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乘承比应”与“当位”作为《易经》分析爻际关系的核心方法*论,其应用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规律性,可以系统地、有规律地应用于全部六十四卦的解读。它不是针对个别卦的特例,而是一套贯穿始终的“语法”和“逻辑”。以下是其在六十四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与规律: 一、应用的普遍性:每一卦、每一爻皆可分析 六十四卦由六爻组成,每一爻都处于特定的位置(初、二、三、四、五、上),与其他爻构成承、乘、比、应的关系,并有自身的当位状态。因此,每一卦的每一爻都可以用这五项标准进行分析。 1. 当位(得位)的应用规律
2. 比(邻比)的应用规律
3. 承与乘的应用规律
4. 应(呼应)的应用规律
二、综合应用:多卦联动分析 “乘承比应”不仅用于单卦,还可用于变卦、互卦、综卦、错卦的分析:
三、应用的深层规律总结 关系 吉凶倾向 典型象征 应用规律 当位 当位吉,不当位凶 身份与位置匹配 君子当位则行,不当位则守 得中 中位吉,尤以二、五为佳 中庸、核心 “中”重于“正”,中正兼备最吉 比(阴阳) 亲比吉 邻里和谐、合作 近助之力,化敌为友 比(同性) 敌比凶 竞争、冲突 需以德化解,或退避 承(阴承阳) 吉 柔顺承刚 臣道、妻道之正 乘(阴乘阳) 凶(乘刚) 小人凌上 违逆、压制、不义 应(阴阳) 正应吉 内外呼应、有援 远助之力,化险为夷 应(同性) 敌应凶 孤立无援 内外背离,事难成 四、结语:乘承比应是《易经》的“语法系统” “乘承比应”与“当位”是解读六十四卦的通用语法。它使得《易经》从六十四幅静态图像,转化为动态的社会与人生模型。无论卦名如何变化,这套关系网络始终存在,帮助我们理解:
因此,掌握“乘承比应”的规律,就如同掌握了打开六十四卦智慧之门的万能钥匙。 |
|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10-22 07:46 编辑 客案,事实上,用乘承比应得位得中说,并不适用于所有爻辞。最终必须结合整个卦的主题(卦辞)和爻辞的具体文辞来最终定论。这些关系是解读的“钥匙”,但不能脱离卦爻辞本身。 以遯卦上九爻为例,阳爻居阴位,不得位,不得中,不能为吉。 其应为三爻,三爻阳,是敌应。 其五爻为阳,六阳乘于五阳,阳乘阳,敌比,也非为吉。 但其辞曰:“肥遯,无不利”。 |
|
AI说什么“敌应”、“敌比”,这关系概念不准确,可以用“正应“”、“非正应”、“亲比“、“同比”来定义更合适。 客案:“最终必须结合整个卦的主题(卦辞)和爻辞的具体文辞来最终定论”是对的。就以AI所写的例子分析一下吧。 •应用实例:•《讼卦》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九二阳爻在下,被六三阴爻所“乘”,形成“乘刚”,故诉讼失败,需退避。 “不“字通否。如果在否塞不讲理的地方诉讼,那九二在彼处的官司大概率会被克输掉了。回归到根据地,邑人的眼睛自然是雪亮的。这其实与六三“乘刚”没有很大关系。晚安。 |
|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10-23 20:39 编辑 权威性的《周易正义》大量运用了当位、得中、乘承比应说解说卦爻辞。但是,有的卦爻辞解说中则完全不见应用,因为作为一种范式,它不能涵盖所有卦爻辞,解释起来主观性过大。 |
| 讼卦中九二与九五不是完全正应关系,但二位和五位是呼应的。九五爻辞很简单:讼,元吉。这表明九五并不以上层主观意志来替代公正的诉讼审判,恰恰体现出古代的法治精神。这不难看出,九五与九二内在方向是一致的,所以说,“元吉”就包括了下层那三百户古民本来完整的正当利益。晚安。 |
