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质文刚柔

[综合讨论] 《张子正蒙注•大易篇》义理我解

 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8 08: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易道天能,基本的理论*功夫,天则中正,地能的“物物为能过化”;易道人能,基本的理论*功夫,至当性灵,循物理的两大事则,人事职能的易简定命,心性职责的刚柔定性,地能的“性性为能存神”;易道的天人合能,基本的理论*功夫,健顺五常,地能的“致知在格物”。因格物而物物的致知,天命之谓性,因物之天而有物之天性。不诚无物,诚通物理事(理)则的物之天性。天命之谓性,因人之天,有道心之天,便有道心的天性。至真的道心天性,方有至诚的物之天性。至实至真实明。“我性自天,不能自亏”。道心天性与物之天性,体现着物质经济现状与社会心性现状,统而合之:神導的理道定所,形下器道的天命之谓性。因物物而致知,“物物为能过化”的天人诚道,与“性性为能存神”的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方有“率性而后道现,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的“物物为能过化”。存神以存诚的文明同道,诚通物理事则,诚通天命之谓性的物之天性与道心天性,方有诚通的文明同道。神導以存诚,继往学问道的格物致知,为什么重在因格物而致知?“大抵格物之功,心官与耳目均用,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所思所辨者皆其所学问之事”。“皆其所学问之事”的因格物而致知,明的是道之理,理的道义精粹:诚明。开来学问道的“致知在格物”,重心是“致知在格物”而物物,“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也”。“致知之功则唯在心官,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决其思辨之疑的“致知在格物”,明的是理之道,道的义理精粹:诚明。明诚乃理道之根本,理道乃诚明的象数天理运程。
《易传》易道的天人合能,显著地能的理性实学,理论理性源头,孔子仁礼忠恕的性与天道。性,天命之谓性所“指示”的生民立命立心,“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仁礼矛盾根由,仁统同的各正性命,礼明分的性命分殊,有一物两体的实践心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天命之谓性。天道观是天为自然的“天道远,人道迩”,完善人道去弥补天道缺失。完善人道,调理仁礼矛盾,孔子的忠恕之道,孟子强恕的舍身取义。仁礼忠恕,仁心忠恕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义忠恕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天道远,人道迩”,限定的物质经济条件与道心环境现状,应然而能然的理性实学:孔子仁礼忠恕的性与天道。续后有孟子的反身以诚,尽心尽性的知天事天。《中庸》的诚之者人之道与诚者天道;《大学》的格物致知;荀子言精于物者与精于道者的物物道。孔儒理性实学历史逻辑演变的原真理路。《易传》循物理的两大事则,转折为船山道体论精微四义中二义:“天尊地卑,义奠于位”,言人事职能的易简理得;“立纲陈常,义辨于事”,言心性职责刚柔定性的健顺五常;因《大有》卦所言“大中而上下应之”,有“存亡进退,义殊乎时”;因《易传•系辞》所提及人事刚柔的险阻生与吉凶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有“是非善恶,义判于几”。《易传》的三道三才,船山精练为:“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有仁则活之理,活之体与用,活之理通达明体实用成活的天人诚道:体用中庸的止于至善。孔儒理性实学的“诚明”义理,发展到船山学的脉理传承:神理明诚導诚道与信道之诚明。会通儒学古今通义的理道精粹:性诚明,诚明天人理道的至实至真实明。
