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8-30 14:45 编辑 2 F7 B- s+ N* ]& p
) m/ p |4 J* a9 s: C乾隆二十五宝玺/ \ O. j7 b- H& U9 G
来源:故宫珍宝
! f9 u6 Q; E+ N+ G2 k& t/ ~/ l# D" p }* D! v
二十五宝玺是清代乾隆皇帝根据周朝是历史上皇帝绵延代数最多的朝代,共绵延25代,乾隆皇帝也想让自己的王朝能像周朝那样长久辉煌下去,于是下令内务府大臣到大内库房中挑选上等的印玺二十五方加以重刻,将清二十五宝玺,俸放于交泰殿内。4 C* Z0 |' e- e: r2 S9 W* u9 k3 T
清代的故宫交泰殿贮藏着乾隆宝玺二十五方。所谓宝玺,就是图章,是国家权力的象征。现在这些宝玺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7 H0 m$ z O1 D* I. v3 u
2 s0 H: f. s7 E) Z' e' z
5 G+ z* ]# O, @
/ x: @# w# E0 b% t7 C9 E: p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王朝中凡皇帝颁布诏书,所钤用的印章均称作御玺、御宝、或传国宝。因为皇帝的地位显赫、权利之上,帝玺往往质地精良,形制独特,是印章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重要部分,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艺术欣赏价值。 大清乾隆钦定二十五宝玺是印刻清代历史皇权的秘史铭证。包罗中华玉玺之万象,囊括皇家御玺之百态,搏群玺之威仪,显群玺之霸主,中华文化遗产中最绚丽的一朵奇葩!+ S3 {& a; U; }+ \7 J! w' d
# B7 D) g, L* d2 M( k0 O8 ` O: }
宝玺,帝王神器、国之重器!几百年来秘藏深宫、历史久远,难见其庐山真面目。二十五宝玺不仅在书法,篆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稀世私藏、尽显龙门之贵的宝物!帝王印章是官印体系中最高权力规格的玺印。“宝玺”是指皇帝处理政务使用的各种玺印,是皇权和地位的最高象征,是国之重器,是自古天子的至尊集权。乾隆皇帝曾言:“盖天子所重,以治宇宙,申经纶,莫重于国宝。”封建王朝还制定了一套严密的制度,规定在不同的场合下,所用的宝玺也不一样。比如:颁布诏书时要用“皇帝之宝”,祭祀神灵时用“天子之宝”,册封外邦蕃王时用“天子行宝”等等。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只有清代王朝的玉玺,其他王朝的玉玺大部分被取代的王朝销毁。
8 P0 i8 I/ G' h! Z 故宫现在藏有明清帝后宝玺近5000件。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四代皇帝。他在长达60多年的统治期间创造了清代历史最辉煌的时代。乾隆以前,清代皇帝宝玺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御宝为二十五方,后人称这二十五印章为“二十五宝”。乾隆帝为什么把玉玺的数目定为25枚?
. {, d2 {" M+ \
6 w- N' C" |% F9 \6 O 根据《周易太衍》“天数二十有五”的记载,乾隆皇帝希望清王朝也能传至二十五世,清二十五宝是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从此,这25方宝玺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一直沿用至宣统末年。二十五方宝玺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和囊括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 W* N' a1 q e4 A
这二十五方宝玺也是现存唯一的一套完整的皇帝御宝。这25宝玺被存于交泰殿的宝箱内。宝玺由内阁掌管,用印须经皇帝批准才可拿出。
" G6 f* w% g" D1 o. |- m, M& p2 m% l7 e, s: Z/ I8 U
中文名:宝玺3 {1 {% g# s/ W" {# o# U) b+ u: T N5 k2 I
类别:文物
@ X. J0 Z/ F$ C; C1 L3 K. Y6 q; m' R, |" |' p7 V$ }+ b! O
含义# v$ \; C! w( T( o. T9 D* y. v1 O( x
二十五宝玺为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 u; X9 K, y+ M8 {: K9 \
乾隆皇帝将清二十五宝玺 俸放于交泰殿内。 交泰殿成为至宝之殿。
0 T0 C7 `! y- @+ L: ]+ H* ` 出于保护文物的考量,展品一般均为仿制品。故宫博物院授权百工坊仿制的25方宝玺可以和大众零距离对话交流。时间进入21世纪第七个年头的时候,中国文物学会绝版监制发行50套“中国历代名玉”复原品,其中就有乾隆皇帝贵为看重的玉玺“广运之宝”。也是我国国家级文物研究机构第一次对其进行的复原制作。“广运之宝”,采用上等新疆玉料,均按照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原样大小精心雕刻。其中一套由澳门实业家何鸿燊先生收藏并陈列在澳门老葡京大酒店西楼L层。" }. f! |0 q8 P3 e* r; k: F6 c
$ M l) e, V' l8 i9 Z& `% W& T. Z
