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79|回复: 10

《简白》胜《厚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5 09: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本周偶然看了由西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李宗吾先生(1879—1944)著作的《厚黑学》全集,感觉像是不小心吃了只苍蝇,浑身上下都污浊不堪,从里到外的恶心难受,急欲清洗之而后快!所以就到网上了解了一下情况,谁知很多人对《厚黑学》竟然不仅不知其脏臭,还居然奉为至宝、千古不传之秘!真奇哉!怪哉!
就连林语堂、梁实秋、柏杨、李敖、南怀瑾、张默生、李石锋等等学问大家对李宗吾和他的《厚黑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柏杨对李宗吾推崇备至,写书《厚黑教主传》,对其高度评价。柏杨在《李宗吾之学》一文中还提到这样两个有趣的段子:其一,他(指李宗吾)曰:“大凡行使厚黑之时,表面上一定要糊一层仁义道德,不能赤裸裸地表现出来。凡是我的学生,一定要懂得这个法子,假如有人问你:‘认识李宗吾否?’你就要板出最庄严的面孔,说道:‘这个人坏极了,他是讲厚黑学的,我不认识他。’……” 其二,有一个道貌岸然之官,闻李宗吾先生提倡厚黑学而义愤填膺,写了本《薄白学》,在成都报上发表,痛斥李宗吾先生狼心狗肺,贻害苍生。结果,该官因贪污渎职,奸淫扰民,被处死刑,其尊头悬挂少城公园,以观其薄白学之风行于世。

原来也早就已经有《薄白学》的驳斥了,关于《薄白学》作者的颇有些戏剧性的结局,我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相信“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的人,认为作者是用“身教胜言教”的方式,亲身下了地狱,为自己的《薄白学》提供了最后、最切实的证据,画了一个完满的血色的句号;相信“世上确实有不通风的墙”的人,会说作者厚黑没玩好,做了笑料。

可惜的是搜索了一下,没有找到原文,不知道是从哪个角度进行的。我要清洗掉《厚黑学》的污浊,是从其内部着手,剖析其理论体系的严密性,查考其理论依据的可靠性。于是,用了绝大忍力,尽量耐心地解剖了一下,争取还原其本来面目,以供研学者参考。

由于水平所限,难免粗疏,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浪花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5 09: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篇:《厚黑学》的实质


一:《厚黑经》






《厚黑经》1912年,李宗吾曰:“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厚者天下之厚脸皮,黑者天下之黑心子。
  “天命之谓厚黑,率厚黑之谓道,修厚黑之谓教;厚黑也者,不得须臾离也,可离非厚黑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厚,恐惧乎其所不黑,莫险乎薄,莫危乎白,是以君子必厚黑也。喜怒哀乐皆不发谓之厚,发而无顾忌,谓之黑。厚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黑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厚黑,天地畏焉,鬼神惧焉。”
宗吾曰:“厚黑之道,易而难。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曹、刘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曹、刘亦有所不能焉。厚黑之大,曹刘犹有所憾,而况于世人乎!”

  宗吾曰:“人皆曰予黑,骗而纳诸煤炭之中,而不能一色也;人皆曰予厚,遇乎炮弹,而不能不破也。”

  宗吾曰:“厚黑之道,本诸身,征诸众人,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宗吾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厚黑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宗吾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厚黑者而从之,其不厚黑者而改之。”

  宗吾曰:“天生厚黑于予,世人其如予何?”

  宗吾曰:“十室之邑,必有厚黑如宗吾者焉,不如宗吾之明说也。”

  宗吾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厚黑,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宗吾曰:“如有项羽之才之美,使厚且黑,刘邦不足观也已!”

  宗吾曰:“厚黑之人,能得千乘之国;苟不厚黑,箪食豆羹不可得。”

  宗吾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厚黑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宗吾曰:“道学先生;厚黑贼也。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曹刘之道,故曰:厚黑之贼也。”

  宗吾曰:“无惑乎人之不厚黑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人讲厚黑亦罕矣!吾退而道学先生至矣!吾其如道学先生何哉?今夫厚黑之为道,大道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宗吾发明厚黑学者也,使宗吾诲二人厚黑,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宗吾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道学先生将至,思窃圣贤之名而居之,则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其资质弗若欺?曰:非也。”

  宗吾曰:“有失败之事于此,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厚;其自反而厚矣,而失败犹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黑;其自反而黑矣,其失败犹是也,君子曰:反对我者,是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用厚黑以杀禽兽,又何难焉?”

  宗吾曰:“厚黑之道,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而未尝不可几及也。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身不厚黑,不能行于妻子,使人不以厚黑,不能行于妻子。”

  我著厚黑经,意在使初学的人便于讽诵,以免遗忘。不过有些道理,太深奥了,我就于经文上下加以说明。

  宗吾曰:“不曰厚乎,磨而不薄;不曰黑乎,洗而不白。”后来我改为:“不曰厚乎,越磨越厚;不曰黑乎,越洗越黑。”有人问我:“世间哪有这种东西?”我说:“手足的茧疤,是越磨越厚;沾了泥土尘埃的煤炭,是越洗越黑。”人的面皮很薄,慢慢的磨练,就渐渐地加厚了;人的心,生来是黑的,遇着讲因果的人,讲理学的人,拿些道德仁义蒙在上面,才不会黑,假如把他洗去了,黑的本体自然出现。

  宗吾曰:“厚黑者,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天生庶民,有厚有黑,民之秉彝,好是厚黑。”这是可以试验的。随便找一个当母亲的,把她亲生孩子抱着吃饭,小孩见了母亲手中的碗,就伸手去拖,如不提防,就会被他打烂;母亲手中拿着糕饼,他一见就伸手来拿,如果母亲不给他,把糕饼放在自己口中,他就会伸手把母亲口中糕饼取出,放在他自己的口中。又如小孩坐在母亲的怀中吃奶或者吃饼的时候,哥哥走至面前,他就要用手推他打他。这些事都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这即是“良知良能”了。把这种“良知良能”扩充出去,就可建立惊天动地的事业。唐太宗杀他的哥哥建成,杀他的弟弟元吉,又把建成和元吉的儿子全行杀死,把元吉的妃子纳入后宫,又逼着父亲把天下让与他。他这种举动,全是把当小孩时,抢母亲口中糕饼和推哥哥、打哥哥那种“良知良能”扩充出来的。普通人,有了这种“良知良能”不知道扩充,惟有唐太宗把它扩充了,所以他就成为千古的英雄。故宗吾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于至而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厚也,黑也。英雄特扩充我面与心之所同然耳。”

  厚黑这个道理,很明白的摆在面前,不论什么人都可见到,不过刚刚一见到,就被感应篇、阴骘文或道学先生的学说压伏下去了。故宗吾曰:“牛山之木尝美矣,斧斤伐之,非无萌孽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其濯濯也。虽存乎人者,岂无厚与黑哉!其所以摧残其厚黑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则其厚黑不足以存。厚黑不足以存,则欲为英雄也难矣!人见其不能为英雄也,而以为未尝有厚黑焉,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厚黑日长;苟失其养,厚黑日消。”

  宗吾曰:“小孩见母亲口中有糕饼,皆知抢而夺之矣,人能充其抢母亲口中糕饼之心,而厚黑不可胜用也,足以为英雄为豪杰。是之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苟不充之,不足以保身体,是之谓‘自暴自弃’。”

  有一种天资绝高的人,他自己明白这个道理,就实力奉行,秘不告人。又有一种人资质鲁钝的人,已经走入这个途径,自己还不知道。故宗吾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厚黑者众也。”

  世间学说,每每误人,惟有厚黑学绝不会误人,就是走到了山穷水尽,当乞丐的时候,讨口,也比别人多讨点饭。故宗吾曰:“自大总统以至于乞儿,壹是皆以厚黑为本。”

  厚黑学博大精深,有志此道者,必须专心致志,学过一年,才能应用,学过三年,才能大成。故宗吾曰:“苟有学厚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二:《厚黑学》的实质





《厚黑学》是蛊惑人怎样隐蔽作恶的学说,我们逐步剖析一下:








(一):从本体论的层次上来讲








1:李宗吾先生的观点:







《厚黑经》:“厚黑者,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天生庶民,有厚有黑,民之秉彝,好是厚黑。”小孩坐在母亲的怀中吃奶或者吃饼的时候,哥哥走至面前,他就要用手推他打他。这些事都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这即是“良知良能”了。把这种“良知良能”扩充出去,就可建立惊天动地的事业。唐太宗杀他的哥哥建成,杀他的弟弟元吉,又把建成和元吉的儿子全行杀死,把元吉的妃子纳入后宫,又逼着父亲把天下让与他。他这种举动,全是把当小孩时,抢母亲口中糕饼和推哥哥、打哥哥那种“良知良能”扩充出来的。普通人,有了这种“良知良能”不知道扩充,惟有唐太宗把它扩充了,所以他就成为千古的英雄


《厚黑丛话卷三》1936年,只要全世界寻得出一个小孩,莫得这种现象,我的厚黑学立即不讲,既是全世界的小孩无一不然,可见厚黑是天性中固有之物,我的厚黑学当然成立。”




王阳明讲的致良知,是从性善说生出来的。我讲的厚黑学,是从性恶说生出来的。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我说:“滔滔天下,无在非厚黑中人。”此两说何以会极端相反呢?因为同是一事,可以说是性善之表现,也可说是性恶之表现。



我发表厚黑学后,继续研究,民国九年,创出一条公例:“心理变化,循力学公例而行。”并绘出甲乙二图,因知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都带有点诡辩的性质。同时悟得:我民国元年讲的厚黑学,和王阳明讲的致良知,也带有点诡辩的性质。甚么是诡辩呢?把整个的道理蒙着半面,只说半面,说得条条有理,是之谓诡辩。战国策士,游说人主,即是用的此种方法。其时,坚白异同之说甚盛,孟荀生当其时,染得有点此种气习,读者切不可为其所愚。我是厚黑先生,不是道学先生,所以我肯说真话。


我的厚黑学,本来与王阳明的致良知有对等的价值,何以王阳明受一般人的推崇,我受一般人的訾议呢?因为自古迄今,社会上有一种公共的黑幕,这种黑幕,只许彼此心心相喻,不许揭穿,揭穿了,就要受社会的制裁。这算是一种公例。

告之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请问东流西流,是不是就用上言之?请问水之流东流西,能否逃出力学公例?我说:“‘性犹湍水也’五个字,换言之,即是‘心理变化,循力学公例而行。’似乎不是穿凿附会。”
《厚黑丛话卷四》1936年,性善说与性恶说,既可合而为一,则王阳明之致良知,与李宗吾之厚黑学,即可合而为一。

