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国学复兴网 首页 国学投稿 文学创作 查看内容

孔夫子求粉记

2019-12-10 21:31| 发布者: 国学在线| 查看: 3540| 评论: 0|原作者: 谭清风|来自: 作者投稿

摘要: 孔夫子求粉记文/谭清风前言:不少人认为,古希腊哲学匠人苏格拉底是最善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的,他通过对一个问题进行穷底式的追问,逼迫学生不断思考。而在东方圣人孔子这里,似乎看不到这样的方法,在《论 ...

孔夫子求粉记

 

文/谭清风

 

 

   前言:不少人认为,古希腊哲学匠人苏格拉底是最善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的,他通过对一个问题进行穷底式的追问,逼迫学生不断思考。而在东方圣人孔子这里,似乎看不到这样的方法,在《论语》里,我们看到是通篇的“子曰、子曰、子曰。。。。。”,好像是一个怪老头在那里不停的絮絮叨叨,自言自语。其实,细想一下,并非如此,孔子不可能整天吃饱了没事干,一个人对着空气说话,除非,他是疯子。

   笔者相信每一个“子曰”的背后,肯定都有它的故事背景,背景中,除了孔子外,肯定至少还有另外一个提问者存在,这个提问者,除了孔子的粉丝外,还有他的弟子们。至于为什么《论语》中没把那些提问者及提问的问题记录下来的原因,只有《论语》编排者们知道,或许是编者们没有记住提问人的名字和所问的问题;或许他们认为保留提问者名字并不是最重要的;也或许是孔子说的话太多了,书刻于竹简的工程过于浩大,为了精简而剔除了,等等。 犹太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一部严肃且伟大的哲学著作,完全可以全由故事写成。。。。。。先前的文化将变成一堆废墟,最后变成一堆灰烬,但精神将在灰烬的上空迂回盘旋。”因此,下面笔者杜撰的故事,其目的也是试图拼凑一个孔子师徒问对的场景,让孔子也不显得那么寂寞,使读者理解来不那么枯燥乏味而已。文中,笔者结合了《论语》中的40余条语录内容,将孔子所主要宣扬的“仁道”从思想的形成到思想推广串成故事,姑且命名为《孔夫子求粉记》尽管笔者自认为其中情节纯属虚构,但认为并无伤大雅,只要,你能从中有所收获,足矣。

  故事要从公元前496年讲起,话说,当时时任鲁国大司寇的孔子因发动“隳三都”事件,与鲁国三家掌权大夫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受到排挤,迫不得已,带着几个弟子流*亡国外,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话说,这一天他和弟子们来到了卫国一个叫“仪”的地方,已经人困马乏,孔子准备休息几天,在这里讲讲课,补充补充能量,吸纳一些粉丝在继续赶路,因为,孔子发现自己的粉丝越来越少了,他到了很多地方,几乎很少有人愿意听他的道理,那些一开始愿意追随他的粉丝,对他也越来越没有了信心,就连他身边这几个最忠实的粉丝,供奉过腊肉拜过师的弟子们也整天唉声叹气,哭丧着脸,若再继续赶路的话,孔子恐怕最后只剩下自己一条光杆司令了,但,这还不是他最担心的,孔子有更高的志向,他对弟子们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可是,弟子们难免不会抱怨,本以为跟着老师既能修道,又有肉吃,可如今粉丝们越来越刁转了,蹭学也就罢了,怎么连一条腊肉也不愿意供奉出来呢,还真以为我们是喝西北风长大的不成?

