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长路三万

[原创] 读孟浩然诗的疑思

 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2-3 00: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3-2-3 00:28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13 21:40
孟浩然诗以陪张丞相为题诗作可以明显看出是在张九龄幕中任职所做。事实发生地都是在荆州管辖范围,与岳阳 ...

孟浩然在张九龄幕中任职二年,和张九龄的关系以及心情,并非如后人想象的关系密切,诗作唱和。从孟浩然的诗作可以看出,从初来的欣喜和期望到后来的失望厌倦。《荆门上张丞相》
共理分荆国,招贤愧楚才。召南风更阐,丞相阁还开。
觏止欣眉睫,沉沦拔草莱。坐登徐孺榻,频接李膺杯。
。。。。。。。
这首诗从内容可以看出,是孟浩然初到荆州任职,对张九龄的感谢和期望,自谦才能不足,用典故感谢张九龄招贤入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3 01: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2-3 00:22
孟浩然在张九龄幕中任职二年,和张九龄的关系以及心情,并非如后人想象的关系密切,诗作唱和。从孟浩然的 ...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泱莽北弥望,沮漳东汇流。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孟浩然入张九龄幕任职,是张九龄聘请的幕僚身份,不是朝廷任命的官职,所以张九龄以客礼对待孟浩然,孟浩然自称客中,实际上孟浩然离家不远,荆州和襄阳紧邻。孟浩然在诗中以张九龄为知己,所以欣喜而没有思乡之忧。
但是事实上,张九龄并不是如后人想象的那样和孟浩然成为诗作唱和的忘形之交。(没有身份隔阂)。张九龄是以丞相身份被贬官到荆州任实职主政的官员,孟浩然是布衣身份被聘用的幕僚,同僚都算不上,以张九龄的身份经历,很难视孟浩然为忘形之交的知己,所以孟浩然有多篇陪张丞相的诗作或者和张丞相诗作,但是张九龄的诗集没有一篇和孟浩然诗的诗作。王士源的序言记载张九龄与孟浩然的关系,是他没有做过官,不理解官场规则的想象。这也是孟浩然逐渐对张九龄表现出失望的原因。
行县拥诸侯,这是长史巡视地方的职权权力,太守没有这个权力,和张説联系起来实在是错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4 01: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3-2-4 23:55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2-3 01:25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泱莽北弥望,沮漳东汇流。客 ...

孟浩然对在张九龄幕中任职开始产生失望厌倦情绪,可能现代读者难以理解。按照序言记载二人交往的赞语,很难让人接受这个看法。但是却可能是真实。从孟浩然诗《从张丞相游纪南城猎戏赠裴迪张参军》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孟浩然在当时的思想情绪真实流露。孟浩然在幕中任职,以【陪张丞相】为题诗作有五篇,而这首诗以【从张丞相】为题而且是戏赠,可以看出明显不同。以【陪张丞相】为题,应该是随从在张九龄身边,诗作也应该是呈送张九龄看,自然是有逢迎赞颂之词,用词须风雅含蓄。以【从张丞相】为题,应该是和裴迪张参军一起随同大队人马行动,不会是陪同在张九龄身边,所以可以戏赠为诗不一定呈送张九龄,诗意可以直抒胸臆,不必顾忌,因此就是真实思想的流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5 00: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2-4 01:07
孟浩然对在张九龄幕中任职开始产生失望厌倦情绪,可能现代读者难以理解。按照序言记载二人交往的赞语,很 ...

此诗诗题点明,是孟浩然,裴迪,张参军以及众多官员兵士参与的跟随张九龄到纪南城打猎。题意虽然是明白,但是其内容含义却是比较复杂,必须要仔细分析,才能理解此诗的意义所在。
首先说,张九龄一生仕途在朝廷和地方任职,都是文职官员,最高做到中书令(宰相)职务,没有记载说张九龄喜爱打猎(像苏轼一样)。那么,为何到了荆州就要去打猎?而且还要众多官员下属一起跟随参加?
实际情况就是,这是张九龄作为荆州长史职务的一次例行公事。在唐代,州长史职务就是辅助主官都督或者刺史太守,在上州都督没有到任时代行职务,就是实际掌权者。而地方长官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兵役训练,这在历代王朝都是如此。而练兵效果的检阅,大多数都是在打猎时显示。所以古典诗词中多有官员打猎检阅军队的叙述。张九龄贬官荆州长史,自然也是少不了这一项工作。这也是唐代兵役制度府兵制的要求。
从诗中叙述,也可以看出唐代开元末年府兵制的败坏,与王维诗【观猎】叙述一致。所以,即使张九龄一生不喜欢打猎,到此时也不得不例行公事。苏轼的名篇【江城子 密州出猎】背景和张九龄出猎实际上就是一回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6 01: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2-5 00:41
此诗诗题点明,是孟浩然,裴迪,张参军以及众多官员兵士参与的跟随张九龄到纪南城打猎。题意虽然是明白, ...

