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居 发表于 2023-11-2 23:38:18

谈老聃眼中的庄子--至乐篇

本帖最后由 了凡居 于 2023-11-3 00:15 编辑


《诗诗》
冷月
残刀
夜色如墨

风也萧萧
雨也萧萧

滴墨
成殇
泪雨婆娑

天也茫茫
地也茫茫

长相思
负了再遇时

思也非非
念也非非

怎堪
回首

醒也无聊
醉也无聊

重重
叠叠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
《庄子》·至乐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不争,名亦不成。诚有善无有哉?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一)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支离叔曰:“子恶之乎?”滑介叔曰:“亡,予何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矉蹙頞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二)

颜渊东之齐,孔子有忧色。子贡下席而问曰:“小子敢问:回东之齐,夫子有忧色,何邪?”孔子曰:“善哉汝问。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曰:‘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吾恐回与齐侯言尧、舜、黄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农之言。彼将内求于己而不得,不得则惑,人惑则死。”

“且女独不闻邪?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鰌,随行列而止,委虵而处。彼唯人言之恶闻,奚以夫为乎!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名止于实,义设子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三)

列子行食于道从,见百岁髑髅,攓蓬而指之曰:“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汝果养乎?予果欢乎?”种有几,得水则为,得水土之际,死为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乾余骨。乾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箰,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四)



老子说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道可以说是总规律,牵一发而动全身,规律之下,我们说自然包含局部和整体相对两个方面,局部当中又有其相对的局部和整体,比如宇宙的形成,各个星体之间的牵连相互关系等,个人到社会,社会到国家,国家与国家,作为地球村,大道阴阳,人类命运,福祸相依。)

福祸相依,恒也,老子说有无相生。相对来讲,本质与现象,如果说宇宙的形成是现象,那么本质是什么?这个不好说,取决于人类文明目前的程度,我们是从现象当中发现,然后总结出来的本质规律,相对来说就是平衡(主要以平衡为考虑,长久为标准,我们说未知的是建立于已有的基础之上,已有的相对未知的,已有的存在显然是未知的达到(存在和未知,显然彼此有联系,现象和本质达到共衡,从未知而人知)。从未知而人知,探索的过程,是建立于保持的基础之上(平衡),好比消耗(以太阳为主客关系,太阳的寿命决定客观下事物的形成,反之,客观决定主观事物,发展发现是建立于未知的基础之上,基础就是已有(自然,整体)为考虑,思虑到太阳,太阳系,银河系)

宇宙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生态系统。比如,太阳的能量支持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而地球上的生物也扮演着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等关键角色,这些反过来又影响到其他星球。因此,可以说整个宇宙都处于一个复杂的生态平衡之中。

如北极冰川融化由于人口膨胀,工业污染,有毒有害排放增加,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植被减少,致使全球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引起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升高,造成两极冰川融化减少。自然界能量迁移的增加等。
带来的影响比如海洋面积增加,陆地面积减少,全球变暖,太阳反射作用变强等等

我们说火山的形成是由于:地质板块运动,地壳运动错位和积累的气体,形成和爆发都是有原因的,比如人为干扰来说,如核试验、水库蓄水、开采矿物等,会改变地下的压力和温度条件,导致岩浆活动增强或重新激活,引发火山喷发。火山爆发相对来说就是破坏,破坏地球生态系统,从而引起的天灾人祸。简而言之为不德,是不德的行为,在人类社会活动当中比如乱开采等行为,我们说是不道德的行为。

如是: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大道阴阳,阴阳互化,人类命运,福与祸相因而生)

这是传统文化里面的“天人合一观”,老子道德经述说的内容。


编者以为老庄的思想体制基本一样,只是述说方式内容不同。《庄子·外篇·至乐》旨在阐明对人生苦乐的看法,正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至乐”即至极的快乐,“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乃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上德不德。庄子说“吾以为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无为诚乐)


注(?):《至乐》文中篇幅

(一)“其为形也亦外矣”“其为形也亦疏矣”“其为形也亦远矣”。“为形”即追求外在的形体感官的享受,文中说人为了追求高官厚禄、美味声色的享受,少不得先要“苦身疾作”,殚精竭虑去累积财富,又往往“多积财而不得尽用”,“至乐”没有求得,先就吃尽了苦头,庄子在文中借喻说“外矣”“疏矣”“远矣”是说此等人距离他追求的目标将愈追愈遥远,恍如南辕北辙,缘木求鱼,是一种愚人的做法(苦乐即矛盾普遍性)

庄子暗喻说要探究人生有无“至乐”,首先必须明确究竟什么是“至乐”。至乐,就是绝无仅有,这和老子说的“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意思一样。

(二)写的是庄子妻死,鼓盆而歌。滑介叔长瘤和见空髑髅一则寓言的故事,借喻生老病死,自然本性和规律。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老子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之。”(民主)


(三)“诸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讲的是颜渊到齐国游说齐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形有所适”的道理。“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讲的是国君供养海鸟的故事,庄子借喻告诉我们“名止于实,义设于适”。

老子说“以正治国。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四)“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汝果养乎?予果欢乎?”生与死,忧愁与快乐。矛盾是相对的。

