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回复: 4

[易学研究] 张克宾 |《周易》卦序二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3 18: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0.jpeg

摘要: 卦序问题是《周易》象数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孔颖达明确提出《周易》经文六十四卦次序以“相耦,非覆即变”为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直接推动了《周易》上下经卦数不均问题和“观象系辞”问题的研究。上下经互变之卦的数量不均,是导致上下经总卦数不等的直接原因,而之所以如此安排又有其特殊之用意。诸卦“非覆即变”之象是作《易》者名卦和系辞的重要原则,因而较之于马王堆帛书《周易》卦序,传世本《周易》卦序应当是更为原始的卦序。《周易》经文卦序从整体架构到具体组合排布都有一定规则在其中。

关键词:《周易》;卦序;非覆即变;主卦;从卦
作者简介:张克宾,哲学博士,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易学与理学,易学象数学,《周易》经传解读,易图学。

《系辞上传》云:“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周易》古经乃是通过“立象”“设卦”及“系辞”的方式来表达其思想意蕴的。所谓卦象,既包含诸卦自身卦爻符号及其内部关系,也包含了诸卦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者共同组成了易学变易互通的符号体系。这也就从理论上决定了诸卦间的排列次序问题,势必成为易学卦象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广义上说,易学史上关于八卦六十四卦的各种象数义例和图式,诸如卦变说、卦气说、先后天八卦图、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等等,都是关于卦的排列次序的学说。但是由于这些象数义例和图式都自有其鲜明的理论宗旨,人们一般并不以卦序说视之。所以,通常所谓的《周易》卦序主要是指其经文六十四卦之排列次序。这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

一、二二相耦,非覆即变
    唐代孔颖达提出,《周易》经文卦序遵循了“二二相耦,非覆即变”【1】的原则。所谓“覆”是说两卦卦象上下相反,如屯与蒙、需与讼;所谓“变”是说两卦爻性阴阳相反,如乾与坤、坎与离。而“非覆即变”不是说每对卦的关系不是“覆”就是“变”,而是说“反复唯成一卦,则变以对之”【2】。在配对时,“覆”先“变”后,没有相覆之卦的才配相变之卦。对于泰与否、随与蛊、渐与归妹、既济与未济,两两是既“覆”又“变”关系的八个卦,则应以“覆”视之。据此,六十四卦中只有乾与坤、颐与大过、坎离、中孚与小过八个卦,上下颠倒卦象不变,两两是互变之卦,其余五十六卦则两两为互覆之卦。
    《周易》卦象存在“覆”与“变”的关系,汉儒早已有所阐发,如虞翻易学中的“反卦”就是指两卦互覆,“旁通”就是指两卦互变。王弼也提出“卦以反对,而爻亦皆变”【3】。而孔颖达的贡献在于将“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确认为《周易》六十四卦排序的基本原则。这一基本原则的揭示,直接推动了《周易》文本两个重要问题的研究,一是《周易》上下经分篇卦数不均的问题,二是作《易》者如何“观象系辞”的问题。
    关于《周易》上下经卦数不均问题,古人已有所解答。北宋邵雍就已指出:“重卦之象,不易者八,反易者二十八,以三十六变而成六十四卦也。”【4】其所谓“不易”也就是“变”,“反易”也就是“覆”。互覆的两卦可以用一个卦象表示,则互覆者五十六卦可以用二十八个卦象表示;而互变者八卦,还是用八个卦象表示。于是,六十四卦共可以用三十六个卦象表示。对此,张行成说:“《周易》上经三十,下经三十四,反复视之各十八卦,此三十六卦成六十四卦之理,自汉以来未有言之者。”【5】《周易》上经三十卦,互覆之卦有二十四个即十二对,互变之卦有六个,则共可化约为十八个卦象;下经三十四卦,互覆之卦有三十二个即十六对,互变之卦有二个,也共可化约十八个卦象,如此则上下经卦象之数相等。
    问题是按照“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的原则,完全可以将上下经各分为互覆之卦二十八个,互变之卦四个,从而使上下经各三十二卦,并各化约十八个卦象。又何必分成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呢?《易纬·乾凿度》说:“阳三阴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为上下,象阴阳也。夫阳道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阴道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6】认为《周易》上经象阳,下经法阴,此说本之于京房,不为无理。但是《乾凿度》以上篇三十为奇,故而象阳,则有待商榷。案,《系辞上传》云:“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所谓天数即指奇数,地数即指偶数,显然《系辞传》以三十为偶数。《乾凿度》以上篇三十为奇有“阳三”之象,令人殊觉牵强。看来从上下经卦数上论阴阳以作为其卦数不均的理由,有所不通。解释这个问题,还是需要从卦象上入手。
31.jpeg

