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国学复兴网 首页 国学投稿 国学著作 查看内容

逸民著:《老子辩证》● 第十一章----第二十章

2014-1-20 17:25| 责编: 国学复兴网| 查看: 4522| 评论: 0|作者: wangofkings|来自: 国学复兴网

摘要: 《老子》辨证 第十一章(帛书第五十五章) 【帛书甲本】 卅□□□□□其無□□之用□然埴為器當其無有埴器□□□□□□當其無有□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帛书乙本】 卅楅同一轂當亓無有車之用也然埴而為器 ...

《老子》辨证

第十一章(帛书第五十五章)

 

【帛书甲本】

卅□□□□□其無□□之用□然埴為器當其無有埴器□□□□□□當其無有□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帛书乙本】

卅楅同一轂當亓無有車之用也然埴而為器當亓無有埴器之用也戶牖當亓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王弼本】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辩证本】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解】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毂,《说文》云:辐所凑也。埏,水和土也。埴,《说文》云:黏土也。

一个车轮上有三十根辐条,当看不到辐条的时候,(车是处于使用状态,)我们才有车可用;和泥制造陶器,当陶土的中间没有东西的时候,我们才有器皿可用;在墙上开凿门和窗户以使之成为房间,当门和窗户原来位置的墙没有的时候,我们才有房屋可用。故而,当其有之时体现其商业价值,当其无之时体现其使用价值。

 

【辨证】

本章全文从王弼本。

本章是继第一章之后非常重要的一章。本章在第一章提出了有和无的概念之后,通过具体的事例,清楚地向我们讲述了有和无相对应的三种情况。

不知无者,焉知无为?不知无为者,焉知无为而治?

 

其一。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也许是我的孤陋寡闻吧,我所见到前人的注释均是牵强附会,乃致不知所云,当然更是不可能理解老子之意了。惜乎?

毂,《说文》云:辐所凑也。

就是车轮中心的零件, 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 中有圆孔, 可以插轴。

所谓毂,外接辐条,内束车轴者也。

所谓有车之用,是指车被使用,即车处于使用状态,也即车处于行进状态。车在何时才能够被使用呢?就是当辐条无的时候。车在行进当中的时候,我们确实是看不到辐条了。但辐条并不是消失了,只是我们看不到了而已。

当其无者,所谓不可见也。

这么简单的道理,两千多年了,没有人读懂?

 

其二。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埴,帛书甲、乙本均作然埴。

然者,燃也。然、燃,通假。

所谓埏埴,就是用水和泥。这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把戏。

所谓然埴,就是烧陶。

总之是用陶土制作器皿,且叙述的都是制作过程。只是所说的是不同的步骤。

王弼本作埏埴,文意并无纰漏,从之可也。

这句话很好理解:制作陶器,陶土的中间空了,就是无,此时才有器皿可用。

当其无者,所谓空也,容也。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不知道老子那时候的古人是如何盖房子的。那会儿没有砖头吧?

如果没有砖头,那么,墙是夯筑出来的?还是像篱笆那样是用木头捆扎出来的呢?

子曰: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冶长第五·九》

孔圣人这句话,现在经常被当作骂人话来用了。^-^

粪土之墙,大概应该是夯筑的吧?

砖砌的墙,只要留出安装门和窗户的空间就可以了。而夯筑出来的墙,比较麻烦,大概就需要凿出门和窗户了吧。^-^

当其无者,所谓去其冗余也。

兵者云:围三阙一,亦此之谓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当其处于有的状态,我们可以谋求其商业价值;当其处于无的状态,我们可以谋求其使用价值。

车的辐条处于有的状态,可以被看作是一件商品,有其商业价值;当其处于无的状态,也就是当车轮转动,我们看不到辐条的时候,我们有车之用。

陶土处于有的状态,可以被看作是一件商品,有其商业价值;当其处于无的状态,也就是陶土中空而成为陶器的时候,我们有器之用。

建筑房屋的墙处于有的状态,可以被看作是一件商品,有其商业价值;当其处于无的状态,也就是在墙上凿出门窗,在一面墙门窗的位置上没有墙的时候,我们有屋之用。

 

知无者,方知无为;知无为者,方知无为而治。

无者:辐条无时,有车之用;陶土无时,有器之用;墙无时,有屋之用。

并不是辐条没有了,陶土没有了,墙没有了。只是处于无的状态。

无为者:驾车不见辐条,是为无为;制陶留空,是为无为;筑屋凿门窗,是为无为。

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当如何做。游手好闲岂可谓无为耶?

 

那么无为而治呢?

治国若驾车也。辐条者,国家机器也。国家机器未尝停歇,若辐条之不可见也。若百姓不可见国家机器之时,则是无为而治也。

治国若制陶也。器者有容乃大,国者亦有容乃大也。国之所容者,非仅疆域也,亦当容思想也。春秋之百家争鸣,奠中国历史领先世界千余年之基,惟其有容也。国之所容者大时,则是无为而治也。

治国若造屋也。四面皆墙之屋,何用之有?需弃其冗余也。冗余者,亦可用之材也,惟材用相称也。材者,非仅物也,亦人也,亦事也。国无冗余,材皆适用之时,则是无为而治也。

凡此三者,谓无为而治。

 

可叹,老子之无为而治,千古治国者,孰知之耶?