  那天晚上,孔子独坐在屋子里,想整理整理思路,好好梳理一下这些年自己零碎的思想,最好能形成一个系统,在这之前,他对弟子们讲的最多的就是孝悌和礼仪方面的东西,今天,他想把思想境界在提高一些。

  孔子回忆起一件事儿,当年他为说服鲁国国君成为自己的粉丝,曾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个主张,孔子最初也是受他的老师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启发而想到的,但他又不好意思告诉国君来龙去脉,怕说出后,国君对他生起盗用抄袭嫌疑,有辱斯文。于是他旧瓶装新酒,换了一个名词,称之为“为政以德”,但为了让国君理解这四个字中所蕴含的“无为而治”的奥妙所在,也为了能够博得国君的赏识,他不惜厚着脸皮拍了国君的马屁,当时,一激动,竟把马屁都拍到了天上,把国君夸成了天上的“北极星”,他当时还循循善诱的对国君说:“国君呀,你看看那天上的北极星,它一年四季都呆在那个位置上一动不动的,只需闪闪发光几下, 就能让周边的群星围绕、簇拥着它转个不停啊,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呢?”但,结果呢?国君好像没听明白,对他睬都不睬。 

  孔夫子碰了一鼻子灰,灰溜溜的回到家里,他有种颜面丧尽的感觉,以后还怎么混啊,想死的念头都有了,但也只是想想而已,他的心灵还没那么脆弱。

  后来,他终于想通了,不是自己的主张不对,主要是由两点原因造成的:一是国君没有实权,国家的权利都掌握在三家大夫手上,即便听进去他的意见,也很难执行的下去;二是:以后应该少讲“德”这个字,这个字从周朝到现在都讲了几百年了,人们头脑里对这个字眼已经麻木、听不进去了。况且老子已经把“德”字讲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了,我再继续讲下去也没多少什么新意,一定得整点新词,新概念才行。那,该讲些什么才好呢?那时,孔子还没有想出什么更好的创意来。 

  今夜,孔子又想起这件事情,不禁陷入了沉思中,他又想起了老师老子的话来,老师曾告诉他一句话:“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他不禁感叹,如今,这天下无道久矣,就连“德”字也很少被人提及了(知德者鲜矣!),统治者们过着醉生梦死、声色犬马的生活,我孔子这么多年来,就没见过一个好德如好色的人(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即便还有这样的人存在,也一定是濒临灭绝的稀有动物了吧。看来老师的“道德”思想是挽救不了这个社会了,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了。

  孔子反复默念着老师的话,当念到“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一句时,忽有所悟,他想既然道、德都不能多讲,那么后面就剩下仁、义、礼了,那我不如就把“仁”作为重点来讲吧,并且老师也没有讲太多关于“仁”的东西,正好我给补齐,想到这里,孔子来了灵感,他想到了九个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想到此,孔子不禁暗自高兴了一阵子,自言自语的说:“我以后就依靠着“仁”这个招牌思想行走天下、招揽粉丝啦!”孔子反复的默念着这九个字,仍觉得意犹未尽,心想:“道、德、仁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的思想理论,是比较抽象枯燥的东西,如何才能激发起人们学习了解它们的兴趣呢?”他一拍脑袋,又有了主意,应该让人们从各自的爱好兴趣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从兴趣出发去学习是最快的,并且这个兴趣最好是琴、棋、书、画等高雅的、有情操的艺术,只有这样,人们才会觉得它们的高贵,并且学习起来也不会感觉到枯燥乏味!好主意啊,好主意!于是,他提笔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后面又补了“游于艺”三个字。

  至于礼呢,孔子想尽管当今时代已是礼崩乐坏,连老师老子都批判它是“忠信之薄,乱之首”,甚至号召人们“攘臂而扔之”要抛弃掉它虚伪的外衣。但说不定人们有一天能够从这点残存的形式上,重新认识并回归道德呢,因此,还是要留着它,并且礼是孔子的看家本领,是他最擅长的,另外,构建社会秩序还是需要礼的,不能扔掉,应该把它捡起来,重新打磨,去伪存真,让人们知道什么才是礼的真正的本质。

  想到这里,孔子又想,既然我的主要思想是讲仁和礼,那么,就不能再沿袭老师的“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两句话了,得想办法将仁和礼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理论才更有说服力,怎么结合呢?孔子反复琢磨着老师的“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一句话,又有了新的发现,既然老师说“仁”是一失再失而流到“礼”的,那么,现在我把“礼”一步到位复归到“仁”不就行了吗?对!就是“复礼”,那么,该如何“复礼”才能够归于“仁”呢? 