|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10-24 07:22 编辑 二、爻辰和爻辞 戌月▅▅▅▅▅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午月▅▅▅▅▅九五:讼,元吉。 寅月▅▅▅▅▅九四:不克讼,复既命,渝。安贞,吉。 戌月▅▅ ▅▅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午月▅▅▅▅▅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寅月▅▅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九二:不克(1)讼(2),归而逋(3)。其邑人三百户,无眚(4)。 【注释】 (1)克:能够,可以。 (2)讼:诉讼。 (3)逋:逮捕。 (4)眚:灾祸。 【译文】 不可以争讼,争讼之人回家后,被逮捕。此城邑三百户人家,没有灾祸。 【解读】 1.讼卦九二爻的爻辰解说 讼卦九二爻的爻辰为仲夏午月。 《月令》云: 门闾毋闭,关市毋索。……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 仲夏阳极阴微,天地不和,“百官静,事毋刑”,不可用刑。“门闾毋闭,关市毋索”,不得在公共场所逮捕罪人。 “不克讼,归而逋”——不可以争讼,对争讼者要等其回家后再予以逮捕,以免扰民。 “其邑人三百户,无眚”——对争讼者可以拘押,但不能连累同邑其他人家,同邑之人则没有灾祸。 2.讼卦九二爻辞取象于讼之否 讼卦九二爻变,下卦由坎(☵)变为坤(☷),全卦成为讼(䷅)之否(䷋),讼卦九二爻辞与否卦卦象相关,否卦上乾下坤,乾为阳、为天,坤为阴、为地,故否卦有天地不交或阴阳不和之象。 3.讼之否的爻辰解说 否之六二爻的卦气为孟夏巳月,其爻辞为:“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月令》云: (孟夏)是月也,继长增高,毋有坏堕,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是月也,天子始絺。命野虞出行田原,为天子劳农劝民,毋或失时。命司徒巡行县鄙,命农勉作,毋休于都。是月也,驱兽毋害五谷,毋大田猎。农乃登麦,天子乃以彘尝麦,先荐寝庙。是月也,聚畜百药。靡草死,麦秋至。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 “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者——孟夏,农作物继长增高,也是收麦季节,官员当有包容和担当之心,轻刑出系,即“小人吉”;司徒等大人巡行县鄙,命农勉作,辛苦忙碌而不能休息,此即“大人否”;此月要举办尝麦礼,以麦献庙,祭祀上帝和先祖。 4.讼卦九二爻与讼之否的话题关联 讼之否,强调孟夏时节,要善于包容,“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官员要忙于劝农而劳碌。 讼卦九二爻,强调仲夏,不争讼,不扰民。 “包承”是宽政恤民,“不克讼”是顺时止刑,二者共同说明:孟夏与仲夏之政,贵在“宽”与“静”,不可因讼而误农事之根本。 由此可知,一卦之某一爻及其变卦之爻,虽月建或同或不同,但爻辞有相近的关联性话题,可对读互解。 这正体现《周易》寓教于筮的深意:占筮不可执一,当“唯变所适”,结合时令、事类、变卦,理性解读。 九五:讼(1),元(2)吉。 【注释】 (1)讼:狱讼。 (2)元:大。 【译文】 有狱讼之人,大吉。 【解读】 1.讼卦九五爻的爻辰解说 讼卦九五爻的爻辰为仲夏午月。 《月令》云: 门闾毋闭,关市毋索。挺重囚,益其食。……百官静,事毋刑。 “讼,元吉”——仲夏,不得在闹市逮捕争讼之人,还要让囚犯睡好吃好 ,不对其用刑,所以,在此月,对有狱讼之人来讲,大吉。 2.讼卦九五爻辞取象于讼之未济 讼卦九五爻变,其上卦由乾(☰)变为离(☲),全卦成为讼(䷅)之未济(䷿),讼卦九五爻辞与未济卦的卦象相关,未济卦离上坎下,离为文明,坎为牢、为罪人,故未济卦有罪人获得文明待遇之象。 3.讼之未济的爻辰解说 未济卦六五爻的爻辰为季夏未月,其辞为:“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月令》云: (季夏),令民无不咸出其力,以共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祠宗庙社稷之灵,以为民祈福。是月也,命妇官染采,黼黻文章,必以法故,无或差贷。黑黄仓赤,莫不质良,毋敢诈伪,以给郊庙祭祀之服,以为旗章,以别贵贱等给之度。