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3|回复: 24

[原创] 中华文化体系简介(基本框架)【创作点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 17: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1-1-23 18:06 编辑



中华文化体系简介(基本框架)【创作点滴】


说起中华文化,许多人,多少都知道一些
但是,你要他把中华文化,形成体系再论述出来,就有点困难
我学习研究传统文化多年,并在传统文化(东方文化)与科学文化(西方文化)融合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这个有益尝试,最终形成《中华文化体系》。由于,本人在文字表述、科学论述及材料组织等诸多学问修养,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知道,一个理论;或者说,一个学说的形成。是有无数个大公无私默默奉献之人创作汇集而成。因此,我只能以“简介(基本框架)”形式,把我所学所想表达出来。希望,能为“中华文化”形成理论体系,起到铺路架桥作用。


21012101(基本框架02).jpg



1;本简介;是在不同的时间段,五篇论文完成形成。所以,对中华文化,在称谓略有差异;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思想体系=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华传统文化;等
2;本简介;就描述一个问题;传统文化(东方文化)融合科学文化(西方文化),最终形成;中华文化

详细论述,请参阅
介(基 架)
(出处: 国学复兴网)



下面,我就把《中华文化体系》所牵扯到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创作点滴”的形式,对某些概念,做我理解的解释。
不妥不对甚至是错误之处,还望朋友们批评指正。我在此,先行谢谢你们!


既然,形成了中华文化体系
那么,对于中华文化体系来说,就有一个产生演化的过程。说起这个演化过程,就必须要说;易学
什么是易学;是关于《易经》的一切学问
什么是易经;描述的是客观事物运动变化。这个运动变化是有规律。这个规律是用“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来表述描述


《易经》在传承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形成多种称谓。其中《周易》就有;古本《周易》、《易注》、《周易》等称谓。详见下面表格


21011401(易经演化01).jpg


建议;
称含“伏羲六十四卦方位”的易经,为《易经》
称含“【易经(乾)】+易传”,为古本《周易》
称含“【易经(乾)++象】+易传”,为《易注》
称含“【易经(乾)+++文言】+易传”,为《周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15: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1-1-24 21:06 编辑



这个“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是如何得来?
要想明白“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就要先明白,北极星、太阳、地球,他们之间的相互运动关系


根据现代科学知识,综合考虑地球上的实际情况.
这个实际情况有3个;
1;地球上,北极星永远在北方
2;地球上,太阳永远在东方升起
3,地球上,有个三伏、三九天的变化规律

北极星太阳地球,他们之间,形成如下图结构的示意图

20122102(图解).jpg


地球的实际运动,其实是在它的一端指向北极星的情况下,在太阳附近,做往复循环周期运动。此时的这个往复循环周期运动,有自传,也有公转


地球自传,产生昼夜
这个昼夜,在中华文化中叫阴阳
为什么叫阴阳?
是为了描述客观事物的变化趋势。阳增加阶段,表示客观事物处于上升(或者;强壮)趋势。阴增加阶段,表示客观事物处于下降(或者;衰弱)趋势


地球公转,产生周期。
这个周期,在中华文化中叫太极
为什么叫太极?
是为了描述客观事物变化的源头(或者;初始)
公转(源头、初始)+分析客观事物状态变化的特性,在中华文化中;形成四象五行理论

21012401(季节于方位01).jpg


公转(源头、初始)+分析客观事物变化过程的状况,在中华文化中,形成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这个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含义;时间、方位、空间,等诸多影响客观事物变化的因素)

21012301(历法伏羲01).jpg


综上而言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是源于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过程的状况,而形成的概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15: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1-1-24 18:21 编辑
ab11bc 发表于 2021-1-24 15:36
这个“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是如何得来?要想明白“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就要先明白, ...




