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5|回复: 0

[原创] (三)荆人、先楚人与炎黄大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9 16: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lg6688 于 2023-4-9 20:43 编辑

        (三)荆人、先楚人与炎黄大战
  “先楚”人是江汉间的后来者,史前与荆人杂居。其来源可能是炎帝、蚩尤与黄帝大战,产生中华民族“大爆炸”的现象有关。我认为,炎黄大战的本质,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战争。大凡这样的南北战争,一般都以游牧民族获胜,在中国的战争历史现象中,属于北方胜南方。史载战败后的炎帝、蚩尤各部族散播到祖国各地,传说部分九黎族在蚩尤被战败之后,南下与土著苗蛮所属部落杂居融合在一起,其中也包括先楚人,例如“江上楚蛮”就是。
  据《史记楚世家》载:“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疪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所谓“江上楚蛮之地”,可能就是先楚人在南方的所居之地。这些先楚人大概与炎黄大战失败后,逃到南方靠“江”一带的地域隐匿生存有关。楚王熊渠除了“甚得江汉间民和”,还采取“敬宗收族”的手段,用祝融的后裔“楚蛮”为跳板,扩张地盘与势力。再如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鲁僖公二十六年,被楚灭之。这就是杀鸡吓猴,做给先到江汉之“楚蛮”看的。
  追溯炎黄大战,是为了说明楚先人与芈姓楚后人之别,同时也想说明楚人与荆人的关系。
  历史记载中,黄帝怎么与炎帝大战,又与蚩尤大战,炎帝与蚩尤是什么关系?
  在炎黄时代,炎帝和蚩尤都属于南方的水稻种植领袖,但蚩尤是一个被妖魔化的人物。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个个都身怀绝技”、“风师和雨伯”,包括“刑天这样的战神级别的人物,也是蚩尤手下的大将,即使被斩了头颅还能继续战斗!除此之外,还有包括蚩尤在内的八十一个兄弟他们排名如下:

   蚩尤,断修,残刚,陆木,叠新,折路,哥索,连哭,害舌,宗先,敌近,白曾,月引,汉听,章绝,倍列,争奴,恒奴,阿群,夜亏,幕暗,审干,交生,七祖,格户,舟含,石落,千西,本竟,昨玉,南农,北猎,水过,风堵,接桑,黄拼,付君,柳上,最虽,堂虐,飞陌,衣从  郎就,朋徒,少山,与介,身至,生夷,众笑,圭直,亚加,尼俊,半义,心适,莫中,险东,名切,离四,工巧,巨相,二十二,者地,止巡,田力,乱命,早牙,为逐,认丁,旧南,怵岛,百程,兰在,化烛,光退,阵可,工下,开阳,及岁,狼细,九匠,持兵

