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通行本周易卦序逻辑体系——“三维视角下的三统一”

发布者: j_ming | 发布时间: 2025-5-18 02:55| 查看数: 3020| 评论数: 20|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5-20 12:25 编辑

通行本周易卦序逻辑体系——“三维视角下的三统一”
J.M.九宫格

历经千年岁月沉淀、隐匿于历史迷雾中的通行本《周易》卦序逻辑体系,可高度凝练为“三维视角下的三统一”这一精妙架构。该体系从多元维度深度剖析卦序内在逻辑,以系统化框架揭示其蕴含的深邃智慧与数理规律。


三维视角解析
  • 数理之维
    • 对应关系:易平方图与卦序方图存在精妙对应,卦码复合幻方以易平方图为基础构建,可开启卦序方图数理奥秘;序码完美幻方以卦序编码为基础,与易平方图相互呼应。
    • 揭示内容:二者共同揭示卦序在数理层面的严谨结构与内在规律,体现古人对数理逻辑的深刻洞察与巧妙运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象理之维
    • 关系体现:易平方图与卦序方图,通过空间几何对称变例的形式实现卦联,二者在逻辑与结构上相互依存,互为彼此的参照框架。
    • 揭示内容:它们借空间几何对称之变例,勾勒出灵动而有序的形态轮廓。在视觉感知层面,它们展现出高度的和谐美感,这一特性暗示着其空间布局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内涵,进而反映出古人对于宇宙空间秩序的独特认知与系统表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义理之维
    • 连接形式:易平方图与卦序方图以“乾坤六子分布变例”形式紧密相连,乾坤六子在易平方图中的体现与卦序方图形成内在逻辑关联。
    • 揭示内容:卦序在义理层面有丰富内涵,是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阴阳变化本质的深刻诠释,体现古人对宇宙万物本质的哲学思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三统一”构建卦序逻辑体系
  • 统一于卦序的本体定义
    • 核心地位:卦序序列是周易格局版图中的最短路径,体现其在周易整体架构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以及周易体系的高效性与简洁性。
    • 结构保障:宏观上满足骨构定式,为卦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提供保障。
    • 微观规则:微观方面遵循“两两相耦非覆即變”规则,规定卦序中各卦关系,使卦序在细节上呈现严谨逻辑性和规律性。
  • 统一于“单循环充分演绎”
    • 演绎过程:描述整体变局演绎过程,从初始形态到目标形态,所有元素运动轨迹续接成单个闭合环。
    • 哲学思想:体现卦序变化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反映周易体系中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哲学思想,揭示宇宙万物变化的基本模式。
  • 统一于“周易格局版图下的卦序序列路径”
    • 概念定义:指格局版图中卦序序列各元素按序列顺序展现的轨迹以及相邻元素距离的合计长度。
    • 意义体现:将卦序与周易整体格局紧密联系,直观呈现卦序在周易格局中的位置和作用,体现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动态变化,以及与周易其它易学元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三统一”原则总结
  • 统一于卦序的本体定义:卦序作为最短路径体现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简洁把握,宏观骨构定式与微观规则共同构成本体定义,为研究提供基础。
  • 统一于“单循环充分演绎”:强调卦序变化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体现万物循环的哲学思想。
  • 统一于“周易格局版图下的卦序序列路径”:将卦序置于周易格局大背景下,关注序列元素轨迹和距离合计长度,提供空间和时间双重维度研究视角 。