《厚黑丛话卷五》1936年,(1)遍世界寻不出公字。通常所谓公,是画了范围的,范围内人谓之公,范围外人,仍谓之私。
(2)人心之私,通于万有引力,私字除不掉,等于万有引力之除不掉,如果除掉了,就会无人类,无世界。无怪宋儒去私之说,行之不通。

  (3)我们讨论人性善恶问题,曾绘出甲乙两图,说:“心理的现象,与磁场相象,与地心引力相像。”现在讨论私字,绘出丙图,其现象仍与甲乙两图相合。所以我们提出一条原则:“心理变化,循力学公例而行”,想来不会错。
人人各遂其私,可说是私到极点。也即是公到极点。杨朱的学说,即是基于此种学理生出来的。
  厚黑二字,是从一个私字生出来的,不能说他是好,也不能说他是坏,这就是我那个同学朋友谢绶青跋《厚黑学》所说的:“如利刃然,用以诛盗贼则善,用以屠良民则恶,善与恶何关于刃,故用厚黑以为善则为善人,用厚黑以为恶,则为恶人……。”

《中国学术之趋势》1937年,老子讲“无为”,是顺其自然,我无执心的意思。孔子不言性与天道的原因,在于离了自然二字是不能讲的。《大学》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从“身”字直追两层,直到“意”字,从“诚意”做起,但是有“意”就有“我”。是一个“私”字,和厚黑是相通的。




2:我的看法








李宗吾先生从本体论的角度,说了几个问题:







一是最初是从人性恶的角度讲的,后来觉得有些偏,改为赞成告子的“人性如水”的观点,《心理与力学》的实质就是要说明,厚黑如水,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他人为取舍的结果。老子和孔子的“自然”二字,是一种佐证。

这里面,人性是善是恶不是关键,孟子性善,荀子性恶,立论的出发点虽然不同,但是结论都是仁义是劝人向善的,应该弘扬。而李宗吾先生的结论却是厚黑。李世民的杀他的哥哥建成,杀他的弟弟元吉,又把建成和元吉的儿子全行杀死,把元吉的妃子纳入后宫,又逼着父亲把天下让与他。之所以成为千古的英雄,是因为将小孩厚黑的“良知良能”发展扩充的结果,其倾向性不言自明。








二是人性都是自私的,私到极点,也即是公到极点。“厚黑二字,是从一个私字生出来的,不能说他是好,也不能说他是坏,这就是我那个同学朋友谢绶青跋《厚黑学》所说的:“如利刃然,用以诛盗贼则善,用以屠良民则恶,善与恶何关于刃,故用厚黑以为善则为善人,用厚黑以为恶,则为恶人……。”


这个说法的性质和人性善恶的性质一样,“私”不是问题,怎样做才是关键。这里李先生用了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用厚黑以为善则为善人,用厚黑以为恶,则为恶人……。”真的这样吗?再看李先生另一种说法:《厚黑丛话卷一》1936年, “同是一厚黑,用以图谋一己之私利,是极卑劣之行为,用以图谋众人之公利,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所以不懂春秋笔法者,不可以读厚黑学。就人格言之,我们可下一公例曰:“用厚黑以图谋一己之私利,越厚黑,人格越卑污;用厚黑以图谋众人之公利,越厚黑,人格越高尚。”






既然“私”不是问题的根源,为不为“私”就不是判断“善恶”的标准,也不是“忍于己为厚,忍于人为黑”的问题。《论语·里仁第四》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孟子曰“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这里孔孟的做法,不能说是“卑劣”的吧?那李教主说的“用厚黑以图谋一己之私利,越厚黑,人格越卑污”,这里的厚黑是不是阴暗卑劣的手段呢?

同样,“用厚黑以图谋众人之公利,越厚黑,人格越高尚。”比如,用欺诈的手段募捐救济灾民怎么样?

只要稍微一探究,就可以看出李大教主的说法是矛盾重重,漏洞百出的。




《论语·阳货第十七》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性善恶如同阴阳对立统一,不可偏执一端。孔子不定性,只注重“习相远也”的引导问题。老子不谈人性善恶的性质,只谈慈悲用道的问题。孟子荀子各执一端,看似发展了,其实是偏颇了,王阳明也如是。好在其结论类似,而厚黑差就差在结论的取向上。






三是从李先生自己的说法上,也可以印证他的厚黑是蛊惑人作恶的。《厚黑教主自传》1944年,后来我悟得,厚黑二字的确是成功秘诀,而为办事上必要之技术。用此技术以图谋一己之私利,我们名之曰厚,曰黑;用此种技术以图谋众人之公利,则“厚”字即成为“忍辱负重”,“黑”字就成为“刚毅果断”。自古圣贤豪杰,皆忍辱负重者也,皆刚毅果断者也。假令我当日悟得此理,一眼注定公众利益,放手做去,举世非之而不顾,岂不成了轰轰烈烈的伟人?无奈悟得时,年已老矣!机会已矣!回想平生,追悔莫及,只好著书立说,将此秘诀,传之于人,所以才在成都《华西日报》,写《厚黑丛话》,反反复复,说明此理。






既然是“年已老矣”,“后来悟得”,“回想平生,追悔莫及”,就说明最初和圣贤豪杰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了!而且,圣贤忍辱负重的原因,是正大光明的行为所遇到的阻力;而厚黑者忍辱负重的原因,是“做的说不得”的煎熬以及一旦败露遭受的惩罚。所以,“厚黑”可不是和“忍辱负重”相对应的,而是和“仁义道德”相对应的,这个也是李教主偷换概念的诡辩手法而已。而他的反复说明,看似悔悟,而细看一下《厚黑丛话》,就明白其实是在进一步将水搅浑而已!这一点我们最后在统一看一下。









(二):从方法论的角度看







1:李先生取法的角度


《厚黑丛话卷一》1936年,厚黑是办事上的技术,等于打人的拳术。厚黑学是做得说不得,读者不可不知。

《厚黑教主自传》1944年,后来我悟得,厚黑二字的确是成功秘诀,而为办事上必要之技术。

《厚黑丛话卷一》1936年,人问:“要如何才不失败?”我说:“你须先把厚黑史观、厚黑哲理与夫厚黑哲理之应用彻底了解,出而应事,才可免于失败。兵法:‘先立于不败之地。’又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厚黑学亦如是而已。”

  孙子曰:“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处世不外厚黑,厚黑之变,不可胜穷也。用兵是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处世是厚中有黑,黑中有厚,厚黑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厚黑学与《孙子》十三篇,二而一,一而二。不知兵而用兵,必至兵败国亡。不懂厚黑哲理,而就实行厚黑,必至家破身亡。

《中国学术之趋势》1937年,老子所说的“欲取姑予”等语,为后世阴谋家所用祖,他如杨朱庄列关尹诸人,直接承继老子之学,更不待说。周秦朱子学说,即使不尽出于老子,也可以说老子的学说与诸子不相抵触。既不抵触,也就可以相通。


2:分析



百家学说的主张,是“修齐治平”大框架内的方法论,道德仁义礼法兵,各家侧重不同。学界多认为《厚黑学》源于法家的“法、术、势”中,“做得说不得”的“术”以及兵法。
一是厚黑不是用来强身自卫,而是用来“打人”,是要靠他来办成事,获得成功的。

二是,厚黑学主要来源于兵法方面,是将敌我关系的规则,泛滥到了为人处事当中。


老子所说的“欲取姑予”等语,属于《阴符经》天道“天生、天杀、天恩”的“天杀”部分。《道德经》的解释为:“天之道,其如张弓欤。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是谓微明。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 ”







《孙子兵法·始计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
,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看了《孙子兵法》首篇,就会明白《厚黑学》选取的倾向性了。《孙子兵法》首先讲能否用兵,其次才是如何用兵的问题。能否用兵是前提,也是决定胜负的基础。要看用兵对象的政权是否得民心,经济是否国富民强,将帅之德是否经得住“智、信、仁、勇、严”的考量。这个基本上就是对国家综合实力的评估,而实力是靠“正道”培育累积的,而不是靠“厚黑”能够获得的。


综合实力决定能否用兵,用兵讲“上兵伐谋”。而真正的“上兵伐谋”,不再军事领域的对抗中,而在外交领域中。外交领域的“伐谋”也不再偷袭珍珠港的欺诈行为上,而在事先消除敌对心理的产生上,在于将潜在威胁化解于无形中,“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道德经·动 善 时》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也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譬之道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宜为下。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如果以道来化育天下,那些心怀异志的人就不能兴风作浪。并不是这些心怀异志的人没有能力,而是有能力也不起作用,盎惑不了人心,构不成危害;不仅这种能力不起作用,就是圣人也不能轻易使民心动摇造成动荡。这两者都不会构成危害,是因为民心所向的缘故。以道的规律来化育天下,就象川谷必归于江海一样。大国的自我定位,也以居于下流为贵。这是天下的归附交汇之地,相当于天下的雌性位置,牝总是以娴静来战胜牡,以静为有利位置,所以,大国宜居谦下的位置。大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小国,就会使小国信服依附;小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大国,就可以使大国接纳自己。因此,或是通过谦下而使人依附,或是通过谦下使人接纳,这样,大国不过分要求领导支配小国,小国也不过分依靠大国,两者都能满足各自要求,大国要首先采取谦下的位置,则效果会更加可靠。

我国的永不争霸,和平崛起的方针,就是“譬之道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的典范。



我国的永不争霸,和平崛起的方针,就是“譬之道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的典范。


真正军事对抗的战争状态,其实是无所谓后黑的,兵者,诡道也。本来就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孙子兵法》之所以受到军事之外的政治、外交、企业、商业等各个领域的推崇,首先就是其对“正道”的清醒认识,明代谈凯称“孙子上谋而后攻,修道而保法,论将则言“智、信、仁、勇、严”,与孔子和。”于丹《孙子》心得讲:“《孙子兵》最能教化人的是将帅论,为人如为将,既要有超群的智慧才干,又要有良好的性格和情操。”其次是提供了“诡道”的警示作用,成为了各界制定法则需要禁止内容的主要参考。

比如:商场如战场,治产如治兵。商家最精于利益计算,出奇制胜的关键,是点子的创意性。如李泽厚的“借壳上市”,丁磊的短信业务,碎瓷片变马赛克,而不是出什么山寨版。

商家视信誉为生命,厚黑只能是一锤子买卖。而且厚黑这一锥子砸碎的还有在本商圈的信誉,看看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卖假货的小贩,就全明白了。百年老号,那个不是诚信为本呢?






