,谓偏气成形,而气即从偏发用者也。胜气者,反本而化其偏也。德不至而听才气之所为,则任其一偏之为,而或迪或逆,善恶混而吉凶亦无据矣。以善之纯养才于不偏,则性焉安焉于德而吉无不利,则皆德之所固有,此至于命而立命也。
与天同德,则天之化理在我矣。
气成乎形,体之强弱形。则凝滞而不可变,故跖寿而颜夭。
形气之厚薄不可变也。
理御气而可变者也。
易简,乾、坤之德,所谓天德。成位乎中者,君师天下而参赞天地。
天之聪明,自民能通天下之志而悦之,人归即天与,此天命之实,理固然也。
仲尼不遇尧舜之荐,无可乘之权,故德不加于天下,民不知归;而继世之君,非桀纣之无道,尚能有其位。
舜、禹未尝受天子之命于初生之气禀,唯以德驯致之,穷理尽性而命即理,于斯著矣 然理至而命自至,固无欲得之心,自无或爽之命,理则然也。
继世之君乘势而有天下,命乎气也。汤武则无尝无求之之心,非与天通理,故可曰俟命而不可曰至于命。有天下而不与,则以德驯致而无心,所以合一于神化。此明天子之位,舜、禹能以其德驯致,则吉凶、祸福何不自我推移,而特非有心为善以徼福者之所能与也。
皆气之为也。其本体之清微者,无性而不通,不疾而速;及其聚而成象,又聚而成形,则凝滞而难以推致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 09: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成,犹定也”,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性情相需的体用相函,“谓一以性为体而达其用也”。“善端见而继之不息”,“容光不穷于所受”的富有日新;“则终始一于善而性定矣”。“以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的“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盖才虽或偏”,有险阻吉凶;“而性之善者不能尽掩”,出自生之本与类之本的理势必然。“有时而自见”,乱世的道佛文史与杨墨质野,“惟不能分别善者以归性,偏者以归才”,性恶伪善的心性事实往往导致思维错位,“则善恶混之说所以疑性之杂而迷其真”。不能神明伪善的有为自然实质:继善成性。“继善者”,“因性之不容掩者察识而扩充之”,扩充仁礼知识体系而明诚于诚道与诚信,扩充尊德性和道问学的学问道。能然的继善成性,“从性而纯善之体现矣,何善恶混之有乎”?
“恶尽去,谓知性之本无恶”,生之本与类之本理势必然的继善成性,“而不以才之偏”,发生吉凶险阻的理势自然,天人继善的“未丧者诬其性也”。“善恶相形而著”,义利矛盾的相成与相反,有利害因果事实的“相因之微”。“无恶以相形,则善之名不立”的矛盾辩证,故《易》言:“继之者善,成之者性”。继善的天道天德,方有成性的人道天德。天人合德,何以“分言之而不曰性善,反才之偏而恰合于人”?作天理人欲辨,“以其可欲而谓之善矣”。接通孟子明义:“可欲之谓善”。“善者”,何以“因事而见”?“事物,人也”;“理化,天也”,“非可以尽太和之妙也”。“抑考孟子言天之降才不殊,而张子以才为有偏,似与孟子异矣”。非也,“天之降才”,乃天才;才偏为人,“盖陷溺深,则习气重而并屈其才”,积习成弊的“盖陷溺深”,偏才。“陷溺未深而不知存养”,失诚意正心的仁义人道,“则才伸而屈其性”。“故孟子又言‘为不善非才之罪’”。情有贞淫功罪,才何妨不是同此?有是非善恶之几?“是才者性之役”,“则为善亦非才之功可见”,“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的体用相函。“全者不足以为善,偏者不足以为害”,此乃《易传》言三道三才之真蕴。“故困勉之成功,均于安生”,非圣神境界的天下胸襟。“学者当专于尽性”,“君子喻于义”;“勿恃才之有余”而自傲,“勿诿才之不足也”而气馁。“学愈博而思愈远,思愈困而学必勤”,学思无止境的“贤希圣,圣希天”。
“继善而得其性之所固有曰德”,天人合德。“此言气者,谓偏气成形,而气即从偏发用者也”,理在气中,非神气的理在神中。“胜气者,反本而化其偏也”,神化性命的心性诚明。“德不至而听才气之所为,则任其一偏之为”,失仁心大用,何有健顺五常的体用相函,失神气(迪)的理气(逆),“神无类,则气不得而有类”,“善恶混而吉凶亦无据矣”。“以善之纯养才于不偏”,德才兼备,“则性焉安焉于德”,诚信明德,“而吉无不利”,诚道实德,“则皆德之所固有”的天人合德,“此至于命”,情交尽性的立心立命。