孟浩然此诗开头四句:
從禽非吾乐,不好云梦田。岁晏临城望,只令乡思悬。
诗开头就直抒胸臆,我从来就不喜欢打猎。在将近年底之时,登上纪南城遗址,只是引起我思乡的愁绪。
本来跟随张九龄丞相打猎检阅府兵训练,竟然如此直白,如果张九龄看到此诗,估计不会满意。为何登临古城会引起思乡之情,因为纪南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郢都故地(遗址至今尚存),秦代以后荒废,唐代只留遗址至今,狐兔出没成为猎场。纪南古城正是位于古云梦泽之地。孟浩然登上城垣遗址,怀古伤今,世事变易,仕途坎坷,自然是引起思乡之情。由此推论,孟浩然此诗没有呈上张九龄。裴张二位是否有诗不得而知,大约是不会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7 01: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2-6 01:06
孟浩然此诗开头四句:
從禽非吾乐,不好云梦田。岁晏临城望,只令乡思悬。
诗开头就直抒胸臆,我从来就 ...

接下来四句:
参卿有数子,联骑何翩翩。世禄金张贵,官曹幕府连。
孟浩然此四句诗,叙述了随同张九龄打猎的几个官员,骑马得意之状。而且说明了这几个官员是世家子弟,借助朝中家族势力得到的官职。世禄金张贵,化用晋代左思咏史诗(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他们的官曹(办公场所)和张九龄幕府是相连的,说明其职位的重要(先据要路津)。
唐代参军,司马职位是朝廷任命的,属于正式官员,和长史是上下级关系。荆州是上州富庶之地,世家子弟如果不能在朝廷得到职位,这些外任官职就是可以任职的地方。孟浩然此诗说明了他对官场认识和仕途坎坷的清楚。他的其他诗作也提到金张典故,感叹得不到提携帮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8 00: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2-7 01:07
接下来四句:
参卿有数子,联骑何翩翩。世禄金张贵,官曹幕府连。
孟浩然此四句诗,叙述了随同张九龄打 ...

再接下来四句:
岁时行杀气,飞刃争割鲜。十里届宾馆,徵声匝妓筵。
前二句说猎杀动物,分割猎获物。后二句就耐人寻味,驱驰猎罢,到宾馆休息,这个宾馆是旅店呢还是驿站?或者是专为官府设立的一个服务机构?肯定有个理由,不好妄猜。而且在这些官员休息享用筵席(不会是普通饭食),旁边还有音乐和女乐歌舞助兴。(参加打猎的普通士卒恐怕肯定是享受不到这个待遇,但是也会有犒赏)。
这个行猎过程程序,是身为主官长史的张九龄为首主持的。要说是单纯的打猎,恐怕张九龄不会同意,而在朝廷规定的府兵训练的名义下,就成了名正言顺,不得不例行公事进行。张九龄任中书令宰相,主张加强府兵制,因为府兵制此时已经败坏。此时此地,他看见训练府兵的出猎实际上变成吃喝享乐的游戏,心中恐怕也不是个滋味吧。
这种情况并非荆州一地,全国大约一样如此。后来王维诗【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说得也是这个情况。
跟随参加打猎的孟浩然,看到这些,心中恐怕颇有腹诽,又不好明言,于是就有了末尾四句,以自嘲结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8 00: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2-8 00:46
再接下来四句:
岁时行杀气,飞刃争割鲜。十里届宾馆,徵声匝妓筵。
前二句说猎杀动物,分割猎获物。后 ...