  正当孔子在屋里踱来踱去的冥思苦想的时候,弟子颜回一推门进来了。

  孔子问:“回,有什么事吗?”

  颜回说:“请教夫子,如何才是仁呢?” 

  这一问,让孔子大吃一惊,他愣愣的盯着眼前这个骨瘦如柴、性格刚毅、神情木讷的弟子,足足持续了三分钟,他从颜回的身上隐隐约约搜寻到了“仁”的影子,又想起颜回平日那种“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节制自己欲望而又无忧无虑的快乐的样子。他立刻找到了确定的答案,脱口说道:“克己复礼曰仁。”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复归礼的本质这就是仁啊!”

  孔子惊喜的看着颜回,说:“回呀,你没发现你就是仁人君子的杰出代表吗?你跟随我这么久,为师发现你的心一直都不曾离开你最善于通过克服欲望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啊,而你的师兄弟们都不能像你这样的坚持啊,他们也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啊!

  颜回听完,茫茫然,似懂非懂。孔子接着说:“如果有一天真正做到了克己复礼的境界,就天下归仁焉。修习“仁”完全是靠自己内求啊怎么可能从别人那里得到呢。 

  颜回听完接着问:“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

  孔子答道:“要靠礼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回听后,说:“弟子虽然迟钝,但一定奉行老师的这些话。”这天晚上,孔子思路大开,初步构建出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不过他知道,闭门造车还不行,必须还要在实践中去验证它,要让更多的人学习、践行才行。

   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孔子刚构建完他的仁道思想体系,正想下一步如何推行下去呢。第二天,他的贵人就来了,“仪邑”当地的一名官员慕名前来拜访他,孔子就把他的这套思想给他讲了一通。那官员听完后,对孔子佩服的五体投地,他首先成了孔子在当地的第一位粉丝,虽然够不上大V级别,但起码也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这给了孔子很大的鼓舞! 

   孔子告诉他自己准备在该地发动一次文化大革命,以便于推行这套新的思想。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对方双手赞成。 不过,对方向他反映了一个情况说,当地老百姓和其他地方一样,并太不好劝化。孔子说,这个无妨,只要您能帮我做一件事就行,剩下的就交给我了。那官员说,为了拯救天下苍生,别说为您做一件事,就是一百件事我也愿意,哪怕赴汤蹈火、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孔子又被感动了一下子,说:“事情不算大,我现在就写几张大字报,你帮忙找人在城中四处张贴一下就行了”。官员回答说:“这太简单了,夫子请放心,我保证让全城的人都会读到您的大字报。”

 

  于是,孔子就写好交给官员。 官员从屋里出来后,看见孔子的弟子们一张张充满失落的脸,便大声说:“你们何必垂头丧气呢?一定要振作起来!要知道,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而如今,你们的老师就像老天化作的铃铛一样啊,他的仁政与礼制思想一定会像天籁一般警示着天下人复归于道的啊!”说完,顾自走了。

 

  且不论那官员回去后忙着张贴大字报的事,我们先来看看孔子这几张大字报的标语到底都写了些什么。

 

  第一条: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第二条: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第三条: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第四条: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第五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的最终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粉丝来跟着他修学“仁”道。但现实情况是99.99%的人是“不仁”的,所谓“不仁”一是因为这些百姓在孔子没来之前根本不知道“仁道”是个啥玩意儿,关于“仁道”知识,就连老师老子也没讲过多少内容,而天子王侯们更没将此向老百姓们重点科普过。因此,这玩意儿还属于新生事物。二是以百姓们目前的水准来看,还远远达不到孔子所制定的关于仁的道德标准要求。