    《周易》卦序三十六卦图

    之所以上下经卦数不均,关键在于上下经中互变之卦的数目不相等。上经互变之卦有三对,即乾与坤、颐与大过、坎与离,而下经互变之卦只有一对,即中孚与小过。既然上经比下经多四个互变之卦(6:2),如要保持化约后上下经卦象之数均等,则下经势必要比上经多四对互覆之卦(12:16)。这正是导致最终下经比上经多四个卦的直接原因。

    那么,为什么上经要有三对互覆之卦呢?乾坤为上经之首,坎离为上经之尾,其象征意义《乾凿度》已有精要之论。它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为上篇之始,尊之也。离为日,坎为月,日月之道,阴阳之经,所以终始万物也,故以坎离为终。”【7】而将颐卦、大过卦作为上经的倒数第四卦和第三卦,又有何意义呢?宋末俞琰说:“上经颐、大过连坎、离,亦以六子终之。”【8】颐卦的下卦为震,上卦为艮;大过卦的下卦为巽,上卦为兑。那么,构成上经最后四卦颐、大过、坎、离的经卦有六,即震、坎、艮、巽、离、兑。案,《说卦传》以乾坤为父母,震、坎、艮为三男,巽、离、兑为三女,则上经以乾坤父母卦为始,而以六子卦为终,寓示乾坤为本,而六子成用之义。这当是颐、大过二卦被置于上经尾部的重要原因。