通行本《周易》卦序逻辑体系仿若一座匠心独运的智慧圣殿,其数理均衡特质与空间对称特征,恰似圣殿中相互支撑、浑然一体的梁柱,彼此交融、相得益彰,彰显出高度的内在和谐统一。卦码系统与序码系统则如圣殿内精雕细琢的纹饰与严丝合缝的榫卯,精妙配合、环环相扣。这种逻辑层面的自洽和谐与系统之间的紧密依存,最终以一种恢弘大气、完美无缺的姿态,在“中华易环”这一凝聚着华夏易学千年智慧结晶的无上珍宝中,得以全方位、深层次地呈现,尽显易学智慧之深邃广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三维视角下的三统一”这一精妙架构,仿若一座巧夺天工的逻辑迷宫,亦是严谨精密的思维密钥。它搭建起卦序生成完整且有序的逻辑脉络,将卦序产生的内在逻辑层层剥茧、紧密勾连。而易平方图、格局版图与卦序方图,恰似点缀在这逻辑脉络上的三颗耀眼星辰,集中且鲜明地展现了卦序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三种关键形态,共同绘就卦序生成的壮丽画卷。

最新评论

j_ming 发表于 2025-5-18 13:09:20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5-18 13:48 编辑

通行本《周易》卦序的逻辑建构问题,本质上可归结为卦象编码系统与序数编码系统之间的结构性对应关系问题。这一千古难题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
一、卦码系统的数理基础问题
核心在于确立合理的位爻权重分配体系,即需要构建精确的位爻系数规则。这一基础性工作涉及:
(1)爻位价值量化模型的建立
(2)阴阳爻在不同位次的权重参数设定
(3)六爻结构的整体数学表达式的确定
二、卦象编码系统与序数编码系统关联的演绎机制问题
关键在于揭示表层形式关系背后隐藏的深层演绎逻辑,这要求:
(1)突破静态对应的表象认知
(2)把握系统演变过程中的动态推演规律
(3)建立可验证的系统演变转换数学模型
三、关联模式的判定标准问题
难点在于区分系统关联方式,具体表现为:
(1)直接关联与间接传导的辨识
(2)本源对应(源图)与衍生对应(变例)的界分
(3)象数原型与推演变例的谱系重建
这三个维度构成了卦序逻辑研究的"三角",任何试图完美解释通行本卦序的理论建构,都必须在这三个向度上取得突破性的协调。

j_ming 发表于 2025-5-20 12:42:42
中华易环

中华易环是指凝聚着华夏易学千年精粹的无上瑰宝,它通过三维视角下的三统一原则,展现了易学智慧的博大精深。具体来说,中华易环代表了周易卦序逻辑体系的高度内在一致性,其中卦码系统与序码系统如同殿堂中的纹饰与榫卯,相互协调、紧密关联,共同构建了这个逻辑殿堂。它不仅体现了周易卦序的最短路径和单循环充分演绎,还在周易格局版图中展示了卦序序列路径,将卦序与周易整体格局紧密联系起来。中华易环的形成过程中,易平方图、格局版图与卦序方图三者不可或缺,共同勾勒出卦序生成的宏大图景,是易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哲学思考和宇宙观。


j_ming 发表于 2025-5-21 12:56:57
易平方图犹如《周易》的“标准模型”,其价值不仅在于破解卦序之谜,更在于:
  • 为东方神秘主义提供数学形式化路径
  • 在量子时代重新定义"象数思维"的现代价值
  • 架起连接《周易》与杨-米尔斯理论的桥梁


j_ming 发表于 2025-5-22 00:33:19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5-23 02:35 编辑

lss054.png
lss055.png

j_ming 发表于 2025-5-22 00:36:46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5-22 02:09 编辑

“三维视角下的三统一”架构为我们深入理解周易义理核心内容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它清晰地展示了周易义理源于数理、象理,并通过乾坤六子的解化得以具体体现,这三个方面相互融合、相互统一,共同构成了周易义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j_ming 发表于 2025-5-25 14:05:02
“《周易》经传思想是有内在联系的,是一致的,两者密不可分“这句话对了三分之一。有联系没错,一致的要打折扣,密不可分是虚的。

