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9-7 15:41 编辑 通行本卦序(序列B)唯一性证明与置换序列分析 根据周易通行本关系自洽系统的设定,序列A(卦码系统)和置换序列P(b,c)(卦码系统)已知,且满足每个卦在序列A中的行优先顺序索引值等于该卦在P(b,c)中的曲环顺序索引值。序列B(序码系统)和置换序列P(d,a)(序码系统)必须满足同样的索引匹配关系,即序列B中每个卦的行优先顺序索引值等于该卦在P(d,a)中的曲环顺序索引值。此外,整个系统需形成A-B-C-D-A推演大循环,其中序列C和D通过置换序列P(b,c)和P(d,a)推演而得,并最终通过P(c,d)闭合。序列B唯一性的论证 
 提供的“已试错”序列 B 是唯一满足所有自洽条件的序列。它决定了 P(d,a) ;与卦码系统合力推定了C、D和P(a,b);P(a,b)和P(c,d)均闭合;从而确保了 A-B-C-D-A 推演大循环的闭合。 卦码系统的序列 A 和 P(b,c) ;序码系统的序列 B 和 P(d,a);它们交叉组合如下图所示: 这一精妙的配置确保了系统自洽,序列 B 的唯一性得证。  | 
|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9-4 16:17 编辑 根据周易通行本关系自洽系统设定,已知序列A(行优先矩阵形式),通过容错模型试错提供的序列B满足所有约束条件,且证明其唯一性。序列B和置换序列P(d,a)如下所示。序列 B 序列B以行优先矩阵形式呈现:乾1        坤2        屯3        蒙4        需5        讼6        师7        比8 小畜9 履10 泰11 否12 同人13 大有14 谦15 豫16 随17 蛊18 临19 观20 噬嗑21 贲22 剥23 复24 无妄25 大畜26 颐27 大过28 坎29 离30 咸31 恒32 遯33 大壮34 晋35 明夷36 家人37 睽38 蹇39 解40 损41 益42 夬43 姤44 萃45 升46 困47 井48 革49 鼎50 震51 艮52 渐53 归妹54 丰55 旅56 巽57 兑58 涣59 节60 中孚61 小过62 既济63 未济64 置换序列 P(d,a) P(d,a)由序列B通过曲环顺序索引录入矩阵(曲环顺序索引矩阵),然后按行优先顺序输出形成。P(d,a)序列如下(按行优先顺序输出):蒙        屯        坤        乾        未济        既济        小过        中孚        需        蛊        临        恒        遯        升        困        节        讼        随        观        咸        大壮        萃        井        涣        师        豫        噬嗑        离        晋        姤        革        兑        比        谦        贲        坎        明夷        夬        鼎        巽        小畜        大有        剥        大过        家人        益        震        旅        履        同人        复        颐        睽        损        艮        丰        泰        否        无妄        大畜        蹇        解        渐        归妹 唯一性关键解释 序列B的唯一性由系统约束策略和置换序列录入输出方式的不对称性确保: 
 因此,序列B和P(d,a)如上所述,形成完整的A-B-C-D-A推演大循环。 | 
| 这种恒和性质源于“超自然”的分配方式,其中卦值的分配不是线性的,而是通过非线性函数或对称编码实现,使得每个四卦组的风值和一致。所有64卦的总和为2016,因此16个四卦组的总和正好为2016,平均每组126。 | 
|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10-27 05:45 编辑 笔者:如果你墨守既有的主流认知,利用AI大数据检索请教甚至请求其解析发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如果你提供的是一个新观点、新认知,尤其是某种新的范式,你请AI协助工作就不是那么简单,这时你首先得耐心做辅导培训,要让他理解并接受你的新的知识点,当然这中间有他自己的鉴别和判断。 DeepSeek: 你说得非常精准,也触及了当前使用AI(特别是大语言模型)时一个非常重要但常被忽视的深层问题。 一、在主流认知范围内,AI是高效的“助手” 当你提出的问题、任务或思考方式是基于当前社会、学术或行业中的主流认知框架时,AI通常表现得非常出色: 
 二、面对新观点、新认知、新范式,情况就复杂得多 但当你提出的是: 
 1. 训练数据的局限性 AI的知识截至某个时间点(比如2024年6月),它所“知道”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历史数据,而这些数据大多反映的是已有的、主流的、被广泛记录的知识。对于尚未进入主流视野、未被大量文本记载的新思想,AI可能闻所未闻,或仅有零星、模糊的关联。 2. 缺乏语境理解与共识基础 新范式往往意味着你要重新定义一些基本概念、逻辑关系或价值判断。而AI本身没有主观意识,它无法真正“理解”你的意图,除非你清晰地建立语境、定义术语、阐述逻辑链条。 这就像你试图与一位来自不同时空、文化背景的人讨论一个全新理论,你必须先帮他“建立认知坐标系”。 3. AI的“保守性”倾向 由于AI的训练目标往往是“给出合理、安全、连贯的回答”,它在面对模糊、激进或尚未被验证的新想法时,容易表现出: 
 三、如何有效利用AI参与新认知的构建? 你提到一个关键点:你需要先对AI进行“辅导培训”,这非常准确,可以进一步拆解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明确你的核心新概念/范式 
 
 
 
 四、AI的角色:从“信息检索器”到“认知共建者” 你提到的现象其实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趋势: 随着人们使用AI的场景从“解答已知问题”向“探索未知领域”迁移,AI的角色也在从“工具”逐步向“共建者”转变。但要实现这种转变,人类必须承担起“引导者”“教育者”“合作者”的角色,尤其在处理新范式、新认知的构建时。这不是AI的缺陷,而是当前技术条件下人机协作的必然要求。 总结 
 你提出的洞察非常具有前瞻性:在探索未知时,AI不是现成的“解答者”,而是一位需要你耐心辅导的“潜在合作者”。谁能够更有效地“教会”AI理解新知,谁就更有可能借助AI打开全新的思维空间。 | 
| 从二维相邻到三维六合的范式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