孟浩然此诗之事,张九龄已经六十岁,孟浩然已经五十岁。如果不是朝廷规定,以这个年龄的文职老人,谁会干这个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9 00: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2-8 00:58
孟浩然此诗之事,张九龄已经六十岁,孟浩然已经五十岁。如果不是朝廷规定,以这个年龄的文职老人,谁会干 ...

现代读者对于古代军队通过打猎行围进行练兵检阅所知甚少,因此在解读古诗篇有关内容时往往不得其义。明代汤显祖的戏曲【南柯记】中有一出行猎的曲目,形象化说明了这个情况,说明行猎是为了讲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9 01: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2-9 00:34
现代读者对于古代军队通过打猎行围进行练兵检阅所知甚少,因此在解读古诗篇有关内容时往往不得其义。明代 ...

诗的末四句:
高标迴落日,平楚压芳烟。何意狂歌客,从公亦在旃。
前二句说明打猎结束筵席结束到了日暮,与王维诗(千里暮云平)境界相近似。而后二句则是自嘲,我这样本来是如同接與一般自由自在狂歌于路的闲散人,想不到也跟随张丞相站在红旗之下,真是可笑啊。这二句诗以自嘲开玩笑的语气点明了戏赠裴迪和张参军的诗题。
孟浩然在此以狂歌客自喻,明显表现出对于幕府任职的厌倦之意。因为他在幕中任职記室,要按时上班,工作就是按照张九龄的指示写材料,如同今天今天写材料的秘书,而且没有仕途升迁的机会,闲了还要作诗奉承,如此分析,如果家境稍微好点,肯定会辞职效法陶渊明。
因为孟浩然和张九龄是同年去世,而且张九龄返乡去世在在春天,可能孟浩然就是在张九龄去世前后就辞职归家了。史书无载,只能是存疑推测了。由此而论可以窥见二人交往的真实关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1 23: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2-9 01:08
诗的末四句:
高标迴落日,平楚压芳烟。何意狂歌客,从公亦在旃。
前二句说明打猎结束筵席结束到了日暮 ...

孟浩然和张九龄的私交,与王维和张九龄的私交相比,明显不如王维。
张九龄对王维有着知遇提携之恩。王维在赋闲十几年之后,得到张九龄提拔,直接任命为左拾遗在朝廷任职,是因为王维有着进士出身的文凭和诗文才华。孟浩然明显没有这个条件。所以,当张九龄被贬荆州,王维有诗【寄荆州张丞相】,表达了他对张九龄被贬的复杂心情。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飞鸟,何由寄一言。

王维诗意含蓄地表达出对于张九龄的提携之恩感激不忘和自己前途的忧虑。但是后人读王维此诗,却忽略了一个事实,王维此诗是“寄张丞相”,那么,他是如何将此诗“寄”给张九龄的?当时张九龄是贬官,按照制度是要即刻赴任。王维此时职位并不高,他敢不敢直接给张九龄送行,都是个疑问,如何“寄”诗?张九龄在开元二十五年四月被贬,当年秋天八月王维就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出使凉州。那么,会不会是王维在出使前把诗通过驿站寄给张九龄?这个可能性很小。因为王维还是接受任命出使,而不是辞官归乡务农。
那么,王维此诗如何寄给张九龄,就是最大可能是托人送去荆州,谁是送信人?从孟浩然诗推论,裴迪就是最可能的送信人。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应该是三十七岁。他在长安赋闲时间近十年,裴迪和他应该是相交时间不短。此时裴迪年龄应该是三十出头,应试无果,可以出外谋生。
如此推论,王维在临出使前,写出此诗,或许还有书信,托裴迪去荆州寄给张九龄,表达自己的心情,顺便推荐裴迪给张九龄,希望在他幕中谋得一个职位。张九龄看了王维的诗,信,觉得王维还有心念旧,就把裴迪留在幕中,和孟浩然成了同事。
孟浩然在张九龄幕中有诗被王士源编篡成集流传后世。裴迪应该也有诗作,但是没有流传下来。后来裴迪回到长安,诗作依附王维传世。大约裴迪当时不会有孟浩然的思想吧。这是后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1 23: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2-11 23:26
孟浩然和张九龄的私交,与王维和张九龄的私交相比,明显不如王维。
张九龄对王维有着知遇提携之恩。王维 ...