上楼论述的理论,源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21012401(太极图说0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5 04: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这么推崇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仅二百余字,可否也作一篇义理我解?楼主可否知是儒道合流的文著?《太极图说》的上半段,对照老子《道德经》的《道经》,“有生于无”的道法自然;程子言:“天地无心而自化”;朱熹言: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太极图说》的下半段,对照老子《道德经》的《德经》,“柔弱胜刚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程子言“圣人有心而无为”,朱熹言:变易以告人的人事当然。《太极图说》的下半段有这样一段话:“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周敦颐说仁义,儒家;不言是非理蔽言善恶,仁义窄化为善恶的道德固化,与老子绝仁弃义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不是《道经》与《德经》合成的《太极图说》?朱熹论述十分清晰:“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皆修德凝道之大端也”。存天理去人欲,不是“修德凝道之大端也”?“不以一毫私意自蔽”的凝道,《道经》;“不以一毫私欲自累”的修德,《德经》。“涵泳乎其所已知”,“方知,谓事有定理”;“敦笃乎其所已能”,“圆神,谓变化无方”,“此皆存心之属也”,“易以贡,谓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无事,则其心寂然,人莫能窥”,随顺“天地无心而自化”,乃《太极图说》所说:“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有事则神知之用,随感而应”;“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天地之性限定气质清浊善恶的“性即理”与“心即理”;“理义则日知其所未知”,变易以告人的人事当然。“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圆神,谓变化无方;方知,谓事有定理;易以贡,谓变易告人。圣人体具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此皆致知之属也”,致良知的存天理,致良能的去人欲,不是“圣人有心而无为”的尊德性与道问学。已非“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尊德性,而是“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的尊德性;也非“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问学,而是“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的道问学。不是《太极图说》“而主静,立人焉”的“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斯其至矣”的“大哉易也”,还有循物理两大事则的健顺五常,价值取向为富有日新的《易传》义理?理性实学的儒学人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5 04:4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的六十四卦,不管是伏羲还是文王,楼主知道卜卦作用是指向人事的行为因果,预测人事吉凶作提示,使之有心思准备。六十四卦蕴含的行为因果逻辑,关乎人事关系出现的多种可能性,旁及行为的心思繁杂,即有物理惯性,也有化学反应。变化无定向,所谓有阴阳不测之几,昭示“道心惟微,人心惟微”的心性危微实在。物质生产力发展与物欲需求增长的文明演进,预测难度愈来愈大。后人无法理明,掉入无形的迷*魂阵中,需要更高层次的理论理性。后人传承有三理念:一是实践实证的基础理论,荀子以礼义的行为规范准则,质正仁心,质实仁义的健顺五常。探究六十四卦行为因果所以然的理性思维,首要前提不是要端正循物理事则的言行规范?二是实践实证的深层理论,“利义之际,其为别亦大”,“有一人之正义”,“通于人而未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有一时之大义,面对无法抑制的物欲需求,心性下滑有情淫滥物欲。“一时大义”的存天理去人欲,“合乎天而不因乎物”的道德固化,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与人事当然,“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的“守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三是会通古今义理的经世治用,应对“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的神導德政。“为生民立命”,应对“人心惟危”,明有礼乐的大文昭之,神理明诚妥善应对发展不充分的新矛盾;“为天地立心”,应对“道心惟微”,质实鬼神的大质体之,神参精义妥善应对发展不平衡的新矛盾。三类的义利甄分,神理知几了然利害之际的相因之微,即道体的精微四义。此乃神導明诚的阴阳不测之谓神,不是卜卦预测更高层次的理论理性?三是理势言天,理成势者有贞一之理,“惟精惟一”的性灵至当;势成理者有人事相乘之几,“允执阙中”的天则中正。了然六十四卦预测人事吉凶因果的精微与危微。大质体之,质实鬼神的心性危微:大文昭之,应对民生利益精微的明诚与诚明,促进物物经济发展的健顺五常。三理念集成的理论理性,昭明六十四卦行为指向的预测逻辑。进入孔子的论理学时代后,对承前的观念都作论理学的理论提升,所以不可能止步于非论理学时代的观念水平。探究六十四卦,也有理性逻辑丰富化和深刻化的演进过程,体现在传统儒学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原真理路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08: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1-25 04:45
楼主这么推崇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仅二百余字,可否也作一篇义理我解?楼主可否知是儒道合流的文著?《太 ...



引这位朋友发言;
楼主这么推崇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仅二百余字,可否也作一篇义理我解?


-------------------------------------
我在学习研读《太极图说》时,遇到一个有趣问题,“五行、二五”,不知,你是如何理解,能否一解