可见,厚黑除了战争双方外,真正生存的空间很小很小,还要防止一旦败露,成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对象。不信,您告诉用“补锅法”结交的朋友实情试试?不要说“补锅法”,就是厚黑的六字真言,自以为高明,和孔子的一对比,再加上“听其言,观其行”,就高下立现了。


《论语·季氏第十六》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有害的。”


厚黑之外天地宽。从“道德仁义礼法兵”到“术”“诡道”,到“脸厚心黑”,可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的典范了。可是,为什么有时会觉得无人不厚黑,无处不厚黑呢?我看,至少有两方面的误区存在的缘故,一是“潜规则”,二是原罪心理。



搜索《百度知道》:“潜规则”这个词最初来自吴思先生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在书中,吴先生并没有给出确切定义,只是大家都意会的一种概念。
在《潜规则》之后的第二本《血酬定律》中,吴先生试着下了定义,定义原文如下:
不过,想通了这一点,给出定义又无妨了。下边是我想到的垫脚石:
1、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约束;
2、这种行为约束,依据当事各方的造福或损害能力,在社会行为主体的互动中自发生成,可以使互动各方的冲突减少,交易成本降低;
3、所谓约束,就是行为越界必将招致报复,对这种利害后果的共识,强化了互动各方对彼此行为的预期的稳定性;
4、这种在实际上得到遵从的规矩,背离了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的规定,侵犯了主流意识形态或正式制度所维护的利益,因此不得不以隐蔽的形式存在,当事人对隐蔽形式本身也有明确的认可;
5、通过这种隐蔽,当事人将正式规则的代表屏蔽于局部互动之外,或者,将代表拉入私下交易之中,凭借这种私下的规则替换,获取正式规则所不能提供的利益。


“潜规则”是一种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规则,是一种败坏社会风气的规则,是一种让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产生投机取巧心理的规则,是一种让人们对社会产生不信任的规则,是一种变相腐败的规则。 一般来说,在“潜规则”盛行地区,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元规则” 、“明规则”)空际上就是制度上的一种装饰品。



可以得出两种结论,一是潜规则属于国家整顿清理的范畴,而随着制度设计的逐步科学合理,潜规则的空间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二是如果没有硬实力的话,靠潜规则得逞一时的人会很快被明规则淘汰!而且,潜规则更多的性质属于圈内利益的约束机制,在圈内是“说得也做得”的,而约束的首要重点多是“厚黑”的部分,看看黑社会内部清洗的极端例子,可以有许多的启示。




原罪心理,就是“人性恶”以及“私心”的阴影的影响,源于我们的原罪意识。通过分析,我们就看清楚了,承认有“恶、私”的一面恰恰是坦诚的表现,关键是我们在善恶取向上的行动方法,厚黑与否的区别就在于此。

所以,如果不是有刻骨的仇恨,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厚黑顶多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范畴。活在阳光下,多好!美国人有句名言“要靠做好事成功。”所话说“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原因多在厚黑上。如果,不加区分的将兵法用于为人处事,本身就是一种偏差,何况以厚黑为人处事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5 09: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篇:《简白》胜《厚黑》


道德仁义不能停留在民心上,而要落实到具体的制度中才能保障顺利实施。《简白》胜《厚黑》的根本力量,在于尽量减少人的因素的影响,最终既不依靠道德仁义,也不依靠厚黑,而是依靠制度规则 。





简白,浅显细致为简;正大光明为白。简单、快捷、高效为简;公开、公平、公正为白。大道至简,《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通过控制关键要素,从而掌控事物发展趋势的方法。无为在社会管理上的体现,就是制度化是最节约资源的管理模式。








简白办事也有两个妙法:“拆分法”与“补牢法”,以区别于《厚黑学》的“锯箭法”和“补锅法”。

“拆分法”类似于“剥蒜法”,源于《道德经》“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拆分法在行政的管理中,过去的榜样是管仲,现在的是政企分开,服务型小政府、大部门的改革。在技术领域就是工序的机械化,标准化。经营方面,麦当劳“前台精简后台标准”是制度管理的典范。其它的方面可以触类旁通,无所不包。


“补牢法”,《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就是及时监督检查,过去有八府巡按,今天有机构改革办,有反贪局,有信访办。目的就是精简掉“锯箭”的部门,惩处“锯箭”行为和“补锅”行为,保证各级机关部门正常有效运行。所以,补牢法不仅善于查补漏洞,更要在于从根本上防止漏洞产生的可能。这方面的例子,可以看看唐太宗的为政之道。


官僚机构庞大臃肿、人浮于事,是封建社会严重的弊端。这种状况,一来使得行政机构重叠,官员职责不清,互相推倭扯皮,办事效率很低,二来众多官员的俸禄,成为封建国家一项数目很大的财政支出,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所以我国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一般都重视精简官僚机构;而在他们当中,唐太宗李世民则是最突出的。


贞观元年, 李世民即位之初,就决心革除当时冗官过多的弊病,精简国家机构和政府官员。他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选择官吏;而选择官吏,要注重质量。他强调“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并比喻道:“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力主裁减官员,量才授职。贞观初年,唐太宗命宰相房玄龄精简中央机构,文武官员由二千多人减至六百四十三人。同时针对因州县设置剧增而造成的百姓少、官吏多的状况,对地方行政机构“大加并省(裁减)”,裁并了许多州县。后来又依山河形势,把全国划分为十道,共设三百余州,一千五百余县。

为了长期贯彻精简官僚机构的方针,唐太宗将简政省官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例如,贞观初年“省内外官,定制为七百三十员”。在唐律中对乱置机构、私设官员的人,规定了明确的惩罚条款。唐太宗又规定主管行政事务的官员,年龄到了七十必须离职让位,以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各级行政机构的职能。对精简后继续任职的官员,唐太宗还通过各种形式,择优汰劣,力求为官者人人称职。他制定了专门的考核制度,每年都对各级各类官员进行考核,以此决定升迁降免。唐太宗还亲自过问地方刺史的选用,并把全国各州刺史的姓名都写在屏风上,随时记下他们的善恶事迹,以备赏罚。643年(贞观八年)又派得力大臣李靖等十三人为黜陟(zhi质,提升)大使,到全国各地巡查,升迁廉洁有功的官员,惩处贫劣失职的恶吏。

唐太宗李世民采取一系列措施简政省官,精简了机构,整饬了吏治,大大提高了国家各级机构的效能。同时减少了国家对冗官余吏不必要的开支,相应地减轻了人民负担。这样,就为唐朝初期出现“贞观之治”的繁荣盛世,打下了重要基础。(摘自《雅虎知识堂》)


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重视民心的,可以就其明君风范窥知一二。











一:学术史是“简白”的历史






1:李教主的观点




《厚黑学》1912年,我把他几个人物的事,反复研究,就把这千古不传的秘诀,发现出来。一部二十四史,可一以贯之:“厚黑而己。”总之,由三代以至于今,王候将相,豪杰圣贤,不可胜数,苟其事之有成,无一不出于此;书册俱在,事实难诬,读者倘能本我指示的途径,自去搜寻,自然左右逢源,头头是道。


《厚黑丛话卷五》1936年,春秋战国,贤人才士最多,他们研究出来的政策,很可供我们的参考。那个时候,共计发生两大政策:第一是春秋时代,管仲“尊周攘夷”的政策。第二是战国时代,苏秦“联六国以抗强秦”的政策。管苏两位大厚黑家定下的外交政策。形式虽不同,里子是一样的,都是合众弱国以攻打强国,都是合力政策。


《老子》一书,包藏有很精深的厚黑原理。战国时厚黑大家文种、范蠡,汉初厚黑大家张良、陈平等,都是从道家一派出来的。管子之书,《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所以管仲的内政外交,暗中以厚黑二字为根据。鄙人发明厚黑学,进一步研究,创一条定理:“心理变化,循力学公例而行。”还读老子之书,就觉得处处可用力学公例来解释,将来我讲“中国学术”时,才来逐一说明。此时谈厚黑外交,谈到苏秦,我只能说,苏大厚黑的政策,与老子学说相合,与力学公例相合。

《厚黑丛话卷六》1936年,唐宋八家中,我最喜欢三苏,因为苏氏父子,俱懂得厚黑学。老泉之学,出于申韩。申子之书不传,老泉《嘉?集》,一切议论,极类韩非,文笔之峭厉深刻,亦复相似。老泉喜言兵,他对于孙子也很有研究。东坡之学,是战国纵横者流,熟于人情,明于利害,故辩才无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其为文诙诡恣肆,亦与战国策文字相似。子由深于老子,著有《老子解》。明李卓吾有言曰:“解老子者众矣,而子由独高。”子由文汪洋淡泊,在八家中,最为平易。渐于黄老者深,其文固应尔尔。《孙子》、《韩非子》和《战国策》,可说是古代厚黑学教科书。《老子》一书,包涵厚黑哲理,尤为宏富。诸君如想研究孔子的学说,则孔子所研习的诗经书经易经,不可不熟读;万一想研究厚黑学,只读我的作品,不过等于读孔子的《论语》,必须上读《老子》、《孙子》、《韩非子》和《战国策》诸书,如儒家之读《诗》、《书》、《易》诸书,把这些书读熟了,参之以廿五史和现今东西洋事变,融会贯通,那就有得厚黑博士之希望了。

  有人问我:厚黑学三字,宜以何字作对?我说:对以道德经三字。李老子的道德经和李疯子的厚黑学,不但字面可以相对,实质上,二者原是相通,于何征之呢?有朱子之言可证。《朱子全书》中有云:“老氏之学最忍,他闲时似个虚无卑弱底人,莫教紧要处,发出来,更教你支格不住,如张子房是也。子房皆老氏是学,如?关之战,与秦将连和了,忽乘其懈击之。鸿沟之约,与项羽讲和了,忽回军杀之。这个便是他卑弱之发处,可畏可畏。他计策不须多,只消两三处如此,高祖之业成矣。”依朱子这样说:老子一部道德经,岂不明明是一部厚黑学吗?我在《厚黑丛话》卷二之末,曾说:“苏东坡的《留侯论》,全篇是以一个厚字立柱。”朱子则直将子房之黑字揭出,并探本穷源,说是出于老子,其论尤为精到。朱子认为?关、鸿沟,这些狠心事,是卑弱之发处,足知厚黑二者,原是一贯之事。

  厚与黑,是一物体之二面,厚者可以变而为黑,黑者亦可变而为厚。朱子曰:“老氏之学最忍。”他以一个忍字,总括厚黑二者。忍于己之谓厚。忍于人之谓黑。忍于己,故闭时虚无卑弱;忍于人,故发出来教你支持不住。张子房替老人取履,跪而纳之,此忍于己也;?关鸿沟,败盟弃约,置人于死,此忍于人也。观此则知厚黑同源,二者可以互相为变。我特告诉读者诸君,假如有人在你面前胁肩谄笑,事事要好,你须谨防他变而为黑。你一朝失势,首先坠井下石,即是这类人。又假如有人在你面前肆意凌侮,诸多不情,你也不须怨恨,你若一朝得志,他自然会变而为厚,在你面前,事事要好。历史上这类事很多,诸君自去考证。