张九龄在荆州,虽然是代行职务的行政主官,但是心情实在是不好。他的诗文集【曲江集】有多篇诗作表露出心情。有诗【感遇诗】在唐诗三百首。从他的诗集中不见和孟浩然裴迪的和诗,可以推测出他和孟浩然裴迪的真实关系和私交程度。所以,当他回乡探亲去世,没有见到孟浩然裴迪的送别诗和悼念诗。后人的注解,反而成了疑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5 00: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2-11 23:38
张九龄在荆州,虽然是代行职务的行政主官,但是心情实在是不好。他的诗文集【曲江集】有多篇诗作表露出心 ...

孟浩然诗集中的干谒诗,其诗题有些模糊不清,后人注解,有人认为是干谒诗,也有人认为不是。现存孟浩然诗集版本有宋代明代本,诗题也不一致,宋代本认为是而明代本却认为不是。因为唐代原本佚失,明代本没有照抄宋代本,其源于何处已不可知,就留下了疑问,孰是孰非?。四库全书版本虽然指出疑点,因为没有证据,就照旧抄写。
【送丁大鳯进士赴举呈张九龄】
吾观鹪鹩赋,君负王佐才。惜无金张援,十上空归来。
弃置乡园老,翻飞羽翼摧。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
孟浩然还有诗题为【宿来公山房期丁大不至】。唐诗题目以排行代指人名,排行之后可以省略其名,也可以同时写出其名。所以,丁大和丁大鳯,应该是同一个人。此人姓丁名鳯。
这一首诗的诗题,明显有后人妄猜添加的痕迹,加上(呈张九龄)就可以理解为干谒张九龄的干谒诗。但是,如果此诗是做于张九龄幕中,按照常规,应该是写成(呈张丞相),岂能直呼其名?如果是做于入张九龄幕之前,孟浩然和张九龄的交往没有记载证据,而且此时张九龄也已经有官职在身,孟浩然是布衣身份,也不应该如此诗题。所以,宋代版本诗题就是【送丁大鳯进士赴举】。如此诗题,此诗就不能理解成干谒诗而成了送别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5 21: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古越先生奖励。才疏学浅,愧不敢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5 22: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2-15 21:24
谢谢古越先生奖励。才疏学浅,愧不敢当。

现代学者编辑孟浩然诗集,参照宋代版本,诗题有【临洞庭上张丞相】,是孟浩然诗的名篇。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照抄原诗虽多事,评点古人却认真)
宋代本有(上张丞相),但是明代本却没有。四库全书本照抄明代本也不用。而且引用【瀛奎律髓】也没有。宋在明先,孰是孰非,就成疑问。此诗作于岳阳还是荆州或者是先作于岳阳而在荆州呈张丞相都是疑问。四库全书本序言提到(呈张丞相)原本是注于(临洞庭)之下,是否有怀疑可能是先成诗而久后呈张丞相,并非有意而为,否则荆州离岳阳遥远如何成诗?所以后人怀疑此诗是为张説所做的干谒诗,但是张説任职岳阳是在开元四年孟浩然到岳阳干谒也没有证据。如此翻来覆去,都是疑问,容易越搅越混。如果把此诗看成感怀诗,则其诗意就比较明显清晰。诗的第三联感叹求仕无门,尾联则是引用【庄子】安知鱼之乐的典故,表示自己只能在隐居中自得其乐的无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5 22: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2-15 22:12
现代学者编辑孟浩然诗集,参照宋代版本,诗题有【临洞庭上张丞相】,是孟浩然诗的名篇。
八月湖水平,涵 ...

由此看来,四库全书本的诗题【临洞庭】比较现代本诗题【临洞庭上张丞相】为优,把此诗看成是干谒诗则是不合适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7 00: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2-15 22:18
由此看来,四库全书本的诗题【临洞庭】比较现代本诗题【临洞庭上张丞相】为优,把此诗看成是干谒诗则是不 ...