21012402(太极图说05).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6 14: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完全有能力对《太极图说》作义理我解,对《太极图说》的认识也深刻了,有利于我们之间的讨论,争论出是非来。
对于五行、二行的“有趣问题”,我看过楼主文章,深知楼主很明白周敦颐的思想逻辑。要求我解答,其意我明。其实,《太极图说》己有答案:“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非常清晰了,太极生气,也即太虚生气,动静生阴阳的“两仪立焉”。阴阳聚散变合,“生水火木金土”。物化的有生于无,出自“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归纳阴阳动静的“互为其根”,太虚(极)生气的阴阳动静。结论是:“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请看张载的《太和篇》,张载提出太虚即气,时空的气化流行,聚散升降变合的纯属自然,并非存在“道生一(太极),一生二(阴阳),二生三(五气顺布),三生万物(四时行焉的有生于无)”的太极生气。太极生气的阴阳五行,乃道生一的“五气顺布”,有无相生的物化道与物化德,“天地无心而自化”的自然产物。张载言太和的《参两篇》,显然反对阴阳五行的物化道与物化德。只有天地能参,才有物物的五行,非纯粹大自然的五行,而是人为自然的实学五行,也是自然人为的理性实学的五行。只有天地能参,才有物物的阴阳,人事的刚柔阴阳,与质文的心性阴阳,天地能参的物物阴阳。物物的阴阳五行的“太虚即气”,“太虚,一实者也。故曰‘诚者天之道也’。用者,皆其体也。故曰‘诚之者人之道也’”。物物的天人诚道,循物理事则的天地能参。起点缘自太虚即气的天地能参,与太极生气的“道生一”,引发物物与物化两种观念的歧异,引发太极与无极的意蕴理解殊异。太极生气的观念:“太极本无极”。太虚即气的观念,太极乃是天地能参的理之道,太极理道是现存的体用中庸,“事物人也”的性灵至当与天则中正;无极则是“理化天也”的“容光而不穷于所受”。我曾建议楼主参阅船山的《思问录内篇》,其中一段话:“无极,无有一极也,无有不极也。有一极,则有不极矣,无极而太极也,无有不极。乃谓太极,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太极生气的“太极本无极”。太虚即气的“无极而太极”,“无有一极”的无极;“无有不极”的太极。
楼主对《太极图说》作义理我解后(是否发贴无关重要)。再研读张载《正蒙》的《太和篇》、《参两篇》、《天道篇》、《神化篇》、《中正篇》,思究张载为什么提出“为往圣继绝学”。再研读船山《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篇》与《周易外传》,思究船山为什么说“希横渠之正学”。将太虚即气的理论体系,与太极生气的理论体系作全方位的逻辑比较,看看能否较正出个是非理蔽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8: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1-26 14:41
楼主完全有能力对《太极图说》作义理我解,对《太极图说》的认识也深刻了,有利于我们之间的讨论,争论出是 ...



谢谢这位朋友的关注!
我会去搜集,你推荐的资料
并学习研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8: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1-1-27 21:33 编辑

我们大家都知道
任何一个学说(或者;理论),都可以建立一个模型
通过对模型的研究,来验证,其思想,正确与否

那么,中华文化体系,能否也能建立一个模型
通过,对模型的研究,来验证,思想呢?

通过,长时间、多方面的思考研究。我认为,建立了一个模型
这个模型由;北极星、太阳、地球,三者形成。有人会问;天上有那么多星球,为什么用它三个。
理由,共有3点
1;地球上,北极星永远在北方
2;地球上,太阳永远在东方升起(而且,它对地球影响最大。其它星球,对地球的影响,可以合并到,以太阳为主的作用)
3;地球上,有个特殊天气,变化规律,夏至、三伏,冬至、三九

20110801.jpg


----------------------------------------------------------------



由上面这个模型,形成的图示
我们可以确定中华文化,
首先,形成下图,所示
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中华文化!

21012701(中华文化基本理论).jpg



——————————————————————————————————


欢迎大家提出问题,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8 05: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不能等同而论。
自然物质的金木水火土,不管是自然原态,还是物物应用,死物,就是死物;实物,就是实物。水中有金,水就是水,金就是金,总不会说水是金,金是水的水金混淆。历史上出现指鹿为马现象,自然生物,终归还是自然生物,所以在场者都目瞪口呆。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纠正,关乎性命之忧,人为诈术而已。人为诈术,扭曲自然。死物,可以说成生物;实明,可以道出浮明。生生死死,实实虚虚,竟会是无定准的是是非非,善善恶恶,这就是人文的实质。自然物质不存有矛盾体,人文物物则存有心性内外的事物矛盾体。满口仁义道德,实质男盗女娼。所以方有荀子礼义质正仁心、质实仁义的实践实证基础理论。自然科学领域,不应存有这类乱七八糟的现象。人有私蔽大患,为何?环境造人!所以有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与意识,有文化的承前启后;存在与思维,后人承前人的历史逻辑演变次序。思维理论与意识实践,会随着存在变化的环境造人,出现认识和实践的事物运程的曲折反复,出现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哲学圆圈三阶段。人文性质的曲折反复现象,不能等同而论自然性质的曲折反复。自然性质的曲折反复: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吸取失败教训,总结经验积累的不断努力,直至成功。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建立,是直线性质的文化文明,承前启后的新故相资新其故。人文科学的理论体系建立,却因为认识实践曲折反复的哲学圆圈存在,返而复始重现第二个哲学圆圈。若你立足于第一个哲学圆圈肯定阶段的孔儒体系去建立理论体系,无疑是第二个哲学圆圈的肯定阶段;若你立足于第一个哲学圆圈的否定阶段,以儒道佛三教鼎立的汉儒体系,以儒道佛互补的宋明理学体系去建立理论体系,无疑是第二个哲学圆圈的否定阶段;在宋明理学主统时代出现“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气学,接续出现“希横渠之正学”的船山实学,经历一场实学与启蒙文化思潮后建立的理论体系,业已完成,却未进入后人理知,乃第一个哲学圆圈的否定之否定阶段。若你立足于第一个哲学圆圈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建立理论体系,无疑是第二个哲学圆圈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建立人文哲学的理论体系,其曲折反复过程,决不能等同而论于自然科学理论体系建立。换言之,杰出自然科学学者,如陈景润等,决不会成为哲学人文学者;杰出的哲学人文学者,如船山等,决不会成为自然科学学者。哲学人文学者与自然科学学者的思维类型不能等同而论,人心统性的“天命之性其原,气质之性其都”,思维类型的定性定位了。若楼主以自然科学的体系模型去建立中华文化(人文)体系模型,精神固然可嘉,想法是否合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22: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1-1-28 22:30 编辑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1-28 05:03
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不能等同而论。
自然物质的金木水火土,不管是自然原态,还是物物应用,死物,就是死物 ...



