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首页 国学投稿 文学创作 查看内容

来自《论语》中的成语

2014-1-21 00:19| 发布者: 国学复兴网| 查看: 11408| 评论: 0|原作者: 雪狼|来自: 国学复兴网

摘要: 近几年,《论语》大热。当你读《论语》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那些从《论语》中走出来的成语呢?最近特意留心了一下,发现从《论语》中流传或演化来的成语可不只是一条两条,请容我为各位看官列举如下:
来自《论语》中的成语
   ○文  雪狼

    近几年,《论语》大热。当你读《论语》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那些从《论语》中走出来的成语呢?最近特意留心了一下,发现从《论语》中流传或演化来的成语可不只是一条两条,请容我为各位看官列举如下:
【不亦乐乎】
出自《学而》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思不用解释了吧?即使到现在仍然是很常用的成语。
【巧言令色】
出自《学而》 ——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在日常用语中出现得不多,它主要是用来讽刺那些说一套做一套、说的好听做的不行的伪君子的。孔子认为这种人是离达到“仁”的境界最远的。
【一日三省】
出自《学而》 ——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一日三省”这个词就是从这段论语中演化而来的。它在现代用得比较多,即使在企业管理理念或个人工作方法中也常常出现,它是说“人不能一个劲只做事而不回顾、不反省,如果不反省就没有了提高的机会”。
【随心所欲】
出自《为政》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随心所欲”这个词是从“从心所欲不逾矩”演化而来的。
不过现代人在使用随心所欲的时候往往不会想起它本来有一层“不逾矩”的含义,孔子到了七十岁的时候才能做到随心所欲,同时又自然能做到守法,做到合乎公德,这可不是一个很容易达到的境界,但也是随心所欲的最高境界。
【温故知新】
出自《为政》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我们今天所说的“温习”一词,其词源也在这里。“温故而知新”所强调的是学习与创新的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是重视创新的,而且把“知新”当作“温故”的目标和更高境界。可见,孔子并不是一些人所宣扬的那种保守的老学究。
【见义勇为】
出自《为政》 ——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见义勇为”这个词就是从这里演化而来的。但是当初的见义勇为并非如同现代这样局限于“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范畴,而是更为广义,它是指遇到符合社会道义的事情就要去做,否则就是缺乏勇气。
【既往不咎】
出自《八佾》 ——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这里的“既往不咎”和现代用法一致,就不再额外解释了。
【尽善尽美】
出自《八佾》 ——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尽善尽美”就是从这里演化而来的。传说“韶”是上古贤王“舜”所作,而“武”则是周武王所作。孔子一向热爱音乐,这里所记述的就是他对古代乐曲的一点评价。
【见贤思齐】
出自《公冶长》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贤思齐”是指看到贤者就想向他学习,努力达到相同的高度。生活中使用的不是很多,不过在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曾经出现过一次。

【闻一知十】
出自《公冶长》 ——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闻一知十”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很有悟性的,和“举一反三”类似。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儒家的观念中,一个人是否聪明不是看他现在有多少知识,而是他的创新能力如何。

【听其言,观其行】
出自《公冶长》 ——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这个六字成语就是从这里演化而来的。用来指一个人的言行有差距,对其言论深表怀疑,需要等待他以实际行动来证明。

【无欲则刚】
出自《公冶长》 ——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伥。”子曰:“伥也欲。焉得刚!”
“无欲则刚”这个成语就是这里演化而来的 —— 一个人如果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就很难做到刚正不阿。

【不耻下问】
出自《公冶长》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个成语生活中很常见,就不多做解释了。

【三思而行】
出自《公冶长》 ——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三思而行”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演化而来的,但是要注意词义的变化。在孔子看来,季文子总是想很久才付诸行动,对此,孔子是不赞成的,认为那样太缺乏行动力了,孔子认为只要略作思考就行了。这里的“三”和“再”都不是具体量词,只是用来形容思考时间的相对长度的。

【愚不可及】
出自《公冶长》 ——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愚不可及”如今是用来骂人愚蠢的,但是孔子可不是用来骂人的,而是用来称赞宁武子这个人“大智若愚”的。

【不念旧恶】
出自《公冶长》 ——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孔子称赞伯夷叔齐两个人不对别人过去的错误、伤害念念不忘,所以别人都把他们尊为贤者。这正是孔子“恕道”的体现。
【伯牛之疾】
出自《雍也》 ——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伯牛,姓冉名耕,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在孔门十哲中以德行著称。可惜染恶疾早死,孔子为之叹息。生活中这个成语用的很少,一般用来指绝症。

【文质彬彬】
出自《雍也》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生活中“文质彬彬”常常用来形容人非常文静、有礼貌、书生气,但这并非其本来的意思。在《论语》中“文”是“纹”的通假字,指装饰,这里则是指人通过学习和教育而培养出来的后天气质,包括文雅的穿着、举止、言行等,而“质”则是指人生而具有的先天气质,也就是人最朴实的一面、真性情。孔子既不主张过分装饰,而遮盖了朴实的一面;也不赞成过分朴实,而忽略了表面的装饰,两者应该达成平衡才是理想状态。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是“质胜文则野”的典型,因此曾被孔子批评“野哉,由也”。

【敬而远之】
出自《雍也》 ——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叫做:“子不语:怪力乱神”,这里所体现的就是孔子对鬼神的态度 —— 敬而远之,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既无法证明鬼神的存在,也无法证明鬼神的不存在,因此孔子主张既对鬼神保持一定的尊敬,但同时也不应该在鬼神方面花费心力和财力,不能让它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

【成*人达己】
出自《雍也》 ——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指“如果你要成功,那么就要努力让别人成功;如果你要显达于世,那么就要努力让别人显达于世。”现在很多成功学理念都提倡成*人达己,其实正是来源于这些两千多年前的古老智慧。

【诲人不倦】
出自《述而》 ——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是相当常用的成语,形容孔子在乱世中孜孜不倦的开展教学活动,希望用教育来改变世界。

【举一反三】
出自《述而》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隅”的原意是屋子的四个角落,如果告诉了学生一个角落,他无法联想到另外三个角落,那么就暂时不要重复教他,以免无法消化。同时也可以看出,孔子的教学很重视联想和创新。

【死而无悔】
出自《述而》 ——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现在“死而无悔”通常用作褒义词,但是其原意并非如此。“暴虎冯河,死而无悔”是说“徒手去打虎,徒步穿越河流,死了都不知道悔改”,在孔子看来,这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求仁得仁】
出自《述而》 ——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求仁得仁”才是孔子所赞同的真正“无悔”境界。孔子周游列国,经历各种苦难,然而即使到晚年仍然积极豁达、乐观向上,正是他坚信自己“求仁得仁”的结果。

【乐在其中】
出自《述而》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曾经历各种生活,无论是拮据的还是富裕的,但是无论什么境况,他都能甘之如饴,而其原因就在于从不做“不义之事”而带来的坦然之乐。

【生而知之】
出自《述而》 ——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所塑造的理性主义的伟大传统,造就了中华民族与众不同的气质,其中之一就是注重务实、反对玄学,对“怪、力、乱、神”很少谈论。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