 

   因此,大字报贴出后,好几天过去了,当地的百姓好像没什么反应,这让孔子十分着急,出师不利,这第一招失灵了。孔子转念一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看来老百姓们还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啊,我不能任由他们不闻不问,必须想办法让他们知道我为何这样做才行。

 

   于是,孔子赶紧把那位官员找来,商量办法,那官员说:“夫子啊,你大字报上的标语是非常的犀利啊,奈何,当地的百姓多不识字,也没有识字的书生们教他们啊,即便有人教,那些书生们也懂不得几个大道理啊,您这么高深的道理,应该先给那些书生们普及一下才好。”

 

  孔子一听恍然大悟,原来问题在这里,他想既然是文化大革命,应该从这些书生们开始才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对!那先给这些人洗洗脑,他们洗完脑回去后,自然就影响到身边的百姓们了。于是,他又拜托这位官员把当地的书生全都招募来,给他们上堂课。

 

   那官员答应后,就告辞回去,四处张罗人去了,暂且不表。我们且说说孔子这六条标语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呢?这几条大字报的内容,足以彰显孔子教化人心的功底和本领是多么的深厚和高超。但是,要想让百姓们跟着孔子学这样一个东西,确实是个技术活,好在孔子深通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设计的这六条标语可谓层层紧扣,步步逼人,就如一资深老练的大医师在手术台前从容不迫的向人们解剖一具美人的尸体一样,他先用美人国色天姿、如梦如幻、妙不可言的胴体吊足人们的胃口,然后再将血淋淋的躯体无情的甩到他们的面前,接下去,在用一把无比锋利的手术刀把“不仁”和“仁”一片片的切割下来,用放大镜一点点照给他们看。

 

很快,那官员就召集到一大帮书生来到孔子门前,摆好小马扎坐好后,准备亲身聆听一下从外地远道而来的孔老夫子,到底念得是那本经。孔子站在门前台阶上,开始了他的演讲。下面,我们就来领略一下孔子的解剖艺术:

 

    第一条标语,孔子先从正面给人们描绘了一个极其美好的蓝图,他说:“各位,试想一下,如果大家能在一个充满仁道、仁德的世界里居住、生活的话,那样的人生将是多么的美好啊!”然后,他又从反面给人们刻画了一个极其悲惨的世界,他说:“然而,如果不幸流落到一个没有“仁道、仁德”的世界里,就不能得到智慧之光的照耀,这辈子恐怕再难看到光明与希望,只能在黑暗与痛苦中挣扎了。”

 

  接着,孔子拎着闪闪发光的小刀,面对世人表情严肃的发表了一通让人彻底颠覆三观、洗心革面的演讲词:

 

     一个不讲“仁德、仁道”的人,是不具备“适应长期穷困生活”的素质的,他会整天失之若惊,就像被扔进油锅一般,倍感煎熬和折磨;他也不具备“适应长期安乐生活”的素质,他会整天得之若惊、乐不思蜀,最后因欲望膨胀、玩物丧志、不择手段而招致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悲剧!

 

只有懂得“仁道”的人才能避免以上两种祸患,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得之坦然,失之淡然。而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他会时刻以“仁道”作为最有利的生活规范。

 

只有懂得“仁道”的人,才知道如何用“智慧的方法”去表达喜欢或厌恶某一个人。若果一个人能够立志修学“仁道”的话,我敢保证他一辈子都会顺顺利利的。

 

   荣华富贵,每个人都想要!不光是你们,我自己都想要!但是,若不能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的话,我对它碰也不会碰!

 

   贫穷与低贱,每个人都厌恶,不光是你们,我也厌恶它!但是,若不能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的话,我宁愿处于贫贱之中!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道、仁德”,就不配叫君子!

