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4|回复: 0

[讨论] 浅析老子的治国之道 (作者:陈埭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27 18: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QX4[NUA$U@A9LAD7D5AD9%D.png


浅析老子的治国之道  
                    -陈埭坚

有这么一则故事,说的是课堂里面的精彩,堂上老师侃侃而言,堂下学生精彩绝伦,可谓是热闹非凡,或者说堂下学生热闹非凡,可谓是精彩绝伦。“热闹非凡”“精彩绝伦”可是亦可不是,想象当中的热闹,在课堂上发生,老师堂上举例,堂下学生一一说明,你问我答,附和吧,终归是一种习惯,答辩的精彩,当然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说打破传统呢,老师与学生,让对错来凑足了热闹。诚如科学的进步,创新是在假设的前提之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课堂上我们知道,课堂下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我们不知道的是”,是与不是,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老子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事物的存在有其两面性,定义的产生就有相对的好坏,是也不是,好坏是相对整体而言,也是相对整体而论。(好比我们定义“真理”一说,有人说“真理是唯一的”(视觉是主观,肯定的),也有人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客观,否定),就好比吃荔枝,有人说荔枝是甜的(成熟),也有人说荔枝是酸的(不成熟)相对而言,相对而论,“真理”是定义,“真理的唯一性”和“真理的标准性”也是定义,定义和定义之间,就是彼此之间,即有好坏之别,没有好坏之分,中国传统里面说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基于后者而言,防范于未然,不也是更好的说明?环境的改变决定环境下的构成,同样的,构成决定着什么样的环境。一群人在一起,谈的是该与不该的话题,男性有女性没有生理以及特征,我们知道男女有别,同为人,有别而无差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有白天的精彩,夜晚有白天看不到的星空,是所谓作息,然道止于观,而不可为?)

老子说.为无为,而无不治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地球自转,太阳照耀万物,相对来说,我们说照得到的地方是白天(定义),照不到地方是黑夜(定义),自转一周,白天就变成黑夜,黑夜变成白天,我们定义不过是地球自转时间不同而有所定义有所差别,本质是没有差别的,都是定义(好比时钟,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通过圆心的直线。以6点和9点为方位,以圆中心点为直线对切所得的两个半圆面积是一样的,我们知道时钟上各个点以圆中心点为直线对切的半圆面积都是一样的,那么以半圆为日照范围,分阴阳,随着地球自转,阴阳相互转换,这种转换是不分彼此的,所以是无黑白的,地球是无光的,矛盾有别,矛盾无差)。定义与定义之间,拿个黑球,然后手电筒照过过去,我们说照得到的地方是白天,照不到地方是黑夜。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万物将自化。《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老子说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恒也,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局部和整体,相对的变化。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比喻,大小,再次说明相对之间,大国和小鲜,定义与定义之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相对而言,相对而论,国家基于个人,相对于整体,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分彼此,即不分个人,国家是整体的个人,那么所做之事就是无为之事,不言之教(有为,就需要相对,好比说教,需要相对的两个人,个人的话就是难以说教,完善个人就是完善整体,老子不主张人治,第三章说的不上贤就是这个意思,也可以理解为事实平常,国家基于个人,就像吃饭那样,自然而然),在道(真理)的原则下,发生发现,自然而然的发生,自然而然的发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太阳照耀万物,万物并作,人类作为其中一员,我们从自然当中探索和发现,人类文明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冶炼,打造冷兵器,就需要矿元素,就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空旷的地方自然风比较大,地质地貌间接决定着自然形态,争斗的目的是什么呢?损耗构不成发展.有争斗就会有消耗,消耗就是消耗地球资源,灾害自然.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资本主义,人吃人的社会,古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人治社会,阶级而定,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样的关系下有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讲究一视同仁非人也,入乡随俗,道德观相对灵活、通融,同时也反应出问题所在,人治社会,阶级而定,容易知法犯法,标准不同,谈不成,构不上,那就没有相对标准,土壤存在相对的水分,建立不成,口号说的好,具体实施,有点难.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国与国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大国称霸,小国自保,统治者们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纷纷招揽贤才,用以治国安邦。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崇尚贤才,许多学派和学者都提出“尚贤”的主张,在尚贤的旗号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竞相争权夺位。抢占钱财,给民间也带来恶劣影响。一时间,民心紊乱,盗贼四起,社会处于动荡、大变动的形势(百度资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看到了古代社会现实动乱不安、矛盾突出,这是出于差别的存在,针对社会上被人们所推崇的“尚贤”这一主张,老子在第三章里提出不尚贤的观点,同时也批评了由“尚贤”而引起的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

相对而言,相对而论,在相对问题上,自古至今,两极分化,人治社会,在道德(秩序)实践上,“中国是道德相对主义”。人治社会,认识于个人(人治社会存在的弊端,取决于个人之间,存在于片面,客套,道德礼仪等就属于阶级之间,阶级而论),社会表现好比村落,分化开来,一个村落由一个姓氏定居、繁衍、联姻而来,村落看重的是亲属关系。道德实践落实在具体的人伦关系、人情世故、和约定俗成中。没有统一标准,同时也说明了,人治社会下的社会构成,在构成上容易形成资本主义(地主,老财),以资本形式存在,往往复复,自古至今,当然,特色指的是着重点有点不一样,时代不同)。



老子说道,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万物将自化。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每个人都遵循一套道德标准,童叟无欺。相对于西方,西方的“自然法”之自然(一种“理性”或秩序理性),与《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不排斥和自己不一样的观点,不会把自己那套东西强加于人。因为我们知道自己那套东西深深依附于我们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人际关系。当生活的土壤改变了,周围的人改变了,对他人的要求和期待也会随之改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