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45|回复: 9

[西周] 朱凤瀚:武王克商年有必要再重新考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19 1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4-9-19 11:32 编辑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3d019d370&scene=27

摘要:近年新见义尊、义方彝是一组商人大族丙族贵族义受武王赏赐后所作的青铜器,同组还有一件圆鼎和两件方鼎。西周初年的义器铭文中的闰月历日可为武王克商年的判定提供参考。何尊与新见的贝毳尊卣、德方鼎等器均述成王迁宅于成周之事,迁宅至迟于成王五祀三月已完成。铭文中有“新邑”一词的青铜器,年代均应早于何尊所铭成王五祀。新出青铜器使得西周早期诸王年代的考订已突破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定年限,武王克商年有必要再重新考虑。以周初诸王在位王年,向前可推拟武王克商之年。以成王在位三十二年计,武王克商应为公元前1076年。以成王在位三十七年计,则武王克商年是公元前1081年。



由义尊与义方彝等周初铜器论及西周早期年代



2019年山西省破获文物盗窃案收缴的青铜器中有义尊(《铭图三编》1015,图一:1)、义方彝(《铭图三编》1149,图一:2),二器铭文同,其文曰:


隹(唯)十又三月丁亥,武王易(赐)义贝卅朋,用乍(作)父乙寳尊彝。 1.webp

2.webp

因作器者义出自有名的商人大族丙,而铭文显示在武王克商时际,属此一族之人,如义这样的贵族即忠心耿耿地投靠了周人,使人无不对周人征服商人之迅速成功与殷周变革给商人带来的巨大政治观念差异而感叹,诸家多有文章议论及此。



义还做有一件圆鼎和两件方鼎(《铭图三编》0182、0183、0184),方鼎仅见铭文。但是有一个细节,似乎少有学者提起,即义器的铭文写明,武王赐给义贝的时间是“十又三月丁亥”,这表明武王克商后在位的几年中闰月有丁亥日。


商、西周历日,只要经历三年即会包含一个闰月,但闰月不一定会有丁亥日,所以这一点,也可以成为探讨武王克商年代的一个参考。


吴镇烽先生的《铭图三编》著录了两件私人藏器“贝毳尊”“贝毳卣”(《铭图三编》1020、1140,图二),亦同铭。


3.webp



吴先生定此二器年代为“西周早期后段”,可能是因为尊已近同于“两段式”,即中腹已下垂,圈足变矮。但二器的铭文却很重要,且表明时代似不会在西周早期后段,其文曰:

隹(惟)四月,王初祷于成周。丙戍,王各于京宗,王易(赐)宗小子贝。毳眔丽,易(赐)毳,对王休,用乍(作)薛公寳尊彝。隹(惟)王五祀。


王赐宗小子贝”处当断,故器主人名“毳”,不当称“贝毳”。“毳眔丽”,“丽”即“俪”。在此是“辅助”“伴侍”之义。类似用法见于陶觥(《铭图》0893)、京簋(《铭图》4920)、尹光方鼎(《铭图》2312),是讲毳参与此事,伴侍王赐众宗小子贝,当是因表现好,故受王赏赐。毳似乎不属于王同宗小子,只是“工作人员“。


值得注意的是,此器铭所记时日、地点、王的活动,均同于何尊(《铭图》11102)。即发生于“惟王五祀”之四月丙戍日,而且也是王在成周,王在行毕祭礼后,在京宫(何尊称“京室”)会见宗小子,何尊铭文记为“王诰宗小子”。


在何尊铭文中,何未言自己有服侍于成王的职事,而是详记了成王的诰辞,并记自己受王赏赐贝卅朋,从这种情况看来,何应属于受训诰的王的“宗小子”。与毳的身份不同,宗小子受赐贝,也与毳尊、卣铭中所言相合。故毳尊、卣也是成王器,所记事同于何尊。而且何尊铭文言“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禀)珷(武)王豊(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自天”,毳尊、卣铭文则曰“王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于成周”,这所讲的亦应是同一件事。