天命之谓性所言的物之天性与道心天性,“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归纳为心性质文三类:实践理性两体理一的中庸质文,实践心性一物两体的文史与质野。言天命之谓理,性即理,天地之性限定气质之性的理一分殊,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定在为人事当然的事物定理。若视宋明理学为传统优秀文化,再不是传统儒学的性诚明,“中者用也,庸者用也”,实函斯活的止于至善,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而是宋明理学性即理,中为心体庸守常,理在气先的定理至善,无极即太极,太极即无极;再没有实践理性与实践心性的甄别,不再有一物两体或两体理一的事物矛盾,失去格物致知的诚明义理,“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循物理与事则的一物两体或两体理一,竟成“物,犹事也”的形上教条。看朱熹的注释:“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朱熹对《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重新作性即理的定理注释。其中所说“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对于人的率循之道,船山如此说:“有是性固有是才,有是才则可以有是学,人之非无路以合乎天也。有是才必有是学,而后能尽其才,人之所当率循是路以合乎天也”。性诚明的率循之道,绝对殊异于性即理的率循之道。性诚明的率循之道,也有重新注释:“以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率性而后道现,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宋明理学的率循之道来自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天地无心而自化,圣人有心而无为”。也来自变易以告人的人事当然,圣人“随感而应”的“神知之用”。请看朱熹如此说:“圆神,谓变化无方;方知,谓事有定理;易以贡,谓变化以告人。圣人体具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无事,则其心寂然,人莫能窥;有事,则神知之用,随感而应”,儒道合流,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儒佛合流的性即理,类同月印万川逻辑的理一分殊,变易以告人的人事当然。人的率循之道,性诚明与性即理,乃实明与浮明的泾渭分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9 04: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易神導的事变体易神有方,彰显明确的价值目标:天人继善的富有大业,成之者性的日新盛德。价值目标的逻辑承前,大业的富有逻辑,乃荀子王制理想的“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物必不屈于欲”,“精于物者而物物”;再承前追溯,孟子的“大而化之之谓圣”,孔子圣境的博施济众。启后大业的富有逻辑,张载神化中正的“物物为能过化”,船山“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富有而不吝于施”。价值目标为日新盛德的逻辑承前,理论基础乃荀子的礼之隆,“文理繁,情用省”,“使欲必不穷于物”的礼义调理,“精于道者兼物物”。再承前追溯,孟子性善的仁义礼智四心,善养浩然之气,强恕的舍身取义;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仁礼忠恕的道器层次(君子与小人)礼义规范。启后盛德的日新逻辑,张载神化至当的“性性为能存神”,船山“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日新而不用其故”。继善成性的富有日新,都有逻辑承前上溯,启后逻辑深化,落具在船山仁恕天下的人道理欲观:“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落具在继善成性的成然逻辑:“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进入到商品经济时代,继善成性的“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古今不易,义理有待深化;船山仁恕天下的人道理欲观,须有安排的于人欲见天理,社会公平合理的社会原则,该进入建设福利社会时代;更无转折的于天理达人欲,也该进入须有安排的国家干预经济时代。完成会通古今义理的文化转换,继善成性的人文化成天下,船山仁恕天下的人道理欲观。