《老子》辨证

第十二章(帛书第五十六章)

 

【帛书甲本】

五色使人目明馳騁田臘使人□□□難得之貨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聲人之治也為腹不□□故去罷耳此

【帛书乙本】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臘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仿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

 

【王弼本】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辩证本】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注解】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①,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②。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爽,《尔雅·释诂》云:伤也。②妨:碍也。

五色使人视觉受伤,五音使人听觉受伤,五味使人味觉受伤,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的物品会妨碍人的正常行为。所以圣人治国,顾及肚子的需求而不是眼睛的需求,故而去彼取此。

 

【辨证】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这段话帛书甲、乙本大体相同,但和王弼本比较,均语句颠倒。

语句顺序从王弼本。

 

田猎,王弼本作,畋猎。

畋,是个多义字。《说文》云:平田也。

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平整田地。

今尔尚宅尔宅,畋尔田。(《尚书·周书·多方》)

那么,据此推之,畋猎的意思,当是:平整田地和狩猎?

但是在这里,驰骋畋猎肯定不是这个意思。

畋,也有狩猎的意思。《广韵》云:取禽兽也。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一部北宋时官修的韵书,是为增广《切韵》而作。即使是《切韵》,其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即公元601年。离老子生活的时代也是几近千年了。

而遍查先秦典籍,未见有畋猎的用法。

 

帛书甲、乙本均作,田猎。

田猎,先秦典籍有这样的用法。

今王田猎于此。(《孟子·卷二·梁惠王下·一》)

故从帛书甲、乙本。

大概在汉朝之后,畋猎和田猎可以通用了吧。

 

所谓田猎,就是狩猎。

晋代葛洪《抱朴子·勖学》云:息畋猎博弈之游戏。

可见古人把田猎,也就是狩猎,当作一个游戏。

今天所谓的声色犬马,大抵由此而来吧。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从帛书乙本。

王弼本作: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王弼注曰: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

说得真好,鼓掌!

可惜,老子他老人家不是这个意思。^-^

王弼所言者,修身也;老子所述者,治国也。风马牛不相及也。

王弼之学,玄学也,非老学也。

 

实际上,老子他老人家在上一章讲述了有和无相对应的三种情况之后,这一章所讲述的是:无为而治。

为腹而不为目者,谓无为之治也。

所谓为腹。

治国者当然要让百姓填饱肚子,但不仅于此。

引申的意思是要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

所谓为目。

上文之声色犬马,皆是为目。

声色者,宴乐也;田猎者,出游也。

坐在家里,歌舞升平,可以看到民间的疾苦吗?如何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呢?

外出田猎,浩浩荡荡,可以看到民间的疾苦吗?如何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呢?

不仅只是为了感官的享受,也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所谓的面子工程。

是以圣人之治也,当为民之腹而不为己之目也。

《老子》辨证

第十三章(帛书第五十七章)

 

【楚简本】

龍辱若纓貴大患若身可胃龍辱龍爲下也得之若纓失之若纓是胃龍辱纓□□□□□若身吾所以又大患者爲吾又身及吾亡身或可□□□□□□爲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爲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

【帛书甲本】

龍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苛胃龍辱若驚龍之為下得之若驚失□若驚是胃龍辱若驚何胃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帛书乙本】

弄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胃弄辱若驚弄之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胃弄辱若驚何胃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橐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矣

 

【王弼本】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辩证本】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注解】

宠辱若惊,贵大患①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②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患,《说文》云:忧也。②爱,吝惜也。《谥法》云:啬于赐与曰爱。

对受宠和受辱的都感觉吃惊,(是一种忧虑),而我们把忧虑看得和身体一样重要。什么是对受宠和受辱的都感觉吃惊呢?宠,实际上并不是一件好事,得之惊喜,失之惊恐,这就叫对受宠和受辱的都感觉吃惊。什么是把忧虑看得和身体一样重要呢?我们之所以有忧虑,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处于有的状态,如果我们的身体处于无的状态,我们还有什么忧虑呢?是故,把修身看得比治理天下更加重要的人,就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吝惜以自身去治理天下的人,就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

 

【辨证】

书接前文。^-^

上一章最后一句话: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讲的是圣人之治,也就是无为而治。

什么是无为而治呢?即为腹而不为目。

 

圣人行无为之治,故本章所述者,何谓圣人也。

由此,本章分为三段。

这可是小学生的功课哦。^-^

第一段: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述常人之行止也。

第二段: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述常人行止之由来也。

第三段: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述圣人之行止也。

若此行止者,圣人也。

天下可寄托与谁?曰:圣人也。

 

逐句解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从王弼本。

老子他老人家实在是惜墨如金,帮他老人家补几个字吧。

宠辱若惊,大患也,贵大患若贵身。

老子曰:贵大患若身。

我曰:^-^老子惜墨如金。

惜墨如金者,惜墨若金也;惜墨若金者,惜墨若惜金也;惜墨若惜金者,贵墨若贵金也。

故,贵大患若身者,贵大患若贵身也。

何谓贵大患若贵身?

