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辨证 第六十一章(帛书第二十四章)
【帛书甲本】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靚勝牡為亓靚□□宜為下大邦□下小□則取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亓欲□□□□□為下 【帛书乙本】 大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靜朕牡為亓靜也故宜為下也故大國以下□國則取小﹦國﹦以下大國則取於大國故或下□□□下而取故大國者不□欲並畜人小國不□欲入事人夫□□亓欲則大者宜為下
【王弼本】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辩证本】 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国者,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注解】 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牝①也。天下之交②也,牝恒以静胜牡③,为其静也,故宜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国者,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①牝,《说文》云:畜母也。②交,谓交合也。③牡,《说文》云:畜父也。 大国居于下流,为天下之根。天下之交合,雌性总是以静而胜过雄性,因为其静,故而宜于为下。故而大国下于小国,则取信小国;小国下于大国,则取信于大国。是故或居下而取信,或居下而被取信。都得到了他们所想要的,而大国宜于居下。
【辨证】 本章从帛书本。
本章主旨:封建社会稳定之道。
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 王弼本作: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牝者,《说文》云:畜母也。 牡者,《说文》云:畜父也。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德经·第六章》)
交者,《说文》云:交胫也。 《广韵》云:共也,合也。 交者,于此谓交合也。 从高明先生之说。
何谓牝恒以静胜牡? 看看求偶的雄性动物就明白了。^-^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取者,谓取信也。 犹联盟也。 取天下恒以无事。(《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此取天下,非以武力夺取天下也,谓以德取天下也。 取小国、取于大国,亦言以德取也。
故大国者,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兼畜人者,以求跟从; 入事人者,以求庇护。
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谓大者以德示下也。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代,其时正是中国的封建社会。 当时的社会,和其后秦始皇建立的集权社会,在社会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相对于秦后的集权社会而言,封建社会是一个分权社会、等级社会。 西周初年,周天子一家独大,正是老子所谓的小国寡民,或者说是一大众小的结构。到了老子生活的时代,周王室已经没落,代之以春秋五霸,挟天子以令诸侯,变成了数大众小的结构。是以老子或言王,或言侯王。 老子生活的时代,想要社会稳定,就必须达成数大诸侯之间实力的平衡。是以大国必须取得小国的支持,依靠武力,兼并小国,容易引起大国之间的战争,也许得不偿失。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小国结盟。小国跟从大国,而大国庇护小国。 老子是一个纯粹的和平主义者,坚决反对战争。故而老子所谓的取,不是以武力攻取,而是以德取信;老子所谓的兼养,不是兼并,而是结盟;老子所谓的入事,不是投降,而是服从。 《老子》辨证 第六十二章(帛书第二十五章)
【帛书甲本】 □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之不善也何棄□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善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胃□□得有罪以免輿故為天下貴 【帛书乙本】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保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之不善何□□□□立天子置三鄉雖有□□璧以先四馬不若坐而進此古□□□□□□□□□不胃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
【王弼本】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辩证本】 道者万物之尊。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注解】 道者万物之尊。善人之宝①,不善人之所保②。美言可以市③,尊行可以加④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⑤以先⑥驷马,不如坐⑦进⑧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①宝,《说文》云:珍也。②保,《说文》云:养也。③市,《广韵》云:买也。④加,《广韵》云:上也,陵也。⑤拱璧,大璧也。⑥先,导也。⑦坐,《说文》云:止也。⑧进,益也。 道,是万物之尊。是善人的珍宝,是不善人应该保养的。华丽的言辞可以待价而沽,卑微的敬行可以使人高高在上。不善之人,何弃之有?故而立天子,设置三公,他们虽然有手持拱璧之人为其导引驷马,但还是不如停下来进益此道。古人为什么以道为贵呢?并不是说为道者,有求必得,有罪可免!故而道乃为天下之贵。
