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1|回复: 0

《通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6 22: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21-1-6 22:29 编辑
0 w! Y% M" }& B& k* ~' e5 ~  e' r" f- e$ u" }
《通志》- I" t% `/ @: F, |9 Z2 j- ?
来源:国学导航- V2 }6 c" ~2 k
4 R3 f  ~/ g. Q% k& l1 G. O6 k
  《通志》南宋郑樵著纪传体中国通史,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但中国传统史学将其归入典章制度的政书,列为三通之一。也有将其列入百科全书类的。全书200卷 ,有帝纪18卷 、皇后列传2卷、年谱4卷、略51卷、列传125卷。作者郑樵,一生勤于著述,曾几次献书。+ `  A3 k6 g. E" b1 V6 j
  《通志》为纪传体,但把年表改称年谱,把志改称略,保存了《晋书》的载记部分。总序和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除礼、器服、选举、刑等略外,其余各略都有新意。《通志》现存 最早的刻本为元至治元年(1321年)摹印元大德本。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本为流行的版本。二十略有单行本。6 x' l* Q4 \  s$ ^: N8 [
tongz0.jpg
- I, m6 O, x" a% p. J4 p2 G5 _  书名:《通志》
; n& p, I3 X( [6 ?  作者:郑樵5 D! I* o% E) H" K( N
  类别:历史
9 A; S! H7 |4 _  e. c: G8 w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7 c, U6 d: u; F2 S  出版时间:2007年1月7 B/ G9 V# f1 n/ e$ \" b: F
  页数:3245页' W4 |9 u1 F& U! T, l( O
  定价:142元) p4 o" ]" J8 R* B/ v# l- L
  装帧;精装6 j8 A( J- w; p# E
  ISBN:97878051804038 \6 O0 z0 F' w2 N: U# A
tz086.jpg
$ v) V3 u+ m2 ~5 i4 ?" ^: @   作品介绍% ?6 b2 J! [$ A6 I% |! e
  《通志》是记述其上起三皇,下迄隋代的综合史料通史。郑樵在《通志》中提出会通思想,主张修通史,强调史事、典章制度相依因的联系;主张史书应极古今之变。他反对割断史事联系写断代史。他认为史家应重视实际和学习一些自然方面的知识,并用实际的观察来核实史书的记载。他主张用治军那样严整的“类例”方法来治学,认为史家修史要有独到的见识。《通志》虽在校雠学、音韵学、文字学等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但未能在各方面都达到这样的水平 。! U& k+ i. R9 j" g3 R
tzhp0.jpg , r; M! D. O% p0 U4 s% p- e
  作者简介
  p/ l9 b6 t+ R% x, z) {/ h" J, u  《通志》作者郑樵(1103年-1162年),字渔仲,宋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他从16岁开始,谢绝人事,闭门读书,"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夹漈遗稿》卷二《献皇帝书》)。他不应科举,无心于仕进,深居夹漈山读书、讲学30年,所以人称为夹漈先生。据《宋史·郑樵传》记载,郑樵好著书,自比不下汉的刘向、扬雄。每搜奇书访古,遇藏书家必借留,读尽其家之书而去。他一生著作甚丰,有《氏族志》、《动物态》、《图书志》等80余种。但其代表作,却是一部包罗各代历史的《通志》。- [7 L& t3 X; i# b
zq3568be.jpg 6 C- i& I/ ]  R; `& p2 ?  v9 p
