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无屮 发表于 2023-9-28 13:31:12

从王蓉蓉看社科院对《道德经》的认知还处在盲人摸象的时代

王蓉蓉:“观其妙”与“心善渊”:心的德性之可能——山西大学“任之讲堂”2023年秋季学期第一讲(总第38期)开讲2023-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体放大“道之真”可解决四个问题心斋”后就能“虚而待物”心斋”后就能“虚而待物”心斋”后就能“虚而待物”心斋”后就能“虚而待物”以水来代表心观其妙”需要用心去观,而心又需要锤炼,这就是对内在精神境界的要求。观其妙”需要用心去观,而心又需要锤炼,这就是对内在精神境界的要求。1:字体放小
https://www.cssn.cn/images/sk_wx_gzh.png
微信公众号
— 分享 —




[*]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秀伟 通讯员 董化文)2023年9月23日,山西大学哲学学院“任之讲堂”2023年秋季学期第一讲(总第38期)开讲。美国洛杉矶罗耀拉大学哲学终身教授王蓉蓉受邀作题为“‘观其妙’与‘心善渊’:心的德性之可能”的线上学术报告,山西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尤洋教授主持,江怡教授为点评嘉宾。https://www.cssn.cn/zx/zx_rdkx/202309/W020230927516693832239.jpg“任之讲堂”2023年秋季学期第一讲开讲https://www.cssn.cn/zx/zx_rdkx/202309/W020230927517588533599.jpg尤洋主持  王蓉蓉以《老子》第一章“观其妙”和第八章“心善渊”的基本命题为基点,试图对道家哲学和当今德性知识论的结合做出尝试。她借用两张错觉图指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观物的方法有很多,视觉跟对象之间会发生某些互动。我们如何观物,如何辨别真假虚实?这是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王蓉蓉认为,这种认知的多样性属于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世界就像一张网,由成千上万种不同事物和事件组成,通过一致的模式、运动和力量联系在一起。人的认识就是在这种千变万化的多维空间中进行。  我们如何观世界或者观物?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写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蓉蓉指出,老子在这里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物方法——观其徼与观其妙。观其徼以“欲”来推动。“观其徼”就是对一个事物的形状、大小、高低等有一个最直观的认知。观其妙以“无欲”为基础,它并没有人的主观愿望和想法,相反,后者是我们强加给外界的。因此,观其妙不是靠我们的感官来完成的,也不一定是可以言说的。  王蓉蓉指出,老子在这两种观物方法中更加强调观其妙。通过论述“看与察”“听与辨”“说与证”“感与通”的不同基础,她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一些事情是他然的或使然的,但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转换。这种转换的前提在于我们内在情感的基本修养,包括思维。思维、意趣与外在的人、事、物之间,能达到一种相互融通和融贯。这就意味着一种体验,即“耳目”为“外”,“心智”为“内”,内外相通、相互影响。当“耳目”为声色所束缚,则“心智”会闭塞不通;当“心智”为欲恶所束缚,则“耳目”也会闭塞不通;耳目、心智皆能安静,内外才能彼此通达。 “观其妙”的意义就在于,耳目不为声色所束缚,心智不被欲望所束缚。“观其妙”需要用心去观,而心又需要锤炼,这就是对内在精神境界的要求。  生活中很多东西是以一种妙的形式存在。《说文解字》说,妙是一种精微(Subtle)、一种幽深(Deep)、一种玄远(Profound or distance)。王蓉蓉认为,妙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不能直接用语言去表达。在很大程度上,“观其妙”中的“妙”给予生命神秘、审美、超越和深化的意义。“妙”可以生万物、育万物。根据道家哲学,正是在妙境中,虚实相生,有限无限相接。  王蓉蓉把“妙”解释为一种开放、一种格局。这种观物方法帮助我们理解人生中的不确定性、灵活性、耐力和韧性。她指出,从哲学上说,“观妙”带有一种意向性,包含三层含义:第一,顺(Flow)——以放松为前提,放弃用主观意念控制外界; 第二,朴(Veracity)——回到事物本来的状态,而不是人所希望的结果;第三,意(Fulfillment)——对事物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开放。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到“妙”的力量。王蓉蓉强调,尽管“观其妙”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和能力,但我们最终应以心来观物。道心就是从道的角度看世界,以道为基础的道心承认模糊性、无限性和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道心就有了超验性、包容性,就具有了博大精深、充实博大与容藏万物等品质。  《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出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王蓉蓉详细解释了如何理解以水来代表心。她指出,“心善渊”并不单单指水的一种状态,还应引申出很多的名词来解释“心善渊”,比如博大、包容等。