【辨证】 本章几从王弼本。
本章主旨:道者,天下之贵也。侯王当为道,为道乃德。
道者万物之尊。 王弼本作:道者万物之奥。 帛书本作:道者万物之注也。 高明先生以为,注乃主之假字,非也。 道者,非万物之主也。 道氾兮,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命于大。(《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是证其非也。
奥者,《说文》云:宛也。室之西南隅。 段注曰:宛者,委曲也。室之西南隅,宛然深藏,室之尊处也。 饶双峰曰:五祀,先设主*席,而祭于其所,亲之也。后迎尸而祭于奥,尊之也。 是可训奥,为尊也。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恒自然。(《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是为其证也。
然,奥字,《道德经》中仅一见。 甚是蹊跷。 莫非,奥、尊二字,因形近而误耶? 而本章末句云:故为天下贵。 是与首句,道者万物之尊,对文。 故而,改奥字,为尊字。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宝者,《说文》云:珍也。 保者,《说文》云:养也。 道者,善人珍之,不善人需养之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美言者,谓花言巧语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市者,《广韵》云:买也。 尊者,敬也。
加者,《广韵》云:上也,陵也。
美言可待价而沽,卑微之敬行可使人凌也。 美言、尊行,皆有其用,不善者,因何而弃之耶? 且尚有圣人救之也。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材,是谓袭明。(《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拱璧者,大璧也。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云:与我其拱璧,吾献其柩。 孔颖达疏曰:拱,谓合两手也,此璧两手拱抱之,故为大璧。 先者,导也。 《周礼·夏官·大司马》云:以先恺乐,献于社。 注曰:先犹导也。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者,言执拱璧之人导驷马也,盖谓天子、三公之仪仗也。
坐者,《说文》云:止也。 进者,益也。 《易·乾卦》云:子曰: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 孔颖达疏曰:欲进益道德,修营功业。......忠信所以进德者,复解进德之事,推忠于人,以信待物,人则亲而尊之,其德日进,是进德也。 是孔颖达训进,为益也。
不如坐进此道者,谓不如止而进益此道也。
老子所谓天子、三公者,侯王也。 侯王为道者,圣人也。 圣人恒善救人也。 此圣人之功用之一也。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为道乃德,德者得也。 然为道非为求得也。 故为天下贵也。 《老子》辨证 第六十三章(帛书第二十六章)
【楚简本】 爲亡爲事亡事未亡未大小之多惕必多難是以聖人猷難之古終亡難 【帛书甲本】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未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冬不為大故能□□□□□□□□□□□□必多難是□□人猷難之故終於無難 【帛书乙本】 為無為□□□□□□□□□□□□□□□□□□□□□□乎亓細也天下之□□□易天下之大□□□□□□□□□□□□□□□夫輕若□□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之故□□□□
【王弼本】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辩证本】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注解】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①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①图,《尔雅·释诂》云:谋也。 为,当行无为;做事,当做无事;品味,当品无味。大者,视之为小;多者,视之为少。(怨者,视之为德;故而)以德报怨。谋划难事于其容易之处,做大事于其细微之处;天下难事必定始作于容易之处,天下大事必始作于细微之处。由此,圣人始终不做大事,故而能成就大事。轻言承诺必少信用,看似容易必多困难。正是因为圣人把容易的事看作困难的事,所以始终没有难事。
【辨证】 本章从王弼本。
本章主旨:为无为之事,当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行无为;事,做无事;味,品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大者,视之为小; 多者,视之为少。 怨者,视之为德。 故曰,以德报怨。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韩非子·喻老》云: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 韩非子所引,足可证此为老子真言也。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轻言承诺必少信,看似容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圣人犹以易为难,故无难。
本章楚简本作: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对照楚简本、帛书本、王弼本。 楚简本简明扼要。 帛书本、王弼本大同小异,几可视为楚简本之疏也。^-^ 《老子》辨证 第六十四章(帛书第二十七章)