  郑樵是自学成才,既无家学,又不是史官,在客观条件上,既不如司马迁,也不如班固。郑樵所处的时代,是金兵南侵,民族矛盾激化的年代,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包围汴京,第二年汴京沦陷,钦、徽二帝被俘北去。从此,宋室南迁。郑樵从主张抗金,转入著述生活。1158年,郑樵被宋高宗面召对策,他当着皇帝的面述说自班固以来历代史家作史的不足之处。高宗很赞赏他的宏论,说他敷陈古义,自成一家。郑樵的晚年,埋头撰写《通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抄成之后,便进京献书,终于得了一个枢密院编修的官衔,准许他进入秘书省翻阅书籍,可惜被人弹劾,失去了这种权利,不久便病死了。
: u% x9 \3 \( e) Y  《通志》是郑樵毕生心血的结晶,他说是"五十载总为一书"。它共有200卷,记上古至隋唐的制度(二十略记上古至唐,纪传记三皇至隋)。全书分为:本纪18卷,年谱4卷,二十略52卷,世家3卷,列传115卷,载记8卷。其中,纪传部分主要抄自前代正史而稍加连缀,后妃、宗室、世家三部分,性质和列传相近,篇幅也不多,后人把它归入列传,这样,《通志》就成为纪、传、谱、略、载记五种体例构成的史书了。它实际上是继承《史记》的传统体裁,不过在改"表"为"谱"、易 "志"为"略",以及全书纲目体例的统一,史事的考订改编,二十略的创作等方面,都有他的独到的见识,也有所创新,所以,章学诚称赞《通志》,是郑氏"别识心裁"的创作。
4 i( F* r6 {" {( o  《四库全书总目》说,郑樵在《通志》中十分重视二十略。是其自鸣得意之作,认为是“总天下之学术”,“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二十略对文献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校雠略》,《艺文略》,《金石略》和《图谱略》上。《金石略》和《图谱略》扩大了历史文献资料的范围。《艺文略》通录了古今存佚的文献,创立了新的图书分类方法。《校雠略》是《艺文略》,《金石略》和《图谱略》的说明书,集中又系统地反应了郑樵的文献学思想。《校雠略》是通志二十略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文字不多,但内容丰富,对文献资料的搜访,典藏,整理,使用等问题的看法都包括在内。在我国学术史上,将校雠之学写成专著,是从《校雠略》开始的,郑樵的发轫之功,不可抹煞。这二十略有些是郑樵独创的,像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等略。郑樵自己也说过:"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通志·总序》)
& P5 J' V2 {- |3 G0 p8 n& I  郑氏在编纂《通志》这部500多万字的巨著时,其方法是值得重视的,他先从各个专门的学问入手,通过对史料的考订和实践的调查,把所有的史料"会通"起来,所谓"会通",是指把各种史料加以综合整理,也就是尽可能全面地汇总各种史料,按照年代先后予以整理、编排,探其源流,理出各种事物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郑氏最后把其研究成果,归纳入纪、传、谱、略、载记等体例之中,编成了独创一格的《通志》。郑氏这种求实的治学态度,是他在史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这种思想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他敢于批判某些传统的思想,如反对主观和迷信,这种思想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9 ~# |. o# q: {% t8 n; X" x8 B8 l
  《通志》的体例和编纂方法,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有过一定的影响。清乾隆年间所修的《续通志》和《清朝通志》,就是根据《通志》的体例和方法修成的。甚至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以及《九通》中的其他著作,在体例上也吸取了《通志》的成果。后人在研究目录学、校雠学等有关编纂方法时,也不能不研究《通志》。当然,它的体例和编纂方法也有不少缺点。例如,二十略的体例虽有所创新,但从《通志》的整体来说,它仍然没有突破正统的旧史的格式;在史料的考订方面,也难免有主观片面的臆断。