吾有身,故贵身。大患伤身,则贵大患,故贵大患若贵身也。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从王弼本。

宠为下。

高亨先生据唐景福碑改作:宠为上,辱为下。

包不同曰:非也,非也。^-^

楚简本作,龙为下;帛书甲本作,龙之为下;帛书乙本作,弄之为下。

龙、弄,可视为宠之假借字。

但均不见有景福碑之说。

故,景福碑不过证明了唐人读不懂《道德经》,之后擅改经*文,仅此而已。

世人皆以宠为上,惟老子以宠为下也。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亦可谓患得患失也。

可以参考孔圣人之说。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第十七·十五》)

孔子说:可以和庸俗浅陋的人一起侍奉君王吗?他在没有得到官职的时候,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担心失去。如果他担心失去官职,就没有什么事干不出来了。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还是用老子自己的话来解释吧。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第十章》)

既以百姓为刍狗,则百姓于我,尚有何宠辱可言,何患之有?

既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尚有何宠辱可言,何患之有?

吾无身者,非吾身形灭也。

及吾既无宠辱可言,自无大患,亦自不必贵大患,则大患何可加诸吾身耶?

是为无身也。

故圣人无身也。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几从帛书甲本。

帛书甲本作: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女可寄天下。

女者,《博雅》云:如也。

故,女可训为若。

《庄子·在宥第十一》云: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

《庄子》这句话,当是引自《道德经》。

为身,《庄子》作:以身。则不可解矣。

我不读《庄子》,故不解《庄子》。

留给刘文典大师吧,且看大师胡解。

 

何谓贵为身于为天下?

王弼本作:贵以身为天下。

若去贵字,为:以身为天下,易解;有此贵字,则不可解矣。

后人牵强附会之解,实可笑也。

前文有云:贵大患若身。

其句式为:贵…………

贵为身于为天下。

其句式为:贵…………

其意为:以……贵于……者。

故其意为:以为身贵于为天下者。

 

为身者,修身也;修身者,修德也。

我们所熟知的修身与修德,都是儒学的概念,而非老学的概念。

老学的修身与修德,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放到《德经》部分去讨论吧,此不赘述。

为天下者,治天下也。

因何老子云:以为身贵于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

还是用老子的话来解释: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

不言之教者,身教也。身教者,修身、修德以教也。

以身教处无为之事,是故为身贵于为天下也。

 

何谓爱以身为天下?

爱者,高亨《老子正诂》云:情所属也。

故一般译为:愿意把自己奉献给天下。

包不同又曰:非也,非也。^-^

爱者,吝惜也。《谥法》云:啬于赐与曰爱。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七》)

齐宣王是不吝惜一头牛,而不是爱上了一头牛哦。^-^

故,爱身者,吝身也。

因何老子云:吝以身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

圣人之治也,谓无为而治也,何需圣人之身耶?

是故,圣人吝以身为天下也。

《老子》辨证

第十四章(帛书第五十八章)

 

【帛书甲本】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抿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是胃無狀之狀無物之□□□□□□□□□□□□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

【帛书乙本】

視之而弗見□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命之曰希抿之而弗得命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者亓上不謬亓下不忽尋﹦呵不可命也復歸於無物是胃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胃忽望隋而不見亓後迎而不見亓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紀

 

【王弼本】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辩证本】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抿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解】

视之不见名曰微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抿③之不得名曰夷④。此三者,不可至计⑤,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⑦。寻寻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⑧。

微,《说文》云:隐行也。②希,《释文》云:静也。③抿,《说文》云:抚也。④夷,《释文》引钟会注云:灭也。⑤至计,至者,极也,善也。计者,《集韵》云:画也。⑥皦,《方言·十二》云:明也。⑦昧,暗也。⑧纪,《玉篇》云:绪也。

看不到定义为微,听不到定义为希,摸不到定义为夷。这三个概念,还是不能完善地描述,因而把这三个概念结合而成一这个概念。这个所谓的一,其上不明,其下不暗。翻来覆去也找不到合适的定义,还是将其放到天地之始这一类。就是所谓的无形之形,无物之象,就是我们所说的隐隐约约。迎着也不见其首,跟着也不见其后。以今天的道,可以驾驭今天的万物。还能由此推知混沌初开,这正是道的开始。

 

【辨证】

本章讲的是一。

何谓一?

后人多以一为道,谬也。

道生一。(《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既生一,道岂可为一哉?

