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86|回复: 0

[各地风情] 道真傩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10 18: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真傩戏
来源:兄弟民族

  道真傩戏(仡佬族傩戏),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仡佬族傩戏至迟在元明时期传入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由此开始在当地流传。它以巫为内核,与贵州地域文化和仡佬族文化合流,形成佛巫或道巫、清巫、儒巫合一的特殊坛门形式。道真仡佬傩戏以祈福迎祥为目的,由民间称为“道士先生”的艺人组班表演,有歌有舞,或说或唱,庄谐交作,文武并重,整个演出过程呈现出娱神和娱人结合、祭祀与艺术交融的特征。
  2008年6月7日,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申报的傩戏(仡佬族傩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89。  
dzef0v.jpg
  中文名:傩戏(仡佬族傩戏)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非遗编号:Ⅳ-89
  申报地区: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历史渊源
  道真仡佬族傩戏,民间俗称“跳大牙巴”,至少在宋元时期即已传入。虽然吸收、融合了儒释道三教和汉族的很多文化,但仍然保留了仡佬族本民族原始巫教的特征。如清代《遵义府志》引《峒溪纤志》说:“苗(对少数民族的泛称——作者注)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则此相沿苗风也。”遵义府学、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岁贡生胡端《禁端公论》云:“吾尝观其歌舞,跳跃盘旋,苗步也;曼声优亚,苗音也;所标神号,苗祖也。是盖苗教耳。”
  据文化部门统计,截至2014年8月,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共有傩坛52个,法师637人,其中仡佬族占70%;仡佬族掌坛师36人,占69%。因此,道真傩戏更多地打上了仡佬族的印记而被称为仡佬族傩戏。

  文化特征
  活动形式
  仡佬族傩戏有两种活动形式:一种是行单纯的傩祭,叫打保福,由法师4—8人进行,不戴面具出戏,只要一个晚上的时间即可;一种是傩祭和傩戏相兼,叫冲傩或跳大牙巴,由法师和演员12—16人进行。时间可长可短,少则三天三夜,多则七天七夜不等。打保福、冲傩也叫逛神或跳端公。
  傩坛之间,或有差别。因为教门就有玉皇教、老君教、淮南教等之别,传进地域又有湖广、四川之分,建坛时间有先有后,法师素质有高有低,领牲、勾愿神灵各异,愿类内容不一,主家经济及要求更不一致,因而程序可先可后,剧目可多可少。由于演出时间有长有短,一坛法事、一个剧目,内容也可增可减。致使同一内容的法事和剧目,就有多种名目。比如玉溪镇巴渔村清微教傩坛的延生仪式,分上、下两坛,程序共28道。上坛为佛教,有开坛、申请三元、投表、诵经、礼忏、启师、唱坐盘题、申文发疏、跑功曹、迎桥10道;下坛为巫教,有开坛、判卦、立楼、下罗衣罗网、安营扎寨、提桃园、打洞、开洞、发戏、耍五龙归位、领牲、大战洪山、破罗网、过关、勾愿、游傩塞海、跳香火、扫火堂18道。此外,道真民族各别傩坛活动的地域也比较狭窄,名目相同而内容各异的多。如捡斋的和尚,有五台山和尚、九州和尚、释真和尚、真州和尚等。地域不一,他们的身世、见闻就各不一样。“土地”神的名字就更多。
  道真仡佬傩戏以祈福迎祥为目的,由民间称为“道士先生”的艺人组班表演,它有冲傩、打保福、阳戏、梓潼戏等一百三十余种表现形式,演出时以锣、鼓、钹、唢呐等乐器伴奏,有歌有舞,或说或唱,庄谐交作,文武并重,山王、秦童等角色表演时需戴上特制的傩面具。  
  舞步动作
  傩仪舞步,有一人操作者,亦有二三人及多人操作者。其形式,有踩九洲、二人转、三五步、三七步、莲花步、三穿花、铁疙疤、长蛇阵、半边月、线光子、包四角、鬼错子(又称“拐八步”)、剪刀叉、四门、左步、右步、踮行、便行、七星罡、大穿花、小穿花、牛擦背、瓜子圈、月团圆、内傩城、外傩城、龙行虎步、狮子摇铃等。各坛传承不一,步法和名称亦各异。据不完全统计有30余种。 [3]
  音乐唱腔
  1、唱腔
  仡佬族傩戏的唱腔素有“九板十三腔”之称。九板是:一字板、二流板、三板、快板、慢板、摇板、碰板、垛板、倒板。十三腔:上岳腔、请水腔、哭皇天、满庭芳、缕缕金、祝远程、菊花馨、骂玉郎、点兵腔、连二腔、傩腔、弹腔、二回回。实际腔调变化较多,据不完全统计,有百余种。
  2、曲牌
  主要为吹打曲牌,亦有百余种,常用的有:贺朝王、放云头、二回头、扑灯蛾、牛擦痒、一枝花、金刚扫殿、三环头、九连环、倒挂子 、扯钻子、獠子、独锤等。 [3]
  戴面具表演是傩戏的特色。仡佬族傩戏的面具据传有72个角色,所谓“上傩三十六,中傩二十四,下傩一十二”。现代常用的有二十余个,主要有:山王、炳灵、将军、勾愿判官、二郎、土地、度关王母、先锋小姐、秦童、撵路狗、孽龙、和尚等。
  仡佬族傩戏面具多用白杨等木料雕刻,制作程序有严格的宗教要求,制作完成要开光,平时不用时要纸钱覆面、红布包裹。面具是“神的假面”,具有神性,法师在戴如山王等大神的面具前,要先藏魂,以示降神附身;之后要取魂归身。仡佬族面具的另一特色是部分面具口眼可动,在演出中平添生动,是现代唯一存世的“活口”面具。  
  宗教内容
  傩戏是傩祭的衍生物,因此包含了大量的宗教内容。其中,傩戏所用的文书共分为疏、牒、票、引、状、牌、幡、申、词、表、书、条册、符13类,总计554种。经忏有90余种。咒诰、符讳、手诀均数以百计。