孟浩然诗集中有些诗作在流传刻印过程中,被后人窜改添加,理解为干谒诗,其原因是后人根据孟浩然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在三十到四十岁之间不断谋求仕途,希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是在他的诗作中不断显示出求仕无门的失望(在政治理想的追求上明显不如李白杜甫的境界也是局限)。由于他一生未入仕,所以他的诗作许多不能准确考证其写作时间。能够比较准确判断时间是史书根据序言记载,他四十岁到长安应试,四十九岁入张九龄幕任职,在荆州幕中诗作数篇的年代也不能准确断定只能大概推定。由于这些原因,后人就根据自己理解,把他的某些诗题通过添加注解,改变为干谒诗的样子。由于朝代变迁多,时间跨度大,何时何地何人所为,已经无法考证。所以只能说是留下疑问。而且他的求仕过程干谒过何人,都是根据序言记载推定,序言本身就是不准确,后人就更加歧途误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25 00: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2-17 00:18
孟浩然诗集中有些诗作在流传刻印过程中,被后人窜改添加,理解为干谒诗,其原因是后人根据孟浩然诗可以看 ...

孟浩然诗集中的感怀诗在翻刻流传过程中,被后人注解窜改为干谒诗应该是源于宋代。因为宋代由乱入治,重文轻武,而且宋代文士对于唐代士子科举入仕的干谒之风气最为熟悉,所以,现代传世的宋代本就有【临洞庭上张丞相】诗题,现代学者编辑孟浩然诗集照抄,遂成定论。而明代本没有照抄,却不知其源,留下疑问。现代读者因为对于唐代士子科举入仕干谒过程了解不多,也就相信了现代学者的解释。孟浩然因为科举落第一生未仕,尽管他的诗作中多次提到“十上”“金张”典故,说明他也干谒过权贵,但是却不知道他干谒过哪些人权贵,而序言记载的几位忘形之交也很难说是权贵,对他的仕途也没有帮助,现代读者对于干谒理解不清楚,所以忽略了疑问而信以为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25 01: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2-25 00:54
孟浩然诗集中的感怀诗在翻刻流传过程中,被后人注解窜改为干谒诗应该是源于宋代。因为宋代由乱入治,重文 ...

孟浩然的干谒过程已经是无迹可寻。但是,从唐代著名的两位诗人白居易和王维的干谒过程,可以看出唐代士子干谒的真实情况,从而推测理解孟浩然诗如何从感怀诗演变成干谒诗。
白居易的干谒,正史【新唐书】【旧唐书】都有记载,(新唐书就是原本照抄旧唐书),唐代野史【幽闲鼓吹】也有记载。王维的干谒,正史没有记载,同样见于唐代野史【集异记】。从这些记载,抚今追昔,千年一脉,不胜感慨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26 01: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2-25 01:18
孟浩然的干谒过程已经是无迹可寻。但是,从唐代著名的两位诗人白居易和王维的干谒过程,可以看出唐代士子 ...

白居易的干谒顾況,正史记载和野史记载差别很大。
【旧唐书】记载:白居易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況。況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復得吾子矣”。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文辞正规。)
野史【幽闲鼓吹】记载: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小说家言笔法)。
这两个记载,时间上相差十年。孰是孰非,并不能因为正史野史而判定。依正史记载,白居易是少年聪慧,文章(不知道是诗还是文?)能得到顾況这样眼光高的名人赞赏。如此而言,依野史记载,顾況是初次见面,熟视白居易,就与正史不合。所以,两个记载,都是初次相见。而且,两个记载,都是唐代资料。不同之处,正史是官修,野史是私著。哪个是真实?没有证据。正史野史都是人写的。
说这些好像有些离题。虽然和孟浩然干谒之事无关,但是却显示出一个事实,就是应试士子干谒求仕的记载,是不太确实的。因为白居易王维这样的仕途和诗名显著的诗人官员,其干谒之事就容易被记录传说流传,成为野史小说的材料。而落第或者及第以后不那么著名的诗人官员,他们的干谒之事就湮灭无闻,如孟浩然就是这样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27 00: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2-26 01:15
白居易的干谒顾況,正史记载和野史记载差别很大。
【旧唐书】记载:白居易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 ...