所谓一者,朴也。详见《老子辩证之十》。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抿之不得名曰夷。

从帛书甲本。

王弼本作: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名者,作动词,定义也。详见《老子辩证之一》。

微者,《说文》云:隐行也。

希者,《释文》云:静也。

夷者,《释文》引钟会注云:灭也。

看不到定义为微,听不到定义为希,摸不到定义为夷。

看不到就是隐,听不到就是静,摸不到就是灭。

抿者,《说文》云:抚也。王弼本作,搏。高亨曰:搏也当训抚摩。

 

此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从帛书乙本。

至计,王弼本作致诘。

致诘者,推问也。推问什么?我不知道。^-^

至计,至者,极也,善也。计者,《集韵》云:画也。

所谓至计,就是完善地描绘。

混而为一,非合而为一也。

而是说,把这三个概念结合而成一这一个概念。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一者。

王弼本无此二字。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从王弼本。

帛书甲本作:其上不攸,其下不忽。

帛书乙本作:其上不谬,其下不忽。

攸忽?还忽悠呢,忽悠谁呢?^-^

窃以为,这是帛书本隶定的问题,不可从也。

皦者,《方言·十二》云:明也。昧者,暗也。

故解为:其上不明,其下不暗。

 

寻寻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从帛书甲本。

寻寻,王弼本作,绳绳。

任继愈先生(《老子绎读》)以为,绳绳的古音是民民,意思是渺茫。不从。

寻者,《增韵》云:求也。

寻寻,就是找啊找。

此是正解,不是开玩笑的哦。^-^

 

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要理解名和无这两个概念。

名者,作动词,定义也。详见《老子辩证之一》。

同时,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也给出了无的概念。

无,名天地之始。

所谓无物,天地之始时之物也。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从王弼本。

惚恍,帛书甲本阙文,帛书乙本作,忽望。不从。

惚恍者,隐约不清也。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从王弼本。

帛书乙本作: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从帛书乙本。

 

王弼本作: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王弼本所谓的执古之道,当是儒生厚古薄今的谬论,不可从也。

道可道,非恒道。(《道德经·第一章》)

非恒道者,言道非恒常不变者也。

道非恒道,故古今之道自不同也。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也给出了有的概念。

有,名万物之母。

古之有者,万物之母也;今之有者,万物也。

 

所谓古始者,天地之始也。

 

道纪。

任继愈先生把道纪解释为,道的规律。

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要把纪训为规律,似乎有些麻烦。

故不从之。

纪者,《玉篇》云:绪也。

绪者,《说文》云:丝端也。

所谓道纪者,道之始也。

道生一也,故一者,道之始也。

《老子》辨证

第十五章(帛书第五十九章)

 

【楚简本】

長古之善爲士者必非溺玄達深不可志是以爲之頌夜乎如冬涉川猷乎丌如畏四鄰嚴乎丌如客遠乎丌如懌屯乎丌如樸渾乎丌如濁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仄以往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谷尚呈

【帛书甲本】

□□□□□□□□□□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畏四□□呵其若客浼呵其若淩澤□呵其若幄春□□□□□□□若浴濁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以能□□□成

【帛书乙本】

古之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與呵亓若冬涉水猷呵亓若畏四鄰嚴呵亓若客浼呵亓若淩澤沌呵亓若樸春呵亓若濁莊呵亓若浴濁而靜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葆此道□□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王弼本】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辩证本】

古之善为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浊而静之徐清,如以动之徐生。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呈

 

【注解】

古之善为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①兮若冬涉川,犹②兮若畏四邻。俨③兮其若客,涣④兮若冰之将释,敦⑤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浊而静之徐清,如以动之徐生。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呈

豫,《说文》云:象之大者。犹,《说文》云:玃属。从犬,酋声。俨,《尔雅·释诂》云:敬也。④涣,《说文》云:消散也。⑤《五经*文字》敦,厚也。

古代善于行道之士,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正因为深不可识,所以勉强描述:他(迟疑不决),像大象那样在冬天过河,像母猴那样畏惧四邻。他恭敬得像个客人,洒脱得像冰水融解,敦厚得像未经加工的原木,空旷得像山谷,混浊得像污水。但混浊了静置一会就会慢慢清澈,如果晃动又会恢复混浊。葆有此道的人不求盈满,正因为不求盈满,故而能够隐蔽而不呈现。

 

【辨证】

古之善为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帛书乙本作:古之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

王弼本作: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道,王弼本作,士;楚简本亦作,士。

读帛书本,以为王弼本谬也;复读楚简本,又以为帛书本谬乎?

包不同曰:非也,非也。^-^

士者,精于道者也。

高亨注曰:士,此指精通道家之学的知识分子。

不必抱着个帛书本,就去攻击通行本,岂不知楚简本之黄雀在后耶?^-^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五章》)

此之谓也。

这里之所以从帛书乙本,用道这个字,只是因为到了今天,士这个字和道的联系已经很少了。而老子既然是讲道,则还是用道这个字更贴切一些。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帛书乙本通,作达;识,作志。

通、达,可互训;志者,识之古字也。

这句话前面大多解释过,而且现在也还这么用,不必赘述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从王弼本。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从王弼本。

豫者,《说文》云:象之大者。贾侍中说,不害于物。

犹者,《说文》云:玃属。从犬,酋声。

豫,就是大个头的大象。

玃,《说文》云:母猴也。从犬,矍声。

犹,就是母猴子。

高亨注曰:豫与下文之犹。二兽名,性多疑畏,以喻人之临事,迟疑不决,顾虑多端。

斯言是也。

此当是犹豫一词之源也。

犹豫者,迟疑不决也。

《楚辞·离骚》云: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打个文字官司。

犹豫之解,本无异议。

但是,网上对犹豫解释的附注:犹豫为双声字,以声取义,本无定字。故亦作犹与、由与、尤与、犹夷等。

此谬说源自黄生之《义府》犹豫词条:

犹豫,犹容与也。容与者,闲适之貌;犹豫者,迟疑之情。字本无义,以声取之尔。俗人妄生解说,谓兽性多疑,此何异以蹲鸱为怪鸟哉?