  代表剧目
  仡佬族傩戏剧目分正戏与插戏(又称“花戏”)。正戏为带戏剧性之仪式程序,属不可减省内容。如冲傩中的“开洞”“打洞”“交标合会”“炳灵领牲”“灵官镇台”“破罗网”“判子勾愿”等。插戏则非必演内容,由法师根据相关原则及信人主观需要来灵活安排,旨在增加娱乐色彩,烘托仪式气氛,以神话题材或历史题材居多。如冲傩仪式“申文发牒”后可加演《跑功曹》,“灵官镇台”后可加演《战洪山》或《财神图》等。据不完全统计,仡佬族傩戏剧目有《问卜》《盘山》《赏花》《下天门》《凤凰祭》《钟馗遣鬼》《安安送米》等80余种。 [3]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仡佬族傩戏在戏剧和表演、娱人方面较为成熟,是中国古代道教文化与巫傩文化结合的典范,仡佬族傩戏折射出了仡佬族人独特的生活习性和宗教信仰,是仡佬族文化与贵州巫傩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宗教、历史、民俗、音乐、文学、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传承人物
  杨朝忠,男,汉族,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傩戏(仡佬族傩戏),申报地区: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保护措施
  2014年,道真自治县文体广电局获悉仡佬族傩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杨朝忠及其傩坛班在上坝乡八一村某群众家中进行仡佬族傩戏表演时,派出专门的工作组实地对表演情况进行了数字化采集。按照预先制定的《杨朝忠傩坛班采集大纲》要求,此次采集共采集视频资料65分钟,图片150张,文字资料5000多字。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心获得“傩戏(仡佬族傩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6年8月20日至21日,“神秘仡佬·道真文化周末聚”活动在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举行,在非遗节目表演现场,仡佬族傩戏《山王驱邪》向现场观众展示了道真的神秘傩文化。
  2019年,第25届法国国际文化遗产展在巴黎卢浮宫卡鲁赛尔展厅落幕,来自贵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傩戏面具等非遗作品在展览展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