    当然,还可以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上经最后不直接安排震、艮、巽、兑与坎、离六个纯卦来表示六子呢?又为什么不用像损卦与益卦、渐卦与归妹卦这样也是由震、巽、艮、兑组成的卦与坎、离相比配呢?这就涉及到《周易》六十四卦次序的整体安排问题。从上下经互变之卦的位置来说,上经的颐和大过与下经的中孚和小过,均处于倒数第四卦和第三卦的位置,两对卦是彼此呼应的,有其特殊用意,是其他诸卦所不能代替的。况且其他卦也被安排了相应的位置,不能随便调整。相关意涵下文再做详述。
    以上是谈论上下经卦数不均的问题。下面再来看“二二相耦,非覆即变”与“观象系辞”的问题。“观象系辞”是《系辞传》对《周易》象辞关系的基本看法。至于作《易》者具体是如何观象系辞的,《系辞传》则语焉不详。不难看出,作为《周易》经文卦序的基本原则,“二二相耦,非覆即变”也是作《易》者观象系辞的一个重要原则。
    首先,就卦名而言,互覆或互变两卦的卦名往往意义相对,显明者如乾与坤、泰与否、剥与复、坎与离、晋与明夷、蹇与解、损与益、震与艮、既济与未济,等等。
    其次,互覆或互变两卦的卦爻辞往往相对应。例如,泰卦辞说“小往大来”,否卦辞则说“大往小来”;需卦辞说“利涉大川”,讼卦辞则说“不利涉大川”;剥卦辞说“不利有攸往”,复卦辞则说“利有攸往”,等等。此为卦辞之对应。
    再如,损卦六五爻说“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益卦六二爻则说“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损之六五倒过来就是益之六二;遯九四爻说“君子吉,小人否”,大壮九三爻则说“小人用壮,君子用罔”,遯之九四倒过来就是大壮之九三;既济卦九三爻说“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未济卦九四爻则说“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既济卦九三爻倒过来就是未济卦九四爻,等等。此为互覆之卦同爻之辞相似。
    又如,夬卦九四爻辞说“臀无肤,其行趑趄”,姤九四爻也说“臀无肤,其行趑趄”;泰卦初九爻辞说“拔茅茹,以其彙,征吉”,否卦初六爻辞也说“拔茅茹,以其彙,贞吉”;既济卦初九爻辞说“濡其尾,无咎”,未济卦初六爻辞则说“濡其尾,吝”;既济卦上六爻辞说“濡其首,厉”,未济卦上九爻辞则说“濡其首,有孚,失是”,等等。此为互覆之卦同等爻位之爻辞相似。
    对此,刘大钧先生说:“《周易》古经的作者,肯定使用了反对之象,因为六十四卦的排序正是以反对之象为基础的。”【9】所以,与那些非二二相耦排列的卦序相比,诸如马王堆帛书《周易》卦序、先天六十四卦次序等等,传世本《周易》卦序与经文内容更相应,它应当是更为原始的卦序,或者说它是更符合《周易》经文内容的卦序。
    须知,虽然“二二相耦,非覆即变”是作《易》者观象系辞的重要原则,但它并不是观象系辞唯一的原则。《周易》中的象辞关系是复杂的,因此并不是每一对卦之卦爻辞的设定都与此原则有关。有的学者以其不能普遍施诸六十四卦而否定其内在价值,显然失之于偏颇。
   除以上两个问题外,我们注意到《周易》经文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变”之次序,本身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每对互覆之卦的“变卦”以屯卦之“变卦”鼎卦为界分两部分排布。乾坤两卦为互变之卦,自不待言,其后屯卦之“变卦”为鼎卦,屯为第三卦,鼎为第五十卦,由此划定了每对覆卦之“变卦”的所在范围。由屯至鼎的二十四对卦中,每对互覆卦的“变卦”也都在此范围之内。如需、讼与晋、明夷互变,师、比与同人、大有互变,噬嗑、贲与困、井互变,等等。与之相应,鼎卦之后的十四卦,每对覆卦之变卦也都在此十四卦之中,如震、艮与巽、兑互变,丰、旅与涣、节互变,等等。而鼎卦之所以被排在第五十卦也是有其原因的。


