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06|回复: 19

[作品赏析] 与魏居士书——探索王维的人生哲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19 12: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与魏居士书
  足下太师之后,世有明德,宜有四代五公,克复旧业。而伯仲诸昆,顷或早世,惟有寿光,复遭播越。幼生弱侄,藐然诸孤,布衣徒步,降在阜隶。足下不忍其亲,杖策入关,降志屈体,托于所知。身不衣帛,而于六亲孝慈;终日一饭,而以百口为累。攻苦食淡,流汗霡霂,为之驱驰。仆见足下,裂裳毁冕,二十余年,山栖谷饮,高居深视,造次不违于仁,举止必由于道。高世之德,欲盖而彰。又属圣主搜扬仄陋,束帛加璧,被于岩穴;相国急贤,以副旁求,朝闻夕拜。片善一能,垂章拖组,况足下崇德茂绪,清节冠世,风高于黔娄善卷,行独于石门荷筿。朝廷所以超拜右史,思其入践赤墀,执牍珥笔,羽仪当朝,为天子文明。且又禄及其室养,昆弟免于负薪,樵苏晚爨,柴门闭于积雪,藜床穿而未起。若有称职,上有致君之盛,下有厚俗之化,亦何顾影跼步,行歌采薇,是怀宝迷邦,爱身贱物也。岂谓足下利钟釜之禄,荣数尺之绶,虽方丈盈前,而蔬食菜羹;虽高门甲第,而毕竟空寂。人莫不相爱,而观身如聚沫;人莫不自厚,而视财若浮云,于足下实何有哉!圣人知身不足有也,故曰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知名无所着也,故曰欲使如来,名声普闻。故离身而返屈其身,知名空而返不避其名也。
  古之高者曰许由,挂瓢于树,风吹瓢,恶而去之,闻尧让,临水而洗其耳。耳非驻声之地,声无染耳之迹,恶外者垢内,病物者自我,此尚不能至于旷士,岂入道者之门欤?降及嵇康,亦云顿缨狂顾,逾思长林而忆丰草。顿缨狂顾,岂与俯受维絷有异乎?长林丰草,岂与官署门阑有异乎?异见起而正性隐,色事碍而慧用微,岂等同虚空,无所不遍,光明遍照,知见独存之旨邪?此又足下之所知也。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其后之累也。
  孔宣父云: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可者适意,不可者不适意也。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人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也。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此近于不易,愿足下思可不可之旨,以种类俱生,无行作以为大依,无守默以为绝尘,以不动为出世也。仆年且六十,足力不强,上不能原本理体,裨补国朝;下不能殖货聚谷,博施穷窘,偷禄苟活,诚罪人也。然才不出众,德在人下,存亡去就,如九牛一毛耳,实非欲引尸祝以自助,求分谤于高贤也。略陈起予,惟审图之。     

王维与人来往书信,其文集中所见不多,因其散失之故。
此篇《与魏居士书》,文笔流畅,典故众多,涵义深刻,词意隐晦,阐述了王维在身不由己的社会政治环境之中,委曲求全的人生哲学。不经仔细品读,反复揣摩,难以理解王维此书信之意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9 14: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一
王维与魏居士书,魏居士何许人也?
王维书起首说明,魏居士是先朝太师魏徵之后人。然后接着叙述了太师世有明德应该四世五公,但是却后人贫困窘迫之身世。
这一段文字,看起来有点奇怪。为何与人书信要如此揭人贫困往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9 14: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3-19 14:33
其一
王维与魏居士书,魏居士何许人也?
王维书起首说明,魏居士是先朝太师魏徵之后人。然后接着叙述了太 ...

