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质文刚柔

[综合讨论] 船山《思问录内篇》精段的义理我解

 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3 08: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诚则形,形乃著明,有成形于中,规模条理未有而有,然后可著见而明示于天下。故虽视不可见,听不可闻,而为物之体历然矣。当其形也。或谓之“言语道断”,犹之可也;谓之“心行路绝”,可乎!心行路绝则无形,无形者,不诚者也。不诚,非妄而何!
“名之必可言”,言或有不可名者矣。“言之必可行”,行或有不容言者矣。能言乎名之所不得限,则修辞之诚尽矣。能行乎言之所不能至,则藏密之用备矣。至于行而无所不逮,行所不逮者,天也,非人之事也。天之事,行不逮而心喻之,心止矣。故尽心则知天。放其心于心行路绝者,舍心而下从乎意以迁流者也。志、神、气交竭。其才笃实以发光辉,谓之尽心。
不识,无迹之可循,不能为之名也。不知,不豫测其变也。知能日新,则前未有名者,礼缘义起。俟命不贰,则变不可知者,冥升不息。以斯而顺帝之则,乃无不顺也。识所不逮,义自喻焉,况其识乎!知所不豫,行且通焉,况其知乎!此文王之德之纯也,非谓绌识泯知而后帝则可顺也。
诚于为,则天下之亹亹者皆能生吾之心。物,无非天象也。变,无非天化也。凶吉、得失、亨利、悔吝,无非天教也。或导之以顺,或成之以逆。无不受天之诏。故曰“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韶羡”,诚于为而已矣

“诚则形”,诚明本体有形体,道建阴阳的刚柔文质。人事刚柔的易简理得,心性质文于刚柔定性的健顺五常,循物理事则于天人诚道。因象之理的“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便有数之理的“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象数天理明晰的礼数之理,“形有理”。“是故由形之必有理,知理之既有形也”,人事刚柔之形理,易简职能的人事定命;“由气之必有神,知神之固有气也”,健顺五常的刚柔定性,神气的心性质文。人事刚柔的“数数之”,心性质文的“类应之”,“形气存乎神理”,“形乃著明”。“理化,天也”,无极的太极理道,体用中庸的实函斯活,有天则中正,“成形于中”;规模的“器有小大”,“载者有量”;“流之乃以条理之”,礼数的贞常守正,“规模条理未有而有”,“仁则活之理赅而存焉,仁则活之体赅而存焉,仁则活之用赅而存焉”,“然后可著见而明示于天下”。“故虽视不可见,听不可闻”,事物循序渐进的实函斯活,“而为物之体历然矣”,事物进程的质量互变。“当其形也”,“形气存乎神理”。“或谓之‘言语道断’”,言语的理有屈伸与顺逆,理成势者有认识的曲折反复;道断的势有轻重成可否,势成理者,也有实践之道的曲折反复。人类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存有曲折反复的事物运程,存在哲学圆圈三阶段,“犹之可也”的理势自然;“谓之‘心行路绝’,可乎”?心行于纯粹天道自然观的“天地无心而自化”,宋明理学浑然天理的变易以告人,道家道法自然的有无相生,佛门生驻异灭的实相空境;路绝于“合乎天而不因乎物”的抑情遏欲,性善文史的“圣人有心而无为”,宋明理学人事当然的变易以告人,道家与世浮沉难得糊涂的无为人生,佛门论说轮回因果报应的幻化人生。“心行路绝则无形”,随其自然的外则儒术,“理无数,则形不得而有数”的人事刚柔;与世浮沉的内则道佛,“神无类,则气不得而有类”的心性质文,实践心性理在气中的一物两体。“心行路绝则无形”,无诚明本体的易简理得,无诚明心性的健顺五常,“无形者,不诚者也”。“不诚,非妄而何”,治世宋明理学通行的道德文史,钟摆惯性,便是乱世的道佛文史抗衡的流俗质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3 08: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名之必可言”,言名义的名实相符,易简定命与刚柔定性的性命相合之理。“言或有不可名者矣”,人事错位的定理定命。“言之必可行”,易简立本的知能健顺;“行或有不容言者矣”,健顺知行有礼义规范准则的实践实证。“行能言乎名之所不得限”,开来学问道的“致知在格物”,“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则修辞之诚尽矣”。“能行乎言之所不能至”,藏往学问道的格物致知,“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则藏密之用备矣”。“大中即寓其间”的无极而太极,“至于行而无所不逮”,“极其大而后中可求”的止于至善,“行所不逮者”,至善无止境的无极。“天也”,理化,“非人之事也”。“事物,人也”的太极理道,“天之事”的理性实学,天则中正,性灵至当。“行不逮而心喻之”,定理至善的理论浮明,“报之以浮而浮明生”的空谈心性,“心止矣”。“报之以实而实明生”“故尽心则知天”,反身以诚的诚之者人之道。“放其心于心行路绝者,舍心而下从乎意以迁流者也”,与世无争的儒道佛互补。“志、神、气交竭”于虚无空寂,折腾于存理去欲的良知良能,空谈心性的人生枉矣。“其才笃实以发光辉”,“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谓之尽心”。
“不识,无迹之可循,不能为之名也”。名之义,至真至实,至诚实明的名实相符,易简理得的人事职能。“不知,不豫测其变也”的定理守常,“不豫则废”,便有阴阳不测之几的民生利益精微,鬼神心性危微。“知能日新”,“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凡事豫则立”,“则前未有名者”,“命日降而性日生”,礼缘于数之理,义起于各正性命的事变体易,“俟命不贰”的率性修道,“凡事豫则名义立”。“则变不可知者”,定理守常;“冥升不息”。用明已极,复入于幽,消不富者,当无复增益也。“以斯而顺帝之则”,顺应人道率天道的自然法则,“乃无不顺也”。“识所不逮”,知有涯;“义自喻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道器层次礼义规范的健顺五常,“况其识乎”,仁礼的知识体系,学问道的尊德性与道问学。“知所不豫”,理道未明;存诚御气,“行且通焉”,聚散清通,“况其知乎”,“形气存乎神理”。“此文王之德”的明明德,“之纯”的明诚也。“非谓绌识泯知”的理道不明,能顺帝之则?
