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6-27 07:47 编辑
马哲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理论,这两种理论应用于易学研究,具有不同的区别。
1.以实践思维方式为基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历史性、唯物性和辩证性的相互贯穿和内在统一,终结了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在哲学通向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的途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结了抽象、思辨的形而上学哲学,把现实的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把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把人的解放、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追寻的价值目标。
2.形而上学的核心是本体论,如存在是什么?物质物体是什么?物体的基本属性是什么?它的核心观点是:一切现象之外有一个终极的本体,支配着自然界的一切,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这个永恒、终极的本体派生出来的产物。形而上学是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来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事物外部。它是对在无法用经验证据证明的情况下,对世界本质的猜测。它的最终结果,不是划向宗教主义,而是划向神秘主义,也就是客观唯心主义。所以,它会夸大脱离人世的客观规律,赞同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天理”的“神秘”形成了各种高妙理论。这个“天理”是什么东西?不是神,是神秘,是客观的“未知”,是“科学”的尽头。
3.“形而上学”是根据《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由日本明治时期著名哲学家井上哲次郎所翻译。
4.“形”是“形而上”及“形而下”的根基,“道”与“器”是“形”的一体两面。用马哲来解说的话,所谓“形”,即物质,指在人类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形而上者谓之道“,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称为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物质的具体形态称为器。无论道和器,都由“形”来统一、来决定。
5.就《周易》之《易经》而言,它由卦画、卦序、卦爻辞构成,卦画者卦形也,卦序者,卦形之序也,卦爻辞,为卦画所系之辞也。卦画有音形义,实质与文字无异。卦序者,文字之序也,卦爻辞,文字之辞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因此,无论卦画、卦序、卦爻辞,都是记录语言,表达思想的工具。文以载道,就这个命题而论,文字这种有形的工具,就是器。因此,卦序非道而是器,是载道之工具。把卦序作为道,把卦爻辞作为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认识,因为《易经》所内蕴的天道、地道和人道,既存于卦序之中,也存于卦爻辞之中,器以载道,器之不存,道则不存。卦爻辞之器存,则卦爻辞之道在;卦序之器变易,则卦序之道变易。
6.王夫之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下惟器”和无其器则无其道的命题,实为对唐宋以来道器关系争论的总结。他认为“天下惟器”,道是器之道,而非道之器,“无其器,则无其道”(《周易外传·系辞上》)。有形的事物是世间唯一存在的实体,事物的规律存在于事物之中。“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周易外传·大有》)。道器不可分离。事物的规律离开事物不能独立存在。他对道器形上形下之说亦有精辟见解。认为有形而后有形而上。器而后有形,形而后有上,形上形下均“统之乎一形”(《周易外传·系辞上》)。又认为道随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有什么样的器,便有什么样的道,未有弓箭则无射道,未有车马则无御道。认识事物的规律,必须“审器”,“尽道所以审器”(同上),不能离器言道,也不能器外求道。王夫之还将道器关系引申到社会制度、政治原则和伦理纲常的范围。认为离开具体的礼乐刑赏的器,而求亘古今,通万变的中和、大公至正的原则是不可能的。伦理道德是人际关系的产物,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
7.马哲认为:理论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无用论。马哲认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三观不正的理论,指导不了正确的人生。
|