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观《周易》之理,悟文明之基

发布者: j_ming | 发布时间: 2025-6-13 08:51| 查看数: 2439| 评论数: 6|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6-15 21:21 编辑

观《周易》之理,悟文明之基
——从任正非先生之言看中华文化根系研究之紧迫
J.M.九宫格   DeepSeek

在人民日报的访谈中,任正非先生以企业家的战略远见,为理论科学家群体发声,直言“理论科学家是孤独的,我们要有战略耐心,要理解他们”。这番论断不仅揭示了科技强国之路的深层逻辑,更映射出文明传承的普遍规律。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周易》,便豁然开朗:对这部典籍的基础性、系统性研究,恰如任正非所言的理论突破,是关乎文明根基的“无人区探险”,刻不容缓。
一、周易研究:跨越时空的理论突破
任正非以芯片产业为例,指出“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积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这一论断在《周易》研究中得到惊人印证。作为“群经之首”,《周易》以阴阳爻象构建的符号系统,本质上是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数学化表达。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通过考据发现,其六十四卦象数体系蕴含着二进制思维雏形,比莱布尼茨的发明早三千余年。这种理论突破不是偶然——当贵州农学家罗登义在抗战烽火中研究刺梨时,他或许未料到,这种“维C之王”的发现将跨越世纪,成为脱贫攻坚的产业支柱。正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理论突破的价值往往需要时间发酵,而其带来的变革却是颠覆性的。
二、系统性思维:中华文明的基因图谱
“周易文化视宇宙为一个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这种系统观在当代展现出惊人解释力。华为面对芯片封锁,采用“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的集群计算策略,恰与《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暗合。更值得深思的是,《周易》的象数思维为现代系统论提供了独特视角:六十四卦作为完整符号体系,通过“错综覆變”的卦变关系,构建起“天人同构”的认知模型。这种将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思维范式,正是中医“治未病”、建筑“风水学”等实践智慧的底层逻辑。当西方系统论仍在探索还原论局限时,《周易》早已用阴阳五行的动态平衡,诠释着复杂系统的运行奥秘。
三、文明自主性:不能等待他人补课
任正非警示“中国搞不搞基础研究,也要付钱的,能不能付给自己搞基础研究的人”,这句话在文化领域振聋发聩。韩国将《周易》八卦融入国旗设计,莱布尼茨从《周易》获得二进制灵感,这些案例警示我们:文化基因的研究权一旦旁落,文明解释权将随之流失。值得警惕的是,某些西方汉学家试图用“占卜手册”的标签矮化《周易》,而国内学术界却长期存在“重应用轻理论”的倾向。这种现状恰如芯片领域的“卡脖子”困境——当我们在应用层面取得突破时,若缺乏对《周易》象数逻辑、易理体系的深度研究,就如同在别人的地基上盖楼,终将受制于人。
四、守正创新:在传统根系上培育现代文明
“周易文化始终与实践紧密结合,其理论以指导人生与社会为根本目标”,这种“知行合一”的特质,为当代文化创新提供方法*论。华为建立“黄大年茶思屋”平台,以开放姿态吸收全球智慧,与《周易》“生生之谓易”的变革精神一脉相承。更令人振奋的是,当代学者已开始用控制论解读《周易》的反馈机制,以混沌理论阐释阴阳转化,这种跨学科研究正在激活古老典籍的现代价值。正如任正非所言“人工智能发展要经历数十年、数百年”,对《周易》的研究同样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需要建立“不考核”的长效机制,让青年学者能像屠呦呦、黄大年那样,在孤独探索中实现文明基因的现代转译。

站在文明传承的维度回望,任正非对理论科学家的礼赞,恰是对文化研究者的召唤。当我们在芯片领域奋起直追时,更需意识到:《周易》所代表的中华文明基础理论,是更深层的“技术底座”。让理论研究者“几十年、上百年才看得见贡献”的战略耐心,不仅属于科技领域,更应成为文化研究的常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文明竞争中掌握主动,避免出现“外国人研究周易,中国人读其论文”的尴尬局面。这或许就是任正非之言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守住文明根基的自主性,方能在时代变局中赢得未来。