黄生者,明末清初一诸生耳。诸生乎?狂生乎?孰谓俗人耶?

闲适岂可谓迟疑乎?

儒生木有读过《道德经》,可以理解。连《说文解字》也木有看过?说不过去吧。^-^

豫者,《正韵》云:与与通。

故,豫兮若冬涉川,帛书本作:与呵其若冬涉水。

千万别说又是王弼本抄错了哈。^-^

犹与尤、由,当不能通用。但不能通用,还不能假借吗?

啥是假借,其实就是古人写错别字高雅的说法哈。^-^

所以,犹豫写成犹与、由与、尤与、犹夷,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从王弼本。

译文的解释很清楚了。

 

浊而静之徐清,如以动之徐生。

综合诸本。

楚简本作: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仄以往者将徐生?

帛书甲本作:浊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

帛书乙本作:浊而静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

王弼本作: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楚简本与王弼本皆有孰能二字,反增歧义,故不从也。

女者,《博雅》云:如也。

帛书乙本:女以重之徐生。

如假为女,动假为重。

故辩证本作:如以动之徐生。

 

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呈

综合诸本。

楚简本作:保此道者不谷尚呈。

帛书甲本作: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以能□□□成。

帛书乙本:葆此道□□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王弼本作: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

从帛书甲乙本。

关键在:而不呈。

蔽借为敝。

楚简本:不谷尚呈。

欲借为谷,则为,不欲尚呈。

帛书本及王弼本之成,当为呈。

语义方通。

 

所谓蔽而不呈。

直译出来是,隐蔽而不呈现。

亦可谓不欲尚呈也。

所谓大隐隐于市者也。

大隐之士,蔽而不呈,纵使相见应不识也。

 

总结一下。

老子本章讲述的是善为道者。并没有什么太多的玄机,只是因为版本问题,历代解释不清而已。

《老子》辨证

第十六章(帛书第六十章)

 

【楚简本】

致虛恒也獸中篤也萬勿方作居以觀復也天道員員各復丌堇

【帛书甲本】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雲﹦各復歸於其□□□﹦是胃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乃公﹦乃王﹦乃天﹦乃道□□□沕身不殆

【帛书乙本】

至虛極也守靜督也萬物旁作吾以觀亓復也天物雲﹦各復歸於亓根曰靜﹦是胃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芒﹦作凶知常容﹦乃公﹦乃王□□天﹦乃道﹦乃沒身不殆

 

【王弼本】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辩证本】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解】

致①虚极,守静笃②。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③。

致,《说文》云:送诣也。②笃,《广韵》云:厚也。③殆,《说文》云:危也。

至于空虚之极,保持沉静。万物生长,我借以观察他们(生命)的往复。那些芸芸众生,都再次回归到他们(生命)的起点。回归到起点叫做静,就是生命的循环往复。生命的循环往复叫做规律,懂得规律就是明智。不懂得规律,妄作则凶。懂得规律才能够包容,能够包容才能够为公,能够为公才能够为王,能够为王才能够顺天,能够顺天才合乎道,合乎道才能够长久,终身都没有危险。

 

【辨证】

致虚极,守静笃。

从王弼本。

致,帛书本作,至。

致者,《说文》云:送诣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诣,候至也。送诣者,送而必至其处也。引伸为召致之致。

至者,《广韵》云:到也。

致、至,于此句皆可也,而致之文意犹胜,故从王弼本。

笃者,《广韵》云:厚也。

静之笃者,沉静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从王弼本。

并,帛书本作,旁。

旁,通傍。

并、旁,意近,皆可也。

并容易理解,故从之。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从王弼本。

 

复命常也,知常明也。

从帛书本。

王弼本作: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意思上稍有出入。

曰,当译为,叫做。

也,当译为,是。

帛书本的用法更准确,故从之。

 

不知常,妄作,凶。

从王弼本。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从王弼本。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

《道德经》中第一次出现王。

孰当为王?

老子给出了递进的三个条件。

一曰知常。懂得规律,要懂得世间万事万物演变的规律。

二曰有容。能够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三曰为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如此,则可为王矣。

王当如何行事?

一曰顺天,一曰合道。

 

对照一下儒学的思想。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但是,儒学在中国传播了两千多年,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为公呢?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这是人类社会的规律。

天下为公?想要人人都成为儒学道德的楷模,无异于痴人说梦。

马克思所谓的共*产主义社会,约等于天下为公的时代吧。

故,拿着哄哄小孩子去吧。

 

为公者即可为王,在中国历史上已经被反复证明过了。

但是,中国历史上的王者,在为王之后,哪一个又能顺天、合道呢?

