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回复: 7

[综合讨论] 《张子正蒙注•大心篇》义理我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7 07: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上六篇,极言天人神化性命之理;自此以下三篇,乃言学者穷理精义之功,明乎道之所自出,则功不妄,反诸学之所必务,则理不差,君子之道所以大而有实也。此篇乃致知之要,下二篇乃笃行之实,知之至而后行无不得,又学者知止之先资也。
大其心,非故扩之使游于荒远也;天下之物相感而可通者,吾心皆有其理,唯意欲蔽之则小尔。繇其法象,推其神化,达之于万物一源之本,则所以知明处当者,条理无不见矣。天下之物皆用也,吾心之理其体也;尽心以循之,则体立而用自无穷。
闻见,习也;习之所知者,善且有穷,况不善乎!尽性者,极吾心虚灵不昧之良能,举而与天地万物所从出之理合而知其大始,则天下之物与我同源,而待我以应而成也。故尽孝而后父为吾父,尽忠而后君为吾君,无一物之不自我成也;非感于闻见,触名思义,触事求通之得谓之知能也。
朱子谓知性乃能尽心,而张子以尽心为知性之功,其说小异,然性处于静而未成法象,非尽其心以体认之,则偶有见闻,遂据为性之实然,此天下言性者所以凿也。
心不尽则有外,一曲乍得之知,未尝非天理变化之端,而所遗者多矣。
天下有其事而见闻乃可及之。故有尧,有象,有瞽瞍,有舜,有文王、幽、厉有,三代之民,事迹已著之余,传闻而后知,遂挟以证性,知为之梏矣。德性之知,循理而及其原,廓然于天地万物大始之理,乃吾所得于天而即所得以自喻者也。
萌者,所从生之始也。见闻可以证于知已知之后,而知不因见闻而发。德性诚有以自喻,如暗中自指其口鼻,不待镜而悉。
物之有象,理即在焉。心有其理,取象而证之,无不通矣。若心所不喻,一繇于象,而以之识心,则徇象之一曲而丧心之大全矣。故乍见孺子入井,可识恻隐之心,然必察识此心所从生之实而后仁可喻,若但据此以自信,则象在而显,象去而隐,且有如齐王全牛之心,反求而不得者矣。
知象者本心也,非识心者象也。存象于心而据之为知,则其知者象而已。象化其心而心唯有象,不可谓此为吾心之知也明矣。见闻所得者象也,知其器,知其数,知其名尔。若吾心所以制之之义,岂彼之所能昭著乎!
受声色而能知其固然,因恃为己知,而不察知所从生,陋矣。
耳与声合,目与色合,皆心所翕辟之牖也,合,故相知;乃其所以合之故,则岂耳目声色之力哉!故舆薪过前,群言杂至,而非意所属,则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其非耳目之受而即合,明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7 07: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上六篇,极言天人神化性命之理”。天人,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仁礼的知识体系;神化,穷神致化,“性性为能存神”的性之灵,“物物为能过化”的天之则;性命,立心立命的命外性内,“循理而应乎事物”的精于物物,“命日降而性日生”的性命学;理,共由理道的象数天理。“自此以下三篇,乃言学者穷理精义之功”,穷理,穷的是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象数天理;精义,知几神理精义,“决之于义利之分”的“利害之际,有相因之微”,有精微四义:“天尊地卑,义奠于位;进退存亡,义殊乎时;是非善恶,义判于几;立纲陈常,义辨于事”;功,继善成性的富有日新。明晰“穷理精义之功”,“明乎道之所自出,则功不妄”。继往学问道的格物致知,通经而明经。“反诸学之所必务,则理不差,君子之道所以大而有实也”,开来学问道的“致知在格物”,通经正经接着讲。“此篇乃致知之要”,“心者,性之灵,天之则”。“下二篇乃笃行之实”,天则至实的《中正篇》,性灵至实《至当篇》。“知之至而后行无不得”,“知之至”,乾易知的易简理得;“后行无不得”,刚柔地道地曰示的坤简能。“又学者知止之先资也”。“知止”,统乎大始的体用中庸;“先资”,循物理两大事则的健顺五常;定位的易知简能;定性的刚健柔顺。
