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赵庚白 于 2016-1-11 09:55 编辑
《汉典》释“蛊”这样解释:
(13) 通“故”( gù)。故事,旧事,旧业 [story]乃命五史以书五帝之蛊事。——《尚书大传》
笔者对此存疑,详见如下:
【资料】 《尚书大传》卷三:多闻而齐给。〖(注)齐,疾也〗《史记·五帝本纪》索隐。○案曰:此盖《尚书大传》说黄帝语。乃命五史以书五帝之蛊事。李鼎祚《周易集解》载伏曼容注引此,释云然为训者,正以大古之时无为无事也。
解读“多闻而齐给” 注释:“多”重要,重视。《老子·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闻”见闻,知识。《汉书·楚元王传》:“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 “而”能够。《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齐”疾,敏捷。《尔雅》:“齐,疾也。”《荀子·臣道》:“齐给如响。” “给”jǐ 充足的供给,以物质给予对方。《史记·高祖本纪》:“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說文》相足也。《玉篇》供也,備也。《左傳·僖十三年》敢不共給。《前漢·禮樂志》日不暇給。《註》給,足也。 “多闻齐给”就可译为: 重视知识能够迅速地生产物资来保障供给充足。 那么《汉典》将“蛊”翻译成“故事”“旧事”“旧业”就欠妥。因为五帝的故事怎能令“供给使足”?缺乏说服力。古代与现代所谓的“供给”不外乎两方面,即吃、穿。所以此“蛊”绝对应与“衣”、“食”有关。 再看“蛊”古代写作(蛊)字形是器皿中有许多虫子。这种器皿中有虫子又与“衣”、“食”有关的活动只能是养蚕。 那么根据前面对“多闻而齐给”的解读“乃命五史以书五帝之蛊事。”就可以译为:这才命令五位史官来分别书写五位帝王搞好养蚕事业的经验。 再往下看李鼎祚对“乃命五史以书五帝之蛊事。”的理解: 本段后部曰:李鼎祚《周易集解》载伏曼容注引此,释云然为训者,正以大古之时无为无事也。 这里的“无为无事”是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无争”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人以“无事”、“无为”、“无争”达到“安平太”的处世伦理观。 很显然李鼎祚将此段理解为:在太古时五帝无为、无争,闲来无事在器皿中养虫(蟋蟀)玩?看来李鼎祚的这段观点也很值得商榷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