“与天同德”,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的天人合德;“则天之化理在我矣”,诚明本体的诚明心性。
“气成乎形”,形体的人事刚柔与心性质文;“形气存乎神理”的理势言天,势有轻重成可否的理有顺逆,“体之强弱形”。“合乎天而不因乎物”的守常“凝滞”,天道不可变的事物定理,人道不可变的定命定性,乱世的流俗质野,鬼道显而神道隐,“故跖(盜跖)寿而颜(颜子)夭”。
“形气之厚薄不可变也”,理在气先的先天定理,太极即无极。纯粹天道自然观的有无相生,与世浮沉。
理在神中,“理御气而可变者也”。神理明诚的存神以存诚,神参明钦御气。存神以存诚御气,象数天理的礼易常变。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易简立本的“乾、坤之德,所谓天德”。人事尊卑的“成位乎中者”,“君师天下而参赞天地”,神参与人参,神气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
“天之聪明,自民能通天下之志而悦之”,“人归即天与”,极深通志的研几成务。“此天命之实”的内圣外王之道,“循理而应乎事物”。“理固然也”,“审微以定命之谓神”,易简理得的性命学原理。
“仲尼不遇尧舜之荐,无可乘之权”,缺失外王支持的内圣道,“故德不加于天下,民不知归”;“而继世之君,非桀纣之无道”,平庸外王缺内圣,“尚能有其位”。君王皆称圣主,践踏“大而化之”的圣境了。
“舜、禹未尝受天子之命于初生之气禀,唯以德驯致之”,三代时代的民性纯朴,物质匮乏而通行禅让制,王者与民同甘共苦,没有特殊物质的享受条件。“唯以德驯致之”,“穷理尽性而命即理,于斯著矣”。“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生大于天”的安身之地,敬仰权威,正义的权力象征。“然理至而命自至,固无欲得之心”,生产活动的安身立命,清澈亮丽,“自无或爽之命,理则然也”。
“继世之君乘势而有天下”,君命成气势。“汤、武则无尝无求之之心”,“非与天通理”,“故可曰俟命”,应然后王损益的自然而然,“而不可曰至于命”。君王有天下而不与天争命,“则以德驯致而无心”,随顺自然避无道妄为,“所以合一于神化”的自然而然。此明天子之位,效“舜、禹能以其德驯致”,“则吉凶、祸福何不自我推移”?世袭王制的有道伐无道,非唐虞禅让,“而特非有心为善以徼福者之所能与也”。
“皆气之为也”,乾坤絪緼。“其本体之清微者”,气化清通有精微。“无性而不通”的立心立命,神不疾而速;及其聚而成象,“天地万物已然条理”之象兆;又聚而成形的数有理,“天以命而人受为性之至理”,礼易本体。若无气聚成象成形的乾坤絪緼,“守常以为明”?“则凝滞而难以推致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09: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雷无形而有象,心无象而有觉,故一举念而千里之境事现于俄顷,速于风雷矣。心之情状虽无形无象,而必依所尝见闻者以为影质,见闻所不习者,心不能现其象。性则纯乎神理,凡理之所有,皆性之所函,寂然不动之中万象赅存,无能御也。是以天之命,物之性,本非志意所与;而能尽其性,则物性尽,天命至,有不知其所以然者而无不通。盖心者,翕辟之几,无定者也;性者,合一之诚,皆备者也。
气之偏者,才与不才之分而已,无有人生而下愚,以终不知有君臣父子之伦及穿窬之可羞者。世教衰,风俗坏。才不逮者染于习尤易,遂日远于性而后不可变,象可格而商臣终于大恶,习远甚而成乎不移,非性之有不移也。
性无不善,有纤芥之恶,则性即为蔽,故德之已盛,犹加察于几微;此《虞书》于精一执中之余,尤以无稽、弗询为戒,为邦于礼明乐备之后,必于郑声、佞人致谨也。心无过而身犹有之,则不能纯粹以精,以成乎性焉安焉之圣德也。
思虑者,逆诈、亿不信之小慧;识知者,专于保残之曲学。天即理也,私意虽或足以知人而成事,而不能通于天理之广大,与天则相违者多矣。张子此言,与老、释相近而所指者不同,学者辨之。
