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3|回复: 0

[原创] 8、楚人被潜江的土著荆人同化的因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26 12: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楚人被潜江的土著荆人同化的因素



  前文说了楚人语言有被潜江之荆人同化的可能性,那么这种同化有哪些因素呢?
  第一、华夏南方居北纬三十度的荆人文化,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外来的楚人一般都会被本土人感召、同化。如北方文化向南入侵,以武力政权使南方文明列入以北方为中央的国家之中。但因南方的文化古老、精致、发达,故北方文化最终会被南方文化同化一样,历史上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中国成为农业国,就是这种文化同化的表现。
  第二、荆人的“火”、“太阳”信仰与楚人的信仰(也可能是楚人接受了荆人的信仰)完全相同,但在“太阳道德”的人文化上,荆人文化更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毕竟这里是以“巫祀”闻名于世的地方。特别是荆人的“鸡鸣歌”祭祀仪式,体现得规范而程式鲜明,这一点从屈原的《九歌》就可见一斑。
  第三、在先秦,外来者有入乡随俗的规矩,出自《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是一种传统文化这是尊重地方文化,与当地的土著人和谐相处的基础和前提。楚人到荆人的所在地,同样会遵行。
  第四、水土也会改变外来楚人的习性,包括语言声调,必然服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自然规律。楚人到潜江地域后,坚定不移五百年,饮潜江人喝的水,吃潜江人吃的粮,即便是钢铁,也被潜江的水土融化了。
  第五、退一步说,是楚人强行进入当时的潜江地域,但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当地的土著人有自己的地域性强势和精神文明的优势,更何况《史记·楚世家》载:“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说明楚人到江汉间是以“和”的姿态与土著人相处的,一个“甚得”,从低俗的角度说,楚人对土著荆人是低调、依从、取悦的,他们只有入乡随俗,尊敬土著荆人的信仰,才有“甚得江汉间民和”的结果。如果芈姓楚人忤逆荆人的信仰,糟蹋荆人的习俗,他们一定会“甚得江汉间民厌”,这不符合避险者或迁徙人、外来人的作为与心理。
  第六、荆人和楚人和谐相处,文化也是相互取长补短,互相丰满的文化,例如“荆艳楚舞”,就是互相取长补短的例证。
  第七、楚人自诩为“蛮夷”,熊渠曾说“我本蛮夷,不与中国之号谥!”也就是说“我本就是蛮夷,你们那一套不适用于我”。《国语·晋语》记载:“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楚为荆蛮,置茅,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为盟。”其中“楚为荆蛮”的“为”,应该理解为楚人的言行之“为”,是校仿荆蛮的言行。因为“楚”与“荆蛮”是区别开了的,否则,将“为”理解为“就是”,“楚就是荆蛮”,这句话就没有意义,“楚”还有什么意义呢?“楚为荆蛮”,就是中原诸侯对楚人的了解、评价,说明他们的言行、习俗已被荆人同化。
  因楚人封国在荆,有诸侯的地位和可结盟的待遇,但楚人在言语行为上与荆人如出一辙,表现出一副所谓“荆蛮”的德性。他们穿南(荆)服,说南(荆)语,唱南(荆)歌(例如成语《南冠楚囚》),令中原的诸侯有与“荆蛮”平起平坐的屈身降尊之感,“故不与盟”。假如楚就是荆蛮,周成王封的就是“荆蛮”的实质。以此类推,楚人如是荆蛮,这就说明荆蛮是名正言顺的诸侯,不可能以“楚为荆蛮”的理由“不与之盟”。如果周成王封的与“荆蛮”无关,则荆蛮不可能到结盟的现场,同时,也不会出现“楚为荆蛮”的注解原因。这个事件充分说明,荆是荆,楚是楚,只是楚人完全荆人化,令中原诸侯看不上眼,才有“不与之盟”的结局。
  第八、据张正明先生1983年发表于《民族研究》第3期的《先秦民族结构、民族关系和民族思想》一文,以及《楚文化史》第25页载:“其实,楚人在先秦民族结构中所占的地位相当特殊,西周时非夏非夷,春秋时亦夏亦夷,直到春秋末才正式与华夏认同。”这说明楚人的地位、身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从楚人的“非夏非夷”到“亦夏亦夷”,再到华夏认同楚人,是在与荆人、夏人的同化过程中,经过实力打拼,才被迫接受楚人为华夏人。
  第九、楚文化的主源,以祝融为祖宗,在史籍上频繁见著。从荆楚的文化结构分析,“楚文化”的主杆是以“崇火尊凤”的原始农业文化,即“荆文化”,加上祝融是“炎帝之佐”(《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白虎通·五行篇》也说,南方之神“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而“鸾”与“凤”合谓“鸾凤”,说明凤就是祝融。“离”就是“鸾”,《周易·离卦》的卦象为“鸾凤”、“鸡”、“雉鸡”,实际上是说祝融就是南方《离卦》的化身。南方的“鸡鸣歌”就是“知时鸟”的歌,或谓“鸾凤歌”。在《楚辞·九章·怀沙》中写道:“凤凰在笯兮,鸡鹭翔舞。”这就是屈原在追溯祖先,以“凤”自喻,也说明“鸡”、“凤”相通。所有记载都说明,荆人与楚人的图腾相同,信仰相同,文化相通,志同道合。
  综上所述的诸因素,楚人被潜江的荆人同化,完全可能。但这种可能有什么证据呢?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