“大其心,非故扩之使游于荒远也”,非游于荒远之地与荒远时代;“扩之使游”,现实文明的理性实学,“大中即寓其间”的体用中庸。“天下之物相感而可通者,吾心皆有其理”,心物的主客一体,如孟子所说至于命的“反身以诚”,尽心尽性于知天事天。非此,“唯意欲蔽之则小尔”。“吾心皆有其理”,期望值是“法象,推其神化”的数成象,“由形之必有理,知理之既有形”,神理的诚明本体。“达之于万物一源之本,则所以知明(中正)处当(至当)者,条理无不见矣”。象之理的“天地万物已然条理”;数之理的“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理”。象数互生的事物循序渐进,“天下之物皆用也”,“维天之体即以用”的体用中庸。“吾心之理其体也”,实函斯活的活之理,便有活则的“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尽心以循之”,“循理而应乎事物”,“则体立而用自无穷”,“用以备体,体以致用”的“容光而不穷于所受”。
“闻见,习也”;习以性成的实践心性。“习之所知者”,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因果事实,“善且有穷”,尚未进入到事物本质与义利矛盾的理性思究,“况不善乎”,更不用说了!“尽性者,极吾心虚(虚怀若谷)灵(性灵至真)不昧(天则至诚)之良能,举而与天地万物所从出之理合而知其大始”,“所从出”,“因已然而观自然”的象生数;“理合”,“期必然以符自然”的数成象;“知其大始”,“大中即寓其间”的“统乎大始”。“则天下之物与我同源”,“易与天地准”的天地神参;“而待我以应而成也”。神理知几的精义入神:穷神致化。“故尽孝而后父为吾父,尽忠而后君为吾君,无一物之不自我成也”,健顺五常礼义规范的刚柔地道地曰示,究利害事实相因之微的实践实证。“非感于闻见,触名思义,触事求通之得谓之知能也”。“触名思义”,君子层次的名实相符:“君子喻于义”;“触事求通”的职能与职责;易知与刚健;小人层次的名实相符,“小人喻于利”;“触事求通”的职能与职责,简能与柔顺。“触名思义,触事求通”,“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也之得谓之知能”,“而待我以应而成”的所以然之实然。
“朱子谓知性乃能尽心”,性即理,“所以性则心之所具之理”,“知性乃能尽心”;“而张子以尽心为知性之功”,“气以理生化乎质”的理在气中,“尽心为知性之功”。“其说小异”,实质殊途。“知性乃能尽心”,对象乃事物定理与天命之谓理,“然性处于静而未成法象”,“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非尽其心以体认之”。“则偶有见闻”的人欲现象,“遂据为性之实然”的“存天理,去人欲”,“此天下言性者所以凿也”。
心不尽则有外,心外有物,事外有道,心不尽知的物物道。“一曲乍得之知”,未及物物道大体。以点带面,“未尝非天理变化之端,而所遗者多矣”。
“天下有其事而见闻乃可及之。故有尧,有象,有瞽瞍,有舜,有文王、幽、厉有,三代之民,事迹已著之余,传闻而后知,遂挟以证性,知为之梏矣”。何也?历史的人物传闻及因果事实,“事迹已著“有天命应然的所以然,未经思维整理成常识与常理,偏也。“遂挟以证性,知为之梏矣”。“德性之知”,“循理而及其原”,循理,礼三本之溯源,“其原”,天命之谓性的受命、造命与俟命;“廓然于天地万物大始之理”,承前启后文化大环境的理道定所,“乃吾所得于天而即所得以自喻(明白)者也”。
“萌者”,物物象之气,“所从生之始也”,天道的元阶段。“见闻可以证于知已知之后,而知不因见闻而发”,有预测的阴阳不测之谓神。神導存诚,“德性诚有以自喻(知),如暗中自指其口鼻,不待镜而悉”。
“物之有象”,气之始,顺乎物则的人情物理。“天地万物已然条理”现,“理即在焉”。因象成数,“心有其理,取象而证之,无不通矣”,“形气存乎神理”。“若心所不喻,一繇于象,而以之识心,则徇象之一曲而丧心之大全矣”,非主客一体,知天事天的尽心尽性。“故乍见孺子入井,可识恻隐之心,透过生之本与类之本的德性本质,“然必察识此心所从生之实而后仁可喻”。若但据此德性现象以自以为是,止在浮面,“则象在而显,象去而隐”,焉知有古今不易的人道义理。“且有如齐王全牛之心,反求而不得者矣”。己非齐王。此命非彼命,焉言全牛之心?“反求而不得者矣”。易简理得,不可易简混淆。