一于天理之自然,则因时合义,无非帝则矣。异行者,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成其能也。
无不在之谓察 左右者,与时偕行而无所执也。
理者天,所昭著之秩序也。时以通乎变化,义以贞其大常,风雨露雷无一成之期,而寒暑生杀终于大信。君子之行藏刑赏,因时变通而协于大,中左宜右有,皆理也,所以在帝左右也。
小慧所测,记问所得,不恃以为学诲,所明者一以其诚而已。诚者,天理之实然,无人为之伪也。
和者于物不逆,乐者于心不厌,端,所自出之始也。道本人物之同得而得我心之悦者,故君子学以致道,必平其气,而欣于有得。乃可与适道;若操一求胜于物之心而视为苦难,早与道离矣。下章言诚言敬,而此以和乐先之。非和乐,则诚敬局隘而易厌倦,故能和能乐,为诚敬所自出之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09: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雷无形而有象,心无象而有觉,故一举念而千里之境事现于俄顷,速于风雷矣”,人有知觉的天人同象。“心之情状虽无形无象,而必依所尝见闻者以为影质”,事物投影脑际,实践心性的知觉运动。“见闻所不习者”,没有身入其境经历,“心不能现其象”。同然道理,“性则纯乎神理”,纯阳纯阴的清通太和;“凡理之所有”的极深通志,研几成务;“皆性之所函”,仁则活之理,活之体与用,实函斯活的天命之性;“寂然不动之中万象赅存”,象数天理。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理势必然,“无能御也”。“是以天之命”,有性命学;“物之性”,有物物道,本非有志的意愿者所与,乃天所予的所以然而应然:天之命与物之性。“而能尽其性”,诚明心性;有存在的诚明本体,“天命至,有不知其所以然者而无不通”,“则物性尽”之能然。“盖心者,翕辟之几”的知几神理,性灵天则的“理化,天也”,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富有日新与日新富有,“无定者也”;“性者,合一之诚”,至诚至真。至诚的诚者天道与诚信人道,至真的诚之者人之道,诚意正心的循物理事则,“皆备者也”。
“气之偏者,才与不才之分而已”,定位易简的人事分工,“无有人生而下愚”,“小人喻于利”层次的习以为常。“以终不知有君臣父子之伦及穿窬之可羞者”,环境造人的“世教衰,风俗坏”。“才不逮者染于习尤易”,过于质(自然人性)而不及文(道德理性)的流俗质野,成然“遂日远于性而后不可变”的顽冥不化。“象可格而商臣终于大恶”,“习远甚而成乎不移,非性之有不移也”。性善不移,唯继善成性可移的文明进化。理道定所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人道的教化无类,“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
“性无不善,有纤芥之恶”,民生利益有精微之几,“则性即为蔽”。“故德之已盛,犹加察于几微”,神理知几的精微与危微。“此《虞书》于精一执中之余”,精一的义理应用前提:究“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的因果事实,“尤以无稽、弗询为戒”;执中,心性质文的中庸理则,无过与不及;仁礼体用的中庸理则,“用以备体,体以致用”的“大中即寓其间”。“为邦于礼明(仁礼规范与民俗规范)乐备(寓乐于教的移风易俗)之后”,逢郑声、遇佞人,“致谨”。“心无过而身犹有之”,身处熏习的文化大环境,私欲的名利熏心,该要设身处地思究的理道定所。性命分殊而曲成万物,仁智同用的“时在柔而柔以为刚”,“时在圆而圆以为方”,“则不能纯粹以精”。“以成乎性焉”的诚明心性,“安焉”的诚明本体。明诚,“圣德也”。