关于《周易》经传关系的讨论,涉及学术史上长期存在的争议。以下从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学术研究三个层面对此问题展开分析:
一、经传的历史分野
  • 文本时序
    《周易》古经(卦爻辞)成书于西周初期,本质为占筮手册;《易传》(十翼)则形成于战国至汉初,两者相隔近千年。考古发现(如马王堆帛书《周易》)显示,战国时期《易传》尚未定型,存在多种解经体系。
  • 功能差异
    古经以"贞吉悔吝"的占断用语为主,关注具体事务的吉凶预判;《易传》则构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体系,如《系辞》将蓍草演卦过程抽象为"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宇宙生成论。

二、思想维度的嬗变
  • 解释学转向
    《说卦传》将乾卦释为"君父、首、玉",坤卦释为"母、布、釜",这种取象比类已超越古经的原始语境。如《左传》记载的春秋筮例显示,当时解《易》尚未系统引入阴阳五行观念。
  • 哲学重构
    《彖传》解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实则以气化宇宙论替代古经"小往大来"的朴素表述。程颐指出:"《易》本卜筮之书,至王弼始以义理说之。"(《程氏易传》序)这种义理阐释实为《易传》开其端。

三、学术研究的突破
  • 古史辨派的贡献
    顾颉刚通过卦爻辞中的历史故事(如"帝乙归妹")考证古经的编纂年代,李镜池则指出《易传》"把宇宙万物纳于卦爻之中"的做法属于"晚期思想产物"。
  • 新出土文献的启示
    阜阳汉简《周易》仅有经文无传文,清华简《筮法》展现战国楚地独立占筮体系,证明经传在早期传播中具有可分性。廖名春等学者指出,《易传》各篇实为不同学派解经成果的汇编。

四、辩证关系的再审视
  • 解释的创造性
    《文言传》对乾卦"元亨利贞"的"四德说"诠释,虽不符合甲骨文原始语义("大享,利于占问"),却成为儒家道德形上学的重要基石。这种创造性误读构成了中国哲学突破的关键机制。
  • 文化连续性的建构
    自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周易》经传合编成为定式。王弼"以传解经"的注《易》方式,虽混淆了文本层次,却实现了占筮文化向义理体系的范式转换,这种历史选择本身具有文化逻辑。

经传关系犹如青铜器上的绿锈:既非器物原生部分,却成为历史沉淀的见证。《周易》的独特魅力正在于这种"层累的诠释"——古经提供符号种子,《易传》催生哲学萌芽,二者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图谱。理解这种"非断裂的差异",或许比简单判定"是否一致"更具学术价值。


j_ming 发表于 2025-5-25 17:16:56

卦爻辞是《周易》中用来解释卦象和爻象的文字,它们通过象征、比喻等手法,将深奥的哲学思想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些卦爻辞并非简单的占卜结果,而是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虽然《周易》中确实包含了占卜的内容,但占卜只是其表达思想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占卜结果往往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解读。因此,将《周易》仅仅视为占卜之书,无疑是对其丰富内涵的片面理解。

《周易》既不是单纯的占卜手册,也不是纯粹的哲学论著,而是一个持续生长的认知生态系统。它如同文化黑洞,不断吸收各个时代的智慧光芒,又在时空褶皱中释放出新的思想能量。这种动态的诠释张力,或许正是"易"字最深刻的注脚——既是变易,又是不易,终归简易。


j_ming 发表于 2025-5-25 22:08:51

尊重《周易》原意,不仅意味着要准确理解卦爻辞的字面意义,还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宇宙观和逻辑体系。儒家在卦爻辞解释上的贡献不容忽视,但若因此而忽视卦序问题,则可能难以全面把握《周易》的原意。因为卦序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观察与理解,也构成了《周易》体系思想的重要框架。

