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国学复兴网 首页 国学投稿 国学著作 查看内容

逸民著:《老子辩证》● 第五十一章----第六十章

2014-1-20 20:30| 责编: 国学复兴网| 查看: 4168| 评论: 0|作者: wangofkings|来自: 国学复兴网

摘要: 《老子》辨证 第五十一章(帛书第十四章) 【帛书甲本】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祭也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之□□□□□□弗有也為而弗寺也長而弗宰也此之 ...

《老子》辨证

五十一帛书第十四

 

帛书甲本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祭也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之□□□□□□弗有也為而弗寺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帛书乙本

道生之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夫莫之爵也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亭之毒之養之復□□□□□□□□□□□弗宰是胃玄德

 

【王弼本】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辩证本】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解】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畜,《广韵》云:养也。②亭,《说文》云:民所安定也。③毒,《广雅·释诂》云:安也。

道生之,德养之,物使之有形,为器使之终有成。所以万物都尊道贵德。道之尊,德之贵,虽无爵位而恒常如此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之,盖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辨证】

本章几从王弼本。

 

本章主旨:道生、德养万物。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几从王弼,惟势字,改为,器字

高明先生云:夫物生而后则畜,畜而后形,形成而为器。其所由生者道也,所畜者德也,所形者物也,所成者器也。

真高明之论也!

然《道德经》历代注疏,如此高论者,甚是寥寥也。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自然。

几从王弼,惟命字,改为,爵字;常字改为恒字

作命字文义亦通,作爵字经义为佳。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说文》云:民所安定也。

毒者,《广雅·释诂》云:安也。

 

王弼本、帛书乙本同为:养之

从傅奕本改。

畜者,养也。

前既德畜之,此又养之,是为重复。

者,覆盖也。

谓护之也。

《老子》辨证

五十二帛书第十五

 

帛书甲本

閉丌門賽丌終身不堇啟丌門賽丌事終身不棘

帛书甲本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亓母以知亓□復守亓母沒身不殆塞亓兌閉亓門終身不堇啟亓悶濟亓事終身□□□小曰□守柔曰強用亓光復歸亓明毋道身央是胃襲常

帛书乙本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亓母以知亓子既知亓子復守亓母沒身不佁塞亓兌閉亓門冬身不堇啟亓兌齊亓□□□不棘見小曰明守□□強用□□□□□□□遺身央是胃□常

 

【王弼本】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辩证本】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常。

 

【注解】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常。

兑,段玉裁曰:借为阅字,阅同穴。穴,《说文》云:土室也。堇,《博雅》云:少。济者,成也。袭,重也,合也。

天下万物始于有,我们把有当作天下之母。既然懂得有生于无,就能知万物,既知万物,复守一(即无)抱朴终身就没有危险。把有堵在屋子里,关上门,我们终身也不会缺少什么;把有的门打开,以成有为之事,我们终身都会无可救药。(无之于有,,)看到小才是明,守住弱才是强以有之光,使其回归于无,这才是明,这样才不会给我们自身带来灾祸,这就是合乎规律。

 

【辨证】

本章几从王弼本。

 

本章主旨:有乃天下之母,然不可恃有而为也。

 

历代注疏,满盘尽墨,又一章矣。

我无语鸟。^-^

老子地下有知,要骂人鸟。^-^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天下有始者,天下始于有也。

历代错解,不说也罢。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

相生也。(《道德经·章》)

无之相生,谓无之也。

此二句可互为注解。

天下始于有,故有为天下之母也。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历代乱解,以母为道。

则其母之其,为万物;

而其子之其,为道。

其字忽而代指万物,又忽而代指道,老子木有文化咩?^-^

 

其者,代指有也。

本章通篇之其字,皆代指有也。

有生于无。

故无者,万物之外祖母也。^-^

道生一。

则道者,万物之太姥姥也。^-^

 

有生于无。

无者,一也。

既得其母者,谓得一也。

(说见《老子辩证·第三十九章》)