对于宋明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不值得批判,还要留恋?盛唐过后的宋代经济走势,用船山的话:“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文理益质载道,顺应物则的天下之变,该顺应生民的物欲需求增长,“理有屈伸以顺乎天”。凝聚和释放心性活力,顺应物则的天下之变,促进物质经济发展与物欲需求增长的文明同步。面对唐宋变革的顺乎物则走势,为什么宋明理学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观念,是释放心性活力顺乎物则,还是滞弱心性活力逆道物则?历史重演,经历改革开放后的物欲需求增长,出现利益抱团的官场腐败,实惠私己自扫门前雪的流俗质野。倡导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观,可以扭转流俗的质野心性?根本不可能的事!唯有倡扬船山仁恕天下的人道理欲观:“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与荀子物欲观有着脉理传承的船山人道理欲观。
还是回归到《易传》继善富有,成性盛德的价值目标方面。朱熹借张载的话来注解富有日新:“张子曰;富有者,大而无外;日新者,久而无穷”。张载的注释全文:“富有,广大不禦之盛與!日新,悠久无疆之道與!富有,大而无外;日新者,久而无穷”。弃“广大不禦之盛與”的定义,言“富有,大而无外”;弃“悠久无疆之道與”的定义,言“日新者,久而无穷”,断章取义所注释继善成性逻辑:“道具于阴而行乎阳。继,言其发也。善,谓化育之功,阳之事也。成,言其具也。性,谓物之所受,言物生则有性,而各具是道也,阴之事也”。朱熹以理一分殊的性即理,限定气质之性的天地之性去注释继善成性。天地之性乃圣人“随感而应”的“言其发”,“圣人之德,浑然天理”,“无事,其心寂然”,“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则亦天之道也”,所以有致良知的存天理,“不以一毫私意自蔽”,“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是“神知之用”的“阳之事”,天地之性限定气质之性的“化育之功”,天人继善,所以有致良能的去人欲,“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言其具”的成性,分殊的气质之性有清浊同流,“物之所受”,理一统合于天地之性的“阴之事也”,“言物生则有性,而各具是道也”。“未能真实无妄”的诚之者,立心于真实无妄的天之道,“未能不勉而中,则必固执”,成性的择善与明善。
以“随感而应”于天理浑然的变易以告人,理一的天地之性,限定分殊的气质之性。以“神知之用”的定理至善逻辑,变易以告人的人事当然,注解继善成性,逻辑定义:存天理去人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05: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易学理性实学的事变体易神有方,有理论理性的承前逻辑与启后逻辑。存神以存诚,存在音容天决定着思维,思维也决定着存在音容天。该要探究理论理性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原真理路,包括曲折反复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过程的三阶段。研究生民立心立命的实践心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实践理性,理道定所,该要探究承前启后文化大环境的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原真理路。存在音容天的承前受命,方有造命于世民的现实文化,然后有启后俟命的千秋功罪评说。