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了凡居 于 2025-10-1 22:32 编辑
《别出心裁》
潇潇夜雨秋风寒
长夜孤灯照无眠
秋雨连绵下不休
许是知晓几多愁
意外和惊喜,两个不一样的词,联系在一起之后,有时想到意外,自然想到了惊喜。意外和惊喜,许是意料之外,许是惊喜之余。有时,有候,各执其一,记得老一辈争论不休之时,面红耳赤之后,就喜欢,特喜欢抛出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那时也不懂,以后碰见类事,时有争论,去游山或玩水,也会有模学样,当然那时年级尚轻。
许是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我们乐于
“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分轻重
“不分轻重”意为办事盲目,不分主次,言外之意,褒义或指遵规蹈矩,按章办事,墨守成规。好比教育,制式教学,不会言左而其它,等等。也有理解为制度,言外之意不分轻重即不分彼此,有别于君主立宪,君主专制,古时官员上报到朝廷需要层层上递。以至于有时会卡喉结,朝廷之上,朝野之下,人治弊端,以人为主,往往做事为辅。以至于现今,听得比较多的就是做人,先做人再做事,人情社会,讲究人情世故,诚如人情世故,阶级分化,社会意识下社会构成也是如此,部门与部门是相互联系的,统计原本是为了更好的认清和承担,但是有时候就会成为孤立存在,这在古时的社会结构更为常见,更多于推脱等等,就好像一个人,生病了,血液不流通,这里卡一下,那里卡一下,当然大病需要久医,因地时宜也要因时而论,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和时代需求需要。
诚如人的生老病死
老子说“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生老病死是常理也是真理,自然而然。
血液不通,血管堵塞,就需要明白道理,我们知道明白,自然就通。
老子说“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生老病死是常理也是真理”自然,我们首先认识自然,是个认识的过程,认识而后认知。老子认识自然,告知我们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也告诉我们人和自然如何相处。《道德经》,道可以说是方法,德可以说是认识,方法是术,认识是论,方法需要认识,认识需要方法实践。是相对关系也是相互关联,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说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生老病死”希言自然,认识自然,自然就是自序。自序就是自然,生老病死,为啥自序呢,真理永恒,永恒常在,好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人类生死基于人类自身。
《道德经》第25章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布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病就需要治疗,如何治人(人和自然相处),如何治理国家,在国家治理上,老子在道德经里面都有说明指出:
老子在《道德经》第18说道“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就是当我们都在说,就说明没达成,老师在黑板上说得明白,就是我们不够明白。我们指出,就是没指明。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19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比如上文后面提到“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里》第8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无尤即无虑,说法不同,也可说不需要考虑,我们指出,就是没指明,名可名,非常名,无明明明,无为自然,无为自序,自然而然。
“生老病死”上善若水
道德经第49章也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 ,圣人皆孩之。
《道德经》77章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老子哲学命题,指与“人道”相对的“天道”的作用和功能。“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治弊端,阶级分化,正如明沈一贯《老子通》在批判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时利用了这一命题,指出:“人之道则不然。裒聚穷贱之财,以媚尊贵者之心;下则箠楚流血,取之尽锱铢;上则多藏而不尽用, 或用之如泥沙。损不足以奉有余,与天道异矣。”清易佩绅认为天道为“均”,“道在天下均而已,均而后适于用。 此有余则彼不足,此不足而彼有余,皆不可用矣。抑其高者,损有余也;举其下者,补不足也。天之道如是,故其用不穷也”(百度)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第3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54章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道不同不相为谋”有人会说,人各有道,众口不一,是的,众口不一,得看什么人,老子不是说了“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时代症结就有时代遗留,这就好比人情世故,人情社会下的潜规则,社会毛病,都是阶级矛盾构成,两级分化下产物,随着时代一直卷,可谓根深蒂固,解决方法老子在道德经也说得明确,如文中所述,多个章节都有提到。简义就是,上善若水,遵道贵德。用现代话说就是实事求是,社会意识和社会结构相互统一,明主)
欢迎探讨,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