  我发明厚黑学,进一步研究,得出一条定理:“心理变化,循力学公例而行。”有了这条定理,厚黑学就有哲理上之根据了。水之变化,纯是依力学公例而变化。有时徐徐而流,有物当前,总是避之而行,总是向低处流去,可说是世间卑弱之物,无过于水。有时怒而奔流,排山倒海,任何物不能阻之,阻之则立被摧灭,又可说世间凶悍之物,无过于水。老子的学说,即是基于此种学理生出来的。其言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诸君能把这个道理会通,即知李老子的道德经和鄙人的厚黑学,是莫得甚么区别的。

  忍于己之谓厚,忍于人之谓黑,在人如此,在水亦然。徐徐而流,避物而行,此忍于己之说也;怒而奔流,人物阻挡之,立被摧灭,此忍于人之说也。避物而行和摧灭人物,现象虽殊,理实一贯,人事与物理相通,心理与力学相通,明乎此,而后可以读李老子的道德经,而后可以读李疯子的厚黑学。

  老子学说,纯是取法于水道德经中,言水者不一而足,如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又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水之变化,循力学公例而行,老子深有契于水,故其学说,以力学公例绳之,无不一一吻合。惟其然也,宇宙事事物物,遂逃不出老子学说的范围。

  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这几句话,简直是他老人家替厚黑学做的赞语。面厚心黑,哪个不知道?哪个不能做?是谓“甚易知,甚易行”。然而厚黑学三字,载籍中绝未一见,必待李疯子出来才发明,岂非“天下莫能知”的明证吗?我国受日本和列强的欺凌,管厚黑、苏厚黑的法子俱在,不敢拿来行使,厚黑圣人勾践和刘邦对付敌人的先例俱在,也不一加研究,岂非“天下莫能行”的明证吗?

  我发明的厚黑学,是一种独立的科学,与诸子百家的学说绝不相类,但是会通来看,又可说诸子百家的学说无一不与厚黑学相通,我所讲一切道理,无一不经别人说过,我也莫有新发明。我在厚黑界的位置,只好等于你们儒家的孔子。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也莫得甚么新发明。然而严格言之,儒家学说与诸子百家,又绝不相类,我之厚黑学,亦如是而已。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鄙人亦曰:“知我者,其惟厚黑学乎!罪我者,其惟厚黑学乎!”

  老子也是一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人,他书中如“建言有之”,如“用兵有言”,如“古所谓”……一类话,都是明明白白的引用古书。依朱子的说法,《老子》一书,确是一部厚黑学,而老子的说法,又是古人遗传下来的,可见我发明的厚黑学,真是贯通古今,可以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据学者的考证,周秦诸子的学说,无一人不渊源于老子,因此周秦诸子,无一不带点厚黑气味。我国诸子百家的学说,当以老子为总代表。老子之前,如伊尹,如太公,如管子诸人,《汉书。艺文志》都把他列入道家,所以前乎老子和后乎老子者,都脱不了老子的范围。周秦诸子中,最末一人,是韩非子。与非同时,虽有《吕览》一书,但此书是吕不韦的食客纂集的,是一部类书,寻不出主名,故当以韩非为最末一人。非之书有《解老》、《喻老》两篇,把老子的话一句一句解释,呼老子为圣人。他的学问,是直接承述老子的,所以说:“刑名原于道德。”由此知周秦诸子,彻始彻终,都是在研究厚黑这种学理,不过莫有发明厚黑这个名词罢了。

  韩非之书,对于各家学说俱有批评,足知他于各家学说,都一一研究过,然后才独创一派学说。商鞅言法,申子言术,韩非则合法、术而一之,是周秦时代法家一派之集大成者。据我看来,他实是周秦时代厚黑学之集大成者。不过其时莫得厚黑这个名词,一般批评者,只好说他惨刻少恩罢了。

  老子在周秦诸子中,如昆论山一般,一切山脉,俱从此处发出;韩非则如东海,为众河流之总汇处。老子言厚黑之体,韩非言厚黑之用,其他诸子,则为一支山脉或一支河流,于厚黑哲理,都有发明。

  道法两家的学说,根本上原是相通,敛之则为老子之清静无为,发之则为韩非之惨刻少恩,其中关键,许多人都看不出来。朱子是好学深思的人,独看破此点。他指出张子房之可畏,是他卑弱之发处,算是一针见血之语。卑弱者,敛之之时也,所谓厚也;可畏者,发之之时,所谓黑也。即厚即黑,原不能歧而为二。

  道法两家,原是一贯,故史迁修《史记》,以老庄申韩合为一传,后世一孔之儒,只知有一个孔子,于诸子学术源流,茫乎不解,至有谓李耳与韩非同传,不伦不类,力诋史迁之失,真是梦中呓语。史迁父子,是道家一派学者,所著《六家要指》,字字是内行话。史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老子是他最崇拜的人。他把老子与韩非同列一传,岂是莫得道理吗?还待后人为老子抱不平吗?世人连老子一韩非的关系都不了解,岂足上窥厚黑学?宜乎李厚黑又名李疯子也。

  厚黑这个名词,古代莫得,而这种学理,则中外古今,人人都见得到。有看见全体的,有看见一部分的,有看得清清楚楚的,有看得依稀恍惚的,所见形态千差万别。所定的名词,亦遂千差万别。老子见之,名之曰道德,孔子见之,名之曰仁义,孔子见之,名之曰庙算,韩非见之,名之曰法术,达尔文见之,名之曰竞争,俾斯麦见之,名之曰铁血,马克思见之,名之曰唯物,其信徒威廉氏见之,名之曰生存,其他哲学家,各有所见,各创一名,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人诘问我道:“你主张‘组织弱小民族联盟,向列强攻打。’这本是一种正义,你何得呼之为厚黑?”我说:“这无须争辩,即如天上有两个亮壳,从东边溜到西边,从西边溜到东边,溜来溜去,昼夜不停。这两个东西,我们中国人呼之为日月,英国人则呼之为Sun或Moon,名词虽不同,其所指之物则一。我们看见英文中之Sun、Moon二字,即译为日月二字。读者见了我的厚黑二字,把他译成正义二字可也,即译之为道德二字或仁义二字,也无不可。

  周秦诸子,无一人不是研究厚黑学理,惟老子窥见至深,故其言最为玄妙。非有朱子这类好学深思的人,看不出老子的学问。非有张子房这类身有仙骨的人,又得仙人指点,不能把老子的学问用得圆转自如。

  周秦诸子,表面上,众喙争鸣,里子上,同是研究厚黑哲理,其学说能否适用,以所含厚黑成分多少为断。《老子》和《韩非》二书,完全是谈厚黑学,所以汉文行黄老之术,致治为三代下第一;武侯以申韩之术治蜀,相业为古今所艳称。孙吴苏张,于厚黑哲理,俱精研有得,故孙吴之兵,战胜攻取,苏秦、张仪,出而游说,天下风靡。由是知:凡一种学说,含有厚黑哲理者,施行出来,社会上立即发生重大影响。儒家高谈仁义,仁近于厚,义近于黑,所得者不过近似而已。故用儒术治国,不痒不痛,社会上养成一种大肿病,儒家强为之解曰:“王道无近功。”请问汉文帝在位,不过23年,武侯治蜀,亦仅二十年,于短时间收大效,何以会有近功?难道汉文帝是用的霸术吗?诸葛武侯,岂非后儒称为王佐之才吗?究竟是甚么道理?请儒家有以语我来,厚黑是天性中固有之物,周秦诸子无一不窥见此点,我也不能说儒家莫有窥见,惜乎窥见太少,此其所以“博而寡要,劳而少功”也。此其所以“迂远而阔于事情”也。

  老庄申韩,是厚黑学的嫡派。孔孟是反对派。吾国二千余年以来,除汉之文景、蜀之诸葛武侯、明之张江陵而外,皆是反对派执政,无怪乎治日少而乱日多也。

  我深恨厚黑之学不明,把好好一个中国闹得这样糟,所以奋然而起,大声疾呼,以期唤醒世人。每日报纸上,写厚黑丛话一二段,等于开办一个厚黑学的函授学校。经我这样的努力,果然生了点效。许多人向我说道:“我把你所说的道理,证以亲身经历的事项,果然不错。”又有个朋友说道:“我把你发明的原则,去读《资治通鉴》,读了几本,觉得处处俱合。”我听见这类话,知道一般人已经有了厚黑常识,程度渐渐增高,我讲的学理,不能不加深点,所以才谈及周秦诸子,见得我发明的厚黑学,不但证以一部二十五史,处处俱合,就证以周秦诸子的学说,也无一不合。读者诸君,尚有志斯学,请细细研究。

  教授学生,要用启发式、自修式,最坏的是注入式。我民国元年发表《厚黑学》,只举曹操、刘备、孙权、刘邦、司马懿几人为例,其余的,叫读者自去搜寻,我写的《厚黑学》和《厚黑传习录》,也只简简单单的举出纲要,不一一详说,恐流于注入式,致减读者自修能力。此次我说:周秦诸子的学说,俱含厚黑哲理,也只能说个大概,让读者自去研究。

  诗经、书经、易经、周礼、仪礼等书,是儒门的经典,凡想研究儒学的,这些书不能不熟读。周秦诸子的书,是厚黑学的经典,如不能遍读,可先读《老子》和《韩非子》二书,知道了厚黑的体用,再读诸子之书,自然头头是道。凡是研究儒家学说的人,开口即是“诗曰、书曰”,鄙人讲厚黑哲理,不时也要说几句“老子曰、韩非曰”。

  四书五经,虽是外道的书,苟能用正法眼读之,也可寻出许多厚黑哲理。即如孟子书上的“孩提爱亲”章、“孺子将入井”章,岂非儒家学说的基础吗?鄙人就此两章书,绘出甲乙两图,反成了厚黑学的哲学基础,这是鄙人治厚黑学的秘诀。诸君有志斯学,不妨这样的研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5 09: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2:我的观点







我们古老的东方文明,从源头就是充满了哲学思维。《易经》将纷繁复杂的世界万象的构成材料归纳为“五行”,将运行的本质力量归结为“阴阳”,“阴阳”通过“五行”的结合,构成事物生成运转的“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必要条件,于是世界成矣,这就是《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研究“天时、地利、人和”三才的关系,这就是古老文明体系的内部联系,也是东方哲学的实质内涵。《易经·说卦》中讲:“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以立天道曰阴与阳;立地道曰柔与刚;立人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是以六画为卦象,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是以六画为章”。因而“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阴符经》: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即宜,三才即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因躬,小人得之轻命。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研究“天时、地利、人和”三才的关系,从而形成了我们东方文明的两大特色:一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二是“周行而不殆”。这个思想从上古到如今,贯彻始终。



