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国学复兴网 首页 国学投稿 国学著作 查看内容

逸民著:《老子辩证》● 第三十一章----第四十章

2014-1-20 17:35| 责编: 国学复兴网| 查看: 4506| 评论: 0|作者: wangofkings|来自: 国学复兴网

摘要: 《老子》辨证 第三十一章(帛书第七十五章) 【楚简本】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古曰兵者□□□□□□得已而用之銛襲爲上弗微也微之是樂殺人夫樂□□□□以得志於天下古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 ...

《老子》辨证

第三十一章(帛书第七十五章)

 

【楚简本】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古曰兵者□□□□□□得已而用之銛襲爲上弗微也微之是樂殺人夫樂□□□□以得志於天下古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則以哀悲位之戰勝則以喪禮居之

【帛书甲本】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銛襲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便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依立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帛书乙本】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亞□□□□□□□□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兵者不祥□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龍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是以吉事□□□□□□是以偏將軍居左而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立□□朕而以喪禮處之

 

【王弼本】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辩证本】

夫惟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解】

夫惟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①。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铦袭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莅③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处,《说文》云:止也。②铦,《玉篇》云:利也。③莅,《韵会》云:临也。

战争是不祥之物,万物都憎恨它,所以有道之人不会经常使用它。君子日常起居以左为贵,用兵则以右为贵。战争是不祥之物,不是君子之物,不得已才使用它,闪击为上。胜利了也不是什么好事,把胜利当作好事的人,是乐于杀人的人。那些乐于杀人的人,是不可以让他们在天下得志的。吉事以左为尚,凶事以右为尚。所以偏将军居于左,上将军居于右,说得是像对待丧礼那样。杀人众多,是悲哀的到来;战争胜利,要像对待丧礼那样。

 

【辨证】

本章王弼童鞋一字未注,比较简单哈。^-^

 

夫惟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几从王弼本。

惟,佳字,改为,惟字。

王念孙曰:佳当作隹,字之误也。隹,古唯字也。

此说是也。

古惟、唯、维字,皆作隹。

抄书不认真,竟一至于斯,该打屁*股。^-^

 

帛书甲本作: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欲者,《说文》云:贪欲也。

高明先生以,欲通裕,裕通道,来解释这个欲字。

太过牵强。

 

处者,《说文》云:止也。

居者,《说文》云:蹲也。

居,亦可训为止。

故,兵者,有道者不止之也。

王弼本之,不处,较帛书本之,弗居,文意为胜。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诸本同。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

几从王弼本。

惟,恬淡,改为,铦袭

铦者,《玉篇》云:利也。

铦袭者,利袭也;利袭者,闪电战也。^-^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从王弼本。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从王弼本。

 

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几从王弼本。

惟,泣字,改为,莅字。

莅者,《韵会》云:临也。

《老子》辨证

第三十二章(帛书第七十六章)

 

【楚简本】

道恒亡名僕唯妻天地弗敢臣侯王女能獸之萬勿將自賓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民莫之命而自均安詒制又名名亦既又夫亦將智止智止所以不詒卑道之才天下也猷少浴之与江海

【帛书甲本】

道恒無名幄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谷以俞甘洛民莫之□□□均焉始制有□□□□有夫□□□□□□所以不□俾道之在天□□□□浴之與江海也

【帛书乙本】

道恒無名樸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洛□□□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所以不殆卑□□在天下也猷小浴之與江海也

 

【王弼本】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辩证本】

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注解】

道恒①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②。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③。始制④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⑤。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恒,《易·恒卦》云:久也。宾,《尔雅·释诂》云:服也。均,《说文》云:平遍也。④制,《增韵》云:造也。⑤殆,《说文》云:危也。

道一直以来就没有名字,原始之道虽然小,但天下没有什么能使其臣服。王侯如果能够遵守,万物都将自然宾服。于是天地相合,降下雨露,没有法令百姓也会自然均得。于是开始建立名分,名分既定(尊卑既分),(众人)也就会知道行之所止,能够知止,所以就没有危险。譬如道对于天下(道为天下之源),就像小河、小溪是大江、大海的源头那样。