《老子》辨证

第十七章(帛书第六十一章)

 

【楚简本】

大上下智又之丌即新譽之丌即畏之丌即侮之信不足安又不信猷乎丌貴言也成事述功而百省曰我自然也

【帛书甲本】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案有不信□□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

【帛书乙本】

大上下知又□亓□親譽之亓次畏之亓下母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猷呵亓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胃我自然

 

【王弼本】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辩证本】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注解】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好的王,百姓只是知道有其存在;其次,亲近他、赞誉他;其次,害怕他;其次,侮辱他。为王者诚信不足,百姓就不会信任他。悠哉游哉,很少发号施令的王者,功成事遂,百姓都说我等本就如此。

 

【辨证】

本章全文从王弼本。

 

太上。

太字晚出。故凡太字皆借以大字。

故楚简本、帛书本皆作,大。

不要又说王弼抄书不认真哦。

如果说,大上老君,是会让人笑话的。^-^

 

上一章谈到王是如何产生的,为王者当如何行止。

本章所述还是为王者的行止。

《老子》辨证

第十八章(帛书第六十二章)

 

【楚简本】

古大道廢安有仁義六新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亂安又正臣

【帛书甲本】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慧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畜茲邦家昏亂案有貞臣

【帛书乙本】

故大道廢安有仁義知慧出安有□□六親不和安又孝茲國家昏亂安有貞臣

 

【王弼本】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辩证本】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解】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①出,有大伪;六亲②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慧,《说文》云:儇也。六亲,王弼注曰:父子兄弟夫妇也。

大道被废弃了,才会有仁义;机巧和小聪明出世,才会有虚伪;六亲不和,凸显孝子慈父;国家昏乱,凸显忠臣。

 

【辨证】

本章全文从王弼本。

帛书甲本作: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畜兹,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和王弼本比较,多了四个案字。

楚简本、帛书乙本,案字作安。

安有仁义?

安者,何也。

哪里还有仁义?

不是和通行本的意思相反了吗?

不是通行本错了,而是这样的解释是错的。

 

安,当为案之假字。

《正韵》云:按、案互通。

按者,据也。

案有仁义,可以译为,由此而有仁义。

 

多了这几个案字,不仅解释起来麻烦,还不好理解。

不如就学习一下王弼童鞋,偷偷懒,省了吧。^-^

 

大道废,有仁义。

何谓也?

举一个例子。汶川大地震,大部分中国人都捐款捐物,甚至还有志愿者到汶川去救人。这是什么?这就是仁义。仁义错了吗?当然没错。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汶川救灾以及灾后重建的主力是谁,是我们的政府和我们的人民军队。是依靠我们国家的灾难救援机制,汶川人民才能把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此谓大道!

如果遇到灾害,国家不管,这就是大道废。老百姓捐款救人,于是就会涌现出众多的仁人义士,这就是有仁义。如此救灾,结果如何就不必多说了吧。

此谓,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慧者,《说文》云:儇也。

儇者,《说文》云:慧也。

二字互训。

又是一对循环论证哈。^-^

儇,本义是小聪明。

由此,慧的意思也是小聪明。

 

厚黑者,可谓大智慧矣。

俟厚黑出,天下岂止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六亲不和,凸显孝子慈父;国家昏乱,凸显忠臣。

岳飞、文天祥、诸葛亮者,皆国家昏乱时之忠臣也。

中国历代之忠臣,犹言盛世之臣,才者可出其右,然忠者有出于其右者乎?

《老子》辨证

第十九章(帛书第六十三章)

 

【楚简本】

絕智弃聖民利百倍絕巧弃利盜賊亡又絕貴弃慮民復季子三言以爲吏不足或命之或乎豆視素保樸少厶寡欲絕學亡憂

【帛书甲本】

絕聲棄知民利百負絕仁棄義民復畜茲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

【帛书乙本】

絕聖棄知而民利百倍絕仁棄義而民復孝茲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而寡欲絕學無憂

 

【王弼本】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辩证本】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注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①不足,故令有所属②:见素抱朴③,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文,高亨注曰:指文治法度。属,《说文》云:连也。③见,通现。现,《正韵》云:显也,露也。素,《小尔雅》云:缟之粗者曰素。缟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生帛曰缟。朴,《说文》云:木素也。

(为王者应当)丢掉做圣人和智者的想法,百姓就能得到更大的好处;丢掉仁义的思想,百姓就能回复到父慈子孝;丢掉机巧和牟利的想法,盗贼就会消失。以这三条作为文治法度尚嫌不足,故而要使其与以下三条相关联: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抱持最基本的道;减少私心,降低欲望;不必去学那些机巧,自然无忧无虑。

 

【辨证】

本章所述,王者之行止也。

全文从王弼本。

各本均以,绝学无忧,属下章。非也。

高亨先生以为,绝学无忧,此四字属本章。

然也,从之。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对应,见素抱朴;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对应,少私寡欲;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对应,绝学无忧。

前者以为文治法度之不足也,故当与后者关联。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对应,见素抱朴;

何谓绝圣弃智?

回顾中国历史上想要青史留名,有所作为的君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折腾,而且还是瞎折腾。结果呢?结果当然是老百姓倒霉。所以,君王如果能丢掉做圣人和智者的想法,老百姓的日子当然就会好过多了。

 

何谓见素抱朴?

