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5|回复: 0

[传统工艺品] 侗锦织造技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4 21: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侗锦织造技艺
来源:天下湖南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侗锦织造技艺主要分布在该县的牙屯堡镇、播阳镇、菁芜洲镇、独坡乡、双江镇、黄土乡、坪坦乡、陇城镇、坪阳乡、甘溪乡,以及县溪镇部分村寨。
  侗族及其先民居住的岭南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湿润,植被繁茂,各种富含纤维、可用来捻线织网和纺纱织布的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很早以前,侗族先民就懂得利用苎麻、木棉、芭蕉等植物的纤维来捻纺纱线,结网织布。据考古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先民们已能纺织出经纬线极细的麻布。到了汉代,先民们除了利用野生植物纤维来纺纱织布以外,还人工种植苎麻和养蚕来织布,出现了结构合理的原始纺织机。因此,侗锦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以至汉代。《后汉书?南蛮传》有南蛮“好五色衣服”的记载。这里的“南蛮”是中国南方民族的泛称,其中包括了侗族的先民。唐代李延寿《北史?僚传》也有“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的记载。这里的“僚人”主要指以壮侗语系先民为主体的南方少数民族。从诸多的文献记载中可看出,两汉至唐宋时期,侗族先民的纺织技术和印染工艺已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织品和服饰的色彩搭配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特点。侗族长篇述事诗歌《远祖歌》中有“鱼骨做梭织花锦,骨针用来缝衣裳……”说明侗族先祖在远古时就用鱼骨做梭来织锦了。
  明清时期,随着侗民族的形成及其传统文化的日趋成熟,侗锦也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侗族妇女编织的侗锦以构图精美、图案多样、色彩艳丽、工艺精巧、品质优良而著称,受到人们的赞誉。明代郭子章《黔记》中称赞“侗女肤妍工刺锦”。清代时,侗锦已闻名遐迩,其中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贵州黎平县等地的侗锦为最好。康熙年间胡奉衡的《黎平竹枝词》中有“峒锦矜夸产古州”之赞誉。乾隆年间张应铭更有诗赞美侗锦云:“苎幅参文秀,花枝织朵云;蛮乡椎髻女,亦有巧手人。”
  长期以来 ,侗族妇女素有擅长织锦和喜用侗锦的传统。在侗乡,侗锦成了妇女聪明才智和心灵手巧的标志。她们从小就在大人的指导下学习织锦和刺绣技艺,编织各种实用锦,以备做嫁妆。到了出嫁时,以侗锦制成的各种服饰、背袋、腰带、头巾、花鞋等,琳琅满目,色彩绚丽缤纷,展示姑娘的聪明才智和精巧的织锦技艺。直到现在,侗族姑娘仍保持着织锦的传统,她们手不离线,无论是在农闲还是在田头地脚,只要稍有空闲,姑娘们就会飞针走线织绣各种饰品,以抒发她们丰富的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展示她们的聪明才智和织绣技巧。侗锦中的各种图案和色彩,蕴含和演绎着侗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信仰和审美心理,表达了侗族妇女对幸福爱情、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生活与大自然的热爱。因而,侗锦在侗族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美好、智慧和幸福的象征。
  传统的侗锦有“素锦”和“彩锦”之分。用黑白棉线织成的称为“素锦”。用黑白线和彩线交织成花的称为“彩锦”。根据用途的不同,又可分为日用锦、寿锦、法锦等。其中,日用锦又分为12种类型,有被面、垫毯、衣服料布、头帕、背带、盖布、绑腿等。寿锦专门用于老人去世后垫棺。法锦则专门用于祭祀时作为挂单和祭师披挂的法毯等。
  侗锦织机是用斜架式的织布机(俗称“陡机”) 进行编织。这种斜织机是在传统的踞织机(主要是纺织平纹布类)的基础上,经过改进以后形成,可编织提挑花类的织锦。其工艺手法是以白棉纱作经线,经线作底,纬线起花,通经通纬织造。采用这种方法织造的侗锦一般面积都较大,如床单、被面、头巾等。编织时通过脚踩压经棒牵动综线提经开口,手工穿梭挑织。织物为两梭组织,一梭是花纹,一梭是平纹(与经同色),通纬梭织。
  编织一幅侗锦,要经过轧棉、纺纱、染纱、绞纱、绞经、排经、织锦等十多道工序。侗锦上的花纹是由两种工艺实现的,一是织花,二是挑花。