“诚于为”,理性实学,人能弘道的有为自然,“则天下之亹亹者”的天道酬勤,“皆能生吾之心”,探赜索隐,钩深致远,阴阳不测之谓神。“物,无非天象也”,事常变的象之理,“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变,无非天化也”,易无体的礼数之理,“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凶吉”的人事刚柔;“得失”的情伪相感;“亨利”的诚者天道;“悔吝”的诚之者人之道,“无非天教也”。物之天的中正天则,“用以备体,体以致用”的体用中庸;人之天的至当性灵,“率性而后道现,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或导之以顺”,神气的实践理性,神化的顺乎物则;“或成之以逆”,废天理的情罪文史与情淫质野。“无不受天之诏”,神導德政的礼法合治,与君主法治的文化专制。故曰“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韶羡”,天诏示文王不要跋扈胡乱为,如秦王的暴政法治;不可贪婪作过份妄为,如隋炀帝的荒唐淫政。去暴政与淫政,顺帝之则,“诚于为而已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4 08: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继,故善。圣人缉,故熙。人能有恒,则曲能有诚而形著明矣。
能一能十,非才之美者也;能百能千而不厌不倦,其才不可及也。得天之健,故不倦。得地之顺,故不厌。好学、力行知耻皆秉此以为德,其有恒者,生知安行者也。
吉凶成败皆有自然之数,而非可以人力安排。澹于利欲者,廓其心于俯仰倚伏之间而几矣。乃见仅及此,而以亿天理之皆然,遂以谓莫匪自然,而学问、思辨、笃行皆为增益,而与天理不相应是。以利之心而测义也,陋矣!故人心不可以测天道,道心乃能知人道。言自然者虽极观物知化之能,亦尽人心之用而已。尽其心者,尽道心也。

“天继”,天地能参的前赴后继,“故善”,天人继善。“圣人缉”,元亨利贞与贞元亨利的天道循环,生生不息的天人继善,人们安居乐业的人间繁荣,熙熙攘攘。“人能有恒”,继善不己的易道恒常,“则曲能有诚”,“曲成万物而不遗”,天人诚道的“致知在格物”;礼易常变的“形气存乎神理”,“而形著明矣”。
“能一能十,非才之美者也”,才德兼备,“美者也”;“能百能千而不厌不倦,其才不可及也”,若无肖天地德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精神,焉有才识可及的不厌不倦?“得天之健”,乾道精神“不倦”;“得地之顺”,坤道柔顺而效法乾道变化的柔得尊位健动也刚,“大中而上下应之”,精于物物的实践实证,“大有”的经济效益为激励和鼓舞,“不厌”。“好学”的博学思辨;“力行”而增益易知简能素质的健顺知行;“知耻”,避离私蔽大患,“瞬有存,养有息”,“皆秉此以为德”。“其有恒者”,“生知”于“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安行”于“率性而后道现,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其有恒者”的人能弘道,天人继善。
“吉凶成败皆有自然之数”,“礼数”本体。质文心性的诚明职责:“约而守正”,人事刚柔的诚明职能:“合天经地纬”,理势自然的吉凶成败,“而非可以人力安排”,“事物,人也”。尚有天则中正,性灵至当,贞一之理与相乘之几,事物矛盾运动的相成与相反,“理化,天也”。“澹于利欲者”,养瞻于生人之用的物欲需求,“廓其心”,静观于天地物物的幽无明有,俯仰天地的精于物物,倚伏天理与人欲之间,见其民生利益精微与鬼神心性危微,“而几矣”的阴阳不测。“乃见仅及此,而以亿天理之皆然”,芸芸众生人欲需要的“天理之皆然”,“遂以谓莫匪自然”,理有屈伸与顺逆,势有轻重成可否的理势言天。民所共由理道,难道不存有理势必然适全理势自然的理势言天?“理有屈伸以顺乎天,势有轻重以应乎人”。“而学问”的“格物之功”,“思辨为主,而思辨辅之”,学问道的“学愈博而思愈远”;思辨的“致知在格物”,“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思辨道的“思愈困而学必勤”,学思辩证的博学明辨。“笃行”,天命之性成然的知能结构,易简立本;体用中庸的心性质文,乃循物理事则的健顺五常,“易简之善配至德”;“大中而上下应之”的刚柔相济,“皆为增益”于精于物物的“容光而不穷于所受”,“而与天理不相应是”:天理之人欲,无人欲天理废。“以利之心”,天理浑然的变易以告人,“而测义”于人事当然,“陋矣”!传统社会整体理性负面的文史浮明。“故人心”的“言事,人也”,小体;“不可以测天道”,大体的“音容,天也”。言音容天的质文心性,道心。道心乃音(人)容(物)天的天性。言事的个体天性,“我性自天,不能自亏”,“道心乃能知人道”,天人诚信道必然要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的人道率天道。“言自然者虽极观物知化之能”,“精于物者而物物”,“亦尽人心之用”的健顺五常,“精于道者兼物物”。“尽其心者”,“事者容之所出也,言者音之所成也”,“尽道心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08: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形色,天性也”,故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毁则灭性以戕天矣。知之,始有端;志之,始有定:行之,始有立。其植不厚而以速成期之,则必为似忠似信似廉洁者所摇,仁依姑息,义依曲谨,礼依便僻、知依纤察,天性之善,皆能培栽而覆倾,如物之始蒙,勿但忧其稚弱,正恐欲速成而依非其类,则和风甘雨亦能为之伤,故曰“蒙以养正”。养之正者,学以聚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则能不依流俗之毁誉,异端之神变,以期速获而丧其先难,故曰“利御寇”
“默而成之”,乐也。“不言而信”,礼也。乐存乎德,礼存乎行,而乐以养德,礼以敦行,礼乐德行,相为终始。故君子之于礼乐,不以斯须去身。然则无体之则而言尚行,无乐之意而言养德者,其为异端可知已。