“知象者本心也”,顺乎物则的人情物理,阴阳天道的客体基础;“非识心者象也”,“反求而不得”的主客混淆。“存象于心而据之为知”,大心的“则其知者象而已”。“象化其心而心唯有象,不可谓此为吾心之知也明矣”。知者,易简知能的健顺知行,刚柔地道。“不以知为功者也,行可有知之效,知不得有行之效”。“见闻所得者象也”,知其器,“象日生而为载道之器”;“知其数”,“数成务而因行道之时”;“知其名尔”,人事理则职能的易简定位,乾易知与坤简能;“若吾心所以制之之义”,心性理则职责的乾坤定性;乾刚健与坤柔顺;“岂彼之所能昭著乎”,礼义层次规范秩序:“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受声色而能知其固然”,一物两体的礼与乐,人欲与天理,便有两体理一的礼与乐,人欲与天理。不知其固然,“因恃为己知”,浮明文史,或欲滥行乐之质野,“而不察知所从生,陋矣”。
“耳与声合,目与色合”,人性自然的心物现象。透过现象思究事物的矛盾本质,乃生之本与类之本催化合成,心统性情的心物本质,存在音容天,“皆心所翕辟之牖也”。设身处地作文质的心性思辨,“合,故相知”,合群明分的义理深化,形上的天下仁恕,導向形下的仁礼忠恕,“乃其所以合之故”。“则岂耳目声色之力哉!故舆薪过前,群言杂至,而非意所属,则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其非耳目之受而即合,明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8 06: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合内外者,化之神也,诚之几也,以此为知,则闻之见之而知之审,不闻不见而理不亡,事即不隐,此存神之妙也。
言道体之无涯,以耳目心知测度之,终不究其所至,故虽日之明,雷霆之声,为耳目所可听睹,而无能穷其高远;太虚寥廓,分明可见,而心知固不能度,况其变化难知者乎!是知耳目心知之不足以尽道,而徒累之使疑尔。心知者,缘见闻而生,而知非真知也。
尽其心者,尽心之本知。
心所从来者,日得之以为明,雷霆得之以为声,太虚絪緼之气升降之几也。于人,则诚有其理自诚有之而自喻之,故灵明发焉;耳目见闻皆其所发之一曲,而函其全于心以为四应之真知。知此,则见闻不足以累其心,而适为获心之助,广大不测之神化,无不达矣。此尽性知天之要也。
累者,累之使御于见闻之小尔,非欲空之而后无累也。内者,心之神,外者,物之法象。法象非神不立,神非法象不显。多闻而择,多见而识,乃以启发其心思而会归于一,又非徒恃存神而置格物穷理之学也。此篇力辨见闻之小而要归于此,张子之学所以异于陆、王之孤僻也。
身,谓耳目之聪明也。形色莫非天性,故天性之知,繇形色而发。知者引闻见之知以穷理而要归于尽性;愚者限于见闻而不反诸心,据所窥测,恃为真知。徇欲者以欲为性,耽空者以空为性,皆闻见之所测也。
形之所发,莫非天也;物变之不齐,亦莫非天也;两相攻取而顺逆之见生焉。若能知性知天,则一理之所贯通有真是,而无恃是非之两立以相比拟,因天理之固然而不因乎见闻,则无恃以自矜其察矣。待有幽、厉而始知文、武之民善,待乌喙之毒而始知菽粟之养乎?同异万变,佹得佹失,不足为知明矣。
万物之所自生,万事之所自立,耳目之有见闻,心思之能觉察,皆与道为体,知道而后外能尽物,内能成身;不然,则徇其末而忘其本矣。
视听言动无非道也,则耳目口体全为道用,而道外无徇物自恣之身,合天德而广大肆应矣。
物身者,以身为物而为道所用,所谓以小体从大体而为大人也,不以道用其耳目口体之能,而从嗜欲以沉溺不反,从记诵以玩物丧志,心尽于形器之中,小人之所以卑也。
天不息而大公,一于神,一于理,一于诚也。大人以道为体,耳目口体无非道用,则人万物之中,推己即以尽物,循物皆得于己,物之情无不尽,物之才无不可成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8 06: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合内外者”,心性内外。“化之神也”,智内神外,神内化外;“诚之几也”,诚心内与诚道外,诚心诚几的心性内外。“以此为知”的存神以存诚知化,“则闻之见之而知之审”,审微而昭著(审微以定命之谓神)、审事变而知体易(神有方)、审时而度势(理势,天也),“不闻不见而理不亡,事即不隐”,“虚壹而静谓大清明”,“此存神之妙也”。
