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4|回复: 1

[讨论] “法”治与老子的政治主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3 16: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5e9e062395c44b194ac98f4942dacbc.jpeg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老子说: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不为。上仁为之而无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有德者自德之。不德者不德之,是以无德。正所谓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像老师,师者本为知,知者亦为不知。

德者,不德者,老子说常有常无,是相对而言。常有来说,事物本身有其两面性,德者自德,不德者不德之,知者为知,不知者为不知,两者为之“知知”,知道为知道,不知道为不知道。(知,我们说良知,即正确的选择,相对不知者,如何为之知,使不知者为知。所以说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像做餐饮,在极致上,食材的把控,卫生健康等等,有所为有所不为,相对精神与物质,知者所行,不知者所用,知者通过认识认知,不知者通过认知认识。认识相对认知,精神与物质构成相互达成)

在管理上,管理者(圣人,明智者)把意愿分散到各处,各个机构(社会构成各个方面,社会意识和社会构成)使得下面的意愿即是管理者的意愿(或者说整体意愿,即整体为管理者意愿,管理者不加管制,整体自会加以管理,就像自然一样,无为而治,是一种方式。这和人治差不多,而又有所不同,长久来说,即管理者不在,管理体系还是会长久存在,管理不在是人,而是道在管理,一切都符合标准,在道的平台下,自然而然。

上智与下愚,在第三章老子说到“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常无来说
我们这样定义德,我们同样定义仁,变与不变,不过是定义与定义之间,名称不同而已。事物是变化的,同时也在变化之中,就好像现代“女子坠胎”至有其意,在古时候来说,自有其理。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万物是相互的,相通的,相互联系。德,仁,礼,义……如果止于形式,那么就存在于形式之间,片面之间,客套之间,个人之间。道德礼仪等就属于阶级之间,阶级而论,人为而知,用现代话来说就好比所学,所德在现实当中应对于现实阶级之间,由于阶级而论,人为而知,两极分化,所以不能同化,主要依人而论,依阶级而定,好比“我的地盘我做主”。也说明一个问题,自古至今,中国都属于人治范畴,是根据人本身的认知水平来进行管理, 而礼治和德治,法治(法家)是属于同一范畴,是根据礼仪和道德来规范来所进行管理,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没有联系,两者区别开来,两极分化。
(知与不知,社会意识和社会构成分化开来,精神与物质相对不统一。就不会存在统一标准,社会分化,那么管理标准就是阶级而论,人为标准而定,自古至今皆是如此,换汤不换药。人治,主体是人,人有很多不确定因数,常有常无而不能恒之)

人治又称“贤人政治”,是关于依靠执政者个人的贤明治理国家的治国方式和理论主张。依人而定,主观为人,就有其弊端。不能保证长久,好比潜规则,腐败的滋生。

何为长久,老子说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告诉我们事物之间的联系,整体和个体相对而言,相对而论,是相对的整体。
单方面而论,人治所存在的弊端,老子不主张人治,老子说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为无为,而无不治,老子反对“有为”,推行“无为”,尚崇“道为”。
这是老子的主张看法,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以道的方法方式去管理,“法”治。

无为者,老子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问题总是相对的,相对而言,精神与物质,德者与不德者,在精神上肯定,同时在物质上满足,肯定与满足,如何是非,知者不言而喻。好比社会精神文明,社会物质构成也应该文明,相对统一。
老子说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
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就不分亲,不分疏;不分利,不分害;不分贵,不分贱。所以为天下人所尊重。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祸福相倚”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矛盾双方是相互贯通的,矛盾是相对而言,一体而论。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不分亲,不分疏;不分利,不分害;不分贵,不分贱。”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道自在人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矛盾有别,矛盾无差。

老子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以道治国”,国家里面的人,都以“道”为纲领,以“道”的品性作为行事准则。那一切都符合自然了。里面也无需圣人,君臣。就像水一样,万物相融,自得其明,能育人,养人而不占有。能柔能刚,能静能动。奔流不息,万物和谐祥和。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民主(整体性,道的规范),为无为而无不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2 13: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了凡居 于 2023-2-2 14:00 编辑

老子说“道”:
《老子》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地本就无名,万物有名,是因命名者。有名就有其定义(相对的道理),道理不同,道义相通。从发生到发现,从发现到发生的过程,有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无非”就是定义之间,相对于阴阳,形式(常态)与根本(变态)
老子说: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老子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精神与物质,形而上和形而下,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宇宙中的万物纷纷芸芸,而“道”却是他们的总体、本根。由于万物形态及现象的多样性,所以任何感官的把握都只能达到片面的局部。只有理性的思辨才能把握万物的总体实体和本体,“道”。从而做到“不行而知,不为而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知与不知”,在政治主张上老子的说法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以及黄老道家代表作《吕氏春秋》“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故能使众能也。无为,故能使众为也” 等说法中得到证明。

道德经中,老子也多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比如:
17章提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65章中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这章老子说到,古之道者的愚民政策,本章和“不上贤”的意思一样,老子不主张管制,人治。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而是顺应自然的“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就是在不违背客观规律和自然天性的情况下,达到天下大治。)

老子说: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28)

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德乃普,“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其德乃普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庄子说: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