 

【辨证】

本章几从王弼本。

 

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几从王弼本。

惟,常字,改为,恒字。

老子为什么说道恒无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恒者,《易·恒卦》云:久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宾者,《尔雅·释诂》云:服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均者,《说文》云:平遍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制者,《增韵》云:造也。

殆者,《说文》云:危也。

王弼注曰: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

王弼童鞋所言大抵不错。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川者,《说文》云:贯穿通流水也。

《考工记》云:凡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

川谷者,江海之源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源也。

 

本章是老子对其心目中有序社会结构的一个描述。

老子生活的时代,社会大抵是一个两层结构。

本来是三层:天子、诸侯、民。

可惜,当是的周王室已经成了一个摆设。^-^

于是,三层就变成两层了。

所以,老子说:侯王若能守之。

而不是:王若能守之。

王已经无关紧要了。

这个两层结构的第一层是侯王,第二层是民。

 

侯王所要做的是:守朴,或者说守道。

侯王守朴,则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

乃始制有名。

始制官长,立名分以定尊卑。

民乃安其位,乃知行之所止。

于是,天下太平。

《老子》辨证

第三十三章(帛书第七十七章)

 

【帛书甲本】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有力也自勝者□□□□□□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

【帛书乙本】

知人者知也自知明也朕人者有力也自朕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亓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壽也

 

【王弼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辩证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注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①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所,《说文》云:伐木声也。段注曰:伐木声,乃此字本义。用为处所者,假借为处字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位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辨证】

本章从王弼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所者,《说文》云:伐木声也。

段注曰:伐木声,乃此字本义。用为处所者,假借为处字也。

 

这段基本没有作白话译文。

只是把所,解释为,位。

剩下的全部照抄,偷懒了。^-^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即使强大也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

 

强行者有志。

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二》)

是谓强行。

强行不见得是什么正义的事情,只是说明了有志气。

仅此而已。

 

不失其所者久。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第八·十四》)

在其位,谋其政,乃可久。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何可久耶?

《老子》辨证

第三十四章(帛书第七十八章)

 

【帛书甲本】

道汎□□□□□□□□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恒無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為主可名於大是□聲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

【帛书乙本】

道渢呵亓可左右也成功遂□□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恒無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命於大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亓不為大也故能成大

 

【王弼本】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辩证本】

道氾兮,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命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注解】

道氾①兮,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命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氾,《说文》云:滥也。《玉篇》云:普博也。

大道广博,怎么可以控制呢?功成事遂而不知其名,万物归附而不为其主。道从来就没有欲望,可以定义为小;万物归附而不为其主,可以定义为大。由此知道圣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在于他根本就没有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

 

【辨证】

本章从帛书本。

 

道氾兮,其可左右也?

氾者,《说文》云:滥也。

《玉篇》云:普博也。

 

左右者,支配、控制也。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杜预注曰:左右,谓进退在己。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王弼本作: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万物恃之者。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道德经·第二章》)

道,为而不恃也。

万物皆自然也,何恃之有耶?

 

衣养万物者。

衣字,《道德经》仅此一见。

道以何衣万物耶?

养字,通行本《道德经》凡两见。

除此处外,尚见于第五十一章: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然此谓德养,非谓道养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若道养万物,万物岂可为刍狗,自生自灭耶?