二、卦序之骨构大义
    “二二相耦,非覆即变”只是确定了六十四卦分为或覆或变的三十二对,而对于三十二对卦之间如何排序、有无序列结构、有何用意等问题,则尚需进一步探讨。
    《周易》六十四卦三十二对,在其整体序列中,每对卦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上经始乾、坤而终坎、离,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乾坤为天地,坎离为日月,此四者是万物得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本(参看上引《乾凿度》之说);下经始咸、恒而终既济、未济,亦如《乾凿度》所言:“咸、恒者,男女之始,夫妇之道也。人道之兴,必有夫妇,所以奉承祖宗,为天地之主,故为下篇之始而贵之。既济、未济为终者,所以明戒慎而全王道也。”【10】融摄象义,也颇有道理。除乾、坤、坎、离、咸、恒、既济、未济八个卦之外,《乾凿度》还论及泰、否、损、益四卦。认为上经中泰卦为“天地交通,阴阳用事,长养万物也”,否卦为“天地不交通,阴阳不用事,止万物之长也”,上经象阳,所以首乾次坤,先泰而后否;下经中,损卦为“阴用事”,“下损以事上”,益卦为“阳用事”,“上自损以益下”,下经法阴,所以首咸次恒,先损而后益,所谓“各顺其类也”。【11】在此,《乾凿度》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上经象阳,下经法阴,且上下经之卦的排列也顺其阴阳之类。
    北宋邵雍继承《乾凿度》的说法,认为“乾坤坎离为上篇之用”,并进一步指出“兑艮震巽为下篇之用”【12】。此说对以后的卦序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元明清诸儒论卦序多以此为基础。南宋朱震解释说:“乾坤,本也;坎离,用也,乾坤坎离为上篇之用也。咸,兑艮也;恒,震巽也,兑艮震巽为下篇之用也。”【13】应该说朱震的理解还是比较浅显的。元儒吴澄则将之推向深入,他说:
    六十四卦分属上下篇,盖有意义。朱子但云以其简袠重大而分,岂其然哉!以今考之,有经卦焉,有纬卦焉。八卦正体对体自重者为经卦,八卦各体杂错相重者为纬卦。上下二篇经卦十六,纬卦四十八。上篇以乾坤二卦为经,而二十四卦为纬;下篇以震艮巽兑四卦为经,而二十四卦为纬。坎离者,乾坤二卦之用,震艮巽兑四卦之管辖也,故以为二篇之终。上篇始以乾坤之纯统八卦,次以乾坤之合统十六卦,而终之以坎离之纯;下篇以震艮巽兑之合统十六卦,次以震艮巽兑之纯统八卦,而终之以坎离之合。【14】
    其意是说,六十四卦分经卦和纬卦,经卦为主而纬卦为从,经卦有十六个,包括正体自重者八,即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八纯卦;对体自重者八,即泰、否、咸、恒、损、益、既济、未济。所谓对体也就是乾与坤对、震与巽对、坎与离对、艮与兑对。其余四十八卦为纬卦。据此,《周易》上下篇六十四卦分为八部分,上篇①乾坤为始,并统摄屯至履八纬卦,②泰否统摄同人至大过十六纬卦,③坎离为终;下篇④咸恒为始,并统摄遯至解八纬卦,⑤损益统摄夬至鼎八纬卦,咸恒损益共统十六纬卦,⑥震艮统摄渐至旅四纬卦,⑦巽兑统摄涣至小过四纬卦,震艮巽兑共统八纬卦,⑧既济未济为终。
    在经卦纬卦关系认识上,清儒崔述的解说后出转精,剖析更为细密。其大作《易卦图说》,以上述十六个经卦为《易》之纲领,为主卦,其余四十八卦为散卦。十六个纲领卦中,又分八纯卦和八交卦,八纯卦之特征在于六爻皆不相应,八交卦之特征在于六爻皆相应(因对体相重,自然六爻皆应),而四十八散卦之六爻则或应或不应。散卦一分为二,上下经各有二十四卦。他又说:“上经以纯卦为主,故首乾坤,而后以泰否之交卦继之,其末也仍以纯卦终焉。下经以交卦为主,故首咸恒、损益,而后以震艮、巽兑之纯卦继之,其末也仍以交卦终焉。”【15】上经三对主卦,按纯卦-交卦-纯卦之序分布;下经五对主卦,按交卦-纯卦-交卦之序分布。于此可见,十六主卦在上下经呈现为回互交错之序。