以知其子者,谓知万物也。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者,谓知万物而复守一抱朴也。

没身不殆矣。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几从王弼本。

惟王弼,勤字,从帛书本,改作,字。

开字,从帛书本,改作,启字。

启假为开者,避汉孝景帝刘启之讳也。

亦可知帛书二本皆早于汉孝景帝之世矣。

 

者,《说文》云:说也。

段注曰:说者今之悦字。……《老子》塞其兑,闭其门。借为阅字,阅同穴。

段说近是也。

,《说文》云:土室也

 

闭其门者,闭其门也。^-^

不出户,知天下(《道德经·第四十章》)

 

者,《博雅》云:少也。

济者,成也

救者,救也。^-^

《武王盘铭》云:溺于渊,尚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无之于有,乃小也,乃柔也。

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道德经·第章》)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者,谓有归于无也。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常。

几从王弼本。

惟王弼,习字,从帛书本,改作,袭字。

 

万物有光。

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第章》)

万物之光,需和之。

有亦有光,可用之。

用之反也。

 

复者,谓归根也,谓反也。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经·第十六章》)

谓有回归于无也。

 

,重也,合也。

袭常者,谓合乎规律也。

《老子》辨证

五十三帛书第十六

 

帛书甲本

使我潔有知也□□大道唯□□□□□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食貨□□□□□□□□□□□□

帛书乙本

使我介有知行於大道唯他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齎財□□□□盜□□□非□也

 

【王弼本】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辩证本】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竽,非道也哉!

 

【注解】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塗④,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非道也哉!

介然,犹言固貌邪也径,《玉篇》云:小路也。塗,《广雅》云:污也。⑤厌,《集韵》云:足也。⑥竽者,《韩非子·解老》云:五声之长者也。犹言引领也。

使我坚定信念,行于大道,惟畏惧被引入邪途。大道平坦,而百姓贪图捷径。朝堂污浊,田地荒芜,粮仓空虚。穿着华丽,佩戴利剑,满足美食,财货有余。(这种人是)大盗,(他们)引领百姓(走上邪途)。那不是道!

 

【辨证】

本章几从王弼本。

 

未敢言历代注疏,全章错解,然亦去之不远矣!

 

本章主旨:行于大道,惟惧侯王引百姓入于邪途也。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是畏。

几从王弼本。

惟施字,从帛书乙本,改为,他字。

 

介者,《说文》云:划也。

《广韵》云:际也。

《易·系辞》云:忧悔吝者存乎介。

曰:介谓辨别之端。

 

《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

介然者,谓既已知际,则泾渭分明矣,则当知如何行止。

介然者,谓固然也。

当代注家,多马马虚虚解对,已属难能矣。

 

施者,任继愈从王念孙说,训施字为,邪。

我既不知其然,亦不知其所以然也。

不敢从也。

 

他者,彼之称也,此之别也。

与佗它通。

《尔雅》、《说文》均未收此字。甚怪。

《小雅》云: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由此可知,他字并非晚出,然金文亦未见此字。

《诗经》中之他字,已非其本义。

然《诗经》中之字,《尔雅》、《说文》均不录,是为怪事也。

或曰他字之本义不雅,而均不录之耶?

他者,邪也。

《扬子·法言》云:君子正而不他。

他者,从人从也。

也者,《说文》云:女阴也。

他之本义,以女阴为用者耶?失足妇女耶?^-^

由此义引申为邪也。

其本义未敢遽而定论也。

 

许慎童鞋不训他字,我来乱训。

然意犹未尽,未尽老子之义也。

他者,岂不谓淫之首耶?

固然,淫者,谓过也,非今日之义也。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者,《说文》云:步道也。

徐锴道不容车,故曰步道。

《玉篇》云:小路也。

《易·说卦》云:艮为山,为径路。

:徯径,细小狭路。

 

朝甚,田甚芜,仓甚虚

几从王弼本。

惟除字,从高亨说,改为,字。

 

除者,《说文》云:殿阶也。

古文,乃至今文,除字均无形容词的用法。

则必为假字。

 

高亨先生以为,除、二字,古通假,从之。

者,《广雅》云:污也。

《庄子·让王篇》云:夷齐曰,周以塗吾身,不如避之以洁吾行。

 

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厌者,《集韵》云:足也。

 

是为竽,非道也哉!