 

  真正的君子,是时时刻刻不会背离仁道、仁德的,哪怕短短一顿饭的时间,他也不会背离!即便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他也一定会严格按照“仁道、仁德”办事!即便是在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时候,他也一定会严格按照“仁道、仁德”办事的!

 

  孔子慷慨激昂的演讲完后,本以为下面的人会像打了鸡血一样的激*情澎湃,没成想,往台下一看,顿觉两眼一黑,差点吐血。只见台下大部分书生们一个个东倒西歪,呼噜声四起。孔子的话,竟成了世界上疗效最好的催眠药!这要是被那些所谓的心理学大师们知道,该是多么的汗颜啊!

 

  孔子强打起精神,缓缓的抬起头,望着苍天,喃喃的说:“苍天啊,我好遗憾啊,都几十年了,你竟然还没有让我遇到一个爱好“仁道之事”的人出现啊,也没让我遇到一个厌恶“不仁道之事”的人出现啊!一个爱好“仁道之事”的人,他的人品是多么的无可挑剔啊;一个厌恶“不仁道之事”的人,他的性格,也绝不会让“不仁的人”靠近自己的啊。

 

  可是,我的眼前,为什么就出现了这么多“不仁的人”呢?这,难道是老天在考验我吗?他转念又反思:“人而不仁,疾之己甚,乱也。”我不能对他们过于痛恨,物极必反,可能是我刚才的话太高大上了,过于空洞了,应该多对他们讲讲道理才行。

 

  然后,他缓缓的放下头,用手指着眼前这帮睡意朦胧的书生们,说:“你们中间,竟然就没有一个人愿意挤出哪怕一天的时间来修学“仁道”吗?哎!我还没见过连一天时间都挤不出来的人呢,即便真有这样的人,我也没见过啊。”如果你们愿意花一天时间来学习,我肯定让你们明白的很多,或者你们有什么问题,现在也可以提出来,我们来交流交流。

 

  孔子话音刚落,台下一个书生打着哈欠说:“孔夫子啊,你云里雾里的讲了半天,都把我听迷糊了,我感觉你讲的仁离我们十万八千里,遥不可及啊,还不如回家睡觉做个好梦舒服呢,回见了您。”说完,拍拍屁*股就走了。

 

  孔子望着他的背影,鄙视的说:“仁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要仁,仁就来了。只有中等资质以上的人,我才可以告诉他这其中的奥秘;对中等资质以下的人,我是绝不会告诉的。”


  这时,台下又一个身穿破旧衣服的书生站起来说道:“夫子啊,不是我不想跟您学啊,是没有时间啊,还是先混口饭要紧啊,等以后混好了,再来给您学吧。”说完也想走。

 

  孔子把他叫住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时不我待啊,你明天早上若能来听我讲一天课的话,我保证你听完后,一定会有脱胎换骨、死而无憾的感觉。

 

  那书生一脸惊慌的说:“夫子啊,我可不想死啊,家里还有妻儿老小,穷就穷点吧,好死不如赖活着啊。”

 

  孔子听完一笑说:“你误会我的话了,学了仁不是让你立刻去死,而是让你明白其中的道理,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你就再不会惧怕何时会死了。作为书生,不应该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啊,老百姓们一听到仁,比看到水火还害怕,可是,这么多年来,我看见过有人被水淹死、被火烧死的,但从未见过有人践行仁道后会死的。水火无情,但仁者爱人啊!”

 

  那书生又问:“请问夫子,您说您到现在还没有遇到一个仁者,那么请问从古至今,有没有出现过您所说的仁者呢?也好给我们作个榜样。”

 

  孔子答道:“当然,远在殷朝的时候就有了,殷朝的微子见纣王无道,宁可辞职不干,箕子劝纣王,见他不听,便披发装疯,被降为奴隶。比干屡次强谏,激怒纣王而被杀。他们三位都有仁者风范,是仁人志士们的楷模啊。”

 

  那书生一听,又吓了一跳,说:“您刚还在说仁者不会死,比干不是死的很惨吗?”