“言道体之无涯”,古今道体广大。“以耳目心知测度之,终不究其所至”,何以证鉴神化精义古往今来?“故虽日之明,雷霆之声,为耳目所可听睹,而无能穷其高远;太虚寥廓,分明可见,而心知固不能度”,“事常变,易无体,神无方”,“况其变化难知者乎”!穷神知化的精义入神,“是知耳目心知之不足以尽道,而徒累之使疑尔”。“心知者”的学问道,“致知心功唯在心官”的“致知在格物”。“缘见闻而生,而知非真知也”。
“尽其心者”,《易传》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船山的“情交(穷情理)尽性以至于命”;尽心之本知”,“致知在格物”的学问道和思辨道。
“心所从来者”,盛德之日新,“日得之以为明,雷霆得之以为声,太虚絪緼之气升降之几也”。“于人”,日新成性,存神以存诚,“则诚有其性即诚有其理”,非程朱道德固化的性即理,乃诚明有道的实学理性。“自诚有之而自喻之”,所明白诚意正心的诚心者人之道,循物理事则于诚者天道。“故灵明发焉”,“心者,性之灵,天之则”。“耳目见闻皆其所发之一曲”,未及事物本质的耳目见闻。“而函其全于心以为四应之真知”,尊德性学问道的“致广大而尽精微”,道问学学问道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知此,则见闻不足以累其心,而适为获心之助”“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也”。“广大不测之神化,无不达矣”。神導效应的穷神致化,大心的性灵天则,“此尽性知天之要也”。
“累者”,累的是心性大体,虚壹而静,“极吾心虚灵不昧之良能”,实学理性。“累之使御于见闻之小尔”,“非欲空之而后无累也”。“极吾心虚灵不昧”,“内者,心之神”,“阴阳不测之谓神”的“精义入神”;“外者,物之法象”,“形气存乎神理”的数成象。“法象非神不立”,方有“数数之,类应之”的“形气存乎神理”。“神非法象不显”,穷神致化的“天曰神,地曰示”。“多闻而择,多见而识,乃以启发其心思而会归于一”,“所思所辨者皆其所学问之事”,“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又非徒恃存神而置格物穷理之学也”。格物穷理而存神,存神以存诚知化,心之神。《大心篇》,力辨见闻之小而要归于此:《大心篇》。 “张子之学所以异于陆、王之孤僻也”,“陆王孤僻”的心即理,存天理。陆、王的格物穷理之学,引证“至善是心之本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身,谓耳目之聪明也”。精于物物的生之本,人性自然的物欲,心性实然的物之性。“形色莫非天性”,有物之天,便有耳目之聪明的物之天性。不能自亏天性,“故天性之知,繇形色而发”,关乎物物道,“知者引闻见之知以穷理而要归于尽性”。尽性的健顺五常,不能自逸才命,自薄情性。“愚者限于见闻而不反诸心”,非穷理尽性,“据所窥测,恃为真知”,因果事实的文质两偏。“徇欲者以欲为性”,质胜文的心性质野;“耽空者以空为性”,文胜质的心性文史。违反质文中庸理则的质野与文史,“皆闻见之所测也”。
“形之所发”,数成象的“形气存乎神理”,“莫非天也”;“物变之不齐”,皆因各正性命不齐,互成因果的性命分殊,“亦莫非天也”。“两相攻取而顺逆之见生焉”,“两相攻取”,各正性命的仁心统同,礼义明分的性命分殊,仁礼矛盾的“两相攻取”;“顺逆之见生焉”,理有屈伸见顺逆。“若能知性知天,则一理之所贯通有真是”,“以人事天者,统乎大始,理一而已。理气一也,性命一也。其继也,合于一善而无与为偶。故君子奉一为本原,始以建中,万目从纲,有条不紊,分之秩之,两端审而功满天下。一念之诚,一心之健,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而无待是非之两立以相比拟”,“合于一善而无与为偶”,无待是非两立;“两端审而功满天下”,矛盾理一,何用相比拟?“因天理之固然而不因乎见闻”,理性与感性断开,“则无恃以自矜其察矣”。“待有幽、厉而始知文、武之民善,待乌喙之毒而始知菽粟之养乎”?有比较方有鉴别。缘生因果,“同异万变,佹得佹失”,“命也,性焉”。阴阳不测难断,“不足为知明矣”。