几从王弼本。

惟夸字,从《韩非子·解老》,改为,竽字。

《韩非子·解老》云: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今大奸作则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则小盗必和。故: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而货资有余者,是之谓盗竽矣。

 

高亨先生、任继愈先生,循韩非子此说,释盗竽为强盗头子。

大谬也!!!

 

韩非子此说近是也。

然尤未明老子之深意也。

又是大奸作,又是俗之民唱,又是小盗和,什么跟什么呀?^-^

不知所云。

韩非子谓之大奸者,当谓为大盗也。

当言:大盗吹竽则俗之民和,而民从盗,不从道矣。

 

盗竽者,谓大盗吹竽也!

所谓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者,当谓侯王也。

老子言其为大盗也。

竽者,五声之长也。

犹谓竽者,乐之导也。

侯王树之风声,万民皆从。

侯王为道树民以道,则万民皆从道;

侯王为盗树民以盗,则万民皆从盗矣。

大盗吹竽,钟瑟和之,是为淫乐。

 

道者,民之导也。

民好径而从盗,以盗为导,不以道为导,则天下乱矣。

以盗为导者,非道也!

《老子》辨证

五十四帛书第十七

 

楚简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兌子孫以丌祭祀不屯攸之身丌德乃貞攸之家丌德又餘攸之鄉丌德乃長攸之邦丌德乃奉攸之天□□□□□□□□家以向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可以智天□□□□□

帛书甲本

善建□□撥□□□□□子孫以祭祀□□□□□□□□□□□□□□□餘脩之□□□□□□□□□□□□□□□□□□□以身□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觀□□□□□□□□□□□□□

帛书乙本

善建者□□□□□□□子孫以祭祀不絕脩之身亓德乃真脩之家亓德有餘脩之鄉亓德乃長脩之國亓德乃夆脩之天下亓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知天下之然茲以□

 

【王弼本】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辩证本】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注解】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拔,《增韵》云:攻而举之也。脱,博雅》云:离也。③辍,《广韵》云:已也。④普,《广韵》云:博也,大也,遍也。⑤视,审视。

善于建德者,其德不可动摇;善于抱德者,其德不会脱离;于是子孙之祭祀不绝。于身,其德真诚;修于家,其德余;修于乡,其德长;修于国,其德丰;修于天下,其德广博故以之德审视自身,以之德审视其家,以之德审视其乡,以之德审视其国,以天下之德审视天下。我如何知天下是这样的呢此。

 

【辨证】

本章从王弼本。

 

本章主旨:修德也。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不辍,帛书乙本作,不绝

《韩非子·解老》引作,不绝;《韩非子·喻老》引作,不辍。

者,《广韵》云:已也。《集韵》云:止也。

 

拔者,《增韵》云:攻而举之也。

,《博雅》云:离也。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其德乃普帛书乙本作,其德乃博。

普者,《广韵》云:博也,大也,遍也。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者,《说文》云:谛视也。

段注曰:审谛之视也。

 

《韩非子·解老》云:修身者以此别君子小人,治乡、治邦、莅天下者各以此科适观息耗,则万不失一。

韩非子之说近是也。

 

当云:

以自身德审视自身,则知自身;

以一家之德审视其家,则知其家;

以一乡之德审视其乡,则知其乡;

以一国之德审视其国,则知其国;

以天下之德审视天下,则知天下。

由是而知天下也。

 

后世儒生家国天下之论,乃因袭老子之言耳。

《老子》辨证

五十五帛书第十八

 

楚简

酓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蠆蟲它弗螫攫鳥猛獸弗扣骨溺筋柔而捉固未智牝戊之合易恕精之至也終日呼而不憂和之至也和曰常智和曰明益生曰羕心使氣曰勿壯則老是胃不道

帛书甲本

□□之厚□比於赤子逢癘虺地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而朘□精□至也終號而不嚘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即老胃之不﹦道□□□

帛书乙本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癘虫蛇弗赫據鳥孟獸弗捕骨筋弱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朘怒精之至也冬日號而不嚘和□□□□□□常知常曰明益生□祥心使氣曰強物□則老胃之不﹦道﹦蚤已