注重研究、神明现实文化环境的存在音容天,必须要了解、明晰承前文化环境的存在音容天;注重研究而神導致化于现实文化环境的存在音容天,方有功德圆满,启后俟命的存在音容天。承天受命→现实造命→启后俟命的理道定所,这就是船山理念:会通古今通义的经世治用。既然思维决定着存在音容天,有文理社会效应的因果事实吧。先言传统的历史事件,为什么孔子儒学出现道德定律的社会效应:治世通行,乱世遗落?为什么宋后出现治世宋明理学通行,乱世道佛通行?为什么在君主专制时代,第一次大动乱期的魏晋南北朝,出现儒道佛三教鼎足之势?在第二次大动乱期的五代十国,出现治乱世循环的儒道佛互补?为什么汉唐时代独尊儒术是王朝正常陵替,宋后易辙为汉夷王朝陵替?为什么阳明心学过后的极重而必改,出现实学的百姓日用皆道?正道的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文化思潮为什么被终结,文化理论被荒芜?负向的实惠私己的自扫门前雪,为什么心性下滑成民族劣根性?……再言现代的历史事件,为什么五四运动拔根孔子儒学后,出现挺儒与反儒的世纪论战,至今依然激烈有加?为什么出现中西文化碰撞的两次论战:西化与国粹,西体中用与中体西用?为什么至今文化碰撞依然?为什么出现西方文化从话语、范畴、义理体系全面套解中国文化?为什么至今仍未改观?为什么传统历史事件的发生次序,在现代社会重演?……该要从历史事件发生次序去研究文理的社会效应。文化的输出输入,都存在水土不服问题,值可为参考依据,不足为定论理据。文化环境的天,心性条件的人,天人文化的环境与条件,文化水土的保持与流失,不是存有南橘北枳的文化思虑?不是有中西文化碰撞的历史教训?阳明心即理的思想解放潮,传到日本后发生的社会效应:成就明治维新;中国本土的社会效应:实学的百姓日用皆道。输出的文化事件事例;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传统中国的维新变化失败,输入的文化事件事例。
探究利害因果事实相因之微的所以然之理,乃实践实证的精深理论。同样,探究文理的社会效应因果事实所以然之理的相因之微,也是弄清楚两个原真理路的定论理据。孔儒文理效应的道德定论:治世通行,乱世遗落,其理据的理性实学,仁礼忠恕的性与天道。其无为自然的天道观,应然“天道远,人道迩”,极端落后的物质生产力现状;物之天便有物之天性人,质朴心性人向着情欲个性人的质变转向,孔子的的心性质文,孟子性善仁义礼智四心,荀子的性恶伪善的礼义调理,《易传》言天道元亨运程的利贞收获,天人继善富有,连接成性盛德的人文化成,无不展现着心性质变的行程和走势。天成就人,人改变着天,理道定所的天人合一,孔孟时代无为自然的天道观,向着荀易完成阶段,荀子顺天而制天的物物道,《易传》易与天地准的天地人参方向走。“人道迩”,完善人道弥补天道缺失,成为孔孟实学理性的事物客观:孔子的仁礼忠恕,孟子强恕的舍身取义。孔儒体系的完成阶段,荀子完善的礼三本,有精于物物的物欲观。形上導的王制理想,“节用裕民善臧其余”,弥补天道缺失;防止上溢下漏的贫富悬殊,完善人道。形上導的“文理繁,情用省”,礼义明分文理繁,仁心统同情用省的礼之隆,显然是精于物物的心性基础。《易传》提出循物理事则的三道三才,继善成性的富有盛德。改善着天道缺失,完善着人道,荀易的完成阶段。
毕竟,孔儒是仁礼忠恕人,非船山仁恕天下理道定所的仁礼忠恕人;物物是无为自然的性与天道,非船山神化清通太和的道体论,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象数天理;礼三本初启的物之天与道心之天,非船山神導明诚的存在音容天。所以,船山定论孔儒道体论性质:“通于人而未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05: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宋后出现治世宋明理学通行,乱世道佛通行?为什么在君主专制时代,第一次大动乱期的魏晋南北朝,出现儒道佛三教鼎足之势?在第二次大动乱期的五代十国,出现治乱世循环的儒道佛互补?为什么汉唐时代独尊儒术是王朝正常陵替,宋后易辙为汉夷王朝陵替?为什么阳明心学过后的极重而必改,出现实学的百姓日用皆道?“汉唐无今日之道”,船山明确指出君主专制时代的两阶段。汉唐独尊儒术的儒术诚行,关注民生的阳儒阴法,沿用三代有道伐无道的人民正义,孔子礼有损益得以应用的王朝正常陵替,焕发生机促成经世致用的汉唐生长期,进入盛世期的盛唐辉煌。宋明却是专制衰落期,逆道唐宋变革的顺乎物则走势,宣传忠君报国的阳法阴儒,视有道伐无道为乱臣贼子所为,中断了孔子的礼有损益效应无生机,因果事实:夷族统治者执政的汉夷王朝陵替。