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02|回复: 12

[易学杂谈] 方法*论独立性与虎符验证的本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29 02: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3-29 02:30 编辑

方法*论独立性与虎符验证的本质
J.M.九宫格

循环论者到现在为止还不明白“单循环充分演绎”是一种方法,把具体的卦序序列与一种方法做循环?笑话!他们始终不明白,具体的闭环形态不是目的,真正要验证的是卦序与另一半印证“虎符”(比如易平方律动变例)能不能形成充分闭环。退一万步讲,那另半副“虎符”与通行本卦序是源流关系么?谁是源、谁是流?没有其中的半副“虎符”能得出咬合与否的结论么?假如一对父子做亲子鉴定,你能说亲子鉴定技术是一种循环论证?

1、逻辑链不可逆

规则(虎符A)→ 卦序(虎符B)→ 验证咬合,此为单向演绎;

循环论证需:卦序→证明规则→反证卦序,此链不存在。

2、实证压倒诡辩

若反对者主张卦序可随意排列,请你生成另一套满足与“爻和12、子立方体和24”、“犄角对称”、“八八循环”模型以及另五则“易平方律动变例”都完全“咬合”的骨构卦序——历史与数学的双重实践将证其不可能。

循环论者将方法*论曲解为结论,恰如指责数学家“用加法验证1+1=2是循环论证”。通行本卦序的唯一性,是阴阳规则在六维时空中的唯一解,其地位如同圆周率π在几何中的必然性——质疑者实则挑战的是数学本身,而非古人智慧。


:此处“爻和12、子立方体和24”、“犄角对称”、“八八循环”模型实际就是易平方变例“捭阖相应”,是对变例的理论升华。

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29 11: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行本卦序的合法性不依赖文化阐释,而根植于数理规则的不可逆生成逻辑。循环论者的困惑,本质是对“公理化系统单向性”的无知。正如无人会指责数学家“用微积分循环论证牛顿定律”,对“单循环充分演绎”应用于卦序研究的质疑在数学必然性前亦当烟消云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29 12: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3-29 23:13 编辑

无需赘言卦序无法推导出易平方图的六类动态变例,这一局限性早已昭示其本质缺陷——卦序序列自身根本不具备生成易平方图的基础逻辑架构。本研究确立的易平方图作为易学核心图式,其根基深植于“易平方位爻系数规则”这一底层密码,而卦序既未包含该规则的基因编码,更无法构建其运算框架。二者之间既不存在正向推导的通路,亦不可能通过逆向工程反推溯源。这种逻辑断裂如同代数方程中缺失关键变量,使任何试图以算式连接卦序与易平方图的努力都必然陷入死循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29 23: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3-30 00:51 编辑

且不论卦序连易平方图最基础的位爻系数规则都难以触及,即便将视野收缩至静态框架,卦序的先天不足亦使其难以企及易平方图的构造高度。本研究揭示的易平方图作为易学基因图谱,其DNA双螺旋结构由位爻系数规则精密编织,而卦序不过是漂浮在易学海洋中的孤立坐标。试图用坐标定位来反推基因序列,犹如通过书籍目录还原造纸工艺,其逻辑断层恰似数学证明中缺失的公理,使任何逆向推导都成为空中楼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11: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表明,卦序系统存在结构性缺失,既无法解释易平方图的动态变例生成机制,更遑论构建其基础框架。本研究论证的易平方图理论体系,其核心支柱是位爻系数规则构成的算法矩阵,而卦序仅能提供线性排列的表层信息。二者在逻辑维度上呈现非嵌入关系,如同欧氏几何与拓扑学之间的范式差异,不存在互为因果的推导路径。这种本质性的逻辑不可逆性,已通过公理化方法得到严格证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6 15: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典故溯源:金针度人的慈悲
"金针度人"化用唐代郑采娘得织女授金针的传说(《致虚阁杂俎》),原指高人以秘法授人。此处引申为学问传承中的无私精神——真正的智者不仅精研学问,更愿以"金针"为喻,将治学心法、思维密钥倾囊相授。正如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的治学启示,或王阳明"心即理"的顿悟法门,皆是跨越时空的"金针"传递。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6 15: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度度人的辩证
"自度"与"度人"构成精妙辩证:学者若仅满足于独善其身,终成"两脚书橱";而一味输出不事精进,则如无源之水。苏轼"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信,源自读书与创作的双向滋养;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担当,正是将著书立说与自我砥砺融为一体。学问之道,恰似禅宗"担水劈柴皆妙道",在授业解惑中深化认知,在自省精进中提升境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6 15: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道至简的治学观
"学问其实不复杂"的断语,暗合中国哲学"大道至简"的智慧。陆九渊"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治学观,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学术追求,皆揭示学问本质不在繁复考据,而在明理通变。王阳明龙场悟道,正是挣脱程朱理学桎梏,直指"心即理"的本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以史为鉴,将千年治乱凝练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简明命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6 15: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度人也自度,学问其实不复杂。
此联启示当代学人:真正的学问传承当如薪火相传,既要点燃他人心灯,亦要守护自家火种;治学路径看似纷繁,终须回归"致良知""格物致知"的本真。恰如钱钟书所言:"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在自度度人的循环中,方见学问的澄明之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6 15: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动态平衡的生命力
问题主体:以半亩方塘为喻,追问“水清”的根源,实则探讨知识/生命/文明保持活力的根本逻辑。
用户需求:揭示“活水”的深层内涵及其对当代学术、个人成长、社会创新的启示。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6 15: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自然到人文的穿透性
知识体系:永续更新的治学观
反例:明代八股取士制度下,士子死背《四书集注》,导致学问僵化如死水,终致晚清思想闭塞。
正例:顾炎武《日知录》“采铜于山”的治学法,强调实地考察与原始文献互证,恰似“活水”冲刷认知淤积。
个人修养:反熵增的生命哲学
类比:王阳明龙场悟道前,苦读儒家经典却未通“心即理”,直至经历生死绝境,方悟“活水”需来自内心体验而非外典。
数据支撑: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证明,持续学习新技能(如第二语言、乐器)可使大脑灰质密度增加,延缓认知衰老。
文明传承:创新与传统的辩证法
案例:敦煌壁画修复中,张大千临摹时发现“剥落法”笔触,启示传统技艺需在当代语境中“活水化用”,而非博物馆式封存。
悖论破解:孔子“述而不作”与朱熹“集大成”看似矛盾,实则构成“活水”传承的闭环——守正(述)与创新(作)的动态平衡。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6 15: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不确定性中锚定“活水坐标”
量子思维借鉴: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提示,知识体系需保持“概率云”般的开放性,而非机械确定论。
未来学视角:AI时代人类核心优势在于“活水创造力”——如GPT-4虽能生成文本,但无法替代人类对“活水”本质的追问。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6 15: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5-6 15:27 编辑

朱熹此联非仅治学箴言,更是文明存续的底层密码。在知识爆炸与技术颠覆的今天,重建“活水系统”需以敬畏之心守护传统,以破界之勇开拓新域,方能使个人心智与社会文明如方塘活水,永葆澄明与生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