2 K' z9 i0 N9 F8 A) t9 K1 P! m0 S% Y' J2 u' F1 n! N
简介
* G0 V) d. _' o; L 二十五宝玺是乾隆皇帝根据周朝是历史上皇帝绵延代数最多的朝代,共绵延25代,乾隆皇帝也想让自己的王朝能像周朝那样长久辉煌下去,这是表面的意思。其实清朝早期印玺的运用很是混乱,一般不管什么文件上都乱苓印,没有固定的章法,乾隆皇帝有鉴如此,于是下令内务府大臣到大内库房中挑选上等的印玺二十五方加以重刻,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二十五宝(有关二十五之数的确定有好几种说法,但以上的说法是最常见的)。) @4 S6 l/ d* I2 W
" u" X5 N5 X0 l& f" D 历史由来; O+ J. U9 o! g/ V, J+ V& ~) K3 m3 e
乾隆以前,御宝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初年,可称为国家御宝之印玺已达二十九种三十九方之多,且因有关文献的记载失实,用途不明,认识错误甚多,造成混乱状况。针对这种情况,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对前代皇帝御宝重新考证排次,将其总数定为二十五方,并详细规定了各自的使用范围。这二十五方御宝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重新排定后的二十五宝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 e/ p h6 K" e1 W5 n
乾隆十一年厘定之御宝的宝文,除青玉“皇帝之宝”为满文篆书外,其余全部为满文本字和汉文篆书两种文字。乾隆十三年,创制满文篆法。为使御宝上的满汉文字书体协调,乾隆皇帝特颁旨:除“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青玉“皇帝之宝”四宝因在清入关以前就已使用,“不宜轻易”外,余二十一宝一律改镌,将其中的满文本字全部改用篆书,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五宝。
( T U6 l- ~8 c/ |1 m l 二十五宝玺平时密藏于紫禁城交泰殿的宝盝中,一宝一盝。宝盝为两重,皆木质,制作精美。宝盝置木几上,外罩绣龙纹的黄缎罩,分列于御座左右。$ `& ? s; B% P5 v. V& S
二十五宝玺质地有金、玉、栴檀木,印纽有交龙、盘龙、蹲龙型制,雕制精美,同时也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典章文物。/ J' G. t$ t, r
4 ^5 z8 I% H y$ K$ v8 p# a 相关信息
3 e6 R; W; ? Y( o 大清受命之宝,通高12cm,印面14×14cm。白玉质,盘龙纽。 O+ z- A0 K* q3 K% \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章皇序”之用。
. |) Y8 Z" J; ^% v
) _, E2 o) J! S( |' D" q$ U2 ^% m/ W, A6 z* t& v
皇帝奉天之宝,通高15.2cm,印面14×14cm。碧玉质,盘龙纽。! u2 x* p& ^: `5 h- U& ^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章奉若”之用。" Y7 u- Y1 J. g0 B0 x8 y3 Z! l/ m1 x$ Q
, M& g9 \# f K% Q6 {9 {& e+ r
. h2 T4 T8 A) H& |* `+ |7 q/ ?$ E
大清嗣天子宝,通高7.6cm,印面7.9×7.9cm。金质,交龙纽。
: R2 ]( e" z! s- T. O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章继绳”之用。9 ~* i. `( N3 \$ C
( v3 N) ~ R8 `! X+ ?" O% N4 ]1 ?, K; Y% p
皇帝行宝,通高13cm,印面15.6×15.6cm。碧玉质,蹲龙纽。
+ T1 j0 L" p" Z6 M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颁锡赉”之用。
4 q4 \3 f( `$ `* t
, h3 B. D9 |' L/ d: R6 k& O' e5 Q7 A' j5 g, p. I
皇帝信宝,通高6.5cm,印面10.5×10.5cm。白玉质,交龙纽。7 ?+ ~4 U$ Z+ I9 f. \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征戎伍”之用。) _! v5 n, M. P. s7 B1 F) m) q
/ V. H0 ?1 X: T( N& L
& z( Z; P. m' @ 天子信宝,通高8.5cm,印面12.1×12.1cm。青玉质,交龙纽。; O" ?9 h9 V' [( l" v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命殊方”之用。
! L; K* e2 K, f9 _& Y9 Y l
$ X) x& g. H* i3 S! l5 ]# \/ N" | V6 I3 ?6 B: e4 l- i
敬天勤民之宝,通高9.8cm,印面10×10cm。白玉质,交龙纽。4 C8 e7 t6 n/ G6 ?7 B' z z# a3 Z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饬勤吏”之用。
