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首页 国学投稿 文学创作 查看内容

燕雁无心(下)

2014-1-20 23:56| 发布者: 国学复兴网| 查看: 9944| 评论: 0|原作者: 千江有水|来自: 国学复兴网

摘要: 如果说小巧活泼的燕子给人以温婉灵动的感觉,带来春天的气息;大雁则由于形体较大,叫声响亮,行动成群,飞行距离远,又在悲凉的秋季迁徙,因而显得豪放大气一些,表明秋天的到来。
     诗词随想----燕雁无心(下)
文  千江有水

    如果说小巧活泼的燕子给人以温婉灵动的感觉,带来春天的气息;大雁则由于形体较大,叫声响亮,行动成群,飞行距离远,又在悲凉的秋季迁徙,因而显得豪放大气一些,表明秋天的到来。
    雁,《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鸟类的一属,形状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常见的鸿雁就是雁属的鸟。雁在古代是较为常见的禽类,所以被赋予了许多人格化的象征意义,其在古诗词中的意蕴、作用主要有这样几种:
    一、点缀秋冬景象。“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李商隐《霜月》),“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同样是秋景,一则以雁阵惊寒之声写月白霜清之夜,一则以长空秋雁之形写晴空万里之日,前者凄清冷寂,后者逸兴遄飞。“雁燕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姜夔《点绛唇》)时值冬日,北地的大雁随了流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云本无心,雁亦天然,正像漂泊诗人任真自然的性情。
    二、寄托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因为大雁是候鸟,秋季由北往南,“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据说飞到湖南衡阳的回雁峰就停下了,次年春季又飞回北方。这种有规律而自由的飞翔在宦游、游学而有家不能归或者遭遇战乱无家可归的人看来是值得羡慕的,所以容易使人“夜闻归雁生相思”(欧阳修《戏答元珍》)。
    有趣的是,诗人在思乡的时候写的多是秋天的北雁南飞,很少写春天的南雁北飞,仿佛春天专属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而且多虚写雁之声,少实写雁之形。“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曹植《燕歌行》)“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西风北风,草木摇落,霜露,清江,凄清之秋景正如孤寂之心情,是以南飞雁比北飞雁更受欢迎。“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高适《燕歌行》),雁声哀伤,且多在秋夜听到,比白天可见的雁形更能引起人感伤的情绪,“鸿雁不堪愁里听”(李颀《送魏万之京|》),是以虚胜于实,声胜于形。温庭筠的《瑶瑟怨》:“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景色极美,通过写秋夜难眠的楼头思妇听到雁声自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渐渐消失于长空之中的过程,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远在潇湘的恋人的思念,由希望而失望的情绪变化。而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则形声兼备,通过孤雁的形象刻画出了诗人晚年多病滞留夔州,亲朋失散好友零落的心境。
    这样引起人乡愁的大雁常是“断鸿”——失群的孤雁。孤雁断鸿给人以寂寞、孤独、无人理解的苦闷之感,正像在外的游子。“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凭栏意。”(辛弃疾《水龙吟》)一则曰“落日”,一则曰“断鸿”,耳目之内满是凄凉,怎不伤怀?最凄惨莫过于“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望渺渺让人绝望的江天,低沉压抑的乌云,凄紧的秋风,加上断鸿的哀鸣,真可谓凄凄惨惨戚戚。“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秋夜望单飞雁》)庾信这两句诗在思乡之中还有故国之思。“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赵嘏《寒塘》)心与景会,清冷孤独的秋雁,正像诗人此时的心境。
    范仲淹在塞外军中思乡而不得归时,感慨:“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在秋天毫不留恋地飞往南方去过冬,越发衬托出边地的苦寒凄凉。而李益的《春夜闻笛》:“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则写春天刚来,大雁就迫不及待地飞回北方的家乡,以此反衬被迁谪江淮的诗人思归之情。大雁只要等到春天就可以北飞,其自由令人羡慕,而迁客即使等到了春天也不能回去,因为“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的恩赦没有随着自然的春季一同到来。二诗均以雁的不留恋写环境的恶劣,有人不如鸟之感,可谓异曲同工了。
    三、“雁”还有一重意思,就是信使,所谓“鸿雁传书”,与青鸟、鲤鱼类似,可以传递爱情、亲情、友情之书。“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戴复古《夜宿田家》)“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黄庭坚《寄黄几复》)就是分咏三种感情的。关于雁足传书的由来,相传西汉武帝时,苏武在匈奴北海牧羊十九年,汉朝使者对匈奴单于称:大汉天子在上林苑猎到一只大雁,雁足上有苏武亲手写的书信,单于被*迫放苏武归汉。书信倒不一定真有,但据科学考察,大雁每年要飞行好几万英里,一天就可以飞越数百英里,所以从匈奴飞回汉朝完全有可能。与之相关的还有“雁丘”的故事。据说元好问曾道逢一捕雁者,将捕获的双雁杀*死其一,另一只脱逃后在死雁的上空盘旋哀鸣,后来一头撞在地上,殉情而死。元好问听说后便买下这对大雁的尸体,在河边筑了一座坟茔,名之为“雁丘”,并赋下了传颂千古的《摸鱼儿·问世间》。雁足所传之书,大多是爱情书信,但传说既已渺茫,人生复多磨难,于是乎“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四、大雁还是自然、人事的见证,这一点和旧时燕子的作用相似。“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李峤《汾阴行》)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富贵荣华,桑田碧海,只有惯看秋月春风的大雁是人事变迁的见证人,是自然永恒的代表者,可是它面对这一切仿佛毫不关心,如此无情。“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出郊寻春》),人还是那些人,世情却发生了无可奈何的变化。“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一剪梅》)旧时的鸿雁,见证了词人的爱情,淡淡的伤感,在初秋的天气里朦胧而美。“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王安石《明妃曲》),这里的鸿雁,既是思亲、思故国,又是信使,还是人事变迁无情的见证者。

    五、小学的课文,印象最深的一篇是《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大雁飞行的时候,排列整齐而有次序,这样的队列能减少阻力,而且大雁之间能随时不断地互相鼓舞,从而保证雁群长时间远距离的飞行,这样的情况被称为“雁行(háng)”。“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诗·郑风·大叔于田》)郑庄公的兄弟共叔段乘着四匹马拉的车子去打猎,两匹服马在中央,两边骖马像雁行。雁行的整齐有序和互相帮助很像兄弟之间的关系。《礼记·王制》:“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踰。”“雁行,并行而稍后也。”后因以比喻兄弟。明张煌言《祭四叔文》:“叔父雁行有四人,吾父居长。”清孔尚任《桃花扇·访翠》:“结罗帕,烟花雁行;逢令节,齐斗新妆。”李香君和姐妹们结伴做盒子会,也像是排列有序的兄弟一样了。

(作者系大学中文教师,曾编著出版《大学语文》等书籍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