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6|回复: 0

導言:老子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21 16: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導言:老子之道
二千多年來,《道德經》一直在被錯解。
最早錯解《道德經》的人,應該是莊子和韓非子。
當然,莊子和韓非子未必讀不懂《道德經》,此二子只是要用老子的話來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或並非故意錯解,稱之爲曲解更爲合適。
之後的河上公、王弼之流,就是純粹的錯解了。
再之後,基本上是,儒生解老,胡說八道。
解釋《道德經》,一定要使用老子的語言,即以老解老。
這是解釋《道德經》最基本的原則。
莊子、韓非子的曲解,河上公、王弼之流的錯解,以及後世儒生的亂解,皆不足取。
一·老子无爲
對《老子》最常見的錯解,就是把老子的无爲理解成不爲。
无爲,簡化字寫作,无为。
无爲,是帛書本的寫法。
楚簡本寫作,亡爲。
通行本寫作,無爲。
但無論,无爲、亡爲,還是無爲,都不是不爲的意思。
亡字的本義是隱。
入+𠃊=亡
丿+反丿=入
亡者,《老貓字典》云:亡字之本字,兦也。兦者,从入从𠃊。會意。入者,進入也。𠃊者,象有物遮蔽之形。隱也。兦者,謂入于隱也。故,兦者,隱也。
入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交于頂端。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入者,謂物之左右皆不平,是爲刃物,若矢者,乃可進入他物也。故入者,進入也。
无字的本義是人隱。
人+亡=无
入+𠃊=亡
丿+反丿=入
无者,《老貓字典》云:无字,非彼無字之簡化字也。今人以爲匃字之甲骨文、金文,實是无字之甲骨文、金文也。从人从亡。會意。人者,象人垂手而立之形。男性貴族也。亡者,隱也。无者,謂人皆隱也。故,无者,人隱也。
《藝苑雄黃》云: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無字的本義是舞。
大+二倒丰=無
無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大執二倒丰。會意。大者,象人站立之形。大人也。丰者,象榖穗形。榖穗也。無者,謂祭司兩手各執倒置谷穗起舞,是告知上帝穀物倒伏,祈求降雨也。故,無者,祈雨之舞也。
無者,舞字之本字也。
無者,祈雨之舞也。舞而有雨,是爲舞中生有也。無中生有者,舞中生有也。
无、無,二字,以无字近于老子本義。
老子亦不言怪力亂神。
楚簡本,无字,皆作,亡。
或老子寫作時,惟用,亡字。
然,无爲,已是約定俗成。
且,亡、无,二字,亡生无字,本義幾同。
故,可从帛書本作,无。
要理解无爲,首先要理解老子的无。
老子的无,是指事物處于不可被主體,指人或物,感知的狀態。
《老子·章十一》云:三十輻共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然埴以爲器,當其无,有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譯文:一個車輪上有三十根輻條,當看不到輻條的時候,(車是處于行駛狀態,)我們才有車可用;燒制陶土來作成器皿,當陶土的中間沒有東西的時候,我們才有器皿可用;在牆上開鑿安裝門和窗戶,(以使之成爲房屋,)當門和窗戶看不見的時候,我們才有房屋可用。(我們才能進入房屋。)故而,當其有之時體現其商業價值,當其无之時體現其使用價值。
《老子·章十四》云: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爲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尋尋兮不可名也,復歸于无物。是謂无狀之狀,无物之象,是謂忽朢。
譯文:(混沌之時)看也看不到,定義爲,微;聽也聽不到,定義爲,希;摸也摸不到,定義爲,夷。从這三個方面仍然不能完善地描述,因此將其合成爲,一(即忽朢,即混沌)。這個一(即忽朢,即混沌),其上不緩,其下不急。翻來覆去也找不到合適的定義,還是將其歸類爲不可感知之物。混沌就是所謂沒有形狀的形狀,物不被感知的表象,就是我們所說的忽朢,即惚恍。
簡單說,所謂无,就是看不到,聽不見,摸不著。
爲字的本義是掌控大局。
爪+象=爲
爲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爪从象。會意。爪者,象人覆手之形。覆手也。象者,象大象形。大象也。爲者,謂以手掌控大象也。故,爲者,掌控大局也。
所謂无爲,就是人隱其身而掌控大局。
《老子·章十七》云:太上,下知有之。
下惟知有之的太上,是爲老子所說的聖人。
无爲,是老子重要的方法*論之一。
是大道運行的方式,也是聖人做事的方式。
一·一·蕭規曹隨
无爲,就是隱身而掌控大局。
如果不理解无爲,就會把无爲當作,不爲。
還要振振有詞地以蕭規曹隨爲例。
而實際上,曹參所奉行並不是不爲,而正是无爲。
如何理解曹參的无爲?
