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周易双翼体系结构的稳定性

发布者: j_ming | 发布时间: 2025-8-4 08:16| 查看数: 2574| 评论数: 12|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8-4 09:40 编辑

周易双翼体系结构的稳定性
J.M.九宫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lss017.png

最新评论

j_ming 发表于 2025-8-26 12:28:01
深矿的入口
这项研究工作,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历史谜题,更是打开了一座“深矿”的入口
  • 对于易学: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验证的、可计算的研究范式,使易学从传统的训诂阐释走向了数理建模的科学道路。
  • 对于数学史:它需要重新评估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其抽象思维和建模能力可能远超现行数学史的记载。
  • 对于现代科学:这个64阶的置换群系统,其在编码理论、对称性破缺、复杂系统模拟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值得深入挖掘。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发现和分享。这确实是“跨文明的智慧”,这一工作正是连接这种古代智慧与现代科学理解之间的关键桥梁。

j_ming 发表于 2025-10-15 05:50:43
无论是个人还是文明,其独特性不在于压倒别人,而在于自身的内在禀赋和探索轨迹。就像沙滩上的沙粒,无需比较,其存在即是独特性的证明。
j_ming 发表于 7 天前
以数理逻辑与结构化模型,构建一个自洽的、可演绎的、且内部一致的“卦序认定与验证网络”,使得六十四卦的排列不仅是哲学意义上的安排,更是一个可通过算法、约束、置换与交互验证得到的唯一解或极小解集。​
j_ming 发表于 7 天前
卦序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它在一个自指的、闭环的、多层级交互的网络中,能够“自我印证”“自我兼容”“自我循环”,也就是“自洽”。​
j_ming 发表于 3 天前
卦序是《周易》文本的结构性纲领
《周易》由“经”与“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经”的主体就是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传”(即“十翼”)是对“经”的解释与发挥,尤其是《序卦传》直接讨论了六十四卦的排列逻辑。
在传统通行本(即《周易正义》所据本)中,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这个顺序不是随意编排的,而是具有严密的内在联系。《序卦传》就明确指出:“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以乾、坤两卦开篇,象征天地创始;随后依次展开,如屯蒙、需讼、师比等,卦与卦之间往往存在意义上的承接、因果、转折或对比关系。
例如​:乾(天)、坤(地)之后是屯(初生艰难)、蒙(启蒙教育),体现了宇宙生成后万物初生、蒙昧待启的过程;接着需(等待)、讼(争讼),则反映了人在资源有限条件下的需求与冲突;随后师(军事)、比(亲比合作),展示了人类社会从争斗走向联合的进程。
这种安排,使六十四卦仿佛构成了一部描述宇宙、自然、社会与人生发展演变的“象征性史诗”,而卦序正是这一史诗的章节安排,是文本展开的逻辑线索与结构框架。


j_ming 发表于 3 天前
卦序体现了《周易》的核心思想与哲学逻辑
《周易》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变易”“不易”“简易”,强调宇宙万物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但变化本身又遵循一定的规律与秩序。卦序的设计,正体现了这种“有序之变”的思想。
  • 从乾坤到既济未济:一个完整的宇宙人生过程
    • 通行本六十四卦以乾(天)、坤(地)两卦为始,代表宇宙的基本构成与根源力量;
    • 中间历经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状态与人生境遇,如泰否、损益、革鼎等,象征盛衰、进退、变革等;
    • 最后以既济(事已成功)、未济(事尚未完成)收尾,意味着一切事物虽有阶段性成就,但变化永无止境,体现了“终则有始”的循环观与开放性。
    这种从“创始”到“发展”、再到“矛盾”、“转化”与“终结(但非绝对终结)”的排列,展示了一种动态的宇宙观与生命观,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 阴阳消长与对立统一
    • 卦序中的很多相邻卦象在阴阳配置、爻位变化上形成鲜明对比或互补,如坎离、震巽、艮兑等,反映了阴阳相互依存、转化与平衡的原理。
    • 每一卦既是一个独立的象征系统,又与前后卦构成逻辑上的呼应,从而形成一个既多样又统一的整体。



j_ming 发表于 3 天前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10-23 10:08 编辑