由此研究“三才”的综合变化规律的就是《易经》,《易经》的实质,简单讲:就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和两种规律。一种方法,就是全局和重点兼顾的“三才”分析法。“三才”的每一才都有“有利—”和“不利- -”的情况,组合起来就是八个母卦。可以涵盖一切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的情况,而事物的发展有两种不同的规律:一是生老病死的“生命规律”,一是兴衰更替的“事业规律”,也就是“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两种卦序 。
一切学识的横断面的分析方法,不出“三才”的框架;而纵向整体的规律,又逃不出“两个规律”的根本轨迹,所以为“诸经之首”,也是百家学说的源头。《阴符经》和《道德经》则是将“总结的规律”用于实践的佳作。《阴符经》 比《道德经》要更客观,《道德经》是慈悲用道的极值。







在《易经》之后到百家争鸣之前的时期,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经典,我知道的有《阴符经》和《管子》两部。《阴符经》包罗万象,言简意深,可以说是《道德经》的总纲。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以管仲为相,进行改革。管仲的言论史料由西汉时由刘向编定为《管子》。管子比老子要早近110年,《管子》一书确切说相当于如今的总理施政报告,不是宪法的层次。而管子的学说以“霸道”为出发点,其高度也就有所限制。但是他对政事的分析判别,深入细致,条理分明,可谓天下奇才!百家学说都有他的影子。




学术思想要想传播广远,鲜明实用是必须的特色。比如:佛学,“破”是“简”,破相,破法,破我执,破颠倒,破魔障。破无可破,连“破”也破除,就开始觉悟见性了;“慈悲”是“白”,拔苦为慈,就难为悲。忍辱、布施、自觉觉他,就是“救度”,说破了只是一个“善恶”问题。


道家“损”是“简”,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找出背后的规律,规律中的要素;“无为”是“白”,把我要素,掌控趋势,不干涉具体运作,表面看来却没有什么作为。无为是对人格最好的尊重,培养的是朴实的能人,是入世中慈悲用道的极致。


儒家“忠恕”是“简”,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孝道是家天下的基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原则;“中庸”是“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作为儒学的精华,离不开儒家思想的大框架,囊括了高低两条线:一是“孝”这个基础;二是“仁”这个追求。仁者无敌,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培养的是规矩的好人,是积极进取力量的源泉。


法家“法”本身就贵“显白”。《韩非子》法者,王之首也;刑者,爱之首也。去私曲、就公法。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百家争鸣本身说明了两点:一是对各种观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挖掘整理,使得更系统、更简明,更实用;二是百家学说的抉择,体现了“修齐治平”大框架内,王道、霸道的不同取向,玄虚、诡辩不适用的学说自然会被淘汰的结果,促进了各家学说的融合交流。这个精神延续到了三教合一、中西结合的时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5 09: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历代兴衰记











历代兴衰印证了《简白》胜《厚黑》的道理,百家学术的宗旨应用在历代兴衰上,归纳起来简单说,一是抓根本,二是做好转型。抓根本,首先是“以民心为本,得民心者的天下”;其次是“以人为本,得人才者得天下。”做好转型就是《道德经》得“以正治国,以奇用兵”。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得天下可以“以奇用兵”,而治理天下则要转型为“以正治国”,国家的实力是靠“正道”培育累积的,得民心得人才的“正道”惟修德而已。


《周易·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 《周书·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道德经》讲:“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管子》曰:“政之所行,在顺民心。”《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道德经》讲“以百姓之心为心。”




1:殷汤伐夏




《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




2:武王伐纣




《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砲格之法。

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

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尔未知天命。”乃复归。

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彊抱其乐器而饹周。於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馀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 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说。

成康之日,政简刑措。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


按照李大教主的厚黑标准,帝纣可算得一位翘楚,够黑够狠,实力够强,但是最终却众叛亲离阵前倒戈,身死国灭,究其原因,用人不当,民心失也。周朝取而代之的原因,修德行善,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用人得当。李先生没有看到纣王的厚黑,却 在《我对于圣人之怀疑》太史公《殷本纪》说:“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周本纪》说:“西伯阴行善。”连下两个“阴”字,其作用就可想见了。《齐世家》更直截了当说道:“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可见文王之行仁义,明明是一种权术,何尝是实心为民。


《论语·学而第一》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李先生只看到“阴”字而没有或者不愿看“德”字,也就没有看清楚成败力量的真正的基础所在。

还有,周朝能顺利开始800年基业,做好建朝初期的政策转型是一个关键。“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说。

成康之日,政简刑措。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



《孟子·离娄》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5 09: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3:秦始皇的问题



历史兴衰中因为没有做好转型而亡国的是秦始皇,没有亡国但是有很大损失,甚至造成翠¤的有苏联的斯大林以及我们建国后的矛老人家。




秦始皇的问题在于天下统一之后,政策没有转型。《论语·子罕第九》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春秋无义战,王道不用,霸术见亲。道德仁义之道没而兵家法家日兴,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打下了近视的基础。《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三年,韂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庄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五月丙午,庄襄王卒,子政立,是为秦始皇帝。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故先王见始终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


《管子·小匡》“省刑罚,薄敛赋,则民富矣。加刑无苛,以济百姓,此爱民之道也。”《道德经》讲“将欲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法律只是基本的底线保障,但是没有亲和力、凝聚力,严刑峻法更是如此。有秩序,不一定和谐,和谐考充满人情味的道德建设来实现。






矛老人家,军事奇才,问题也出在用兵法治国上了。《老子》: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治国策略的制定,《道德经》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什么是“以正治国”呢?“正”就是“德、法”的结合。“德”,《老子》讲“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

而“法”的问题,看《道德经》水的七善《正 善 治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治大国,若烹小鲜。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人之迷也,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讲治理国家要有高低两条线,就是“德、法”的结合。“德”是总原则,而“法”针对具体国情不同而又有所区别。简单说的话,就是大国要首先重视规则的制定,并要宽松保证一段的时期不变;而国小人少的话,要先重经济实惠。这里的“小国寡民”也是历来被误解的一个地方,学界多认为是老子开出的理想社会的药方,甚至据此认为道学是主张复古的。实际上,《道德经》是属于哲学性质的方法论,探讨的是穿越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的管理方法,是不受社会的现实约束的。

“以正治国”,既不要阴谋也不用阳谋,靠“法”治理为基础,靠“德”使民风的淳朴厚重。而矛老人家主席建国以后的治理就是“以智治国”的例子,经过“反右”“文革”十年翠¤的洗礼,人心都更成熟了,不再单纯了。毛主席的功大于过的“过”,就在于此。如此可见,以智治国,国之贼;厚黑建国,贼中之贼也!


以奇兵建国,以正道治国。深究一下,其实朝代更替之后政策的转型有两个目的,一是防止民心分散,二是防止民心浮动。说到防止民心分散,就不得不说屠戮功臣的问题,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现象。新朝建立,政治上要用一个声音说话,不能搞山头是必须的。问题在于有没有人要搞山头,怎样防止和消除山头。历朝历代中,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做的是最好的,而明太祖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最为血腥。

防止民心浮动的措施,首先就是对待学术的问题。学术其实是人才精英们表达思想的一种言路,民心如水,要疏堵结合。堵得过死,解决不了实质问题,还会有逐步恶化的趋势。不是死水一潭,就是决堤泛滥。秦始皇“焚书坑儒”做得太激烈而民怨沸腾;汉武帝吸取了教训,独尊了一个儒家;唐太宗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从谏如流而有贞观之治;明朝大兴文字狱,实行特务统治,一片恐怖气氛,死气沉沉。其实,只有对正道没有信心,对自己德望极度怀疑、心虚者才会用“术”的手段。





《管子·立政》国之所以治乱者三,杀戮刑罚,不足用也。国之所以安危者四,城郭险阻,不足守也。国之所以富贫者五,轻税租,薄赋敛,不足恃也。治国有三本,而安国有四固,而富国有五事,五事五经也。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以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与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三本者审,则下不敢求;三本者不审,则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如此,则明塞于上,而治壅于下,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三本者审,则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疏远无蔽狱,孤寡无隐治,故曰:“刑省治寡,朝不合众”。


人治时代,最难辨别的就是忠奸正邪的关系,问题就出在朝廷这条船和民心这条水,忠于那个的把握。百家学说虽然各有侧重,但是基本出发点都是如何长治久安的问题,不出“修齐治平”的大框架。因此,对待不同学说应该允许踩踩刹车,调调方向,但是决不能往回开,这个是辨别忠奸正邪的标准。如果,只忠于船不看水,必然会忠奸不分,偏听偏信,最终走入兴衰更替的轮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5 09: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4:勾践的问题与“厚黑救国”






《厚黑丛话卷一》1936年,厚黑救国,古有行之者,越王勾践是也。会稽之败,勾践自请身为吴王之臣,妻入吴宫为妾,这是厚字诀。后来举兵破吴,夫差遣人痛哭乞情,甘愿身为臣,妻为妾,勾践毫不松手,非把夫差置之死地不可,这是黑字诀。由此知:厚黑救国。其程序是先之以厚,继之以黑,勾践往事,很可供我们的参考。


我看了一些驳斥李教主“厚黑救国”的观点,人们多从汉奸卖国贼的角度痛斥,没有抓住关键。因为汉奸卖国贼是不会谋求翻身的。所以总被李教主滑了过去,还振振有词。勾践问题的关键,是属于亡国奴的苟活术。勾践厚黑的前提是做了亡国奴,而且勾践本人对这段经历是引为奇耻大辱的。

我们是誓死不做亡国奴的,也绝不会妥协!《论语·子罕第九》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曰“养吾浩然之气”“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何况对列强的侵略行径呢! 精神不垮,不可战胜!阿富汗山地小国,为什么苏联、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却不能取胜呢?关键就是阿富汗人不投降,不妥协,除非将所有阿富汗人都杀光,否则有一个火种也会重新形成燎原之势!阿富汗就是一个泥潭,除非你离开,这种精神力量谁不怕呢?苏联离开了,美国也已经尝到泥潭的滋味了。

养鸟最难养的是麻雀,别看麻雀离人最近,可是最难驯服。抓一只不吃不喝死了,再抓还一样。渐渐的人们就失去了蓄养的兴趣了,麻雀就安全了。

今天来看,我们的抗日战争,就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的效果,可惜李教主没有看到抗日胜利的那天。“厚黑救国”这种亡国奴的苟活术,我们决不做!这不仅是民族应有的气节,还有一个人性的基本尊严在。人不会和猪摔跤,即使胜了,也滚得一身泥,而这却是猪的乐趣所在。和禽兽比下贱没人性,与禽兽何异?即使退一万步讲,假如真的由李大教主执政,遂了亡国奴的心愿,有了施展“厚黑”的天地,能不能“救国”也是个未知数,毕竟“夫差”不是总有的,其教训也不是没有人吸取,是不是有些一厢情愿、书生论兵呢?而且,也许不等李大教主施行起来,早被国人志士除奸了!所以,为教主安全计,“大成至圣先师勾践之位”还是免挂为好!