  侗锦的图案是分段排列的,每段图案为一组,织物不管多长也是用这一组组的图案重复排列出来的,一组图案的形成,是预先在经线上编排提经数量,便于织时通纬,通过提经数量不同通纬各异而形成花纹图案。预先编排提经数量,相当于现代机械提花的电脑程序设计,需要按照心中设想好的图案,预先编织出起花的程序,然后排列在竹签上。竹签是用综丝来控制经线数量,竹签也称为“综框”。织花时,按顺序取出和移动竹条,使提经的数量不同,经线分出开口,再通纬梭织。所排的竹签使用一个轮回,即一组图案形成。图案的复杂程度不同,使用的竹签数量也不同。一般是120根到180根。根据所织侗锦的密度不同,经线通常是800丝、880丝、960丝,最多到1040丝。这需要排经编花人的技术娴熟精练,专心致志,对要织的图案熟记于心,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地将经纬线交织成不同的图案,并能反复循环、连续地编织。
  挑花与织花工艺不同的是,挑花没有竹签与综丝提经,也就是说没有预先设置程序,图案全在脑海里,过纬时的提经多少全由心记,用织者手中的铜挑数经﹙即挑花﹚、开口,再穿过纬线。这种织法看似比织花简单,但需要特别熟练,方能准确无误地将精美的图案“挑”出来。
  另一类是木梳式手工编织,即将一束白纱的一端钉在柱上或其他物体上,另一端作经线绕在一块一寸宽、约5寸长的木梳式竹片上,置于腹前,竹片两端以绳系于腰,用彩色丝线作纬线,像打草鞋一样编织图案。其织花原理与上述大同小异。采用这种编织方法,具有用具简单,可随身携带、随时编织的特点。妇女们到山上放牛时,将其钉在一棵树干下,就可编织,方便易行,所以也是侗族民间流行的一种织锦方法。但这种方法只能编织一些窄面长条的织物,如腰带、衣襟、袖口花边以及各种口袋的背带、系带等。花带面积虽小,图案却精致美观。
  侗锦的用料大都是自纺、自染的棉线、麻线等。用于刺挑的绒线、丝线、彩绸、镶嵌用的玻璃珠、片等材料,则从市面上购来。
  侗锦图案的线条都呈直线,常见的有人字形、十字形、口字形、之字形、米字形、万字形等。整体图案多为几何图形,如菱形、四方、三角形等。侗锦图案是用概括、抽象变形等手法,以装饰性很强的形式再现。侗锦编织的花纹图案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从宇宙间的日月星辰、云雾雷电、山川流水,到自然界中的飞禽走兽、植物花果乃至人间神界,可谓无所不涉,应有尽有。现在,通道侗乡新一代妇女已将现代观念编进侗锦图案之中,如侗锦里已出现了现代吉祥图案、吉祥祝福词句,甚至出现了英语单词,图案日趋多样化,锦面绚丽多彩,品质更为优良。继承了侗族数千年古老工艺的传统,保留了民族特有的高尚、优美、朴素与细腻的艺术风格。
  侗锦所用的器具比较多,整经前与织侗布共用的工具有轧棉花工具、弹棉花工具、纺纱工具、梳纱工具等。织锦用的织机具有悠久的历史。据《百越民族史》记载,1979年在江西贵溪发掘出一批春秋战国时代百越人的崖墓,其中有斜织机及各种构件,包括纬刀、挑经片、引纬片、夹布棍等,与当今百越民族后人的侗族使用的斜织机一脉相承,基本没有变化。
  以前侗族妇女学织侗锦并不是为了商品生产,也不是为糊口而学侗锦,所织侗锦一是为了自用,二是作为礼品赠予他人;织侗锦没有专门的师傅,侗族妇女学织锦是从小在家里耳濡目染,从自己母亲身边点点滴滴学来的,侗族妇女从七八岁开始学织锦,到十三四岁基本掌握了织锦技法技巧;以前在侗乡织锦不是一种职业,而是妇女一种“女工活”的必修“功课”。侗家人用织锦技艺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姑娘是否聪慧、勤劳,所以妇女人人从小学织锦,个个会织锦。千百年来,在通道百里侗乡,织锦技艺的传承是靠家庭成员一代代传下来的。
  侗锦古称“纶织”。它能传承千百年而经久不衰,是与侗族人的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每逢传统的祭祖仪式,男女老幼肩披“纶织”,表示不要忘祖,要继先业;婚丧嫁娶,更是必备之物。结婚时,女方必送一件侗锦给婆家,表示自己已嫁在这家,永不变心。老人去世后,用侗锦床毯或被面陪葬,亦有专为陪葬制作的裹尸布。可见侗锦在人们生老病死的全部生活中的地位。
  侗锦以其独特的编织技艺、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丰富的文化内涵、亮丽和谐的色彩、高雅凝重的品质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我国著名的织锦之一。侗族妇女以织锦为载体,展示着她们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编织技艺,承载和演绎着本民族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在我国少数民族织锦中,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2008年,侗锦织造技艺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化局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dj6413.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