知崇法大,天道必下济而光明。礼卑法地,或从王事,则知光大与天挈矣。天一而人之言之者三:有自其与地相絪緼化成而言者,有自清晶以施光明于地而言者,有以空洞无质与地殊绝而言者。与地殊绝而空洞无质讵,可以知法乎!法其与地絪緼成化者以为知。其不离乎礼固已。即其清晶以施光明于地者,亦必得地而光明始凝以显。不然,如置灯浊于辽廓之所,不待远无所丽,即咫尺之内亦以散而昏。彼无所丽而言良知者,吾见其咫尺之内散而昏也。
知者,知礼者也。礼者,履其知也。履其知而礼皆中节,知礼则精义入神,日进于高明而不穷。故天地交而泰,天地不交而否。是以为良知之说者,物我相拒,初终相反,心行相戻,否道也。

“形色,天性也”,形象与气质,合情物(物之天)与情理(人之天)的社会属性,即天性。“故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情物天性必然波及情理天性的文史浮明与流俗质野,毁则灭健顺五常心性以戕天矣。文史浮明乃定理守常,停滞正常的物欲需求,停滞物质经济发展,折腾天人诚道的情罪路,流俗质野造成礼崩礼坏,磨难天人诚信道的情淫路。“知之,始有端”,学希贤,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的仁礼忠恕,“知者不惑”;“志之,始有定”,善养浩然之气的诚意正心,“仁者不忧”;“行之,始有立”,“勇者不惧”,知仁勇健行。“其植不厚而以速成期之”贤希圣不及格,“则必为似忠似信似廉洁者所摇”,私蔽隐患的微而著成大患。“仁依姑息”于丑恶的人与事,失去仁爱正义的社会风气;“义依曲谨”于礼义的规范制度和行为准则,谨小慎微失立心理则,礼无法行的礼崩乐坏;“礼依便僻”,酿成鬼谋奸诈乱之首。“知依纤察”察精微,有相乘之几;“天性之善”有仁恕实明的止于至善,也有善性浮明的定理至善。“皆能培栽而覆倾”,“仁者不忧”能培栽,奈失“知者不惑”和“勇者不惧”而覆倾,未及圣希天的智神境觉也。“如物之始蒙”,未及诚意的诚之者人之道,“勿但忧其稚弱”的知之惑,惑于格物致知的循物理事则,“正恐欲速成而依非其类”,应对刚柔相接的人事险阻,勇者惧,“则和风甘雨亦能为之伤”,损伤正心诚明的心性环境。故曰“蒙以养正”,人道教化的诚意正心。“养之正者,学以聚之”,习以成性的学以成才,“我才自命,不能自逸”的“学以聚之”;“宽以居之”,以知识品性的充裕涵养,宽厚气度善待人事,极深通志,研几成务。“仁以行之”,仁心主持的礼义质正质实,仁智勇健行。“则能不依流俗之毁誉”的“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应对“异端之神变”的“知者不惑”;“以期速获而丧其先难”,防避于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曲折反复,防避于不必要的哲学圆圈三阶段的折腾和磨难。故曰“利御寇”,正义利,明辨利害之际的相因之微,探赜索隐而存诚御气,大中上下的健顺五常。
“默而成之”,仁心正气的乐也融融。“不言而信”,业成理性自觉风气的行为规范,礼也。“乐存乎德”,肖天地德的明明德与诚信明德;“礼存乎行”,明诚健行的诚道实德;“而乐以养德”,“乐能移风易俗”;“礼以敦行”,循物理事则而精于物物。“礼乐德行,相为终始”,“乐则秉礼而行”,乐内礼外,心性内外的始终相成,理性自觉的“礼以敦行”;礼义规范的实践实证,富有盛德,增益移风易俗的“乐存乎德”。“故君子之于礼乐”,礼合宜于情物的身体力行,乐融于情理的仁心健康,“不以斯须去身”。“然则无体之则而言尚行”,失礼义的心性自觉,礼无法尚行,乱之首;“无乐之意”,何有移风易俗心性健康的文明气象?何言养德?礼乐相资相成、相胜相节的内外一体,礼乐中庸。过于乐不及礼,流俗质野的礼崩乐坏;过于礼不及乐,定理止善,定命礼固,定性心死止乐的心性文史,钟摆惯性,依然还是流俗质野的礼崩乐坏,“是以异端必滥于鬼”。违反天下礼乐的中庸理则,“其为异端可知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08: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知崇法大”,知能崇天,乾易知于“易与天地准”的乾道变化,天行健的自强不息精神,肖天德的主施大生;坤简能法地,效法乾道变化的柔顺尊位,健行的柔以为刚。肖地德物物广生的富有大业。“天道必下济而光明”,人道率天道的“下济而光明”,天则中正与性灵至当。“礼卑法地”,“小人喻于利”,精于物物的生人致用;“或从王事”,“君子喻于义”的精于道者兼物物。立人之义情理,与生人致用情物的义利矛盾辩证,“则知光大”,“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与天挈矣”的明诚明明德。“天一”有贞一之理,“一故神”,“而人之言之者三”,所言之者,太虚即气,乃太极理道的阴阳两仪;“人之言之者三”,天地能参:人参的二故化,实践心性的一物两体;神参的“一故神,二故化”,实践理性的两体理一。“有自其与地相絪緼化成而言者”,天地人参的一物两体。“形有数,理未有数,理无数,则形不得而有数。气有类,神未有类,神无类,则气不得而有类”。数与理之间,神与气之间的一物两体,即性与命,理与气的一物两体。“有自清晶以施光明于地而言者”,天地神参实践理性的两体理一。“由形之必有理,知理之既有形也;由气之必有神,知神之固有气也”。数与理之间、神与气之间两体理一,即性与命,理与气的两体理一。数数之的数理与性命、类应之的神气与理气,“形气存乎神理”。“有以空洞无质与地殊绝而言者”。“空洞无质”,报之以浮的浮明学,“与地殊绝”,“合乎天而不因乎物”,失天人继善的定理守常;“守其常以为明,不能协于芚愚之化”,失日新盛德的成之者性。“与地殊绝而空洞无质讵”,尊卑定理的天命之谓理,再不存有心性文化文明的“天命不止为己而有”;“可以知法乎”,“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的“率性而后道现”!“法其与地絪緼成化者以为知”。“一故神”的神理明诚,“性性为能存神”的圣人之文;“其不离乎礼而已”,“二故化”的理气诚明,人道率天道的致知在格物,“物物为能过化”的圣人之礼。“即其清晶以施光明于地者”,刚柔地道地曰示,“易简之善配至德”的健顺五常;“亦必得地而光明始凝以显”。“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不然”。非天地神化,“如置灯浊于辽廓之所,不待远无所丽”,失尊德性学问道的“致广大而尽精微”;“即咫尺之内亦以散而昏”,失道问学学问道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彼无所丽而言良知者”,致良知于存天理的理论浮明,天理浑然的变易以告人,“天地无心而自化”的纯粹天道自然观;“吾见其咫尺之内散而昏也”,致良能于去人欲的道德固化,变易以告人的人事当然,“圣人有心而无为”的善性文史。