【楚简甲本】 爲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亡爲古亡敗亡執古亡失臨事之紀訢冬女怡此亡敗事矣聖人谷不谷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复眾人之所過是古聖人能輔萬勿之自然而弗能爲 丌安也易困也丌未兆也易謀也丌脆也易畔也丌幾也易散也爲之於丌亡又也紿之於丌未亂合□□□□□□□九成之臺乍□□□□□□□□□足下 【楚简丙本】 爲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聖人無爲古無敗也無執古□□□訢終若詒則無敗事喜人之敗也恒於丌痤成也敗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复眾之所過是以能輔萬勿之自然而弗敢爲 【帛书甲本】 亓安也易持也□□□□易謀□□□□□□□□□□□□□□□□□□□□□□□□□□□□□□□□毫末九成之臺作於羸土百仁之高台於是□□□□□□□□□□□□□□□也□無敗□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恒於亓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弗敢為 【帛书乙本】 □□□□□□□□□□□□□□□□□□□□□□□□□□□□□□□□□□□□□□木作於毫末九成之臺作於欙土百千之高始於足不為之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民之從事也恒於亓成而敗之故曰慎冬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王弼本】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辩证本】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解】 其安①易持②,其未兆③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④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⑤。以辅⑥万物之⑦自然,而不敢为。 ①安,定也。②持,《说文》云:握也。③兆,朕兆也。④累,当作絫。《类篇》云:絫,或作累。絫,《说文》云:增也。⑤过,《说文》云:度也。⑥辅,《广韵》云:毗辅,相助也,弼也。⑦之,《玉篇》云:是也,适也,往也。 事物安定则容易把握,征兆未现则容易谋划。脆的东西容易破裂,微小的东西容易散失。尚未发生就要做好,尚未混乱就要理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要有为,就会失败;想要把握,就会失去。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百姓做事,总是几近成功而失败。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的欲望就是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圣人之学就是不学,察看众人的历程(而已)。圣人辅助万物回归其本来之貌,而不敢有为。
【辨证】 本章几从王弼本。
本章主旨:圣人知常乃明,故无为也。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其脆易破,王弼本作,其脆易泮。 从景龙本、景福本等,改为,破。
安者,定也。 持者,《说文》云:握也。 兆者,朕兆也。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先见之明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累者,当作絫。 《类篇》云:絫,或作累。 絫者,《说文》云:增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有为、执着之不可也。
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几从王弼本。 惟,常字,改为,恒字。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不欲为欲,不学为学。
复者。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道德经·第十六章》)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辅者,《广韵》云:毗辅,相助也,弼也。 之者,《玉篇》云:是也,适也,往也。 《老子》辨证 第六十五章(帛书第二十八章)
【帛书甲本】 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也以亓知也故以知﹦邦﹦之賊也以不知﹦邦□□德也恒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胃玄﹦德﹦深矣遠矣與物□矣乃□□□ 【帛书乙本】 古之為道者非以明□□□□□之也夫民之難治也以亓知也故以知﹦國﹦之賊也以不知﹦國﹦之德也恒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是胃玄﹦德﹦深矣遠矣□物反也乃至大順
【王弼本】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辩证本】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注解】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①稽,治也。 古时善于为道的人,不是用道来使百姓明白,而是用道来使百姓愚笨。百姓难以治理,在于他们聪明机巧太多。故而以智治国,国家之贼;不以智治国,国家之福。要知道这两者是治国的法则。总是能够知道治国的法则,就是所谓的玄德。玄德深远,和万物同返本原,然后达到天下大顺。
【辨证】 本章几从王弼本。
本章主旨:以道治国,非以道明民,以道愚之也。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世人谓老子愚民,其据盖源于此。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智字之本义,聪明。 引申为机巧。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以智治国,玩弄百姓于股掌之上也?
