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82|回复: 0

[大師軼事] 沈从文让我们的心静下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9 05: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背景新闻# h1 q  U. \' M# L2 o0 ]% S9 k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文字与他的故乡——民风淳朴、风景优美的湘西一样都成为今人愿意亲近的所在。他的前半生用笔记述着他所热爱的湘西,文字优美动人;他的后半生依然用笔,但却变成了一位文物研究专家。他的一生著作等身,但他的名字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几乎湮没无闻,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的文学大师身份才为人们重新审视。在美国汉学家金介甫所著的《沈从文论》中,他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他的作品被马悦然翻译成瑞典文字推广到海外,由此引起了瑞典文学院院士们的注目,两度进入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终审名单。据披露,1988年如果沈从文没有离世,当年10月诺奖桂冠将被他获得。
0 ~& H+ |! n, A% \! N5 m& N知名传记作家李辉有幸在沈从文生前多次访问了他并成为忘年交,为其编书、为其作传。本月28日,是沈从文诞辰105周年的纪念日。在这样的时刻,记者日前连线北京,李辉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畅谈他所知道的沈从文。; r$ [+ R$ r1 h, N1 p* H$ O
记者:我记得你在大学里是研究巴金的,怎么后来又研究沈从文了。是因为喜欢他的作品,还是因为研究现代文学而涉及到他?+ e6 |( @% Z; h; X
李辉:你是知道的,当时我在大学里研究巴金,研究巴金就涉及到巴金的朋友。巴金多次说,他的朋友中三个人最有才气,沈从文、曹禺、萧乾,而且各有特点,萧乾的散文、沈从文的小说、曹禺的戏剧都是非常出色的。巴金是一个总体人物,他对现代史上的贡献,我更多地是从思想史的角度去看他。而从文学上讲,我觉得沈从文的成就更高。) t2 B9 z5 q5 s, B4 D6 T6 `# R
我第一次见到沈先生是1982年,当时刚从复旦大学毕业,以《北京晚报》记者的身份参加一个座谈会。沈从文在会上批评文物界外行领导内行,他以深恶痛绝的激情疾呼:“外行怎么能领导我们文物工作呢!”我们说沈从文是文弱的书生,但我却感受到在他那平和的外表中所迸发出的不安分与好斗的激情。) F; G' G! f; ~" h, X( w* c
沈从文曾回忆说,巴金住在北京达子营他家中时,两人各自写作,但休息时经常“吵架”,文艺观点有很大不同,沈从文讲究艺术的节制,认为左翼文学过于注重口号与激情,巴金对此看法不同,认为有感情就要释放,然而两人吵过以后又是好朋友。巴金在其后的《怀念从文》中回忆说:“我提到坦率,提到真诚,因为我们不把话藏在心里,我们之间自然会出现分歧,我们对不少的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可是我要承认我们有过辩论,却不曾有争论。我们辨是非,并不争胜负。”巴金对沈从文、曹禺、萧乾三人的感情很深。他后来所写的《怀念从文》一文就是他的怀念,也是他的寄托。
( U) |9 Z: q6 n: u记者:解放后,沈从文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他出的作品选中自序道:“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我还看到有的文章说,文革后在出沈从文小说选集时,他对自己的文学作品不看好,反倒看好自己的文物研究工作。2 Z1 f- `/ w& S& ?2 _# F
李辉:根据我读他的家书和当年一些作品的序,和他一生走过的路,我认为这不是沈从文说的真心话。他一直认为自己的文学是最重要的,而他的文学成就是无人替代的。这个自信与他的天分密切相关。1934年沈从文回湘西的路上,写给夫人张兆和的信中说:“我想印个选集了,因为我看了一下自己的文章,说句公平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我没有办法拒绝。”2 A& ?6 I4 S+ X9 v
又如,1956年12月13日,他在回乡途中于长沙写信给张兆和说,“我每天晚上除看《三里湾》之外,也看《湘行散记》,觉得《湘行散记》的作者,究竟还是一个会写文章的作者。这么一个好手笔,经常隐姓埋名真不是个办法,但用什么办法舞动他手中这支笔简直是个谜,不大好猜,可惜!可惜!”……信中提到曹子建、曹雪芹,他们四十多岁就死了,自己还比较幸运,年过半百,身体健壮,还能做一番事业。$ z: |6 o9 |' A/ [, ?7 m