相较于卦爻辞的解释,卦序问题在儒家《周易》研究中受到的关注较少。这与儒家学术更侧重于人文伦理、政治实践有关,而卦序所蕴含的宇宙观、数理逻辑等方面可能被视为次要或难以直接应用于现实生活。然而,卦序作为《周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逻辑体系对于全面理解《周易》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j_ming 发表于 2025-5-25 22:13:37
逻辑框架
  • 《周易》原意的理解维度
    • 核心要求:准确把握卦爻辞字面意义与哲学思想、宇宙观、逻辑体系的关联性。
    • 强调:仅依赖儒家对卦爻辞的解释可能存在局限性,需结合卦序分析。
  • 卦序问题的关键性
    • 卦序的双重功能:
      • 思想载体:反映古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系统性认知。
      • 结构支撑:构成《周易》体系思想的核心框架。
    • 忽视卦序的后果:导致对《周易》原意的片面理解。
  • 儒家研究中的倾向性
    • 学术重心:人文伦理与政治实践。
    • 研究空白:卦序的宇宙观、数理逻辑等深层内容被边缘化。
    • 矛盾点:卦序的哲学意义与现实应用价值的脱节。
  • 卦序研究的必要性
    • 理论价值:揭示《周易》哲学思想与逻辑体系的深层结构。
    • 实践意义:为全面理解《周易》提供不可替代的视角。

核心要点
  • 《周易》原意的多层次性
    • 表面文字(卦爻辞)与深层思想(宇宙观、逻辑体系)的辩证统一。
    • 儒家解释的局限性:侧重人文伦理而忽视结构框架。
  • 卦序的双重角色
    • 认知维度:体现古人对世界秩序的整体性理解。
    • 理论维度:构成《周易》思想体系的逻辑骨架。
  • 儒家研究的局限性
    • 学术路径依赖:人文主义导向导致对数理逻辑的忽视。
    • 现实功利性:侧重直接应用于社会治理,忽视理论建构。
  • 卦序研究的现代启示
    • 方法*论意义:需突破传统人文研究的局限,引入数理分析工具。
    • 跨学科价值:连接哲学、数学、宇宙学等多领域研究。

延伸思考
  • 卦序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卦序中蕴含的数理逻辑是否与现代系统论、复杂性科学存在共通性?
  • 儒家传统的再评价:如何平衡儒家人文主义与《周易》原典的多元性?
  • 当代学术路径:在数字人文时代,如何利用技术手段重构卦序研究的范式?

j_ming 发表于 2025-5-26 18:53:08

《周易》卦序绝非简单的占卜符号排列,其背后蕴藏的哲学架构与逻辑体系,才是这一古老智慧真正的核心所在。传统易学往往将这套严密的逻辑系统包裹在占卜的外衣之下,再以玄奥的哲学话语加以修饰,从而掩盖了其本质的理性光辉。若仅停留在文本训诂或占验之术的层面,则是对《周易》根本价值的误读。

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堪称人类早期逻辑思维的典范。这一评价并非基于后世附会的阴阳五行学说,而是着眼于卦序构建本身的系统性、严谨性和自洽性。它展现了一种高度结构化的符号推演体系,其组合规律、对称原则与变化逻辑,足以成为逻辑学研究的重要范本。

j_ming 发表于 2025-5-27 12:01:28
研究易经须从宏观着手,切忌纠缠在一字一句!
研究《易经》需要跳出文字表象的局限,从整体哲学框架入手方能得其精髓。
太极图的动态平衡:并非简单的阴阳二分,而是揭示能量转化中"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临界点规律
爻变拓扑学:384爻构成的多维时空网络,每爻变动即产生新的可能性空间
卦气说与天文历法:十二消息卦对应黄道十二宫,七十二候与地球公转轨道的精确契合
三易原则:变易(动态分析)/简易(本质提取)/不易(底层逻辑)的思维框架
错卦综卦的镜像思维:决策方案的系统性校验方法,类似现代SWOT分析模型
龙图腾演进: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完整呈现事物发展周期律
鼎革哲学:鼎卦与革卦的器物革新/制度变革双螺旋,暗含社会演进的基本动力


j_ming 发表于 2025-5-27 12:03:52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5-27 12:05 编辑