0 ]9 K7 n1 A  P$ W  由于郑樵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还有其立场观点上的问题。例如,《通志》所载的有关农民起义的史料很少,而且对于农民起义都称"反"称"盗"。他说:"黄巾赤眉,连山亘谷,四方之盗,如云而起。"(《夹漈遗稿》卷三《与景韦兄投江给事书》)此外,郑氏还存在着地理史观、宿命论以及复古主义思想等。
; M7 f/ S1 x/ n$ F1 u  但是,综观得失,郑樵是一位有贡献的封建史学家,他在史学方面,特别是历史编纂学方面的贡献是应当给予肯定的,而且其巨著——《通志》对于后代史学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 P& \  a, U* R  u" C1 z; N0 K
% @& W& v' H) V& f( `
  夹漈草堂
, N# c0 `: N' M: N" m, O  夹漈草堂位于福建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巩溪村的夹漈山上,离市区北面约30公里,这里海拔600多米,山深林密,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是我国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著书立说的地方。! F1 y! H4 t" C% a% B
jjctp0.jpg
& I5 d% |3 a) a* f% W jjct90.jpg 1 O. R+ a% h# z1 \( @4 @
  史籍记载3 X# U2 ^7 F  [1 ~7 {7 v1 f" O
  四库提要
8 b  l" `. j5 |1 l  《通志》·二百卷(内府刊本)宋郑樵撰。樵有《尔雅注》,已著录。通史之例,肇於司马迁。故刘知几《史通》述二体,则以《史记》、《汉书》共为一体,述六家,则以《史记》、《汉书》别为两家,以一述一代之事,一总历代之事也。其例综括千古,归一家言。非学问足以该通,文章足以镕铸,则难以成书。梁武帝作《通史》六百二十卷,不久即已散佚。故后有作者,率莫敢措意於斯。樵负其淹博,乃网罗旧籍,参以新意,撰为是编。
# S  s3 E1 y. [" w0 i  凡《帝纪》十八卷、《皇后列传》二卷、《年谱》四卷、《略》五十一卷、《列传》一百二十五卷。其《纪传》删录诸史,稍有移掇,大抵因仍旧目,为例不纯。其《年谱》仿《史记》诸表之例,惟间以大封拜、大政事错书其中,或繁或漏,亦复多岐,均非其注意所在。其平生之精力,全帙之精华,惟在《二十略》而已。
) |: @( q' Z9 I5 h# m4 Q' c# v9 y  一曰《氏族》,二曰《六书》,三曰《七音》,四曰《天文》,五曰《地理》,六曰《都邑》,七曰《礼》,八曰《谥》,九曰《器服》,十曰《乐》,十一曰《职官》,十二曰《选举》,十三曰《刑法》,十四曰《食货》,十五曰《艺文》,十六曰《校雠》,十七曰《图谱》,十八曰《金石》,十九曰《灾祥》,二十曰《草木昆虫》。
5 b) V: U% G( c/ x9 o( z  z  其《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五略,为旧史之所无。案《史通·书志篇》曰:可以为志者,其道有三:一曰都邑志,二曰氏族志,三曰方物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樵增《氏族》、《都邑》、《草木昆虫》三略,盖窃据是文。至於《六书》、《七音》乃小学之支流,非史家之本义。矜奇炫博,泛滥及之,此於例为无所取矣。馀十五略虽皆旧史所有,然《谥》与《器服》乃《礼》之子目,《校雠》、《图谱》、《金石》乃《艺文》之子目,析为别类,不亦冗且碎乎?且《氏族略》多挂漏,《六书略》多穿凿,《天文略》只载《丹元子步天歌》,《地理略》则全抄杜佑《通典·州郡总序》一篇,前虽先列水道数行,仅杂取《汉书·地理志》及《水经注》数十则,即《禹贡》山川亦未能一一详载。
0 e- B6 _1 T/ m  p  《谥略》则别立数门,而沈约、扈琛诸家之《谥法》悉删不录,即《唐会要》所载杲字诸谥,亦并漏之。《器服略》,器则所载尊彝爵觯之制,制既不详,又与《金石略》复出;服则全抄杜佑《通典》之《嘉礼》。其《礼》、《乐》、《职官》、《食货》、《选举》、《刑法》六略,亦但删录《通典》,无所辨证。至《职官略》中,以《通典注》所引之典故,悉改为案语大书,更为草率矣。《艺文略》则分门太繁。又韩愈《论语解》、《论语类》前后两出。