“知者,知礼者也”,“合天经地纬以备人事之吉凶”的“礼数约而守正”。“礼者,履其知也”,阴阳天道的人事职能,“易简立本”的乾易知与坤简能;天命之谓性的客体基础。“履其知而礼皆中节”,“履其知”,刚柔地道的心性能动职责,“易简之善配至德”的乾刚健与坤柔顺,气质之谓性的习以性成,“气以生化乎质”,主体能动的事物运行,刚柔地道地曰示的实践实证基础理论,人参礼义规范准则的健顺五常;“而礼皆中节”,礼道中庸的天则中正,“存亡进退,义殊乎时”的体用中庸。“知礼则精义入神”,礼义者,健顺五常的合宜之路,性灵至当的知几义精入神,知几于道体精微的数数之,天则中正;义精于通志成务的类应之,性灵至当;入神于神理明诚的神气,神参明钦的形理,神化理念的“形气存乎神理”。“日进于高明而不穷”,“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问学,“命日降而性日生”的“天命不止”,“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诚者天道,“始终以循环异时”的元亨利贞与贞元亨利。“故天地交而泰”,健顺五常的“大中而上下应之”;“天地不交而否”,否塞,失人道无诚信,塞天道无诚道的万物不通。“是以为良知之说者”,“所以存心极乎道体之大”的尊德性,“物我相拒”的“不以一毫私意自累”。非人道率天道,而是天理浑然成然人道当然的“初终相反”。“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的道问学,“心行相戻”的“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合乎天而不因乎物”,“守其常以为明,不能协于芚愚之化”,“否道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6 08: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物之感,己之欲,各归其所,则皆见其顺而不逾矩,奚恶之有!灼然见其无恶则,推之好勇、好货、好色而皆可善,无所谓恶也。疑恶之所自生以疑性者,从恶而测之尔。志于仁而无恶,安有恶之所从生而别为一本哉!
言性之善,言其无恶也。既无有恶,则粹然一善而已矣。
有善者,性之体也。无恶者,性之用也。
从善而视之,见性之无恶,则充实而不杂者显矣。从无恶而视之,则将见性之无善,而充实之体堕矣。故必志于仁,而后无恶。诚无恶也,皆善也。
苟志于仁则无恶,苟志于不仁则无善。此言性者之疑也。乃志于仁者反诸己而从其源也。志于不仁者逐于物而从其流也。夫性之己而非物,源而非流也明矣,奚得谓性之无善哉!
气质之偏,则善隐而易发,微而不克昌者有之矣,未有杂恶于其中者也。何也?天下固无恶也,志于仁刚知之。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做一个有道德理性的志士仁人,“物之感”的情物,“己之欲”的情理,心统性情的性情相需,“各归其所”,守其本份。其行为规范,“则皆见其顺”,礼义调理的“可欲之谓善”,“而不逾矩”,道器层次规范准则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义”,履行仁礼本体的易简职能,刚柔定性的健顺职责,何以有违反礼义规范准则的邪念恶行?“灼然见其无恶则”,人生性善无恶则。性善贞一的合群类同,恶行类型的大小轻重,各有各不同。“推之好勇、好货、好色而皆可善”,出自本份的礼义准则,不逾道德底线,“无所谓恶也。“疑恶之所自生以疑性者,从恶而测之尔”。荀子言性恶,志于礼义调理的伪善,实践实证基础理论的礼义质正仁心、质实仁义,与孟子提倡仁心主持的性善论,仁内礼外的心性对流,理论同途,“志于仁而无恶”。“安有恶之所从生而别为一本哉”?非民所共由理道的仁统同,礼明分。
“言性之善”,不管是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伪善论,《易传》的继善成性论,“言其无恶也”。“既无有恶,则粹然一善而已矣”。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理势自然有善恶;理势必然适全的理势自然,“粹然一善”的继善成性,成性继善。
“有善者,性之体也”,“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心性质文的人事刚柔,道建阴阳的诚明本体,体用相函的用以备体。“无恶者,性之用也”,诚明心性的健顺五常,“体用以德业异迹”的体以致用。
“从善而视之”,继善成性与成性继善,“见性之无恶”,“则充实而不杂者显矣”,“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从无恶而视之”,唯心教条的善性文史,“合乎天而不因乎物”的定理至善,能见“致知在格物”的天人继善?“则将见性之无善”?“守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的中为心体庸守常,丧失诚明心性的健顺五常,“而充实之体堕矣”。“故必志于仁”,“大中即寓其间”的实函斯活,仁则有活之理,活之体与用“赅而存焉”,天人的继善与成之者性,“而后无恶”。“诚无恶也”,至实至真,“报之其实而实明生”,理性实学,“皆善也”。
“苟志于仁则无恶,苟志于不仁则无善”。理道定所的理势自然。儒道佛互补的治乱循环,治世乃宋明理学的道德文史通行,乱世则道佛的虚空文史通行,与流俗质野通行。“此言性者之疑也”,治乱世的文史善性与乱世的质野性恶。“乃志于仁者反诸己而从其源也”,船山道体论所论理的“中奏以天”,理道定所于始奏以人的心性动能,“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也”,以及终奏以物的天道循环,“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神導德政的明诚御气,“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义理精粹:该要思究的理论问题,“文理繁,情用省”的礼之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志于不仁者逐于物而从其流也”,有无相生的道法自然,天理浑然的变易以告人,实相空境的生驻异灭,纯粹的天道自然观,“夫性之己而非物”:善性文史的道德人生、虚无人生与幻化人生,“源而非流也明矣”,传统社会整体理性负面走向的理论浮明,心性文史,远离民所共由价值目标的继善成性与成性继善,如此的性善文史实质,“奚得谓性之无善哉”!