首先,谢谢这位朋友的关注!


我学习研读的基本原则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传承优秀文化,为奠定中华文化的科学实践实验基础,而铺路架桥
------------------------

引这位朋友发言;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不能等同而论

----

他们是不能等同而论,而是有个转化关系
今天,我就谈谈他们之间的转化


20122501(易经01).jpg


希望,大家有时间看看《图解 / 易经》这本书
这本书中,介绍了中华文化的起源

中华文化是如何起源
在地球上,太阳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外界因素
中华先祖,为了了解这个影响
就用立杆测影的方法,通过测量立杆投影的长度,了解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这个投影,有个最短时间,中华先祖,定这个最短投影时间为夏至
这个投影,有个最长时间,中华先祖,定这个最长投影时间为冬至
投影,由最长向最短的变化时间段,称阳气上升
投影,由最短向最长的变化时间段,称阴气上升


夏至定义为乾卦
冬至定义为坤卦

综上而言,乾卦+阴气上升+坤卦+阳气上升,最终形成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
此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就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这位朋友,现在你清楚了
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转化关系了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9 05: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转化关系,存在背景是远古时代,人类群居生活靠近动物群,依仗大自然生存,人群无权威,也无权力,其组织生产活动,托赖天神指引,卜筮问天意代人事。人性愚昧,心性质朴,民情动能,与大自然相仿,天地人同的物理现象。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转化关系存在的时代大背景,沿流到夏商周时代。当进入到孔子论理学时代有所改观。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业成文化积淀的质朴心性,受到第一次大冲击。在诸子群内,应对礼崩乐坏引发质朴心性的大动荡,显学是杨朱私己,墨学兼爱交相利的利益抱团,也出现对立杨墨的两个学派,一是老子的人心复古,主张返回执古道纪的质朴心性;一是孔子的人心不古,希望从原始人文开出人文化成的自然天地。处在动荡的质朴心性,情欲开启,也有正负两走向。延至战国后期,法家法术势理论流行,也导致奸诈心性流行,这就是入世的老子道学,演变成出世的庄子道学的存在背景。也是荀子改变孔孟的仁礼体系,力主以礼义的行为规范质正仁心辨真假,质实仁义成就实践实证的基础理论。《易传》改变了古易的天地人同,提出“易与天地准”的天地人参。动荡而变向的民情心性,开始脱离了质朴心性时代,天地人同的物理现象也改观,用荀子的话来说,君舟民水,水能载舟覆舟。物理现象,乃人物之元的民生利益精微,“士庶之穷通生死,治乱循环之数亦大”。心性的物理现象,也演绎出心性化学反应的鬼神之绍。用船山的话来说:“明有礼乐,幽有鬼神”。试问,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转化关系,可以用在心性的物理现象,能用在心性化学反应方面?而且,社会愈走向文明的物欲需求,人道率天道的致知在格物,由情欲引发的正负走向愈显著,小人禽兽引发的流俗质野,激化社会心性矛盾的负面走向,愈显出其灾难深重。心性化学反应的正负向,“利义之际,其为别亦大;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绝对不存在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转化关系,而是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不能等同而论。生在现实社会的楼主,难道不感觉到物理现象与化学反应的两种心性行为并存?人性的善与恶,心性的积极性与懈怠性,究其所以然的相因之微,结论: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不能等同而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09: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1-1-30 11:51 编辑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1-29 05:26
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转化关系,存在背景是远古时代,人类群居生活靠近动物群,依仗大自然生存,人群无 ...



