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国学复兴网 首页 国学投稿 国学著作 查看内容

逸民著:《老子辩证》● 第四十一章----第五十章

2014-1-20 17:59| 责编: 国学复兴网| 查看: 4385| 评论: 0|作者: wangofkings|来自: 国学复兴网

摘要: 《老子》辨证 第四十一章(帛书第四章) 【楚简本】 上士昏道堇能行於丌中中士昏道若昏若亡下士昏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爲道矣是以建言又之明道女孛遲道女□□道若退上德女浴大白女辱廣德女不足建德女□□貞女愉大方 ...

《老子》辨证

第四十一章(帛书第四章)

 

【楚简本】

上士昏道堇能行於丌中中士昏道若昏若亡下士昏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爲道矣是以建言又之明道女孛遲道女□□道若退上德女浴大白女辱廣德女不足建德女□□貞女愉大方亡禺大器曼成大音希聖天象亡型道□□□□□□□□□□

【帛书甲本】

□□□□□□□□□□□□□□□□□□□□□□□□□□□□□□□□□□□□□□□□□□□□□□□□□□□□□□□□□□□□□□□□□□□□□□□□□□□□□□□□□□□□□□□□□□□□道善□□□□

【帛书乙本】

上□□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質□□□大方無禺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天象無刑道褒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王弼本】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辩证本】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悖,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注解】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①言有之:明道若悖②,进道若退,夷道若③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④,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⑤,质真若渝⑥。大方无隅⑦,大器免⑧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⑨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⑩。

建,《说文》云:立朝律也。《玉篇》云:竖立也。②悖,《说文》云:乱也。《玉篇》云:逆也。③类,不平也。④辱,污也。⑤偷,《说文》云:苟且也。⑥渝,《说文》云:变污也。⑦隅,《玉篇》云:角也。⑧免,《增韵》云:事不相及也。⑨褒,大也,美也。⑩成,《说文》云:就也。《广韵》云:毕也。

上士闻道,仅能照做;中士闻道,时而记起,时而忘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称之为道。是故立言如下:明白之道,却似悖离;前进之道,却似后退;平坦之道,却似不平。高尚之德,却似溪谷;纯净之白,却似有污;广大之德,却似不足;直立之德,却似苟且;质朴真诚,却似污浊。大的方正,没有角落;大的器物,难以制成;大的音响,不可声闻;大的表象,视之无形;大道美善,隐而无名。惟道,善始善终。

 

【辨证】

本章的主旨:大道美善,隐而无名。

两千五百年了,还是木有几个人懂啊。^-^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

从帛书乙本。

楚简本作:上士闻道,堇能行于其中。

王弼本作: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楚简本与帛书乙本经义大同小异。

堇者,与仅通。《博雅》云:堇,少也。

堇字,不与勤字通假。

老子谓上士亦未得道也。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悖,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建言者,老子立言也。

 

明道若悖。

楚简本作:明道女孛。

帛书乙本作:明道如费。

王弼本作:明道若昧。

楚简本,明道女孛。

女为如之假字,孛为悖之假字。

故,楚简本作,明道如悖。

据楚简本改之。

 

悖者,《说文》云:乱也。《玉篇》云:逆也。

帛书乙本之费字,于此,我不知其意也。

昧者,《说文》云:昧爽,且明也。

段注曰:各本且作旦。今正。且明者,将明未全明也。

《尚书·周书·牧誓》云: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又昧者,《博雅》云:冥也。

故历代注家训昧为暗,以为明暗相对。

此说似亦可通。

 

夷道若类。

从帛书乙本。

王弼本作:夷道若颣。

朱谦之曰:颣、类,古通用。

类者,不平也。

《左传·昭公十六年》云:刑之颇类。

孔颖达疏曰:类,不平也。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从王弼本。

辱者,污也。

《左传·襄公三十年》云: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

偷者,《说文》云:苟且也。

渝者,《说文》云:变污也。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

隅,《玉篇》云:角也。

大器免成。

从帛书乙本。

楚简本作:大器曼成。

王弼本作:大器晚成。

免者,《增韵》云:事不相及也。

曼、晚,二字之意,皆与经义不符也。

故不从。

 