 

【王弼本】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辩证本】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解】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玉篇》云:螫蟲。②虺,《广韵》云:蛇虺。③攫鸟,鸷鸟也。凶猛之鸟,鹰隼之类。④朘,赤子阴也。⑤嗄,《玉篇》云:声破。《集韵》云:声变也。⑥祥,灾⑦壮,强也,盛也。

德厚之人,有如赤子蝎毒蛇不螫,鹰隼猛兽不骨弱筋柔而固,未知男女交合而小鸡鸡可以勃起气充沛的缘故终日嚎啕声音也不会嘶哑,是阴阳调和的缘故阴阳调和是自然规律,知道自然规律才是明白。过度使用生命是为灾祸,欲望支配精气是为(逞)强。万物强盛则易致老,称为不道,不道早亡。

 

【辨证】

本章由各本综合

 

本章主旨:德厚者,精之至也,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从楚简本、帛书乙本。

含者,正韵云:包也,容也。

 

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

楚简本作:蜂蠆蟲它弗螫攫鳥猛獸弗扣

帛书甲本作:逢癘虺地弗螫攫鳥猛獸弗搏

帛书乙本作:蜂癘虫蛇弗赫據鳥孟獸弗捕

王弼本作: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者,《玉篇》云:螫蟲。

就是蝎子一类的毒虫。

者,《广韵》云:蛇虺。

就是一种毒蛇。

者,《增韵》云:扑取也。

鸟者,鸷鸟。凶猛之鸟,鹰隼之类。

搏者,《集韵》云:捕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

几从王弼本。

惟,全作,改为,

帛书乙本作:骨筋弱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朘怒精之至也

者,同

者,《唐韵》云:同脧。赤子阴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从帛书甲本、王弼本。

 

者,《玉篇》云:声破。集韵》云:声变也。

和者。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五章》)

谓阴阳调和也。

 

和曰常,知常曰明。

从楚简本。

王弼本作: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常者,规律也。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经·第十六章》)

复命曰常曰常

复命者,规律也;阴阳调和者,亦是规律也。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诸本几同。

 

益者,之本字也。

,《尔雅·释诂》云:盈也。

 

祥者,

《左传·昭十八年》云:郑之未灾也,里析曰:将有大祥。

杜预注曰:祥,变异之气。

孔颖达疏曰:祥者,善恶之征。中庸必有祯祥,吉祥也。必有妖孽,凶祥也。则祥是善事,而析以灾为祥者,对文言耳。序:亳有祥桑。五行传:时有靑眚靑祥,白眚白祥之类,皆以恶征为祥。是祥有善有恶,故杜云变异之气。

可知,祥可训为灾也。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从王弼本。

 

壮者,强也,盛也。

《尔雅·释天》云:八月为壮。

《老子》辨证

五十六帛书第十九

 

楚简

智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閉丌門賽丌兌和丌光同丌塵剉丌貝解丌紛是胃玄同古不可得而新亦不可得而疋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戔古爲天下貴

帛书甲本

□□弗言﹦者弗知塞亓悶閉亓□□其光同亓塵坐亓閱解亓紛是胃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而貴亦不可得而淺故為天下貴

帛书乙本

知者弗言﹦者弗知塞亓兌閉亓門和亓光同亓塵銼亓兌而解亓紛是胃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也亦□□得而□□□得而利□□□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王弼本】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辩证本】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注解】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兑,段玉裁曰:借为阅字,阅同穴。穴,《说文》云:土室也。轨迹。例如,前尘、后尘

知道者不言(而教),言者并不知道。把天下人的有为之心堵在屋子里,关上门。以道挫折天下人的锐气,调解天下人的纠纷,和谐天下人的光芒,协调天下人的轨迹。所以天下人不可因为得到而亲近,也不可因为得到而疏远;不可因为得到而得利,也不可因为得到而受害;不可因为得到而高贵,也不可因为得到而低贱。故为天下贵。

 

【辨证】

本章几从王弼本。

 