其二
按照常识,人际因事而书信往还,应该有先后之次。
那么,是魏居士先给王维写信还是王维先给魏居士写信?从王维书信内容看来,应该是魏居士先给王维写信,说了一些什么事。王维得到魏居士书信后,以此书作答,向魏居士做了详细解释。此事虽然可以猜出,但是却难以明言。估计魏居士之书信言辞还是文雅和缓,所以王维在此书信也是用一些典故,隐晦地说明了自己有些事不得已而为之的现实原因,说出了自己的人生哲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9 17: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3-19 14:56
其二
按照常识,人际因事而书信往还,应该有先后之次。
那么,是魏居士先给王维写信还是王维先给魏居士 ...

其三
魏居士是魏徵之后人,其名字世代已不可考。新唐书魏徵传记载魏徵有四子事迹,孙辈无记载。由于太宗在魏徵死后听信谗言清算过魏徵,其家族逐渐衰落。玄宗时魏徵后人已不知名。由此看来,王维说魏居士是太师之后世有明德宜四世五公,好像是含有暗讽之意。书中所言,魏居士经历贫穷窘迫。其是否入仕过,担任何种职务,作此书时是否还在任,都好像是似有还无,不甚明确。居士之称谓,既是佛教俗家弟子之称,也是士族子弟未入仕者之称。因为王维称其魏居士,其是否入仕或在职与否就好像含糊起来。
到唐宪宗时魏徵后人贫困到要典卖祖居房屋,藩镇李师道要帮助其赎买。白居易向宪宗奏言,朝廷才帮助魏徵后人赎买回祖屋。唐文宗时魏徵后人第五世孙魏謩入仕有魏徵遗风官职做到宰相。如此年代久远,论辈分才是第五世孙,可知是魏徵后人的支系,如同刘玄德说是汉景帝十三代玄孙一般。由此可见,王维说魏居士的贫困窘迫经历,并非随意虚言。
王维在书中提及魏居士的经历,其意何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20 14: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3-19 17:51
其三
魏居士是魏徵之后人,其名字世代已不可考。新唐书魏徵传记载魏徵有四子事迹,孙辈无记载。由于太宗 ...

其四
王维此书之确切年代并无记载,无从考之。
从书中后文,王维自述,年且六十,应该是乾元元年到乾元二年,王维此时五十八或者五十九岁。王维自述,上不能原本理体,裨补国朝,下不能殖货聚谷,博施穷窘,偷禄苟活,诚罪人也。也说明是出狱后重新任职之后作。天宝十四年至至德二年此三年之间王维陷贼入狱,是五十五到五十七岁。天宝年间则不能说年且六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24 21: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1-3-24 22:00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3-20 14:31
其四
王维此书之确切年代并无记载,无从考之。
从书中后文,王维自述,年且六十,应该是乾元元年到乾元 ...

王维在此书中详细叙述了魏居士生活经历,从而引申出一种人生哲理。魏居士是魏徵子孙,应该是孙辈。魏徵有四个儿子。魏居士是哪一个儿子之后?不知其详。从唐太宗到玄宗就已经一百多年。其子在武后时还入仕。到玄宗时应该是孙子辈分了。魏徵为官清廉正直,后世遗风,家境不会富裕。魏徵家宅原来没有正寝,太宗把宫中建造小殿的材料用来给魏徵建造了正寝。玄宗开元年间,魏徵家宅失火,烧毁了正寝,魏徵子孙为此哭了三天,可见其子孙无力再建造正寝。玄宗那时候还是贤明君主。他想了一个好主意,下诏命百官都去魏徵家“往吊”,也就是“慰问”。慰问总不能空手去吧。每个人多少都得凑个份子。这样帮助魏徵子孙重新建造房屋。
而魏居士兄弟有些早死,有些流落异乡,儿子弱小,侄子孤儿,和平民百姓一样艰难谋生。魏居士不忍心看着儿子侄子如此艰难,于是杖策入关,放下身份面子,投靠一个知己(应该是一个权贵)为其效力谋生,养活一家一百多口老幼。如此二十多年。山棲谷饮,说明没有住在长安城中的魏徵家宅而是另外居住在条件不好的地方。这也说明魏居士不像是魏徵长子后裔。魏居士如此为主人效力养家,人品德行为皇帝和宰相知晓。于是朝廷就提拔魏居士担任“右史”,(这是古官名)应该是起居舍人。
这里就有一个疑问。王维在作此书时,魏居士好像已经不再担任官职。如果在职,王维如何能以居士称呼之而不提其官职,这不合唐人习惯。
在书中,王维评论魏居士入仕,既可以辅佐天子,又能获得俸禄,使家人免于饥寒。如果是珍惜自己的名誉,害怕别人议论自己贪恋利禄,不去入仕,就只能门庭冷落,吃糠咽菜。所以说,人身如泡沫,但是还是珍爱自身。钱财如粪土但是还是不停积攒。虽然爱惜自身名誉,还是不能不入仕为天子辅佐。知道名声是空还是要不避名声。你魏居士如此为主人出力,凭借名声入仕,为朝廷效忠,还不是为了钱财俸禄,让家人过上好生活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24 22: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3-24 21:56
王维在此书中详细叙述了魏居士生活经历,从而引申出一种人生哲理。魏居士是魏徵子孙,应该是孙辈。魏徵有 ...

