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1|回复: 0

[原创] (一)、“荆、楚”的困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5 18: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lg6688 于 2023-4-7 22:36 编辑

潜江与荆、楚文化的来龙去脉之我见
                                                   (注:前续《“河南老乡”与“荆楚”文化关系的探索》)
     (一)“荆、楚”的困惑

  楚国是先秦时期的一个重要的诸侯国,然而,在所有的诸侯国中,楚国却是最扑朔迷离的国度,族源姓氏到来源,到地点都城,从先抑后扬经鼎盛到灭亡,他的一切都有可探讨的地方。例如楚国的郢都有多少个,具体地点在哪里,都给后世的史学家带来了挠掉头发的难题。楚国文化的扑朔迷离,是导致华夏历史产生许多不解之谜的重要原因。有学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先秦史料的稀缺                                           
  二、是后世史料的鱼目混杂
  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后世所谓正统对南方和对在南方之楚国的抹黑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楚人的早期历史,这是考古界和史学界一直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首先是关于族源的问题,楚人与南方的土著荆人混杂在一起,有许多的名称,在卜辞、青铜器铭文、竹简上出现的称谓,就让人目不暇接。例如“荆楚”(《诗经·殷武》)、“楚荆”(西周晚期的逨盘记载昭王与楚的战争为“厮伐楚荆”)、荆、楚、南蛮、楚蛮、荆蛮、荆子、楚子。在郭静云先生著的《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一书中,还有与南方圣贤“商汤”和“商”文明有关的“楚商”和“南商”之分。说明楚人是江汉间的一个民族,他们大多数与荆人杂居,属于江汉流域中一个较强大的外来部族,也可能与族系的分别有关,故有许多的名称。
  关于荆、楚、荆蛮、楚蛮荆子、楚子之间的关系由于先秦史料的稀少所以古代的学者几乎千篇一律的“荆”归为楚国认为“荆”就是“楚”或“楚国”。故无论“荆”或“楚”单独出现,还是“荆楚”合称,均是楚国的代称。
   但据现代学者研究,关于楚和荆之间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就是,比如杨宽、段渝等人有学者认为楚人其实是荆人的一支,后来楚人壮大,就称楚为荆,比如王桐龄、王钟翰等人有学者认为并没有关系,荆即荆,楚即楚,比如王光镐等人有学者认为原名,后来才改称,如苏仲湘等人
可见“荆人”、而言,认识比较混乱。这种混乱,来源于对荆、楚的划分,难以作出判断。
  楚人的来源,关系到楚文化的来源与构成元素问题。关于“楚文化”的来源,也存在着多种观点。有土著说如范文澜《中国通史》、周谷城《中国通史》、俞伟超《关于楚文化发展的新探索》都主张的此说,即认为楚文化源于江汉平原的原始文化,即楚人为江汉平原的土著居民。还有严文明、李玉洁、杨权喜先生都主张的此说,而在江汉地区的湖北郧西县、郧县、长阳县、建始县、大冶市相继发掘出的不同时期的人类生活遗址,以及屈家岭文化、大溪文化等,似乎也给土著说带来了旁证
  但我认为,初期荆就是荆,楚就是楚。从逻辑上说,楚人是后来的中原外人,而在楚人来到江汉之前,土著的荆人已经在这里通过水稻种植,生存了数千年。如果说荆就是楚,那么楚人是土著人?还是外来的人呢?如果楚人是土著人,为什么又以“楚人”称之呢?如果楚人是外来人,那么是否在楚人来之前,江汉就没有人烟呢?这完全不可能!所以在楚人来到江汉时,已经存在早已有之的荆人。只有荆人才是真正各族土著人的统称。
  我认为后期的楚人因与荆人长期在一起生活,“河南老乡”已经被荆人同化。但这种楚人与荆人同化的现象,最终却是以“楚文化”命名示人的,这也是我对此命名产生歧义的原因。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楚文化为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其文化结构,张正明先生在其《楚文化史/第三章:茁长期的楚文化》中说:“楚人所起的作用不止是充当触媒,他们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己的心理素质,这对形成楚文化的特性和特色起着决定作用。由此,说得确切一点,成熟型的楚文化,是以萌芽型的楚文化为本源,随着楚国疆域的扩大和民族的增多,在楚国的集权统治者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以华夏文化为主干,以蛮夷文化为助力,在这些文化交流、化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张正明先生认为,楚文化的气魄来源于“抚有蛮夷”,“以属诸夏”,“长期奉行了一条混一夷夏的路线。”(第64页)其中的“以属诸夏”不仅说明荆是荆,楚是楚,而且是“以属诸夏”的“楚”。是楚人同化了“夷夏”?还是“夷夏”同化了楚人?一目了然!
  从开疆拓土、强国富民的角度来说,这是张正明先生非常精准的见解。但从历史的楚人祖先祝融,在南方的职务为司徒,就是宣传南方几千年来形成的水稻种植之“顺阴阳”文明,和通过“鸡鸣歌”产生的精神文明而言,“司徒”祝融所行的是介绍南方经验,执掌教化之职的官员,犹如南方文化的“宣传部长”,南方的文化已经通过司徒祝融的广泛宣传,成为非常成熟的“夏”(即夏水、夏季的南方性太阳道德)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从《周易》的《离卦》就可以得到充分体现。从这一角度来说,以楚人为主导,用“楚文化”代表南方的荆文化,不仅有喧宾夺主之嫌疑,还有抹杀南方几千年水稻种植功绩之嫌。我认为,荆、楚之人各有所长,他们最后是以荆人的文化形态为主导,结合楚人的文化特长,共同构筑的“荆楚文化”,故以“楚文化”命名,存在中原主导论的痕迹,似有不公,也不合理。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