谢谢这位朋友,对“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转化关系“存在”的认可

21013001(质文01).jpg



纵观这位朋友发言
我认为是在没有认真阅读《图解 / 易经》与仔细参阅《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简览》情况下,产生的一种迷茫;或者说,对诸子百家思想,其主要理论源泉来源不清所形成。
下面,我就针对这种迷茫不清。进行一下解释。
希望,能对朋友摆脱这种迷茫不清,对“中华文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这个全新认识,就是中华文化是具有科学实践实验基础的思想理论体系


200709002.jpg


200709003.jpg


以太阳为主,地球外所有星球,对地球的综合作用。这个综合作用,有两部分组成。一个部分用“立杆测影”测定,可以得到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一部分用“律吕调阳”测定,也可以得到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

---------------------------------

为什么有一个“律吕调阳”呢
因为,太阳、地球,相互位置的变化,对地球的内部,也产生一个影响变化
地球内部的这个影响变化,中华先祖,是通过“律吕调阳”来了解的。这个“律吕调阳”,《图解 / 易经》中,有比较详细的解释。


综上而言;中华先祖认为
太阳,对地球的综合作用。这个综合作用,有两部分组成
1;对地球外部环境的影响变化,这个影响变化,用“立杆测影”测定
2;对地球内部环境的影响变化,这个影响变化,用“律吕调阳”测定
这两个“影响变化”,与,太阳对地球的相互位置变化的“影响变化”,是同步。或者说;太阳、地球相互位置一定,地球上的“四季”就一定,地球内部“律吕”就一定


立杆测影,形成的变化规律,在文化上最终转化为;旺相休囚衰
律吕调阳,形成的变化规律,在文化上最终转化为;仁义礼智信

--------------------------------

诸子百家思想,是由于各个思想体系,其理论主要源泉,所占的“仁义礼智信”不同而形成。这个“所占仁义礼智信的不同”,就形成了诸子百家看待世界,看法上、行为上的不同

--------------------------------

这位朋友,现在你清楚了
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转化关系了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31 05: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仁义礼智信是人道完整的体系,并不是宴席饭歺,由食饭歺者的诸子百家分享。老子道法自然的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礼者乱之首,如何分享仁义礼智信?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如何分享仁义?法家君为本的法术势治国,如何分享仁政德治的礼法合治!再说,仁义礼智信的人道体系,并不是如诸子百家的静态文理,而是动态的。从孔孟仁礼体系的“克己复礼为仁”,到荀子礼仁体系的实践实证基础理论,由孔儒仁礼德政的实践实证基础理论,到船山神導德政的实践实践深层理论:“利义之际,其为别亦大;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传统儒学历史逻辑循序演变原真理路的古今义理会通,我是推崇“惟精惟一”的传统儒学为主流学派,研究诸子的百家争鸣,是为了研究主流学派的演变而建立完整体系过程,不清楚诸子理论的各有偏蔽,就不知道真正的儒学文化实质,发生错解儒学经典的的文化现象。
同样,对于图解易经的,“律吕调阳”,那是属于与人文文化相关的自然文化,“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与自然文化相关的肖天地德,人文世界出现的历史事件变化,“洪荒无揖让之道,唐虞无吊伐之道,汉唐无今日之道,今日无他年之道”。道的进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顺应理势必然适全理势自然的历史过程。理势必然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理势自然却是势成可否的理有顺逆,何以证实是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转化关系?若要说转化关系,那就是同属自然范畴,物物经济的天道自然,与物欲需求的人性自然与心性实然之间有转化关系,但是,进入人道率天道的致知在格物时代,“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同时要应对:“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物理自然的人物之元,化学反应的鬼神之绍,存在音容天所存在个体人心的心性内外,社会道心的心性内外。天有理成势者的贞一之理,人有势成理者的人事相乘之几。人文文化的心性内外矛盾体,其心性基础乃是中庸质文的“质”元素,可以说是自然文化的物物之天与物物之性,因应于物物经济与物欲需求的文明同步。然而,还有修饰与增益质的“文”元素,质文心性演变过程,应对人物之元有转化关系;应对鬼神之绍,应对势成可否的理有顺逆,而且是社会愈走向的文明时代,愈是不健康的社会,转化关系就更难自圆其说了。以后我再深思熟虑此问题,楼主也该深虑吧!
人文文化有孔子开拓的论理学时代,易学的论理学时代不是《易经》,而是《易传》。易学论理学的古今义理会通,是《易传》神有方于“易与天地准”的天地人参,到张载,船山的神化理论,天地神参導向天地人参的历史逻辑理路。楼主主易经为传统易学的文化始源,我主《易传》为易学论理学起点,本来可以殊途同归,却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各行其是便是,看看将来是否出现新生机的殊途同归。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31 11: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1-31 05:13
仁义礼智信是人道完整的体系,并不是宴席饭歺,由食饭歺者的诸子百家分享。老子道法自然的绝仁弃义、绝圣弃 ...