何尊之“禀”是“禀受”,《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晏子与齐公曰:“先王所禀于天地,以为其民也,是以先王上之。”杜预注:“禀,受也。”“礼”在此是“餽赠”之义,见《礼记·杂记下》“执事不与于礼”郑玄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示,右边偏旁是双手持有流口的酒器(爵类),本义当是持酒器以祭之义(学者或释作“裸”,但其在金文中用法似不尽合于“裸”)。何尊所言“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是言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则这里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应是名词,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祭武王之祭品,即福胙。学者或释此字为“福”,何尊言“复禀”是说再一次“领受”,李学勤先生认为是先曾在镐京祭武王,故云到成周再次接受祭武王之福胙,实际是在成周再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祭武王的另一种说法。所言“自天”,是因为武王灵魂在天,享受祭品在天。


毳尊、卣铭云“王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于成周”,则是记成王在其五祀时在成周初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祭武王之礼,用的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作动词的用法。在《西清续鉴甲编》中有卿方鼎,言成王于四月丙戌在成周京宗赏贝事。虽铭文摹写不尽准确,但从所记时日与事件看,应与何尊所记为同时同一事件。也同何尊所言之时日与事件可能有联系的,是吴镇烽先生在《铭图续编》中著录的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鼎(《铭图续编》0217),鼎为有盖的附耳方鼎,垂腹,但仍当属西周早期偏早。此种附耳有盖方鼎,常作垂腹型,如1975年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M253出土的圉鼎(《铭图》2019)。


其铭文(盖铭)曰:


隹(惟)王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于成周,乙亥,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祀才(在)北宗,易(赐)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贝十朋,用乍(作)驫中(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彝,扬王休,永寳。



铭文未记年、月,但言“王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于成周”,记干支为“乙亥”,与以上毳器铭文所记四月“王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于成周,丙戌,王各于京宗赏贝”之“丙戌”日,只是早了十天,很可能都是成王至成周亲政那一段发生的事情。鼎铭记“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是笼统讲祭名,毳器铭言“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则可能是祭时具体的祭祀方式,未必是不同的祭礼。


与何尊及毳尊、卣所云之事有联系的,还有德方鼎(《铭图》2266),吴镇烽《铭图三编》也收有同铭方鼎一件(《铭图三编》0268,2017年4月香港嘉德春季拍卖会拍品,图三),铭文言:


隹(惟)三月,王才(在)成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延)珷(武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自蒿(镐),咸,王易(赐)德贝廿朋,用乍(作)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webp



此三月,应下承何尊与毳尊、卣的四月,所谓延武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自镐,即是说要将在镐京对武王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祭在成周继续进行,这与以上何尊,毳尊、卣所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祭武王可能也是说的同一件事。如是,则由此铭亦可知,此年的三月王已在成周,何尊所云成王迁宅于成周,至晚在其五祀的三月即已实现。




从以上所举诸器看,成王东迁宅于成周是西周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成王在京宗接见宗小子并赏赐贝事亦为宗小子们通过所作器铭传颂。此成王五祀,应是指周公致政成王那年或次年开始计的,乃成王亲政之第五年或第六年。周公致政成王,是在周公辅佐成王之第七年,即《洛诰》所云“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召诰》《洛诰》记在此一年召公、周公先后抵达洛邑,此时洛邑已初步建成,但王所宅即王宫尚未建,召公先于周公在此“相宅”,周公又通过占卜,取得王居洛邑之吉兆,决定在洛邑为王修建宫寝。周公在此年请成王亲政,即“致政成王”,但在成王迁宅于洛邑前,洛邑不叫成周,金文中叫“新邑”,所以言“新邑”的器铭宜定在何尊所铭成王五祀前,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士卿尊云“丁巳,王在新邑,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王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士卿贝朋”(《铭图》11779),这应该是《洛诰》所记周公致政成王那一年(成王七年)年末王初次到刚建成的洛邑时。成王在此一年并未留居成周,而请周公留任成周,事见《洛诰》。