适应君主专制环境的汉宋儒学,从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儒学初度异化,到宋明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极度异化,异化了孟子“有诸己之谓信”的“可欲之谓善”。在物质经济发展盛期,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唐宋时代,竟远远落伍于孟子无为自然时代的“可欲之谓善”,不是应了船山对宋明理学道体论的评说:“合乎天而不因乎物……守其常以为明,不能协于芚愚之化”。失道于“理有屈伸以顺乎天”,成性继善的文明人,不是文胜质的善性文史人?善性文史的道德固化,与道家难得糊涂的无为人生,佛教实相空境的人生幻化,适应着君主专制环境的儒道佛文化,走到宋后的社会效应,孔儒道德定律的治世通行,异变为治世宋明理学道德固化的文史心性通行;乱世遗落,异变为抗衡乱世质野的道佛通行,治乱世循环的儒道佛互补,同属浮明学的空谈心性。阳明后心即理的思想解放潮,空谈心性的极重而必改,实学的百姓日用皆道。正道的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文化思潮为什么被终结,文化理论被荒芜?负向的实惠私己自扫门前雪,为什么心性下滑成民族劣根性?满清法家极权专制的君师一体,治学一统,以理杀人,礼教食人的罪恶滔天。专制衰亡路,将传统中国推向灾难的极度深渊。
研究易道,必须注重研究文理的社会效应,探究理论理性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原真理路,探究承前启后文化大环境,存在音容天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原真理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7: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易道的天人合能,显著地能。天地能参,人参与神参。参两,一太虚,二阴阳,人参物物的实践心性;一太极理道,二道建阴阳,神導明诚的天地人参,精于物者与道者的实践理性。参者叁也,一故神的“性性为能存神”,二故化的“物物为能过化”,叁显著地能,神化的清通太和。解开人事刚柔险阻生与吉凶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的大易密码,有文化钥匙,“易与天地准”的神導天下,探赜索隐而极深通志,研几成务。
《易传》的三道三才,天能的天道阴阳,人事职能的乾易知与坤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显著地能的客体基础:“易简立本”;仁义人道的心性质文,性情相需的情伪相感,显著地能:仁心大用。解文化密码的钥匙,刚柔地道主体的人事职责,刚柔定性的礼义规范,乾刚健与坤柔顺的心性能动。显著地能的主体能动功绩:“易简之善配至德”。至德,止于至善的富有盛德,天人的诚道实德与诚信明德。三道三才分立,何以成贞一之理的一统整体,地能主体的刚柔地道。地道刚柔地能的“易简之善配至德”,连接天道阴阳地能的“易简立本”,集职能与职责为礼义规范的健顺五常,道器层次规范行为的君子喻于义与小人喻于利,奠立道建阴阳人事刚柔的主客体关系;地道刚柔心性能动的刚健柔顺,连接仁义人道地能的仁心大用,“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的实函斯活,仁则活之理,体与用,易道三道三才的文化密码。显著地能为实践实证基础理论,礼义规范的健顺五常。健顺,集天能职能与地能职责为礼义规范准则,乾道变化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易与天地准”;坤道柔顺而效法乾道变化,柔得尊位动也刚。乾坤合道的“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五常,人道仁义礼智信协同天道元亨利贞的健顺五常,“道建阴阳,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文质,性灵至当与天则中正。解文化密码的文化钥匙:实践理性的实践实证。基础理论的礼义规范,精深理论是究利害因果事实所以然之理的相因之微。船山言道体四精微之中二义,乃《易传》的循物理两大事则,因人事职能的易简理得,“天尊地卑,义奠于位”;因心性能动职责的刚健柔顺,“立纲陈常,义辨于事”;因人事刚柔的险阻生和吉凶生,心性质文的“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是非善恶,义判于几”;因阴阳不测之几的民生利益精微与鬼神心性危微,“存亡进退,义殊乎时”。解开循物理事则密码的文化钥匙,道问学学问道的致知在格物:“极高明而道中庸”;解开阴阳不测之几密码,尊德性学问道的成性继善:“致广大而尽精微”。探究实践实证理论,礼义规范基础理论,利害因果相因之微的精深理论,解开易道能参密码的文化钥匙。