“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写的是物种的演变过程,过程当然不是物种其真,隐喻万物之间是相互的联系。于我而他,物有本末,老子说“物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或者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亦或者说“既知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我们知道成语故事,故事内容的意义基本相同(矛盾),只不过形式不同,形式不同,故事不同,说辞不一。这和老子“故乱其词”的手法一样,事故没章法,也不成章法,道理说全了就是说来说去而已。


《至乐》论述围绕着作者认识而认知,从庄子的宇宙观来看,万物都产生于自然,人的生死,所谓“至乐”不过是无为。至乐的看法,正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至乐”即至极的快乐,“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乃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上德不德。庄子说“吾以为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无为诚乐)

编者以为:以老子的无为去解读庄子,两者可谓相同,不一样的是老子类似偏向于无为的搭建,庄子偏于搭建之后,即理想世界的种种感想,比如无为之后的逍遥。

以上是编者对于至乐·《庄子》,比较老子的一些看法,孰是孰非,欢迎老师补充。

参考:
庄子外篇《至乐》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 ... 15_1078067443.shtml

张无屮 发表于 2023-11-5 08:34:35

颜渊东之齐,孔子有忧色。子贡下席而问曰:“小子敢问:回东之齐,夫子有忧色,何邪?”孔子曰:“善哉汝问。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曰:‘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吾恐回与齐侯言尧、舜、黄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农之言。彼将内求于己而不得,不得则惑,人惑则死。”

“且女独不闻邪?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鰌,随行列而止,委虵而处。彼唯人言之恶闻,奚以夫为乎!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名止于实,义设子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三)

列子行食于道从,见百岁髑髅,攓蓬而指之曰:“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汝果养乎?予果欢乎?”种有几,得水则为,得水土之际,死为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乾余骨。乾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箰,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
这段是儒家观点。自然生死不足为乐,发现大道规律生机才是乐。

张无屮 发表于 2023-11-5 08:46:05

以老子的无为去解读庄子,两者可谓相同.
----------------------------------------------------------------------
庄子无为就是不干事,或者不得已才干事。老子无为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思想的应用,无为就是规划蓝图。道是如何管理自然的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准备了阳光空气水和土等基本原料,然后就任由拾遗补缺形成了繁茂的大自然。道管理自然的要素控制方法,就是平台管理的模式,操控平台的是“道”,自然万物在平台规则内是自由的,感觉不到平台的存在,所以说是自然,这种管理方法就是“无为”,无为是消灭了管理痕迹的管理。

道的管理方式通过对资源的调控,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态系统,如沙漠、雨林的不同系统。再通过不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来使资源得以循环利用,从而来维持整个自然界的动态平衡可控性与发展。自然万物虽然都是动态平衡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物种的竞争发展是要在不危害整体平衡的前提下的自由竞争,是一种相对的自由,而不是绝对的自由。因此,草场的供养能力决定了草食动物的总量,捕食动物和被捕食动物也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一旦破坏了动态平衡,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从道的要素管理方法获得启示,应用于社会管理的理论成果,就是五贼、五德为特点的平台要素管理法。以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管理,就是真正的管理大道。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道进入天地万物之中部分构成了天地万物本身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力,这部分动力就是“德”。道通过德来展示和管理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反过来通过德来感悟道的特性。道通过德来展示和管理天地万物,有五种渠道或叫五种平台、五德、五种规律,天地万物在平台、规律之内是感觉不到管理痕迹的存在的,因此称之为“自然”,这种管理方法就是“无为”。

“无为”的实质就是先做规划,框架设计,建设水到渠成的渠,就是五位一体科学发展观的来源。源头控制,源头规划,因而才能无不为。

所以,将“无为”简单理解为顺势而为、不强为,没有阐述出老子道学真正的奥妙智慧来。而庄子之流将“无为”理解为或是做“虫”,或是不得已而为,或是“上无为下有为”,和老子简直天壤之别了。

了凡居 发表于 2023-11-6 13:40:03

张无屮 发表于 2023-11-5 08:34
颜渊东之齐,孔子有忧色。子贡下席而问曰:“小子敢问:回东之齐,夫子有忧色,何邪?”孔子曰:“善哉汝问 ...

张老师好。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上天赋予人类及万事万物的禀赋叫做“性”。遵循这种禀赋行事,使之符合自然规律,就叫做“道”。按照自然规律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并用自身形成的德操影响、感化周围的人和物,这就叫做“教”。“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是人们一举一动都必须遵循的。如果人们能够随便地离开某种“道”,那这种“道”就不是真正的“道”。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译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人都有喜悦、愤怒、忧伤、快乐这些情绪,它们蕴藏在人的内心之中,喜悦、愤怒、忧伤、快乐这些情绪都有所对应,这种状态就叫做“中”;中,亦不偏不倚,即真性,本性(区别矛盾,矛盾的普遍性).