【幽闲鼓吹】还记载一件干谒之事。李贺把自己的诗作呈给韩愈,得到韩愈的赞赏。因为韩愈的推崇夸奖,李贺的诗名得以流传。但是李贺不知道为什么事得罪人,被人攻击,说他考进士犯了父讳,韩愈为他辩护也没有用,尽管他的诗写得好,仕途绝望。而贾至他爹也是这个事,因为他是唐玄宗赏识的人,同僚都巴结,犯讳也说成不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27 01: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2-27 00:13
【幽闲鼓吹】还记载一件干谒之事。李贺把自己的诗作呈给韩愈,得到韩愈的赞赏。因为韩愈的推崇夸奖,李贺 ...

王维以诗干谒权贵,正史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从正史记载的王维传,隐约可见王维干谒权贵的力度非常之大。正史记载,因为王维才华出众,权贵豪门与之交游,无不拂席以迎,也是岐王,宁王的座上客。王维诗集有随从岐王出游的诗作,文辞雍容华丽,肯定深得岐王欢心,也可以看成干谒诗。正史记载没有明确说王维干谒权贵,实在是为贤者讳,因为王维的诗名仕途经历,正史作者实在是不好意思揭短,所以王维传记载几乎都是平和谅解的笔法,而在朝廷外就有微词,从(与魏居士书)中可以看出。
正史不说,野史可不计较。所以,唐代野史【集异记】记载王维干谒之事,读来就像是小说传奇,令人拍案叫绝。感叹在开元盛世士子科举求仕干谒之风,竟然到了如此程度,从而感叹并且理解孟浩然干谒无门的绝望心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28 23: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2-27 01:01
王维以诗干谒权贵,正史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从正史记载的王维传,隐约可见王维干谒权贵的力度非常之大。正 ...

王维干谒之事记载【集异记】现代学者编入唐代传奇,归入小说家言。如此分析,此篇归于野史也是勉强。是否真实,因为正史没有记载,其真伪就无法考证。只是根据文中内容,窥见当时干谒风气之盛,参与之广。
王维科举登第是在他十九岁,开元七年。当时他因为诗歌音乐才华得到岐王赏识,因此请求岐王推荐,志在必得考中状元。但是此时传说张九皋(张九龄的二弟)也有意夺取状元 ,他通过贵主(公主)的门客介绍,干谒贵主,请求贵主出面向主考官打招呼。岐王得知,感到为难。他对王维说,贵主势力大,无法和她硬争,我给你想办法。你把你最得意的诗作抄写十篇带在身边,到时候你扮成优伶,带上琵琶,我再把你介绍给贵主,就有把握了。
岐王和贵主宴会,王维扮成优伶,站在第一排,“风姿都美”(这是原文),果然是玉树临风年轻俊雅,贵主立刻看上了。岐王让王维当场演奏一曲琵琶曲,声调哀切,贵主听得入迷。贵主问岐王此人何人,岐王这才说,这是个书生,这次是来参加科举考试,决心要中状元,可是听说你已经推荐张九皋了。接着又让王维把自己的诗篇拿出来给贵主看,贵主一看王维诗篇,大吃一惊,说这些诗篇都是我平时就读过的,想不到竟然是你写的。贵主马上让王维换衣服坐上客座,对岐王说,张九皋的事是门客介绍操办的不关我的事,我这次就推荐这个书生为状元(当时好像还没有状元之名,文中称为解头)。于是王维就一举登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 00: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2-28 23:57
王维干谒之事记载【集异记】现代学者编入唐代传奇,归入小说家言。如此分析,此篇归于野史也是勉强。是否 ...

这个故事的真假确实难以考证。
从真实一面分析,史书记载,张九皋仕途通达,但是确实没有科举进士及第的记载。是不是因为此事影响负气耻于居王维之后而不参加考试?
王维诗集中有王维在十七岁到十九岁写的长篇歌行,文字清新流畅,思想境界不俗,想象丰富,确实是诗中佳作,桃源行即是其一。王维此时出入权贵豪门,诗篇流传,被贵主看到,也是可能。
从疑问一面分析,此贵主(公主)名字不知,(好像有资料说是九公主)。她是唐睿宗的女儿还是唐玄宗的女儿?岐王是唐玄宗的弟弟。新唐书有唐睿宗和唐玄宗的公主名号,却没有排行。唐睿宗此时已经退位,他的公主还能不能有此势力(岐王都不及)是个疑问。此时唐玄宗已经三十八岁。那么这个贵主是多少岁?唐书记载都没有。
如此分析,她有没有可能是唐玄宗的女儿?如果是,应该是年轻,如此有势力可以决定科举考试名次,可能性多大?
由此而论,此事的真伪确实是难以考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3 22: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3-1 00:34
这个故事的真假确实难以考证。
从真实一面分析,史书记载,张九皋仕途通达,但是确实没有科举进士及第的 ...