《庄子·徐无鬼》云:故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此谓真人。

是《庄子》以为,本章所述者,德者以德治天下。

此说近是。

 

本章主旨:德治天下,以德,而非得也。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知道者也,德者也。

《庄子》所说之真人也。

不言者,不言之教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第章》)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几从王弼本。惟,解其,改为,解其

 

塞其兑,闭其门。(《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重出。

 

者,《说文》云:说也。

段注曰:说者今之悦字。……《老子》塞其兑,闭其门。借为阅字,阅同穴。

段说近是也。

,《说文》云:土室也

 

于第五十二章,其者,指有。

于本章,其者,指天下之有,或指天下人之有。

其义一也。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第章》)

重出。

 

,轨迹。例如,前尘、后尘。

 

于第四章,其者,指万物。

于本章,其者,指天下,或指天下人。

其义一也。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内德惟德也。^-^

《韩非子·解老第二十》云:德者,内也。得者,外也。

得之于外者,于德无益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者,不以得为德,以有德;下德者,以不失得为德,以无德

 

上德者,为天下贵

《老子》辨证

五十七帛书第二十

 

楚简

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吾可以智丌然也夫天下多期韋而民爾畔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勿滋起法勿滋章盜賊多又是以聖人之言曰我亡事而民自富我亡爲而民自化我好青而民自正我谷不谷而民自樸

帛书甲本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也哉夫天下□□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何物茲□□□□□□盜賊□□□□□□□□□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

帛书乙本

以正之國以畸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亓然也才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昏□□□□□□□□□□物茲章而盜賊□□是以□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王弼本】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辩证本】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欲而民自朴。

 

【注解】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欲而民自朴。

彰,《广韵》云:明也。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为之事取天下。我凭什么道是这样的呢?以此:天下多忌讳,而百姓就更加百姓多利器,国家就更加昏暗;人多伎巧,就更加泛滥;法令越明细,盗贼就会很多。所以圣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以不为欲念而民自朴。

 

【辨证】

本章几从王弼本。

 

本章主旨:以正治国,以无为之事取信天下。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无事者,无为之事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道德经·第二章》)

取天下者,以德取天下也。

说见《老子辩证·第四十九章》

 

或训正为政者,非也。

政治者,以正治国也。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何谓忌讳

所畏为忌,所隐为讳。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王弼注曰:民多智慧则巧伪生,巧伪生则邪事起。

此说是也。

 

伎巧楚简本作,智,帛书甲本作,知。

知,二字互训。

皆谓伎巧也。

 

,《广韵》云:明也。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欲而民自朴。

几从王弼本。惟,,从楚简本、帛书乙本改为,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老子》辨证

五十八帛书第二十一

 

帛书甲本

□□□□□□□□亓正察﹦亓邦缺﹦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

帛书乙本

亓正閔﹦亓民屯﹦亓正察﹦亓□□□福□之所伏孰知亓極□無正也正□□□善復為□□之悉也亓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紲光而不眺

 

【王弼本】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辩证本】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注解】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缺,《篇海》云:少也,毁也,玷也。②极,《说文》云,栋也。割,《尔雅·释诂》云:裂也。廉,《说文》云:仄也。⑤刿者,《说文》云:利伤也。

为政沉闷,百姓纯朴;为政精明,百姓污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谁道福祸相互转化的中点吗并没有(负之说)。正可以转化为奇,善可以转化。人的迷惑时间已经很长所以圣人方正而不割裂,有棱角而不伤人,直接而不放肆,光亮却不耀眼。

 

【辨证】

本章从王弼本。

 

本章主旨:福祸相依。为政亦如此。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闷闷,帛书乙本作:閔閔。

 

闷者,默也。

闷然而后应,氾而若辞。(《庄子·德充符》)

闷闷者,沉默也。

 

察察闷闷对文,其意相反。

察者,《说文》云,覆审也。

察察,任继愈先生译为:精明。

甚当,从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福祸相依。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极者,《说文》云,栋也。

屋之正梁也。

 

��者,《说文》云:妖本字。

巧也。一曰女子笑貌。

《诗》曰:桃之����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尔雅·释诂》云:裂也。

,《说文》云:仄也。

者,《说文》云:利伤也。

《老子》辨证

五十九帛书第二十二

 

