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辨证 第四章(帛书第四十八章)
【帛书甲本】 □□□□□□□盈也瀟呵始萬物之宗銼其解其紛和其光同□□□□□或存吾不知□□□子也象帝之先 【帛书乙本】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佁萬物之宗銼亓兌解亓芬和亓光同亓塵湛呵佁或存吾不知亓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王弼本】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辩证本】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渊兮,始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始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解】 道冲①,而用之又弗盈;渊兮,始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②。湛兮,始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①冲,《玉篇》云:虚也。②尘,轨迹。例如,前尘、后尘。 道是冲虚的,道被使用了也不会满溢;道如此深远,兴起万物。道挫折万物的锐气,调解万物的纠纷,和谐万物的光芒,协调万物生长的轨迹。道如此深沉,可能在混沌之初就已经存在。我不知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好象是在天帝之前。
【辨证】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渊兮,始万物之宗。 此句从帛书甲、乙本。 所谓道冲,冲可训为虚,但如果把道冲理解成道是空虚的,却不够准确。 还是用老子的语言来解释吧。 老子曰:大盈若冲。《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大盈若冲,亦即大盈若虚。用大盈若虚,来解释道冲的冲字,应该更准确一些。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从王弼本。 这里的其代指前一句所说的万物。 天下本无事,用人自扰之。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类。有道,则万物和谐。 可惜,多出来个愚蠢的人类。^-^
湛兮,始或存。 从帛书甲、乙本。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从王弼本。 《老子》辨证 第五章(帛书第四十九章)
【楚简本】 天地之閒丌猷橐籥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帛书甲本】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聲人不仁以百省□□狗天地□間□猶橐籥輿虛而不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帛书乙本】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閒亓猷橐籥輿虛而不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王弼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辩证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注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②(tuó yuè)乎?虚而不屈③,动而愈出。多闻数④穷,不如守中。 ①刍狗:古代祭祀时用作祭品的以草扎制的狗。②橐龠,犹鼓风囊。③屈,竭也,尽也。④数,《说文》云,计也。 天地不讲究仁慈,把万物当作刍狗;圣人不讲究仁慈,把百姓当作刍狗。在天地之间,道就像是鼓风囊吧?看似冲虚但不会竭尽,一旦鼓动就会有更多的空气涌出。博闻则会计穷,不如适度。
【辨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刍狗用于祭祀,但并不是用于献祭的牛羊,这里是指不值钱的东西。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龠,解释为鼓风囊。大概是用两根木棍夹一个皮囊制成,用以鼓风的器具。 这里的其,指道。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从帛书甲、乙本。 所谓多闻,博闻也。所谓数穷,计穷也。 老子并不喜欢多学。^-^学多了让人无所适从,乃至计穷。 举个例子。 近来,史学界的一些所谓的学者,热衷于队历史上一些悬案的研究。其中之一就是,李自成是否死于九宫山。我对这种所谓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兴趣,也许李自成并不是死在九宫山,但是历史上的李自成,其政治生命自九宫山之后就结束了。换言之,自此以后的李自成,对历史已经没有影响,我们还有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吗? 是谓博闻计穷也。
不如守中,就是适度。 老学讲守中,儒学讲中庸,这是老学与儒学之间很少的共通处之一。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第六·二十六)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论语·尧曰第二十·一》) 《礼记·中庸》中还有执两用中这样一个成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礼记·中庸》) 至于儒学中庸的概念,可谓聚讼千年而莫衷一是。 儒生既知中庸,还要如此执着,令人不解。博闻计穷乎? 我以为,老学的守中,与儒学的中庸、执中,意思是相通的。 《老子》辨证 第六章(帛书第五十章)
【帛书甲本】 浴神□死是胃玄牝玄牝之門是胃□地之根縣縣呵若存用之不堇 【帛书乙本】 浴神不死是胃玄牝玄牝之門是胃天地之根縣縣呵亓若存用之不堇
【王弼本】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辩证本】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堇。