“思虑者”中,有欺诈、不诚实的小小才知;识知者私蔽,专注于残缺的肤浅之学。“天即理也,私意虽或足以知人而成事”,如兼爱交相利的利益抱团,“而不能通于天理之广大,与天则相违者多矣”。张子此言,“‘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有思虑识知,则丧其天矣”。不知“理化,天也”,性之灵的天之则,不通天理,因果事实:“则丧其天矣”。“与老、释相近而所指者不同”。张子顺帝之则是大心神化的性灵天则,老、释的天则,道法自然与实相空境,“学者辨之”。
“一于天理之自然,则因时合义”,神理明诚与神参明钦,“无非帝则”的性灵天则。“异行者”的各正性命,“裁成天地之道”,刚柔文质的诚明本体;“辅相天地之宜”,健顺五常的诚明心性;“自成其能也”,性命、理气矛盾理一的实践理性。
“无不在之谓察”,“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左右者,时中庸行的大中适宜有度,过于左,过于大而不及中,不明“凡天之用皆其体”的体用中庸;过于右,执中而不知大,不知“维天之体即以用”的大中涵化。左右有度,“与时偕行而无所执也”。
理者,天所昭著之秩序也。易简理得健顺五常的礼治秩序。“始终以循环异时”,“时以通乎变化”;“体用以德业异迹”的“性情以动静异几”,礼易常变的精义入神,“义以贞其大常”。天道元亨,“风雨露雷无一成之期”;人道德治,“而寒暑生杀终于大信”。君子之行藏刑赏,“因时变通而协于大”,终乎大始;“中左宜右有”,始以建中。“始终以循环异时”,皆理也。“所以在帝左右”,“理化,天也”的性灵天则。
小慧。小小才知的自我测度,凭记问所得而自恃,以为博学以诲人。“所明者一以其诚而已”,至诚如神的神理明诚。“诚者,天理之实然”,诚道实德与诚信明德的至诚实明,“无人为之伪”,诚之者人之道的至真至明。
和者,与天下同和而和者,“于物不逆”,“物物为能过化”;乐者,与天下同乐而乐者,“于心不厌”,“性性为能存神”。“端,所自出之始也”,同乐者应心之始端,“道本人物之同得而得我心之悦者”。“道本人物之同得”,天下和乐;“得我心之悦者”,和乐。“故君子学以致道,必平其气”,“和”;“而欣于有得”,“乐”。和乐性情,“乃可与适道”。“若操一求胜于物之心而视为苦难”,儒道佛的心性良能:去物欲,“早与道离矣”。“下章言诚言敬”,诚者,至实至真实明;敬,主礼,恭敬肃容。诚敬,礼义规范的主敬实明,心性基础:和乐。“非和乐,则诚敬局隘而易厌倦,故能和能乐,为诚敬所自出之端”。和乐诚敬,大文昭之的明有礼乐,“道本人物之同得而得我心之悦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4 06: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气矜以立异, 则时无不可行,物无不可受;不疲形以厌苦,则终食无违,终身不去。和乐者,适道之初心,而及其至也,则与天地同其久大矣。性体性也;太虚之体,絪緼太和,是以聚散无恒而不穷于运。孔子之学不厌,教不倦,人皆可学而不能岁,唯其用情异也。
耳目口体之攻取,仁义礼智之存发,皆自然之理,天以厚人之生而立人之道者也。
阳动而运乎神,阴静而成乎形,神成性,形资养,凡物欲之需,皆地产之阴德,与形相滋益者也,气动而不凝滞于物,则怵惕恻隐之心无所碍而不穷于生,贪养不已,驰逐物欲,而心之动几息矣。
好善恶恶,德性也;领者,顺其理而挈之也。阳明之德,刚健而和乐,阴浊则荏苒而贼害以攻取于物,欲澄其浊而动以清刚,则不可以不学。学者用神而以忘形之累,日习于理而欲自遏,此道问学之所以尊德性也。
释氏以天理为幻妄,则不诚;庄生以逍遥为天游,则不庄;皆自谓穷理尽性,所以贼道。
性受于天理之实然,何伪之有!虽居静而函万化以不息,何慢之有!若王介甫之杂机朽,苏子瞻之好骄乐,皆自言知性,所知者释氏庄生之所谓性也,恍忽无实而徜徉自废之浮气也。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乃以体性之诚;心恒存而性显,则不待推求而知之真矣。
勉强则志困而气疲,求其性焉安焉,未能也。