“气质之偏”有清浊,“小人喻于利”,利者,浊也;利物义行,清也。“君子喻于义”,义者,清也;层次错位的邪念恶行,君子义阶层降格为小人利阶层,争名夺利,浊也。“小人喻于利”,与君子义阶层降格为小人利阶层,“则善隐而易发”,浊者逐物欲,恶也。“微而不克昌者有之矣”,“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心性的危微隐患潜在,若能防微杜渐,探究明晰道体精微四义而神導健行“未有杂恶于其中者也”。神導效应的明诚成务,明钦通志,“天下固无恶也”,“志于仁刚知之”,智神的仁恕天下,刚健图强的富有盛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7 08: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行无相克之理,言克者,术家之肤见也。五行之神不相悖害,充塞乎天地之间,人心其尤著者也。故太虚无虚,人心无无。
得五行之和气,则能备美而力差弱。得五行之专气,则不能备美而为较健。伯夷、伊尹、柳下惠,不能备美而亦圣。五行之太极,虽专而犹相为备,故致曲而能有诚。气质之偏,奚足以为性病哉!
“乘六龙以御天”,位易而龙不易也。乘之者不易也。“博学而详说之以反约”,则潜见跃飞,皆取诸源而给之。奚随时而无适守乎!此之本审,于是无本之学托于乘时观化以逃刑而邀利,其说中于人心,而末流不可问也。
天德不可为首,无非首也,故“博学而详说之以反说约”。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不执一以贯万,乃可行乎变化而龙德全也。

“五行无相克之理”,焉能言道不言理。“言克者,术家之肤见也”,“蔽于天而不知人”的道法自然。“五行之神不相悖害”,能参天地的顺天而制天。“充塞乎天地之间,人心其尤著者也”,疑乎人心的顺乎物则。“故太虚无虚”,“太虚即气”,阴阳二气的絪緼聚散,现象幽无;神气能参,清通太和,实存明有。“人心无无”,“容有迹而音无方”,“无”;“道生于余心,心生于余力,力生于余情”的道有余情,心统性情的功贞情。“音以节容,容不能节音”,“无无”,明有,人道率天道的致知在格物。
“得五行之和气,则能备美而力差弱”,“通于人而未合干天,成于事而亏于道”。“得五行之专气”,循物理事则于诚者天道;“则不能备美”,仁义礼智的诚信道;“而为较健”,非健顺五常,乃刚健柔顺的诚之者人之道。“伯夷、伊尹、柳下惠,不能备美而亦圣”,“天道远,人道迩”时代的圣人,完善人道弥补天道缺失。“五行之太极”,“虽专而犹相为备”,天人诚道文明同步于天人诚信道的人道率天道。“故致曲”,应对性命分殊礼义明分的人事相乘之几,知几其神,“而能有诚”,各正性命仁心统同有贞一之理,“循理而应乎事物”。人有私蔽隐患,“是非善恶,义判于几”。“气质之偏”,“气之量不足”,蔽也,蔽于一曲而闇乎大理,私意自蔽而损伤公理。理论浮明的心性文史,钟摆惯性成礼崩乐坏的流俗质野,“奚足以为性病哉”!
“乘六龙以御天”,承天受命的君相造命,“位易而龙不易也”。王朝陵替的龙位易,“乘之者不易也”,神導德政。“博学而详说之以反约”,博学思辨详尽论理的乾道变化,“文理繁”;理论指导实践尽求扼要明晰,坤道柔顺而效法,“情用省”。“则潜见跃飞”的终日乾乾,“皆取诸源”的人情物理数者,“而给之”,顺应象数天理的“因已然以观自然”,“期必然以符自然”,神理知几义精。“奚随时而无适守乎”,与世浮沉,“此之本审,于是无本之学”,缺失博学思辨学问道的尊德性与道问学。“托于乘时观化”的人鬼质野,逃避刑罪而争名逐利。“其说中于人心”,文质彬彬的中庸质文。人鬼质野,“而末流不可问也”。
“天德不可为首”,为首,该是实践方法与道路,人道率天道的致知在格物。“无非首也”,实践实证的价值目标,继善成性的富有盛德。故“博学而详说之以反说约”。礼之隆的“文理繁,情用省”。“学以聚之”,学则“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学愈博而思愈远”;聚重心思,“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思愈困而学必勤”。“问以辨之”,审问思辨的虚壹而谓大清明。“宽以居之”,宽厚待人于极深通志,研几成务。“仁以行之”,天下仁恕理道定所于仁礼忠恕。“不执一”而见于性命分殊,“以贯万”,各正性命的生民立心立命。应对始奏人心性活力释放的仁礼矛盾,仁统同与礼明分,中奏天的理道定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明诚神气,“乃可行乎变化而龙德全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8 07: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统此一物,形而上则谓之道,形而下则谓之器,无非一阴一阳之和而成,尽器则道其中矣。
圣人之所不知不能者,器也。夫妇之所与知与能者,道也。故尽器难矣,尽器则道无不贯。尽道所以审器,知尽于尽器,能至于践形,德盛矣哉。
一阴一阳之谓道,不可云二也。自其合则一,自其分则多寡随乎时位,繁赜细密而不可破,亹亹而不穷,天下之数不足以纪之。参差裒益,莫知其畛,乃见一阴一阳之云,遂判然分而为二,随而倍之,瓜分缕析,谓皆有成数之不易,将无执与。
以数言理,但不于吉凶、成败、死生言之则得。以数言吉凶、成败、死生,喻义乎?喻利乎?吾不知之也。
“成章而后达”。成章者,不杂也。不黯也。“言顾行,行顾言”,则不杂;“较然易知而易从”,则不黯。异端者始末倏忽,自救其弊以无恒,人莫能执其首尾,行所不可逮而姑为之言说,终身而不得成其章,奚望达乎!