道褒无名。

从帛书乙本。

王弼本作:道隐无名。

褒者,《说文》云:衣博裾。

段注曰:博裾谓大其袌囊也。《汉书》:褒衣大袑。谓大其衣绔之上也。引伸之为凡大之称,为褒美。

故,训褒为,大也,美也。

隐字,与经义不符也。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从帛书乙本。

王弼本作:夫唯道,善贷且成。

成者,《说文》云:就也。《广韵》云:毕也。

《老子》辨证

第四十二章(帛书第五章)

 

【帛书甲本】

□□□□□□□□□□□□□□□□□□□□中氣以為和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損之□□□之而損故人□□教夕議而教人故強良者不得死我□以為學父

【帛书乙本】

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以為和人之所亞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云﹦之而益□□□□□□□□□□□□□□□□吾將以□□父

 

【王弼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辩证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①气以为和②。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③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④。

冲,《玉篇》云:虚也。②和,《说文》云:相应也。③强梁,焦氏竑曰:木绝水曰梁,负栋曰梁,皆取其力之强。④父,《释名》云:甫也,始生已者。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虚其气以致和谐。人之所厌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之为自称。所以万物有时受损反而得益,有时得益反而受损。别人以此教我,我也以此教人。勇武者不得好死,我要以此作为教人的第一课。

 

【辨证】

本章从王弼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前面解释过,这里总结一下。

道生一。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一者,惚恍也。

或谓恍惚也,或谓无物也,今谓之混沌也。

皆一也。

换言之,一就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状态。

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状态呢?

老子说: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其上不明,其下不暗。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所谓惚恍。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道德经·第十四章》)

 

一者,道之始也。

老子谓之为,道纪。

朴者,道之基本也。

道之始者,至简也。

道之基本者,至简也。

故一者,朴也;朴者,一也。

 

一生二。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惚恍中生象,恍惚中生物。

象、物,谓二也。

但是这个物,指的是没有生命的实物。

 

二生三。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精者,灵也,真气也。

真者,《庄子·渔父篇》云:真者,精诚之至也。

信者,《说文》云:诚也。

精、真、信谓三。

 

窈兮冥兮者,谓岁月之悠远也。

其中有精者,谓生命生焉。

其精甚真者,谓生命精诚之至也。

其中有信者,谓生命有诚信者生焉。

 

老子所谓精,大抵是指生命吧。

有信者谓人也。

人和其他生命的区别是什么?

上学时候跟马克思学的是,劳动创造人类。

在儒生看来,大概是忠孝礼义之类。

老子认为是,信。

哪个学说更有道理呢?

 

二生三者,其中有精,则生命生也;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则人生也。

精、真、信谓三也。

 

三生万物。

三生万物者,生命始有感知,方可感知有无,方可感知万物也。

实谓生命感知万物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冲者,《玉篇》云:虚也。

和者,《说文》云:相应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

始称孤、寡、不穀者,其知道耶?

后世之王公,流于形式而已。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谓不言之教也。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强梁者,焦氏竑曰:木绝水曰梁,负栋曰梁,皆取其力之强。

子路之死,可谓强梁者不得其死也。

 

父者,《释名》云:甫也,始生已者。

《老子》辨证

第四十三章(帛书第六章)

 

【帛书甲本】

天下之至柔□騁於天下之致堅無有入於無閒五是以知無為□□益也不□□教無為之益□下希能及之矣

【帛书乙本】

天下之至□馳騁乎天下□□□□□□□□□無閒吾是以□□□□□□也不□□□□□□□□□□□□□矣

 

【王弼本】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辩证本】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

 

【注解】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①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②能及之。

益,洋溢充盈也。②希,《尔雅·释诂》云:罕也。

天下最为柔弱之物,驰骋在天下最为坚硬之物里,是为无有进入无间隙之物。我由此知道无为的洋溢充盈。不言知教,无为的洋溢充盈,天下罕有能及。

 