……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毋举大事,以摇养气。毋发令而待,以妨神农之事也。水潦盛昌,神农将持功,举大事则有天殃。 季夏,阳气尚盛,阴气初成,阴阳和合,人君祭祀以为民祈福,妇官为衣物染采,纹绣、颜色等有身份标识,不同身份者要依制穿用,毋敢诈伪,此为文明。君子有好生之德,不起兵动众,不举大事,以免影响生命的长养。 “贞吉,无悔”——季夏实施休养生息制度,因此贞问可以给予吉利的占辞,没有懊悔。 “君子之光,有孚”——君子的仁德之光,在于取信于民,因此,君子于季夏当施以仁政,不举大事,让民众休养生息。 4.讼卦九五爻与讼之未济的话题关联 讼卦九五爻,强调仲夏阳气盛极,阴阳不和,根据天人感应之理,当调和阴阳,其中,“百官静,事毋刑”,即以仁政施以罪人,就是一种调和阴阳之法。 讼之未济,强调季夏时节,阳气尚重,阴气初成,阴阳有和,君子处文明之盛。君子的仁德之光,在于取信于民,因此,君子于季夏当施以仁德,不举大事,让民众休养生息。 二者均探讨了在特定季节通过仁政调和阴阳以达社会和谐的观点。前者提倡“百官静,事毋刑”,强调了对罪犯施仁;后者主张君子应施仁德、不举大事,旨在顺应天时,取信于民,强调了使民众休养生息。 客案:九二“不克讼,归而逋“,意味着仲夏不当争讼,有讼则不在公共场合拘押人,但归家之后,还是要拘押。九五:”讼“,是应九二的”归而逋“,被逋则为犯人,因为仲夏时,阴阳不和,会有犯人,但只押不判,要到秋季才判,所以,对此时的犯人,宽仁以待,以调和阴阳,使其睡得地方大一些,食物多一些,以德修和,故而,对于这些犯人来讲,受罪少;对于邑人来讲,未受牵连;对于人主来讲,以德修和,可减少天灾人祸,故曰“元吉”。 |
| 走之底有两种写法,我之前的帖子有讲过这构件含义,在这不重复。逋字是辵+甫,而古文補字是彡+甫,见補字注,【註】八邑也。我认为此处逋是補的假借字,或者异化字。若把此句读作“不克讼,归而补“会更自然合理,补意思是对君土修缮。九二回家把以后的应对工作做好,争取在讼九五公正下提起诉讼,一道扭转局面则更好,但至少也要得吃一亏长一智,亡羊补牢吧。 |
|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10-24 13:50 编辑 高岛易断: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象传》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不克讼”者,不遂讼而止也;“归而逋”者,以归窜而避眚也。“眚”者,灾也,自为孽曰眚。九二自外来,以刚处险,为讼之主,与五为敌,五居尊位,自知不免,归而逋避,故曰“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者,附讼者也,主讼既逋,附讼者皆得免灾,故曰“其邑人三百户,无眚”虞氏曰,《坎》为隐伏,有逋窜之象;李氏曰:《乾》为百,《坤》为户,下卦三爻,故曰三百户。二变而之正,则《坎》化为《坤》,故曰“无眚”,是《象辞》所谓“中吉”也。若归逋而据强地,虽不克讼,尚有相抗之势。至“三百户”,邑之小者也,下既悔罪,上亦免穷。《象传》曰,“归逋,窜也”,按窜字从穴,阴柔之物也,窜之义,曰入穴,可知必窜入阴柔以求免也。项氏曰,“一家好讼,则百家被灾”,今起讼者既逋,余党亦无连坐之患矣。《象传》曰,“自下讼上,患至掇也”,以二讼五,五居尊位,故谓之“以下讼上”;“掇”,自取也,言下讼上,势既不敌,祸患之至,犹自取之耳。一说掇作掇,即《诗》“忧心掇掇”之意,言下与上讼,深为可忧。《坎》为加忧,与爻辞地“惕中吉”惕字意同。此说亦通。凡爻曰“不克”者,皆就阳居阴位者而言,以阳讼阴,故不克。如此爻示人当见机而止,退而避祸,虽非君子所为,处浊世亦足以保身,并可为邑人免患也。此爻内卦变则为《坤》,《坤》顺也,有柔顺而止讼之义。 《周易正义》也固守《象传》曰,“归逋,窜也”。 因讼而惧,逃窜至邑。 逃窜可能是本义。 |
| 楼主精益求精是好事。圣人设教是育人,所讲的自然有其道理,这比起动不动讲打官司更具社会效果。当然,他更不会去教唆世人滥讼。尤其是宗族社会里,宗亲打官司更是一件有伤门庭的事情。须知道,在古代《经》是根本之据,《典》是法律与制度,他们是互为体用的关系。所以,在讨论《易经》讼卦这个言公的卦题时,必须要立足于公理之基础。------符合大多数人根本利益。不能把其一三百户当成韭菜的少数人吧?若然还有其二呢?哪怕用极端情况来假设,二位讼五位也不能等同叛逆谋反来论处,甚至诛连四邻。“一家好讼,则百家被灾”,这明显与经义相背,不是善法善的制度。我们再细读“归而逋”,归的行为主体是九二,而是连词,逋的行为主体却变成了九五,这在文法和语感上都有不太顺畅,这有可能把“而”读作“而后”了。早安。 |