 

王弼本此二句,于老子之经义不合,疑是衍文。

 

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命于大。

王弼本作: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名者,《说文》云:自命也。

可知,名、命,同义。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王弼本作: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二者经义有别。

王弼本解为:以其不自以为大,故能成其大。

帛书本解为:以其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帛书本之意境远胜王弼本。

所有的大事都是由小事一件、一件累积起来的。

《老子》辨证

第三十五章(帛书第七十九章)

 

【楚简本】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坪大樂與餌過客止古道□□□談可丌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聖之不足聞□□而不可既也

【帛书甲本】

執大象□□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無味也□□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帛书乙本】

執大象天下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過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亓無味也見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王弼本】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辩证本】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注解】

执大象,天下往①。往而不害,安②平太。乐与饵③,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④。

往,《说文》云:之也。《玉篇》云:行也,去也。②安,王引之《经传释词》云:犹于是也,乃也,则也。③饵:《玉篇》云:食也,饼也,糕也。④既,《玉篇》云:止也。

抓住大的表象(道的方法),天下任由驰骋。道之所至,于物无害,而是带来平安康泰。音乐和美食,可以让过客止步。然而循道而言,平淡而无味,看也未必能看到,听也未必能听到,但却是用之不竭。

 

【辨证】

诸本大抵同。

 

执大象,天下往。

大象者,亚洲象耶?非洲象耶?

包不同曰:非也,非也。^-^

老子之象也。

象者,像也,形象也。

执大象者,今人曰: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

解大象为道者,不确也。

执大象者,道之法也。

 

往者,《说文》云:之也。

《玉篇》云:行也,去也。

天下往者,执道之法往天下者,无往而不利也。

 

往而不害,安平太。

道之所往,岂有害耶?

安者,王引之《经传释词》云:犹于是也,乃也,则也。

 

乐与饵,过客止。

饵者:《玉篇》云:食也,饼也,糕也。

总之,是很好吃的东东哦。^-^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既者,《玉篇》云:止也。

《老子》辨证

第三十六章(帛书第八十章)

 

【帛书甲本】

將欲拾之必古張之將欲弱之□□強之將欲去之必古與之將欲奪之必古予之是胃微明柔弱勝強魚不脫於瀟邦利器不可以視人

【帛书乙本】

將欲翕之必古張之將欲弱之必古強之將欲去之必古與之將欲奪之必古予□是胃微明柔弱朕強魚不可說於淵國利器不可以示人

 

【王弼本】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辩证本】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解】

将欲翕①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翕,《尔雅·释诂》云:合也。

想要将其合上,就一定要使其坚定地张开;想要将其削弱,就一定要使其坚定地自以为强大;想要将其废弃,就一定要使其极度兴盛;想要将其夺走,就一定要坚定地给予。这就是所谓的隐蔽公开的行动。(如此则)柔弱胜刚强。鱼不能脱离深水,国之利器不可以展示给别人。

 

【辨证】

本章几从王弼本。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王弼本歙字,改为,翕字。

歙,通翕。

翕者,《尔雅·释诂》云:合也。

 

何谓固?

历代注家或假为姑,解为,姑且;

或假为故,解为,先。

皆非也。

我尝言,老子《道德经》多用字之本义,此处亦不例外。

固者,《说文》云:四塞也。《唐韵》云:坚也。

坚者,固之本义也。

先秦典籍亦有如此用法,例如:

《国语·晋语六》云:臣固闻之。

所谓固闻者,坚固之闻也。

数闻而固、惊闻而固也。

所谓对此听闻印象之深也。

 

何谓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举个例子:

小时候,喜欢看战争题材的电视。大约是《加里森敢死队》吧,一个米国大兵,名字是记不得了,他有一个特长:善于活生生地拧断坏蛋的脖子。

分解一下他拧断坏蛋脖子的慢动作:首先,他用手臂突然死死地夹注坏蛋的脖子;之后,使劲向左拧;坏蛋自然会产生出一股向右的抗力来;最后,他顺势全力向右拧。

结果?咔嚓……

暴力血腥,少*儿*不*宜。^-^

是谓将欲右之,必固左之也。

由是,同理可证,将欲翕之,必固张之矣。

 

何谓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是要坚定地使其强大吗?

当然不是。

是要坚定地使其自以为强大。

还是举个例子。

长平之战。

赵孝成王自以为赵括强,而廉颇弱。

于是临阵易帅。

于是……

 

何谓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引一段贾谊童鞋的《过秦论》: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秦之兴,尚不止于此,修始皇陵,建阿房宫。

是为秦之固兴耶?