解开易道能参密码的文化钥匙,出自三道三才。再次引证,宋明儒学三学派。程朱理学的性即理,从阴阳天能的“易简立本”开出,缺失刚柔地能的“易简之善协至德”,成然“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天理浑然的变易以告人,无极即太极,太极即无极,天命之谓理的性即理。失去仁义人能的仁心大用,成乎道德固化的文史浮明。陆王千百年不变的心即理,从仁义人能的“仁心大用”开出,却颠覆了仁心大用的活之理,体与用,知行合一苛求逆行于致良知的存天理,致良能的去人欲,心学异于理学,同道于道德固化的文史浮明。张载气学,根从刚柔地能的健顺五常职责,连接阴阳地能的易简职能,连接仁义人能的仁心大用,接《易传》能参密码的文化钥匙,开出《正蒙》的神化太和九篇。船山高度评价:“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茲之失,如皓日丽天,无幽不燭,圣人復起,未有能易焉者也”。也客观评说张载《正蒙》的文理效应:“谓之‘正蒙’者,养蒙以圣功之正也。圣功久矣大矣,而正之惟其始,蒙者知之始也”。处在宋明理学为主流的文理学术的宋明时代,《正蒙》的文理效应:“正之惟其始,蒙者知之始也”,显然张载洛学弱势学派的客观事实,却又成为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文化思潮及学术文理的文化源头。
希横渠之正学的船山学,“为往圣继绝学”,接张载神化太和密码的文化钥匙,从三道三才的逻辑引证,“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的实践实证,进一步延伸到道体论程序:“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中奏以天的社会限定,存在理势天導向的存在音容天,神導明诚的“形气存乎神理”,发生的形上效应:一是释放始奏人心性活力,顺乎物则的终奏物,显然成性继善的,“理有屈伸以顺乎天,势有轻重以应乎人”,应对发展不充分的新矛盾;荀子的物欲观,“使欲必不穷于物”,船山“不逐万物之变”逻辑:“物必不屈于欲”,船山“乘乎气”的“一念之诚,一心之健”逻辑,“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 二是人、天、物道体均一的自然之化。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生乎自然,象之理的“因已然以观自然”;数之理的“期必然以符自然”。“不袭古今擬议之名”,历史事件在现实生活重演,避免认知实践活动的事物运程反复曲折,甚至否定之否定过程的三阶段出现,应对发展不平衡的新矛盾。应对发展不充分与不平衡的新矛盾,有船山道体论的精微四义,显著的地能归结:“性情以动静异几”的性情相需;“始终以循环异时”的始终相成;“体用以德业异迹”的体用相函。
解开性情相需密码的文化钥匙,性内情外,相需何事?物起心生事成的精于物物,情内物外,性情相需的功贞情。“道生于余心,心生于余力,力生于余情,故于道而求有余,不如其有余情也”,“我情自性,不能自薄”。文化钥匙:“性以发情,情以充性”。
解开始终相成密码的文化钥匙,天道的事物运程,天则中正。诚明本体的“体正则不待矫而弘,未正必矫,矫而得中,然后可大”。“知德以大中为极,可谓知至矣;择中庸而固执之,乃至之之渐也”。文化钥匙,“极其大而后中可求,止其中而后大可有”,始以肇终,终以集始。