 

孔子答道:“此话差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比干虽被杀,但他却把仁道发扬光大了,自己也流芳千古了。”

 

那书生还是觉得孔子的理论,前后似乎矛盾,正想开口辩驳,孔子的弟子曾子走上前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孔子点点头,微笑着对曾子说:“参呀,你真是当仁不让于师啊”

 

说完,孔子又陷入沉思,心里想:“难道这是我的错吗?是我危言耸听,把仁说的太严重了吗?过而不改,是谓过矣!那我以后还是少讲一点为好。”

 

 此时,又有一位身穿狐貉皮袍模样的书生站了起来,笑嘻嘻的说:“孔夫子啊,您把仁说的这么好,连我都动心了,不过我还是有个问题想请教请教您啊,既然仁这么好,它能当饭吃吗?能让我身边这些出生寒门的朋友们,脱贫致富,过上如我般锦衣玉食的生活吗?” 这话一下子说到了不少书生的痛点上,引起不少人的共鸣,台下顿时一阵骚动,是啊,是啊,仁能当饭吃吗?仁能让我发家致富吗?仁能让我升官发财吗?....他们纷纷问。

 

孔子听完,哈哈大笑道:“一个读书人,若既想专心追求仁道,又却以自己穿的不好、吃的不好为耻辱,像这样的人,也根本不配和我讨论仁道!”接着,他回转头,指着正立在一旁的弟子子路对那书生说:“你看我这名弟子,我看这世上敢穿着破旧棉袍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在大街上站在一起,且不认为这是可耻的人,大概只他了吧。”子路一听,低头一看自己的破棉袄,在一瞅那书生的穿着打扮,顿觉不好意思起来,孔子见状,大声鼓励说:“子路,胸怀坦荡,不必害羞!这样才是一副有道者的样子!”子路听了老师的夸奖后,立马昂头挺胸,腰板挺得越发的直起来。

 

那位书生听到孔子的话,一开始心里很不痛快,心想着这个夫子怎么会是这样的人?不好好讲道理,却拿大话来压人,不过后来听孔子一拿子路和自己对比,看着子路那副自信十足的样子,不觉又对孔子稍微转变了态度,心想:这老夫子肯定有两下子,不然怎么能驯服得了这样一个莽汉呢?

 

于是,他向孔子拱拱手,继续说:“夫子见谅,恕我冒昧,还请夫子正面回答我的问题,一个读书人该如何权衡精神与物质呢?只追求仁道,连饭都吃不上的话,岂不会饿死?”

 

孔子见他是诚心求教,点点头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即便是耕田种地的人,也常会饿肚子;坚持学习的人,也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啊。”

 

书生听后微微点头,对孔子生起一丝敬意,他又接着说:“请教夫子,我是一商人,该如何做才能符合仁呢?”。

 

孔子答道:“工匠要想把活儿做的漂亮,必须先把工具打磨好。居住在一个国家,要想生意做的好,得走上层路线,建立优质的人脉关系,把政府要员中的贤能人物服务好,多结交上流社会中的仁人志士,赢得他们的支持。”

 

书生听完点头称是,他接着又问:“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回答说:“何止是仁人,那必定是圣人了!尧、舜尚且对做不到这样而感到为难呢。作为仁人,自己要立身,就要帮助别人;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都就近以自己作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办法啊。”

 

那书生听完立刻不明觉历,对着孔子倒头便拜,希望孔子他为徒。孔子一见,心头一喜,赶紧上前把他扶起来,问:“小伙子,我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呢?”