  我认为,这八十一个兄弟,可能与南方相关的各部族有关,例如汉听”、“南农”、“旧南”,也可能是南方的部族将领。南方人信巫鬼,又有“雕题交趾的习俗,可能在与黄帝打仗时,他们会把自己的脸面绘画成各种狰狞的形象,如魑魅魍魉”也不可知。
  在中国史前传说中,就数蚩尤与炎帝的关系特别复杂,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恰好能给我们解除困惑——蚩尤即是炎帝。
  史学家夏曾祐、丁山、吕思勉等人都持这一观点,他们的主要依据是《史记·五帝本纪》。其中,记载远古时代一场大战居然有两个关键战场,即黄帝与炎帝大战的“阪泉”和黄帝大战蚩尤的“涿鹿”。到头来,两处原来就是一处。
  先看《史记五帝本纪》原文:“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这里记载了两次大战,虽然时间有先后,人物有异称,地点不相同,但明显看得出炎帝与蚩尤有同一个人物之嫌!有的学者抓住了矛盾,刨根问底,发现这段记载有交叉错乱之处。特别是后来的历史地理学家考证出涿鹿与阪泉的关系,不禁使人感到,两次大战,实是一次。这个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源于《水经注》关于涿水的记载:
  “涿水出涿鹿山┅┅东北流经涿鹿县故城南┅┅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留其民于涿鹿之阿,即于是也。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魏土地记》说:‘下洛泉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有阪泉┅┅’《晋太康地理志》载: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则流注阪泉┅┅”
  《水经注》的记载让史学家明显地看出了问题。夏曾佑早在20世纪初年所写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就已指出:“蚩尤逐帝榆岡而自立,号炎帝,争斗涿鹿之野。”可见,他认为炎、蚩实际上是一个人。
  考证得精致而详细的,是吕思勉。他在其《先秦史》中,把《五帝本纪》和《大戴礼记·五帝德》对照,竟发现后者只记载了炎、黄战役,而没有蚩尤、黄帝之战。另外,还有两本史书,特意把炎帝搬到涿鹿来与黄帝打仗。《贾子·益壤》载:“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制不定》载:“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德,故占涿鹿之野。”于是,吕思勉认为:“然则蚩尤,炎帝,殆即一人;涿鹿、阪泉,亦即一役”。只有这样,逻辑上才讲得通。
  丁山先生也研究了上述历史地理事实。他说:“蚩尤泉即阪泉的支津,当然(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可以说即与蚩尤战于涿鹿。由是言之,所谓赤帝(或炎帝),确即蚩尤了。”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两次大战实际上只有一次大战,那么大战对方的主角炎帝与蚩尤实际上只能是一个人了。
  其实,更早有此看法的也大有人在。西汉的才子贾长沙就不止一处说过,炎、黄之战也是在“涿鹿之野”。
  本文追溯黄帝与炎帝大战的原因,是为了说明“炎黄大战”的本质,是以稻作文明的炎帝作为一方,与当时停留在游牧文明的黄帝一方,他们之间的斗争。这种争斗可谓是南、北之争,或者说,是掠夺与反掠夺的生存竞争。可见,史前稻作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生存竞争,应该是南北环境文化、对食物的态度、乃至延伸到道德理念、意识形态认识的一根主线。西方哲人说:每当两种文明开始接触,不是拳脚交加,就是分一杯羹;或者相向而来,或交叉而去。至于要他们俩将心比心,顶礼言和,那是多年以后的事。于此可见,在炎黄大战后,黄帝也接受南方的农耕文明思想,脱离游牧文化,开始以农耕为食物来源,并形成以“地无私载”的“土德”为治世理念,也有一个转变过程的。
  我曾看过黄帝的《黄帝四经》,也不知是否为黄帝时代的政治理念,从字里行间,也明显体现出重“道”讲“公”的思想,丝毫看不出游牧文明的生存理论与意识,可见此《黄帝四经》是杜撰的,或者,黄帝也被南方的儒家太阳文化同化,在“地无私载”的自然现象中获取种植文明的营养,为“公”和为民众谋福祉,成为主导思想政治,并没有固执在游牧文明的饮食理念中也不可知。虽然华夏历史上有“炎黄”之战争,但由于他们都是“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代表,为中国人所拥戴,于是在“炎天”和“黄地”的“天地”代表概念中,华夏人便有了以“炎黄子孙”自诩的称谓。
  我认为,南方的荆人和到南方的“先楚”人,可能都是炎帝的部族,或主力部队,他们信仰“火”与“太阳”。如炎帝就是日神,所以《白虎通·五行篇》载:“炎帝者,太阳也。”日中有火,因此作为日神的炎帝统辖着火神。《左传·昭公十七年》记郯子说:“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炎帝与祝融之间本无统系,然而,祝融也是“火正”,故祝融部落是从属于炎帝的。《吕氏春秋》、《礼记》、《淮南子》等书都有此说之记载。
  荆人也是炎帝的部属,因炎帝是资格最老的农神。《帝王世纪》(顾观光辑本)载:“炎帝┅┅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又曰,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所谓炎帝,实为上古的人民把自己的远祖作燧生火的伟大发明神话,与对太阳的信仰相结合形成的称谓。这与荆人的早期水稻种植,和对太阳的信仰是相通的。由于祝融部落与江汉的荆人有共同的信仰和道德语言,是志趣相投的同志,在水稻种植文明与游猎民族的生存争战中,追随炎帝南征北战,他们是亲密的战友,关系亦如亲兄弟般密切。
  当代表游牧民族的黄帝打败炎帝后,荆人和楚人都成为被黄帝围追堵截地杀戮对象,炎帝的部队只得四处奔逃。在夏代前,由于南方水网密布,山高林深,杂草丛蓬,利于藏匿,他们必然分散隐藏于南方的许多地方,成为南方民族杂居的部族之一。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