解开体用相函密码的文化钥匙,一是体用相函的易简健顺,各正性命的天道酬勤;文化密码:仁心统同的“天之不待齐”,“天尊地卑,义奠于位”;文化钥匙:机会平等的人事机制。二是体用相函的刚柔健顺,性命分殊的立心立命。文化密码:礼义明分的“天之不可齐”,“立纲陈常,义辨于事”;文化钥匙:忠恕之道的“己欲立而立人”,易简理得的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健顺五常的实践实证:“有是才必有是学,而后能尽其才”,“我才自命,不能自逸”的“欲达而达人”。三是心性质文的体用中庸,因“道心惟微”的理在气中,有是非之辨;因“人心惟危”的情伪相感,有善恶之分。“是非善恶,义判于几”,文化密码的性灵至当;文化钥匙:质实鬼神的大质体之,明有礼乐的大文昭之。四是人事刚柔的体用中庸,因险阻生与吉凶生,文化密码的天则中正,“存亡进退,义殊乎时”。文化钥匙;体用中庸的“用以备体”,道问学学问道的“致知在格物”:体用中庸的“体以致用”,尊德性学问道的成性继善。
因《易传》的三道三才,有能参密码,奠立道建阴阳人事刚柔的主客体关系,“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的实函斯活。解开能参密码的文化钥匙:实践实证基础理论的礼义规范:仁心大用于天能职能、地能职责的刚柔地道地曰示:健顺五常。
“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学,理性实学完善传承《易传》的三道三才理论,从刚柔地道地曰示的实践实证理论开出的神化理论,能参密码的一故神,二故化,神化的清通太和。诚明本体能参密码的神化九篇,文化钥匙:“性性为能存神”的性灵至当,“物物为能过化”的天则中正。
“希横渠之正学”的船山学,精练《易传》的三道三才为仁礼本体,“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进而开出的道体论程序:“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能参密码体证为中奏以天的理道定所,一是应对发展不充分的新矛盾,关乎始奏人心性活力释放,顺应物则天下之变的终奏物;二是应对发展不平衡的新矛盾,关乎人天物道体均一的自然之化,“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 从《易传》的文化钥匙,礼义规范为实践实证基础理论而开出,探究利害因果事实相因之微,实践实证的精深理论。文化钥匙:能参的神導明诚与明钦,礼易常变的象数天理,象之理应然的“因已然以观自然”,数之理能然的“期必然以符自然”,理势必然适全理势自然,“形气存乎神理”的“类应之,数数之”:存神以存诚御气知化,神心的性灵天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 05: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往圣继绝学”,张载《正蒙》。“为往圣继绝学”,继的是孔儒先圣的理性实学。从孔子仁礼忠恕的性与天道开出,后儒传续,有孟子仁义礼智四心的反身以诚,尽心尽性知天事天;荀子的物物道与物欲观;《中庸》的诚者天道与诚之者人之道,天人合道的两大学问道;《大学》八条目,《易传》的三道三才,“易与天地准”的循物理事则。理据礼三本为基础理论的理性实学,实践理性:生民立心立命的“文理繁,情用省”。张载的“为往圣继绝学”,从生民立心立命,开出理道定所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义理精粹,神化性灵天则的理性实学:刚柔质文的诚明本体,天道酬勤的清通太和。
为往圣的理性实学而《正蒙》?张载应对宋明理学的浮明学。主理着学统的宋明理学,儒道佛的文化互补,充溢在学术文理与社会心性的文化领域。从汉儒独尊儒术的初度异化,渐逐走到宋明理学的极度异化,孔儒的理性实学失传已久,触目惊心皆是治乱循环常态,焉见“为万世开太平”的儒门理想?从汉唐王朝正常陵替的有道伐无道,礼有损益重启生机的经世致用,汉唐专制生长期走到宋明专制衰落期,孔儒理性实学失传已久的极度异化,方有张载为继绝学而《正蒙》。正如船山所说:“谓之‘正蒙’者,养蒙以圣功之正也。圣功久矣大矣,而正之惟其始,蒙者知之始也”。处在宋明理学为主流文理的宋明时代,“养蒙以圣功之正也”,“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性实学。为理性实学通达而正蒙,正蒙必要“为往圣继绝学”,理性实学文理的传承与发展创新。实学与启蒙双重意蕴,张载《正蒙》。“正之惟其始”,张载《正蒙》初启,启蒙心性,“蒙者知之始也”。面对宋明理学浮明一统的宋代学理,显然张载关学弱势学派的客观事实。阳明过后,张载气学成然实学的百姓日用皆道;明清之际,张载《正蒙》的双重意蕴,成就传统中国文化史空前的文化伟绩:实学与启蒙的文化思潮与文化理论。文化源头:张载《正蒙》的“为往圣继绝学”。