& O/ Q2 h1 `& x/ e  张弧《素履子》儒家、道家两出。刘安《淮南子》道家、杂家两出。荆浩《笔法记》,乃论画之语,而列於《法书类》。《吴兴人物志》、《河西人物志》,乃传记之流,而列於《名家类》。段成式之《玉格》,乃《酉阳杂俎》之一篇,而列於《宝器类》,尤为荒谬。《金石略》则钟鼎碑碣,核以《博古》、《考古》二图,《集古》、《金石》二录,脱略至十之七八。《灾祥略》则悉抄诸史《五行志》。《草木昆虫略》则并《诗经》、《尔雅》之注疏亦未能详核。
' `& z5 H; `6 i. A% z& w" S  盖宋人以义理相高,於考证之学,罕能留意。樵恃其该洽,睥睨一世,谅无人起而难之,故高视阔步,不复详检,遂不能一一精密,致后人多所讥弹也。特其采摭既已浩博,议论亦多警辟。虽纯驳互见,而瑕不掩瑜,究非游谈无根者可及。至今资为考镜,与杜佑(《通典》)、马端临(《文献通考》)书并称“三通”,亦有以焉。6 [! P) d) g6 b/ \' e+ \  a
3 x0 z3 V# X' l8 r3 r( v
  历来评价: }; ?1 a$ ?! e' |
  英国李约瑟(1900-1995)《中国科学与文明》:《通志》有“大量的科学内容,应该加以认识”。% r6 J' }" C1 x/ N) r" g% O
lys0du.jpg 8 p$ @* u6 H( c" t
  清代章学诚(1738-1801):“郑氏《通志》,卓见明理,独见别哉!古人不能任其声,后代不能出其规范,虽事实无殊旧录,而辩名飞物,诸子之意寓于史载,终为不朽之业矣!” 2 p: `& x6 F  [) m- v+ s+ S
zhxc0l.jpg ; U5 D4 J# L! g
  目录- g/ }2 v2 Q" K$ R
  通志总目录) k- P7 {! ^7 w# ~# I6 J+ x; H- ^
  卷第一 三皇纪2 e4 L$ g$ v( @% R1 ~7 S& }1 Y; t5 @
  卷第二 五帝纪
2 S2 ^7 F0 _: z1 Z, r% a  卷第三 三王纪8 C2 S' u, H9 z; p, k
  卷第四 秦纪
6 n6 M- \4 S/ Z( `6 k7 n  卷第五 前汉纪$ e  |( Y8 i9 ^8 a4 \
  卷第六 后汉纪# I9 R8 D$ Y& P: T4 M/ G
  卷第七 魏纪
5 R; ]3 t& r' f, ?5 Q  卷第八 蜀纪" Q6 v9 N! p/ a8 h' b8 ?* c! s7 r
  卷第九 吴纪
7 ?' [$ z5 t/ B5 w  卷第十 晋纪
- [/ m/ d- Y+ b+ T' I' o  卷第十一 宋纪
8 v2 t$ g) o" p  卷第十二 南齐纪% [; j4 v4 c( t( G( r
  卷第十三 梁纪
# ?- B+ ~/ r, |0 k5 o  卷第十四 陈纪' G! k4 q& ?. z( X  [' \% N- @
  卷第十五 后魏纪
' M: p# R1 S' E: N6 c  卷第十六 北齐纪+ d7 Y- b' o, ^, u. u
  卷第十七 后周
) z6 a/ o( }" d. k  R0 _; F! ~  卷第十八 隋纪
5 ~0 ~2 [! K) c' |' B$ \  卷第十九 后妃传·前汉、后汉(公主附)、魏、蜀、吴
. F' x2 [: s0 i  ]9 M! O  卷第二十 后妃传·晋、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后周、隋8 |: b& w6 N% I+ q/ c# j+ Y
  卷第二十一 年谱·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春秋
3 Y. c0 _2 d2 Q- P% g: k& ?  卷第二十二 年谱·七国、秦末六国、汉兴诸王、前汉、后汉
  w. e, Z) {8 V  C7 I  卷第二十三 年谱·三国、晋、前凉、成汉、代、东晋、前赵、后赵、前燕、蜀汉、魏、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北魏、后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 T' ]* ?# Q2 v/ {: q( g
  卷第二十四 年谱·宋、齐、梁、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后梁、后周、陈、隋
# W: D6 M5 H* O% O1 A- E3 s' k  卷第二十五 氏族略·氏族序、氏族目录、总论十三篇
6 u! r. C1 J! ~6 }5 `- \  卷第二十六 氏族略·以国为氏
  h2 A0 v7 s! @$ N5 B  卷第二十七 氏族略·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地为氏、以姓为氏、以字为氏0 C; y# L# L' y. v0 k. `# w# L