/ s- T& l5 I1 j: p1 u
5 d: B: ~( ^( G* ^0 W: |
. k. w7 {! M8 p8 _' N, L
天子行宝,通高13.8cm,印面15.5×15.5cm。碧玉质,蹲龙纽。
0 M @# k S! Z* a u( d- U; U2 T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册外蛮”之用。) V. k2 X, G; O1 c/ q! y9 ?
+ n& A; b6 A5 X8 h/ V
9 T" _# f4 [, r1 u
制诰之宝,通高14.7cm,印面13×13cm。青玉质,交龙纽。3 k$ I8 }$ i& J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谕臣僚”之用。
# `! ^4 r8 {. c/ y' I
4 F! d& M/ M: ?
+ I+ J, c, H& O; X4 v
9 Z. T/ @& ^! d" B
敕命之宝,通高9cm,印面11.3×11.3cm。碧玉质,交龙纽。
) g* c5 C# d# w: c" c" J' B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钤诰敕”之用。
: f. C' d8 F6 ]2 A7 {- @
2 V9 R) y: S- p9 o0 o1 z
9 m0 d$ k3 M% R2 e# _1 C 命德之宝,通高10.4cm,印面13×13cm。青玉质,交龙纽。
@1 g( Y. k- R1 }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奖忠良”之用。
! a X8 o) e" R
2 N. ^; U$ L0 t n/ @% b, _3 B
; |8 Z0 L7 H* T& f
钦文之玺,通高9.8cm,印面11.7×11.7cm。墨玉质,交龙纽。# p$ R- p; }; ^8 q4 C# T" T4 |2 D9 [3 Z: d: _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重文教”之用。0 A! K: _! d, ]% q
乾隆十一年厘定的御宝宝文,除青玉“皇帝之宝”为满文篆书之外,其余全部为满文本字和汉文篆书两种文字。乾隆十三年,创制满文篆法,为使御宝上的满汉文字书体协调,乾隆皇帝特颁旨,除“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青玉“皇帝之宝”外一律改镌,将其中的满文本字全部改为篆书,这就是现在所遗留下来的二十五宝的样式。
; W" Z7 z& |+ g# m0 U 二十五宝平时密藏于紫禁城交泰殿的宝房中,一宝一房。宝房为两重,皆木质,制作精美,宝置木几上,外罩龙文黄锻罩,分列于御座左右。' ]* e/ C9 i" _/ n$ F8 i
二十五宝质地有金、玉、檀木,印纽有交龙、盘龙、蹲龙型制,雕制精美,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典章文物。
4 b/ ^ t' W9 [2 ~, u- n0 J
/ u7 k5 x! n1 t# ` F% n& g) G/ G
表章经史之宝,通高13.2cm,印面15.3×15.3cm。碧玉质,交龙纽。0 x- X* ~3 h& ~) p1 }" {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崇古训”之用。4 _! k4 M6 c9 z5 D
9 \2 c# |" [7 y1 I/ ~5 a
/ c* `; [& ~6 L# w; t; |& M
巡狩天下之宝,通高13.3cm,印面15.3×15.3cm。青玉质,交龙纽。
\# `0 \2 h3 F! M/ l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从省方”之用。
+ d+ E( e9 `& q2 L
+ T) S! u0 }2 ~0 k/ _% ]7 W
: Z% {: `; }0 q. Z% d6 T$ ?