知此两者亦稽式。恒知稽式,是谓玄德。 几从王弼本。 惟,常字,改为,恒字。
稽式者,治法也,治国之法则也。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反者,假为返。 《道德经》无返字,反字多假为返。
《道德经》中智字,凡八见;愚字,凡三见。 智字,凡八见。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道德经·第三章·王弼本》 智慧出,有大伪。《道德经·第十八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道德经·第十九章》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知人者智。《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愚字,凡三见。 我愚人之心也哉!《道德经·第二十章》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世人谓老子愚民,然。 而老子自称愚人。 愚人者,愚耶? 《老子》辨证 第六十六章(帛书第二十九章)
【楚简本】 江海所以爲百浴王以丌能爲百浴下是以能爲百浴王聖人之才民前也以身後之丌才民上也以言下之丌才民上也民弗厚也丌才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詀以丌不靜古天下莫能與之靜 【帛书甲本】 □海之所以能為百浴王者以亓善下之是以能為百浴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亓言下之亓欲先□□必以亓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隼而弗猒也非以亓無諍與故□□□□□諍 【帛书乙本】 江海所以能為百浴□□□亓□下之也是以能為百浴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亓言下之亓欲先民也必以亓身後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天下皆樂誰而弗猒也不□亓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
【王弼本】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辩证本】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解】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①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①推,《增韵》云:奉也。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溪谷之王的原因,因其善于处在溪谷之下,故而能成为溪谷之王。由此,想要统治百姓,必为言谦下。想要领导百姓,必以身处其后。由此,圣人处于百姓之上而百姓不以之为负担,处于百姓之前而百姓不以之为害。是以天下乐于拥戴他而不厌弃,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辨证】 本章从王弼本。
本章主旨:欲上也,必下之。欲先也,必后之。
地球人都明白,不需赘述。^-^ 《老子》辨证 第六十七章(帛书第三十章)
【帛书甲本】 □□□□□□□□夫唯□故不宵若宵細久矣我恒有三葆之一曰茲二曰檢□□□□□□□□□□□□□□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今舍亓茲且勇舍亓後且先則必死矣夫茲□□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女以茲垣之 【帛书乙本】 天下□胃我大﹦而不宵夫唯不宵故能大若宵久矣亓細也夫我恒有三保市而保之一曰茲二曰檢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茲故能勇檢敢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器長今舍亓茲且勇舍亓檢且廣舍亓後且先則死矣夫茲以單則朕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如以茲垣之
【王弼本】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廣;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辩证本】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廣,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廣,舍其后且先,则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注解】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①,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②也。夫我恒有三宝,持③而保④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廣⑤,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廣,舍其后且先,则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⑥之,如以慈垣⑦之。 ①肖,《说文》云:骨肉相似也。从肉小声。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②细,《说文》云:微也。③持,《说文》云:握也。《广韵》云:执也。④保,《说文》云:养也。⑤廣,《玉篇》云:大也。《广韵》云:阔也。⑥建,《玉篇》云:竖立也。⑦垣,《说文》云:墙也。 天下人都说我大,大而不似祖先,正是因为不似祖先,才能够大。如果与祖先相似,那么我在很久之前就变得渺小了。我一直以来都拥有三件宝物,紧握并且保养着它们。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因为慈,才能有勇;因为俭,才能廣大;因为不敢为天下先,才能成大器并且长久。现在(那些浅人)舍却慈只知道有勇,舍却俭只知道廣大,舍却后只知道争先,该死啊!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之欲立者,就象是用慈来为他建了一道墙,以护卫他。
【辨证】 本章从帛书乙本。
本章主旨:我恒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 王弼本作: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肖者,《说文》云:骨肉相似也。从肉小声。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 细者,《说文》云:微也。 盖老子时之浅人非谓老子为大,亦非谓老子大而不肖,乃谓老子大不肖也。 是彼时之浅人辱骂老子也。 老子以大不肖,为大而不肖,以此调侃彼浅人耳。 可参看《老子辩证·第二十章》。 盖后世注疏者,皆以老子为尊,乃为尊者讳,故通行本皆如王弼本矣。
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持者,《说文》云:握也。《廣韵》云:执也。 保者,《说文》云:养也。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廣,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 廣者,《玉篇》云:大也。《广韵》云:阔也。 《易·系辞》云:廣大配天地。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廣,舍其后且先,则死矣! 谓彼时之浅人也。 死去吧。^-^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建者,《玉篇》云:竖立也。 垣者,《说文》云:墙也。 垣而卫之也。 《老子》辨证 第六十八章(帛书第三十一章)