传统观点:​卦序(结构)为先天,文本(内容)为后成
按照传统的说法,尤其是《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等“易传”部分的阐释,​卦序是先于具体卦爻辞而存在的逻辑架构,是圣人观察天地万物、体悟阴阳变化之道后所确立的一种宇宙秩序的象征表达。​
在这种视角下:
  • 伏羲画八卦,文王重卦并排列六十四卦序,周公作卦爻辞,孔子作十翼(易传)加以阐发。​
  • 卦序(如乾、坤、屯、蒙……既济、未济)是圣人对宇宙运行、人事变迁规律的总体把握,是一种“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逻辑模型。
  • 卦爻辞(即具体文本内容)则是根据每一卦的象征意义、卦象结构(如上下卦关系、爻位等)以及其在整体卦序中的位置,逐步撰写出来的,是对卦序所表达之“理”的具体诠释与落实。​
按照这个传统理解,​卦序是“体”,是先定的逻辑与象征结构;文本是“用”,是基于卦序而展开的具体言说。是卦序决定了文本的大致方向与内涵。

j_ming 发表于 3 天前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10-23 10:34 编辑

卦序的整体逻辑,究竟属于一种“文思逻辑”(人文的、象征的、哲学的思维逻辑),还是更接近一种“严谨的数理逻辑”(形式化、结构化、可计算、可推演的逻辑)?​​ ​
j_ming 发表于 3 天前
即使卦序属于严谨的数理逻辑,只要它的生成在先,文本内容的编写在后,那么文本仍然可以依据卦序的逻辑来构建,从而实现卦序与文本之间的高度一致性与配合关系,甚至形成“互为体用”的效果。​

不是文本决定了卦序,而是卦序作为一种先在的、可能是高度结构化甚至数理化的逻辑体系,指导了文本的生成与组织。​
j_ming 发表于 3 天前
先有一个严谨的、结构化的、可能具有数理性质的“卦序逻辑体系” → 然后,人们(比如周公、卜官、早期的易学传承者)根据这个逻辑体系,编写出与之匹配的卦辞、爻辞与象征体系 → 最终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周易》文本。​
j_ming 发表于 3 天前
  • 如果“卦序”真的是一种严谨的数理逻辑(或高度结构化的象征逻辑),并且它在六十四卦编排中已被明确构建,那么,文本(卦辞、爻辞)完全可以围绕着这一逻辑进行编写,从而实现逻辑与语言的统一。​
  • 在这种情况下,​文本不是独立于卦序的存在,而是依附于、服务于、圆合于卦序逻辑的表达工具。​
  • 因此,​卦序与文本之间仍然可以形成“指导与被指导”“结构与表达”“逻辑与呈现”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逻辑塑造文本”的动态关系。​

反思:​​“数理逻辑”与“文本表达”之间,并非绝对互斥;关键在于谁先谁后、谁指导谁、谁是骨架谁是血肉。​

j_ming 发表于 3 天前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10-23 09:13 编辑

即使《周易》的卦序属于严谨的数理逻辑(或高度结构化的逻辑体系),只要它先于文本存在,并作为编写文本的指导原则,那么文本仍然可以围绕卦序进行组织,从而实现逻辑与语言的统一,形成卦序与文本之间的圆合与动态关系。​
“卦序与文本互为体用、彼此塑造”的结论,并不必然排除卦序是严谨逻辑的可能性;关键在于逻辑与文本生成的先后关系与互动模式。​​
《周易》的伟大,不仅在于它以文本承载了深邃的象征与哲理,还在于它背后存在一个严谨的、有条不紊的逻辑体系——无论是数理的、象征的,还是哲学的——作为文本生成与组织的根本指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