勉者存其迹,不勉者存其神;存神之至,与天地同其信威。中庸言勉强则成功一,而张子以勉为非性,似过高而不切于学者。乃释此篇之旨,先言和乐而后言诚庄,则学者适道之始,必以和乐之情存诚而庄莅,然后为诚庄也可继,驯而致之,圣人之至善合天,不越乎此。盖中庸所言勉强者,学问思辨笃行之功,固不容已于勉强;而诚庄乃静存之事,勉强则居之不安而涉于人为之偏,且勉强之功,亦非和乐则终不能勉;养蒙之道,通于圣功,苟非其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以终日。故学者在先定其情,而教者导之以顺,古人为教,先以勺、象,其此意欤!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4 06: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气矜以立异”,矜奇的标新立异,“日新而不用其故”,“则时无不可行”;“富有而不吝于施”,“物无不可受”。佛门的“不疲形(禅坐念经)以厌苦(人生八苦)”,远离圣境。“则终食无违”的圣人天德,与佛门不同道,“终身不去”。“和乐者,适道之初心,而及其至也”,和乐诚敬,“则与天地同其久大矣”,礼乐天下。“性体性也”,诚明本体的诚明心性。“太虚之体,絪緼太和,是以聚散无恒而不穷于运”。天道的“不穷于运”,人道义理古今不易而深化不断。“孔子之学不厌,教不倦”,人道的教化无类,“人皆可学而不能岁”,学思无止境,“唯其用情异也”。“性情以动静异几”的“始终以循环异时,体用以德业异迹”。
“耳目口体之攻取”,物物道的天之则;“仁义礼智之存发”,性之灵的健顺五常。“皆自然之理”,“因已然而观自然”的象生数,“期必然以符自然”的数成象与数生象,“天以厚人之生而立人之道也”。
“阳动而运乎神”,“神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主大生;“阴静而成乎形”,物物成形主广生。“神成性”,神气的中庸质文,诚明心性;“形资养”,物物的人事刚柔,诚明本体。“凡物欲之需,皆地产之阴德”,诚道实德,生之本;“与形相滋益者也”,诚信明德,类之本。“气动而不凝滞于物”,神化太和,天道动植;“则怵惕恻隐之心无所碍而不穷于生”,神化诚明,中正天则,性灵至当。“贪养不已,驰逐物欲”,过于质不及文的心性质野,玩物丧志,“而心之动几息矣”。
“好善”,厌恶质野性恶,“德性也”;“领者”,仁心主持的“克己复礼为仁”,仁则有活之理、活之体与用的实函斯活,“顺其理而挈之也”。“阳明之德”,天人合德;“刚健而和乐”,乾易知刚健,“君子喻于义”的和乐诚敬。阴浊(过于质)则荏苒(岁月)而贼害(物物道)以攻取于(物欲),“欲澄其浊而动以清刚”,“如用之,则吾从先进”的“野人”礼乐。人道的教化无类,“则不可以不学”,学以致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学者用神而以忘形之累”,专注于礼义明分情用省的文理繁。“日习于理而欲自遏”,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此道问学之所以尊德性也”。
“释氏以天理为幻妄”,实相空境,“则不诚”;“庄生以逍遥为天游”,诚明不在,“则不庄”;“皆自谓穷理尽性”的乱世道佛,非儒家神理明诚的诚道与诚信道,“所以贼道”。
“性受于天理之实然”,人道仁义礼智信推动天道元亨利贞诚的继善成性,“何伪之有”!“虽居静而函万化以不息”,“虚壹而静谓大清明”的“神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何慢之有”!“若王介甫之杂机朽”,“内则道佛,外则儒术”的士大夫心性环境,能应然失能然的儒佛合流;“苏子瞻之好骄乐”,从天游的心神俱往。“皆自言知性,所知者释氏庄生之所谓性也”,“恍忽无实”于天道诚,弃人道信,“而徜徉自废之浮气”的空与虚。儒门圣境,“居处恭”的道建阴阳,“执事敬”的健顺五常,“与人忠”的仁礼忠恕,“乃以体性之诚”,神化诚明;“心恒存”,神理明诚的性灵天则;神参明钦御气,“知神之固有气”而“性显”;“则不待推求”的诚之者人之道,循物理事则的诚意正心,“而知之真矣”。
“勉强则志困而气疲”,力不从心的心劳日拙,“求其性焉安焉,未能也”。