自此至第五年洛邑王宫建成,成王迁宅于此,洛邑应自此年始称成周。何尊与毳尊、卣等器,既背景明确,纪年清楚,自然应作为讨论周初年代的材料。


西周早期诸王年代,因为没有具“四要素”(王年、月份、月相、干支)的金文资料,在夏商周断代工程进行时即讨论的不深入,武王克商年的确定是综合商后期年代与西周(主要是中、后期)的金文历谱权衡得出的。


此后,一系列新的青铜器铭发现(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公簋铭文),使西周早期诸王年代的考订突破了断代工程所定年限,武王克商年有必要再重新考虑,且由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簋等器物的发现,更使西周中期诸王在位年数有重新斟酌的必要,同时也使深入讨论西周早期诸王年代成为可能。



迄今所见能够作为探讨西周早期诸王在位年有用的、所属王年较明确的资料,可以排列如下:


武王元年利簋:珷(武王)征商,唯甲子朝(《铭图》5111)


《汉书·律历志下》引《武成》:“唯一月壬辰,旁死霸,若翌日癸巳,武王乃朝步自周,于征伐纣。”“粤若来三月,既死霸,粤五日甲子,咸刘商王纣。”


天亡簋:乙亥,王又(有)大豊(礼),……丁丑,王卿(饗)大宜。(《铭图》5303)


《逸周书·世俘》:“维四月乙未日,武王成辟,四方通殷命有国。”“辛亥,荐俘殷王鼎。”(壬子、癸丑、甲寅、乙卯日陆续行礼)


武王在位年义方彝、义尊:惟十又三月丁亥


成王七年(周公摄政七年)《召诰》:“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越三日庚戌,大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周。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书……”


成王五祀何尊: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


毳尊、卣:惟四月,王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于成周。丙戌,王格于京宗,王赐宗小子贝。



成王去世年《顾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甲子,王乃洮頮水,相被冕服,凭玉几。……越翼日乙丑,王崩。”


康王十二年《毕命》:“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


康王二十三年庚赢鼎:惟廿又(二)【三】年四月既望己酉,王客(格)琱宫,衣(卒)事。……(《铭图》2379)


以上诸项历日资料之可信性是基本上为学界认可的。除金文外,书类文献中所详记的历日严谨有序,亦当出自史官实录。


此外,小盂鼎铭文孤拓本记“惟王廿又五祀”“惟八月既望,辰在□□”,旧或以为“辰在”后面为“甲申”,因为文中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若翌乙酉”,但“甲申”实不可见。《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也说明“甲申”二字“难于辨识,铭文中段缺字又很多,或有可能插有其他干支”,所以小盂鼎的信息暂可不用。



现以上举王年、干支为支点来试排诸王年历表。关于所设诸王在位年代需说明的是,穆王元年设为前996年是据金文资料推拟的,李学勤先生在考证静方鼎铭文时亦有同样的年代判定。以此年上推,设昭王为十九年(《开元占经》卷101引《纪年》:“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则昭王元年为前1015年康王在位年为二十六年(《太平御览》卷84引《帝王世纪》“康王在位二十六年,崩”。


上引庚赢鼎铭文记“廿又三年”,小盂鼎铭文纪制铭之年为康王二十五年),则康王元年为前1041年


成王在武王逝世后继位,因年少而由周公摄政,第七年周公致政成王。但成王亲政时间,是从这一年计还是从次年计,历来学者们即有二说,笔者亦曾从王国维《周开国年表》说,以周公致政成王年,即成王七年为亲政元年(即元祀)。但在本文排列历表中,即遇到如以周公致政年为成王亲政年,则会与属成王五祀(即成王亲政五年)何尊的历日不合,故下表采用了汉以后学者多采用的说法,以周公致政成王的次年(成王八年)为成王亲政元年(元祀)。


成王自迁宅于成周始亲政,其在位年数,据文献与诸家梳理文献,主要有三十年、三十六年、三十七年(均含周公摄政年数)三说。究竟以何者为是,应综合文献、金文历日资料,通过对整个诸王历谱的合理安排来决定。下边暂以下限三十年与上限三十七年为计,分别向上推溯武王克商年。