“统此一物”,天也,道体论的“中奏以天”;“形而上则谓之道”,“大文昭之”的神理明诚,“大质体之”的神参明钦,存在理势天;“形而下则谓之器”,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诚意正心的天人诚信道,人道率天道的存在音容天。“无非一阴一阳之和而成”,《易传》的三道三才,阴阳天道的乾易知与坤简能,刚柔地道的乾刚健与坤柔顺,仁义人道的神導(参)仁恕与人参仁礼,“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的清通太和。“尽器则道其中矣”,神導尽器之道则形而上道其中矣,人参尽器之道则形而下道其中矣。
“圣人之所不知不能者,器也”,形而下的器之道。“夫妇之所与知与能者”,阴阳天道的人事职能,易知简能,“道也”,易简立本的客体基础;刚柔地道的人事心性职责,健顺知行。“道也”,主体能动的“事物人也”。天人诚道的循物理两大事则,“故尽器难矣”,《易传》言探赜索隐于极深通志,研几成务,船山言顺应人情物理数者;《易传》言:“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船山言:“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尽器则道无不贯”。神气明诚审知器之道“尽道所以审器”;诚明本体的易知简能,易知刚健于乾道变化,圣希天的“贤人之德”,“知尽于尽器”;简能柔顺而效法乾道变化,精于物物的“贤人之业”,“能至于践形”。柔得尊位动也刚,“大中即寓其间”的“体用以德业异迹”,大业富有的诚道实德,日新盛德的诚信明德,“德盛矣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8 07: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阴一阳之谓道,不可云二也”,形上導与形下器道的“其合则一”,存在理势天与存在音容天的“其合则一”,乃道体论的“中奏以天”。 形下器道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与诚意正心的天人诚信道,“其合则一”的形下器道。诚明本体人事刚柔的“其合则一”,中庸理则的体与用;诚明心性的“其合则一”,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自其分则多寡随乎时位”,质多文少的“随乎时位”,人心乱世的流俗质野;文多质少的“随乎时位”,抑制遏欲的治世道德、乱世虚空的心性文史。文质彬彬的中庸质文,治世清明,礼法合治的礼主法辅。繁则有细致明辨,礼义明分的立心立命,;赜隐则有精密紧凑,仁心统同的道体精微,“繁赜细密而不可破”;“亹亹而不穷”,天道酬勤的“容光而不穷于所受”,事物循序渐进的象数互生,礼易常变;“天下之数不足以纪之”,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象数天理。“参差裒益”,“参差”的理有屈伸,“裒益”的势有轻重,“莫知其畛”,是与非无*界限定准,“乃见一阴一阳之云”。性情相需的功贞情,应对文史心性的贞多功少,鼓励物欲需求立功德的余情理念,“理有屈伸以顺乎天”的理化天;应对质野心性的功多贞少,深化法治的法主礼辅,加强立德的人道教化,荀子的物欲观,船山的人道理欲观,“势有轻重以应乎人”的功贞情。“遂判然分而为二”的阴阳天道与刚柔地道,刚柔人事职能,易知与简能,“分而为二”;刚柔心性的人事职责,刚健与柔顺,“分而为二”;天人诚道循物理事则的人事刚柔,易知简能与刚健柔顺,“随而倍之”,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其合则一”的形下器道。“瓜分缕析”的“蕴之乃以絪緼之,流之乃以条理之,浑之乃以发挥之”,“因已然以观自然,期必然以符自然”,“始奏以人,中奏以天,中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谓皆有成数之不易,将无执与”,物我无执的象数天理,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
“以数言理”,“形气存乎神理”的理成势者,“但不于吉凶、成败、死生言之则得”。“言之则得”,势成理者的理有顺逆,人道率天道的顺乎物则,理性实明;道以弘人而逆道物则,理论浮明。势有轻重成可否,“以数言吉凶、成败、死生,喻义乎?喻利乎”?“喻于义”,“立人之道曰义”,“出义入利,人道不立”;“喻于利”,“生人之用曰利”,“出利入害,人用不生”,。“吾不知之也”,“利义之际,其为别亦大;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症结还是在于义,“有一人之正义”,实学理性的仁礼忠恕;“有一时大义”,道德固化的唯心教条;有会通古今义理,理性实学的天下仁恕,理道定所于仁礼忠恕。
“成章而后达。成章者”,明诚知几的精义入神,“不杂也”。探赜索隐的穷神致化,“不黯也”。“言顾行”,行是知之始,易简知能基础的健顺知行,“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健顺知行实践实证于易简知能;“行顾言”,健顺知行条件的易简知能,“知是行之成”,循物理两大事则的天人诚道,实明,“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易简知能的健顺知行,“则不杂”;“较然易知而易从”,易简知能的“天尊地卑,义奠于位”,健顺知行的“立纲陈常,义辨于事”,“则不黯”。“异端者始末倏忽”,未见事物的循序渐进;“自救其弊以无恒”,无恒心无定性定力,“自救其弊”而反其道,微而著,隐患与小患成积患与大患。“人莫能执其首尾”,始与终不能相成,中与大不见循序,“行所不可逮”,“言事人也,音容天也”,言与事不能相逮于繁有的音容天,“而姑为之言说”,“报之以浮而浮明生”,“终身而不得成其章”,杂而无章,黯乃浮明,“奚望达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06: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德成而骄,非其德矣。道广而同,非其道矣。“泰而不骄,和而不同”,君子之守也。“惟精惟一,允执其中”,至矣,而申之以“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酎行四代之礼乐,盛矣而申之以“放郑声,远佞人”,圣人洗心退藏而与民同患。邪说佞人,移易心志、凡民之公患也。圣人不敢不以为患。若厐然自大,谓道无不容,三教百家可合而为一冶,亦无忌惮矣哉!