【帛书甲本】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善用人者為之下□胃不諍之德是胃用人是胃天古之極也 【帛书乙本】 故善為士者不武善單者不怒善朕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胃不爭□德是胃用人是胃肥天古之極也
【王弼本】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辩证本】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注解】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①,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①与,争也。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这就是所谓的不争之德,这就是所谓的用人,这就是所谓的配天享祭,古时候的无上荣光。
【辨证】 本章几从帛书乙本。
本章主旨:不武、不怒、不争、为下,乃不争之德也。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几从帛书乙本。 惟从帛书甲本、王弼本,删句首之,故字。
与者,争也。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云:一与一,谁能惧我? 从朱谦之之说。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配者,《玉篇》云:匹也。
配天者,前人皆解为合天道。 我不以为然也。 配天者,配天享祭也。 《周书·君奭》云: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 《周书·召诰》云: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毖祀于上下。 是其证也。 《老子》辨证 第六十九章(帛书第三十二章)
【帛书甲本】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芮尺是胃行無行襄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於於無﹦適﹦斤亡吾吾葆矣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帛书乙本】 用兵又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胃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禍莫大於無﹦敵﹦近亡吾保矣故抗兵相若而依者朕□
【王弼本】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辩证本】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注解】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①,攘②无臂,执无兵,扔③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①首行者,《说文》云:人之步趋也。次行者,《类篇》云:列也。②攘者,《广韵》云:揎袂出臂曰攘。③扔者,迎也,即也。 用兵有言:我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说的是:行走没有队列,袖子不卷起来(形容懈怠),手里不拿兵器,没有准备迎敌。而灾祸莫大过于轻视敌人,轻视敌人几乎就要丧失我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所以对抗的两军相当,哀兵胜。
【辨证】 本章几从帛书本。
本章主旨: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老子兵法》之言耶?^-^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 扔无敌,帛书本作,乃无敌,据王弼本改。 段玉裁曰:《周礼》故书,仍为乃。
首行者,《说文》云:人之步趋也。 次行者,《类篇》云:列也。
攘者,《广韵》云:揎袂出臂曰攘。 揎袂者,挽袖子也。 攘臂者,谓撸胳臂,挽袖子也。^-^
扔者,《说文》云:因也。 段注曰:扔与仍音义同。 仍者,《说文》云:因也。 段注曰:《释诂》曰:攘、仍,因也。《大雅·常武》传曰:仍,就也。就与因义一也。 因者,《说文》云:就也。 就者,《广韵》云:迎也,即也。 故,扔者,迎也,即也。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轻敌,帛书本作,无敌,据王弼本改。 轻敌者,轻视敌人也。 无敌者,非无敌于天下也,乃无视敌人也。 义近。 轻敌者,义胜也。
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此《老子兵法》也。^-^
本章,我看到的版本大多都少了一个冒号。 惟张松如先生《老子说解》有此冒号。 赞一个。^-^
这个冒号应该在,是谓,之后。 是谓,之前,乃兵法云云。 是谓,之后,冒号。^-^ 然后是对这句兵法的解释。
少此冒号,历代乱解者多矣。 句读者,属小学也。 注疏老子者,竟然小学木有毕业。 气煞老子鸟。^-^ 《老子》辨证 第七十章(帛书第三十三章)
【帛书甲本】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夫唯無知也是以不□□□□□□□我貴矣是矣聖人被褐而褱玉 【帛书乙本】 吾言易知也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夫言又宗事又君夫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褱玉
【王弼本】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辩证本】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注解】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宗①,事有君②。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③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①宗,《说文》云:尊祖庙也。②君,《说文》云:尊也。③则,《玉篇》云:法也。 我的话很易知,也易行。而世人没有人能知道,也没有人能实行。说话有主旨,行事有要领。正是因为不知道,所以才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很少,效法我的人稀有。由此可知,圣人都是穿着破衣服而怀抱美玉。
【辨证】 本章从帛书本。
本章主旨:圣人被褐而怀玉。 或曰:道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老子他老人家又在发牢骚鸟。^-^
言有宗,事有君。 宗者,《说文》云:尊祖庙也。《白虎通》云:宗者何,宗有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 君者,《说文》云:尊也。
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 无知者,不知也。
知我者希,则我贵矣。 则者,《玉篇》云:法也。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老子被褐而怀玉,是为圣人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