武王在位时间取三年说,详王国维《周开国年表》。王国维指出《史记》所记武王伐纣及崩年,根据《周本纪》是“武王既克殷后二年”崩,《史记》此条记载“根据最古”,《金縢》曰:“既克商二年,王已有疾弗豫,……武王既丧……”王国维云“《金縢》于武王之疾书年,于其丧也不书年,明武王之崩即在是年”。综上述,以武王在位三年,成王在位三十年,康王在位二十六年计,共59年,由前1015年上推59年,即前1074年。


如假设前1074年为武王元年,以武王克商之年文献与金文历日信息检验其可否成立,如不能成立,则应由此年向上延长(由于设定成王不低于30年,故不能向下缩短年数)。依此原则,由于前1074年的历日不能与上述信息相合,故向上延及最少年数至前1076年。现以前1076年为武王元年。据上举金文、文献记载之历日与暂设定的王在位年数,排定历日表如下表一(合天历日据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岁首建正略有调整,有一个月的摆动):
9.webp


10.webp


约昭王十三年(前1003年)以后,昭王始经营南国,派下属伐豺方,省南国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此时段内有若干件青铜器之历日可试作安排。上表展示了西周早期诸王在位年数的一种可能性安排,是以设成王在位三十二年推测周初诸王年历的,如设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则武王元年,即为前1081年,亦可排周初诸王年历表如下(表二):

11.webp


12.webp



康王元年(前1041年)以后历日表同以上表1。


公元前1081年与前1076年相差5年,按排年历表规律,则武王元年以公元前1076年或前1081年计时,文献、金文历日与历表相协的关系可以大致重现。以上二表展示了西周早期诸王在位年数的两种可能性安排,相信随着新资料的发现,有关年代仍会不断修正,但会更接近西周真实的历日。编者注:此文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1期第8-15页。为方便手机阅读,微信版删除了注释和参考书目。



如果您想引用原文,请查阅《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网站或杂志。


作者简介:朱凤瀚,男,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史、古文字和青铜器等方向的研究。


引用本文:朱凤瀚.由义尊与义方彝等周初铜器论及西周早期年代[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7(01):8-15.

4.webp
5.webp
7.webp
8.webp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1: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凤瀚:由义尊与义方彝等周初铜器论及西周早期年代 https://www.sohu.com/a/754674030_121124388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1: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所设诸王在位年代需说明的是,穆王元年设为前996年是据金文资料推拟的,李学勤先生在考证静方鼎铭文时亦有同样的年代判定。以此年上推,设昭王为十九年(《开元占经》卷101引《纪年》:“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则昭王元年为前1015年;康王在位年为二十六年(《太平御览》卷84引《帝王世纪》“康王在位二十六年,崩”。

这两个年代的结论就可靠?如果这个结论不可靠,其余所推纯属自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2: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周王年断代笔者早已完结,至今还没有什么人的成果能改变笔者的结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9 22: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虚晃一枪 于 2024-9-19 23:58 编辑

朋,应读作“群”。我还是认为,天干是以人出生为年周期,地支是以月亮为岁周期。在远古社会不是所有人都有名字,只有极少数人可以用字符排序。“十又三月丁亥”,如果说十又三是以十进制为基础,那又怎会再以现今定义的天干地支“丁亥”来讲呢。实在太费精神了,也没有证据来表示 “丁” 被任命为王执政于“亥”月,当时是润十二月。即“丁”者掌事之后一年零三月,这也许源自更遥远王(干+斧)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0 07: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谈义方彝和令方彝的年代问题