谢这位朋友
以后我再深思熟虑此问题,楼主也该深虑吧!




21013102(质01).jpg





我有《周易入门150问》“如何学习易学”的3点,与这位朋友共勉


21013101(易学要的0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31 13: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陋寡闻,对于律吕调阳,我第一次接触,多谢楼主提示。我细读千字文而思想琢磨,还是不能改变我原初想法。楼主悉心研究,能否结合南北朝动乱时代的生活逻辑予以解说,看看能否改变我的想法。
南北朝时代是心性乱世时代,虽是儒道合流,儒家道德,道家无为,都没法平息该时代的心性困惑,外来佛教入世,开启儒道佛三教鼎立,平息动乱时代心性困惑的意识形态。周兴嗣的千字文,以叙述自然与人文的历史知识,其意也是平息心性困惑,有其时代特征:人道顺天道,坚守儒家道德勿妄为,道家无为的与世浮沉。
同属于战国后期的心性乱世,法家法术势流行时代的荀子言:顺天而制天,即人道顺天道。天道调阳,实质乃天施地受的阴阳和调。天施大生,地受广生,调阳的天施大生风调雨顺,便有地受丰年的秋收冬藏。年有十二的六阳六阴,六阳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寒来暑往的春生夏长,迎来一年收成,六阴的秋收冬藏。风调雨顺,天施地受;失风调雨顺,依然是天施地受。顺天有丰年的风调雨顺,也有歉年的非风调雨顺。
人道调阳,也是顺应天施地受的人道顺天道,循物理两大事则的健顺五常,人事易简的尊卑在位,心性能动的刚柔定性。人道调阳,重心是乾道变化的“易与天地准”。乾道的人事职能,乾易知,与坤简能职能的名实相副,成就人事级能结构的客体基础;乾道心性能动职责的乾刚健,与坤柔顺职责的性命配称,成就心性能动结构,主体能动的事物运行。循物理事则的健顺五常,顺天道调阳的风调雨顺,则五谷丰登;顺天道调阳的非风调雨顺,则完善人道弥补天道缺失,所以有王制理想的“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也有人道教化礼之隆的“文理繁,情用省”。然而,人道失调阳,人事职能的易简定命,出现人事错位;心性能动的刚柔定性,出现刚柔杂居。循物理两大事则出现人事和心性积患,也就失去健顺五常的礼义规范,乃人道祸根。在顺天道调阳的风调雨顺时,人祸消失丰年收成的上溢而下漏;顺天道调阳的非风调雨顺年代,人祸加剧于歉年天災的灾难性。荀子的王制理想:“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若是“上溢而下漏”的人道祸患,“文理省,情用繁”,礼之杀的心性积患,“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调阳与人道调阳,人道调阳私蔽大患的乱世,“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所以荀子提出顺天而制天的王制理想和礼之隆的“文理繁”。然而,仁礼忠恕的顺天而制天,毕竟是“通于人而未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文理的道德定律是治世通行,乱世遗落。孔儒模式,乃人道顺天道,自然人文的律吕调阳。孔儒模式,需要更高的文明模式:人道率天道,人文自然的律吕调阳。在船山仁恕天下神導德政的哲学思维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希望看到后人新的篇章:人道率天道,人文自然的律吕调阳。
楼主文章,循道现时的文理传统;我的文贴,不合现时的文理传统,见解歧异不出奇。有争论方有思考,有思考方有思想深入,这就是船山的学问道与思辨道,“学愈博而思愈远,思愈困而学必勤”。共勉!
现在讨论的氛围太过平静,这是我在研究自己的主题时,尽可能与真正研究学问、崇真理的人发贴,活跃讨论气氛。自话自说,毕竟太沉寂了,不利于论坛,不利于学术水平的提高。勿怪我发贴干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1 10: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1-2-1 10:29 编辑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1-31 13:08
孤陋寡闻,对于律吕调阳,我第一次接触,多谢楼主提示。我细读千字文而思想琢磨,还是不能改变我原初想法。 ...