【辨证】

本章从帛书甲本。

 

水者,天下之至柔也。

润物细无声。

若不言之教,无为之洋溢充盈也。

 

一字之误,历代注疏,满盘尽墨,又一章矣。

我数言之。

解《道德经》,宜多用字之本义。

此又一例证也。

 

益者,溢之本字也。

益者,《说文》云:饶也。从水皿。皿,益之意也。

段注曰:食部曰,饶,饱也。

益之本义:水溢出也。

 

历代注疏,解益为有益,岂可知道耶?!

老子之道,何时可洋溢乎中国耶?!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

王弼本作: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王弼本少二于字。

虽一字之差,然经义稍有别,以帛书甲本之义为胜。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是老子以水为天下之至柔者也。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

王弼本作: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益者,溢之本字也。

溢者,《尔雅·释诂》云:盈也。

故益者,洋溢充盈也。

 

希者,《尔雅·释诂》云:罕也。

《老子》辨证

第四十四章(帛书第七章)

 

【楚简本】

名與身孰新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古智足不辱智止不怠可以長久

【帛书甲本】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帛书乙本】

名與□□□□□□□□□□□□□□□□□□□□□□□□□□□□□□□□□□□□□

 

【王弼本】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辩证本】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解】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①?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②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③,可以长久。

多,胜也。《说文》云:重也。②爱,吝惜也。③殆,《说文》云:危也。

名誉和身体哪个更为亲近?身体和财物哪个更为重要?得到和失去哪个更为有害?所以过度吝惜必有大的破费,过多的贮藏必有大的损失。知足不辱,知止不危,可以长久。

 

【辨证】

本章从王弼本。

 

本章所述:知足,知止,勿吝。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多者,胜也。

《说文》云:重也。从重夕。夕者相绎也,故为多。重夕为多,重日为叠。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爱者,吝惜也。

殆者,《说文》云:危也。

《老子》辨证

第四十五章(帛书第八章)

 

【楚简本】

大成若夬丌用不弊大浧若中丌用不窮大巧如拙大成若詘大植若屈躁勝凔青勝然清清爲天下定

【帛书甲本】

大成若缺亓用不幣大盈若沖亓用不窮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炳趮勝寒靚勝炅請靚可以為天下正

【帛书乙本】

□□□□□□□□□盈如沖亓□□□□□□□□□□□□巧如掘□□□絀趮朕寒□□□□□□□□□□□□

 

【王弼本】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辩证本】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注解】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①。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弊,《玉篇》云:坏也,败也。

大的成就看似有缺憾,但其功用却没有损坏。大的充盈看似空虚,但其功用却没有穷尽。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之主。

 

【辨证】

本章从王弼本。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经·第十六章》)

静乃明,明乃知成缺盈冲,乃为天下之主也。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弊,《玉篇》云:坏也,败也。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因何大道若隐耶?

《老子》辨证

第四十六章(帛书第九章)

 

【楚简本】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慘乎谷得化莫大乎不智足智足之爲足此恒足矣

【帛书甲本】

天下有道□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恒足矣

【帛书乙本】

□□□道卻走馬□糞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可欲禍□□□□□□□□□□□□□□□□□□足矣

 

【王弼本】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辩证本】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注解】

天下有道,却①走马以粪②。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却,《广韵》云:退也。《增韵》云:止也。②粪,《广韵》云:秽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云:荣季曰:是粪土也。

天下有道,牵回远走的马匹用以肥田。天下无道,战马在郊外产崽。祸莫大于不知足,错莫大于贪得。所以知足之足,是永远的满足。

 

【辨证】

本章几从王弼本。

惟王弼本之常字,改为,恒字。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却者,非连词。

当训为,退。

天下有道,国无战事。

马无用矣,则还于其家。

 

粪者,又治也,培也。

《礼记·月令》云:可以粪田畴。

疏曰:壅苗之根也。

《荀子·致仕篇》云:树落粪本。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欲者,恶之源也。

知足者,善之源也。

惟知足,乃不争;惟知足,乃助人也。

电视剧《我爱我家》插曲里的一句歌词:

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

是得老子之道矣。

《老子》辨证

第四十七章(帛书第十章)

 

【帛书甲本】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亓出也彌遠亓□□□□□□□□□□□□□□□弗為而□

【帛书乙本】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知天道亓出彌遠者亓知彌□□□□□□□□□□□而名弗為而成

 

【王弼本】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辩证本】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注解】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①,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②,不为而成。

牖,窗也。②名,通明。

足不出户,知天下,目不视窗,识天道。走得越远,所知越少。所以圣人不必出行就可以知道,不必去看就能够明了,不必去做就有成就。

 

【辨证】

本章从王弼本。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乎?

包不同曰:非也,非也。^-^

见素抱朴可也。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牖者,《说文》云:穿壁以木为交窗也。

许慎童鞋搞得如此复杂,说简单点,不就是窗户吗?^-^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名者,通明。

《韩非子·喻老》引此作:不见而明。

《老子》辨证

第四十八章(帛书第十一章)

 

【楚简本】

爲學日益爲道者日損損之或損以至亡爲也亡爲而亡不爲

【帛书甲本】

為□□□□□□□□□□□□□□□□□□□□□□□□□□

【帛书乙本】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云﹦之有云以至於無□□□□□□□□□□

 

【王弼本】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辩证本】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注解】

为学日益①,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益,充盈融会也。

为学,当使之每日充盈融会;为道,当使之每日减少。减少再减少,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是无不为。

 

【辨证】

本章从王弼本。

 

悟道之途,当日损之。

为道日损者,言归纳、总结也。

以至于朴,以至于无物。

见素抱朴也。

则可知无为。

则可知无为而无不为。

则悟道矣。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河上公注曰: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道谓之自然之道也。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

河上公解,为学日益,尚可自成一说。

其解,为道日损,纯属一派胡言。

于老子之时,尚无孔圣人首创之私学。

公学所教者,无非礼乐而已。

关于先秦学制,可参看徐复观将军《从古代学制看〈大学〉的成篇时代》一文。(《徐复观文集·第三卷·人性论史·先秦篇》)

为学日益者,礼乐越学越多,越学越繁琐,越学越无聊……

此解看似可通。

然我不以为此解为老子之本义。

 

为学日益者。

不宜作,为学日增解。

高亨先生译作:从事于学问,知识天天增多。

包不同曰:非也,非也。^-^

绝学无忧。(《道德经·第十九章》)

学不学。(《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老子他老人家从来就不强调学。

反倒强调,绝学、不学。

老子他老人家突然糊涂了吗?

怎么自相矛盾了呢?

老子他老人家当然没有糊涂。

后世错解而已。

 

如何由学而道?如何由道而至无为?

前人之乱解,几与本章之主旨毫无相关。

我以为。

益者,溢之本字。

解作,充盈融会。

所学者,当如水之充盈,方可融会。

融会方可贯通。

贯通之学,方可谓知。

是谓为学日益也。

 

或谓老子首创读书无用论。

持此论者,真朽木不可雕也。

 

学不在多,故圣人不学也。

重在融会贯通。

南怀瑾大师,号称读了八千卷《道藏》。

所谓贪多嚼不烂也。

依然以儒学解《道德经》。

不过满纸胡言耳。

再者,《道藏》与老子何干耶?

道学又与老学何干耶?

道学岂可解通《道德经》耶?