    不唯如此,崔氏进一步指出:十六主卦分八对,每对卦由于“平对”或“反对”关系的不同,其所统摄散卦的数目也不同。所谓“平对”就是孔颖达所说的“变”,所谓“反对”就是孔氏所说的“覆”。如果相反对的两卦用一个卦象表示,那么八纯卦中,乾坤两卦为平对,需用两个卦象表示,而震艮巽兑四卦则可用两个卦象表示,因而“两体而四卦具焉,故四卦乃当乾坤之两卦”【16】;八交卦中,泰否两卦既为反对又为平对,而咸恒损益四卦才既有平对又有反对,咸与恒、损与益为反对,咸与损、恒与益为平对,“亦两体而四卦具焉,故四卦乃当泰否之两卦”【17】。职是之故,上经由乾坤两纯卦统摄八个散卦,而下经则由震艮巽兑四纯卦统摄八个散卦;上经由泰否两卦统摄十六个散卦,而下经则由咸恒损益四卦统摄十六个散卦。亦即上经一对纯卦统摄八散卦,下经则两对纯卦各统摄四散卦;上经一对交卦统摄十六卦,下经则两对交卦各统摄八卦。据崔氏主卦散卦之分,上下经虽然散卦数相等,但是上经一对主卦的统摄力,相当于下经两对主卦的统摄力,而且除居终的两卦外,上经主卦散卦分两部分,下经的主卦散卦则分四部分,可见,在上经为“一”,在下经则分为“二”,下经之“二”才当上经之“一”,此或寓示上经象阳、下经象阴之义。
    今人沈有鼎先生以逻辑学家而精研《周易》卦序,作《〈周易〉序卦骨构大意》一文,其说与崔述之见不谋而合。【18】由此可见,《周易》经文卦序有经卦纬卦、主卦散卦之分确然无疑。这是继孔颖达“二二相耦,非覆即变”说之后,关于《周易》卦序研究的又一重大成就。在此基础上,山东大学李尚信教授认为《周易》六十四卦次序是基于六大原则而构成的,即非覆即变原则、主卦统领从卦原则、阴阳平衡与变通互补原则、变通配四时原则、参伍错综原则和互卦用中原则等六种。【19】其说更为细致,多发前人所未发,将《周易》经文卦序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篇幅所限,兹不详述。
    以上所述诸家之说,都是以六画卦为体而研究《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众所周知,一个六画卦是由上下两个经卦组成的。《系辞下传》开篇即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因此,从组成六画卦的上下两经卦的角度,探析经文六十四卦排序之意蕴,也应当是一个可行的路径。元儒萧汉中的《易卦考原》即循此进路。本文之说,与之又多有不同。
    我们具体来看,上经以乾坤两纯卦为首,继而屯、蒙、需、讼、师、比六卦,皆含一坎卦,共由乾、坤、震、坎、艮五个经卦组成;接着小畜e、履、泰、否e、同人、大有六卦,皆含一乾卦,共由乾、坤、巽、离、兑五个经卦组成。乾坤为父母,震、坎、艮为三男,巽、离、兑为三女。此十二卦正是乾坤生六子之象,前六卦蕴示乾坤生三男,后六卦蕴示乾坤生三女。与此不同,萧汉中以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等十卦为一组,师、比、谦、豫四卦为坤与震坎艮相配,小畜、履、同人、大有四卦为乾与巽离兑相配,泰否二卦为乾坤之交,因而此十卦有“乾坤交而旁生六子之象”【20】。如此组合,虽然能使乾坤相交而生六子之象更为显明,但也造成屯、蒙、需、讼四卦无着落,即使以屯蒙二卦含震、坎、艮而有“乾之三男首出用事”【21】之象,需、讼两卦依然无所归。因而,我们不取萧氏说,而以屯至大有十二卦为乾坤生六子之象。
     紧随其后,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等十二卦,除临、观二卦外,其余十卦皆含有震艮(震艮互覆同体),谦、豫、随、蛊、噬嗑、贲六卦为震艮交坤、巽、离、兑四阴卦,剥、复、无妄、大畜为震艮交乾坤二卦。那么,为何要在五对含有震艮的卦中,杂入不含震艮的临观呢?首先,六十四卦中含震艮的卦共有十五对,除此处五对外,上经屯、蒙一对已与需、讼、师、比相组,成乾坤生三男之象,颐、大过一对与坎、离相组居上经之末,成六子成用之象;下经含震艮之卦八对,每对也各有其用(见下文),不宜移于此处,所以已经没有多余的含震艮之卦,此处只能安置一对不含震艮之卦。再者,虽然临观二卦上下体没有震艮,但临卦两阳爻在下,四阴爻在上,有大震之象;观卦两阳爻在上,四阴爻在下,有大艮之象。所以