还有一点要说说,就是李教主“厚黑救国”观点本身的矛盾之处。《厚黑丛话卷一》1936年,人问列强以何者立国?我答曰:“厚黑立国。”娼妓之面最厚,劫贼之心最黑,大概军阀的举动是劫贼式,外交官的言论是娼妓式。劫贼式之后,继以娼妓式,娼妓式之后,继以劫贼式,二者循环互用。娼妓之面厚矣,毁弃盟誓则厚之中有黑。劫贼之心黑矣,不顾唾骂则黑之中有厚。我国自五口通商以来,直至今日,都是吃列强这两种方式的亏。我们把他的外交秘诀发现出来,就有对付的方法了。

  人问:“我国当以何者救国?”我答曰:“厚黑救国。”他以厚字来,我以黑字应之;他以黑字来,我以厚字应之。娼妓艳装而来,开门纳之,但缠头费丝毫不能出。如服侍不周,把他衣饰剥了,逐出门去,是谓以黑字破其厚。如果列强横不依理,以武力压迫,我们就用张良的法子对付他。张良圯上受书,老人种种作用,无非教他面皮厚罢了。苏东坡曰:“高帝百战百败而能忍之,此子房所教也。”我们以对付项羽的法子对付列强,是谓以厚字破其黑。厚黑与救国,融合为一,是谓中国魂。


《厚黑丛话卷五》1936年,我发明厚黑学,一般人未免拿来用反了,对列强用厚字,摇尾乞怜,无所不用其极;对国人用黑字,排挤倾轧,无所不用其极,以致把中国闹得这样糟。我主张翻过来用,对国人用厚字,事事让步,任何气都受,任何旧帐都不算;对列强用黑字,凡可以破坏帝国主义者,无所不用其极,一点不让步,一点气都不受,一切旧帐,非算清不可。然此非空言所能办到,其下手方法,则在调整内部,把四万万根力线排顺,根根力线,直射列强,这即是我说“厚黑救国”。
《厚黑丛话卷一》勾践的亡国奴行为和《厚黑丛话卷五》“厚黑救国”行为是矛盾的 ,倒像是国民的奴隶了,是不是否定了“大成至圣先师勾践”“厚黑救国”的做法了呢?







至于勾践灭吴的原因,有两点必须要认清:一是修德,二是用人,还有吴王杀了伍子胥。《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吴既赦越,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5:刘邦与项羽








(1)李宗吾先生的观点




《厚黑学》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咽鸣叱咤,千人皆废,为什么身死东城,为天下笑!他失败的原因,韩信所说:“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两句话,包括尽了。妇人之仁,是心有所不忍,其病根在心子不黑;匹夫之勇,是受不得气,其病根在脸皮不厚。鸿门之宴,项羽和刘邦,同坐一席,项庄已经把剑取出来了,只要在刘邦的颈上一划,“太高皇帝”的招牌,立刻可以挂出,他偏偏徘徊不忍,竟被刘邦逃走。垓下之败,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他偏偏又说:“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念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些话,真是大错特错!他一则曰:“无面见人”;再则曰:“有愧于心。”究竟高人的面,是如何长起得,高人的心,是如何生起得?也不略加考察,反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恐怕上天不能任咎吧。

  我们又拿刘邦的本事研究一下,史记载:项羽问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请问笑谢二字从何生出?刘邦见郦生时,使两女子洗脚,郦生责他倨见长者,他立刻辍为之谢。还有自己的父亲,身在俎下,他要分一杯羹;亲生儿女,孝惠鲁元,楚兵追至,他能够推他下车;后来又杀韩信,杀彭越,“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请问刘邦的心子,是何状态,岂是那“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的项羽,所能梦见?太史公著本纪,只说刘邦隆准龙颜,项羽是重瞳子,独于二人的面皮厚薄,心之黑白,没有一字提及,未免有愧良史。

  刘邦的面,刘邦的心,比较别人特别不同,可称天纵之圣。黑之一字,真是“生和安行,从心所欲不逾矩”,至于厚字方面,还加了点学历,他的业师,就是三杰中的张良,张良的业师,是圮上老人,他们的衣钵真传,是彰彰可考的。圮上受书一事,老人种种作用,无非教张良脸皮厚罢了。这个道理,苏东坡的留候论,说得很明白。张良是有夙根的人,一经指点,言下顿悟,故老人以王者师期之。这种无上妙法,断非钝根的人所能了解,所以史记上说:“良为他人言,皆不省,独沛公善之,良曰,沛公殆天授也。”可见这种学问,全是关乎资质,明师固然难得,好徒弟也不容易寻找。韩信求封齐王的时候,刘邦几乎误会,全靠他的业师在旁指点,仿佛现在学校中,教师改正学生习题一般。以刘邦的天资,有时还有错误,这种学问的精深,就此可以想见了。

  刘邦天资既高,学历又深,把流俗所传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一一打破,又把礼义廉耻,扫除净尽,所以能够平荡群雄,统一海内,一直经过了四百几十年,他那厚黑的余气,方才消灭,汉家的系统,于是乎才断绝了。

  楚汉的时候,有一个人,脸皮最厚,心不黑,终归失败,此人为谁?就是人人知道的韩信。胯下之辱,他能够忍受,厚的程度,不在刘邦之下。无奈对于黑字,欠了研究;他为齐王时,果能听蒯通的话当然贵不可言,他偏偏系念著刘邦解衣推食的恩惠,冒冒昧昧地说:“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后来长乐钟室,身首异处,夷及九族。真是咎由自取,他讥诮项羽是妇人之仁,可见心子不黑,作事还要失败的,这个大原则,他本来也是知道的,但他自己也在这里失败,这也怪韩信不得。


《厚黑丛话卷一》1936年,《史记》:项王谓汉王曰:“天下汹汹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笑谢二字,非厚而何?后来鸿沟划定,楚汉讲和了,项王把太公、吕后送还,引兵东归,汉王忽然败盟,以大兵随其后,把项王逼死乌江,非黑而何?我国现在对于列强,正适用笑谢二字,若与之斗力,就算违反了刘邦的策略。语曰:“安不忘危。”厚黑经曰:“厚不忘黑。”问:“厚不忘黑奈何?”曰:“有越王勾践之先例在,有刘邦对付项羽之先例在。”
你想:项羽坑降卒20万,其心可谓黑到极点了,而我的书上,还说他黑字欠了研究,宜其失败。吕后私通审食其,刘邦佯为不知。后人诗曰:“果然公大度,容得辟阳侯。”面皮厚到这样,而于厚字还是欠研究,韩信求封齐王时,若非有人从旁指点,几乎失败!





(2):我的观点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刘邦遂西入咸阳,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看看《史记》记载的全貌,就明白刘邦项羽得失的根本了,得人心者得天下。《孟子·离娄》曰“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而在用人方面,《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李大教主以厚黑论成败,比起高起、王陵的见识还差了七八分呀。


其实,即便如李教主的“厚黑”原则来分析,项羽的脸皮也不比刘邦差,甚至还要厚一些。也用李教主的例子来分析一下。《厚黑丛话卷一》《史记》:项王谓汉王曰:“天下汹汹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项羽和刘邦叫阵决斗,与老虎向狐狸叫阵有什么区别?从项羽公然在两军阵前做出这样的事,就可以看出脸皮至少要比刘邦还厚。而且,项羽到死还要找借口,是天亡我也,非羽之罪!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项羽致死不悟,厚脸皮浑然天成,已经到了“无心为厚”的极致境界了!

项羽之死,是死在了“四面楚歌”的人心尽失上,死在了人才流失的众叛亲离上,死在了自己的骄傲狂妄上。刘邦姿态低,知错就改,失败了不用找台阶下,项羽就没有了。我们平常身边如果有一个自大狂的话,都会说他早晚会出事。真有一天出了事,更多的只是提供了一个笑料而已,看热闹的占多数。所以,项羽是真正是死在了穷途末路上,而不是什么李大教主认为“垓下之败,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的问题。






韩信的“胯下之辱”问题,在于自己的行为招致的。《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论语·阳货第十七》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我们应该研究的是怎样避免招致羞辱行为的发生,怎能将功夫下在怎么练厚脸皮上呢?

说韩信心不黑?在汉王被困固陵的时候,拥兵自重,借机要挟假为“齐王”,还不黑吗?被贬为淮阴侯后,在天下大局已定的时候,却私通陈希密谋反叛,心不黑吗?身首异处,和他“自以为功多,汉王终不负我”的盲目自信以及谋反有关。李大教主未免以偏概全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5 09: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6:曹操与刘备








李宗吾先生《厚黑学》讲:三国英雄,首推曹操,他的特长,全在心黑:他杀吕伯奢,杀孔融,杀杨修,杀董承伏完,又杀皇后皇子,悍然不顾,并且明目张胆地说:“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心子之黑,真是达于极点了。有了这样本事,当然称为一世之雄了。

  其次要算刘备,他的特长,全在于脸皮厚:他依曹操,依吕布,依刘表,依孙权,依袁绍,东窜西走,寄人篱下,恬不为耻,而且生平善哭,做三国演义的人,更把他写得维妙维肖,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对人痛哭一场,立即转败为功,所以俗语有云:“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这也是一个有本事的英雄。他和曹操,可称双绝;当著他们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一个心子最黑,一个脸皮最厚,一堂晤对,你无奈我何,我无奈你何,环顾袁本初诸人,卑鄙不足道,所以曹操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我看:其实曹操“厚黑”都赶不上刘备,曹操终他一生没有废除汉献帝,他记住了董卓的教训,曹操终生只作丞相,因为他还有基本的顾忌。 曹丕登台,汉朝变成了魏朝,汉献帝降封为山阳公。 这一点司马光有较为客观的评价,《资治通鉴》卷六十八:司马光曰:三国时期,州郡拥兵专地者,虽互相吞噬,犹未尝不以尊汉为辞。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由是观之,教化安可慢,风俗安可忽哉!