21020101(易学要的01).jpg


首先谢谢这位朋友的“共勉”


用历代史实,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相互印证,在中华历史上,有个专门的学派,称,史易学派。并有专著问世。


我就是一名业余中华文化的爱好者。只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汇总归纳总结,用以“中华文化”形成思想理论体系有用的东西,为中华文化铺路架桥。下面,我就讲一个用“律吕调阳”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故事

话说;律吕调阳


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由于地处中国的北端,河北辽宁一带,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以游牧方式为主要生活方式。因此,历法十分落后和混乱的。又因,天气寒冷,一年中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农作物播种日期要算的十分准确。春天,如果播种太早,种子会冻死在地里。如果,播种太晚,没等农作物成熟,一场霜雪下来,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而用圭表(即;立杆测影)测绘节气,由于受天气阴晴比较大,不是太准确。如果要测绘的准确,就要进行长时间的观测。而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等不了这么长时间,必须要当年落实。


邹衍(约公元前324年 — 公元前250年),战国末期齐国人。是战国时期的阴阳家,术数大师。对于天文历法测绘这些技术掌握的非常娴熟。燕昭王曾尊称先生。他用当时阴阳学的“律吕调阳”,在短时间内,就把燕国的历法调整过来,准确的测算出节气,制定了谷物播种、收割日期。为燕国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准确日程。


律吕调阳,为燕国,或者说,中国北方,以游牧生活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从游牧生活方式转向农牧生活方式,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依据。使他们的流动动荡生活,从此走向稳定


-------------------------


这位朋友,现在你明白了
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转化关系了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1 11: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还是从人道顺天道走向人道率天道的理势必然去思考你的转化关系吧!商品经济社会,肯定是人道率天道的继续,即船山学理的继续
“事物人也”,人也就是人事与心性操作的事物过程,包括着人事阴阳与心性阴阳在内的事物阴阳,方是精于物物的完整概念。其中包括形下仁礼的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也融人形上導的两大学问道:尊德性与道问学,社会整体的大系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2 04: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道率天道的基础理论:象数天理。象之理的“因已然以观自然”,预测学的神理明诚;数之理的“期必然以符自然”,神几精义的神参明钦,“类应之,数数之”的“形气存乎神理”。“类应之”,该要应对“人物之元,鬼神之绍”的阴阳不测之几,“理有屈伸顺乎天”的性灵至当;“数数之”,乃人道率天道的实务,顺应人情物理数者,势有轻重以应乎体用中庸的刚柔质文心性人,实函斯活,“大中即寓其间”的天则中正;“形气存乎神理”,“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实践实证所证验的人道率天道,应对发展不充分的新矛盾:“类应之”的性灵至当,“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应对发展不平衡的新矛盾:“数数之”的天则中正,“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这就是我之所以推崇船山学的人道率天道。
《大染坊》某一片段说到三类人不能读书,其中的一类,从读书里走不出来的书呆子,空谈学问道。缺失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辨道,也就没有关乎现实社会人情世故的学问道,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之间脱节。读书成书呆子,此类人,乃研究传统文化的学人该要切忌,与楼主共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2 08: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1-2-2 08:24 编辑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2-2 04:14
人道率天道的基础理论:象数天理。象之理的“因已然以观自然”,预测学的神理明诚;数之理的“期必然以符自 ...




21020201(质01).jpg


说的好!
那咱就“勉”一下,看勉的对不对

中国还有几句俗话;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


认识中国字,是一码事
把中国字连起来,表达思想,是一种进步
那么,有了这种进步,能表达思想,就能研究探讨中华文化吗?

21012701(中华文化基本理论).jpg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怎么个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法?
一张图就能概括(看似平淡,却深不见底)!
如何用,我想,起码要具备下面3种基本常识
1;找到一本好书,可以实际应用的参考书
2;易学基本概念
3;占卜基本常识
望这位朋友深思借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3 05: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崇易经,我崇《易传》,各有所崇,各成所学。借鉴!借鉴!
人道顺天道,自然人文的律吕调阳。象之理的“因已然以观自然”,“观自然”,人道顺天道的自然人文;人道率天道,人文自然的律吕调阳,数之理的“期必然以符自然”,“期必然”,人道率天道的人文自然。象生数,数成象再数生象,象数互生,自然人文与人文自然之间的转变关系,人道顺天道与人道率天道的“观自然”与“期必然”,理势必然适全的理势自然,“因已然”而“符自然”,“理势言天”的人道与天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3 11: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2-3 05:15
楼主崇易经,我崇《易传》,各有所崇,各成所学。借鉴!借鉴!
人道顺天道,自然人文的律吕调阳。象之理的 ...




这位朋友,咋了?

《易经》,是什么?
《易传》,是什么?

