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3|回复: 0

[原创] (四)楚都“八迁”与芈姓楚人的神秘失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13 17: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lg6688 于 2023-4-13 21:44 编辑

   (四)楚都“八迁”与芈姓楚人的神秘失踪

  到潜江的这支芈楚人,称为“后楚”人,他们初期流离失所,后又四处迁徙,前前后后有楚都“八迁”的记载,但在这“八迁”中,没有到潜江地域的记载,这一失载,导致楚国最重要、最辉煌的五百年没有了着落,也因没有迁徙到当时潜江地域的明确记载,从而成为楚史研究中最重大的历史悬案,几乎让楚文化研究落到走投无路的境地。
  我在《潜江与中国最早的长城和万里长城》一文中提到了“楚都八迁”,并认为应该改成“楚都九迁”。(注:此文于2017年12月25日,相续发表于中国考古界举办的《国学复兴论坛》和《潜江人》网站),原文的相关内容摘录如下:

  楚方城修筑的时间,应该是楚国迁到当时潜江的张金黄罗岗后。其时段大约是楚文王时期。据《湖北省建制沿革》的记载,楚国有“楚都八迁”,这“八迁”的相关记载如下:
  第一处:西楚丹阳,即《史记·楚世家》载的:“楚子熊绎,事周成王。成王封熊绎子爵,治丹阳。”(按:秭归县东南七里,丹阳故城,周围八里,熊绎始建封也。胡三省曰:古丹阳城曰西楚。)  
  第二处:从秭归迁到枝江;《通鉴注》胡三省秭归丹阳徒枝江,亦曰丹阳,是为南楚。  
  第三处:从枝江迁江陵的纪南城。十二世十八传至文王熊赀,徒都于郢。刘昭曰:江陵县北十余里有纪南城,楚王所筑。  
  第四处:郢城新都:又五世十传至平王弃疾,筑郢城而都之。刘昭谓在纪南城南、张守节谓在江陵县东北六里。李泰、盛弘之谓在纪南城东北七里,城周围九里。  
第五处:昭王迁鄀:平王之子昭王珍,畏吴迁鄀(昭王十年,吴楚柏举之战,吴师入郢。十二年,吴复伐楚,楚恐,北徒于鄀)。鄀在宜城县东南九十里。易本烺曰:昭王迁宜城曰鄢郢。旋迁还郢。
  其后的因与潜江无关,故省略。要说明的是,《湖北省建制沿革》出版的时间是1987年,当时还没有发现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早期的《黄罗岗遗址》和《龙湾放鹰台遗址》。所以,如果加上在湖北潜江发现的楚都遗址,应该是“楚都九迁”。
  因为江陵的纪南城是战国晚期的楚都遗址,是从潜江迁到江陵纪南城的。由此可见,“方城”是楚都在潜江的时候,大约在公元前688年冬伐申之后修筑的。据《南阳地区志·方城》记载:“楚文王时于方城山(今小顶山)修筑长城,曰‘方城’,以守卫其北境,方城县由此得名。”据说,《南阳地区志·方城》是迄今为止,我国关于长城最早的记载。因此,有人据此说,南阳春秋楚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如果说南阳春秋长城是中国最早的长城,那么当时在潜江的楚国人,就是中国最早修长城的人。  
  楚国的都城迁徒与方城的修筑在时间上相近,故应该互有关联。但是,在历史记载中,从楚都的“八迁”而无迁到当时潜江黄罗岗的记载。在江陵的纪南城考古发掘,却没有春秋时代的器物,这让楚国的五百年历史出现了空白,这也是历史学家和考古界探讨、寻找楚章华台的背景。因为找到楚章华台,也就找到春秋时期的楚国都城了。《湖北省建制沿革》上记载的“楚都八迁”中,第三处是从枝江直接迁都江陵的纪南城,而在考古发现上当时也只发现了江陵的纪南城,所以“楚都八迁”便把春秋时代的历史都归结到江陵。可是,根据考古发现,纪南城遗址上的文物遗迹是战国晚期的遗存,历史痕迹不能证明江陵的纪南城能够承载楚国春秋时代的辉煌。
   从史书记载看,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伐申灭邓占领伏牛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后,为防称霸的齐桓公南侵,即在现在的南阳市北方建筑长城。长城从方城县北起,南至泌阳县再折向西南唐河县,对峙着齐国的方向。后在战争中不断展筑,西边沿南召、嵩县、西峡、内乡、镇平镇,到邓州市罗庄乡土谷山止,绵延起伏三四百公里。如今,在内乡县、西峡县、方城县,还有楚人修筑的方城遗迹存在。
  《左传》写于春秋末期,关于楚方城的记载有许多处,除了在“文公十六年”中的“楚庐戢黎侵庸(今湖北省竹溪县),及庸方城”有一处方城外,其中没有其他诸侯国有方城或长城的记载。说明在春秋时期,只有楚国和庸国有长城,其他诸侯国均无方(长)城。从《左传》记载看,庸方城比南阳楚方城出现得晚。
   楚人迁到当时潜江的黄罗岗,是在迁枝江和迁江陵之间的最辉煌五百年时段。
   仔细分析楚人都城的八迁,可以说,史上记载的“楚都八迁”,大都是楚人流离失所、失魂落魄的“迁都”,唯只有楚人迁到潜江,才是呆的时间最长,最稳定、最有意义的一迁,然而也是最神秘的一迁。我认为,就是这一秘密行动的潜江之迁都,才是楚国文化隆起,在中国古文明发展进程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时代开端。但在没有发现潜江龙湾“放鹰台遗址”之前,却是引起古今中外广泛关注、寻觅的大问题。
   楚都“九迁”,实际上只记载了“八迁”,这一关键的“迁都”湖北潜江之记载失落,又反复寻觅而不得,曾让当今蓬勃兴起的楚文化研究者深感前途渺茫,故找寻楚文化兴盛五百年的楚都地点,成为考古界和楚文化研究发展中性命攸关的大问题。
   在《中国考古》网站,牛世山先生有一篇《西周时期的楚与荆》文章,说明古代和当今考古界、楚文化研究学者,为理顺楚文化的发展史,探索楚国的封地在何处,继而找寻春秋鼎盛时期的楚郢都的方位,可谓绞尽脑汁。例如:历史上的东汉班固首创安徽的当涂说,东汉末年的颖容在《春秋三传例》中持“枝江说”;晋袁崧持“秭归说”;《水经注·江水》、《地理志》、唐代李泰《括地志》、《后汉书·南蛮传》李贤注,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等,都持呀“枝江说”;唐司马贞《史记·楚世家·索隐》持“丹阳在汉中”,并注说具体在“均州”;还有“丹淅说”或认为在丹阳在陕西商州一带。当今学者王光镐持“湖北南漳说”,许多学者或考古专家将“荆”、“楚”之称的地名、山水与楚国的丹阳之地望联系形成的新地点猜测,或者是强调荆山、丹阳与楚国始封地的关系,作为判断楚国始封地的地望之主要依据形成猜测,林林总总,无法罗列,“说”来“说”去,就是没有人会想到芈姓楚人会神秘地迁徙到潜江的黄罗岗。直到通过考古发现了“潜江龙湾遗址”,证明了张金黄罗岗遗址和龙湾章华台遗址的内在关系,找寻楚国封地的古今论战大会才宣告“闭幕”。
   为什么芈姓楚人在迁徙到枝江后,史载会不知所踪?其中有什么原因?楚人的神秘失踪是否为一种策略?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0 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