  卷第二十八 氏族略·以名为氏、以次为氏、以族为氏、夷狄大姓、以官居为氏、以爵为氏、以凶德为氏、以吉
0 o' R% \, W  `  卷第二十九 氏族略·以爵系为氏、以国系为氏、以族系为氏、以名氏为氏、以国爵为氏、以邑系为氏、以官名为氏、以邑谥为氏、以谥氏为氏、以爵谥为氏、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代北三字姓、代北四字姓、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复姓2 Y8 {5 H' J" e( Q( K
  卷第三十 氏族略·同名异实第一、改氏第二、改恶氏第三、汉魏受氏第四、变夷第五、变于夷第六、别族第七、避讳第八、音讹第九、省文第十、省言十一、避仇十二、生而有文十三
* z2 d3 l0 R+ [* E7 l( k  卷第三十一 六书略·六书图、六书序、象形、指事4 n, D+ X* f# f$ ]0 P4 t/ V9 e
  卷第三十二 六书略·会意' f( t+ _- o+ }1 T; ]
  卷第三十三 六书略·谐声
! a7 k4 g) q0 N! F1 B' A  卷第三十四 六书略·假借
5 M6 W- d' S. |3 n0 i. N  卷第三十五 六书略·起一成文图、因文成象圆、古今殊文图、一代殊文图、诸国殊文图、殊文总论、谐声变体论、急慢声谐、高下声谐音、谐声之惑、象形之惑、一二之所生、子母、子母所自、省文、篆隶、创意、变更、迁革、便从、华梵
5 ~+ h; z$ s% U5 R! J  n. V  卷第三十六 七音略·七音序、谐声制字六图、正声协声同谐图第一、声音俱谐图第二、音谐声不谐图第三、一声谐二音图第四、一音谐二声图第五、一音谐三声图第六、内转一之二十/ @# D8 e" W7 M$ a' |" T+ J
  卷第三十七 七音略·外转二十一之四十三
/ ]$ _0 x5 A3 y, l: x  卷第三十八 天文略·总序、东方七宿、北方七宿、西方七宿、南方七宿
5 k1 a  C6 a! v1 O' g  卷第三十九 天文略·太微宫、紫微宫、天市垣、天汉起没、十二次度数、州郡躔次、七曜& \4 N* L$ H& l  h" S
  卷第四十 地理略
3 ~+ T+ E- i) i0 A, N  卷第四十一 都邑略
2 U, Q% A9 T2 }- [" E  c3 _  卷第四十二 礼略·吉礼上
1 A3 L- N6 G, g" u- {  卷第四十三 礼略·吉礼下
9 W& r* T1 f  T# r  卷第四十四 礼略·嘉礼、宾礼、军礼
1 H( _" C0 v- q+ L1 d" P( o& f  卷第四十五 礼略·凶礼
" @: C; c6 R) l# B$ V. b; E% J  卷第四十七 器服略上( i! X2 P5 v4 N& Q
  卷第四十八器服略下3 C$ R6 h* G! K1 b
  卷第四十九 乐略上3 C  m5 c' e- r6 k: X
  卷第五十乐略下
" P  L/ N4 @5 ~( r+ g  卷第五十一 职官略·官制总序、历代官制要略、官数、官品、设官沿革、封爵、三公、宰相、禄秩' w" {, }) k& j2 M; F  _. c9 `
  卷第五十二 职官略·三公第一、宰相第二、门下省第三、中书省第四
, z) n" ?, S+ k: r8 t! Z8 y  卷五十三/ Y0 o1 _; b- o3 r- I" [
  卷五十四; ]! d8 P& g0 A5 u- t/ f7 A
  卷五十五! J7 T# T8 U& \/ \! K1 V
  卷五十六6 u7 V# Q0 f1 a" }
  卷五十七
1 v; F1 a: a1 Q  卷五十八! w( I( c8 i1 ^' z% ?' g7 }
  卷五十九
5 C' h2 y& H- d( n( s* Y1 X4 v  卷六十
) F) E$ s5 b5 b  卷六十一
. {) w( T  K2 e' q& ~" i8 p- k9 q  卷六十二
% @( q$ ^# q, M0 W  卷六十三
: W2 q' \3 P# s5 l" K* `% ~7 {5 @8 j  卷六十四( T7 P) G  y+ d5 v5 c
  卷六十五, P4 a% z8 o! J$ \, _8 g6 I0 ^
  卷六十六
, N3 R" d7 ]( V2 A  卷六十七
, P9 q% L3 A8 v9 b+ {- E  卷六十八! E) p. G: x/ Y" m* i9 i- r
  卷六十九2 z. A0 T/ G2 t% a; L/ L
