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8|回复: 0

[各地风情] 香火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1 12: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火龙
来源:客家文化

  香火龙起源于唐朝宝应年间,兴于明末清初,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形成了融呼龙、起龙祭拜祖宗、舞龙、放龙、送龙为一体的客家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
  香火龙最早起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其形象主要来源于当地寺庙中有关龙的壁画和雕塑。制作材料以当地所产的稻草、棕叶、楠竹、向日葵杆、特制的龙香为主,所用工艺也是当地传统的扎制工艺。舞香火龙的招龙仪式在每年正月的元宵节前后夜间进行,有圆龙、扁龙还有特制的磺龙,长度分为7、9、11拱等,最高4米多,最矮也有2.5米。其制作材料简单、制作工艺精巧、工艺流程复杂、造型威武、气势恢宏,展演程序清晰、香火明丽、气氛热烈、场景壮观、群众参与性强,具有典型的地域标志性文化。
  香火龙的道具就地取材,用稻草扎成一条6米的龙身,用线香造型,用柯树灰和草纸做成的火花加以点缀,造型美观,结构精美,表演人数一般在15人以内,不受场地限制。
  香火龙的表演程序上有:翻滚、喷水、沉海底、跳跃、吞食、睡眠等动作。“沉海底”和“吞食”表演技巧上难度较高。引路和尾随的两头狮子,除各自作翻滚跳跃的动作外,还作些引龙和随龙“护驾”动作。
d5de2d0fc761428b9402f8a1c2140343.jpeg

  历史渊源
  相传在唐朝宝应年间,吐蕃朱吡谋反,唐代宗命朝臣退敌议事,众臣泣奏:“吐番个个骁勇,且善邪法,我朝何人能敌。”奏毕,大厅迈出青年将领,威武雄壮,器宇夺人,唐代宗看曰:“你是何人?”青年将领答曰:“急先锋李晟是也。”德宗准奏,封为征西大将军,令其择吉日征剿(《西平王传记》第297页)。
  由于西蕃土地荒凉,人烟稀少。一天夜里,李晟的大队人马在江边停滞不前。李将军前来问何故停止不前。众军士跪而拜曰:“对面狼哭鬼嚎,夜行可能不行,望将军待以明日再行前行。”李将军心生一计,命道:“请军士将随行香火与火把拿来,用稻草扎成一条长龙,插上香火,十五人组成一组,摇滚向前,鸣锣开道。”于是,李晟的大队人马象千条火龙,滚滚向前,军心大振。朱吡的军队以为千军万马来讨伐,急而退回原地,李将军不战而捷。当他们凯旋回到朝庭,诉说路上经过,唐德宗大嘉奖励,封李晟为“西平王”。不久,李晟生下了第十五个儿子,唐德宗念李氏有功,命李晟的第十个儿子任江西观察史,举家迁入江西。后来,李家军士后裔为纪念功德,逢年过节时便以香火龙庆祝。至明末清初,香火龙的庆祝活动尤为鼎盛,而且都以客家的李氏为主流。为了区别尊卑,李晟对众军后裔说:“你们要玩香火龙,必须分其尊卑。我派系长(zhang)龙,5—15人组成,鸡冠(龙头)高耸,七条火花,七星点灯以制邪,口呼吉祥珠,保佑平安、恭喜发财为尊。”时至今日,客家人玩香火龙都以此为准则。

  基本内容
  一、舞龙
  香火龙从正月十二日开始表演,因为都在夜间表演,所以,队伍的最前面由一人打着马等引路,鼓队随其后,香火龙随鼓队之后。来至相约表演地点,鞭炮声、锣鼓声、喝彩声四起,一到表演地点,首先表演一个“团龙”,接着龙头高龙身向现场观众拜三拜,然后开始表演。表演时的动作虽然不复杂,但队形灵活多变,颇有难度和特色。
  常见的队形有:
  团龙——队形大跨步跃动自转,以龙头为中心逐渐由大圈变小圈,最后,龙头高高耸起,龙身紧缩成一个小圆圈,似蛇盘状,此谓团龙。
  四柱落井——又叫穿龙,龙头左下旋体转,带动龙身经两次回转,把原来的直线队形变为相反的方向。
  黄龙摆身——又称挥龙,直线队形,龙头左右舞动,整条龙按单、双数分别同时反方向摆动,反复多次,速度快慢结合,形成龙体蛇身扭动姿势,远远看去,象游龙腾云架雾一般。
  黄龙缠柱——龙头左右旋体转,后面的舞龙者逐一穿插龙身,把原来的直线队形变为反方向。
  二、放龙
  正月十二、十三、十四日表演完毕,舞龙者要把香火龙安放在起龙的祠堂。
  三、送龙
  每年的正月十二、十三、十四日,定为香火龙表演的时间,正月十五日为送龙时间。
  正月十五日元宵夜,是个的庄严时刻。这天晚上,热闹了一阵的围屋人将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年料,团团围坐在祠堂里,他们一边品尝着美酒佳肴,一边畅想着来年的打算。晚上9时许,围屋人在稻草龙身上插满香,龙身簇拥着龙头,成“伏龙”状,在地上插上三柱香,两根蜡烛,然后依依不舍地将插满香的稻草龙点燃,稻草龙顷刻间化为灰烬。称之为“送龙”。送龙意味着放龙归海,象征着一河两岸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四、呼龙
  无论是起龙、舞龙、放龙还是送龙,呼龙贯穿整个表演中,这是栗园《香火龙》的另一大特色。

  基本特征
  香火龙最早来源于军事,后过渡到避邪、纪念先人功德,再发展成为元宵佳节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民间民俗活动,它造型美观、结构精美、表演灵活、场景壮观、气氛热烈,经过700多年的流传,形成了扎龙、起龙、出龙、拜厅、舞龙、游村、放龙、送龙等为一体的元宵节期间特有的一项民俗活动。

  主要价值
  “香火龙”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家族之间互相帮助,团结一致;邻里之间互相照顾,和睦相处;兄弟之间互相协作,尊老爱幼;婆媳之间互相理解,同心同德;夫妻之间互相恩爱,同舟共济。
  民间舞香火龙常在虫灾发生时举行,点燃的香火插在龙身上,点点火光组成了一条光闪闪的龙在夜空邀游,虫萤追逐龙身的点点火光飞来,“香火龙”穿过街巷,舞至田边地头,飞虫追逐香火,越集越多,突然,舞龙队伍在水塘边停下,猛地将草龙连头带尾,深深扎入水中,水淹没了龙,也淹没了飞扑香火的虫群。香火龙在除害虫这一点上,较其他形式的舞龙有更高的实用价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