这些词不仅指示“心善渊”的状况,同时也是一种条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道德德性”和“心之德性”常常合二为一。 “心善渊”不仅是在道德意义上的宽容和包容,更重要的是在认知基础上的宽容和包容、开明和严谨。  根据道家的心之德性思路,在智德/心渊中,“观其妙”的目标在于求真。她详细解读了“真”概念,认为“真”具有多重维度:真与是(is)或存在(being);真与诚;真与实;真与自然;真与超越。  王蓉蓉认为,按照《老子》第21章的描述,道家的“真”跟“伪”相对立,一个事物最“精”的部分就是“真”的,“精”看起来好似空虚,但实则充实而饱满,反而实质上的空虚就一定是“非真”的。当我们与道合一、道成肉身时,本体意义上的真就是以道修身,这时,人的德性就是一种充实、蓄积和容纳。  老庄的“真”就是要回到事物的本身,寻求人自身的本真。王蓉蓉指出,庄子提出“法天贵真”旨在于表明,真情源于天而内在于人之本性,因此,需要“修身守真”。庄子这里的“真”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真”,比道德意义上的“真”更加丰富、更加深厚,超越了道德意义上的“真”。王蓉蓉认为,“道之真”可解决四个问题:第一,“道之真”可作为人本性之真的存在根据;第二,“道之真以治身”,即通过道的精华来修心养性;第三,“无以人灭天,是为反其真”,即在天人关系中持守本真的生命;第四,“民以其真”,即允许人们依其自然真性去生活。  通过对真的论述,王蓉蓉指出,真是一种张力,是在“冲突”中体现出来的。“真”是人生乐趣的源泉。从中可以得到幸福与福报。“真”是人生奋斗中的选择以及努力。  真人可能吗?针对这一问题,王蓉蓉认为,《庄子》中的真人固然有很多特殊的能力,但真人更重要的条件是他有一颗道心。这颗道心通过“心斋”后就能“虚而待物”,最终实现超越。这个超越代表的是一种内在的充实和蓄积。王蓉蓉指出,在成为真人的过程中,老庄哲学并不是消极的,而是强调要知道“什么是/不是我能控制的?”,在达到这一阶段的基础上,才能乘物以游心,进而达到游心于德之和的状态。  妙悟、道心和求真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得以运用。王蓉蓉指出,比如,协调和规范自己与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之间的界限;理解生与知之间的对立或者矛盾,运用时间和精力来保身与全生、养亲与尽年。这个过程体现的是一种“行星思维”(Planetary thinking)的思维方式,将科学、技术、全球性网络相结合,以一种更大格局思考问题。运用这种行星思维方法,可以引导人类思维能量,有助于缓解人类对技术的焦虑,创造融合而不是孤立,允许不同的声音,避免缺失,架起古典与现代的桥梁,将过去和未来相统一。  最后,王蓉蓉认为,如果“观其妙”是必需的,“心善渊”是应当的,那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求真”。具体的做法是,学会“判析思维”。判析思维会使我们在认知过程中时刻保持一种开放的、包容的视野,避免思维的误区和生活的困惑。https://www.cssn.cn/zx/zx_rdkx/202309/W020230927518799166220.jpg江怡点评  在点评环节,江怡指出,本次讲座提出的对道家哲学的解读方式给我们展现了一种做哲学的全新格局和态度,有助于我们更好把握和理解中国传统哲学观点。江怡对讲座中涉及的本体论追问与认识论预设提出了自己观点,并对尼采的视角哲学、维特根斯坦的面相观看作精彩点评,对事物显现的方式与隐言和无言的关系也做出了论述。最后,江怡从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础“是(being)”与中国知识论的前提“真(truth)”出发,阐述了真性、真相与真诚之间的联系。  基于讲座内容,江怡提出的问题是:如果老庄早已向世人阐明了他们的观点,为何现在还需要我们去做进一步的澄清?这些澄清的根据又是什么?根据老庄的观点,本真与本善的关系是什么?王蓉蓉对这些问题都做出了详细且富有启发性的回应。 https://www.cssn.cn/zx/zx_rdkx/202309/W020230927519562769837.jpg王蓉蓉回答问题  在问答环节,线上听众踊跃提问。王蓉蓉对“如何阐释行星思维与求真之间的关系?”“人的本身状态和本我、真我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确定认识与体认物本身不是对心的另一种蒙蔽?”等问题都作出解答。  本场讲座持续了两个小时,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五百余名师生参加了讲座,线上听众反响热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 实习编辑:陈俊】

社科推荐

张无屮 发表于 2023-9-28 14:12:12


从王蓉蓉看社科院对《道德经》的认知还处在盲人摸象的时代
从文章整体来看,属于望文生义的级别,根本就不知道《道德经》“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故”指的是什么,“故”是“所以”是结论,而原因是什么才是重要的。和“心善渊”的联系,也只是想当然就走向了“求真”了。请参考《道德经》腹稿:
1:《道德经》腹稿之贼 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①,有生于无②。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③;常有,欲以观其徼④。三十辐共一毂⑤,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⑥,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⑦,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⑧,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贼物,五德五种规律之一,资源流通是社会活力的根源,是五位一体科学发展观之一的来源。