这两封信说明沈从文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他的自信是一贯的。其实当年他正是带着这种自信从湘西凤凰小城来到北京的,水土气候不适应,即使流着鼻血,仍然坚持写作。他的作品刚一问世,就得到郁达夫的肯定并为他呼吁。1925年底,徐志摩看了他的作品,欣赏地在一篇文章中称其为天才少年。1928年他的《阿里斯中国游记》由《新月》杂志连载,徐志摩作序说:这是中国小说界的大著作,是天才的显露,是手腕灵敏的体现。沈从文很快成为“新月派”的重要成员。“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大都是从欧美留学回来的知名文人、作家,而沈从文只是一个上过几年私塾的“乡下人”,他完全靠自学努力,靠对文学的悟性和对事物的敏感,成为中国文坛的新秀。经徐志摩的推荐,胡适聘请沈从文担任中国公学国文系教授。后来他又接手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这是“京派沙龙”的文艺阵地。沈从文竟成了核心人物,自此走入了大学者的行列。
+ x$ m- I8 X6 {记者:读沈从文的作品让你的心灵有一种美的过滤,这不仅仅是湘西文化,它体现的是一种诗的意境。不少评论家称沈从文是出色的文体家,善于在小说中以乡下人的视角和乡村的眼光审视现代文明,并以其独具一格的文学创作占据着特殊地位。你怎么看?' N0 T& G1 c' N2 Z6 u; l8 M3 U1 h
李辉:确是这样。他的家乡湘西凤凰县,是一个汉、土家、苗、瑶等多民族杂居的地方,虽是山区,实际上并不封闭。那里崇尚武功,侠义好斗,自古就有一批人往外闯天下,这种文武两道在凤凰非常的流行,这些都为沈从文的创作带来了张力和丰富性。湘西的秀美风光,地方戏曲的表演方式,过年时的对联、灯笼、风筝等,还有山民讲的一些故事,都给他后来创作带来影响。同时由于他泛读西方文学作品,使他的情感带有浪漫和抒情的色彩。在他的作品中,即使是写地方风俗、风情,或是船民、妓女的生活,也都能从人性的角度上去写,所以他的作品已不是单纯的地域文化。- E0 e: ?7 I, D) t  Y+ A/ }
沈从文对艺术的修养还体现在对音乐的喜爱和理解上。他认为,音乐、绘画、文学是相通的,这一点在他后来从事文物研究中体现得更充分。他选择中国古代服饰,这个包涵文化、社会、美术等众多门类的题目进行研究,而且做出成就,就是例证。同时他对铜镜、漆器、书法的研究也有相当的造诣。而对收藏古玩、文物、工艺品,更是陶醉其中。% B- n0 u5 R7 M" O0 J, S
记者:这样一位文学大家,解放后竟离开了文坛,到历史博物馆去工作,这不能不说是件憾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悲剧?
, l6 @5 J7 z' n/ v" P9 I9 D李辉: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沈从文与政治的距离和郭沫若对政治的热衷成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两个典型。沈从文曾写文章贬低过郭沫若,他与郭沫若之间掺杂着一些个人恩怨与成见。1948年郭沫若在香港发表《斥反动文艺》,对沈从文近十年背离左翼的老账新账一起算,并给扣上了“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大帽子。一个当时文艺界的领导,将沈“定性”为“桃红色的”反动作家后,他也就在劫难逃了。郭沫若的这一观点,不仅影响了沈的前程,而且也影响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文学史研究。北平解放前夕,北京大学贴出了抄《斥反动文艺》的大字报,并且在教学楼上挂出了“倒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条路线的沈从文”的大幅标语。在如此巨大压力下,沈从文竟一度神经错乱。
. M, B8 D8 P8 V! S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的文艺方针是写工农兵形象,用大众化语言,坚持政治标准。这些都不合沈从文的性格和他的写作风格。他没有像有些人那样能改变自己,以适应当时的文艺气候。他的倔强使他固守自己的藩篱,退出了文坛,转到文物部门工作去了。
6 E) _8 }0 r- |7 c& p/ c8 B记者:尽管这样,他的文学梦好像一直没有间断过,《从文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仍一直关注着文学现状。而最近出版的《文星街大哥》一书收入了他在35年前撰写的一篇8000多字的“小说楔子”,是不是表明他创作欲望未灭?# J! e# I5 I. n1 X( |" Q