所欲与聚,所恶勿施,然匹夫匹妇,欲速见小,习气之所流,类于公好公恶而非其实,正于君子而裁成之。非王者起,必世而仁,习气所扇,天下贸贸然胥欲而胥恶之,如暴潦之横集,不待具归壑而与俱泛滥,迷复之凶,其可长乎!是故有公理,无公欲,公欲者习气之妄也。不择于此,则胡广、谯周、冯道,亦顺一时之人情,将有谓其因时顺民如李贽者矣,酷矣哉!
性者善之藏,才者善之用。用皆因体而得,而用不由以尽体,故才有或穷,而诚无不察。于才不穷,不废其诚,则性尽矣。“多闻阙疑,多见阙殆”,“有马者,借人乘之”,皆不诎诚以就才也。充其类,则知尽性者之不穷于诚矣。
“不屑之教诲,是亦教诲之”。教诲之道有在,不屑者默而成之,卷而怀之,以保天地之正,使人心尚知有其不知而不逮,亦扶世教之一道也。释氏不择知、愚、贤、不肖,而皆指使之见性,故道贱,而托之者之恶不可纪极,而况姚枢、许衡之自为枉辱哉!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自尽之道也。“不可与言而不言”,卫道之正也。“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必须曲道以徇之,何以回天而俟后乎?

“德成而骄”,骄者堕志失健精神,失天人继善,“非其德矣”。“道广而同”,人道有礼义明分的天人诚信道,有尊德性学问道的“致广大而尽精微”;天道有仁心统同,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有道问学学问道的“极高明而道中庸”。若有合群之仁心统同,失明分之礼义准则,仿佛返回洪荒的心性质朴时代,卜筮问天意,无人事往来。止步文明,非人道率天道,“非其道矣”。“泰而不骄”,清通太和的体用中庸,自强不息的健顺五常。“和而不同”,“和”则各正性命的“循理而应乎事物”,人道率天道有贞一之理;“不同”出自性命分殊的立心立命,有人事往来的“相乘之几”。理势言天,理势自然的天地人参,有实践心性的一物两体;“君子之守也”,理势必然适全理势自然的天地神参,实践理性的两体理一。“惟精惟一”,“理有屈以顺乎天”的精义贞一之神理,性灵至当;“允执其中”,势有轻重的人事往来,有实函斯活的体用相函,天则中正。性灵至当与天则中正的“理化天也,事物人也”,“易与天地准”的天人合道,“至矣”。“而申之以“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没有根据的凭空言语勿听,没有咨询内行专家意见的计划不要试用。“酎行四代之礼乐”的承前造命与启后俟命。“盛矣而申之以‘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非乐;佞人殆,非礼,非礼非乐何来富有盛德?“圣人洗心退藏而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的“圣人洗心”,“退藏”于密的极深通志,研几成务,顺应人情物理数者,吉凶与民同患于道体精微,同乐于移风易俗的天下礼乐,圣希天的人文化成。“邪说”的异端浮明,佞人的巧言谄媚,“移易心志”,失诚道至实而浮空,失诚信至真而虚伪。失天人诚道的至实至真,“移易心志”的浮空虚伪。失去健顺五常的礼义准则,“凡民之公患也”。“圣人不敢不以为患”,圣人有为的文与礼,大文昭之的天下礼乐;礼数神理的大质体之。“若厐然自大”的浮明体系,“谓道无不容”,闇乎大理的偏蔽之学为大杂烩,“三教百家可合而为一冶”的儒道佛互补,抗衡乱世质野的善性文史,从独尊儒术的德法合治,到忠君报国的尊卑定理,存理去欲,儒法“合为一冶”;从“正其谊而不谋其利,谋其道不计其功”,到天理浑然的变易以告人,儒道“合为一冶”;变易以告人的人事当然,天地之性限定气质之性的理一分殊,儒佛“合为一冶”;儒法、儒道、儒佛“合为一冶”,礼有损益的汉唐专制生长期的经世致用,礼有损益失效的宋明专制衰落路,汉夷王朝陵替的专制衰亡路,“亦无忌惮”的道无不容”:“三教百家可合而为一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06: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欲与聚”。共同富裕的天理之人欲;“所恶勿施”,“争则斗,斗则乱”,性恶质野的勿施遏制。“然匹夫匹妇”的实践心性理在气中,习以成性,“欲速”而不达,见小事而图小利,“习气之所流”的小人喻于利。“类于公好公恶而非其实”,毕竟是生民立心于职业立命与齐家立命的一人之义利。“正于君子而裁成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正义之利用。“非王者起,必世而仁”的善性浮明,“习气所扇”的虚空幻化,定理至善,“天下贸贸然”走向,物欲就是性恶废天理,“胥欲而胥恶之”。如暴潦有惊险落魄的纵横交集,不待具物欲归壑的民所共由,而与俱物欲泛滥的“迷复之凶”,有灾眚,“其可长乎”!“是故有公理”,共由之天理;“无公欲”,职业立命的级能差等,相伴而来是齐家立命的利用差等。只有齐家分殊的差等人欲,求人欲齐同的“公欲者”,“习气之妄也”,不切实际的空想而已。“不择于此”,“和而不同”的职业立命与齐家立命。仁心统同的“天之所齐,不待齐也”。礼仁矛盾实在的“不待齐”,致力于仁心统同“所齐”,机会平等人事机制的易简定命,“天尊地卑,义奠于位”。有应对人事刚柔道体精微,道问学学问道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礼义明分的“天之所弗齐,不可齐也”。仁礼忠恕的刚柔定性,“立纲陈常,义辨于事”。有应对体用中庸的心性质文,民生利益精微与鬼神心性危微,阴阳不测之谓神,“致广大而尽精微”。应对仁礼矛盾的人事机制机会平等,心性质文的仁礼忠恕,理势必然而适全理势自然的继善成性,明诚神气的天地神参。若止步于理势自然的天地人参,“则胡广、谯周、冯道,亦顺一时之人情,将有谓其因时顺民如李贽者矣,酷矣哉”!