2:《道德经》腹稿之心善渊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①,为天下浑其心②;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矣。

善为士者不武③;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利,是谓配天④,古之极。
3:【观其徼以“欲”来推动。“观其徼”就是对一个事物的形状、大小、高低等有一个最直观的认知。观其妙以“无欲”为基础,它并没有人的主观愿望和想法,相反,后者是我们强加给外界的。因此,观其妙不是靠我们的感官来完成的,也不一定是可以言说的。】
理解:



1:有无,不属于“道”的本体、本源,本体只有“道”,“有无”只是本体论的一部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开始就明确了是万物的层次,“有无”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德”的范围,是万物生灭、功能转化的层次的探讨,将“有无”理解为就是本源的本体论,就将道学滑入了错误的泥潭,庄子、王弼是这种错误理解的典型代表,也是道学在哲学领域中招来质疑批驳的一个主要受攻击点。

“有无”的理解有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是物质世界的本原形成过程的问题,也就是“基本元素”的产生过程,这里的“有无”是“隐显”的关系,显性的物质来源于隐性的元素,而“隐显”都是源于“道”。既“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二是万物在“器”的层次上,“有无”的不同功用,也就是在“具体的德”中的不同构成,“有”构成了器具的结构,如瓷土可以做成勺子、碗等不同的形状;而“无”则是形成了器具的功能,也就是勺子或碗的“中空”部分,形成了勺子或碗的不同用处。就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的形式破坏了,“无”的功能也就破坏了。因此,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所以,有无相生而为众妙之门。

从万物的“有无”的异同,可以认识万物的差别性,正因为有区别,作用不同,才会交流,也才会产生利益,称为“贼物以一急天下,用之以利”。
此段,贼物本指“道”生成不同的物种,由于不同的作用而产生需要,从而形成货品的流通,这是《阴符经》中,由万物异同形成的对社会的作用;而老子则是由万物异同的变化中,看到了道的本质,是对贼物的深入领会。
(另:这里“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有断句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问题在于和“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以及“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常无名,可名于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观点矛盾,因为老子倡导的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所以这种断句不能自圆其说。
还有,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有”的概念表述可见轮廓的万物的特色,用“无”来描述细微的万物的特色,可以看出“妙、徼”一个量词,如果是“有欲、无欲”的话,就是欲望的多少的问题了,而多少的量是无呢?这样就说不通了。)

4:------以水来代表心------上善若水,理解道的特性的最好的例子就是水。
    -----庄子提出“法天贵真”,《道德经》尊道贵德之贼 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之,而德畜之①,物形之②,而器成之③,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④,而恒自然也。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⑤,养之,覆之⑥,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⑦。

   ------庄子“修身守真”,在修身领域,老子认为“德”就是“元气”,而庄子“真”只论状态(境界),其本性就是不干事或不得已才干,而不这样是违背本性的。其“修身”就是“弃世养生”。见《道德经》腹稿之禽之制在气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②,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③。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④,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⑤。蜂虿虺蛇弗蛰,攫鸟猛兽弗搏⑥。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作,精之至也⑦。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⑧。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⑨。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⑩。

致虚极,守静笃⑾。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⑿?专气致柔,能婴儿乎⒀?涤除玄览,能无疪乎⒁?民治爱国,能无知乎⒂?天门开阖,能为雌乎⒃?明白四达,能无为乎⒄?

      ------心斋是儒家观点。儒学养生主,坐忘、心斋和庄子“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相对的观点,比的是谁的境界高。

5:总结

作者没看破,《道德经》顾乱其词的拼图手法,还在以81章解读,处在盲人摸象中。
没看破老庄唱反调,老子无为消灭的是管理的痕迹,庄子无为消灭的是管理的内容。
也没看破,《庄子33篇》是儒道为主的辩论合集,而且是被淘汰掉的部分。

张无屮 发表于 2023-9-28 14:15:22

这是不是侧面反映出,社科院传统哲学领域的整体水平呢?
还是在象牙塔呆久了,不愿接触红尘了?

郭志成 发表于 2023-9-28 20:16:48

美国洛杉矶罗耀拉大学哲学终身教授王蓉蓉

郭志成 发表于 2023-9-28 20:19:40

王蓉蓉(Robin Wang):美国洛杉矶罗耀拉大学哲学教授,亚太研究主任,曾获得北京大学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美国圣母大学哲学硕士以及英国威尔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教学与研究包括东西方比较哲学、道家思想、比较伦理学等。担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中山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中南大学伦理与宗教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研究员。著作有《阴阳与中国思想文化》、《内丹:自我,社会与追求不朽》、《全球化处境中的中国哲学》、《从先秦到宋代中国思想文化中的女性形象》、《理性与洞见:东西方对伦理智慧的追求》等。2013年起被聘为河北美术学院老庄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王蓉蓉看社科院对《道德经》的认知还处在盲人摸象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