“勉者存其迹”,义利矛盾的利害因果;“不勉者存其神”,存神以存诚御气。“存神之至,与天地同其信威”,礼法合治的礼治信,法治威。“中庸言勉强则成功一”,困知勉行,即使成功,不会恒存,还得有孟子的善养浩然正气为心性根基,乾健精神效应的乾易知与乾刚正。“张子以勉为非性,似过高而不切于学者”?学者非论说一时一事之“义理”,而是有待深化的古今不易之义理。“乃释此篇之旨,先言和乐而后言诚庄,则学者适道之始”。和乐之和,“礼之用,和为贵”,礼义明分的天道诚,人道信。和,乃乐的心性文化环境。和乐,实质意义是礼乐。“必以和乐之情存诚而庄莅”,诚庄,至诚庄重,礼义规范周全。“然后为诚庄也可继”。礼义规范的“诚庄也可继”,和乐的健顺恒久;乐能移风易俗,也是礼义的“诚庄也可继”。仁熟的“驯而致之,圣人之至善合天,不越乎此”:和乐诚庄的明有礼乐。“盖中庸所言勉强者”,困知勉行。“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致知在格物”有精微四义:“人事尊卑,义奠于位;存亡进退,义殊乎时;是非善恶,义判于几;立纲陈常,义辨于事”。神理知几精义,“固不容已于勉强”。“而诚庄乃静存之事”,应对礼义明分的文理繁,作仁心统同的理论工夫,“循理而应乎事物”的内圣外王之道。神化诚明,精道物物于动植,至实至真的“性情以动静异几,始终以循环异时,体用以德业异迹”。若“勉强则居之不安而涉于人为之偏,且勉强之功,亦非和乐则终不能勉”。“养蒙之道”,实学启蒙,“通于圣功”,神参的理论理性,導人参的实践理性。“苟非其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以终日”,根本原因:非明有礼乐的礼义诚庄。“故学者在先定其情”,不能自薄情性的功贞情;“而教者导之以顺”“以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率性而后道现,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古人为教,先以勺、象”,习以诗书礼乐,学以成人的德性气质,“其此意欤”!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5 06: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义不当死,则慎以全身,义不可生,则决于致命,直也。气常伸而理不可屈,天所命人之正者此也。
处安平而枉以幸福,必临难而苟于求免。凭气数之偶然,幸而得福者有矣,以正言之,刑戮之民尔。
屈则必伸,伸则必屈,善其屈以裕其伸,节其伸所以安其屈,天地不息之诚,太和不偏之妙也。人能以屈感伸,敛华就实,而德自著;以伸感屈,善其得者善其丧,皆体天地自然之实理,修身俟命而富贵不淫,贫贱不屈,夭寿不贰,用无不利矣。
情,实也。事之所有为情,理之所无为伪 事可为而即为,而不恤其非理之实,以事起事,以名邀名,以利计利,则虽事或实然,而杂之以妄,幸而得利,害亦伏焉。
诚者,吾性之所必尽,天命之大常也。顺之则凶而为必受之命,逆则虽幸而得其吉,险道也,险则末有不危者。故比干死而不与恶来同其诛,曹丕、司马昭窃大位而祸延于世,不可以屈伸之数,幸事之或有而不恤理之本无也。
此章释《易传》之旨,而决之于义利之分,为天道物理之恒,人禽存去之防,其言深切。学者近取而验吾心应谢之端,决之于几微,善恶得失,判为两途,当无所疑矣。
性命之理本无不正,顺之,则当其伸而自天佑之,当其屈而不愧于天,若灭理穷欲以侥幸者,非其性之本然,命之当受,为利害之感所摇惑而致也。

“义不当死,则慎以全身,义不可生,则决于致命”,君子直言也。“气常伸而理不可屈”,“乘乎气”于天理达人欲,“气常伸”;“不逐万物之变”,“理不可屈”,“天所命人之正者此也”。
“处安平而枉以幸福”,“枉以幸福”,如同“临财毋苟得”,“必临难而苟于求免”。“凭气数之偶然,幸而得福者有矣”,以一己之私,伤天下之公,伤生之本与类之本,非天人继善大业富有的理势必然,“以正言之,刑戮之民尔”。不知天命畏天命,命不可终。
“屈则必伸”察人伦,屈物欲必伸天理;“伸则必屈”的明庶物,“善其屈以裕其伸”,乘乎气(裕其伸)而不逐万物之变(善其屈);物质经济发展与物欲需求增长的文明同步,“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节其伸所以安其屈”;“始终以循环异时”的体用中庸,“天地不息之诚,太和不偏之妙也”。“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富有日新,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人能以屈感伸,敛华就实,而德自著”,富有日新的继善成性;“以伸感屈,善其得者善其丧”,成性继善,日新盛德之质变,推动富有大业之量变。富有日新与日新富有的质量互变,“皆体天地自然之实理”。无极而太极的理道定所,“修身俟命而富贵不淫,贫贱不屈,夭寿不贰,用无不利矣”。