说起曹操杀吕伯奢有误会的起因在内,不该的是一不做二不休的做法。而刘备依曹操,依吕布,依刘表,依孙权,依袁绍,东窜西走,寄人篱下,恬不为耻,害的都是亲朋故旧、恩人。所以,论心狠曹操也不如刘备。何况,李大教主在《厚黑丛话卷二》(1936年)讲:古人云:“夫道一而已矣。”“厚黑二者,根本上是互相贯通的,厚字翻过来,即是黑,黑字翻过来,即是厚。”至少说明,曹刘相当。


若论三国人物中,真正厚黑者非“三姓家奴”吕布莫属。吕布本身姓吕,父亲早逝,认荆州刺史丁原为义父。丁原待他不薄,倚为股肱。然而,吕布见利忘义,寡情负恩。董卓用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赤兔马,一千两黄金,数十颗明珠,一条玉带,便令吕布动了心,杀了丁原,取其首级,投降董卓,拜为义父。天下第一好汉卖身投靠,使奸贼董卓如虎添翼,更加飞扬跋扈起来。
为诛灭董卓,司徒王允抓住这对父子同样好色的特点,设下连环计,将歌伎貂蝉同时许给董卓和吕布,使父子两人陷入争夺美女的圈套。“风仪亭”一戟,父子的矛盾加深了。董卓无情,竟向吕布掷戟。而这个吕布,为了一名歌伎,也不惜与义父反目,杀了董卓,夺回貂蝉,这便是“三姓家奴”的真面目。(见《百度问答》)如果在白门楼不是刘备一句话,吕布也许就晋升为“四姓家奴”了。 如此一个“厚黑”奇才,为什么失败了呢?没有“德”的缘故。《论语·为政第二》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李大教主精研三国,怎么对吕布避而不谈呢?


可见:厚黑不足凭,骂名倒是“厚黑”第一个招来的。曹操终生不背汉,其“尊汉”和管仲“尊周”相似,为什么还是成了戏台上的奸相呢?关键在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挟”字,天机无遗也!而“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只是狂妄浅薄的一厢情愿而已。可见,天理昭昭,民心自有一杆秤,民心不可违,更不可欺也。


其实客观些说,三足鼎立的形势能够形成,各家的实力都有可圈点的地方。而三国归宿的根本原因,则在于人才的培养储备上,人才决定的成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5 09: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总论:





历史兴衰检验促进了百家学说的发展融合,为人治社会走向法治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如今的法治社会建设,本身就是民主的进步,法治的健全就是民主的健全。《管子》“政之所行,在顺民心。”资本主义三权分立,不同意见可以公开竞选,由选民投票决定,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也有“水门事件”的教训;我们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民心最直接的把握,而且是最广大民众的利益的把握,政协提供了参政议政的渠道,可以最大限度凝聚各方爱国人士的智慧。这些根本法保证了,我们政党能够与时俱进的做好“三个代表”的伟大工作,保证我们社会主义航船能够顺风顺水的远航!







当然,不要忽略有好的方法和好的心愿,还要有好的措施来监督执行,也是关键。《简白》注重的是根本的效果,而不是表面的形式。因此,《简白》不等于直接。《道德经》讲“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夫唯弗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说到“曲则全”,会有人联想到《道德经》的“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认为这个和“厚黑”的做法相通。这里面最显著的是“知其白,守其黑”的理解。



玄,玄妙;玄也指黑色,黑色为什么会和妙连在一起呢?因为各种颜色之间都不能互相遮盖或显现出另一种颜色,只有黑色可以遮盖住其它的颜色,所以古人认为黑色具有包藏的品德,同时也就具有家园的功能,而白色作背景,则可以客观显现各种颜色,因而白色被认为是生发、显现的阳性,而黑则属阴性,这种朴素的自然观,反映了古人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为学理念的具体体现,这和现在的科学观点也是相通的,黑色吸收各种光,白色反射各种光,因而黑白两色其实都是同时拥有各种颜色的,这样讲好象不正确,因为白光可分解为七色光,这大家都知道,而黑色也有各种光似乎不好验证,认为吸收后消失了,这是一种误解,从两个方面可分析出来,一是黑色是吸热最强的颜色,各种光都是能量,黑色能收集热量,当然是因为不同颜色的光在里面的原因,只不过黑色是光只进不出,白色是光只出不进的原因,也因此,白色最适合夏天穿用。另一个方法是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玻璃叠加,其直观效果可以看出包藏和生发的关系。

黑白的关系,其实就是隐显的关系,也是无有的关系,都是道的作用方式,本质并无不同,黑称为玄,强调的是黑所具有的功能,既包罗万有,又妙用无穷,既是言语道断,妙不可言,也是深不可测,浑厚无极。有无同谓之玄,具有同样的能力,所以有无相生是众妙之门;玄德,不仅是厚德,也是大德,是包容善恶、净秽、美丑的广德,也是生之、养之、亭之、毒之的全德、妙德。

可见《道德经》的“黑白”,一是包容别人的缺点,给别人改正的机会,“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矣。 ”二是做幕后的管理者,维护您充分自然享受成功的权利,就是“不敢为天下先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希言自然。非乎?故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老子的“黑白”不怕曝光,曝光了威信只会更高!和《厚黑学》的“黑”是有天壤之别的。





还有《简白》还要注意人性化的操作,不能莽撞行事。《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道德经》的这个章节,指出了“无为和有为”的界限在于“仁”,即使是“上仁”也是“为之”而不是“无为”了。也就是说,道、德的层次是属于“无为”,而“仁”以下的层次属于的是“有为”。



其中,“无为”的理解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一是方法的选择上,采用控制关键要素的方式来掌控事物的发展趋势,就是找到最有效率的方法。二是在推广这种方法时的方法或心态,“无为”暗中掌控关键要素,不露痕迹地做好“太上,下知有之”幕后管理者的工作,达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希言自然”的效果。

“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着重“无为”取得的效果,即正因为控制了道正常运转所须要的必要条件,所以虽然不干涉具体运作,也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那么“德”的“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是侧重执事者自身的修养心态而言的,做好事不留名,不求人知,是没有名利私心的真好事。而那些根本就没有自己在做好事的意识,则是纯朴的心性才会有的状态,“无以为” 就是这样的心境。

如果,推广“仁”者,能让受众明白他完全是为了大家好,没有个人目的的话,意见虽然可能还会有,逆反心理会减轻一些。这就是“上仁为之而无以为”的效果。



“无为”和“有为”区别的实质,在于对人性的尊重程度。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看看怎样简单理解“道德仁义礼法兵”的问题。如果我们想在冬天也能生产新鲜蔬菜的话,关键就是要控制温度的问题,塑料大棚的做法就是“法天道”的做法。 如果,是用“德”的方法的话,就是用 塑料大棚的成果来默默吸引别人;如果,用“仁”的话,就会主动推荐自己的做法,希望别人接受;如果,用“义”的话,就会搞民意调查, 利用舆论的力量来推广自己的做法;如果,用“礼”的话,就会制定成规则,要求别人仿照执行;如果,用“法”的话,就会制定奖罚制度,来推行自己的做法;如果,用“兵”的话,就会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的做法。。。。。。


因此,《老子》将用“道”的方法所取得的良好效果默默的吸引他人,属于“德”的方法。如果用主动推介这种效果的做法,就是“仁”,就是老子认为的“有为”了。
“仁”,无论做的怎样好,也比不上“道德”的层次。毛病就在于“仁”的主动性上,这个“主动性”无形中,会有低估别人智商的嫌疑,也就会有逆反心理的产生。这方面明显的例子,就是孩子的叛逆期为什么产生的问题。我们的父母就是过多的指导、操劳造成的,也就是“爱”的不当造成,没有充分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独立人格的培养,抉择权利的给予,指令性太多,参考性的太少。只做了好家长而没有成为孩子的平等的好朋友的缘故。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儒道的本质所在,也是《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的原因。而“不仁”,则是对“人性”的不尊重。认为你就是泥偶土狗,是空罐子,给你灌输什么思想,你就会有什么思想。指挥棒指向哪里,你就会朝向哪里。因此,即使是出于爱心,这种翠¤式教育,是另一种意义上对智商的践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这个意思,而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人为通过制造矛盾来引起竞争的话,只是利用人们的欲望,而忽视人人也都有精神境界的话,也是一种无视人们智商的行为。这也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本意。再进一步讲,真正尊重百姓人格的话,就要使百姓获得最大的成功感和满足感,连圣人的引导作用也要隐藏起来,做幕后英雄才是最慈悲的做法,也就是“太上,下知有之”的意思。


有学者认为“无为”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为,而没有突出主动掌控这个关键来;而“有为”是具体办事者的工作,或者将 “强为”等同于“有为”,这样的理解完全没有揭示出老子道学的睿智来。


历史经验证明,历史兴衰就是民心向背的更替;民众中精英的走向就是人才的走向。得民心者得天下,顺民心者坐天下。得民心顺民意的保障就是“德”的不断累积,而“法”是基本的底线。孟子曰“君子之德,五世而斩。”吃老本是靠不住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修德基业也是如此。而进德修业最大的敌人就是腐败,而厚黑是腐败滋生的温床。《易经》后天八卦的坎卦位置是停滞不动,封闭的意思,水停滞会发臭,气不流会闷热,人追求享受安逸,失去发展的热情会造成腐败,这些都是和自然大道的周行不殆相逆的,也必会被其淘汰,敢不深戒之 !


学术与民心与时俱进,政治向法制民主发展,经济向市场化、制度化,双赢发展;科技生产力向精细化、标准化发展,整体向公开、公平、公正、简单、快捷、高效发展。政治昌明,国学复兴,民族振兴,时不我待。《简白》胜《厚黑》不可逆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5 09: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篇:我看厚黑的演变



认清楚《厚黑学》的本质,还要扫清一些李大教书释放的迷雾。



一:首先,就是拉大旗作虎皮,自我吹嘘,迷惑不知情人的迷雾:



1:李先生的说法





《厚黑经》1912年, 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仁义,而充其本然之厚黑。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大凡行使厚黑之时,表面上一定要糊一层仁义道德,不能赤裸裸地表现出来。四书五经,虽是外道的书,苟能用正法眼读之,也可寻出许多厚黑哲理。



《厚黑丛话卷二》1936年,厚黑学第三步:“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至厚至黑,天下后世皆以为不厚不黑,此种人只好于古之大圣大贤中求之。



《宗吾答客问》且古今真理,只有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孔孟的仁义,老子的道德,佛祖耶稣的慈悲博爱和宗吾的厚黑,均是一个真理,不过说法不同罢了。

“厚黑”之术未必为帝王所专习,它是“国粹中的国粹,根本上的根本”。“厚黑”作为文化的“根本”,所见形态千差万别,实质则皆归为一。“老子见之,名之曰道德;孔子见之,名之曰仁义;孙子见之,名之为庙算;韩非见之,名之曰法术。”



《厚黑丛话卷二》1936年, 雷民心曰:“厚黑学做得说不得。”真绝世名言哉!后来我也挣得圣人的徽号,不过圣人之上,冠有厚黑二字罢了。圣人也,厚黑也,二而一,一而二也。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厚黑丛话卷三》1936年,我不知过去生中,与孔子有何冤孽,他讲他的仁义,偏偏遇着一个讲厚黑的我,我讲我的厚黑,偏偏遇着一个讲仁义的他。我们两家的学说,极端相反,永世是冲突的。我想:“冤家宜解不宜结。”我与孔子讲和好了。我想个折衷调和的法子,提出两句口号:“厚黑为里,仁义为表。”换言之,即是枕头上放一部厚黑学,案头上放一部四书五经;心头上供一个大成至圣先师李宗吾之神位,壁头上供一个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从此以后,我的信徒,即是孔子的信徒,孔子的信徒,即是我的信徒,我们两家学说,永世不会冲突了。千百年后,有人出来做一篇《仲尼宗吾合传》,一定说道:“仁近于厚,义近于黑,宗吾引绳墨,切事情,仁义之弊,流于麻木不仁,而宗吾深远矣。”