是谓秦之废也。

然孰欲废秦?

六国耶?项羽耶?汉高祖耶?上天耶?

皆非也。

《尚书·太甲》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谓也。

然孰尝行此兴废之事?曰:范蠡。

 

何谓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再来举个例子。

赌场。

毋庸赘述了吧。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何谓微明?

《韩非子·喻老》云:起事于无形,而要大功于天下,是谓微明。

隔靴搔痒?总之木有说清楚。

河上公注曰:其道微其效明也。

韩非子之注,尚有可取之处。

河上之注,几满纸胡言,由是可见一斑也。^-^

 

微者,《说文》云:隐行也。

明者,《广韵》云:昭也。

昭者,《广韵》云:著也。《尔雅·释诂》云:见也。

微明者,隐其显行也。

鱼脱于渊,国之利器示于人,则明不微矣。

既为显行,则柔弱岂可胜刚强耶?

 

本章的主题是柔弱胜刚强。

老子他老人家的逻辑性很强。

首先教给我们柔弱胜刚强的方法。

即: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强调的是要顺势而为。

勿恃己力,宁守柔弱也。

以彼之力,还施彼身,则无所不克也。

是谓微明。

微明者,隐其显行也。

如此,方可柔弱胜刚强。

之后,老子告诉我们:不要干傻事。

鱼脱于渊,国之利器示以人,是谓明明,是谓显行。

招摇过市者,who who

显行岂可胜人哉!

 

本章之历代注疏,全盘尽墨,呜呼!

千古文人不认真也。

什么本义,什么真义,什么臆解,什么正解,什么原解,什么指归……

满纸胡言耳。

不过是打着老子的旗号招摇撞骗而已。

TNND

《老子》辨证

第三十七章(帛书第八十一章)

 

【楚简本】

道恒亡爲也侯王能守之而萬勿將自化化而欲作將貞之以亡名之僕夫亦將智足智足以靜萬勿將自定

【帛书甲本】

道恒無名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化﹦而欲□□□□□□□﹦名﹦之﹦幄﹦夫將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

【帛书乙本】

道恒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而欲作吾將闐﹦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辱﹦以靜天地將自正

 

【王弼本】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辩证本】

道恒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将填之以无名之朴。填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注解】

道恒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①。化而欲作,将填②之以无名之朴。填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化,《说文》云:敎行也。②填,《说文》云:塞也。

道总是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王侯如果能够遵守,万物都将归化。归化之后,就会妄想有所作为,于是对其灌输以无名之朴。对其灌输以无名之朴,就会使其没有贪欲。没有贪欲,于是安静,天下将自然安定。

 

【辨证】

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楚简本作:道恒亡为。

帛书本作:道恒无名。

王弼本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高明先生长篇大论,引经据典,要证明,无不为,是衍文,也不是老子的思想。

无不为,在《道德经》中凡两见。

除本章外,尚见于第四十八章(帛书本第十一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而关键的,无为而无不为,这几个字,在帛书甲、乙本皆阙文。

帛书本中本章无,无不为,三字;第四十八章,即帛书本第十一章阙文。

于是,高明先生断定《道德经》中无,无不为,三字。

这是高明先生的论据之一。

然黄雀在后也。

第四十八章经*文,楚简本作:

为学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亡为也。亡为而亡不为。

楚简本亦非权威,高明先生还可以继续批驳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道德经·第二章》)

这句话毫无疑义,是证道之为也。

道既可为,因何不可无不为耶?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诸本几同。

化者,《说文》云:敎行也。

《增韵》云:凡以道业诲人谓之敎。躬行于上,风动于下,谓之化。

所谓树之风声也。

 

化而欲作,将填之以无名之朴。

楚简本作:化而欲作,将贞之以亡名之仆。

帛书乙本作: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

王弼本作: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将后面究竟应该是个什么鸟字。^-^

楚简本作,贞。

贞者,《说文》云:卜问也。

《易·干卦》云:元亨利贞。

孔颖达疏曰:子夏传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

贞,因何训为正?