“性者善之藏”,天人继善的天命之性其显,成之者性的气质之性其藏。“率性而后道现,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我性自天,不能自亏”;“才者善之用”,“命日降而性日生”的气质之性其都,“有是性固有是才,有是才则可以有是学”“而后能尽其才,人之所当率循是路以合乎也”。“我才自命,不能自逸”的“体用以德业异迹,“才者善之用”的“用皆因体而得”。率性修道的“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而用不由以尽体”。“故才有或穷”,气之量不足的认知局限,“而诚无不察”,诚道至实与诚信至真。“于才不穷”,认知有限的太极理道,认知无涯的太极之无极。“不废其诚”的“我情自性,不能自薄”,“则性尽矣”。“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有马者”,经典也,“借人乘之”,通经而明经、正经,“皆不诎诚”于格物致知,“所思所辨者皆其所学问之事”,“学愈博而思愈远”;“以就才”的“致知在格物”。“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思愈困而学必勤”。“皆不诎诚以就才”的学思辨证,知幽明道的无极之太极,“充其类”的健顺五常,继善成性与成性继善。至善无止境的太极之无极,“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充其类,则知尽性者之不穷于诚矣”。
“不屑之教诲”,教训有因果事实,“是亦教诲之”。“教诲之道有在”,教化与教训,“不屑者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诚意正心的其身正,其令从。“达则兼济天下”的“邦有道则仕”,“穷则独善其身”的邦无道则“身卷而怀之”。“以保天地之正”,使人心尚知有其认知局限与力所不逮。认识局限出自气质之性其都,知、愚、贤、不肖心性差等的客观实在,有易简理得的选贤任能;力所不逮出自天命之性其原,知、愚、贤、不肖心性差等的客观条件。“亦扶世教之一道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释氏不择知、愚、贤、不肖,而皆指使之见性”,佛性的万事皆空,实相为空境的生驻异灭,“故道贱”,“而托之者之恶不可纪极”,苦海无边?而学问者姚枢、许衡降元,失士大夫气节,“自为枉辱哉”!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自尽之道也”。“不可与言而不言”,了解事实真相却不妄加谈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卫道之正也”。“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言与事不能相逮于音与容,“必须曲道以徇之”。曲道,“故君子者,知刚而已矣,不知柔也;知方而已矣,不知圆也。时在柔而柔以为刚,时在圆而圆以为方”。“徇之”,通志成务的天人诚道,“何以回天而俟后乎”?回天,即承天受命的君相造命;君相造命,便有千秋功罪评说,文化大环境的启后俟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07: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完成船山《思问录内篇》义理我解后,最能引发我思绪万千是什么?
在二千数百年诸子争鸣的战国时代,荀子写成《解蔽篇》,提出闇乎大理的偏蔽一曲,礼之杀的“文理省,情用繁”。造成“情用繁”的心性现状成因,闇乎大理偏蔽一曲的“文理省”。对于学问研究者,难道不会引发求知欲?若没有求知欲,还算是崇真理的学问研究者?
二千年后,经历了从汉唐专制生长期的独尊儒术,进入到宋明专制衰落期,外则儒术,内则道佛,到儒学复兴的宋明理学,开始治乱循环无休止的儒道佛互补。儒道佛互补,成治乱循环的代名词。空谈心性的极重而必改,进入实学心性的百姓日用皆道。生于明清之际的船山,提出“三教百家可合而为一冶”的“道无不容”,“亦无忌惮”。“亦无忌惮”的“三教百家可合而为一冶”,难道不会引发学问研究者的求知欲?
当北宋时期的汴京沦陷,政权移为南宋,“晚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亦无忌惮”的文化心性,在知识分子群体内悄然而生,“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春夏与秋冬”,难得糊涂的麻木不仁。近千年后的明清之际,知识分子群体内“亦无忌惮”的文化心性漫延到国民心性整体,百姓日用皆道负面,不管谁当皇帝,都要穿衣吃饭。还是实惠私己的麻木不仁为好,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人民正义的有道伐无道消迹了。当进入夷族满清的暴法专制时代,再不是二世而亡,暴秦法治时代的文化心性。实惠私己自扫门前雪的心性丑陋,助成专制“伟业”的“康乾盛世”。从此,中华民族饱含苦痛辛酸泪,从民族劣根性的丑陋中国人,步步麻木成外侮入侵时代的“沉睡雄狮”。究其成因,难道不是“三教百家可合而为一冶”,“道无不容”的“亦无忌惮”?明清之际知识分子掀动的实学与启蒙的文化思潮,民族责任感与文化正义感,致使船山义无反顾,躲进深山研究儒学经典,研究通经明经、正经的藏往开来学问,会通古今通义的经世治用,“为往圣继绝学”而完成传统儒学的哲学圆圈。这就是船山对“道无不容”“亦无忌惮”的“三教百家可合而为一冶”的文理浮明的积极反应。文理效应的振聋发聩,未能扭转这种心性负面的浮明文理。谁会对荀子闇乎大理的偏蔽一曲,对船山“三教百家可合而为一冶”的“亦无忌惮”有积极反应?依然是纯理论研究,不会关心文理的心性反应与社会效应,不会关心理论理性历史逻辑演变循序,与承前启后心性文化演变循序相伴同行的社会存在,不会关心历史逻辑演变过程的曲折与反复,焉能真正理解马哲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真理意涵。明确而言,纯理论研究的“三教百家可合而为一冶”,“道无不容”的“亦无忌惮”,会有崇真理的学问研究者?会有知兴替损益,明是非善恶,正天命的人事往来,古今之变的中国历史?会有经世治用成古今义理会通的中国哲学史?义理我解于船山《思问录内篇》所引发的思绪万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