2022年11月17日 09: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17日第2532期 作者:张懋镕


http://sscp.cssn.cn/xkpd/lsx_20155/202211/t20221117_5564753.html

拙文《新出义方彝和义尊的年代学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7日第6版“考古学”)发表后,很快引起一些关注,沈长云教授发表《也谈义方彝和令方彝的年代问题》一文(《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23日第4版“考古学”,以下简称《沈文》),与笔者商榷。我们讨论的是近百年来争论不休的令方彝,对此器年代的推定直接关系到唐兰先生提出的“康宫”原则能否成立,关系到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的研究路径和方法。所以,笔者愿意再谈一点意见,并请沈教授和诸位学者批评指正。
  考古类型学研究颇为重要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研究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面对一件出土的青铜器还是传世的青铜器,首先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推定它的年代,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几十年的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历史和取得的成就,也证明了这一点。(韩巍:《今天的铜器断代研究本质上是考古学研究——兼论新材料能否挑战“康宫”说》,《中国史研究动态》2022年第3期)
  关于青铜方彝的考古类型学研究,以往的研究较少。朱凤瀚教授在《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方彝”一节中,将方彝分为A型直腹和B型曲腹两型,曲腹中又分为Ba垂腹和Bb鼓腹两个亚型。由于当时资料很少,西周早期的鼓腹方彝标本只举了令方彝一件。此后,李娟利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商周方彝的整理与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中也作了相近的类型学分析。
  按照惯例,亚型鼓腹方彝之下通常会分出式样,譬如一式、二式、三式。研究者可根据式样的变化,推定它们的相互关系,指出各自的年代,分析前后演化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遗憾的是,长时间以来,由于缺乏与令方彝有前后演化关系的资料,导致无法对令方彝这类鼓腹方彝作类型学分析,考古学的优长之处没有发挥出来,这也是造成围绕令方彝的年代争论不休的原因之一。
  鼓腹方彝的类型学分析
  令人鼓舞的是,如今有了义方彝等器,使得我们可以对西周早期的鼓腹方彝进行类型学分析了。
  第一式是义方彝。(图1)这是迄今我们看到的西周早期最早的鼓腹方彝,年代在武王或成王初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二式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方彝。(图2)此器最先著录在于省吾的《商周金文录遗》510.1、2,后来陈梦家编著的《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A645、R28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殷周金文集成》(9892.1、2)、马承源主编的《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也收录了。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由于铭文古奥难懂,很长时间里无人解释。近年来,叶正渤(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4期)、李学勤(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国文字学报》第五辑2014年版)、张宝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方彝新解》,《励耘语言学刊》2015年第1期)三位先生先后讨论了此器。叶正渤怀疑这是一件赝品,张宝成认为此器不伪,两位先生主要讨论了铭文的释读,只有李学勤先生在揭示了铭文重要意义的同时,谈到了方彝的年代。他说:“形制、纹饰同折方彝、令方彝等接近,但体边较直,不那么‘倾垂’,时代应略早一些,约估为康王时是妥当的。”而且,他认为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西周早期方彝。
  李学勤先生的判断很正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方彝和折方彝、令方彝一样,属于鼓腹方彝,即腹部鼓起,但鼓起的程度没有折方彝、令方彝大,折方彝、令方彝的腹部鼓起很多,所以给人一种“倾垂的感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三式是令方彝。(图3)从形制来看要晚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方彝,宜置于昭王时期。形制相似的还有折方彝。当我们将以上三式列队,西周早期鼓腹方彝的演化轨迹就很清楚了。
  形制的演变轨迹
