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8-28 08:58 编辑
8 g! K6 M6 N& l; `" c$ v
: q) P/ F! s( i) j9 j利簋6 J- ?+ K5 ] S/ v
来源:文物介绍
, N0 M- ~! g8 r* f3 I) Z! m1 s+ Z8 p
如果国宝会说话——利簋,刻下商周的界碑。
9 M- R. W' {/ Y+ C X. O 西周王朝经常举行各类赏赐活动,当年作为西周官员的利,也得到了周王赏赐给他的青铜,很是高兴。他用这稀有的青铜铸成了这件“簋”,故名为“利簋”。利的官职在当时叫“有司”,也就是个部门主管。这件簋,样貌也称不上惊艳。却被认为是镇国青铜器。它珍贵的秘密藏在哪儿了呢?. P2 S. |& e a) C& C- y
+ M. d6 ^7 m) c7 g 中国国家博物馆,地下二层是古代中国基本陈列。长久以来咱们中国的学者,一直对史书上的记载有所怀疑,其中最经典的一个例子莫过于《史记》中对牧野之战的记载。《史记》中描述到,当周讨伐商时,殷商王朝竟然组织起了七十万人的作战队伍。5 f; n, N% n) c% E$ Y+ ?% U* ^6 N. v
且不论以三千多年前的人口和调度能力,七十万人作战是否太过夸张。就连牧野之战发生的时间都有至少四十四种结论。6 m2 O0 g. t( z/ x
辉煌伟大的周王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我们之前竟然都没能,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这实在是太让人遗憾了。好在青铜利簋出土了。簋是一种古代食器,用来盛装煮熟的谷物类主食。西周等级森严,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飨的器物,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成为礼制的象征,这就是所谓的“藏礼于器”。 F# K" _) |' `. W8 E* F* j
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依次类推,不能越级使用。自此后的三千多年, “礼乐”成为中国人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中华民族自誉的“礼乐之邦”也由此而来。
% C2 P% T" ?! K3 y( V {) v
; f" W& w4 L' B/ f ~4 i' |
所以,作为西周贵族的常备礼器,簋本身并不十分罕见。利簋的珍贵恰是因为底部的三十余字铭文揭晓了周灭商的时间。铭文开头是这样写的:“武王征商,惟甲子朝,岁鼎”,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武王伐商战役发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当天“岁”星、也就是木星,正当中天。首先,专家采取了碳14测年法,将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进行检测,框定出武王伐纣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年)至前1020年的年代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文中所记甲子日“岁”星,也就是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记载的天象记录,精确计算出周王伐纣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这一历史学的著名悬案终于告破,利簋居功至伟。可以说它刻下了商周的界碑。
& t/ ]" Y ~* x! S3 i% f6 Z 当然对于这三十多字铭文的解读,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异议。只能说,目前我们只是暂时得到了一个大体上还算认同的说法。如果我们要想得到最终的定论,恐怕还需要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
! p) k( p- y* @, x j
4 x/ p" ?) ], n' X 其实,令人欣喜的不仅是了解到商周更迭的年份;更是拜千年不断的文字所赐,通过一件文物,三十几个字居然能和三千多年前的祖先们交流。而簋的上半部分形状被现代人用的碗沿袭下来,依然作为食器盛放谷物被我们捧在手掌,也捧在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