王维干谒之事,野史记载是否属实,暂且不论。但是王维与权贵交往确是实事。所以,他及第入仕,必然会招人嫉恨,为后来被人构陷种下祸根。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此其谓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3 22: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3-3 22:07
王维干谒之事,野史记载是否属实,暂且不论。但是王维与权贵交往确是实事。所以,他及第入仕,必然会招人 ...

从这一点看来,唐代士子求仕干谒权门,当时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现象。能够被士子干谒者,也并非是泛泛之辈,首先要有社会地位,高门士族,其次有官职权位,再者还要有文名盛誉,如此才能对干谒者及第入仕有帮助。如果干谒的士子水平实在是不够,被干谒者也不会帮助他。杜甫也曾经不断干谒过权门,有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寒气与悲酸,并入鼻中辛。为何杜甫十年干谒没有结果,实际上就是杜甫没有科举功名,达官显贵不愿或者是没有能力帮助他。


补充内容 (2023-4-18 12:40):
寒气与悲酸,并入鼻中辛。是白居易诗,误记更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4 21: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2-26 01:15
白居易的干谒顾況,正史记载和野史记载差别很大。
【旧唐书】记载:白居易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 ...

到了宋代,尤袤编著【全唐诗话】把唐代的正史野史揉合到一起,把白居易干谒顾况之事捏合成一个故事。
乐天未冠,以诗谒顾況,況睹姓名,熟视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及披卷读其《芳草诗》,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叹曰:我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前言戏之耳。
宋代文士对唐代士子干谒之事理解变化的原因,有可能造成了翻刻孟浩然诗集对感怀诗改编成干谒诗的解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4 23: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3-3-5 11:44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3-4 21:01
到了宋代,尤袤编著【全唐诗话】把唐代的正史野史揉合到一起,把白居易干谒顾况之事捏合成一个故事。
乐 ...

从尤袤把白居易干谒记载的唐代资料揉和成文,形成了面目全非而又似是而非的另一个故事,流传至今,可以有一个引人深思的启发:孟浩然和唐玄宗的内署赋诗不愉快遭遇结局,是如何产生并且流传的?
白居易干谒之事在宋代就已经被改写。
孟浩然和唐玄宗的遭遇在旧唐书没有记载,而偏偏在宋代编撰的新唐书有了记载,这是不是可能宋代人从哪里看到或者想到什么,从而写进了新唐书?(当然啦,这个想法实在是可能对新唐书的主编欧阳修先生有点怀疑而且不敬)这只是怀疑而已,毫无证据可言。以白居易猜度孟浩然,想当然耳。毕竟,旧唐书和新唐书比较,更接近真实。旧唐书没有记载的事,新唐书从何而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4 23: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3-3-5 11:45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3-4 23:45
从尤袤把白居易干谒记载的唐代资料揉和成文,形成了面目全非而又似是而非的另一个故事,流传至今,可以有 ...

前文已经分析探索,唐玄宗和孟浩然在内署邂逅偶遇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深居九重日理万机的皇帝,离职赋闲的官员,进京赶考的士子,管理国家图书档案的官署,那么容易就凑到一起了?那么,这就是个传说。疑问是,这个传说是如何产生的?时至今日,确实是毫无踪迹可寻,任何蛛丝马迹的证据都几乎无法找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5 12: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3-4 23:55
前文已经分析探索,唐玄宗和孟浩然在内署邂逅偶遇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深居九重日理万机的皇帝,离职赋闲的 ...

古人的后人今人的前人曾经有言:天下事本难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后人的古人前人的后人如此对句:可疑事本无据,只能以可疑存之。
古书如此之类并不少,因为是典籍,只能照抄,纪晓岚就是如此把【孟浩然集】收入四库全书。如果继续辩疑,就成了猜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