  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方彝形体演化的总态势是由瘦高向低矮发展。义方彝与商代晚期方彝近,比较瘦高,通高49.0厘米,通宽29.5厘米,器高与器宽的比例是1.66;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方彝失盖,不好比较;而令方彝有西周方彝的基本形态,腹部变得横宽一些,通高34.1厘米,通宽24.6厘米,器高与器宽的比例是1.39。如果说从图上看还不明显,看数据就一目了然了。
  更重要的是腹壁的不同,这是最明显的差别。虽然三者都是鼓腹,但义方彝腹部只是微微鼓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方彝腹部鼓起程度大于义方彝但小于令方彝,令方彝最明显,腹部膨胀鼓出。《沈文》认为笔者只给出了义方彝的正视图,让人看不出它的弧壁的形状,于是又增加了45度视角的图像。从这张图来看,与正视图效果一样,义方彝腹部只是微微鼓起,而令方彝腹部是明显鼓出。
  商代晚期的方彝,绝大部分在圈足四条边的中央有缺口。西周早期偏早的方彝承袭了这一特点,如义方彝的圈足有缺口。但是康王以后,缺口消失,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方彝、令方彝都没有缺口,这也是令方彝不能提前到成王时期的一个原因。
  义方彝的出现为西周早期鼓腹方彝的源头找到了证据,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方彝的存在填补了令方彝与义方彝之间的空档。如今,从义方彝到令方彝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演化序列。
  纹饰的种类和风格不同
  在腹部,虽然义方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方彝和令方彝均饰兽面纹,但是,在义方彝的兽面纹两旁装饰有倒立的夔纹,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方彝、令方彝装饰的兽面纹旁没有夔纹,体现出年代的差别。值得注意的区别是兽面纹双角上的纹饰。(图4)在义方彝上,这种兽面纹双角上的纹饰比较清晰,它与角不相连,自成一体,而且身上有纹饰,像夔那样的动物。发展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方彝,这种夔纹有了显著变化,整体收缩,与角相连,身上装饰的花纹消失。如果没有义方彝相衬托,根本不知道双角上还有夔纹。令方彝的变化超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方彝,只有几根弯曲的线条,甚至看不出和夔纹有什么关系,与义方彝有了很大的不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兽面纹双角上的这种纹饰,陈公柔、张长寿的《殷周青铜容器上兽面纹的断代研究》(《考古学报》1990年第2期)称之为“华丽的花边”。但花边通常由比较整齐的线条有序组成,而这种所谓的“花边”是在双角的边缘上向上伸出尖角和弯曲的线条,恰恰与抽象之后夔的身子和足、尾形态相似。义方彝问世后,我们就知道这种“花边”的前身很可能是一种夔纹,夔纹简化之后成了所谓的“花边”。这是成王以后兽面纹象形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是随着年代的早晚逐渐衰败的征兆。而且,陈公柔、张长寿还指出装饰这种花边的青铜器有折尊、折觥、折方彝、令方彝。这些青铜器都在昭王时期,不会到成王时期。
  就风格而言,义方彝纹饰线条比较刚直,更接近商代晚期的方彝,而令方彝线条比较柔和、细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方彝则处于两者之间。以上令方彝的装饰特点在折方彝上多能找到,两者更为相似。
  字形书体风格不同
  从总体风格来说,义方彝更多承袭商代晚期波磔体的遗风,大小不一,错落有致。如果没有铭文指示,义方彝很容易被认为是一件商代晚期的器物。(图5)令方彝则不同,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波磔体意味,有些字捺笔肥大,但行款还算整齐,字与字相差不大。文字虽然有大有小,但不如成王时期那样悬殊。(图6)捺笔肥大的字不多,只有在、丁、十、父、乙、君、王等少数几个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方彝则处于两者之间。(图7)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就具体字形的发展演变,我们选取了公、宝、尊三个常用字来做分析。(附表)为了增强证据的可靠性,笔者尽可能采用了学界公认的标准器。
  成王标准器小臣单觯的公字,其口部上的两笔下端与口相连,上端向左右撇开,这是很重要的特点。康王时的标准器作册大鼎的公字写法与小臣单觯很接近,说明字形书体的演变具有一定稳定性。当然,一个王世的公字写法也不可能完全一样,譬如同为康王标准器的宜侯夨簋,公字写法已经有了变化,一改口上两竖上宽下窄的方式,变为上窄下宽,成为康王以后公字的基本走向。同为康王标准器的大盂鼎,口上两笔虽然与口部不连接,但上窄下宽的原则没有改变。从昭王开始到穆王,公字写法比较稳定,口上两竖或者上窄下宽,或者上下间隔一样。穆王时的标准器班簋属前者,两竖上窄下宽,而胡应姬鼎和剌鼎属后者,两竖上下间隔一样。
  再来看令方彝的公字。盖铭中所有公字口上两竖上窄下宽,近似穆王时期公字的写法,不见于成王时期的青铜器。虽然令方彝器铭的公字口部上端两笔呈上宽下窄状,似乎与成王时公字写法相近,但两竖之间距离较作册大鼎拉近,与昭王标准器近似。尤其是令簋的公字口上两竖较长,上窄下宽,与穆王时的标准器班簋非常相似,同成康时期金文的写法差别很大。