  卷七十! ~% S4 ~' B* l* @, ]! X
  卷七十一
  v" J5 |! X' S  w2 A- w  卷七十二: T: E4 f4 F) V4 H" F
  卷七十三" M+ X  a# P, U; I5 T: x
  卷七十四7 O" \. J" Q% e& Y& b9 M! w3 A
  卷七十五
0 a" m( q6 M. p7 y" B! ~8 [  卷七十六
8 |8 T8 ?+ _* G7 R+ ?; r- y6 b  卷七十七8 T8 K2 u: A8 G- T
  卷七十八宗室传" ]4 ^9 Z* Q& c- O6 e4 E1 O
  卷七十九
/ G+ u4 D/ E: i# N% c  卷八十1 K( {- Y9 h8 M
  卷八十一/ ^  l5 L# \8 P$ C
  卷八十二1 e" n; ~+ E: W  e3 {
  卷八十三
6 A1 c$ T. p! S+ I& j2 T  N( S  卷八十四4 b6 ^; I8 I% N) a3 l! a1 q
  卷八十五! l5 A, o+ e# {5 V% e/ [
  卷八十六
& E0 l9 `2 H0 p' j  卷八十七' V! g6 h1 l0 K# C% e, l
  卷八十八
4 y5 o1 u1 T" R( x* x) w6 @  卷八十九4 `6 x; o. J. E, W( P
  卷九十* g' j" w2 b! C/ s
  卷九十一$ v2 t# E. z% j) u* g" u2 g
  卷九十二
' Q7 d( Y$ C+ U" X5 z  卷九十三
) H0 \$ x( }4 H* g. p. |2 g& r  卷九十四
6 n; y- [4 _8 h% C% N" G+ t  卷九十五
  i3 F% }" L" S" n7 V( K  卷九十六' V7 c% F6 y( M) P
  卷九十七$ F' |3 ~& p+ B0 w4 K0 A: z
  卷九十八
; c: P, j/ x+ ^0 U  卷九十九
3 f% h' |0 o6 H  卷一百7 {: O* V& e6 m9 d3 Y+ O' D7 }% Y5 p
  卷一百一" |! U2 A: H) F4 H7 i
  卷一百二: @" H, n' T, }
  卷一百三8 E; b: [5 ~" ], s( }
  卷一百四
8 _, l* p8 h# S7 i7 t- W/ H  卷一百五% q& r! A3 i/ ?! L5 }! R6 |; `
  卷一百六% n/ F! |+ S. Q
  卷一百七
7 ]' b8 H4 \- N& a  卷一百八
$ a& o7 F# g$ L4 z& v. ~% u9 v  卷一百九+ F- A: J" r: q7 t2 C: i4 L4 d& U
  卷一百十
; W$ h" ?( p7 K) Y  卷一百十一4 I- o+ y8 {3 R2 H
  卷一百十二# o( i6 p3 r0 ]( t- J: F  D( f! J! B" F
  卷一百十三
. [: w' m$ V% j' U  卷一百十四) L& K7 ~7 L! F! m; t7 o$ s
  卷一百十五% N, b( F" M, {6 C& ]( X& H, D" e
  卷一百十六
$ v% K% Y4 D* n, I) B/ r0 Z4 U* `6 @  卷一百十七
' {- r$ X- X; L2 D  卷一百十八5 u8 ]! ~0 o4 d6 R8 L3 E
  卷一百十九9 o0 s9 a2 _% l6 Y- W; X3 h
  卷一百二十& {9 j  W  ~/ z( Z
  卷一百二十一
# E% e1 |0 d  E  卷一百二十二
5 C& v  {6 v; N6 g. p  卷一百二十三
9 @8 Z3 b, f1 p, m9 {8 E! z- |  卷一百二十四3 j8 u. h1 r/ u, t% A1 c* Q
  卷一百二十五, s) s* A% [! S) L0 u6 l+ \
  卷一百二十六
2 h6 u6 k: A7 z" e  卷一百二十七  c( W. t6 H) X9 o' ^+ C" ^  S
  卷一百二十八7 a. t- U' s; |% q
  卷一百二十九3 n/ l1 N3 k2 N; k
  卷一百三十6 H9 n) o4 p* T) z
  卷一百三十一6 x: j1 W* k2 I: a9 `# q9 g
  卷一百三十二. L) X3 O* g3 W2 h- h& `9 g
  卷一百三十三9 d9 X  w2 S" P7 l: S& l
  卷一百三十四/ e8 D$ L/ l- [
  卷一百三十五+ V6 I8 \2 P( ?
