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5-18 13:48 编辑 通行本《周易》卦序的逻辑建构问题,本质上可归结为卦象编码系统与序数编码系统之间的结构性对应关系问题。这一千古难题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 一、卦码系统的数理基础问题 核心在于确立合理的位爻权重分配体系,即需要构建精确的位爻系数规则。这一基础性工作涉及: (1)爻位价值量化模型的建立 (2)阴阳爻在不同位次的权重参数设定 (3)六爻结构的整体数学表达式的确定 二、卦象编码系统与序数编码系统关联的演绎机制问题 关键在于揭示表层形式关系背后隐藏的深层演绎逻辑,这要求: (1)突破静态对应的表象认知 (2)把握系统演变过程中的动态推演规律 (3)建立可验证的系统演变转换数学模型 三、关联模式的判定标准问题 难点在于区分系统关联方式,具体表现为: (1)直接关联与间接传导的辨识 (2)本源对应(源图)与衍生对应(变例)的界分 (3)象数原型与推演变例的谱系重建 这三个维度构成了卦序逻辑研究的"三角",任何试图完美解释通行本卦序的理论建构,都必须在这三个向度上取得突破性的协调。 |
中华易环 中华易环是指凝聚着华夏易学千年精粹的无上瑰宝,它通过三维视角下的三统一原则,展现了易学智慧的博大精深。具体来说,中华易环代表了周易卦序逻辑体系的高度内在一致性,其中卦码系统与序码系统如同殿堂中的纹饰与榫卯,相互协调、紧密关联,共同构建了这个逻辑殿堂。它不仅体现了周易卦序的最短路径和单循环充分演绎,还在周易格局版图中展示了卦序序列路径,将卦序与周易整体格局紧密联系起来。中华易环的形成过程中,易平方图、格局版图与卦序方图三者不可或缺,共同勾勒出卦序生成的宏大图景,是易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哲学思考和宇宙观。 |
易平方图犹如《周易》的“标准模型”,其价值不仅在于破解卦序之谜,更在于:
|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5-23 02:35 编辑 |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5-22 02:09 编辑 “三维视角下的三统一”架构为我们深入理解周易义理核心内容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它清晰地展示了周易义理源于数理、象理,并通过乾坤六子的解化得以具体体现,这三个方面相互融合、相互统一,共同构成了周易义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
“《周易》经传思想是有内在联系的,是一致的,两者密不可分“这句话对了三分之一。有联系没错,一致的要打折扣,密不可分是虚的。 关于《周易》经传关系的讨论,涉及学术史上长期存在的争议。以下从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学术研究三个层面对此问题展开分析: 一、经传的历史分野
经传关系犹如青铜器上的绿锈:既非器物原生部分,却成为历史沉淀的见证。《周易》的独特魅力正在于这种"层累的诠释"——古经提供符号种子,《易传》催生哲学萌芽,二者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图谱。理解这种"非断裂的差异",或许比简单判定"是否一致"更具学术价值。 |
卦爻辞是《周易》中用来解释卦象和爻象的文字,它们通过象征、比喻等手法,将深奥的哲学思想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些卦爻辞并非简单的占卜结果,而是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虽然《周易》中确实包含了占卜的内容,但占卜只是其表达思想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占卜结果往往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解读。因此,将《周易》仅仅视为占卜之书,无疑是对其丰富内涵的片面理解。 《周易》既不是单纯的占卜手册,也不是纯粹的哲学论著,而是一个持续生长的认知生态系统。它如同文化黑洞,不断吸收各个时代的智慧光芒,又在时空褶皱中释放出新的思想能量。这种动态的诠释张力,或许正是"易"字最深刻的注脚——既是变易,又是不易,终归简易。 |
尊重《周易》原意,不仅意味着要准确理解卦爻辞的字面意义,还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宇宙观和逻辑体系。儒家在卦爻辞解释上的贡献不容忽视,但若因此而忽视卦序问题,则可能难以全面把握《周易》的原意。因为卦序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观察与理解,也构成了《周易》体系思想的重要框架。 相较于卦爻辞的解释,卦序问题在儒家《周易》研究中受到的关注较少。这与儒家学术更侧重于人文伦理、政治实践有关,而卦序所蕴含的宇宙观、数理逻辑等方面可能被视为次要或难以直接应用于现实生活。然而,卦序作为《周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逻辑体系对于全面理解《周易》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
逻辑框架
|