临、观二卦也呈震艮之象,如同中孚有离之象,小过有坎之象一

般。

    上经末尾颐、大过、坎、离四卦,前文已述坎离为日月之道,阴阳之经,故为上经之终,它们又可与颐、大过相组,四卦上下二体由震、坎、艮、巽、离、兑组成,故而上篇有乾坤为始而六子成终之象。
    从总体大义上说,上经乾坤为始,坎离为终,中包二十六卦;细微而论,上经又以乾坤为始,以颐、大过、坎、离为终,中包二十四卦。在二十六卦中,只有临、观、大过三卦之上下二体皆为阴卦,而临观之大体有震艮之象,大过为颐之“变卦”,因而此三卦也都统摄于阳卦。所以,此二十六卦或二十四卦皆以阳卦为主,屯至比六卦主坎,小畜至大有六卦主乾,谦至大畜十二卦或谦至大过十四卦主震艮。可见,上经以乾坤、坎离为始终,中间诸卦以坎、乾、震、艮四阳卦相贯通,因而上经有阳主阴从之象。
    下经三十四卦,观诸卦上下体组合之意蕴,我们仍依吴澄、崔述等人之说,以主卦统摄诸从卦为基本分组。首先,咸、恒两卦统摄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等八卦。咸恒两卦由震、艮、巽、兑四经卦相交而成,以震艮为主。遯至解八个卦,遯、大壮与蹇、解四卦居外,晋、明夷、家人、睽四卦居内,居外之四卦由震、艮与乾、坎相交而成,居内之四卦由巽、兑与坤、离相交而成,形成四阳卦包四阴卦之势。于此可见孔颖达所谓“阳得兼阴”“阴不得兼阳”【22】之义。本组十卦主震艮,主卦为震艮交巽兑,从卦为乾、震、坎、艮四阳卦包坤、巽、离、兑四阴卦,并以震、坎、艮三男卦为结尾。
    然后,损、益两卦统摄夬、姤、萃、升、困、井、革、鼎等八卦。损、益两卦由巽、兑、震、艮四卦相交而成,以巽兑为主。夬、姤为巽兑与乾相交,萃、升为巽兑与坤相交,困、井为巽兑与坎相交,革、鼎为巽兑与离相交,故而此八卦为巽兑与乾、坤、坎、离相交。反观遯至解八卦,遯、大壮为震艮与乾相交,晋、明夷为离与坤相交,家人、睽为巽兑与离相交,蹇、解为震艮与坎相交,也包含乾、坤、离、坎四体,之所以含离体之家人、睽在前,而含坎体之蹇、解在后,其用意在于使此八卦形成以阳卦包阴卦之象。
    这里我们就可以回答上文提及的鼎卦被置于第五十卦的原因。损益所统八卦为巽、兑与乾、坤、坎、离相交,在六十四卦中,巽兑与离相交之卦有二对,即家人、睽与革、鼎,应当选哪一对呢?本组中前六卦巽、兑与乾、坤、坎相交,均是兑居上体,巽居下体,据此,革、鼎为兑居上体、巽居下体,而家人、睽非是。因此,损益所统八散卦之后两卦,当为革、鼎,依序排来它们就是第四十九和第五十卦。
    损至鼎十卦主巽兑,主卦为巽兑交震艮,从卦为巽兑交乾、坤、坎、离,并以巽、离、兑三女卦结尾。因而,咸恒、损益四卦为震艮与巽兑相交,而其所统摄之十六卦整体上为震艮巽兑与乾坤坎离相交。
    接着,震至旅六卦,震、艮为主卦,渐、归妹、丰、旅四从卦为震艮交巽、离、兑三女卦。其后巽至小过六卦,巽、兑为主卦,涣、节、中孚、小过四从卦为巽、兑交震、坎、艮三男卦。前后八从卦又构成震、坎、艮交巽、离、兑之象。
    最后,既济、未济两卦为坎离相交。如果合中孚、小过、既济、未济四卦而观之,四卦上下二体亦由震、坎、艮、巽、离、兑六子卦组成。俞琰说:“下经中孚、小过连既济、未济,盖以六子终之。”【23】上经以六子卦为终而坎离未交,下经亦以六子卦为终而坎离相交。
    下经三十四卦条理井然,以震艮、巽兑四卦为主,四卦之交卦与纯卦立下经卦序之骨构,遯至解、夬至姤十六散卦成震艮巽兑交乾坤坎离之象,渐至旅、涣至小过八散卦成震坎艮交巽离兑之象。总体而言,下经以震艮巽兑为主,以乾坤坎离为从。