“情,实也”,性内情外的性情相需,情内物外的功贞情。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情交(穷情理)尽性以至于命”,“情,实也”,生之本;“理情”,生之本与类之本合成的存在音容天,有贞一的情之理。“事之所有为情”,“情有不可(淫情与情罪)而必可(功贞情),匡之以义以扶之”;义的情之理。正如戴震所言:“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欲上求之,使之无疵之谓理;今之言理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谓理”。人世间有无理之情,“匡之以义以扶之”,“使之无疵之谓理”;决不存在无情之理,抑压个性遏情理,“使之忍而不顾之谓理”,“理之所无为伪”。“事可为而即为”,“理情,实也”;“而不恤其非理之实”,偏离类之本,纯属生之本的“非理之实”。“以事起事,以名邀名,以利计利,则虽事或实然,而杂之以妄”,妄为自然的私蔽大患。私出名利,失忠恕;蔽陷是非的“一时大义”,非古今通义,“幸而得利,害亦伏焉”。
“诚者,吾性之所必尽”,“率性而后道现,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天命之大常也”。“顺之则凶”,势有轻重成可否,“而为必受之命”;“逆则虽幸”,理有屈伸成顺逆,“而得其吉”。“理势,天也”,“险道也,险则末有不危者”。忠臣比干死,奸臣恶来被诛,忠奸同命,何以?魏征感概良臣与忠臣的历史借鉴。“曹丕、司马昭窃大位而祸延于世”,正所谓“君相之权藉大,士庶之穷通生死,治乱循环之数亦大”。应人情物理数者的民所共由理道,大!“不可以屈伸之数,幸事之或有而不恤理之本无也”。
“此章释《易传》之旨,而决之于义利之分”,“立人之道曰义”,“有一人之正义,有一时之大义,有古今之通义”,义利之分,见诸实践实证的因果事实:利害歧途,有相因之微。义利与利害的矛盾因果结,“为天道物理之恒”,也是人禽的性质差别,“君子存之”,以文益质而文质彬彬,“君子喻于义”层次;“小人去之”,“小人喻于利”层次,人生实惠过度而失去礼义规范。至于人事错位的君子位,其身不正行小人利,去之更远。官场腐败,利益抱团而践踏礼义。正所谓“明有礼乐,幽有鬼神”。形上神導,会通古今通义的经世治用,“决之于义利之分”。“其言深切”,船山心曲。“学者近取而验吾心应谢之端,决之于几微”,利害因果相因之微的“善恶得失,判为两途”。“明有礼乐,以大文昭之;幽有鬼神,以大质体之”,圣人有为的文与礼,“当无所疑矣”。。
“性命之理本无不正,“循理而应乎事物”的内圣外王之道,“顺之,则当其伸而自天佑之”,“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当其屈而不愧于天”,“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自天佑之”与“不愧于天”, “理有屈伸以顺乎天”。“若灭理穷欲以侥幸者”,凭偶然之气数,“非其性之本然,命之当受”,非“性命之理本无不正”。“为利害之感所摇惑而致也”,“决之于义利之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5 06: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诚明篇》义理我解完成,《神化篇》的形下器道部分,“物物为能过化”四篇,即太和、天道、动物与诚明,义理我解全部完成,该有一个思维理绪作小结。我想借船山的道体论表述:
“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