  卷一百三十六7 b$ }' O) o& ?4 Q# }
  卷一百三十七# ?2 a( \7 ^: q" Z6 Y/ y( W. S8 K
  卷一百三十八: r' m' t; b5 R( V+ r7 f
  卷一百三十九
2 q& s7 b4 o! X! R  卷一百四十& @' N0 m* J. {8 Q) T
  卷一百四十一$ |% F% M" F2 p9 t/ j% c$ y( n( q
  卷一百四十二7 F2 X7 |# w. G8 q0 o# w
  卷一百四十三
6 A4 I  L( w& K# L2 c  卷一百四十四
; b  m, M8 I7 ]6 @2 m5 y) \" e  卷一百四十五
6 K; L; x6 x0 X, c% F3 A  卷一百四十六5 ~3 ~  `3 U' R6 }  T- v
  卷一百四十七, k+ w4 L0 i; ?7 J& T
  卷一百四十八" Z( v0 s: X# V
  卷一百四十九* d  O2 ]; {* O
  卷一百五十
' y* w3 @* X4 k2 X$ y" I  卷一百五十一
1 v) L' S* }. _4 m1 J: l  卷一百五十二8 T/ `1 a- C. p& \) e3 D1 `
  卷一百五十三! ]- \) o2 u- j! s* M# ]2 s
  卷一百五十四+ J0 p( g8 B4 B* {/ X1 V
  卷一百五十五
5 z; j2 \& g+ E& V/ y! v8 _  卷一百五十六
5 e! K1 F( X, g) n; J  卷一百五十七& i- S5 _& j8 _8 e% A" h
  卷一百五十八
; i0 E7 K0 u3 }' }  卷一百五十九3 d6 B: _' ^% }1 R3 J7 ?/ y
  卷一百六十
: j( v/ E- }: N) @% U) F% u2 [  卷一百六十一. g& P, g7 l+ t# x7 D- t
  卷一百六十二* y2 @  Y: k- K3 [7 X3 `1 [
  卷一百六十三7 R- U! {% ^/ }5 Z# z9 }
  卷一百六十四
% X- q3 a6 C3 c6 v$ ?  卷一百六十五外戚传. q. q% D1 x6 K9 v6 w* Z
  卷一百六十六# \' z: A# O( j, R
  卷一百六十七- Y- N0 {3 y  k  A
  卷一百六十八
) C9 g4 I: R  L( U, g  卷一百六十九独行传
9 S. v2 R/ P! [# b3 ?' N  卷一百七十
1 S) _; U7 E) C. F- o& ~  卷一百七十一酷吏传* v- K! `0 f( {7 f8 E0 q" m
  卷一百七十二
* m% U$ f1 I+ ]( N* \  卷一百七十三
1 t; c! i' [+ }/ E, n4 v2 T# c  卷一百七十四% m( ?4 |% j4 B. m- K
  卷一百七十五
" A9 ]" ^+ S, {9 g- ~  卷一百七十六
* i  i5 u. v3 m: p. G  卷一百七十七
, p. @0 y+ \, S9 s* u9 W  卷一百七十八
  L, ]7 c$ P1 C( N$ R2 x) K. Y  卷一百七十九
  n; d8 {' ]' K  @* `  ]" b% g# ~; \  卷一百八十
+ L8 L5 ^& ^$ v, ]# Q  卷一百八十一
5 W) L/ s5 B# q2 G2 `' a* N  卷一百八十二
$ c& n5 n  S. @' t1 B3 O( ?  卷一百八十三
& z6 l- i, H% H5 l. b; ]  卷一百八十四, D0 l, K' N  i% s) U  y
  卷一百八十五列女传
7 w4 g9 x) b/ O: E. V1 X  卷一百八十六2 s( m6 u/ j( i. X( \% G" ^
  卷一百八十七/ C7 w  ^# x7 A9 K# ^" C# T& j+ i
  卷一百八十八2 L, q. c3 F% A/ m. Q
  卷一百八十九# Y5 F9 v/ C: @7 F. \& }
  卷一百九十
; z1 X3 Z/ ~; N! D5 \  卷一百九十一
) ]% p7 J7 K2 ]  M  卷一百九十二
# J) e  e9 M$ S* E5 d9 |: A2 E6 s  卷一百九十三8 s. z0 U' V' u. U2 h
  卷一百九十四四夷传8 A; Z# V6 f4 y) Y
  卷一百九十五; t8 _1 C$ A2 U+ C
  卷一百九十六
  P) U6 x- \( `$ o  卷一百九十七
5 s( ^8 b+ B4 R5 M( a  卷一百九十八
' A; G% j" h& g5 y+ g8 O% W. n  卷一百九十九; X, N8 t# r9 F
  卷二百* W8 e( `. V" X& ?/ _
6 {4 L  p/ ^9 Z/ K+ v+ N

2 T* r& @. d- f+ Q5 O' `/ M+ R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