  三、余 论
    传世本《周易》经文卦序以“二二相耦,非覆即变”为基本原则,从整个架构到具体组合排布,都有其一定的规则在其中,体现出细密的条理性和规则性。关于其具体内涵,自古至今,众说不一,彼此既有一致之处,也有不少差异。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并不是逻辑上的冲突,而是由卦象符号体系的多面性和开放性所导致的不同见解。观察者由于视角和方法的不同,所观察到的卦象关联及其意蕴也就不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笔者关于卦序规则的看法,也只是其可能性规则之一种,并没有否定他人所揭示的其它规则。
    有些学者认为,《周易》的卦序是揲蓍成卦的结果,古人分卦排序只是便于记忆和占筮之用。这种认识既罔顾《周易》卦序排布的特征和规律,又有悖于占筮的基本特点。我们知道,揲蓍成卦的结果是随机性的,诸卦之间无所谓先后次序的问题,何者为本卦何者为之卦也难以预定,何以会形成一个篇分上下,乾坤、坎离、咸恒、既未济各为始终的卦序呢?如果为了记忆的需要和翻检卦爻辞的方便,那么就应该将六十四卦按照某种简单一贯的规则来编排,如帛书《周易》卦序、京房八宫卦序以及先天六十四卦次序那样,而不应编制如此一个有主有从、错综交合的复杂卦序。而且从上下经各十八个卦象及其复杂结构来看,当初一定存在专门的卦序图,是在卦序图指导下,排布完成了《周易》经文六十四卦的先后。这显然也和是否便于占筮和翻检卦爻辞无关。
    我们认为,传世本《周易》卦序正是该书“立象以尽意”的一种体现,旨在通过六十四卦卦象的有序排布来表达某些思想和理念。《序卦传》就是对其思想和理念的一种解读。虽然它往往就“一端之理以序之”【24】,有牵和为说之嫌,受到后世一些学者的诟病,但是它认为“六十四卦从乾坤到既未济,乃是一个存在着因果关系的系列,后卦因前卦而有,或相因,或相反,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因果链条”【25】,这又是与六十四卦卦象意蕴相契合的。只是《序卦传》解读卦序的重点是“观其德义”(帛书《要》),而不是“设卦观象”(《系辞上》),但总体上也未出离其象数之理,因为卦名卦义的相因相反是以卦象的相覆相变为根据的。当然,《序卦传》是据卦名而发挥其义,与卦序象数结构本身所蕴示的义理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本文所述主要是对传世本《周易》卦序象数结构本身的探讨,至于其内蕴之义理则需专文再论。
注 释:

    【1】《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5页。
    【2】《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上,第95页。
    【3】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周易略例》,中华书局,1980年,第604页。
    【4】邵雍:《皇极经世书》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0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053页。
    【5】张行成:《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0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1页。
    【6】林忠军:《〈易纬〉导读》,齐鲁书社,2002年,第83页。
    【7】林忠军:《〈易纬〉导读》,第83页。
    【8】俞琰:《读易举要》卷四,四库易学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7页。
    【9】刘大钧:《周易概论》,齐鲁书社,1988年,第67页。
    【10】林忠军:《〈易纬〉导读》,第83-84页。
    【11】林忠军:《〈易纬〉导读》,第84页。
    【12】邵雍:《皇极经世书》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0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066页。
    【13】朱震:《汉上易传卦图》,四库易学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17页。
    【14】吴澄:《易纂言外翼·卦统》,四库易学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页。
    【15】崔述:《崔东壁遗书·易卦图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73页。
    【16】崔述:《崔东壁遗书·易卦图说》,第673页。
    【17】崔述:《崔东壁遗书·易卦图说》,第673页。
    【18】参见沈有鼎:《沈有鼎文集》,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97-98页。
    【19】参见李尚信:《卦序与解卦理路》,巴蜀书社,2008年,第3-58页。
    【20】萧汉中:《读易考原》,《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28页。
    【21】萧汉中:《读易考原》,《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册,第526页。
    【22】《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上,第13页。
    【23】俞琰:《读易举要》卷四,第57页。
    【24】来知德:《周易集注》卷十五,四库易学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06页。
    【25】郑万耕:《卦爻符号系统的演变及其意义》,《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4期。
文原载于《中国哲学史》2020年第2期,转自华汉学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3 18: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2-11-3 18:49 编辑

1、我们注意到《周易》经文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变”之次序,本身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每对互覆之卦的“变卦”以屯卦之“变卦”鼎卦为界分两部分排布。乾坤两卦为互变之卦,自不待言,其后屯卦之“变卦”为鼎卦,屯为第三卦,鼎为第五十卦,由此划定了每对覆卦之“变卦”的所在范围。由屯至鼎的二十四对卦中,每对互覆卦的“变卦”也都在此范围之内。如需、讼与晋、明夷互变,师、比与同人、大有互变,噬嗑、贲与困、井互变,等等。与之相应,鼎卦之后的十四卦,每对覆卦之变卦也都在此十四卦之中,如震、艮与巽、兑互变,丰、旅与涣、节互变,等等。而鼎卦之所以被排在第五十卦也是有其原因的。
2、以上所述诸家之说,都是以六画卦为体而研究《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众所周知,一个六画卦是由上下两个经卦组成的。《系辞下传》开篇即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因此,从组成六画卦的上下两经卦的角度,探析经文六十四卦排序之意蕴,也应当是一个可行的路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3 18: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3、传世本《周易》卦序正是该书“立象以尽意”的一种体现,旨在通过六十四卦卦象的有序排布来表达某些思想和理念。

客案:这句话说到了点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3 21: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杂了。多的不说,反卦就说的不到位。

比如,需卦和讼卦。无非就是上下卦运动方向决定关系属性,何至于复杂化?
需卦,犹如两个方向的车互相迎合汇聚于一点。
讼卦,犹如一个点的两个车分别向相反方向背离。

包括泰和否也是如此。

泰和需的区别,犹如泰是两个车速都是80码的速度迎合汇聚。而需卦则是乾80码坎60码的速度迎合汇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4 09: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2-11-4 09:34 编辑

张克宾的观点实际上没有跑出我们以前讨论的范畴:
1、卦序有非覆即变的规律
2、卦序分上下经,上经以父母卦为主,下经以子女卦为主。
张氏提出的一个通行本的规律,即屯的错卦为鼎,屯至鼎的24对卦都在这个范围内,余下的7对卦都在鼎卦后。
这一观点是张氏本文的亮点,值得思考。

即任何卦和其错卦间的卦都在其间么?估计不是。如果不是,这还是规律么?
比如:师比卦的错卦是同人大有,之间只有小畜履和泰否卦,而小畜履的错卦是谦豫,而谦豫在同人大有之后,就不附合这个规律。
所以,看起来洋洋洒洒的一大篇,实际上啥新东西都没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