《周易》卦序绝非简单的占卜符号排列,其背后蕴藏的哲学架构与逻辑体系,才是这一古老智慧真正的核心所在。传统易学往往将这套严密的逻辑系统包裹在占卜的外衣之下,再以玄奥的哲学话语加以修饰,从而掩盖了其本质的理性光辉。若仅停留在文本训诂或占验之术的层面,则是对《周易》根本价值的误读。 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堪称人类早期逻辑思维的典范。这一评价并非基于后世附会的阴阳五行学说,而是着眼于卦序构建本身的系统性、严谨性和自洽性。它展现了一种高度结构化的符号推演体系,其组合规律、对称原则与变化逻辑,足以成为逻辑学研究的重要范本。 |
研究易经须从宏观着手,切忌纠缠在一字一句! 研究《易经》需要跳出文字表象的局限,从整体哲学框架入手方能得其精髓。 太极图的动态平衡:并非简单的阴阳二分,而是揭示能量转化中"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临界点规律 爻变拓扑学:384爻构成的多维时空网络,每爻变动即产生新的可能性空间 卦气说与天文历法:十二消息卦对应黄道十二宫,七十二候与地球公转轨道的精确契合 三易原则:变易(动态分析)/简易(本质提取)/不易(底层逻辑)的思维框架 错卦综卦的镜像思维:决策方案的系统性校验方法,类似现代SWOT分析模型 龙图腾演进: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完整呈现事物发展周期律 鼎革哲学:鼎卦与革卦的器物革新/制度变革双螺旋,暗含社会演进的基本动力 |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5-27 12:05 编辑 易理如水,当观其流动之势,勿执冰晶之形 之如: 关注爻位关系而非单爻吉凶,如观卦"观我生进退"的全局视角 学习水井"往来井井"的稳定输出,坎卦"樽酒簋贰"的危机储备智慧 掌握蒙卦"山下出泉"的因地制宜策略,发展拓扑优化思维 运用涣卦"风行水上"的离散重组机制,实现组织熵减 体会咸卦"以虚受人"的感应原理,构建非权力影响力体系 执冰者见其固,观水者得其神,此乃参悟易道的根本法要 |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5-5-27 18:46 编辑 j_ming 发表于 2025-5-26 18:53 这位朋友,我仔细思考虑了一下 认为:你有必要缕清认清下面3个问题 1;阴阳五行 先于 《周易》 还是《周易》先于 阴阳五行 2;《周易》确实蕴藏有逻辑体系 《周易》的这个逻辑体系原始含义是什么 换句话说;《周易》是在什么基本理论之上产生 3;那个“占验术”为什么能行的通 是因为,占验有一定的准确性,这个准确性背后有什么科学道理 谢谢你坚持与努力 |
无不利,当没有任何不利因素干扰时,就如同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能够快速、顺畅地到达目的地。 |
无不利(没有私心) 就能勇往直前,这话不假 但要看,其“研究成果(或者说:目的)”是为什么人服务 是 为大多数人服务吗 还是 为少数人服务 三思 时代不同了 理论体系服务的对象,就应该不同 |
观水五法
|
水的流动性与易理的变易性:水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它不会固定在某一形态或位置,而是随着地势、环境的变化不断流动,时而平静舒缓,时而湍急汹涌。易理同样强调变易,《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世间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易理通过阴阳变化、卦象转换等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如同水的流动一般,时刻处于动态调整和演变的过程。 |
水的适应性与易理的灵活性:水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和容器,无论是在江河湖海中奔腾浩荡,还是在杯盘碗盏中安于一隅,它都能根据外界条件调整自己的形态。易理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它不是一套刻板僵化的教条,而是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在不同的情境下,人们可以根据易理的原理,灵活运用其中的智慧,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就像水适应不同容器一样。 |
水的无形性与易理的抽象性:水本身没有固定的形状,它以无形之态存在于世间,却又能幻化成各种形态。易理同样具有抽象性,它不是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描述,而是通过卦象、爻辞等抽象符号来表达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深刻认识。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需要人们用心去领悟、去体会,如同感受水的无形却又能真切感知其存在一样。 |
把握趋势:水的流动有其特定的方向和趋势,或顺势而下,或迂回前行。在学习易理时,“观其流动之势”就是要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通过研究易理中的卦象变化、阴阳消长等规律,人们可以洞察到事物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从而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