魏居士入仕,是因为圣主求贤,相国急贤。由此可见,此事应该是天宝年间以前的事。所以王维说,二十余年。那时候王维还是刚刚回到朝廷。王维一直在朝廷任职。魏居士是什么时候离开朝廷?是什么原因?如果一定要猜想,大约是天宝年间朝廷风气实在是和魏徵遗训不合,故而离职。以后一直隐居。所以王维在下文又举出几个隐士高人为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25 22: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3-24 22:16
魏居士入仕,是因为圣主求贤,相国急贤。由此可见,此事应该是天宝年间以前的事。所以王维说,二十余年。 ...

王维从魏居士经历,得出结论,就是为了所谓高洁的名誉而使自己和家人只能过着贫穷困苦的生活,是不应该的。人之所以付出努力或者取得名声,都是为了得到更好的物质生活。接下来,王维又举出三个先贤名士为例,进一步说明追求空洞的名誉而不顾自身现实的害处。
第一个是许由。王维认为,声音不能在耳中停留,耳中也没有被声音污染的痕迹。讨厌外来的声音,反而以为自己耳脏了。不喜欢外来的物反而使自己身体生病。旷达之士都不会这么做,更何况懂道理的人呢?
许由是古之高士,是传说中的人物。那么说两个真实的人物。
第二个是嵇康。嵇康入仕为官,但是狂放不羁不拘礼法,不与执政者合作,最终被杀。王维在此用佛经理论来说明嵇康行为不可取。如果嵇康把狂放和礼法,林草和官衙的对立,都视之为空无,以平常心对待,不去过度追求自身名誉自由,也不会丢了性命。
王维在此用佛理解释嵇康之例,又说,此又足下之所知也。说明魏居士是信佛者。也可以解释王维为什么称呼其为居士。王维笃信佛教,深明空不异色色不异空之理。
第三个是陶潜。王维在此,反其义用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典故,说明陶潜为了空洞的所谓名节,不肯折腰见督邮,辞官归隐,结果弄得后半生穷困甚至于乞食,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掂量不来轻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25 22: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3-25 22:49
王维从魏居士经历,得出结论,就是为了所谓高洁的名誉而使自己和家人只能过着贫穷困苦的生活,是不应该的 ...

在空洞的名誉和现实的利害之间,如何能二者兼顾?
王维在此书中最终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说明自己的人生哲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27 21: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1-3-27 23:15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3-25 22:57
在空洞的名誉和现实的利害之间,如何能二者兼顾?
王维在此书中最终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说明自己的人生 ...