【注解】 谷神①不死,是谓玄牝。玄牝②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堇③。 ①谷神:谷者,《说文》云:泉出通川为谷。神者,《说文》云:天神,引出万物者也。②玄牝:玄者,《说文》云: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牝者,《说文》云:畜母也。③堇,与仅通。《博雅》云:堇,少也。 大道不死,是万物之母。万物之母的生产之门,是天地之根。绵绵不绝,若有若无,却是真实的存在,用之不尽。
【辨证】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所谓谷神。 谷者,《说文》云:泉出通川为谷。 《韵会》云:两山间流水之道也。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可知老子以下为善。 谷者,为下也。 谷神者,为下之神也,谓道。
所谓玄牝。 玄者,《说文》云: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 牝者,《说文》云:畜母也。 再来看看老子对玄的解释。 此二者……同谓之玄。(《道德经·第一章》) 此二者,无、有也。 所以老子的玄,就是若有若无。 若有若无,当然幽远。 玄牝者,生育万物,故谓万物之母也。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是谓地法天,天法道也。
绵绵若存,用之不堇。 从帛书甲、乙本。 堇者,与仅通。《博雅》云:堇,少也。 《老子》辨证 第七章(帛书第五十一章)
【帛书甲本】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聲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輿故能成其私 【帛书乙本】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亓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退亓身而身先外亓身而身存不以亓無私輿故能成亓私
【王弼本】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辩证本】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解】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存在,是因为天地并不是为了其自身的生存,所以能够长久地存在。所以圣人后退其身,反而能够占先,置身事外,反而得以保存。难道不正是因为他的无私吗?所以能够成全他的私利。
【辨证】 从帛书乙本。 《老子》辨证 第八章(帛书第五十二章)
【帛书甲本】 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瀟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靜故無尤 【帛书乙本】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居眾人之所亞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王弼本】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辩证本】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①,正善治,事②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③。 ①信,《说文》云:诚也。②事,营也。③尤,《广韵》云:怨也。 上善若水。水善于给万物带来益处而自己却处于静态,居于众人所厌恶的低下之处,所以和道很接近了。水善于择地而居,水善于选择最渊深之处为其中心,水善于诚心地给予万物,水善于使自己的表面很平整,水善于蓄积能量,水善于适时而动。正是因为水不争,所以不会招致怨尤。
【辨证】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静而居下,故几于道。 众人所恶者,下也,故众人不解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从帛书甲本。 予善信。 帛书乙本作:予善天,言善信。 予善天,还可以解释得通,水善于像上天那样给予。 言善信?水何言哉? 王弼本作:与善仁,言善信, 更是悖离了老子的原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老子并不赞成仁这个概念。
居善地。 水善居于下。 心善渊。 心善渊,李白诗曰:桃花潭水深千尺。是谓也。 予善信。 水予万物,化身万物,谓其诚也。 正善治。 谓水善治正也。治正者,治平也。 儒学对水也有如是的认识。 子曰:盈不求概,似正。《荀子·宥坐篇·第二十八》 概者,平量者也。(《韩非子·外储说》) 所谓概,就是在量米粟时,放在斗斛上刮平以不使米粟过满的木板。 这是概的本义。 盈不求概,似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水满了也不需要拿块木板来刮平,好似公正。
我们今天所用的政治一词,大抵源出于老子的这句话吧。所谓政治,政者,《说文》云:正也。政治者,正治也。正治者,治正也。治正者,治平也。 绕口令,别晕哈。^-^ 事善能。 借用现代物理学的概念,能者,势能也。 动善时。 时者,适时也。
夫唯不争,故无尤。 尤者,《广韵》云:怨也。 《老子》辨证 第九章(帛书第五十三章)
【楚简本】 植而浧之而不若已湍而群之不可長保也金玉浧室莫能獸也貴福喬自遺咎也攻述身退天之道也 【帛书甲本】 植而盈之不□□□□□□□之□可長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芮天□□□ 【帛书乙本】 植而盈之不若亓已鍛而允之不可長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王弼本】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辩证本】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锻而锐之,不可长葆。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注解】 持①而盈之,不如其已②;锻而锐之,不可长葆。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③。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①持,《广韵》云:执也。执,塞也。②已,《玉篇》云:止也,毕也,讫也。③咎,《说文》云:灾也。 不断添加而使之满溢,就不如停下来;不断打造以使之锋利,反而不能常葆。金玉堆满屋子,没有人能够守住;富贵而骄纵,自己招致灾祸。功成身退,是天道。