首先,作爲漢朝的第二任相國,曹參的職責是要維持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行。
讓一個系統保持正常運行,說起來容易。
今天,如果無線移動網停網,大概瞬時運營商的客服電話就會被打爆。
而我們每天都在享受無線移動網帶來的便捷,卻並不會想到移動運營商員工的付出,難道他們都是不爲嗎?
而作爲一個國家的相國,曹參面對的必須親自決斷的大事,絕不在少數。
而曹參依舊能夠聲色犬馬,我們只能佩服其能力之強了。
《老子·章三十八》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德不以德爲德,所以有德。
老百姓只看到了一個縱情聲色的曹相國。
是爲上德。
其次,曹參並沒有像後世的諸葛亮那樣事無巨細,事必親躬,自然也就不會出師未捷而身先死。
《老子·章七十四》云: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斲也,夫代大匠斲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專業的事情,就應該交給專職的人去做。
正是因爲曹參的作爲老百姓都感受不到,老百姓都以爲曹參不爲。所以,曹參所爲才是真正的无爲。
《老子·章二十九》云: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爲者也。爲者敗之,執者失之。
二·大道由來
无爲,是大道運行的方式。
而,道,正是《老子》的理論體系。
道字的本義是理。
行+首=道
𦣻+巛=首
道者,《老貓字典》云:金文从行从首。會意。行者,象四通之衢形。四通之衢也。首者,頭也。道者,謂人至四通之衢,何去何从,由其首依理決斷也。故,道者,理也。
首者,《老貓字典》云:从𦣻从巛。會意。𦣻者,象頭之形。首也。巛者,川字之異體也。首者,謂長髮若川之頭也。故,首者,頭也。
道,就是道理。
任何對道的神化、玄化,都是錯解。
人在十字路口,由頭腦決定其何去何從。
古人以此會意,道,字。
自然之道,要遠較作爲一個個體的人,複雜得多,但也可由此推演。
大道的由來。
《老子·章四十二》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皆由道生。
那麼,來自何處呢?
《老子·章二十五》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兮繆兮,獨立而不改,可以爲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爲之名,曰大。
譯文:有物由均質形成,(是指道生一。其時道已)先于天地而生。既空虛又綿密,獨立存在而不更改,可以作爲天地萬物之母。我不知其名,稱其表字爲,道。勉强爲其命名爲,大。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這句話或許是老子惜墨如金,令後世無法理解。
所謂,有物混成,是一個狀語從句。
物並非這句話的主語。
主語應該是,道。
但此時,道還沒有名字。
因此,老子省略了主語。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是說,有物混成之時,即道生一之時。道已先于天地而生。
道先于天地而生。
那麼道是哪來的呢?
這個問題就像問,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什麼樣的,一樣。
沒有答案。
大道的姓氏。
大道不需要姓氏,就像商王不需要姓氏一樣。
在商代,天下只有一個王,即商王。姓氏何用?
在日本,其天皇尚且不需要姓氏。
所謂商人子姓,不過是作爲後世的宋人對其祖先的不敬的追贈。
大道的名字。
《老子·章二十五》云: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爲之名,曰大。
老子强爲之名,曰大,字之曰道。
所謂大道,大是其名,道是其字。
《儀禮·士冠禮》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他人敬其名,只稱其字,故稱之爲,道。
三·道生萬物
《老子·章四十二》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句話,千百年來,無數的解釋,實在是滿盤盡墨。
不可牽強附會,只能以老解老。
何謂,道生一?