|
感谢虚晃一枪的讨论。根据讨论,改了一下。 1.讼卦九二爻的爻辰解说 讼卦九二爻的爻辰为仲夏午月。 《月令》云: 门闾毋闭,关市毋索。……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 仲夏阳极阴微,天地不和,为调和阴阳,百官静修,小讼毋刑。 “不克讼,归而逋”——不可以争讼,争讼者回家后悔过而逃窜。 “其邑人三百户,无眚”——争讼者悔罪而逃,没有进一步激化矛盾,上官不再追究,同邑其他人家,没有受到连坐之灾。 |
|
说另一个问题,看虚晃一枪先生有什么看法。 姤卦 亥月▅▅▅▅▅上九:姤其角,吝,无咎。 未月▅▅▅▅▅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卯月▅▅▅▅▅九四:包无鱼,起凶。 亥月▅▅▅▅▅九三: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 未月▅▅▅▅▅九二:包有鱼,无咎,不利宾。 卯月▅▅ ▅▅初六: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蹢躅。 坤卦 申月▅▅ ▅▅ 上六:利永贞。 辰月▅▅ ▅▅ 六五:龙战於野,其血玄黄。 子月▅▅ ▅▅ ls:黄裳,元吉。 申月▅▅ ▅▅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辰月▅▅ ▅▅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子月▅▅ ▅▅ 初六:履霜,坚冰至。 这个“含章”何解?“含有纹理”,内美。 |
|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10-25 11:21 编辑 我是这样解的: 九五:以杞(1)包瓜,含章(2),有陨(3)自天。 【注释】 (1)杞:杞柳,长在水泽之地,可以编筐。 (2)含章:含有纹理,比喻美好。 (3)陨:坠落,陨落。 【译文】 九五:用杞柳所编之筐包承的瓜果,含有纹理,长得美好,上天将会使它自然陨落。 【解读】 1.姤之九五爻的爻辰解说 姤之九五爻的爻辰为季夏未月。 《月令》云: (季夏),命泽人纳材苇。是月也,命四监大合百县之秩刍,以养牺牲。……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毋举大事,以摇养气。毋发令而待,以妨神农之事也。水潦盛昌,神农将持功,举大事则有天殃。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强。 “以杞包瓜”——季夏,命泽人交纳材苇。杞柳枝条柔韧,生长在泽边,属于材苇之类,可以编筐。《周易正义》曰:“‘以杞匏瓜’者,杞之为物,生于肥地;匏瓜为物,系而不食,九五处得尊位而不遇,其应是得地而不食,故曰‘以杞匏瓜’也。”《夏小正》云“七月食瓜”,季夏还未到夏历七月,以杞柳包承着瓜不食用,说明瓜果已长到沉重而下垂的程度,但尚未成熟,不可食用,当使其继续生长,故“以杞包瓜”这一句是用季夏物侯来说明姤卦九五爻的月份还不到食瓜之时。 “含章,有陨自天”——季夏,匏瓜已长得很美了,但应该使其继续生长,等待上天让它成熟之后自然陨落。季夏大雨时行,本当浇田、杀草沤粪,以肥瓜田,休养生息,不违生养之机。 2.姤卦九五爻取象于姤之鼎 姤之九五爻变,其上卦由乾(☰)变为离(☲),全卦称为姤(䷫)之鼎(䷱)。鼎卦离上巽下,《说卦传》云“离为科上槁”,科为空,上部为空心的枯槁之木,引申为成熟的材苇,此处可指杞柳;《说卦传》云“巽为不果”,不果即不成熟的瓜果,故而鼎卦有以杞柳包承或支撑未成熟的瓜果之象。 3.姤之鼎的爻辰解说 鼎六五爻辰为季春辰月,其辞为:“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月令》云: (季春),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田猎罝罘、罗网、毕翳、餧兽之药,毋出九门。