《老子》辨证

第四十九章(帛书第十二章)

 

【帛书甲本】

取天下也恒□□□□□□□□□□□□□□□□□□□□以百□之心為□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信也□□之在天下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耳目焉聖人皆咳之

【帛书乙本】

取天下恒無事及亓有事也□□足以取天□□□人恒無心以百省之心為心善□□□□□□□□□□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聖人之在天下也歙﹦焉□□□□□□生皆注亓□□□□□□□□

 

【王弼本】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辩证本】

取天下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翕翕,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注解】

取天下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翕翕①,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翕,《尔雅·释诂》云:合也。

(以德)取天下总是以无为之事,若行有为之事,则不足以取得天下。圣人总是没有私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对于善者,要善待他;对于不善者,也要善待他,这是以德使之善。对于信者,要相信他;对于无信者,也要相信他,这是以德使之信。圣人在(有其不言之教),则天下皆务实,圣人为天下人混浊其心(使天下人回归质朴)。百姓都瞩目于道,是圣人让百姓回复到婴儿的质朴状态。

 

【辨证】

全章乱解,又一例也。

本章主旨:德治乱世。

 

初读此章,以为非老子之作。

何也?

谓其前后矛盾也。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本章则言: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既以百姓为刍狗,则何必善之、信之耶?

又何必以百姓为子耶?

 

细读之,始知老子之深意也。

本章实为济世之苦药,治乱之良方也。

 

背景:

无道之世也,无德之世也。

忠信之薄,而离乱之世也。

是故不善者,有之;不信者,亦有之。

老子所论者,莫非今世耶?!^-^

 

故老子开篇即言:

取天下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几从王弼本。

惟常字,改为,恒字。

 

诸本皆以此句属上章。

非也。

上章所述者,为道之法也。

本章所述者,德治乱世也。

故此句当属本章也。

 

取天下者。

河上公训取为,治。

乱训也。

 

然老子何不言治天下耶?

对曰:斯是乱世,以无为而治乱世,岂可有得耶?

天下无道。

以力取天下者,易也。

然所得之天下,亦不过是无道之天下耳。

城头变换大王旗而已。

犹未取也。

欲天下有道,可得乎?

对曰:可也,必以德取天下也。

故,老子言取而不言治也。

以德取天下,而欲使天下归心,不以其道者,至难矣。

 

是故老子曰:取天下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无事者,无为之事也;有事者,有为之事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道德经·第二章》)

为道者无为。

故,取天下恒以无事者,谓以德取天下,必循其道也。

是谓,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若何可无事而取天下耶?

对曰:必有圣人也!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从帛书本。

王弼本作: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王弼本有诋毁圣人之嫌也。^-^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大哉斯言!

然古往今来,有圣人如是者夫?!

又孰为圣人耶?

鸟生鱼汤?文武周公?

大概老子他老人家不鸟他们吧。^-^

 

然无圣人,不以百姓之心为心。

则此题无解矣。

 

有圣人。

则必先树德,所谓树之风声也。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

王弼本作: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王弼本有冒充圣人之嫌也。^-^

 

善者,谓真也;

信者,谓诚也,谓忠也。

必致: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必使天下有真、有信。

德善者,以德使之善也,以德使之真也;

者,以德使之也,以德使之诚也。

 

圣人在,天下翕翕,为天下浑其心。

几从王弼本。

惟王弼本歙字,改为,翕字。

帛书本做: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心。

 

歙者,与翕同。

翕者,《尔雅·释诂》云:合也。

翕翕者,合貌也。

天下翕翕者,谓天下皆务实也。

 

王弼本言天下翕翕,帛书本似言圣人翕翕。

圣人本翕翕也。

太上,下知有之。(《道德经·第十七章》)

圣人之功在使天下之翕翕也。

故从王弼本。

 

不善者,有之;不信者,亦有之。

是时也,天下岂可谓之翕翕耶?

当谓浮躁也,喧嚣也。

圣人出,以不言之教,无为之溢,为天下浑其心也。

(无为之溢者,说见《老子辩证·第四十三章》)

 

浑者。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浑兮其若浊。(《道德经·第十五章》)

是老子以混浊来描述古之善为道者。

为天下浑其心者,言使天下人归于质朴也。

谓回归道纪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从王弼本。

谓百姓皆归于质朴,瞩目于道也。

圣人使百姓回复婴儿之质朴也。

 

是以圣人之德,使天下归于道也。

是谓德取天下也!

 

历代之解,岂有得老子之义者乎?!!!