贞者,卜问也;卜问者,求证于上天也;求证者,求正也。

故,贞者,正也。

 

帛书本作,阗。

阗者,《说文》云:盛貌。

段注曰:谓盛满于门中之貌也。诗曰:振旅阗阗。孟子作填。

盛貌,或云盛之,此解非是。

然,阗、填,通假。

 

王弼本作,镇。

镇者,《说文》云:博压也。《玉篇》云:重也,压也。

又《玉篇》云:安也。

《周礼·春官》云:王执镇圭。

郑注曰:镇,安也。

压也、安也,此二解于此,皆非是。

然,镇、填,通假。

 

对比,贞、阗、镇、填,这四个字,再对照老子的思想。

贞字勉强能说得通。

意为:以朴正之。

镇之本字非是也。

朴者,非法也。

岂可镇之耶?

故,镇当假为填。

阗之本字亦非是也。

意为:以朴兴之。

然与后文之文意不符。

故,阗当假为填。

填者,《说文》云:塞也。

意为:以朴塞之。

 

楚简本、帛书本、王弼本,所用之字均不甚合。

故改为阗、镇之假字,填。

 

填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楚简本作:夫亦将知足,知足以静,万物将自定。

帛书乙本作: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王弼本作: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楚简本无,填之以无名之朴,一句。重复此句,似可有可无。

王弼本只重复,无名之朴,四字,似亦无不可。

 

然王弼本,无欲;楚简本作,知足;帛书乙本作:不辱。

知足乃无欲,无欲乃知足,文意可通。

不辱者,当作何解,我实不知也。

高明先生曰:辱、欲二字古为双声叠韵,音同互假。

我实难苟同。^-^

 

总结一下:王侯守道,万物归化。化而欲兴,以朴填之,则可无欲,天下自定。

 

由本章亦可推知,朴者,乃原始之道也。

谁再要说朴就是道,老子要打他屁*股哦。^-^

万物归化,因何以朴填之耶?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则为朴矣。

是为为道之法也。

《老子》辨证

第三十八章(帛书第一章)

 

【帛书甲本】

□□□□□□□□□□□□□□□□德上德無□□無以為也上仁為之□□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攘臂而乃之故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義而□□□□□□□□□□而亂之首也□□□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實不居亓華故去皮取此

【帛书乙本】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句仁失仁而句義失義而句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居亓泊居亓實而不居亓華故去罷而取此

 

【王弼本】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辩证本】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解】

上德①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②臂而扔③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④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化,王弼注曰:德者,得也。攘,《广韵》云:揎袂出臂曰攘。扔,《广雅·释诂》云:引也。识,《说文》云:知也。

上德不以得为德,所以有德;下德以不失得为德,所以无德。尚德者信守无为于是无可作为,尚仁者坚持有为却无所作为;尚义者坚持有为于是有所作为。尚礼者坚持有为却无人响应,于是卷袖出臂强拉着侯王遵从礼教。故而失却道之后强调德,失却德之后强调仁,失却仁之后强调义,失却义之后强调礼。礼,使得忠信淡薄,是祸乱之首。所谓有先见之明的人,是为道者的轻浮,而且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处世淳厚,而非轻薄;处世踏实,而非浮华。故去彼取此。

 

【辨证】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诸本同。

王弼注曰:德者,得也。

《韩非子·解老第二十》云:德者,内也。得者,外也。

大哉斯言!