“万物之所自生”,乾坤气化的天地阴阳;“万事之所自立”,循物理事则的人事阴阳。“耳目之有见闻,心思之能觉察,皆与道为体”,事物、人事、心性三大要素聚合的诚明本体,道原并建的刚柔文质,也是“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的道体。“知道而后外能尽物”,顺乎物则的“终奏以物”,心性唯物;“内能成身”;疑乎人心的“始奏以人”,心性辩证。本体与道体的“中奏以天”。如何释放始奏人的心性活力,顺乎物则的“终奏以物”?辩证唯物。“不然,则徇其末而忘其本矣”。“徇其末”,“蔽于天而不知人”的纯粹天道自然观,“合乎天而不因物”的善性文史;忘其本,忘记民所共由理道的道器层次中奏天:存神以存诚御气知化。忘记道器层次的礼三本;存神的治之本,存诚御气的类之本,知化的生之本。
“视听言动”的“事物人也”;“无非道也”,太极的一定理道。“则耳目口体”,感官性能,“全为道用”。物物道外,“无徇物自恣之身”,“合天德”的“理化天也”,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而广大肆应矣”。
“物身者,,修身物物,“而为道所用”,“所谓以小体从大体而为大人也”。“不以道用其耳目口体之能,而从嗜欲以沉溺不反,从记诵以玩物丧志,心尽于形器之中”,私欲积患,“小人之所以卑也”。
“天不息而大公”,“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富有日新,“一于神”,神理明诚与神参明钦;“一于理”,屈伸物欲顺乎天的象数天理,仁则活之理,体与用;“一于诚也”,神理明诚,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的诚之者人之道。“大人以道为体”,“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的道体论。“耳目口体无非道用”,“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也”。则在人群万物之中,“推己即以尽物”,反身以诚,穷理的知天事天;“循物皆得于己”,健顺五常的尽心尽性。“物之情无不尽”,“我情自性,不能自薄”的功贞情;“物之才无不可成矣”,“我性自天,不能自亏;我才自命,不能自逸”,体用相函的实践理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9 09: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心者,非果一定之理,不可夺之志也。乍然见闻所得,未必非道之一曲,而不能通感于万变,徇同毁异,强异求同,成乎己私,违大公之理,恃之而不忘,则执一善以守之,终身不复进矣。万世不易之常经,通万变而随时得中。学者即未能至,而不恃其习成之见,知有未至之境,则可与适道,而所未至者,皆其可至者也。
大而化之,则心纯乎道。尽无方无体之理,自无成心。
意者,心所偶发,执之则为成心矣。圣人无意,不以意为成心之谓也。盖在道为经,在心为志,志者,始于志学而终于从心之矩,一定而不可易者。可成者也。意则因感而生。因见闻而执同异攻取,不可恒而习以为恒,不可成者也,故曰学者当知志意之分。
中无定在,而随时位之变,皆无过不及之差,意不得而与焉。
心存,谓成心未忘也。性为神之体而统万善,若以私意为成心,则性之广大深微不能尽者多矣。杨之义,墨之仁,申之名,韩之法,莫非道之所可,而成乎性之偏,惟挟之以为成心,而不能极道之深,充道之广也。尽性而无成心,则大人以下,有所执以为善者,皆不测其时行时止、进退劝威之妙,盖圣人之神,超然知道之本原,以循理因时而己。
视听之明,可以摄物,心知之量,可以受物。于是而可以知物之不足而我之有余,则不徇物以自替其大矣。
物与我皆气之所聚,理之所行,受命于一阴一阳之道,而道为其体;不但夫妇、鸢鱼为道之所昭著,而我之心思耳目,何莫非道之所凝承,而为道效其用者乎!唯体道者能以道体物我,则大以道而不以我。
于道无不体,则充实光辉而大矣。狂者见我之尊而卑万物,不屑徇物以为功名而自得,乃考其行而不掩,则亦耳目心思之旷达而已。
