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周易通行本卦序研究回顾与小结

发布者: j_ming | 发布时间: 2025-7-16 17:46| 查看数: 2255| 评论数: 11|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7-16 17:47 编辑

周易通行本卦序研究回顾与小结
J.M.九宫格


自2012年迄今,在悠悠十余载的时光长河中,我始终聚焦于《周易》通行本的卦序,展开了一场系统且深入的探索之旅。在此期间,我于本论坛倾注心血,创作了数百篇专题帖子,皆凝聚着对《周易》卦序的钻研与思索。如今,秉持着“温故而知新”的古训,我将过往所撰内容用心梳理,形成如下回顾与小结。


一、 核心研究目标
核心目标始终聚焦于:揭示《周易》通行本(今本)六十四卦卦序(序卦传所载顺序)的内在逻辑、结构规律、生成原理及其背后的哲学/数理内涵。 旨在破解这个自《序卦传》以来就充满争议的千古之谜。

二、 主要研究阶段与思路沿革
  • 早期阶段 (约2012-2014):基础规律探索与现象归纳

    • 核心关注点: 验证并深化对通行卦序基本规律的认识。
    • 关键切入点:

      • “非覆即变” (错综关系): 深入分析卦序中相邻两卦普遍存在的“综卦”(倒置)或“错卦”(阴阳爻全变)关系,这是卦序最显著的结构特征。
      • “二二相耦”: 确认卦序是严格按“非覆即变”规则两两配对,形成32对卦。
      • “上/下经”结构差异: 分析上经30卦(18对)、下经34卦(17对)在配对规律、主题上的异同。

    • 主要成果: 系统梳理了错综关系在卦序中的分布,验证了“非覆即变”作为基础构架律的普适性,为上/下经的划分提供了结构依据。开始关注配对内部(两卦之间)以及配对之间(前后对之间)的关联性。

  • 中期阶段 (约2015-2018):结构深化与“三十六宫”探索

    • 核心关注点: 超越两两配对,探索更大尺度的结构单元和整体架构。“三十六宫”理论成为核心焦点。
    • 关键切入点:

      • “三十六宫”概念的引入与辨析: 深入研究邵雍等先贤提出的“三十六宫”概念(将64卦视为36个不可颠倒的“宫位”),探讨其合理性、具体划分方式及其在揭示卦序整体结构中的作用。
      • “区块”/“群组”划分: 尝试将卦序划分为若干更大的区块(如以4卦、8卦为单元),探索区块内部的规律(如卦变、主题集中)和区块之间的衔接逻辑。
      • “主卦”/“节点卦”识别: 识别在卦序转折、区块衔接处起关键作用的特定卦(如《乾》《坤》《坎》《离》《咸》《恒》《损》《益》《既济》《未济》等),分析其“承前启后”的功能和象征意义。
      • 数理关系探索: 开始系统考察卦序中蕴含的数学关系,如序数和、特定组合的数值规律、与河图洛书数理的关联等。

    • 主要成果: 深化了对卦序整体性、层级性结构的认识。“三十六宫”框架得到更细致的论证和应用(提出了具体的划分方案)。区块划分和主卦识别为理解卦序的“叙事”或“逻辑链条”提供了支撑。数理分析为卦序的“精密性”提供了证据。

  • 深化与综合阶段 (约2019至今):整体生成逻辑、哲学意蕴与多维度整合

    • 核心关注点: 构建能解释卦序整体面貌的生成模型,并深入挖掘其哲学/宇宙论意蕴。尝试整合象、数、理多个维度。
    • 关键切入点:

      • 生成逻辑/算法模型: 提出或检验各种可能的卦序生成原理。包括:

        • 卦变演进模型: 基于特定的卦变规则(如爻变、卦象推移)逐步生成后续卦。
        • 数理结构模型: 利用先天八卦方位、河洛数理、特定数学序列(如二进制序、特定排列组合)来推导或拟合卦序。
        • 对称/平衡模型: 寻找卦序在整体上(如上/下经之间、首尾之间)的对称、平衡、呼应关系(如卦数、阴阳爻数、特定卦象的分布等)。
        • 主题/义理演进模型: 将《序卦传》的义理阐释结构化、系统化,或提出更契合卦序结构的义理演进逻辑。

      • 哲学/宇宙论意蕴: 将卦序结构与天地演化、阴阳消息、时空模型(如节气、方位)等宏大宇宙观相联系,阐释卦序作为“宇宙代数学”或“变化模式图”的深层意义。探讨其反映的“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物极必反”等核心哲学理念。
      • “错综”关系的再审视: 在更高层面理解“错综”不仅是一种相邻关系,更是构建整体动态平衡、表达阴阳互动根本法则的核心机制。
      • 《序卦传》的定位: 深入分析《序卦传》文本与卦序结构的关系,是“事后阐释”还是“生成指南”?更倾向于前者,但承认其部分阐释与结构存在契合。
      • 批判性思考: 对各种流行理论(如帛书卦序优越论、认为通行卦序杂乱无章等观点)进行辨析,捍卫通行本卦序的内在逻辑性和高度价值。