最新评论

j_ming 发表于 2025-6-13 10:02:02

当我们将《周易》这一书名简化为“心目中的周易”时,实际上陷入了认知的双重困境。这种思维模式既是对文本的暴力简化,也是对自我认知的隐性贬损。


j_ming 发表于 2025-6-13 10:02:55

既需如王夫之“推其所以然之由,以辨其不尽之意”的考据功夫,也要有熊十力“体用不二”的哲学洞察,更要保持钱钟书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开放胸襟。唯有如此,方能避免将《周易》这面“宇宙代数”的明镜,矮化为自我认知的哈哈镜。


j_ming 发表于 2025-6-18 16:15:00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6-18 16:38 编辑

卦爻辞实为周易卦序的嫁衣裳。

《系辞》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卦爻辞的“器”之用,终归于卦序的“道”之体。

谁为谁服务这个问题需要清楚。其实 ,几千年来,大多数人,易学界主流都是颠倒看法。



ab11bc 发表于 2025-6-19 11:43:36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5-6-19 11:47 编辑
j_ming 发表于 2025-6-18 16:15
卦爻辞实为周易卦序的嫁衣裳。《系辞》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卦爻辞的“器”之用,终归 ...



2025061901(j01).jpg


谁为谁服务?
这个问题,问的好!

哈、哈、哈
你在《周易》方面,忙活的时间也不短了
你是否明白
你是在为谁服务吗


2025050501(虾01).jpg



j_ming 发表于 2025-6-19 12:19:05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6-19 14:40 编辑

j_ming 发表于 2025-6-18 16:15

卦爻辞实为周易卦序的嫁衣裳。

《系辞》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卦爻辞的“器”之用,终归于卦序的“道”之体。

谁为谁服务这个问题需要清楚。其实 ,几千年来,大多数人,易学界主流都是颠倒看法。


主流观点的颠倒与回归
传统易学的误区
历史上,易学界常将卦爻辞视为独立文本,过度关注其作者(如文王、周公之争)或字面意义,而忽视其对卦序的依附性。例如:
孔颖达《周易正义》虽承认卦序重要性,但仍以卦爻辞为解读核心;
义理派(如王弼)侧重卦爻辞的伦理阐释,弱化卦序的宇宙论意义。
当代研究的转向
近代*考古发现(如马王堆帛书、双古堆汉简)揭示了卦序的多样性,表明卦序可能是《周易》的核心框架。学者逐渐意识到:
卦爻辞的创作目的并非独立叙事,而是为卦序提供例证;
卦序的“道”统摄卦爻辞的“器”,形成“体用一源”的结构。
j_ming 发表于 5 天前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6-26 18:21 编辑

j_ming 发表于 2025-6-18 16:15

卦爻辞实为周易卦序的嫁衣裳。

《系辞》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卦爻辞的“器”之用,终归于卦序的“道”之体。

谁为谁服务这个问题需要清楚。其实 ,几千年来,大多数人,易学界主流都是颠倒看法。


道器关系下的卦爻辞定位

“形而上者谓之道”卦序的哲学本体
卦序以河洛图式为底层框架,通过五行、方位等概念构建宇宙模型。例如:
杂卦序体现河洛法则,与五行属性对应;
卦序的“顺逆排列”反映阴阳消长规律。
卦序的“道”超越具体文本,是《周易》预测与哲学功能的根基。
“形而下者谓之器”卦爻辞的技术实践
卦爻辞作为“器”,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转化为可操作的占筮语言与伦理教诲。例如:
爻辞中的历史典故(如“箕子之明夷”)需通过卦序定位其象征意义;
彖辞对爻象的总结(如“刚柔始交而难生”)需结合卦序阶段解读。
若脱离卦序,卦爻辞将沦为零散的箴言集,失去体系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