烛天理者,全体而率行之,则条理万变无不察也。万象之情状,以理验其合离,则得失吉凶,不待逆亿而先觉。
形蔽明而成影;人欲者,为耳目口体所蔽而窒其天理者也。耳困于声,目困于色,口困于味,体困于安,心之灵且从之而困于一物,得则见美,失则见恶,是非之准,吉凶之感,在眉睫而不知,此物大而我小,下愚之所以陷溺也。
此章直指智愚之辨,穷本推源,最为深切,尤学者之所宜知警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9 09: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心者,非果(得)一定之理,不可夺之志也”,有志者事竟成,“学愈博则思愈远”,“思之困则学必勤”,“成心者,果一定之理”。“乍然见闻所得,未必非道之一曲,而不能通感于万变”,固执己见,“徇同毁异,强异求同”,成乎私意自蔽,守常而不知变。“违大公之理,恃之而不忘,则执一善以守之,终身不复进矣”,超时空的善性文史。“万世不易之常经,通万变而随时得中”,礼易常变的体用中庸。“学者即未能至,而不恃其习成之见”,“执一善以守之”。“止于至善”,“知有未至之境,则可与适道”,实函斯活的理之道,体与用,中正,“而所未至者,皆其可至者也”。
“大而化之”,孟子的圣境,也存有“圣而不可知之”的神蕴:“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则心纯乎道”,存神以存诚御气的穷神致化道。易道的“事常变,易无体,神无方”,“尽无方无体之理”,有“致知在格物”的学问道与思辨道,“所思所辨者皆其所学问之事”,“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自无成心”。
“意者,心所偶发”,据之见闻;“执之则为成心矣”,据之见闻行于道。“圣人无意,不以意为成心之谓也”,成心,有学问道与思辨道。“盖在道为经”,继往明经的格物致知,开来正经接着讲的“致知在格物”。“在心为志”,儒者心志,人文化成天下的继善成性。“志者,始于志学而终于从心之矩”,探究性灵天则的象数天理,顺天应人的存在理势天,導向成然的存在音容天,即道体的中奏以天,仁礼的诚明本体。“诚明一定而不可易者”,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有志者事竟成”,“一于神,一于理,一于诚也”,“可成者也”。“意则因感而生。因见闻而执同异攻取”,非广开言路择善精义,而是排斥异己。“不可恒而习以为恒”的顽固不化,“不可成者也”。心志与意谋有不同境觉,“故曰学者当知志意之分”。
“中无定在,,“大中即寓其间”的实函斯活。“极其大而后中可求,止其中而后大可有”。持中庸之道,“而随时位之变,皆无过不及之差”,志者成心“果一定之理”,“意不得而与焉”。
“心存,谓成心未忘也”,“果一定之理”。“性为神之体而统万善”,“性为神之体”,神体的性与天道;“统万善”,止于至善的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天德。“若以私意为成心,则性之广大深微不能尽者多矣”。荀子解蔽诸子闇乎大理的蔽于一曲,“杨之义,墨之仁,申之名,韩之法,莫非道之所可,而成乎性之偏,惟挟之以为成心,而不能极道之深,充道之广也”。矛盾基础理论的一物两体有相成与相反的正负走向,“尽性而无成心”,“成乎性之偏”,矛盾相反负向的蔽于一曲。“则大人以下,有所执以为善者,皆不测其时行时止(时中)、进退劝威(进退维谷的势成理者)之妙”。圣境希天贤希圣,“盖圣人之神,超然知道之本原”,“循理而应乎事物”的内圣外王之道,“以循理因时而己”。
“视听之明,可以摄物”,摄物物变化;“心知之量,可以受物”,物物变化的事变体易神有方。“于是而可以知物之不足而我之有余”。有余,“道生于余心,心生于余力,力生于余情。故于道而求有余,不如其有余情也”。有余情于道而理情,性情相需的功贞情,“情交尽性以至于命”,“则不徇物以自替其大矣”。
“物与我皆气之所聚”,人事阴阳能参的天地阴阳,理之道。“理之所行,受命于一阴一阳之道”,“阴阳与道为体”,易简理得的阴阳天道,“而道为其体”;“不但夫妇、鸢鱼为道之所昭著”的人伦庶物,“而我之心思耳目,何莫非道之所凝承”,感性知觉;“而为道效其用者乎”,理性实学!“唯体道者能以道体物我”,“道建阴阳以居”,健顺五常的刚柔地道。“通万变而随时得中”的大公之理,“则大以道而不以我”。