盲人摸象,说了个什么意思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4 04: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崇易经,崇的是包括《易传》在内的易经;我崇《易传》,是传承创新于易经的《易传》:三道三才循物理事则的天道元亨利贞;事变体易神有方;“易与天地准”的天地人参;“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继善成性的富有盛德。是这样吧!
楼主承传统,我非传统。歧见难消,会保留很长时间。擱置讨论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5 10: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1-2-5 14:20 编辑


话说;学习研读中华文化,要选择一个好的读本


从古到今,在全世界的浩如烟海书籍中,其发行之大、争议之多、影响力之强、历世之久者,大概只有中国的《易经》
《易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他是一部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见的经典著作。他古老和深邃,使其当之无愧成为经典中之经典、智慧之中智慧。人民在经历磨难、凶险、复兴等境遇时,他总能启迪人们的智慧,使之找到最佳应对策略。正因如此,《易经》才能成为包罗万象一部具有丰富智慧的百科全书
也正因如此,对《易经》的注解多如牛毛。在这多如牛毛的注解中,由于众多各式各样的原因,出现了一些文字、条理、篇幅、甚至是错解误解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也正是由于有这么多问题的存在,这就产生了一个读书不当而误入歧途的问题。误入歧途人多了,也就影响了《易经》的权威性,降低了参考及实用性。
所以,在学习研读中华文化,特别是学习研读《易经》时,其读本选择时,就有一个版本问题。这个读本要考虑《易经》的系统性、综合性、联系性的科学观点,注意象数与义理相结合、易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以《易经》为核心,以《易传》为参考基础,综合科学观念,揭示《易经》的宇宙观,道德思想内涵,为主要内容的书籍为读本
《图解 / 易经》这本书,我认为是一本学习研读中华文化比较好的一本参考书。全书共有三部分组成
1;《易经》必备的基础知识
2;《周易》
3;《易传》
该书的一大特点,就是从《易经》起源说起,用详尽的笔调叙述了《易经》起源时先民和世界的种种状况,以及《易经》诞生后给中华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宇宙在手、万法由心。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皆纳与《易经》(即,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这是远古先民,对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认识的汇总归纳总结,呈现的是远古先民睿智卓见的智慧。希望朋友们慎重仔细参阅,用好这个读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07: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中华文化


在浩瀚宇宙中,有一颗蓝色的星球。这颗蓝色的星球,它就是我们人类的家乡,地球。地球上四季分明、五彩斑斓,形成丰富多彩世界。这个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世界,是由北极星、太阳(为主要影响源)、地球,形成的特殊关系而构成。这个特殊关系,有下面3个因素
1;地球上,北极星永远在北方
2;地球上,太阳永远在东方升起
3;地球上,不单有夏至、冬至,两个重要节气。还有个三伏最热天、三九最冷天


21020904(阴阳论述图解01).jpg


地球,自转形成昼夜。这个昼夜,就是中华文化基本理论“阴阳”的原始含义(昼为阳,夜为阴)。自转的累计,形成公转,这个公转,就是中华文化基本理论“太极”的原始含义。


当太阳光,直射地球的北回归线时,地球上的北半球,日光照射时间最长。此时,就是地球的夏至节气。这个节气的时间点,在中华文化中,有个称谓;乾卦
当太阳光,直射地球的南回归线时,地球上的北半球,日光照射时间最短。此时,就是地球的冬至节气。这个节气的时间点,在中华文化中,有个称谓;坤卦
当,太阳光由照射时间最短,向,太阳光照射时间最长,变化的这个过程,就是中华文化的阳增加阶段(又称;阳气上升)
当,太阳光由照射时间最长,向,太阳光照射时间最短,变化的这个过程,就是中华文化的阴增加阶段(又称;阴气上升)
这个,阴增加阶段与阳增加阶段,是个此消彼长相互转换的过程。这个变化过程,在中华文化中有个称谓;两仪(即;阴阳)。在这个此消彼长相互转换的过程中,有一个阴阳平衡位置,这个平衡位置,就是春分(或者;秋分)节气


为了进一步掌握了解太阳、地球,由于运动,形成的变化关系。人们就把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形成的地球公转圆周,按一定要求(这个要求就是;立杆测影、律吕调阳)进行细化,这个细化的结果,就形成春夏秋冬,四季(或者说;24节气)。这个四季,就是中华文化的“四象五行”的原始含义


21021101(四季01).jpg


至此,中华文化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或者说;阴阳 / 两仪,四象 / 五行)概念形成。所有的中华文化,都是在此阴阳五行基础之上产生发展起来,并形成诸子百家思想理论。或者说;此阴阳五行【阴阳(两仪),四象(五行)】,是诸子百家思想理论的源泉
20122101(简览).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