【辨证】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锻而锐之,不可长葆。 持,从王弼本。 持,《广韵》云:执也。执,塞也。 这里持的意思就是填满。 锻,从帛书乙本。 锐,从河上公本。 葆,从帛书甲、乙本。
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从王弼本。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个道理木有人不懂,但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呢? 《老子》辨证 第十章(帛书第五十四章)
【帛书甲本】 □□□□□□□□□□□□□能嬰兒乎脩除玄藍能毋疵乎愛□□□□□□□□□□□□□□□□□□□□□□□□□生之畜之生而弗□□□□□□□□德 【帛书乙本】 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槫氣至柔能嬰兒乎脩除玄監能毋有疵乎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胃玄德
【王弼本】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辩证本】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槫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解】 载①营魄②抱一,能无离乎?槫③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④,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①载,《说文》云:乘也。②营魄,河上公注曰:魂魄也。③槫,楚人谓圆为槫。④鉴,帛书乙本作监。监者,鉴之古字也。⑤高亨《老子正诂》云:天门,盖谓耳目口鼻也。○河上公注曰:天门,谓鼻孔开,谓喘息阖,谓呼吸也。 身体承载魂魄而抱持最基本的道,能够不相分离吗?圆润气息以使之柔和,能像婴儿那样吗?洗涤干净心灵的镜子,能使之没有瑕疵吗?爱国治民,能做到无为吗?耳目口鼻的开阖,能像雌性那样柔弱吗?明白通达,能够做到不使用机巧吗?生产万物,滋生万物而不占有,做了而不自恃其功,使其成长而不主宰,这就是玄德。
【辨证】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载,《说文》云:乘也。 帛书乙本作戴。戴,亦可训为载。 载,用法较通俗,故从王弼本。 营魄。营者,魏源《老子本义》云:营读为魂。 营魄者,河上公注曰:魂魄也。 所谓抱一。 见素抱朴。(《道德经·第十九章》) 道生一。(《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是故,抱一者,抱朴也。 所谓抱朴,就是抱持最基本的道。(详见拙文《老学方法》)
槫气致柔,能婴儿乎? 从帛书乙本。 槫,楚人谓圆为槫。 这里做动词用,使之圆也。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涤,帛书甲、乙本作修。修,亦可训为涤。 涤,容易理解,故从王弼本。
所谓玄鉴。历代注解多谬。 高亨《老子正诂》云:览、鉴古通用。玄者形而上也,鉴者镜也。玄鉴者,内心之光明,为形而上之镜,能照察事物,故谓之玄鉴。 玄者,《说文》云: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 再来看看老子对玄的解释。 此二者……同谓之玄。(《道德经·第一章》) 此二者,无、有也。 所以老子的玄,就是若有若无。 若有若无,当然幽远。 监者,鉴之古字也。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周书·酒诰》 是为其证。 所谓玄鉴, 这面镜子是若有若无的,但一定要把若有若无写进译文,则显得突兀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卷一·学而第一·四》) 曾圣人何以省身者?玄鉴也。 玄鉴,帛书乙本作玄监,王弼本作玄览。 监、览,都可以看作是鉴的通假,都没有错,但又都不确。不如就一步到位,改作玄鉴。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帛书甲本阙文,帛书乙本作: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 王弼本作:爱国治民,能无知乎? 《景龙碑》、《开元幢》、《古楼观碑》并作: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据改。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所谓天门。 高亨《老子正诂》云:天门,盖谓耳目口鼻也。......盖耳为声之门,目为色之门,口为饮食言语之门,鼻为臭之门,而皆天所赋予,故谓之天门也。 所谓为雌。 为雌者,守雌也。 知其雄,守其雌。(《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守雌者,宁为柔弱也,柔弱胜刚强也。 守雌,是一种态度。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帛书甲本阙文,帛书乙本作: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 王弼本作: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景龙碑》、《开元幢》、《古楼观碑》并作: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据改。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所谓玄德。 若有若无之德也。 上善若水,谓水之德也。(详见《道德经·第八章》) 我们的生命是不能离开水的,但是我们是否会感念水德呢? 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经常被忽略掉,却没有想过离开了之后会如何。 与水类似的还有太阳、大地…… 还有父母之爱…… 水德者,若有若无之德也,玄德也。 此玄德者,非彼刘玄德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