为道者,必有所得。

为道而得之于内者,谓之德也。为道而得之于外者,谓之得也。

上德者,不以得之为德,是以有德也;下德者,以不失得为其德,是以无德也。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王弼本有: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一句,帛书本无。

今多疑其为衍文。

米兔(Me too^-^

故删之。

此句中,上字,当假为尚。

故此句当作:

尚德无为而无以为,尚仁为之而无以为,尚义为之而有以为,尚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攘者,《广韵》云:揎袂出臂曰攘。

揎袂者,挽袖子也。^-^

还撸胳臂呢。

然,攘臂者,谓挽袖子,撸胳臂也。^-^

谓其恼也。

 

训扔字,可用其本义。

扔者,《说文》云:因也。

段注曰:扔与仍音义同。

仍者,《说文》云:因也。

因者,仍也,袭也。

《论语·为政第二·二十三》云:殷因于夏礼。

攘臂而扔之者,谓攘臂而因袭之也。

 

扔者,《广雅·释诂》云:引也。

据此,高亨先生曰:攘臂而扔之者,谓攘臂以引人民就于礼也。

训扔为引,可也。

然非引人民也,当为引侯王也。

攘臂而扔之者,谓尚仁者攘臂以引侯王就于礼也。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从王弼本。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从王弼本。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从王弼本。

识,《说文》云:知也。

前识者,先知者也。

华者,高亨先生注曰:华,古花字。老子之意,花是虚美而无实用。

窃以为:花者,多轻薄,而极少厚重者也。

故,华者,谓浮华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从王弼本。

 

本章是老子对儒学理论的一个总批判。

《老子》辨证

第三十九章(帛书第二章)

 

【帛书甲本】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以寧神得一以霝浴得一以盈侯□□□而以為正亓致之也胃天毋已清將恐□胃地毋□□將恐□胃神毋已霝將恐歇胃浴毋已盈將恐渴胃侯王毋已貴□□□□□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孤寡不穀此亓賤□□與非□故致數與無與是故不欲□□若玉硌﹦□□

【帛书乙本】

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霝浴得一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亓至也胃天毋已清將恐蓮地毋已寧將恐發神毋□□□恐歇穀毋已□將渴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孤寡不穀此亓賤之本與非也故至數輿無輿是故不欲祿﹦若玉硌﹦若石

 

【王弼本】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穀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辩证本】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穀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正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琭琭若玉,硌硌若石。

 

【注解】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①,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②,神无以灵将恐歇③,穀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正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琭琭④若玉,硌硌⑤若石。

正,长也,君也。②发,乱也。③歇,发也,散也。④琭,《广韵》云:玉名。《韵会》云:玉貌。⑤硌,《广韵》云:山上大石也。又硌硌,石坚不相入貌。

昔之得一者,天得到一所以清明,地得到一所以宁静,神得到一所以精灵,溪谷得到一所以充盈,万物得到一所以生长,侯王得到一所以成为天下之主,因为他们都得到了一。天无以使之清明恐怕将要破裂,地无以使之宁静恐怕将要混乱,神无以使之精灵恐怕将要精神涣散,溪谷无以使之充盈恐怕将要枯竭,万物无以使之生长恐怕将要灭亡,侯王无以使之为主恐怕将要垮台。所以一定要贵,就要以贱为根本;一定要高,就要以下为根基。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这不是以低贱为其根本,不是吗?所以得到的赞誉多了,就是没有赞誉,不想作光彩的美玉,还是作坚硬的石头吧。

 

【辨证】

本章老子他老人家着墨甚多。

由是后人传抄之错讹亦多矣。

由是各版本之差别亦甚大矣。

千古文人不认真,连抄书都抄不好。^-^

故解此章者,惟能自圆其说,可也。

 

然本章老子之主旨明也。

老子所述者,惟一之用也。

一者,朴也。

朴者,最基本之道也。

道之基本也。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

帛书乙本作: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也。

王弼本作: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

 

较之帛书本,王弼本多一句:万物得一以生

疑为后人所作之注也。

然与老子思想并无明显的抵牾,留之可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谓一生万物亦无不可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从帛书乙本。

正,王弼本作,贞。

贞者,正也。

正者,王念孙曰:长也,君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者,谓侯王得一以为天下主也。

 

其致之一也。

帛书乙本作,其至也。

王弼本作,其致之。

傅奕本、范应元本等作,其致之一也。

傅本、范本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穀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正将恐蹶。

从王弼本

帛书乙本作: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已灵将恐歇,穀毋已盈将渴,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帛书乙本阙文可据前句补。

 

较之帛书本,王弼本多一句: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无可无不可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

帛书乙本作:谓天毋已清将恐裂。

何谓毋已?

