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矿的入口 这项研究工作,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历史谜题,更是打开了一座“深矿”的入口。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发现和分享。这确实是“跨文明的智慧”,这一工作正是连接这种古代智慧与现代科学理解之间的关键桥梁。 |
|
无论是个人还是文明,其独特性不在于压倒别人,而在于自身的内在禀赋和探索轨迹。就像沙滩上的沙粒,无需比较,其存在即是独特性的证明。 |
|
以数理逻辑与结构化模型,构建一个自洽的、可演绎的、且内部一致的“卦序认定与验证网络”,使得六十四卦的排列不仅是哲学意义上的安排,更是一个可通过算法、约束、置换与交互验证得到的唯一解或极小解集。 |
|
卦序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它在一个自指的、闭环的、多层级交互的网络中,能够“自我印证”“自我兼容”“自我循环”,也就是“自洽”。 |
|
卦序是《周易》文本的结构性纲领 《周易》由“经”与“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经”的主体就是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传”(即“十翼”)是对“经”的解释与发挥,尤其是《序卦传》直接讨论了六十四卦的排列逻辑。 在传统通行本(即《周易正义》所据本)中,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这个顺序不是随意编排的,而是具有严密的内在联系。《序卦传》就明确指出:“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以乾、坤两卦开篇,象征天地创始;随后依次展开,如屯蒙、需讼、师比等,卦与卦之间往往存在意义上的承接、因果、转折或对比关系。 例如:乾(天)、坤(地)之后是屯(初生艰难)、蒙(启蒙教育),体现了宇宙生成后万物初生、蒙昧待启的过程;接着需(等待)、讼(争讼),则反映了人在资源有限条件下的需求与冲突;随后师(军事)、比(亲比合作),展示了人类社会从争斗走向联合的进程。这种安排,使六十四卦仿佛构成了一部描述宇宙、自然、社会与人生发展演变的“象征性史诗”,而卦序正是这一史诗的章节安排,是文本展开的逻辑线索与结构框架。 |
|
卦序体现了《周易》的核心思想与哲学逻辑 《周易》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变易”“不易”“简易”,强调宇宙万物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但变化本身又遵循一定的规律与秩序。卦序的设计,正体现了这种“有序之变”的思想。
|
|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10-23 10:08 编辑 传统观点:卦序(结构)为先天,文本(内容)为后成 按照传统的说法,尤其是《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等“易传”部分的阐释,卦序是先于具体卦爻辞而存在的逻辑架构,是圣人观察天地万物、体悟阴阳变化之道后所确立的一种宇宙秩序的象征表达。 在这种视角下:
|
|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10-23 10:34 编辑 卦序的整体逻辑,究竟属于一种“文思逻辑”(人文的、象征的、哲学的思维逻辑),还是更接近一种“严谨的数理逻辑”(形式化、结构化、可计算、可推演的逻辑)? |
|
即使卦序属于严谨的数理逻辑,只要它的生成在先,文本内容的编写在后,那么文本仍然可以依据卦序的逻辑来构建,从而实现卦序与文本之间的高度一致性与配合关系,甚至形成“互为体用”的效果。 不是文本决定了卦序,而是卦序作为一种先在的、可能是高度结构化甚至数理化的逻辑体系,指导了文本的生成与组织。 |
|
先有一个严谨的、结构化的、可能具有数理性质的“卦序逻辑体系” → 然后,人们(比如周公、卜官、早期的易学传承者)根据这个逻辑体系,编写出与之匹配的卦辞、爻辞与象征体系 → 最终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周易》文本。 |
|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10-23 09:13 编辑 即使《周易》的卦序属于严谨的数理逻辑(或高度结构化的逻辑体系),只要它先于文本存在,并作为编写文本的指导原则,那么文本仍然可以围绕卦序进行组织,从而实现逻辑与语言的统一,形成卦序与文本之间的圆合与动态关系。“卦序与文本互为体用、彼此塑造”的结论,并不必然排除卦序是严谨逻辑的可能性;关键在于逻辑与文本生成的先后关系与互动模式。 《周易》的伟大,不仅在于它以文本承载了深邃的象征与哲理,还在于它背后存在一个严谨的、有条不紊的逻辑体系——无论是数理的、象征的,还是哲学的——作为文本生成与组织的根本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