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57|回复: 9

[古代學者] 韩非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6 11: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g411013926.jpg   ~& j: i# r& B$ I* z: ?( z" l- N

8 @5 ~) k$ J: E! a. o
; @1 U. K0 q* Q7 y7 u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j" X0 H9 R1 B/ A4 [! ^9 N& H: q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 h: U2 w& |6 _《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一,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Z5 [( g% Z1 `8 ?$ u  k" I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1: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物生平( g/ O  U. d: C7 W
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v* H% L0 U# C% ~4 I( l0 G
韩非师从荀卿,但思想的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商鞅的理论称为“法”。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指韩非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3 c1 u6 t) |4 ~" J! F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韩桓惠王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 o! s( c! R% e$ k7 `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嬴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秦王嬴政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马上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原本不重用韩非,但此时形势紧迫,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政见到韩非,非常高兴,然而却未被信任和重用。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地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赢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秦王嬴政在韩非入狱之后后悔了,便下令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1: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史籍记载9 {$ b8 h9 V2 z
1 e, b5 w( a6 }+ d* c

# E( |  Y3 |" W1 n+ f. O% c2 j) U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 @( K/ \7 x$ o5 _3 I韩非子是韩国的贵族。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等一系列的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秦国出兵逼迫韩非来秦,韩非在秦王问计时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因不满姚贾进为上卿,诽谤于嬴政,姚贾知道后怀恨在心,进谗加以陷害,后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1: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物主张2 |0 N4 {- \9 [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主张变法。9 [7 o" u+ n/ X: h: |4 G: ~. W+ `7 F
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5 ?+ v. v3 X) ^1 M1 J! ^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子·心度》)。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 v/ d% k$ t; z( }4 N
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3 @' i$ m- S7 A& i# m
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韩非子·八奸》 《韩非子·五蠹》)所谓五蠹,就是指:1、学者(指儒家);2、言谈者(指纵横家);3、带剑者(指游侠);4、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5、商工之民。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 所谓“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
( f' `1 E2 a9 Z$ t% i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1: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改革和法治. J% Z; w9 v7 a5 l2 O1 j$ i
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9 {: x5 _' k- Y/ l# `
0 v) w% L  Y/ |$ M1 ^8 H6 W2 y0 Q

, u/ b5 x8 X0 k! L/ V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韩非子·八奸》《韩非子·五蠹》)所谓五蠹,就是指:1、学者(指儒家);2、言谈者(指纵横家);3、带剑者(指游侠);4、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5、商工之民。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所谓“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1: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朴素辩证法* o0 x4 m) B5 m% ~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韩非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 z8 [$ X7 V" D, T6 t6 N. g. \& ?韩非用人口增长速度快于生活资料增长速度的人口理论来说明“当今争于力气”,认为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加的,即五子二十五孙论(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韩非子·五蠹》)是当时伟大的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1: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8 g$ W- i& F8 [* b' w( m《韩非子》(图1)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 |$ ]" H3 m; I" W1 V! {, U, W$ a4 n) Z0 }4 k+ h7 E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 R, T, L; ], \# ?0 b& G2 D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显学,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观点是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根据当时的形势情况,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都颇受韩非子学说的影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1: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著作
+ D8 k" A9 r, n4 D) x" @! u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F5 W3 O+ I& |" q4 c& i- ~
% B! M4 x, s  E3 _
人物语录
' @+ R8 N7 f) m1 Q' O; i8 k6 K1 i" r5 |/ x+ `& i
1. 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8 _5 H% N1 s! c! p) [+ ]: E' w: [: ]
2.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P& \8 c5 ?- x: {) S" _! ]+ ^4 H
3. 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 H5 R1 \4 @# D& R- b6 W: {4. 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0 d4 B9 `- f3 c( A. h
5. 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c  M8 a) V4 O$ E" J" h! ]* O
6. 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9 u  W/ |& u( N* S3 U: a7. 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
& D9 \. K0 }( s% _- s) |  b8. 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受到蒙蔽了)
+ N0 G# ~" v8 f0 d$ a7 B9. 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 C. S$ F7 b$ T: W6 J10.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K) Z& ~5 n: ?8 Z+ y
11. 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V3 z9 ^/ Q* S
12. 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 L2 g- H, z3 k- B: a13. 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S) ]7 s) a( y- _# _% X# a5 h
14.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U8 m( w; v9 z% T3 v
15. 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1 I( p3 y  P! L' u
16. 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2 L5 m6 h: V' Y4 ]3 g! q
17. 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 @: G9 }( L% Q6 g4 }
18.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3 {' D. Y: x( y' P19. 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1 k- g2 I: U& J9 F
20. 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5 \8 {' Y7 w4 ^, H# G; r
21. 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装喜爱,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l0 F# L" U4 {% [5 `
22. 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个格外谨慎)/ F1 G! V( U, n9 \% q
23.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 }- \' S( |2 i$ k* K7 r24.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F& r! r8 T& n- `7 j
25.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 A; V* z% {3 i1 C3 [& E/ D4 O26.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商君书" T1 r9 U1 a) C5 {/ @
27.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6 j7 J$ {1 J3 _, O! U  M28.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x3 O4 q& u, P! {4 @" s
29.欲速则不达。《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 t% D1 C% ~! [  K% o- V30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9 @% t0 P) U& @$ O: x
31.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
. g, s. p$ e6 a; q  [: A" s: d; I32.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韩非子·难言》 
3 {  M- A3 v9 Q7 w6 ]33.自胜谓之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O3 W- h/ }  |* V5 d
34.自见之谓明。(能够认清自己的人才是明智的)
0 }6 h1 Y+ }4 d8 |; |! q5 x35.举世有道,计入有计出(做事情要有一定的原则,既要算计得道的,也要算计失去的)1 P, q- H6 i3 R) y9 H
36.欲成其事,先败其事。(想要做成这件事,可能首先遇到的是失败于这件事。)
' m. N6 Z) T2 z+ O, \37.言无二贵,法不两适。(除了国君的命令,没有第二尊贵的言论,国家的法令不能同时迎合公私双方)
5 B9 b, F9 N, d0 t' g$ v! |38.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 ?2 U3 R" u) r) Y9 Q) F. M0 |% T7 h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1: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评价
1 _; k- R" g, ]5 j司马迁在《史记》评曰:“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
' S1 ?& w5 D$ F7 y% j3 C, W扬子《法言》曰:或问:“韩非作《说难》之书而卒死乎说难,敢问何反也?”曰:“《说难》盖其所以死乎!”曰:“何也?”“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或曰:“非忧说之不合,非邪?”曰:“说不由道,忧也。由道而不合,非忧也。”; j  y3 a% a5 e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评曰:“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愍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19 07: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阴谋怕见阳光,二者不可并存;韩非显学阴谋,嬴政爱莫能助。
3 W/ s7 }9 k$ D7 \; y自诩得老最多,阴阳都不得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