讨罪安民之宝,通高13.9cm,印面15.3×15.3cm。青玉质,交龙纽。' ~. C( N2 Y8 S8 v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张戎伐”之用。6 F0 d* z- t1 J' `( m. o: ] ], D
, m# C# W9 E% A/ @+ F P, _, E4 c
2 }1 `/ J8 J. r4 q/ Y 制驭六师之宝,通高10.8cm,印面17×17cm。墨玉质,交龙纽。! |0 ]" f# a0 Y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整戎行”之用。3 }& E: ~5 y0 t4 s3 D- r. K
2 E( ] W- I2 D0 h& f: i7 y0 J4 t4 ` [# |
敕正万邦之宝,通高10.7cm,印面13×13cm。青玉质,交龙纽。
3 b3 C2 H( }7 l+ I6 I8 @4 x" h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诰外国”之用。( `- T$ w9 S! X+ e+ Q5 B! Q6 y
: d- d( ^. D- m8 |+ S7 H6 k
# `" ^& h7 U( K/ ^, D2 @; H
敕正万民之宝,通高10.4cm,印面12.6×12.6cm。青玉质,盘龙纽。# g* M/ y- T* }% O" X: o: f% T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诰四方”之用。
- a: |/ r2 H/ H/ P
7 E8 H4 I) ^, [; q2 g1 x5 ]6 o8 c0 x! m
广运之宝,通高15.6cm,印面19×19cm。墨玉质,交龙纽。
7 C- g& f1 W5 I- V. W9 R% D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谨封识”之用。( U" C/ C6 u; F0 i
' W, p* x7 z4 h& S+ Q: C
+ f, C$ S% g3 b1 c' t, Z& i! h: t
皇帝亲亲之宝,通高7.7cm,印面7.2×7.2cm。白玉质,交龙纽。
9 M; F! M2 K% H- Q0 O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展宗盟”之用。, ~1 B, u7 r5 r; G* w' R5 Q. o" t
: X4 u7 z2 d! @( ~
6 v9 F& J! |+ D6 Y% b 皇帝尊亲之宝,通高6.1cm,印面6.8×6.8cm。白玉质,盘龙纽。8 ]$ e: {) u! v: n
上皇太后徽号及上尊谥、庙号之用。
8 x# Q. Q1 L9 ~" _
5 E; N7 e8 i8 ^1 }* D# | p
: n7 v; K* f" ^ 天子之宝,通高6.4cm,印面7.8×7.8cm。白玉质,交龙纽。9 q9 ^0 E0 D @9 o+ x; `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祭祀百神”之用。/ z' v. F y m
% a5 I/ s& [# `
. y+ ~( F* H! A 垂训之宝,通高10.5cm,印面13×13cm。碧玉质,交龙纽。% @+ q( g" o) Q7 F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扬国宪”之用。- @3 t7 @' d2 c f4 [4 ~( P% t
, z2 _5 b! _/ m4 @, F0 @( f
1 o6 \1 j6 R3 P% V
皇帝之宝其一,通高9.5cm,印12.5×12.5cm。青玉质,交龙纽。
5 r9 _. D& |$ e9 C, K/ S 满文篆书,“以布诏赦”之用。) U/ B4 R' c2 D; w
' t, K. d2 X# N7 h' [8 s; t( G& [ F& k+ v/ G" F5 h1 j3 R
皇帝之宝其二,通高16.6cm,印15.5×15.5cm。檀木质,盘龙纽。7 u7 U" Y( _! Z0 f0 U2 \% E
“以肃法驾”之用。
6 F1 C* K/ r- ^0 i% X9 s8 ?) t: Q
/ W$ a' s; c3 Q# ~3 S
9 o- a( e+ P$ H( u% n3 E2 `7 E
清初宝玺不规范,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用老满文刻制了“天命金国汗之宝”和“后金国天命皇帝”两方宝玺。清入关后,沿袭明制,但不完善。清初宝玺,除青玉“皇帝之宝”为满文篆字外,其他宝玺都是满汉兼书。其数量、存放、用途、篆刻,不规范,未划一。乾隆帝对已有宝玺加以整合、规范。: @/ {+ t. P) V$ Z9 m