……是月也,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毋或不良。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 “鼎黄耳金铉,利贞”——季春,天子当献黄桑衣于先帝之庙,为采桑养蚕祈福,颁行禁猎令,命工师令百工制作金铁礼器和兵器,所制之鼎有黄漆之耳和铜鼎杠,作工精美。季春,是生产的重要季节,事多有惑,因此,适合贞问。 4.姤之九五爻与姤之鼎的话题关联 鼎卦六五之季春:命工匠用先前收取的献品,精制黄耳金铉美鼎等金铁礼器。 姤卦九五之季夏:进献杞柳等物,用于保护瓜果生长。 二者共示:依时取材、物尽其用,将自然资源分时利用于生产与礼制,体现农耕社会顺应天时、统筹资源的智慧。 |
|
包,包裹,有承载作用 这里用【包】,不用【承】,此用劣 杞、瓜——圆的(喻指天) 包,指包裹、承载用 当物被执着、执取时,才会被包裹,承载 每个人心里的道理,是执着执取的原因 【章】指道理, 用在个人,指每个人心里的道理,用在国家,指统治阶级的意志 因为每个人心里的道理,事物被片面执着,好比“以杞包瓜”,这样有损自天 因为国家统治者的意志,事物被片面歪曲,好比“以杞包瓜”,这样有损自天 自天指事物的全面性 |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10-25 12:51 编辑 七宝 发表于 2025-10-25 10:33 瓜没有熟,但己很重,需用杞柳辅助,或以筐承之,或以架支撑。如以筐承之,可谓包承,故包不仅有包裹义,也有包承义。 个人心事,未成熟,需包承,待天而成;国家意志,未成熟时,也需包承,待天而成。包承者,需生而待成之天时也,而非包打天下也。 |
乾坤客 发表于 2025-10-25 11:48 可也,可也 |
|
敦煌作为汉代瓜果种植中心,其甜瓜品质优良。《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胡食其瓜,不见首尾”的典故,生动描绘了当地甜瓜体量之大——湖狸钻入瓜中时,头尾都无法露出。 果实套袋技术的起源存在争议:现有文献多记载其于20世纪初源自日本,但《红楼梦》中已有清代前中期葡萄套袋的明确描述,表明类似技术在中国更早出现1。 姤卦说明,商周时期已经出现果实套袋技术,但百度搜索,普遍认为果实套袋是现代技术 |
|
本帖最后由 七宝 于 2025-10-25 15:39 编辑 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现代汉语语序为: 含章,以杞包瓜,有陨自天(个人/国家意志(欲),好比被杞条包裹的甜瓜,很快会瓜熟蒂落) 按照原来的语序: 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看那被杞条包裹的西瓜,个人/国家的意志也一定会如此这般,瓜熟蒂落) 原语序体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
|
敦煌地区种植枸杞,是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5。 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这种环境非常适合枸杞生长2 |
| 同一个地方(敦煌),在商周时期,既是甜瓜生产地又是杞生长地,离商周又近,杞条作为甜瓜的“套袋技术”,是合理的。 |
|
含章也可以理解为,只要个人/国家充满意志希望,以杞包瓜,有陨自天 也符合道法,欲(希望)即含章,是十善法【信】的前因; 同时欲(希望),即含章,作为五别境心所之一,会得轻安果。 |
|
本帖最后由 七宝 于 2025-10-25 16:36 编辑 看下五遍行的【欲】 云何为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说欲为诸法本者。说欲所起一切事业。或说善欲能发正勤。由彼助成一切善事。故论说此勤依为业。 是不是挺符合【含章】 【欲】存在一切性,一切地, 但要待时,待俱 哇!这好符合【有陨自天】 |