  其次是宝字。义方彝的宝字,贝的下方内卷,这是贝的早期形态,成王时的小臣单觯和康王时的大盂鼎都属于这种模式。到了昭王时有所变化,作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和折方彝的宝字的贝部下方内卷处出现向下的两个竖道,起初很短,几乎不易觉察,而后逐渐变长,是晚期贝字的源头。令方彝的宝字和折方彝很接近,贝部下端伸出的两笔已经明显,不亚于穆王时的标准器鲜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方彝的宝字,处于义方彝和令方彝之间,贝部内卷的两头开始变粗,这是形成竖道的前兆。
  最后是尊字。成康时期尊字的“阜”部作填实状,是较早的写法,昭王时期的“阜”部作镂空状,是较晚的写法。尊字最明显的变化在酉部的上端。无论是成王时期的标准器义方彝、小臣单觯,还是康王时期的标准器宜侯夨簋,“酉”部上无笔画。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方彝的拓片看,“酉”部上有笔画,只是不清楚。昭王及其以后的青铜器,“酉”部上端则增加笔画,如穆王标准器胡应姬鼎增加两竖一横,昭王标准器折方彝增加两竖。令方彝没有增加笔画,但同为一人器的令簋则增加了两竖一横,和胡应姬鼎一致。这是康王以后才有的写法,绝不见于成王时期。
  总而言之,上述分析采用考古类型学研究法和标准器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论是义方彝与令方彝年代相距较远,前者在武成时期,后者是昭王时器。义方彝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它在考古类型学上排除了令方彝占据成王时期位置的可能性。令方彝年代的推定,是确立“康宫”原则的关键一步。
  唐兰“康宫”说难题有望破解
  同时,《沈文》还重点谈到与令方彝有关的作册大鼎。根据作册大鼎的铭文“公束铸武王、成王异鼎”,学术界一致认为这是康王时期的一件标准器。作册大鼎与令方彝同出土于洛阳马坡,而且两器铭文末尾有相同的族徽,可见两位器主属于同一家族。谈到这里《沈文》有笔误,说令方彝铭文称“用作祖丁宝尊彝”,说作册大鼎铭文称“用作父丁宝尊彝”,其实搞颠倒了,应该是令方彝铭文称“用作父丁宝尊彝”,作册大鼎铭文称“用作祖丁宝尊彝”。对比两器铭文,主张令方彝为成王时器的学者指出作册大比令要低一辈,是令的儿子。准此,则令方彝只能早于作册大鼎,早于康王,绝不可能晚于康王。这无疑是令方彝作于成王时期的有力证据,也是唐兰“康宫”说遇到的难题之一。
  不过,这个难题已经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在2022年3月10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考古学”版,陕西师范大学的博士后刘树满发表《再论令方彝为西周昭王铜器》一文。文章指出:过去的失误在于把两器铭文中的“祖丁”和“父丁”看成一个人,其实是两个人。令方彝铭文中的“父丁”就是作册大,作册大鼎铭文中的“祖丁”是作册大的祖父,也就是作册令的曾祖父,作册令是作册大的儿子。作册大可能任职到康王晚年,作为作册大的儿子,作册令任职可能在康王晚年到昭王时期。
  支持这一观点的还有铭文字形书体方面的证明。如前所言,公、尊两字的不同比较明显。作册大鼎公字口部以上两竖呈上宽下窄状;令方彝盖铭中所有公字两竖笔较短,并呈上窄下宽状,令簋口部上两竖笔直,且距离极近。作册大鼎尊字的“阜”部作填实状,令方彝、令簋“阜”部作镂空状;作册大鼎尊字的“酉”部上无笔画,令簋“酉”部则增加两竖一横。考古类型学的分析结果显示,令方彝晚于作册大鼎,而不是令方彝早于作册大鼎。这就是考古类型学分析的优长之处:虽然不能确定器物的绝对年代,但是一定能确定器物的相对年代。
  平心而论,令方彝铭文确实较多地承继了商代晚期波磔体的意味,这是令方彝一出现就容易被熟谙中国古代文字书体的郭沫若等人视为西周初年青铜器的重要原因,也使得现在的研究者依然深受其影响而难以自拔。笔者在十多年前发表的《西周青铜器断代两系说刍议》(《考古学报》2005年第1期)等文章里已经分析了这一现象,指出这是作为殷遗民的夨令家族缅怀祖先、追慕殷商文化的体现,所以殷遗民的青铜器及其铭文,总是和姬姓周人的青铜器及其铭文有所差别,令方彝则表现得更为典型而已。不过,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仍然可以看出令方彝铭文与成王时期的铭文相比,殷商文化的表现显然弱化了许多,毕竟不能不跟着时代前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附带说明一点。《沈文》从形制、纹饰、铭文字形书体反复论证义方彝和义尊是成王时期的青铜器,沈教授可能误解了笔者的意思。说到义方彝和义尊的年代,笔者和沈教授没有什么分歧。义方彝和义尊铭文基本相同:“隹(唯)十又三月丁亥,武王易(锡)义贝三十朋,用乍(作)父乙宝尊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形制、纹饰和铭文做综合考察,笔者认为义方彝和义尊是周武王时期的两件标准器,这也是主张西周时王生称说的观点。笔者又引用韩炳华和张昌平先生的说法,他们指出义方彝、义尊铭文中的“武王”是谥号而不是生称,认为义方彝、义尊的铸造年代在成王时期。西周早期周王王号用生称还是死谥说,至今还有争议。请参考宗静航先生的文章《生称谥与铭文断代献疑》(《饶宗颐国学院院刊》创刊号,2014年4月),这里不再赘述。笔者认为,“考虑到义方彝、义尊的形制、纹饰和铭文字形书体的特征具有周初青铜器的格调,所以它们即便作于成王时期,也在成王初年,离武王时期很近,仍然属于西周年代最早的几件青铜器,所以并不影响本文的讨论”。
  最后,还要请教沈教授,《沈文》中的一些话笔者读不懂。譬如《沈文》说:“学界似乎没有人想将令方彝、令尊提前到武王、成王时期的说法。”如果没有人想将令方彝、令尊放在成王时期,学术界还有争辩的必要吗?而后《沈文》又说“综上所述,令方彝作于成王统治时的后期”,令人费解。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3 01: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4-9-19 22:26
朋,应读作“群”。我还是认为,天干是以人出生为年周期,地支是以月亮为岁周期。在远古社会不是所有人都有 ...