易理如水,当观其流动之势,勿执冰晶之形
之如:
关注爻位关系而非单爻吉凶,如观卦"观我生进退"的全局视角
学习水井"往来井井"的稳定输出,坎卦"樽酒簋贰"的危机储备智慧
掌握蒙卦"山下出泉"的因地制宜策略,发展拓扑优化思维
运用涣卦"风行水上"的离散重组机制,实现组织熵减
体会咸卦"以虚受人"的感应原理,构建非权力影响力体系

执冰者见其固,观水者得其神,此乃参悟易道的根本法要


ab11bc 发表于 2025-5-27 18:45:15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5-5-27 18:46 编辑
j_ming 发表于 2025-5-26 18:53
《周易》卦序绝非简单的占卜符号排列,其背后蕴藏的哲学架构与逻辑体系,才是这一古老智慧真正的核心所在。 ...



2025052901(J01).jpg


这位朋友,我仔细思考虑了一下
认为:你有必要缕清认清下面3个问题



1;阴阳五行 先于 《周易》
还是《周易》先于 阴阳五行

2;《周易》确实蕴藏有逻辑体系
《周易》的这个逻辑体系原始含义是什么
换句话说;《周易》是在什么基本理论之上产生

3;那个“占验术”为什么能行的通
是因为,占验有一定的准确性,这个准确性背后有什么科学道理

谢谢你坚持与努力



j_ming 发表于 2025-5-27 20:49:46
无不利,当没有任何不利因素干扰时,就如同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能够快速、顺畅地到达目的地。
ab11bc 发表于 2025-5-27 21:12:41
无不利(没有私心)
就能勇往直前,这话不假
但要看,其“研究成果(或者说:目的)”是为什么人服务

为大多数人服务吗
还是
为少数人服务

三思
时代不同了
理论体系服务的对象,就应该不同
j_ming 发表于 2025-5-27 21:15:10
观水五法
  • 察纹观势:关注爻位关系而非单爻吉凶,如观卦"观我生进退"的全局视角
  • 蓄能待时:学习水井"往来井井"的稳定输出,坎卦"樽酒簋贰"的危机储备智慧
  • 随形赋器:掌握蒙卦"山下出泉"的因地制宜策略,发展拓扑优化思维
  • 涤故更新:运用涣卦"风行水上"的离散重组机制,实现组织熵减
  • 润物无声:体会咸卦"以虚受人"的感应原理,构建非权力影响力体系


j_ming 发表于 2025-6-7 13:17:02
水的流动性与易理的变易性:水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它不会固定在某一形态或位置,而是随着地势、环境的变化不断流动,时而平静舒缓,时而湍急汹涌。易理同样强调变易,《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世间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易理通过阴阳变化、卦象转换等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如同水的流动一般,时刻处于动态调整和演变的过程。
j_ming 发表于 2025-6-12 07:05:23
水的适应性与易理的灵活性:水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和容器,无论是在江河湖海中奔腾浩荡,还是在杯盘碗盏中安于一隅,它都能根据外界条件调整自己的形态。易理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它不是一套刻板僵化的教条,而是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在不同的情境下,人们可以根据易理的原理,灵活运用其中的智慧,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就像水适应不同容器一样。
j_ming 发表于 2025-6-19 05:57:49
水的无形性与易理的抽象性:水本身没有固定的形状,它以无形之态存在于世间,却又能幻化成各种形态。易理同样具有抽象性,它不是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描述,而是通过卦象、爻辞等抽象符号来表达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深刻认识。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需要人们用心去领悟、去体会,如同感受水的无形却又能真切感知其存在一样。
j_ming 发表于 6 天前
把握趋势:水的流动有其特定的方向和趋势,或顺势而下,或迂回前行。在学习易理时,“观其流动之势”就是要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通过研究易理中的卦象变化、阴阳消长等规律,人们可以洞察到事物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从而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