见者,通现。《正韵》云:显也,露也。

素者,《小尔雅》云:缟之粗者曰素。缟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生帛曰缟。

用现代汉语来说:素,就是粗生丝。

抱者,抱抱也。^-^

朴者,我们今天看到的朴字,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字:一是朴,一是樸。在这里是樸。

樸者,《说文》云:木素也。就是未加工的原木。

任继愈先生认为:老子有时用朴表示道的境界和品格。

不确也。

所谓朴,就是最基本的道。

故译为: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抱持最基本的道。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对应,少私寡欲;

何谓绝仁弃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古往今来,有多少神奇的物种在地球上消失了,但我们今天的地球依然生气勃勃,依然五彩缤纷。万物遵循自然法则生生不息,天地仁乎?

老子所说的圣人就是王。天地以自然法则驾驭万物,为王者以社会法则驾驭万物。所以,为王者所需做的,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规则。其后,就是一个监督者。

当然,社会规则并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自有其传承;而先王之法不可法,社会规则也必须要适应当前社会的实际,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仁政?

为王者脱离社会规则的仁政只是对受益者的仁政,对其他大多数人来说,则是暴政。

丢掉仁义的思想,百姓就能回复到自然状态,而父慈子孝就是一种自然状态。

西方人从来不讲什么仁义忠孝,难道西方人都是不仁不义、不忠不孝、茹毛饮血的野蛮人吗?难道西方人还要等着孔子学院去救赎他们吗?

 

何谓绝仁弃义?

河上公曰:少私者,正无私也。寡欲者,当知足也。

任继愈先生的白话译文: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斯言是也。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对应,绝学无忧。

何谓绝巧弃利?

中国古代很多帝王最爱干的一件事情叫,与民争利。既然是与民争利,明争当然不好看,所以一定要有高明的手段,所谓巧取也。

为王者使用机巧,自然可以得利,因为社会规则就是为王者制定的。

民利如果被为王者巧取得多了,老百姓就过不下去了,于是盗贼就产生了。

 

何谓绝学无忧?

任继愈先生的白话译文:抛弃学问,可以使人无忧。

包不同曰:非也,非也。^-^

啥也不学,还整天无忧无虑?除了刚出生的孩子,大概只能是智障人士。^-^

绝巧弃利,对应,绝学无忧。换言之,绝学无忧是针对绝巧弃利而言。

绝学,绝非是抛弃学问。

别人使用机巧,故而可以得利。为王者该不该学呢?老子说,绝巧弃利,要走正路,不要去学那些机巧,不要让猪油蒙了心,^-^学那些机巧的后果极有可能是得不偿失。不去关注那些机巧,自然无忧无虑。

故译为:不必去学那些机巧,自然无忧无虑。

 

特别强调一下。见素抱朴可以看作是老学的方法*论。

《老子》辨证

第二十章(帛书第六十四章)

 

【楚简本】

唯與可相去幾可美与亞相去可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人

【帛书甲本】

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亦不□□□□□□□□□□眾人熙﹦若鄉於大牢而春登臺我泊焉未佻若□□□□累呵如□□□□□皆有餘我獨遺我禺人之心也蠢﹦呵□□□□□□昏呵鬻人蔡﹦我獨昏﹦呵忽呵其若□望呵其若無所止□□□□□□□□以悝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帛书乙本】

唯與呵亓相去幾何美與亞亓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朢呵亓未央才眾人熙﹦若鄉於大牢而春登臺我博焉未垗若嬰兒未咳纍呵佁無所歸眾人皆又余我愚人之心也春﹦呵鬻人昭﹦我獨若昏呵鬻人察﹦我獨閔﹦呵忽呵亓若海朢呵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以悝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王弼本】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辩证本】

唯之与,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解】

唯之与,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荒①兮其未央②哉!众人熙熙③,如享太牢④,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⑤,如婴儿之未孩。儽儽⑥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⑦,我独闷闷。澹⑧兮其若海,飂⑨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荒,《广雅·释诂》云:远也。央,《广雅·释诂》云:尽也。③熙,《广韵》云:和也。④太牢,《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第五十八》云: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⑤兆,《说文》云:灼龟坼也。⑥儽,《说文》云:垂貌。一曰懒懈也。⑦察,《说文》云:覆审也。⑧澹,《说文》云:水摇也。⑨飂,《说文》云:高风也。

(对我)恭敬地应承和大声地呵斥,其间的差别有多大?善意和恶意,其间的差别又有多少?人们所害怕的(所谓人言可畏),并非不能使人畏惧。古来如此,至今未绝!众人和乐,像分享祭品,像春游登高。我独*立一旁,因为前途未卜,就像还不会笑的婴儿。我懒散得像无所归依。众人有余,而我好象什么都没有。我这个愚人的心啊!混混噩噩,世俗之人都很明白,而我好象是昏昏沉沉。世俗之人都很精明,而我却很沉默。像在海上随波逐流,又像高空的风那样不能停歇。众人都有所作为,唯独我笨拙而粗卑。我独异于常人,贵在我是依赖大道生存。

 

【辨证】

唯之与,相去几何?