一,即混沌,即均質狀態。
《老子·章十四》云: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爲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尋尋兮不可名也,復歸于无物。是謂无狀之狀,无物之象,是謂忽朢。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
譯文:(混沌之時)看也看不到,定義爲,微;聽也聽不到,定義爲,希;摸也摸不到,定義爲,夷。从這三個方面仍然不能完善地描述,因此將其合成爲,一(即忽朢,即混沌)。這個一(即忽朢,即混沌),其上不緩,其下不急。翻來覆去也找不到合適的定義,還是將其歸類爲不可感知之物。混沌就是所謂沒有形狀的形狀,物不被感知的表象,就是我們所說的忽朢,即惚恍。跟著也不見其後,迎著也不見其頭。
《老子·章二十五》云:有物混成。
混成,望文生義,混合而成。
即混沌,即均質狀態。
混字的本義是均質。
水+昆=混
日+比=昆
囗+一=日
匕+匕=比
混者,《老貓字典》云:从水从昆。會意。水者,象流水形。成江河湖海者也。昆者,同也。混者,謂水之同質也。借今人物理學概念,可稱之爲均質。故,混者,均質也。
昆者,《老貓字典》云:从日从比。會意。日者,太陽也。比者,相比也。昆者,謂日下之比,皆未得蔭蔽之比也。故,昆者,同也。
日者,《老貓字典》云:从囗从一。會意。囗者,象圍繞之形。圍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日者,謂包圍大地者,陽光也。故,日者,太陽也。
比者,《老貓字典》云:从二匕。匕者,象反人形。貴婦也。比者,謂貴婦相遇,自會相比,古今之理同也。故,比者,相比也。
所謂一,即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的狀態,將其合成爲,一。
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
一是,個人主觀角度,一是,宇宙客觀角度。
道,這個字。
是由個人主觀意識推及自然客觀之道。
一,也可大抵如此推演。
人在出生之後,是尚無意識之時,即處於混沌狀態。
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因爲尚無意識。
既然沒有意識,沒有感受,世界就是一個均質狀態。
由個人推及人類,由人類推及地球、太陽系,再推及整個宇宙。
在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即處於混沌狀態。
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
按照現代天體物理學家的說法,其時宇宙間充斥著等離子體。
一個均質狀態。
何謂,一生二?
《老子·章二十一》云:道之爲物,惟朢惟忽。忽兮朢兮,其中有象;朢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衆父。
這句話分成兩個部分,描述一生二,以及二生三。
《老子·章二十一》云:道之爲物,惟朢惟忽。忽兮朢兮,其中有象;朢兮忽兮,其中有物。
朢忽、忽朢,通行本作,惚恍、恍惚。古今字。
其義就是,恍惚。
是對一,即均質狀態的描述。
象、物,即是二。
人在出生之後,意識形成之初,最先感覺到的就是形象和實物。
視覺在先,感覺在後。
在宇宙大爆炸之後,最先形成實物,實物皆有其形象。
何謂,二生三?
《老子·章二十一》云: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衆父。
有精乃有信,有信而有名。
精、信、名,是爲,三。
人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逐步發現其本質,是爲,精;物質有其天然屬性,是爲,信;人由此爲其命名,是爲,名。
按照物理學的觀點,一類物質,不同於其他物質,是其,精;物質有其必然屬性,是其,信;物質由此得名,是其,名。
何謂,三生萬物?
既有,精、信、名,物由此千差萬別,由此乃有萬物。
四·道法自然
大道的運行。
《老子·章二十五》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字的本義是理。
行+首=道
𦣻+巛=首
道者,《老貓字典》云:金文从行从首。會意。行者,象四通之衢形。四通之衢也。首者,頭也。道者,謂人至四通之衢,何去何从,由其首依理決斷也。故,道者,理也。
首者,《老貓字典》云:从𦣻从巛。會意。𦣻者,象頭之形。首也。巛者,川字之異體也。首者,謂長髮若川之頭也。故,首者,頭也。
道,由其造字來看,是個人主觀的思想意識。
每一個個人都會對外界產生影響。
即使是沒有生命的物質,同樣會對外界產生影響。
當個體上升到群體,再由群體上升到天地萬物。
所有個體對外界的影響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客觀世界的,道。
由此,道,就是自然規律。
並非每個個體都能符合自然規律,惟其適者生存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