六十甲子在商周时期,只用来记录日期,从没有用于记录年、月的。


干支纪年,干支纪月都是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的事儿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3 13: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虚晃一枪 于 2024-9-23 18:58 编辑

[size=1.2em]歲,从步,戌( xū)聲。上止数数,下止记数,戌,卫士也。夏朝国邦肯定要有大人物来“岁值“轮守,这些守值者应该是以年长资历来排序。可以这样推想,甲、乙、丙、丁等年长者也是出生之序,可代表王旨,他们分别于子、丑、寅、卯、辰月主事。六十甲子也好,一字重义是避不开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3: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4-9-23 13:55
歲,从步,戌( xū)聲。上止数数,下止记数,戌,卫士也。夏朝国邦肯定要有大人物来“岁值“轮守,这些守值 ...

联想丰富,但我是搞学术考证的,没有依据,不敢作这般天马行空的想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5 08: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客 发表于 2024-9-24 13:09
联想丰富,但我是搞学术考证的,没有依据,不敢作这般天马行空的想象。
...

614b75265ac1e6d01f7e2c6ccfb776d.png 这是《说文》年字体。
6f4b41276d5858162eb93163899cdd9.png 这是年下部,千字从十,人声。何以发人声? 孰也。白、首俩古字同构可互训。可能许慎未曾见过甲骨文,但他对文源的考据和析解是靠谱的。对于铜器件上宽下窄状","夔纹图案"等等外貌描述,咱确实不懂看,也不作评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