王弼本作: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从帛书乙本,阿改作呵。

呵者,《玉篇》云:责也,与诃同。

诃者,《说文》云:大言而怒也。

帛书甲本即作诃。

阿者,《韵会小补》云:与呵通。

 

唯者,《说文》云:诺也。

诺者,《说文》云:应也。

我们今天所用的成语唯唯诺诺,源自《韩非子·八奸第九》:

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

后世以为:对上曰唯,对下曰诺。

这个说法来自《礼记·曲礼上第一》:

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

郑康成注曰:应辞,唯恭于诺。

由此可见,对上曰唯,对下曰诺,这个说法韩非子并不知晓。

但是到了汉代,唯和诺用法上尊卑的区别是很明确的。

那么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礼记·曲礼》的写作时间是在韩非子之后了。

抑或,唯恭于诺,只是儒家的规矩?但韩非子师出荀门,如此解释是不大说得通的。

离题了。^-^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从王弼本。

善,楚简本、帛书本皆作,美。

美者,《说文》云: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

王弼本作: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帛书甲本阙文,据帛书乙本增人字。

虽增人字,但前后意思的变化也不是很大。

 

荒兮其未央哉!

从王弼本。

荒者,《广雅·释诂》云:远也。

央者,《广雅·释诂》云:尽也。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从王弼本。

熙者,《广韵》云:和也。熙熙者,和乐也。

太牢者,祭祀之牺牲也。

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馈食。(《大德礼记·曾子天圆第五十八》)

祭祀仪式结束之后,作为祭品的牺牲就会被分食掉。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从王弼本。

泊者,止也。

兆者,《说文》云:灼龟坼也。

坼者,《说文》云:裂也。

所谓兆,就是烧灼龟甲,以求卜兆。

 

婴者,《说文》云:颈饰也。

《释名》云:人始生曰婴儿。胸前曰婴,抱之婴前,乳养之,故曰婴。

婴字的本义是妇女颈项的佩饰。

由此引申出,胸前叫婴。婴儿搂着妈妈的脖子,被妈妈抱在胸前哺乳,故名。

婴儿是妈妈最光彩的颈饰。

好温馨的一个字!

好萌的一个字。^-^

 

孩者,《说文》云:小儿笑也。本作咳,从口亥声。

帛书乙本,孩作咳字。

不是王弼本抄书不认真哦。^-^

 

儽者,《说文》云:垂貌。一曰懒懈也。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从王弼本。

遗者,《说文》云:亡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

从王弼本。

沌者,愚貌。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从王弼本。

帛书乙本作:鬻人察察,我獨閔閔。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亦见察察、闷闷: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帛书本作:

其正閔閔,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缺缺。

这几个词在《道德经》中凡两见,则其前后的意思当是一致的。且既可以形容人,又可以形容为政。

而察察与闷闷或闵闵对文,其意相反。

察者,《说文》云,覆审也。

察察,任继愈先生译为:精明。

甚当,从之。

 

闷闷,高亨注曰:傅奕本作闵闵。闷、闵均借为潣。潣潣,浊也。

帛书乙本亦作:闵闵。

由此可知,闷和闵在古汉语中当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只是这个关系我们今天已经不是很清楚了。

高亨先生把闵解释为,浊。在本章还可以说得通。

把这个解释放到《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形容为政,用浊字不是不可以,但是理解起来就要绕些弯子了。

而且,闷、闵均借为潣。这个用法也不是我们所熟知的。

故不从也。

 

闵还可以有其他的解释。

闵者,通作𩔉

𩔉者,《集韻》,音昏。瞀也。

瞀者,《玉篇》云:目不明貌。

又,南朝梁诗人何逊之《何逊集·至大雷联句》诗云:

闵闵风烟动,萧萧江雨声。

好诗!

闵闵者,言纷乱貌。

但是把这两个解释放在这里依然不通。

故,不取闵字。

 

闷者,《说文》云:懑也。

懑者,《说文》云:烦也。

把这个解释放在这里,还是不通。

闷还有其他的解释。

闷者,默也。

闷然而后应,氾而若辞。(《庄子·德充符》)

闷闷者,沉默也。

故取闷字也。

 

闷、闵之间,颇费周章。

然中华经典,传诸我辈手中,敢不慎之又慎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从王弼本。

澹者,《说文》云:水摇也。

飂者,《说文》云:高风也。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从王弼本。

以者,为也。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第二·十》)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从王弼本。

食者,依也,靠也。

所谓,自食其力。

母者,道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老子在这一章木有讲什么大道理,他老人家在发牢骚。

既然是发牢骚,心情大抵是不大好的;既然译老子的文章,他老人家心情不好,我的心情也就好不起来了。

历代《道德经》的版本,加上历代的注疏,据说有好几千了。

但是懂得老子的人呢?窃以为,大概只有陶渊明吧。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今是而昨非耶?来者可追耶?

 

老子所述者,王道也。

然老子西出函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

世遗我耶?我遗世耶?夫复何求耶?

 

于是我想起卢梭,想起《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卢梭,虽然不被几百年前的世人所理解;但今天的卢梭,可以说是西方宪政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但是老子呢?神化的太上老君?还是修身养性的道士?

几千年前老子的牢骚,不过是感时花溅泪。

今天的老子倘若有知,他有的不会是牢骚,而只能是悲哀。面对冥顽不化的后人,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呢?!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