 

书生回答道:“弟子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早就听闻孔子大名,一直不得相见,今日来此地做生意,得知夫子也在这里讲学,便赶来请教,刚开始问的问题,只是为了试探一下老师,请老师见谅。”孔子拍着子贡的肩旁说:“不妨,不妨,子贡啊,刚才从和你对话中,就已知你是个好苗子了,只要跟着为师好好学习仁道,将来你一定能成为儒商楷模的。”

 

子贡听完,激动的说:“夫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我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赶的上您呢。”

 

孔子听完哈哈大笑,说:“子贡啊,你真以为我是一个博学且见多识广的人吗?”

 

子贡一愣说:“是啊,夫子难道不是这样吗?”

 

孔子说:“非也,非也,我只是善于融会贯通罢了。”

 

子贡赞叹:“夫子真乃当世之圣贤也,您的思想必将如天上的日月永照人间啊!”

 

孔子心中先是一喜,后又赶忙谦虚的说:“子贡言重啦,我哪儿敢以圣贤、仁者自居啊,只不过我一直在朝着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已,先做一个好老师,每天不知疲倦的教诲学生,仅仅做到如此罢了。”

 

旁边的弟子公西华听后,颇有感触,他上前拱手说:“夫子,您真是太谦虚了,您的这些优秀品质正是我们做弟子的所学不到的啊。”

 

孔子接着话题说:“非是我谦虚啊,君子之道者有三: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我一个都做不到啊。”

 

子贡听完,看到孔子是如此的谦虚和坦诚,越发的钦佩起来,孔子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越发的高大起来,他由衷的赞美道:“老师啊,你说的这三条,和您的所作所为,正好相符啊。”

 

孔子一听,说:“子贡啊,你这话是要把我捧上天啊,我可承受不起啊!你可知道这誉、毁二字的辩证思想吗?誉满天下,毁满天下啊!今天你们给我戴这么高的帽子,说不定明天就会有人出来诋毁我,甚至彻底把我打倒呢。我这几十年来,从未轻易诋毁过谁,也未轻易赞美过谁。如果一定要赞美一个人的话,也必须是经受我严格考验过的啊。目前为止,能经受过我考验的,也只有夏商周这三代的人啊,夏商周三代的人行的都是直道啊。

 

 子贡听完,不仅汗颜,他急忙说:“老师一言,真是醍醐灌顶啊,弟子知错了。还请老师赐一句话,让弟子终生奉行才是。”

 

孔子不假思索的说:“我看就赐你一字吧! 你日后要想成为儒政两通的一代名商的话,就要时刻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能见利忘义,为所欲为,要多替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百姓着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子贡听完,感激不已,他摘下自己脖子上一块极为罕见的美玉,对孔子说:“老师啊,弟子今日得遇明师,真乃三生有幸,无以为表,这块玉跟随我多年,视同生命,今天赠与老师,玉在如弟子在,从今以后,弟子发誓永远追随老师,一起弘扬大道。”

 

孔子听完,也是感动不已,他笑着说:“玉者,誉也。子贡啊,你的心意,为师已经知道,这块美玉,你暂且替我先保管吧,说不定以后我们落魄了,还要靠它活命呢。”

 

 子贡再三相让,无奈孔子坚决推辞,子贡只好把美玉收了起来。

 

在场的书生们,现场听完孔子和弟子这场震撼千年的演讲与问对后,原先瘀滞在大脑里的世俗观念,顿时消失殆尽而焕然一新,大有一种“脱胎换骨,死后重生”的感觉,无不对孔子心生敬仰,纷纷跪倒在地,拜他为师。

 

孔子见状,大喜过望,竟然泪牛满面,无语凝噎了。

 

子路见状,兴奋的手舞足蹈,跑上前去,冲着大家伙喊道:“我说师兄,师弟们,看到了吗,咱们的老师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圣人啊!咱们这些弟子们一定要撸起袖子,跟着老师加油干啊!跟着老师干,不仅活着有肉吃,就是死了也有的肉吃啊!”一席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至此,孔子的仁道开始广为传播,尽人皆晓。他的粉丝呈几何级的增长,各地前来拜师求学的弟子们络绎不绝,儒家学说自成一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