“于道无不体”,“道建阴阳以居”,“阴阳与道为体”,天道利贞的富有盛德,“则充实光辉而大矣”。“狂者见我之尊而卑万物”,“天尊地卑,义奠于位”,易简定位的人事理则。重功名不屑徇物,不掩饰其规范行为端正,“则亦耳目心思之旷达而已”。
“烛天理者,全体而率行之”,天理光明。“故君子奉一为本原,始以建中,万目从纲,有条不紊,分之秩之,两端审而功满天下”,“则条理万变无不察也”。“万象之情状”,“幽有鬼神”的“明有性情”,“以理验其合离”,“情伪相感以利害生”。“则得失吉凶”,有民生利益精微,鬼神心性危微,神道不显的鬼域伎俩,心之神,“不待逆亿而先觉”。
形蔽明而成影;形,心性质文;蔽,文史与质野;明,中庸质文的文质彬彬,合乎道体的社会质文,即健顺五常的刚柔文质;成影,礼与乐,天理与人欲所透现的万象情状,归纳三类:符合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违FZ庸理则的两极走向:过于质不及文的心性质野,过于文不及质的心性文史。“人欲者,为耳目口体所蔽而窒其天理者也”,小人禽兽引发的流俗质野。“耳困于声,目困于色,口困于味,体困于安,心之灵且从之而困于一物”。人心治乱,“得则见美,失则见恶,是非之准,吉凶之感,在眉睫而不知”,文化大环境造就的文化心性负面,流俗质野。“此物大而我小,下愚之所以陷溺也”。
此章直指智愚之辨,智者大心,性灵天则的理欲辩证,礼乐天下;愚者陷溺,“困于一物”的伸人欲屈天理。“穷本推源”的生民立心立命,造就文化心性的理道定所。“最为深切”,道体论的中奏以天,理性实学的精微和危微。“尤学者之所宜知警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0 07: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命,太和絪緼之气,屈伸而成万化,气至而神至,神至而理存者也。释氏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置之不见不闻,而即谓之无。天地本无起灭,而以私意起灭之,愚矣哉。
小,谓耳目心知见闻觉知之限量:大者,清虚一大之道体;末者,散而之无,疑于灭,聚而成有,疑于相缘以起而本无生。惟不能穷夫屈伸往来于太虚之中者,实有絪緼太和之元气,函健顺五常之体性,故直斥为幻妄。己所不见而谓之幻妄,真夏虫不可以语冰也。盖太虚之中,无极而太极,充满两间,皆一实之府,特视不可见,听不可闻尔。存神以穷之,则其富有而非无者自见。缘小体视听之知,则但见声色俱泯之为无极,而不知无极之为太极 其云“但愿空诸所有”,即云有矣,我乌得而空之?“不愿实诸所无”若其本无,又何从可得而实之?惟其乍离人欲而未见夫天理,故以人欲之妄概天理之真,而非果有贤知之过,亦愚不肖之不及而已。
其直指人心见性,妄意天性,不知道心,而以惟危之人心为性也。天用者,升降之恒,屈伸之化,皆太虚一实之理气成乎大用也。天无体,用即其体。范围者,大心以广运之,则天之用显而天体可知矣。
万化之屈伸,无屈不伸,无伸不屈。耳目心知之微明,惊其所自生以为沤合,疑其屈而归于无,则谓凡有者毕竟归空,而天地亦本无实有之理气,但从病而成眚。其云:“同一雨而天仙见为宝,罗刹见为刀”,乃盜贼恶月明,行人恶雨泞之偷心尔,是蔽其用于耳目口体之私情,以己之利害为天地之得丧,因欲一空而销陨之,遂谓“一真法界本无一物”,则溺其志以求合,而君父可灭,形体可毁,皆其所不恤已。
以虚空为无尽藏,故尘芥六合;以见闻觉知所不能及为无有,故梦幻人世。
梦幻无理。故人无有穷究梦幻者。以人世为梦幻,则富有日新之理皆可置之不思不议矣,君可非吾君矣,父可非吾父矣。天理者,性之撰,此之不恤,是无性矣。故其究竟,以无生为宗,而欲断言语,绝心行,茫然一无所知,而妄谓无不知,流遁以护其愚悍,无所不至矣。
如华藏世界等说是也不知法界安立于何所,以愚蚩适足哂已。