当受到外界激荡,需要表现这些情绪的时候,如果表现得恰到好处,那么就叫做“和”。亦不偏不倚,即真性情(矛盾的特殊性,新有建立于旧有(区别矛盾)之上)


所谓的“中”,就是无所偏向,这是世间万物的最根本的规律;所谓“和”,就是适度,这是全天下人都必须遵守的准则。如果能够完全符合“中和”的标准,达到“和谐”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会各得其所,无所偏倚,万事万物都会按照自身规律生长繁衍,
(老子说:“万物尊道而贵德”
老子说:“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译文: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正是因为“道”时时处处都在我们身边,所以那些以“中庸”作为行动指南的君子们,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时刻警醒自己言行谨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也时刻担心自己的行为不合法度。最容易被发觉的恰恰是那些隐藏得最深的事物,最容易显露出来的恰恰是那些细微之处。因此,德行高尚的君子即便是在独处的时候,也对自己严格要求,避免自己言行不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老子说“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由此“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言外之意就是人人都符合君子标准,人人都是君子)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论语·庸也》中写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以此
“列子行食于道从,见百岁髑髅......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庄子的意思是“生死百年,安能长久,依道而行才是长久。”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了凡居 发表于 2023-11-6 13:41:15

张无屮 发表于 2023-11-5 08:46
以老子的无为去解读庄子,两者可谓相同.
------------------------------------------------------------- ...

老子无为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思想的应用,无为就是规划蓝图。道是如何管理自然的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准备了阳光空气水和土等基本原料,然后就任由拾遗补缺形成了繁茂的大自然。道管理自然的要素控制方法,就是平台管理的模式,操控平台的是“道”,自然万物在平台规则内是自由的,感觉不到平台的存在,所以说是自然,这种管理方法就是“无为”,无为是消灭了管理痕迹的管理。

道的管理方式通过对资源的调控,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态系统,如沙漠、雨林的不同系统。再通过不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来使资源得以循环利用,从而来维持整个自然界的动态平衡可控性与发展。自然万物虽然都是动态平衡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物种的竞争发展是要在不危害整体平衡的前提下的自由竞争,是一种相对的自由,而不是绝对的自由。因此,草场的供养能力决定了草食动物的总量,捕食动物和被捕食动物也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一旦破坏了动态平衡,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从道的要素管理方法获得启示,应用于社会管理的理论成果,就是五贼、五德为特点的平台要素管理法。以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管理,就是真正的管理大道。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道进入天地万物之中部分构成了天地万物本身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力,这部分动力就是“德”。道通过德来展示和管理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反过来通过德来感悟道的特性。道通过德来展示和管理天地万物,有五种渠道或叫五种平台、五德、五种规律,天地万物在平台、规律之内是感觉不到管理痕迹的存在的,因此称之为“自然”,这种管理方法就是“无为”。

“无为”的实质就是先做规划,框架设计,建设水到渠成的渠,就是五位一体科学发展观的来源。源头控制,源头规划,因而才能无不为。

赞同张老师的基本观点,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我的理解就是万事万物尊道而贵德,针对的就是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包含(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有些不同,在于“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说明人和天地万物之间的联系,因果相互相成。治人事天,尊道而贵德,“是以治人”。以人为本,为一个整体,老子说没身不殆,没有阶级矛盾,这也是老子不主张人治,不上贤的原因或者说作为地球村,人在自然中所处的位子。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传统的天人合一观。我们说内因外明,也是无为的实质或者说自然本真,真实面貌。(不言之教,我们说消除矛盾,行个人所言,所言所教,无为之事亦是如此)。

老子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张老师说“从道的要素管理方法获得启示,应用于社会管理的理论成果,就是五贼、五德为特点的平台要素管理法。以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管理,就是真正的管理大道。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道进入天地万物之中部分构成了天地万物本身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力,这部分动力就是“德”。道通过德来展示和管理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反过来通过德来感悟道的特性。道通过德来展示和管理天地万物,有五种渠道或叫五种平台、五德、五种规律,天地万物在平台、规律之内是感觉不到管理痕迹的存在的,因此称之为“自然”,这种管理方法就是“无为”。”(人治环境下,阶级存在,不消除矛盾,内因不明,人走茶凉,因人而异那么就会有复发的情况或者说表面鲜丽,框架依旧是人治范畴)


所以,将“无为”简单理解为顺势而为、不强为没有阐述出老子道学真正的奥妙智慧来。而庄子之流将“无为”理解为或是做“虫”?或是不得已而为,或是“上无为下有为”?

“上无为下有为”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欢迎张老师指出说明,不才是以偏概全,对错,也是想印证一些想法。

了凡居 发表于 2023-11-6 13:48:47

《至乐》论述围绕着作者认识而认知,从庄子的宇宙观来看,万物都产生于自然,人的生死,所谓“至乐”不过是无为。至乐的看法,正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至乐”即至极的快乐,“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乃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上德不德。庄子说“吾以为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

以老子的无为去解读庄子,两者可谓相同,不一样的是老子类似偏向于无为的搭建,庄子偏于搭建之后,即理想世界的种种感想,比如无为之后的逍遥
(无为诚乐,即极乐,逍遥自在,对于极乐世界的描述,感慨,由此引发对于现实的看法。如佛家极乐净土)

了凡居 发表于 2024-4-22 20:27:18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谈老聃眼中的庄子--至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