建立在实践实证基础理论与精深理论为根基,明清之际的实学与启蒙,已非张载《正蒙》初启,“正之惟其始,蒙者知之始也”,掀动声势浩大的文化思潮,非张载弱势之力所致为;文理的博厚精深,深化着张载《正蒙》的义理逻辑。义理我解于《张子正蒙注》神化九篇的《有德篇》、《大易篇》,深深悟道实学与启蒙的历史意义与文化意义,伸明神導德政为象数天理的存诚御气知化,“类应之”与“数数之”的“形气存乎神理”。神導德政的理性实学,显然有道伐无道的王朝正常陵替,礼有损益的汉唐经世致用期,再不能适应顺乎物则的天下走势,理性实学该要质变上台阶,孔儒的仁礼德治,成长发展为船山的神導德政:神理明诚与神参明钦,绝对不是宋后靠接法家的忠君报国,视有道伐无道定性为乱臣贼子所为的篡弑之罪,因果事实是汉夷王朝的两度陵替。
神導德政的实学与启蒙,批判君主专制的三大弊症,一是世袭的君主专制,治不及三代。从汉唐时代独尊儒术的儒术诚行,王朝正常陵替的有道伐无道,天下非一姓之天下,唯有德者坐其位;到宋明专制衰落期,忠君报国的阳法阴儒,再到满清法家独裁极端的君师一体,治学一统,极重而必改,该回复到君权民本,儒学诚行的新时代;二是势尊必蔽的以理杀人,礼教食人,尊卑定理的天命之谓理,经历汉唐伴君如伴虎的贤能任用,宋明忠君报国官官相护的官场腐败,道佛心性的实相空境,难得糊涂,到满清文化专制的以理杀人,礼教食人,极重而必改,该回复到选贤任能的易简理得,刚柔定性的健顺五常,君子喻于义与小人喻于利的道器层次规范时代。三是文有法而礼无法,承前逻辑是荀子礼之杀的“文理省,情用繁”,文化专制的以法理杀人,以君势压迫人,以君术诈御人,历经汉唐君本儒术的德法合治,宋明时代的阳法阴儒,满清动辄以文字狱的文化专制,满蒙夷族为一、二等,汉族沦落为三等的“种族歧视”,该回复到华夷同等异质,人文化成天下的明有礼乐时代。汉唐君本儒术的经世致用时代,走到盛唐辉煌的贞观之治,一部《贞观政要》的研读,便可悟觉:从贞观之治的儒术诚行,开出张载《正蒙》,船山实学的神導明诚,以后专文探究。贞观之治的效应关键:沿用荀子君民关系逻辑:君舟民水,水能载舟覆舟。船山亦云:“君相之权亦大,士庶之穷通生死,治乱存亡之数亦大”。君舟民水的思想境界,将贞观之治与船山的神導德政联系在一起。“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盛唐辉煌所展现新时代的人情物理数者,在船山实学体系中展现无遗。相反,宋代忠君报国的阳法阴儒,异变汉唐阳儒阴法的儒术诚行,从汉儒对先儒的初度异化,走到宋明理学的极度异化,文理负面效应的关键点,出在忠君报国的阳法阴儒。朱熹云:“王勉曰‘斯言也,惟在下者有汉、武之仁,而在上者有桀、纣之暴则可。不然,是未免于篡弑之罪也”。汉唐王朝正常陵替的有道伐无道,人民正义促成王朝陵替的礼有损益起生机。宋代的忠君报国,视有道伐无道为乱臣贼子所为的篡弑之罪。乱臣贼子的篡弑之罪,并无停息王朝陵替,恶性下滑成汉夷王朝的两度陵替,满清法家专制极度的以理杀人,礼教食人。戴震痛斥:“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之同欲达之于上,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欲上求之,使之无疵之谓理;今之言理者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谓理”。“忍而不顾之谓理”,尊卑定理的天命之谓理,天地之性限定气质之性的理一分殊,性即理与心即理。致良知的存天理,致良能的去人欲。承前宋代忠君报国的阳法阴儒,走到满清法家极端的君师一体,治学一统;从宋明理学的极度异化,儒道佛互补的空谈心性,走到满清专制的文化延续,满清统治中华二百六十年的专制史。从船山神導德政文理被中断和荒芜,到维新变法的失败,启后的中华民族厄运史,中华文化的灾难史。近代的中华文明,被扼杀而断送在满清专制的魔障中。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的文化思潮与文化理论,荡涤着宋明理学及儒道佛互补,空谈心性的文理浮明,善性文史的文化疫情。实学与启蒙,被中断荒芜在满清专制的魔障中,失迹于百年现代文化研究的乱相路。至今依然,船山学无人问,无人学,学《道德经》之类,如赶集群,不忍目睹。荡涤千年的文化疫情,坚持实践实证的基础理论和精深理论为根基,如同明清之际并超越,开启新一轮实学与启蒙的文化思潮,深化张载《正蒙》、船山学理的文化理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