李辉:其实沈从文的文学之魂从未安分过。在“革大”学习时他就曾想以他当炊事员的姻兄为模特写篇小说,没能实现。以后写过几篇散文,谈故宫、天安门等。在他潜心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时,也没有忘记他始终喜爱的文学,这在他300多万字的《从文家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可以说他的全部语言才能,全部艺术感觉,在书信中才得到了充分表现。书信对于他,当然不再仅仅是互报平安的功能,而是他的另外一个创作天地。他描写风景,他议论音乐与美术,他把大自然与自己心中的艺术紧紧地交融在一起,从而使他的家书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我们说沈从文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就在于他的艺术感觉总是那么新鲜,他从大自然那里可以体会到生命的丰富和伟大,找到爱与美相交融的情感。用他的话来说,这就像寻找到一种伟大的宗教一样。' {6 X5 m; p6 V- ^5 ~! F- v
说到《文星街大哥》,这是湖南吉首大学刘一友教授记述湘西奇才、著名画家黄永玉及家族的一本书。黄永玉是沈从文的表侄,为使这本传记更具历史性,黄永玉将沈从文创作于“文革”中的遗稿《来的是谁》附于其中。据了解,1969年11月,沈从文在3年多里被抄家8次,作过60多次检讨和交待后,下放到湖北咸宁双溪区五七干校“改造思想”。1971年6月上旬,当时在1584部队劳动的黄永玉收到了沈从文的一封长信。拆开看后才知是为黄家撰写的长篇小说的楔子。这篇遗稿一直由黄永玉的一个朋友收藏,后来才转交给黄永玉。以8000字的楔子为一部小说开篇,可见沈从文当年深具创作苦心,写作计划也早已成形。遗憾的是,他当时的生活正如其本人所说,“远辞京国,移居咸宁,索居寂处……亲故远离,相见无由。”正因如此,他的这份雄心戛然而止,《来的是谁》也就成了没有下文的孤篇。但不管这样,这份遗稿的发现,更表明沈从文离开文坛是不得已而为之,他的文学之魂时时在躁动。
- C& k9 I1 I) V1 I! B1 h记者:沈从文被冷藏30多年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又回到文学中心。你如何看待当时掀起的一股“沈从文热”?而今天再读沈从文,你有何感想?  ~  z2 i: t1 z
李辉:像沈从文这样的大师竟在文坛上忽然消失,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但历史终会作出公正的评价,在这次返朴归正中,海外作家的眼光值得推崇。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当时内地文学界很少提起沈从文时,香港的司马长风却在《中国新文学史》中对沈从文作出了极高的评价;美国的金介甫对沈从文也打出了高分;瑞典文学院的马悦然更是翻译了一系列沈从文的作品。文革结束前后是沈从文在海外最受关注的时间。马悦然在2000年10月曾撰文指出:“作为瑞典学院的院士,我必定对时间尚未超过50年之久的有关事项守口如瓶。但是我对沈从文的钦佩和对他的回忆的深切尊敬促使我打破了严守秘密的规矩。沈从文曾被多个地区的专家学者提名为这个奖的候选人。他的名字被选入了1987年的候选人终审名单,1988年他再度进入当年的终审名单。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他的候选人资格。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这项奖。”从马悦然披露的情况看,沈从文在那年5月离世,使中国作家失去了一次捧得世界文学大奖的机会。
2 S" A4 n" Q$ P当然,沈从文的文学地位根本上说是由其作品决定的。他是中国近百年乡土情结最浓的作家,鲁迅写文章骂过沈从文,但当美国记者斯诺问他中国作家谁比较好时,鲁迅第一个提到沈从文,说他的短篇小说写得还可以。沈从文是多产作家,又是文体实验作家,这两样足以让他在文学史上不被遗忘。而且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本身在谈他自己写得比较好的作品,也举出《边城》、《湘行散记》、《长河》,都是写湘西的。从我来讲,阅读沈从文的作品特别能够让人静下来。特别是在现在很浮躁的社会里面。诚如你所说,他作品里面有很多经过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美的理解过滤之后写的湘西的文化和人,而这些东西是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永远向往和留恋的。沈从文在《长河》的“题记”里写道:“骤然而来的风雨,说不定会把许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扫摧残,弄得无踪无迹。然而一个人对于人类前途的热忱,和工作的虔敬态度,是应当永远存在,且必然能给后来者以极大鼓励的!”我想,沈从文和他留下的作品将永远不会老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