王维在此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并由此得出自己的启示:可,是满意的结果;不可,是不满意的结果。进一步说明,我入仕为官,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人都得到恩惠,这是满意的结果。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也不觉得有什么不满意的。如果把思想和身体分开,理想和现实也如此,那么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感到不满意。
这个意思,说白了,就是我做官做得好,当然好。如果没有成就,也无所谓。随遇而安就行了。退一步说,做个好人,固然好,做不了好人,也不要紧,只要活得好就行了。
接下来,王维对魏居士说,希望你思索可与不可的意思,不要把行为和现实联系得过于紧密,即是行作和大依,守默和绝尘,不动和出世。当然,理解并且实行这个无可无不可的思想,是很不容易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27 22: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3-27 21:59
王维在此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并由此得出自己的启示:可,是满意的结果;不可,是 ...

王维在此书中,先通过魏居士的生活经历,又通过三位先贤的例子,最后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无可无不可,说明了自己的人生处世哲学。
这个人生哲理,在正统的儒家思想看来,是难以想象难以接受的。忠君报国,为官清廉,造福百姓,以天下为己任,这是古今仁人志士的传统观念。而王维在此书中,却并不认可这个传统观念。王维是受过正统儒家思想熏陶教育的。而到了晚年,在此说出如此思想,实在是有难以明言的苦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27 23: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3-27 22:16
王维在此书中,先通过魏居士的生活经历,又通过三位先贤的例子,最后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无可无不可,说明 ...

最后,王维在此解释了自己为什么要向魏居士写这一封书信的原因。语句看似简单,涵义却是隐晦而深刻。
我年近六十,上不能报国,下不能济世,偷禄苟活,是个罪人。无才无德,是死是活,在职辞职,就像是九牛一毛,写给你这封信,并不是想请你帮忙帮我说几句好话,或者用先贤高士行为遮掩世人对我的批评。简单说明原因,请你思索考虑(我说的对不对)。

王维这封信,原因深刻,涵义隐晦。后世有些读者,仅仅是望文生义,以为是王维在此劝魏居士出来做官入仕,对王维在此书中的思想涵义完全理解反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28 22: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3-27 23:04
最后,王维在此解释了自己为什么要向魏居士写这一封书信的原因。语句看似简单,涵义却是隐晦而深刻。
我 ...

王维在此书中,详细叙述了魏居士的生活经历,并且说:仆观足下,二十余年,说明王维对魏居士并不生疏,或者还是比较熟悉。魏居士是魏徵之后,在朝野有名声。根据王维叙述,魏居士曾经是入仕过,但是后来又去职。而且去职后生活还是比较困难。所以王维在此书中说他只顾空洞的名节而不顾自身现实生活,并且说,这对你有什么好处呢?王维在朝二十多年,没有推荐过谁入朝做官。到了晚年,更没有这个可能。由此可见,王维此书不会是劝魏居士入仕为官。从书中语句看来,也没有这个意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28 22: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3-28 22:14
王维在此书中,详细叙述了魏居士的生活经历,并且说:仆观足下,二十余年,说明王维对魏居士并不生疏,或 ...

分析至此,可以逐渐看出端倪。
按照常识,二人书信往还,礼尚往来,必定有先有后。
既然此书不会是王维先写给魏居士,那么可以 猜测,一定是魏居士首先为了什么事给王维写信或者传言或者当面与王维讨论或质疑(如果要是写信,王维写信回复,应该是写做《答魏居士书》更合适,此处只是猜测而已。),而王维为了回答魏居士,于是就写了这封书信,详细说明了自己的人生哲理。
王维在此说出的人生哲理,与人生生活有关,由此猜测,魏居士与王维讨论的事,也肯定是和人生生活有关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28 23: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3-28 22:32
分析至此,可以逐渐看出端倪。
按照常识,二人书信往还,礼尚往来,必定有先有后。
既然此书不会是王维 ...