形下器道四篇中,太和、天道、动物,都属于终奏物范畴。诚明分拆为二,诚明心性属于始奏人范畴,诚明本体该属于中奏天范畴。跨越道器两层次的中奏天。道原并建的诚明本体,与人、天、物道体,道体与本体(体用),属于形下器道的存在音容天范围,诚明心性的音,与诚明本体的容,音容天,如同诚明本体的人事刚柔与心性质文,道原并建。道之理分象理与数理,象数天理,有义利之分;理之道分天道与人道,道即路也,有利害的因果事实见证,刚柔地道地曰示。诚明本体→道体→存在音容天,属于形下器道层次的中奏天,理道定所职能是形上圣神導的存在理势天,在神化九篇义理我解全部完成再续。此次理绪停留在形下器道基础的诚明本体方面。事物、人事、心性三大要素组合的诚明本体特征:一是诚,实也,诚道实德与诚信明德;二是真,即明也。诚之者人之道循物理事则于诚者天道,天人诚道的至实至真,天人继善的富有大业;诚之者人之道诚意正心于诚信人道,天人诚信道的至真至明,成之者性的日新盛德。儒学人文化成天下的文化价值观,诚明本体的继善成性。天人继善的量变,“富有而不吝于施”,推动成之者性,日新盛德的量变。“日新而不用其故”的盛德质变,反过来推动富有大业的量变,“始终以循环异时”,天人继善与成之者之间的质量互变,继善成性与成性继善。“体用以德业异迹”,“日新而不用其故”与“富有而不吝于施”之间的质量互变,富有日新与日新富有。在诚明本体的社会条件限定,动力源是始奏人的诚明心性。“富有而不吝于施”的动力源,诚明心性人循物理事则于天人诚道:“日新而不用其故”的活力源,诚明心性人诚意正心于天人诚信道。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的文明同步,诚明本体释放诚明心性人的动力和活力,最终目标是终奏物:太和清通,神化天道动植的“始终以循环异时,体用以德业异迹”,神化的太和清通,带来“以天命不止为己性已有”,诚明心性人的性命质变,“日新而不用其故”的“性情以动静异几”之质变,成然“始终以循环异时,体用以德业异迹”,富有大业的量变。质量互变的事物运程,“性情以动静异几,始终以循环异时,体用以德业异迹”。取决于诚明本体的社会限定:中奏以天。思究“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的道体程序,传统儒学道问学学问道的逻辑精蕴,中奏以天社会限定的诚明本体,一是限定着始奏的诚明心性人,如何释放心性活力顺乎物则的终奏物,神化的太和清通天道动植。二是关乎人、天、物道体均一的自然之化。“因已然而观自然”,“期必然以符自然”的象数天理,也是“始终以循环异时”,继善成性与成性继善的质量互变;“体用以德业异迹”,富有日新与日新富有的质量互变,“刚柔(诚明本体)文质(诚明心体),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实函斯活的质量互变。质量互变的动力源:始奏的诚明心性人,“性情以动静异几”的性命学。性以发情,情以充性,质量互变的功贞情,命限定着性,改善着性,命日降而性日生;性源根于命,“以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性有功于命,成之者性的“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性情、性命之间的质量互变,也是必性学基础部分的质与文之间的质量互变,文修饰着质的光华,致自然素朴的质具有道德理性;质定在文而趋向平衡,文质彬彬的诚明心性。文质之间互相转化为诚明本体的刚柔质文。诚明本体中奏天所昭显道体论的二点精蕴,也是神化哲理的道器层次精蕴。形下器道基础的“物物为能过化”,存在音容天的义理精蕴,也是形上圣神導,存在理势天所言述的理势精蕴,“理有屈伸以顺乎天”,“自天佑之”与“不愧于天”,诚明本体的中奏天;“势有轻重以应乎人”,应乎诚明心性的始奏人。“物物为能过化”的存在音容天。道体论的神化精蕴已表述,“性性为能存神”的存在理势天,圣神導理道定所的中奏天,導向道体论的神化精蕴还待展述。《诚明篇》续后神導五篇,除《参两篇》与《神化篇》外,余下三篇:《大心篇》、《中正篇》与《至当篇》。《诚明篇》续贴:《张子正蒙注•大心篇》义理我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