毋者,《说文》云:止之也。

已者,《玉篇》云:止也,毕也,讫也。

毋已者,不止也,或谓无止也。

河上公注曰:言天当有阴阳弛张,昼夜更用,不可但欲清明无已时,将恐分*裂不为天。

是河上公训,无以,为,无已。

谓天不可永清,天若永清则将恐分*裂。

其说看似亦可通。

然本章之主旨为何?

老子所述者,一之用也。

老子言,天无一以清,将恐裂。

省一而已。

河上公言,不可但欲清明无已时。

所言者,知止也。

与一何干?

河上公,你是在和老子唱对台戏咩?^-^

故不从也。

河上公之注,几满纸胡言。

是为又一铁证也。

 

毋者,又将毋、毋乃,皆发问之辞,与无通。

已者,又与以通。

则毋已,可训为,无以。

与王弼本同义。

 

侯王无以为正将恐蹶。

王弼本作,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贵高,傅奕本作,为贞。

据之改为,为正。

 

地无以宁将恐发。

发者,乱也。

《诗经·邶风·穀风》云:毋逝我梁,毋发我笱。

《韩诗》云:发,乱也。

 

神无以灵将恐歇。

歇者,发也,散也。

歇者,《说文》云:息也。一曰气越泄。

段注曰:泄当作渫。此别一义。越渫犹漏溢也。《七发》曰:精神越渫,百病咸生。李引高注《吕氏春秋》曰:越,散也。引郑玄《毛诗》笺曰:渫,发也。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从帛书本。

王弼本作: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从王弼本。

帛书乙本作: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其贱之本与,非也?

 

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琭琭若玉,硌硌若石。

故致数誉无誉。

王弼本作:故致数舆无舆。

帛书甲本作:故致数与无与。

帛书乙本作:故至数舆无舆。

傅奕本、范应元本作,故致数誉无誉。

傅本、范本。

 

致、至,二字通假。

我知之矣。

譽、與、輿,三字通假?

我不知也。

形近而假耶?

装假吧。^-^

不过形近而误也。

千古文人不认真,由是可知矣。

 

所谓致数誉无誉者。

一天到晚高喊什么伟大领袖,什么英明领导。

这些词说得多了,还有多少褒义的成分吗?

 

不欲琭琭若玉,硌硌若石。

王弼本作: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帛书乙本作: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琭者,《广韵》云:玉名。《韵会》云:玉貌。

帛书乙本作,禄禄,别假了。^-^

抄书又抄错了吧。

 

硌者,《广韵》云:山上大石也。

又硌硌,石坚不相入貌。

珞者,《五音集韵》云:音雳。与砾同。小石曰砾。

一为大石,一为小石。

孰是孰非耶?^-^

《老子》辨证

第四十章(帛书第三章)

 

【楚简本】

返也者道僮也溺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勿生於又生於亡

【帛书甲本】

□□□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

【帛书乙本】

反也者道之動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於無

 

【王弼本】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辩证本】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解】

反①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返也。

返回本原是道的动因,守弱是道的功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辨证】

本章从王弼本。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者。

楚简本为,返字。

通行本《道德经》无返字,皆以反字假之。

返者,《说文》云:还也。《玉篇》云:复也。

下面这句话是老子对反的解释: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道德经·第十六章》)

故,反者,复命也;复命者,常也。

复命者,循环往复也。

常者,规律也。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无之相生也。(《道德经·第二章》)

无之相生,谓无之所生也。

此二句可互为注解。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