6 @( \$ i1 r: R
! B& j- O5 J r O0 v" Y 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二十五方宝玺收藏于交泰殿。每颗宝玺,名称、用途、尺寸、质料、玺纽、文体等都不同。尺寸,大的方六寸,小的方二寸一分。文字统一篆刻。除关外所留“皇帝之宝,清书篆体”外,文体多是满文、汉文两种篆字,左为满篆,右为汉篆。质料有玉、金、檀木,玉有白玉、青玉、碧玉、墨玉等。宝玺的龙纽,有交龙,有盘龙,也有蹲龙等,纽高者三寸五分。(弘历《交泰殿宝谱·叙》)宝玺不同,各有专用。其中最常用的是第五方檀香木的“皇帝之宝”,颁发诏书、录取进士时用;第十四方青玉的“制诰之宝”,用于诏敕大臣等。这二十五方宝玺都装在宝盒内,上面覆盖着黄绫。现清二十五方宝玺已存入故宫博物院文物库珍藏,交泰殿陈列的是装宝玺的宝盒。
p0 F& m6 R1 o" q 宝玺为什么是二十五方呢?原来有宝玺二十九方和三十九方的记载。乾隆帝引《周易·系辞上》说:“天数二十有五。”所以规范为二十五方。历史上东周二十五王,历五百一十五年。他又在《匣衍记》中说:“我大清得享号二十有五之数,亦可俯赐符愿乎!”就是说,如果大清朝能传二十五代,就是苍天赐福,算是奢望!在这里,乾隆帝没有提大清国“亿万斯年”! f3 X; l+ x% O# g$ X* ~
宝玺管理。宝玺的管理,明朝为尚宝监女官掌管,清朝由掌玺太监掌管。用宝玺时,内阁先到尚宝监,尚宝监请旨后,再去领取宝玺,然后加盖宝玺。2 h# N9 \3 Q8 `2 f
封宝与开宝。每年末,要封宝,就是封印。封宝前,先洗宝——大学士先期启奏,届期,相关官员到乾清门通知内监请出宝来,在乾清门西一间正中,设洗宝黄案,依次用银盆清洗宝玺。宝清洗毕,交泰殿首领仍捧入宝玺,恭贮于匣。开宝、封宝之日,都要在交泰殿设供——苹果、秋梨等,焚香行九叩礼,然后开贴封条。开宝与封宝,其礼仪相同。0 f/ i8 I% G* b
皇太极(1592-1643)时,获得传国宝玺——“制诰之宝”。这方宝玺今在何处?成为一个历史之谜。据记载:“制诰之宝”,世代流传,后来遗失。两百多年后,牧羊人在山中放羊,发现羊三天不吃草,总围在一个地方跑,牧羊人在那里挖掘,得到了这方传国宝玺,后落入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手里。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率军征察哈尔得胜回朝,奏报获得林丹汗的这方宝玺——玉质,交龙纽,汉文篆字“制诰之宝”。皇太极为此举行隆重的受宝大典。又以此为由,举行大典,改族名“诸申”(女真)为“满洲”,改年号“天聪”为“崇德”,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此后许多文书都用此“制诰之宝”。清入关后改用满汉合璧文的“制诰之宝”。奇怪的是,乾隆帝在钦定宫中二十五宝时,竟然没有这方传国宝玺“制诰之宝”。这方宝玺哪里去了?乾隆十一年(1746年),被清理出来的原宫中保存的清初宝玺,都被送往盛京故宫凤凰楼收藏,却不见有这方“制诰之宝”。不久,乾隆帝下旨从盛京藏宝玺中撤去“丹符出验四方”之宝,而换上了一方青玉“制诰之宝”。
, f2 a! A& v0 y+ h5 M9 C3 O- ~" v
, k2 k* m4 O0 ~/ ^ x
这说明原来传国宝玺“制诰之宝”还在。但是,专家认为这是元代宝玺的仿制品。乾隆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先是“传国玺”失踪,后又搞件赝品,皇太极那个“传国玺”,据学者研究本来就是假的。当年那方“制诰之宝”哪里去了?据宫中《活计档》记载:乾隆十三年(1748年)五月二十二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交白玉“制诰之宝”一方(随锦盒一件,磁青纸金道册页一册,黑漆描金宝匣一件),旨交启祥宫将宝上字磨去。原来,乾隆帝将皇太极当年造假证据,磨去字迹,永远销毁。(胡忠良《教科书里没有的清史》)可是,乾隆帝为什么要磨去一方假“制诰之宝”,又制作一方假“制诰之宝”呢?令人不解。当年皇太极获得的元代传国宝玺“制诰之宝”,其真伪、去向、存毁、变故,仍是个历史之谜。
9 D7 J/ i5 Q8 j; X: Z7 f$ A 全部的35枚珍贵清宫皇帝宝玺,为世人见证了自清朝以来300多年中国沧桑历史发展。10枚清宫皇帝宝玺《清宫盛京宝谱》存放在沈阳故宫,乾隆皇帝钦定的25枚清宫皇帝宝玺(见于《清宫交泰殿皇帝宝谱》),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F4 u. Q6 k$ D& A
' Z; p# E" S0 \: E6 B0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