 

今人欲以德治国,而老子之言,当可深鉴之也!

《老子》辨证

第五十章(帛书第十三章)

 

【帛书甲本】

□生□□□□□□有□□□徒十有三而民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亓生﹦也蓋□□執生者陵行不□矢虎入軍不被甲兵矢無所投亓角虎無所昔亓蚤兵無所容□□□何故也以亓無死地焉

【帛书乙本】

□生入死生之□□□□□之徒十又三而民生﹦僮皆之死地之十有三□何故也以亓生﹦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兵革兕無□□□□□□□□亓蚤兵□□□□□□□□也以亓無□□□

 

【王弼本】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辩证本】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注解】

出生入死。生之徒①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②,动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③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徒,《说文》云:步行也。②生生,犹言贪生也。③被,《唐韵》云:覆也。通作披。

出于生地而入于死地。去往生途大概有十分之三的机会,去往死途也大概有十分之三的机会。而百姓皆贪生,因有所动作却置之于死地的,大概有十分之三的机会。这是什么缘故呢?正是因为他们贪生(而忽视了规律)。听说善于把握生机者,行于山陵也不避犀牛、猛虎,进入军营也不披坚执锐。犀牛用不上它的角,猛虎用不上它的爪子,兵器用不上它的锋刃。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掌握了规律)那里根本就不是死地。

 

【辨证】

本章几从帛书本。

 

本章主旨:知常乃明也。

 

历代注疏,满盘尽墨者,又一章矣。

如此乱解,当有何面目见老子于地下耶?

本章之误,盖始于韩非子。

《韩非子·解老》云: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

其后之注家,多从韩非子之说。

于是,就串成糖葫芦了。^-^

 

解老者,宜以老解老也。

此为上上之解也。

本章即此例也。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第十六章》)

历代注家若读此节。

盖十之八*九皆恍然大悟,乃顿足捶胸曰:原来如彼。^-^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者,非如韩非子之说,谓由生而至死也。

然则何谓耶?

对曰:出于生地而入于死地也。

即如其字面之义也。

 

老子所言者,常也,规律也。

出于生地而入于死地者,常也。

生死者,非言人之死活也。

犹言吉凶,利害也。

人皆知趋利避害。

然往往欲得其生,却得其死。

欲得其吉,却得其凶。

欲得其利,却得其害。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得马,焉知非祸耶?

然因何如此耶?

盖人不知常也。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徒者,《说文》云:步行也。

徒,途之本字也。

从马叙伦说。

 

凡事,皆有利害。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者。

谓凡往者,或可至于生地,或可至于死地也。

 

而民生生,动之死地之十有三。

动之死地,从王弼本。

帛书本作:动皆之死地。

皆,谓全也。

又曰十有三,岂不矛盾耶?

 

生生者,谓向生也。

说得直接点,就是贪生。

或曰,趋利避害。

 

动者,《说文》云:作也。

动而之于死地者,十有三也。

十有三者,谓妄动者也。

故老子曰: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第十六章》)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本欲趋利避害,却妄作而之于死地。

 

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盖者,语辞。

 

执者,持也。

善执生者,谓善于把握生机者。

 

兕者,《说文》云:状如野牛而青。

《尔雅·释兽》云:兕似牛。

注曰:一角,青色,重千斤。

疏曰:其皮坚厚,可制甲。《交州记》:角长三尺余,形如马鞭柄。

曰了半天,也木有曰清楚哈。

其实就是犀牛。^-^

 

被者,《唐韵》云:覆也。

通作披。

被甲兵者,谓披坚执锐也。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投者,《增韵》云:纳也。

措者,《说文》云:置也。

容者,《增韻》云:受也,包函也。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言其所行之处非死地也。

 

兕有角,虎有爪。

然兕虎皆有常也。

当其呼呼时也。^-^

大摇大摆入山陵,何用避兕虎耶?

 

军者,非杀人狂魔也。

若披坚执锐而入军者,则反凶矣。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何凶之有耶?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第十六章》)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