继续分析。虽然是猜测,理由逐渐看出充分。
按照当时王维所处的实际情况,魏居士对王维所言之事,实际上就是对王维继续在朝任职这件事的比较委婉一点的指责和建议。由于当时具体情况证据无存,但是,能够让王维做出这一篇书信,用委婉而且隐晦的词语和引经据典的举例,详细说明为何要如此继续在朝任职,含蓄道出了自己身不由己的苦衷,可以猜测出,魏居士的言辞不是很激烈,但是意思是明白无误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28 23: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1-3-28 23:40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3-28 23:00
继续分析。虽然是猜测,理由逐渐看出充分。
按照当时王维所处的实际情况,魏居士对王维所言之事,实际上 ...

按照当时情况分析,魏居士认为,王维曾经陷身贼巢,被逼迫担任伪职。克复后被隔离审查。由于王维装病,没有为賊效力,又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再者其弟求情,朝廷也觉得王维的文才还可用,于是没有治罪,只是降职使用。与王维同样经历的官员,都得罪流放,唯独王维得到从轻处理。从书中可以看出,魏居士是非常看重名誉节操之人。又是魏徵后人,有祖上遗风,直言敢谏。可能是他直接对王维说或者传言或者写信,虽然天恩浩荡,免罪又授职,但是从名节而言,应该是辞职不就,才是最好结局。已经失身贼巢又再重新任职,实在是有愧于气节。
王维有鉴于此,才作此书,最后说,不敢为自己辩解,只是说明原因,请你思考理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29 21: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3-28 23:29
按照当时情况分析,魏居士认为,王维曾经陷身贼巢,被逼迫担任伪职。克复后被隔离审查。由于王维装病,没 ...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王维在此书中,用含蓄委婉的引经据典,归结到无可无不可的人生哲理,对自己从失身陷贼到重新任职的经历和原因,做出了隐晦的解释。
尽管如此,这个经历还是在王维心中留下了痛苦和耻辱的阴影。此后,王维除了上朝办公,下朝后就是闭门诵经,几乎与世隔绝。也很少再有好的诗作。直至去世。

在此期间,王维和贾至,杜甫,岑参有早朝大明宫诗作唱和。后世读者都为其华美诗文倾倒。只有一个评论认为,京师喋血未久,四人如此夸美朝仪,不已泰乎(有点不合时宜)。千年以来,评论家都只看到了华美诗文,没有理解四人诗作的深意。好像王维在此还显示出其诗作才华。这是余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29 22: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8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1-3-29 22:12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3-29 21:50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王维在此书中,用含蓄委婉的引经据典,归结到无可无不可的人生哲理,对自己从 ...

作为一个步入仕途,却又不可能参与政治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突然发生剧烈变乱时,身不由己地被卷入政治漩涡,为保全性命而委屈求全,王维是一个典型代表人物。匪今斯今。仔细品读,深为叹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9 22: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王维书中可以大致猜出魏居士对王维的指责:
其一,当时清流物议对王维的种种议论。王维用许由的典故,解释自己对待人言指责的态度。不与回应。权当没有听到。
其二,人言议论认为,王维食君之禄,不能杀身成仁,以死明志,而是委曲求全,苟活于世。王维用嵇康之例作解释。
其三,人言议论,王维请托说情,重新任职,有失气节,王维用陶潜的经历作解释。
最后,引用孔子的话说明自己对人言和魏居士所言的解释。并且仔细叙述了魏居士的贫困经历,反衬自己如此作为的虽然不合于士大夫的气节却是不得已而为之。
在唐传奇小说之中有一篇有关王维的文章,记录了王维入狱后的行止,可以为此做注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13: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史之乱,两京收复后陷贼官以六等定罪。陷贼官多了,魏居士偏偏就看上了王维。大约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为王维的文名比较大,受处分又比较轻的缘故。身不由己而委曲求全最终以无可无不可寻求自我解脱之道,也是无可奈何。
安史之乱自始至终,朝廷就在错误的道路上。降官定罪即是其一。魏居士及当时清流一味苛责王维,也是令人叹息之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