    • 主要成果: 形成对卦序整体生成逻辑和深层意蕴更成熟、更综合的认识。提出了具有一定解释力的原创性模型或框架。将象数分析与哲学义理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对通行本卦序的合理性和精妙性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三、 小结:通行本卦序核心特征与逻辑
  • 基础构架律:“非覆即变” (错综律) 与 “二二相耦”: 这是卦序最根本、最稳定的结构法则,决定了相邻两卦的必然联系形式,构成32个基本单元。
  • 层级结构:“三十六宫”与区块化: 超越两两配对,“三十六宫”(视综卦为一宫)是理解卦序不可再分基本单元的关键视角。更大尺度的“区块”(如4卦组、8卦组)展现了主题相对集中和阶段性演进的规律。“主卦”在连接区块、标志转折中起枢纽作用。
  • 整体性设计:对称、平衡与呼应: 卦序在整体上(上经vs下经,起始vs终结)呈现出精心设计的平衡性(如阴阳爻总数、特定卦象分布、结构功能)和首尾呼应(《乾》《坤》开天辟地,《既济》《未济》象征循环无尽)。数理关系是支撑这种精密性的重要维度。
  • 动态演进逻辑: 卦序并非静态排列,而体现了一个动态的、有方向性的变化过程:

    • 象变逻辑: 通过爻变、卦象推移(如八经卦的叠加、交互)实现卦与卦之间的演进。
    • 义理逻辑: 遵循“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序卦传》)的宏大叙事,从宇宙生成(上经多自然、宏观)到人文伦理(下经多人事、微观),展现事物发生、发展、矛盾、转化、终结(既济)与再开始(未济)的普遍规律。阴阳的互动、平衡、转化是贯穿始终的核心动力。
    • 循环与开放性: 以《未济》终结,深刻体现了“物不可穷”、“生生不息”的哲学观。

  • 哲学与宇宙论根基: 卦序结构是宇宙根本规律(阴阳之道、变化之理) 的符号化表达和数理模拟。它深刻反映了古人对世界秩序、时空关系、生命演化的理解和模型建构,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象征性。
  • 《序卦传》的定位: 其文字阐释是对卦序结构的一种基于儒家伦理和日常经验的义理发挥,虽有部分洞见契合了结构节点,但整体上并非卦序生成的原始编码说明书。卦序的底层逻辑更依赖于象数(结构、卦变、数理)和深层的哲学/宇宙观。


四、 研究的价值与特色
  • 长期性与系统性: 十余年持续聚焦,数百篇专题,覆盖了从基础现象到深层逻辑的各个层面,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
  • 结构主义导向: 以揭示卦序内在的结构规律为核心任务,强调其精密性和设计性,有力反驳了“杂乱无章”论。
  • 象数与义理的结合探索: 努力在扎实的象数结构分析基础上,探寻其哲学和宇宙论意蕴,避免割裂。
  • 对通行本卦序的捍卫与深化: 通过严谨分析,论证了通行本卦序并非随意编排或劣于出土本(如帛书本),而是蕴含着独特且深邃的逻辑与智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 批判性与独立思考: 对前人和流行观点不盲从,有辨析、有批判、有自己的创见。


最新评论

j_ming 发表于 2025-7-16 20:13:30
真正的精髓,蕴藏在数百篇帖子所记录的每一次发现、论证和反思之中。
j_ming 发表于 2025-7-16 20:18:39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7-17 06:24 编辑

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 模型的精细化与验证: 将生成模型/逻辑进一步精细化、形式化(如尝试数学表达、算法模拟),并更严格地检验其能否唯一或最优地生成通行本卦序,解释所有细节(如特殊位置的安排)。
  • 与出土文献的深度对话: 将通行本卦序的逻辑与其他重要卦序(如帛书本、楚竹书本、京房八宫卦序)进行更深入的结构性比较,探讨不同排序背后的思想差异和可能的共同原理。
  • 数理内涵的深挖: 进一步探索卦序中蕴含的数理关系(如与组合数学、图论、特定数列的联系),及其与古代天文历法、音律等知识的潜在关联。
  • 哲学意蕴的系统阐释: 在现有结构分析基础上,更系统地构建一套基于卦序结构本身的哲学阐释体系,与《易传》其他篇章(尤其《系辞》、《说卦》)的宇宙观相呼应。
  • 应用与拓展: 思考卦序结构逻辑在其他领域的启示或应用(如复杂系统演化、信息编码等,谨慎且注重本质)。


j_ming 发表于 2025-7-17 04:43:44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7-22 13:31 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j_ming 发表于 2025-7-18 10:30:38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7-18 16:48 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注:易学中八卦横图称为“小横图”,而六十四卦横图称为“大横图”。上图落笔有误,特此勘误。
j_ming 发表于 2025-7-22 13:20:32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7-22 13:22 编辑

版主推荐的王易方的易平方素图:(2013)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j_ming 发表于 2025-7-26 16:58:54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7-26 17:08 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j_ming 发表于 2025-8-15 21:01:59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8-21 16:41 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j_ming 发表于 前天 08:27

“序迹容错模型”建立在“路径思维”之上,重点在于构建“格局底版”,明确卦序的宏观框架与微观卦耦关系。通过得廓试错与序迹优化策略,系统能够在反复调整中逐步逼近最优序列结构。该模型同样处于基础预备阶段,旨在为推演过程提供可行的卦序序列。


j_ming 发表于 前天 08:27

系统主体,由“四图四环”整合形成完整的推演闭环,包括了易平方捭阖相应图、通行本卦序全图、序码演绎环和卦码演绎环等核心易图。在“单循环充分演绎”的思想统摄下,形成四组演绎单元,彼此链接,构成系统自洽闭环。


j_ming 发表于 前天 08:28

“演绎方式”以“简约树典”为方法*论指导,聚焦“独环”与“八八循环”两种机制。基于六十四卦体系,从众多演绎方式中提炼出单循环与均衡循环两种基本模式,并运用剪枝从简策略,提升推演效率,明确演绎路径。


j_ming 发表于 前天 08:29

“形态转换”机制体现“数卦相契”的思维,借助八八均衡循环推动“捭阖转换”,实现“犄角对称”“一同五异”等空间结构关系,最终达到“六合共爻”、数形相契的统一状态。该环节强调形态间的融合与升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