不能究所从者,不知太和絪緼之实为聚散之府,则疑无所从生而惟心法起灭,故立十二因缘之说,以无明为生死之本。统而论之,流俗之徇欲者,以见闻域其所知也;释氏之邪妄者,据见闻之所穷而遂谓无也。致知之,道惟在远此二愚,大其心以体物体身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0 07: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命”,贯通于受命→造命→俟命的天道循环之中,“太和絪緼之气”,物欲屈伸而成万化。神气,“气至而神至,神至而理存者也”,神理与理气。“释氏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置之不见不闻,而即谓之无”,心空寂。“天地本无起灭”,春生夏长的秋收冬藏,富有盛德与日新富有,继善成性与成性继善。“而以私意起灭之,愚矣哉”。
“小,谓耳目心知见闻觉知之限量”,小人小体。“大者,清虚一大之道体”;“末者”,不入流。“散而之无,疑于灭,聚而成有”,非人参与神参,“疑于相缘以起而本无生”。“惟不能穷夫屈伸往来于太虚之中者,实有絪緼太和之元气,函健顺五常之体性,故直斥为幻妄”。实相何谓空境?“己所不见而谓之幻妄,真夏虫不可以语冰也”。“盖太虚之中,无极而太极,充满两间的始终相成”,“大中即寓其间”,“皆一实之府”。“特视不可见,听不可闻尔”? 幻妄”!“存神以穷之”,穷神致化,“则其富有而非无者自见”?“缘小体视听之知,则但见声色俱泯之为无极”?无极空寂,“而不知无极之为太极”,实有的天道元亨利贞。“其云‘但愿空诸所有’,即云有矣,我乌得而空之”?荒唐!“‘不愿实诸所无’若其本无,又何从可得而实之”?胡说!“惟其乍离人欲而未见夫天理”,“故以人欲之妄概天理之真”,何需礼三本的生之本、类之本与治之本?礼三本全弃,“而非果有贤知之过,亦愚不肖之不及而已”。
“其直指人心见性”,非人性自然与心性实然的心性空寂,离开物之天与物之性之间关联,“妄意天性,不知道心”。“道心惟微,人心惟危”,“而以惟危之人心为性也”。天用者,升降恒常,屈伸化生,“皆太虚一实之理气成乎大用也”,性命、理气两体理一的实践理性。“天无体,用即其体”,“凡天之用皆其体”。“范围者”,神化天地物物,“大心以广运之,则天之用显而天体可知矣”。
“万化之屈伸,无屈不伸”,秋冬过后是春夏,“无伸不屈”。春夏过后是秋冬。“耳目心知之微明,惊其所自生以为沤合”,有无相生的道法自然,“疑其屈而归于无”,道家虚无;“则谓凡有者毕竟归空”,佛门空境。都是“蔽于天而不知人”,“而天地亦本无实有之理气,但从病而成眚(灾异)”。其云:“同一雨而天仙见为宝,罗刹见为刀”,同一环境,不同人有有不同做法。“乃盜贼恶月明,行人恶雨泞”,不同的心境,“万象之情状”,“是蔽其用于耳目口体之私情,以己之利害为天地之得丧(失)”,小人小体之“妄幻”,“因欲一空而销陨之,遂谓‘一真法界本无一物’”,无物外,焉得情内立志,“则溺其志以求合”。“而君父可灭”,无人伦的类之本;“形体可毁”,文以灭质,无生之本的人性自然与心性实然,“皆其所不恤已”。
“以虚空为无尽藏”,藏于气质为性;“故尘芥六合”之轻微,小题大做,“以见闻觉知所不能及为无有”,竟成梦幻人世。
“梦幻无理。故人无有穷究梦幻者”之所以成然。“以人世为梦幻,则富有日新之理皆可置之不思不议矣”,焉得礼三本?“君可非吾君矣”失治之本;“父可非吾父矣”,失类之本;“天理者,性之撰,此之不恤,是无性矣”,失生之本。“故其究竟,以无生为宗”,远离并损残民所共由理道,“而欲断言语”,再无文以益质载道的言与音;“绝心行”再无心统性情,情内物外的事与容。存在音容天的“音容天也,言事人也”,“茫然一无所知”,“流遁”!“而妄谓无不知”,愚悍!“流遁以护其愚悍,无所不至矣”。
“如华藏世界等说是也不知法界安立于何所”,“一切即心,心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心,包罗万象的心体无滞,“以愚蚩适足哂已”。
“不能究所从(来)者,不知太和絪緼之实为聚散之府”,“道建阴阳”,“则疑无所从生而惟心法起灭,故立十二因缘之说,以无明为生死之本”。贪嗔痴慢疑五恶业令人颠倒发狂。“统而论之,流俗之徇欲者,以见闻域其所知也”,流俗质野;“释氏之邪妄者,据见闻之所穷而遂谓无也”,善性文史。“致知之,道惟在远此二愚”,质野与文史。“大其心以体物体身而已”。大其心,存神以存诚御气知化;体物,物物过化的天之则;体身,性性存神的性之灵。

《大心篇》义理我解完,续后文贴:《张子正蒙注•中正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