|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10-25 17:15 编辑 讨论到这儿,我们还没有切到主题。 乘承比应的实质是什么呢? 承者,基础也,无基何以承? 乘者,沿续也,递进也,基础之上,当有新创也。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者能承,后者方乘,非时而不能有承乘也。 |
|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10-26 07:24 编辑 八卦六爻如果有奇位为阳,偶位为阴的话,对于六十四卦而言,这是一个定数。 但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据说,当位就是阳爻据阳位,阴爻据阴位,这阳爻或阴爻又有什么意义? 任何一个六爻卦都有位和性,与卦序全然无关,如果这里有哲理,这理在《三易》中,都应该能应用,适用于任何易,是一种具有最高抽象性的哲理,不只能应用于周易。 这位是什么位?时位,空间位?人事位? 从《正义》来看,不是时位,不是空间位,而是人事位,即岗位。岗位有上下之分,有分工之不同。 那么,爻性呢?代表什么呢?应该代表人物、事物或人物、事物的分类。事以类聚,人以群分。 |
|
本帖最后由 七宝 于 2025-10-25 19:03 编辑 坤和姤的区别 坤地——直方大 姤地——姤其角(不是主干,是分枝) 因为【欲心所】即含章,存在于一切地,一切性(善、恶、非) 所以“含章”既存在坤卦(主地),也存在姤卦(分支),既出现在吉地也会出现在凶地(遍一切地,一切性) 坤卦是主干,所以要求“不习无不利”,即静住(习会出现分支杂染) 姤卦为分支,所以其行次且 |
|
回乾坤客先生。 这个“含章”何解?“含有纹理”,内美。 孔夫子有“咸章“和“咸亨“作注释与先生你所讲的意思几近相约,其中的微小差别就不细数了。或者,可以另贴出来我们得闲再来讨论。 |
|
个人浅浅认为,既然定了乘承比应,乘的位置就是绝对,不是相对,绝对的从上到下。 比如姤卦,整个卦不应有乘,可以有承比应,因为姤卦是分支,乘不会出现在分支,只能去主干卦找乘,请问姤卦是否还可以用当位来判断 另外一楼说的有点绝对了,比如【应】,异类卦可以同时起,不限定哪个爻,哪个爻起作用,要看它势用强还是弱。 【比】有先后顺序,同类才有先后顺序,也并不是一定相邻两爻,相邻两爻如果是异类,是可以同时起的。 |
|
乘承比应,本人认可 但解释的有点像是宋朝后的理学类 |
乾坤客 发表于 2025-10-25 09:16 杞,枸杞。 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以枸杞条覆盖瓠瓜,不彰显,悄然有陨落来自天上。 《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陨自天,志不舍命也。(九五不彰显自己是他品行端正。有陨石划过,利于去完成上天赋予的使命。) 瓜是瓜来杞是杞,杞入瓜园与瓜相遇,结瓜于枸杞树上,可见以杞包瓜的行为是苟合。姤,遇也,天地不遇品物不能彰显,遇之不当辞曰‘有陨自天。’一般情况下诸邪不犯九五,《易》于九五处用辞也多给予赞美,即使九五失误爻辞则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然而王行为不端以至于被上天抛弃,周武王发檄文说是妲己牝鸡司晨扰乱朝纲才导致国运终结。 《象》认为天降流星是上天在传递信息,可以实现愿望。 |
|
姤卦,女壮,勿用取女。 亥月▅▅▅▅▅上九:姤其角,吝,无咎。 未月▅▅▅▅▅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卯月▅▅▅▅▅九四:包无鱼,起凶。 亥月▅▅▅▅▅九三: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 未月▅▅▅▅▅九二:包有鱼,无咎,不利宾。 卯月▅▅ ▅▅初六: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蹢躅。 —————— 姤,系于金柅,贞吉 只是【见】凶,【起】凶 姤置于角,无咎 姤卦是主卦的组成部分,原为吉,但不能运行,不能起用 因为是羸豕 而且不能运行,不能起用也是相对的,定义说【取】女的情况下勿用 【取】来自人的意志,就是含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