楚简

紿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早服是胃□□□□□□□□不克不克則莫智丌恒莫智丌恒可以又國又國之母可以長久□□□□□□長生久視之道也

帛书甲本

□□□□□□□□□□□□□□□□□□□□□□□□□□□□□□□□□□□□□□□□可以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胃深槿固氏長□□□□道也

帛书乙本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蚤﹦服﹦是胃重﹦積□□□□□□□□□□□莫﹦知﹦亓﹦□□□□有﹦國﹦之母可□□久是胃□根固氏長生久視之道也

 

【王弼本】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辩证本】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注解】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谓农事也。服,《说文》云:用也。柢,《说文》云:木根也。久视者,谓目不衰也。

治理百姓,祭祀上天,一定要依靠农事。只有农事,才可以称为早成事功。早成事功称之为重积德。重积德则无,无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了之母(农事)可以长久。这就深根固柢,长久之道。

 

【辨证】

一字之误,全章错解。

一而再,再而三耶?

 

本章从王弼本。

 

本章主旨: 夫惟农事,国之母也。

农事者,中国历代立国之本也。

 

治人事天,莫若啬。

王弼注曰:啬,农夫,农人之治田务,去其殊类,归于齐一也。

此说近是也。

王弼者,天纵英才也。

然少年早逝,若假以时日,其可得老子之原旨乎?

 

者,《说文》云:爱瀒也。从来从。来者,而藏之。故田夫谓之啬夫。凡啬之属皆从啬。��,古文啬从田。

此非之本义也。

来之本义,

㐭之本义:也。

者,穑之本字也。

之本义:麦入仓也。

 

者,于此,谓农事也。

 

夫唯啬,是谓早服

服者,《说文》云:用也。

段注曰:《关雎笺服,事也。

早服者,早成也,早成农事也。

早服者,可谓造福也。

 

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惟早成农事,乃可养中国之人,岂可不谓之为重积德耶?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秦之得天下也,惟耕战而已。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国之母者,谓啬也,即农事也。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者,《说文》云:木根也。

者,谓目不衰也。

《老子》辨证

六十帛书第二十三

 

帛书甲本

□□□□□□□□□□天下亓鬼不神非亓鬼不神也亓神不傷人也非亓申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不相□□德交歸焉

帛书乙本

治大國若亨小鮮以道立天下亓鬼不神非亓鬼不神也亓神不傷人也非亓神不傷人也□□□弗傷也夫兩□相傷故德交歸焉

 

【王弼本】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辩证本】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注解】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莅,《韵会》云:临也。②鬼神者,阴魄为鬼,阳魂为神。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阴魄就不会还阳非但阴魄不会还阳神(阳魂)也不会伤人;非但神(阳魂)不会伤人,圣人也不会伤人。由于神和圣人都不伤人,故而神之德和圣人之德至于天下

 

【辨证】

本章从王弼本。

 

本章主旨:以道治大国,若烹小鲜。天下,则无天灾人祸矣。

 

治大国,若烹小鲜。

《说文》云:鱼名。出貉国。

故鲜者,鱼也。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韵会》云:临也。

鬼者,《说文》云:人所归为鬼。

者,鬼神

阳魂为神,阴魄为鬼。

 

何谓其鬼不神

盖谓天下无道,阴魄犯阳。

则需巫婆以驱鬼也。

天下有道,阴魄惟享其祭祀,则安其位矣。

 

何谓其神不伤人

神岂伤人乎?

对曰:然,若河伯娶妇之类。

天下无道,则河神肆虐也。

此谓天灾也。

 

何谓圣人亦不伤人

圣人岂伤人乎?

对曰:然。

圣人者,谓侯王也。

侯王为道,自是圣人。

侯王无道,岂止伤人耶?

此谓人祸也。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两不相伤者,谓两不加于人也。

神之德、圣人之德皆归,是谓交相归至也。

 

老子岂信鬼神耶?

我实不知之也。

然老子所谓之鬼神者,盖以世人皆知之语,言无道之世之天灾人祸耳。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