《厚黑教主自传》1944年,后来我悟得,厚黑二字的确是成功秘诀,而为办事上必要之技术。用此技术以图谋一己之私利,我们名之曰厚,曰黑;用此种技术以图谋众人之公利,则“厚”字即成为“忍辱负重”,“黑”字就成为“刚毅果断”。自古圣贤豪杰,皆忍辱负重者也,皆刚毅果断者也。假令我当日悟得此理,一眼注定公众利益,放手做去,举世非之而不顾,岂不成了轰轰烈烈的伟人?无奈悟得时,年已老矣!机会已矣!回想平生,追悔莫及,只好著书立说,将此秘诀,传之于人,所以才在成都《华西日报》,写《厚黑丛话》,反反复复,说明此理。



2:我的观点



首先,如果“厚黑”真的和“仁义道德”一样,就不用“表面上一定要糊一层仁义道德”了。而事实证明,除了哗众取宠之外,只是增加了许多的误导,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该灭;其次,如果“厚黑”和“仁义道德”不一样,那就是蛊惑人心隐蔽作恶的邪说,只会败坏社会风气,践踏仁义道德,所以也该灭;最后,如果“厚黑”只是“表面上一定要糊一层仁义道德”,而行其丑恶本质之实,那就是大奸大恶,魔开显似道,更该灭!



孟子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管子·立政九敗》 “請謁任舉之說勝,則繩墨不正,諂諛飾過之說勝,則巧佞者用。”孔子以五恶诛杀少正卯,见《荀子·宥坐》:

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乐以贵下人乎?”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或者为失乎?”孔子曰:“居,吾语汝以其故。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其谈说足以饰褒荣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夫殷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管仲诛付乙、子产诛史何,是此七子,皆异世而同诛者,以七子异世而同恶,故不可赦也。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矣。’”


或曰:《厚黑学》最后要达到“厚而无形,黑而无色”的境界,是不是由黑转白,等同于你的《简白》了呢?我说:“如果有“厚黑”心里的人,终生以“简白”行事,不正好说明了《简白》胜《厚黑》的道理了吗?”




二:其次,是时期与阶段的问题,就是《心理与力学》的迷雾:





1:李先生的说法



学术界通例,其说愈偏者愈新奇,愈受人欢迎。所以王阳明之说,一倡出来,风行一世。荀子之性恶说,已经偏了,我的厚黑学全集则更偏。阳明向东偏,我向西偏,说的头头是道,其实皆一偏之见也。

《厚黑学》全集自序一,1939年。其偏的程度,恰与王阳明的“致良知”之说相等。读者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认真厚黑起来,是要终归失败的,读者能把我的《心理与力学》看一下,自然就明白了。

厚黑学全集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尧舜是第一时期的人物,孔孟的书是第一时期的学说。曹刘是第二时期的人物,鄙人所著的《厚黑学全集》是第二时期的学说。我最近所著的《心理与力学》是第三时期的学说,希望有第三时期的人物出现。所以,读我的《厚黑学全集》者,不可不读《心理与力学》。



2:我的观点



首先,三个时期的说法,等于否定了自己拉大旗作虎皮的行为。只要前后相互对照一下,就会发现李大教主原来只是一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高手而已。再比如:李先生说“厚黑学历史上,实则千古可取法者唯姜太公一人而已。太公年近八十,尚能佐周克商,已是亘古奇迹,厥后苏秦颂其阴符而和六国;张良用其兵法而灭秦楚。试问:厚黑远祖,舍太公还有何人呢?鄙人实是他百代徒孙,想抉出这千古不传之秘,以光前裕后的。”那姜太公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呢?





其次,《心理与力学》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时代人心是呈现螺旋形上升变化的,今日正确,明天可能错误,那是因为不同时期的问题。这里面的关键是内部逻辑是错误的。说《心理与力学》是第三时期的学说,等于说不是《厚黑学》的内容不正确,而是因为使其变化的缘故。如同说不是“地心说”有问题,而是现在是“日心说”的时代的问题。而且反过来说,如果《心理与力学》真的正确的话,厚黑随着力学变化,也不是在李大教主发现之后才开始的,如同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也是亘古就存在的,是一样的道理。同样,也指向《厚黑学》至少是靠不住的,时期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这个方向。还有,就是圣贤经典怎么没有时期的限制呢?原因不言自明。

另一个目的,从好的方面看,心理既然如水一样的性质,贵在如何引导。可能是在隐晦的点出自己《厚黑学》的问题所在,“认真厚黑起来,是要终归失败的。”或者想找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台阶下,说“只是一种玩笑”而已,。但是从其1944年临去世前,依然狂妄到底毫无悔意的作为来看,他只是想用科学自然来给自己的厚黑在嫁接一个假腿而已。

见《厚黑教主自传》1944年,一般人呼我为教主,得无教主之地位,与人王相等耶?释迦一出世,即说:“天上地下,惟我独尊。”我得无与之相类耶?故民国元年,发表厚黑学,署名曰:“独尊”。然则教主也,人王也,盖一而二,二而一也。








三:最后,说的做不得,春秋笔法的迷雾:



1:李先生的说法

《厚黑丛话卷一》1936年,我著厚黑学,纯用春秋笔法,善恶不嫌同辞,据事直书,善恶自见。同是一厚黑,用以图谋一己之私利,是极卑劣之行为,用以图谋众人之公利,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所以不懂春秋笔法者,不可以读厚黑学。
我宣传厚黑学,有两种意思:(甲)即倜风所说,“聚千古大奸大诈于一堂,而一一谳定其罪”。民国元年发布的《厚黑传习录》所说求官六字真言、做官六字真言和办事二妙法等等,皆属甲种。(乙)即绶青所说:“用厚黑以为善。”此次所讲厚黑救国等语,即属乙种。


《宗吾答客问》我本着“说的做不得”的信条,尽量发挥厚黑哲理来创教立学,试问这样无冕王,唯我独尊,有谁能比得我优游自豪呢?
《厚黑丛话卷一》1936年,从辛亥至今,全国纷纷扰扰者,乃是我的及门弟子和私淑弟子实地练习,他们师兄师弟,互相切磋。迄今二十四年,算是练习好了,开门出来,与人交手,真可谓“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我基于此种见解,特提出一句口号曰:厚黑救国。请问居今之日,要想抵抗列强,除了厚黑学,还有甚么法子?此《厚黑丛话》,所以不得不作也。
《厚黑丛话卷六》我深恨厚黑之学不明,把好好一个中国闹得这样糟,所以奋然而起,大声疾呼,以期唤醒世人。四书五经,虽是外道的书,苟能用正法眼读之,也可寻出许多厚黑哲理。

2:我的观点


那么,宗吾先生是他声称的春秋笔法呢? 首先,公私与厚黑的关系,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只是掩人耳目的障眼法而已。从他的自我感觉来看,是深深希望别人来做的。“才华再高,脸不厚心不黑也难成气候;相反地,才华加厚黑等于天下无敌!”而且《厚黑传习录》例举的他认为历代英雄和《厚黑经》的定义,并没有要“聚千古大奸大诈于一堂,而一一谳定其罪”的意思,推崇备至倒是真切的。而且,他举例的英雄们也是公私结合的,是卑鄙还是高尚呢?这个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地方。而且也不提“行厚黑要表面糊一层仁义道德”了!



可见,真有春秋笔法的话,也是和孔子的做法反过来的。他说自己“说的做不得”,只是如他说的“表面糊一层仁义道德”罢了。而且“说的做不得”比“做得说不得”的影响面还要大,是病菌源!















总结一下,驱除迷雾之后,就可以看到《厚黑学》,在理论上是漏洞百出的;在理论依据上是一叶障目的结果。之后再回顾一下李大教主的自我感觉,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厚黑传习录》1912年,我发布《厚黑学全集》,用的别号是“独尊”二字,取“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之意。

韩非子说:“阴用其言而显弃其身。”这个法子,也是定要的。即如我著这本《厚黑学》,你们应当秘藏枕中,不可放在桌上。假如有人问你:“你认识李宗吾吗?”你就要做一种很庄严的面孔说:“这个人坏极了,他是讲厚黑学的,我认他不得。”口虽这样说,但,心里应当供一个“大成至圣先师李宗吾之位。”你们能够这样做去,生前的事业,一定惊天动地,死后一定入孔庙吃冷猪肉无疑。所以我每听见人骂我,我非常高兴,说道:“吾道大行矣。”





不过,李大教主倒是有一句话是正确了的,就是说厚黑是一种打人的拳术。只是技术到底如何,就实在不敢恭维了。理论部分都自相矛盾,自己砸自己的脚,真练起来可想而知。我看李大教主也是深明此中诀窍,所以才会如托水缸的裘千丈一样,造的声势惊人的吧。他善于自恋,干尽掩耳盗铃的勾当,以为可以唬住谁,得几个信徒,也吃几天冷猪肉呢!








苍蝇叮在佛像上,认为芸芸众生参拜自己是理所当然的行为。莲出淤泥而不染,收到文人雅士的青睐;我吃垃圾而不病,引起科技专家的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必然会掌握我的绝技,那时大家一起大吃垃圾,来者不拒,何愁垃圾不灭!说定还会出现垃圾供不应求的局面呢!如此则世界自会清新,环保可持续自然来临。到时候,众生必然会感念我的无量功德,自然也会供奉我一个“天下第一强胃大成至圣先师”的牌位。高坐庙堂,享受香火,吃吃冷猪肉有何不可?



小蟑螂爬过经典,留下一道污渍,就自认为见识已经盖过圣贤了。不仅将污渍裱糊起来,开宗立派做起教主来,居然还大度地对佛孔说:“你们也是教主,我也是教主,我们还是平起平坐讲和吧!”




区分苍蝇和蜜蜂憎恶的标准,不是它们那些共同行为的部分,而是不同的部分。苍蝇可能传过花粉,也可能出入高级场所,但是蜜蜂不会去污浊之地采蜜。孟子曰“君子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也。”厚黑隐蔽的再深,伪装的再巧妙,可能得逞于一时一事,但终将会被抛入历史的垃圾堆里,因为民心如镜,《简白》终会胜《厚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09: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圣人都是简白者,厚黑得逞一时,终究逃不过史家如椽巨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